认证: 徐子燕 主治医师
春节未到,很多上班族却开始烦躁、焦虑,加上元旦假期后连续8天的工作日,更让不少人感到身心俱疲、无心上班,甚至出现失眠、身体抵抗力下降等问题……特邀专家 徐子燕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专家观点:负面情绪积累易爆发怒吼、拍桌子、黑着脸……生活中,谁都可能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也是正常现象。尤其是临近年关,总结、应酬、评比……这些因素很容易打破人们平和的心态,导致焦虑、烦躁、睡眠不佳等问题。但是,如果这种问题长时间存在,并且影响到工作生活,或者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时,则要小心心理亚健康可能已经偷偷来袭。之所以每到年终岁末,许多人都会出现心理亚健康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后爆发的结果。所以,要想避免心理问题的爆发,还是得在平时多做疏导。“心理亚健康”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虽然还没有发展到心理疾病的地步,但是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引发多种身心疾病。烦加班 心里先罢工早上不想起床,工作也无法集中精力,总是不知不觉就开始在网上购物……元旦刚结束阿广就开始盼着春节,不但买好了回家的火车票,而且整天都在网上置办年货。但是一说到工作,阿广就完全提不起精神。“工作了一年,可以说是全年无休,而且每天还要无止境地加班。但是现在看着案头的工作我就感到特别烦,根本没有心思工作。别人的工作我也看不顺眼,尤其是遇到挑剔的客户,我更是按不住心中的邪火,感觉马上就要被引爆了。”专家支招:通常在节前这段时间,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疲惫、工作效率下降等情况,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因为盼着放假而完全无心工作,那么可能说明他的心理真的出了问题,需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除此之外,随着年底工作量激增,职业倦怠也会悄然来袭。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的状态,既可能是压力长期积累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因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心生厌倦。另外,长期从事相似的工作,没有激情,没有成就感,职场倦怠感也会慢慢渗入到工作中。所以,要解决“心理罢工”的现象,就要及时调整心态,别让压力积少成多;寻求创新,换一种思路或重新安排常规工作,让熟悉的事情变得有些小变化、不那么枯燥,就很容易摆脱职场倦怠。怕应酬 感觉很可悲联络关系、拓展人脉、答谢客户……每每想到这里,伊莲就会变得异常烦躁,还经常因为工作上的事与同事争吵。伊莲是一家公关公司的项目组长,每天不仅要帮助客户策划各种活动,接二连三的应酬更是少不了,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是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最近,伊莲真是感觉有点撑不住了。“饭桌上觥筹交错,应酬后就是翻江倒海。为了工作,就得带着假面具,出卖自己……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可悲。”专家支招:每年的这段时间,应酬、聚餐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这样的应酬过于频繁,人们肯定会产生排斥心理,应酬也就变成让人烦恼的“任务”。其实,大家坐在一起联络一下感情本应是非常愉快的事情,所以对于推不掉的应酬,还是应该放宽心态,将应酬变成享受。如果让自己强颜欢笑,戴着面具去参加聚会,这其实违背了聚会的初衷。所以,应酬也要讲求技巧,分清楚是否必要、必须参加,如果可以推掉,尽量用委婉的态度推掉。拼年会 没有硝烟的战争年度总结会上,业绩不能输,表演的节目也不能输……年终考核就是国强的心病。“工作了一年,同事之间都会暗中进行比较,年终红包的多少更是对自己的一个评定。虽然这一年下来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和其他同事相比,心里还是没底,尤其看到那些充满干劲的年轻人,更是感觉有些恐惧……”因为过度的担心,国强最近一周吃饭没味、睡觉失眠,脑子成天想着总结、年奖,简直快要崩溃了。专家支招:现代都市竞争激烈,上班族长期处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中,以至于年会更像是一场较量,比业绩,拼才艺……激烈的竞争难免会让许多人感到紧张、焦虑,甚至为此失眠。