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前6个月应该只喂母乳,即纯母乳喂养。从6个月到12个月,母乳喂养继续提供小儿所需营养的一半或以上,从1到2岁,母乳喂养至少提供所需营养的1/3。除营养外,母乳喂养也继续保护孩子免患许多疾病,并保证孩子与母亲亲密接触,有助于其心理发育。 一、辅食添加的定义 辅食添加是指给予母乳之外的其他食物。这些其他食物称为辅食。所给的其他食物或液体称为辅食是因为这些食物是对母乳喂养的补充,而不是单靠这些食物就足以满足营养需求。 在添加辅食期间,孩子逐渐适应家庭食物,而至少在2岁以前,母乳喂养仍然是营养素和某些保护因子的重要来源。二、开始添加辅食的最佳时间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长大、活动增加,孩子需要更多的能量。从大约6个月开始,母乳提供的能量与所需的总能量相比出现差距。这个差距随着孩子长大而逐渐增大。因此,对于大多数孩子,满6个月是开始添加辅食的好时机。孩子满6个月时需要学会吃稠粥和磨碎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比液体能更好地填补能量不足。满6个月起添加辅食有利于孩子更好的生长和保持活力。(一)、过早添加辅食的危险因辅食取代母乳而难以满足小儿的营养需求,给予易喂的水样稀汤和粥而导致营养素不足;由于缺乏母乳中的保护因子而增加患病的危险,而且辅食不如母乳干净、难以消化或吸收非人类蛋白而增加腹泻、哮喘和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母乳喂养次数少而增加母亲再次怀孕的危险。(二)、过迟添加辅食的危险小儿没有得到所需的额外食物来满足其生长需求,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发生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如因缺铁而导致贫血。三、食物种类、量及喂养次数 满 6个月时,添加泥糊状的食物,每餐2-3勺,每日2次,并经常喂母乳;7-8个月,稠粥、泥糊状的食物每餐逐渐增加到2/3碗,每日3次,并经常喂母乳;9-11个月,切得很碎或泥糊状的食物以及小儿能用手抓的食物,每餐3/4碗,每日3餐,再加1次零食,并继续喂母乳;11-24个月,家庭食物,必要时切碎或捣碎,每餐1碗,每日3餐,2餐间加1次零食,共2次零食。当孩子开始吃辅食时,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食物新的口味和质地。孩子需要学会吃东西的技巧。家长开始时每天给2-3小勺的食物。随着孩子长大,添加辅食的量也要随之增加;鼓励孩子多吃,能吃多少就给多少。以上喂养推荐是针对母乳喂养的小儿。若小儿为非母乳喂养,除以上食物外,每天喂1-2杯牛奶(或羊奶)并增加1-2餐。注: 每勺为10ml,每碗或每杯为250ml。
家长科学喂养的行为1、给予适合各年龄段的食物。出生约6个月是婴儿开始添加辅食期。婴儿食物添加期是指婴儿由液体食物喂养为主向固体食物为主过渡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液体食物——母乳和配方奶,仍应是婴儿每日营养的主要来源,而泥糊状食物则是过渡的载体,是必须添加的食物。由于婴儿在这一阶段从学吃的角度分析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此把食物添加期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并根据每一阶段特点让孩子学会吞咽、舌碾和牙床咀嚼。一般5、6个月为初期,此期内婴儿每日加1餐泥糊状食物,孩子所会的仅仅是吞咽而已。7——9个月为中期,婴儿每日可食2餐,用舌头与上腭就可碾碎的略带颗粒的食物。10-12月为后期,通过一日三餐婴儿从添加的食物中获得一日总热卡或说总营养需求的1/2——2/3,这时的食物要适合孩子用牙床或刚出的几颗乳牙咀嚼,制作时要特别注意食物大小和软硬度,即以适合孩子用牙床磨碎的硬度为宜。2、培养孩子喜欢吃各种食品避免形成挑食、偏食、拒食等不良进食习惯。恐新是一种基本的防护本能,这是儿童同环境建立关系时完全正常的表现。经过先舔、勉强接受、吐出、再喂、吞咽等,反复5-15次,经过数天才能够毫无戒心的享受开始拒吃的食物。家长不能把开始的拒绝视为不喜欢,不再给吃,这会剥夺孩子学习喜欢吃这种食品的机会。因此,家长应耐心地少量多次哺喂,直至孩子适应这一新提供的食品为止。7-8个月后孩子味觉发育了,要进一步调整食物色、香、味、形,诱发食欲。3、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营造良好的进餐气氛,首先要有轻松、愉快、安静地进餐环境;餐前要有准备阶段,如和大人一起收拾好玩具,洗手、摆碗筷等;让孩子坐在桌前等待2——3分钟,这种短暂的等待可控制孩子自身的欲求,提高对食物的期待感,最终享受到全家共同进餐的快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避免边吃边玩。要定时间、定地点、定量的进食。4、进餐过程中在进餐过程中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情绪平静、和气,进餐时对孩子不要过分迁就,否则加重其消极心理,对偏食、挑食起助长作用。