每到年度总结的时候,与周围人进行比较的确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正确看待自己在这一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要勇敢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借机调整好自己。其次,年终大红包既可以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同时也可能成为心理的死结。然而,年终奖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患得患失也只能是庸人自扰,不如做好自己更重要。除此之外,不要把年会上的娱乐活动变成竞争和压力。年会实际只是单位每年的“家庭聚会”,大家吃喝笑闹、联络感情、放松身心。所以,只要放下包袱,尽情享受,没必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晒福利 引来羡慕嫉妒恨“朋友的老公年终奖就发了10万,这还不包括公司安排年底旅游、住别墅、配专车……可我今年可能连水果都拿不回来!”逢年过节,秀秀看着别人发的大包小包的东西心里就特别生气。“每到春节,我就看到有公司发手机的、发笔记本的,还有奖励汽车的,而我们就发了500元的图书卡,这工作简直没法干了。我老公的公司更可恨,今年只发了一张贺年卡。而且公司年会上要他扮演个厨子,把家里的锅碗瓢盆全拿走当道具了;拿走不算,竟再也没有拿回来……”专家支招:奔波了一年,到了盘点收获的时候,同事、朋友之间的比较一般都是不可避免的。晒福利的人很喜悦、很幸福,看别人晒福利的人很受伤、很嫉妒,这些也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尤其是自尊心很强、凡事都争强好胜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但是,如果突然间就看不得别人取得的成绩,感到失落时,就需要警惕心理疾病。此外,长期的心理不平衡也会使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甚至影响体内荷尔蒙的水平,使人更容易患病。所以,面对晒福利,还是应放宽心。如果对于现状不满意,可以将嫉妒转换成对他人的祝愿,并用他们的成功激励自己,努力去改变现状。其次,保持“比下有余”的心态,看看周围那些不如你的人,就能感激所拥有的一切。最后,相信自己的能力,别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成功,用自信赶走不良的嫉妒心理。相关链接——情绪垃圾桶里别乱扔很多人都有情绪低潮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往往会因为情绪不稳定而迁怒于他人,把家人、下属当成发泄坏情绪的垃圾桶。其实,适当的发泄是管理情绪的好方法,但发泄与释放绝不等于爆发,而是应该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自己不良情绪表达出来。良好的发泄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当的发泄则会让别人成为牺牲品。不仅如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熟悉的人动怒往往“成本”非常高,不仅起不到消除负面的情绪的作用,还会让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以至于情绪越来越差。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关键要找一个合适的情绪“垃圾桶”,并且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它。消除心理疲劳小贴士:1、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2、抽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听音乐、打球、散步等。3、放慢生活节奏,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4、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做错了事,不要耿耿于怀,其实谁都有可能犯错误。5、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6、一吐为快:心中的烦恼可以写日记或向知心朋友倾诉。 ——《科学新生活》
悠客:指的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主动从高速运转的职业状态中暂停或减缓下来,远离紧张忙碌的上班生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 给放一个大假,或者尝试一个梦想已久的全新的开始……他们不再是工作的机器,他们想自主地控制生活的节奏,缓慢而悠闲的生活着。 悠客通常是在职场打拼多年后,逐渐成熟并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我真正需要的?”,而选择远离紧张忙碌的生活。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则因为日复一日的工作忙碌、精疲力竭而怀揣着“悠客”的梦想。悠客可以作为一种需要,但更要警惕“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多在工作五年左右出现,三十多岁的职场熟手中常见。在心理咨询门诊中,有很多来访者表达出自己工作工作压力过大,难以应付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是自己心气太高,即使现在工作不错也满足不了自己,也有公司的工作理念与个人价值观不相一致,长期下来也会觉得身心俱疲。这类心理求助者在服务性质行业员工尤甚。工作负担过重、凡事追求完美、人际关系复杂或紧张、常见人岗的“不匹配”、个体缺乏有效的解压方法都会使得人们有职业倦怠感,开始有做“悠客”的想法。 医生也是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人群之一,门诊量大,手术量多,,休息时间少。但是必须自己要学会调整,如果很容易职业倦怠感不加以处理的话,就会习惯于“抱怨” 或者“逃避”,即使换了一份工作也仍然会如此。在此推荐大家可以把自己对工作的想法写下来,分析下从当前工作中能实现哪些东西,自身具备哪些特质能胜任这份工作,这份工作还需要具备哪些东西,我对生活、家庭、金钱及待人等的理念与这份工作一致吗?自己去认真评估一下是不是匹配。接下来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可实现的目标,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注意减压,将工作与生活分开,关注自己的身心需要。抑或是从家人、同事、朋友当中寻求关心和支持,都是帮助自己尽快摆脱职业倦怠期的好方法。 当然,如果自己经过评估调整,觉得自己确实不适合,暂时歇歇脚,过一把“悠客”瘾也未尝不可。但提前必须是自己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悠客的条件。在经济上是否拥有足够的个人财产或者足够的理财知识,以保证个人财产持续稳定升值;在生活上是否做了很好的职业规划,不能漫无目的、无所事事,而应当只把“悠客”这一状态当做人生的一个驿站,歇歇脚,作为过渡,之后迅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到自己描绘好的人生版图中拼搏。
刚上班正在查房,突然刺耳的电话铃响起“因房山区发生洪水灾情,医院派你去灾区支援,十点钟统一从医院出发”,接到这个突然的命令,我没有发慌,好像早已经有了预感。思绪仿佛回到四年前,那时汶川地震也是紧急命令,连夜出发。洪水无情人有情,房山的兄弟姐妹,我们来了。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女性朋友之间苦水倒得过多的话,对于解决问题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甚至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的产生。研究人员用“共同反刍”形容过分沉迷和讨论同一个问题的行为。心理学家表示,这种行为在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孩当中非常普遍,她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为什么他不打电话来?”“我该和他分手吗?”之类的情感问题。而短信、电邮等现代沟通手段更是大大方便和强化了女性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这种讨论却常常给他们惹来抑郁的后果。 原因:不健康情绪可“传染” 专家警告说,“共同反刍”行为带有潜在的传染性,导致不健康的情绪在女性朋友之间互相传染。专家指出,“共同反刍”与“分享”在本质上截然不同,后者能够促进正面的情绪和健康的友谊。女性原本就比男性容易抑郁和焦虑,而“共同反刍”会将女性困在负面的思维模式中无法自拔。不过,专家也指出,“共同反刍”也可能会加深友谊,而这种亲密友谊对于人加强自信也有好处。专家表示,男性朋友之间这种感性的对话发生得比较少,而且也不会加重他们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专家说:“当女孩们互诉心中烦恼时,她们可能会因为得到支持和肯定而感觉好些。但由于她们不是在就事论事,因此她们可能会聊得越多心情越糟。” 进入青春期的少女更容易有“共同反刍”的行为,也更容易抑郁或者焦虑。她说:“青春期少女面临很多压力源,其中很多模棱两可,例如开始与异性约会,担心自己是否受别人欢迎等。”据报道,目前,有关“共同反刍”的研究仅停留在其在短期内造成的负面效应。但是专家指出,心理学上有一种“情绪传染”或者“传染性焦虑”的现象,有时候可能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应对措施:应专注于解决问题 专家表示,要走出“共同反刍”带来的负面作用,其中一个关键是要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沉溺在问题本身。专家表示,其中的界线很微妙。我们希望鼓励女孩子交朋友、寻求朋友的支持,但是我们也希望她们能够学会更正面的技巧,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还有专家建议,女性在遭遇烦恼时,应该试图把焦点从问题本身转移到好的经验和解决方法上面去。