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可采取训斥、恐吓、惩罚等强制性手段,否则会使孩子产生畏惧逆反心理甚至拒绝吃饭。5、鼓励孩子自己吃通过吃要学的东西包括爱吃各种食物,即有关营养的知识;又包括学习餐饮文化即尊重食物、尊重他人、学会与人交往社交知识。从进入食物添加起开始要注意给孩子提供“自食”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进食,进一步促进智力和心理的发展。孩子自己进餐从智力开发来说可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精细动作,增加进食兴趣,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心理发育来说可培养孩子自信心,防止偷懒和依赖别人;孩子用双手操作尝试自己吃,这是一种探索行为,是在学习自立。从精神到物质,学吃都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家长应给与充分的支持。
在门诊,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挑食、偏食,没胃口,饭含在嘴里不肯吞下,害怕进食,吃饭时看电视、听故事或玩玩具、大人追逐进食……,愁坏了父母。这些不良饮食行为可导致:营养不均衡,孩子长不高、长不壮、还容易生病,对智力发展行为表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什么叫喂养行为?喂养行为包括:婴幼儿食物制备行为、家长的喂养行为、儿童的进食行为和喂养的环境。我们把喂养行为分为三型,放任型、强迫型、适宜型。放任型(忽视型):喂养人在喂养中完全依赖儿童的个性和食欲进行喂养,放弃喂养责任,无规则设定,不理会孩子饥饿或情绪及生理需求,放任儿童的进餐行为,让儿童随自己的意愿进食,其结果是造成了营养不良,易低体重或超重。强迫型:喂养人在喂养行为中,通过自身示范或采取威胁、提供很多食物,认为孩子吃的不够多等,不理会儿童是否饥饿,欺骗进食、强迫进食、促进儿童多进食,其结果会干扰儿童自我调整摄入量的能力,导致超重或肥胖。父母失信于儿童。适宜型:能够合理的调节喂养行为,有适度的喂养频率,在儿童进餐中能监护儿童,并尽量不分散儿童注意力。
一、学会生活自理生活自理包括:自己会吃饭;到时间就能睡;知道跟大人表达大小便的意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有自己的毛巾,有自己喝水的杯子;会穿、脱简单的衣服、鞋子……如果你的孩子基本掌握了这些生活技能,他适应幼儿园的速度将会很快。做到自己吃饭——应该让孩子自己吃饭了。给他一个吃饭的环境,安静地坐下来吃饭,学会握勺吃饭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把饭吃完。到时就能睡——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中午12点左右开始午睡,下午2点半左右起床,那么,家长从现在开始,这个时间段就不要带孩子出去玩。把窗帘拉上,放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要求全家人都不要制造声响,总之给孩子一个适宜午睡的环境。也不要到了晚上九十点还没让孩子上床。早睡早起,帮助孩子尽量与幼儿园作息同步。向大人表达大小便意愿——在幼儿园老师会提醒孩子上厕所,所以在家里时,父母也要及时提醒孩子大小便。尽早训练孩子正确表达大小便的意愿,此外,睡前、醒后等可以提醒宝宝小便。二、 心理准备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主动与邻居家的小朋友们玩,锻炼她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的能力。外出散步时,带上一些玩具和她爱吃的食物,让孩子和大家一起分享,从而为她加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做下了铺垫。 在平时的言语交谈中,常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产生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常和孩子讲上幼儿园能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多高兴啊之类的话。还常给孩子讲一些小动物离开妈妈独立生活的故事。 三、物质准备:给孩子多准备几套宽松的、舒适的、柔软的衣服,纯棉质地最好,最好是有兜的、开身的,穿脱方便。女孩的衣服不要有太多装饰物,男孩最好不穿带拉链的裤子。一定要穿内裤。也许孩子刚到幼儿园还会不小心尿湿裤子、吃脏衣服,那么,多准备一套衣服、带上围兜放在幼儿园是很明智的。 鞋子大小要合适,尽量不要选择新的皮鞋,底稍软、轻便的布鞋或运动鞋较好,适合跑跳活动。款式以松紧口或粘扣的为好,最好不要系鞋带。注意鞋底防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