女性,莫让焦虑主宰你的人生 全球多地区调查发现,每四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在一生某阶段患上焦虑症,而女性焦虑症比例是男性的两倍多。近日,美国流行歌坛天后惠特尼·休斯顿突然离世,她的死因可能与抗焦虑药物和酒精的混合作用有关。据悉,惠特尼生前经常服用抗焦虑药物,因为她患有惊恐障碍。专家指出,焦虑和抑郁在18-33岁的女性中普遍存在,在焦虑中女性往往对亲情、工作和表现感到担忧。专家建议,女性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主动改变易导致焦虑的思维方式。 2月11日,美国流行歌坛天后惠特尼·休斯顿在贝弗利希尔顿酒店猝然离世时,她的身体里含有安定、阿普唑仑和酒精的致命混合物。在抗焦虑药物和酒精的混合作用下,她的呼吸系统受到抑制,可能导致心脏突然停跳。阿普唑伦主要的药学功能为镇静催眠,具有抗焦虑抗抑郁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改善睡眠、控制焦虑。据接近惠特尼·休斯顿的人士透露,惠特尼常服用抗焦虑药物阿普唑仑,因为惠特尼常有惊恐发作,患有惊恐障碍,她认为上台之前服用阿普唑仑有益于平复自己的紧张情绪。 女性焦虑症比例是男性两倍多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情绪,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每当人们觉察到某种潜在威胁时,焦虑情绪就会“启动”,提醒自己避开危险。从一定意义上说,焦虑起到了规避危险和解决问题的双重作用,具有积极的一面。 短时期的焦虑,对身心、生活、工作并无大碍;而长时间的焦虑,则使人体重减轻,面容憔悴,从而诱发疾病,给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假若一个人长期陷入焦虑情绪而不能自拔,内心便常常会被恐惧、烦恼等体验所累,行为上就会出现回避、消沉、抑郁、冷漠等情况,而且由于愿望的受阻,常常会懊悔、自我谴责,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精神不正常,这便是焦虑症。 全球很多地区调查发现,每四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在一生某阶段患上某类型的焦虑症,而女性焦虑症比例是男性的两倍多。 焦虑症为何“重男轻女” 专家认为,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内分泌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天生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缺乏自信这四大特性,成为比男性更容易“焦虑”的人群。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施密特和佛蒙特州大学迈克尔教授首次研究证实:焦虑易感性是焦虑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从小就对过往的负面事件有更大的担心,会经历更频繁和更严重的忧虑,比男性体验到更高的焦虑感。 纽约感知治疗美国人协会会长、心理学家罗伯特·李海在其所著《焦虑治愈》一书中指出,女性的焦虑甚至可以追溯到儿童期。在儿童期父母往往要求女孩子顺从、听话,但结果却是没人关心她们内心的需要。这种内在需求使得孩子处于自我意志与父母管教长期背道而驰的矛盾中,使得孩子长大后容易焦虑。而父母对女孩的过度保护,则让她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没人帮你。因此当事情发生时,这种儿时印象会强烈地投射出来,使得成年女性更容易焦虑。 李海的研究还发现:焦虑和抑郁在18~33岁的女性中普遍存在。在这个年龄段,女性对自己的长相、工作和罗曼史有许多不确定和不切实际的期盼。当过了30岁、40岁和50岁,她们就会相应调整其期望。李海还发现,在焦虑中,女性往往对亲情、工作和表现感到担忧。她们喜欢冥思苦想,一遍遍想某件事是否做得对。而男性更乐意更多幻想他们没有失败,或者干脆就持失望心态。 克服焦虑关键要改变思维方式 李海教导焦虑症患者使用“感知行为治疗”来对抗焦虑,这种办法的目的在于改变导致焦虑的思维方式。他建议容易焦虑的女性: 首先,问你自己,你的焦虑是否有效或无效。你的焦虑是否会在未来一两天带来一系列行为?你会做些什么来消除这种焦虑?它会一项项地进展下去吗?如果不是,这是无效的焦虑。 其次,你是否愿意接受不确定性。所有焦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你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 第三要明白自己期望是什么,挑战又是什么。我们做的一件事情是让人们花时间消除焦虑。你一天用30分钟写下你的焦虑,然后放在一边,这样你就不会整天都闷闷不乐。这样做的目的之一不是让你得到确定性而是感到厌倦。厌倦会让你懒得去想那些让你焦虑的事。 第四看看你焦虑的范围。是不是过于追求完美?对事物期望值是否过高? 第五是要正确看待失败。焦虑者倾向于认为失败是灾难性的,他们往往相信如果他们想到失败,他们就会失败。其实,人们担忧的绝大多数事情往往是相当积极的结果。 专家提醒焦虑症患者在发现自身疾病和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是维护健康之本。
社交在人际交往与日常生活时刻存在,因此,很多人都想在社交场上做出最漂亮的表现。但是对于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却是一个难题:是尽力表现还是小心保守?许多不擅社交的人都觉得自己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其实,那些总是被与社交恐惧捆绑起来的“御宅族”、“网络人”其实往往只是存在着社交障碍而未演变成真正的疾病。 有社交障碍的人群往往与社会接触较少,“涉世未深”却想努力地做到最好,所以总是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为免出丑,他们一般都会采取一些自认为“安全”的措施,如躲在家中不与人接触;逃避别人的眼神,以免看到不认同的眼神。当然,这些所谓的“安全”措施是不可能为他们带来理想的社交成果。相反,过于专注自身的社交表现,最后可能由专注变成焦虑,演变为社交恐惧症。 心理专家认为,社交障碍往往出现在刚进入陌生环境的时候,是一个调整的过渡时期,如第一次进入多人共用的澡堂一样,必须让自己学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如何安之若素地做自己的事。这种心理在第一次过寄宿生活,第一次进入一间新的公司都可能曾经出现过。帮您敲开社交障碍的门: 不对自己作过高要求 有社交障碍的人对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要求很高,例如他们视说话不完全流利或神态不是轻松自若为“失败的表现”,并相信别人会因些而嘲弄或是不接受自己。因此要自己表现得尽善尽美。其实,不擅交际可能只是暂时的,起初的表现不好,可以继续改进。而不必对自己作过高要求。 不用负面想法吓自己 认知理论的研究发现,有社交恐惧的人,身处社交场合中会根据自己内在的信息,例如他们的想法、感受与身体反应,来建构他们在别人眼中的印象。在一些令他们害怕的社交场合当中,他们倾向以“观察者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表现。即是说,他们看到的自己犹如从别人的角度看他们一样,他们在脑海中“看到”自己的影像,而这些影像往往是负面的。举例来说,他们“看到”自己摆出丢脸的姿势、“看到”自己出汗太多等。走在街上他们觉得别人在看自己,甚至在讪笑自己的仪容姿势。而这样的想法只会让他们自己吓自己,丧失自信心,这样也更强化了他们负面的自我形象。 通常,过分留心观察自己的身心反应与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脸红、手心出汗,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行为。如果在接收外界信息时自己主观意识就存在偏见,最后只会让自己在社交中无法立足。想要在社交中表现更加自信,就必须纠正负面的错误想法。 注意力应该转移到外在环境 虽然这些影像只是单方面凭想象中的“观察者的角度”所建构,但社交障碍者却视为别人真实见到的情境。这些负面的“信息”,令他们在社交场合中越来越焦虑。反之,社交焦虑不高的人,他们在社交场合采取的是“实地的角度”:他们看到的就是他们双眼看到的东西,并能观察身边的环境细节。他们看到的是别人与周遭的环境,而不是别人怎样看自己、怎样评价自己。这样,即使做了错误或不得体的举动也可以很坦然的纠正过来。
小张是某知名公司的销售代表,因其业绩优秀,很快晋升为销售经理,事业一帆风顺。作为销售经理,小张要经常参加高层管理会议,还要出席很多业务洽谈会。令小张苦不堪言的是,在这样一个追求高效的公司里,飞机无疑是长途差旅的主要方式。但近来小张每次坐飞机时,都感觉莫名的紧张,心跳加速、呼吸变快、头痛、焦虑不安,出汗。特别在飞机在空中遭遇不稳定气流时,更是吓得小张喘不过气来,觉得心脏要停跳了,频繁呼叫空姐。每次在出差前几周小张就开始焦躁不安,都是硬着头皮去登机,这种痛苦让小张无奈之下辞去了工作。小张害怕飞行,恐惧焦虑的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他乘坐飞机,甚至为此辞去工作,以回避飞行所带来焦虑及恐惧。小张的问题是过分和不合理的惧怕乘坐飞机,并伴有回避行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小张患有典型的特定恐怖症,也叫单纯恐怖症,即对特定物体、活动或情境的非理性恐惧,如动物、高处、飞机、电梯、黑暗、雷电、鲜血、或尖锐物品等。根据小张恐惧的对象,也称之为飞机恐怖症,它可以是单独的一种病症,也可以与其他与飞行相关的恐怖症共病,如恐高、幽闭恐怖症等。飞机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据估计约34%-5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有过一次担心飞行的经历。飞机恐怖症可能因害怕飞机事故导致死亡、害怕机舱密闭的空间、害怕高空、害怕失控感、害怕眩晕或呕吐、害怕被劫持或恐怖分子等等。既往飞行中遭遇的创伤性事件也会造成飞机恐怖症。一旦患有飞机恐怖症,首先我们要学会解读自己的焦虑反应。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很多人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及高强度的工作,精神易处于压力与紧绷状态。所以,在飞机上的一次担心都可能让小张解读到不一样的紧张。比如人在紧张焦虑时,会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出汗、甚至肌肉紧张或颤抖。这是身体内部正常变化发出的信号,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正常情况。但如果将生理的正常变化解读为现实确实会发生危险,或过分地关注这些生理变化,就会加重精神上的紧张害怕。比如小张担心自己心脏停跳,这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另外,飞行时尽量不要喝咖啡、茶或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减少增加心率的可能。另外,了解飞机飞行时的工作原理也有助于减轻对飞行的恐惧。某些航空公司针对飞机恐怖症人群,设置了专门的课程。关于飞机的教育对克服飞机恐怖症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不清楚为什么飞机保持在高空,错误地认为飞机是靠引擎维持在高空飞行,错误地推理引擎故障会导致飞机坠落在地。事实上,所有固定机翼型飞机可正常滑行,引擎仅仅在飞行过程中保持飞机的高度。除此之外,特别对于合并有恐高、害怕幽闭的当事人来说,还需要采取逐级暴露、放松等其他的干预方法。对于恐怖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系统脱敏。飞机恐怖症者通常采取回避,即不坐飞机。在系统脱敏中要面对恐惧。即逐步地、反复地暴露在自己的恐惧中,通过此过程逐渐恢复自信和掌控感。首先从自己可以应付的场景或事件开始暴露,建立了自信与应对技能,然后再进一步暴露到更难的场景,这样的逐级暴露好比爬“恐惧阶梯”。首先,列出自己恐怖场景的清单,如预定机票、收拾行李、去机场、观察飞机降落及着陆、安检、登机、在自己位置上坐好、听安全提示广播等等。然后列出自己的“恐惧阶梯”,从最不害怕的到最害怕的场景,依次排列。这也是将自己的目标(如:轻松自然地乘坐飞机)逐级分解的过程。从恐惧等级较轻的场景开始想象暴露或模拟现实暴露,引发焦虑,重复数次直到焦虑缓解或仅有轻微焦虑,再进入下一个恐惧等级。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每个恐惧级别的场景要描述地非常具体,非常细致,以更好的达到暴露的效果。若某个等级的暴露有困难,再回到前一个等级充分暴露,或将该等级分解。想象暴露或模拟现实暴露后,要充分现实暴露,练习地越多,取得的进步越快。但要记住:你仍会感到不舒服或紧张,但不是恐惧得难以忍受,如果你面对它,它会慢慢消退。你的紧张不会对你造成伤害。逐级暴露的目的就是在于增加当事人的自信与自我控制感,在系统脱敏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躯体不适,如心慌、出汗、呼吸急促等,还有精神上的焦虑。可以结合放松技术,帮助飞机恐怖症者完成暴露过程。放松的技巧包括深呼吸、冥想、或肌肉放松。深呼吸放松较为简单易行。具体方法如下:以舒适的姿势坐好,后背挺直。将一手置于腹部,一手置于胸部。缓慢深吸一口气,置于腹部的手需被抬起,而置于胸部的手则移动幅度不大。屏住气数秒,再缓慢呼气,尽可能地呼出肺中的气体。同样,置于腹部的手移动幅度较大,而置于胸部的手则移动幅度很小。依此顺序再吸气、屏气及呼气,直至感到放松。深呼吸放松不必在紧张焦虑时才使用,日常生活中平静的时候,可以每天练习五分钟,直至对此练习非常熟悉。克服飞机恐怖症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挑战不恰当且无益的想法。当我们对飞行恐惧时,就倾向于高估发生事故的风险,并且低估了自己应对能力。选择性的关注飞机失事、空难的报道,忽略飞机安全行驶的比例,加重了自己对乘坐飞机的恐惧。飞机恐怖症者通常会存在如下类型的负性想法:预测未来(“我有种不祥的预感,飞机可能在这次飞行中出事故”);过分概括(“我上次坐飞机时紧张的要崩溃了,我总是没办法控制自己”);灾难化(“机长提示我们正经历气流,飞机肯定要坠毁了”)。当有这些想法出现时,首先要问自己:是否存在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证据?假设真的会发生,自己能否有什么办法应对?我的想法是否歪曲了?如果你的朋友有这样的想法,你会对他/她说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质问并修正不恰当且无益的想法。飞机恐怖症的干预效果较为理想,大多数患者可以从心理治疗中获益,接近一半比例的患者可以消除症状,而另一半患者则仍有轻微的症状,但不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与工作。
人际交往是现在人们都十分看重的一个问题,因为现在社会就是一个人与人相处的社会,如果您不能够正常与人相处与交往,那么您在社会就没有立足之地,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沟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际技巧,而很多人在沟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现在社会中沟通心理障碍都有哪些。 1.自负: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 2.忌妒: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 3.多疑: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 4.自卑: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6.羞怯: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 7.敌视: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
网络新生代几大病症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感情与家庭的变故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另外,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而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是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升官、买房后易得抑郁症有些人对事业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我们都知道脏器是会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衰老的,也需你会质疑,心理也会呀?的确,心理也会衰老,只是有时候我们忽略了这方面的感受。“未老先衰”、“老气横秋”等等词语就是形容心理衰老的,其实心理衰老是有一定的信号的,你知道吗?不知道就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一、办事效率低:记忆力明显下降,好忘事,优柔寡断,缺少朝气,做一件事总要磨磨蹭蹭,一拖再拖。 二、竞争意识退化:对事业没有创新思维,常感到空虚乏味,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三、自卑心理:一个人独处时,常常会长吁短叹,与世无争,面对外面的精神世界,往往感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四、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没有生活目标。 五、固执己见: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六、松散懒惰,精神不振:常感到精力不支,好静恶噪,睡意绵绵,经常靠喝酒来强打精神。 七、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尤其是不愿意面对陌生人,常找借口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八、容易情绪化:喜怒哀乐过于频繁,做事“神经质”。 九、神情恍惚:喜欢沉湎于往事,感情脆弱,情绪“儿童化”,时冷时热,对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反而兴趣浓厚,喜欢唠叨,又不管他人爱听不爱听。 十、性情急躁:生活中越来越容易感情用事,言行中理智成分越来越少,更容易曲解他人好意,听不进别人意见,不冷静,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