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肢痛症(erythromelalgia)别名:红热肢痛症;红斑性肢痛病。是一种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好发于青年人,其中又以女性为多。患该症的病人往往诉说四肢末端,尤其掌心和足底灼热刺痛,局部充血、发红,多汗湿热。稍微受到一点异物的加压或摩擦,更加痛楚难堪。疼痛往往是持续的隐痛,一阵发作加剧。周围环境温度略高一点,或因四肢的活动频繁而充血时,肢痛就发作加剧。因此,病人喜欢赤足,怕走路,喜将双足抬举着平卧。冬天睡眠时,常将四肢强迫袒露在被窝外,或经常用冷水浸泡手足以减轻疼痛。久而久之,皮肤及指甲变厚、粗糙,伴轻度浮肿。有的糜烂坏死,甚至致残。概述 红斑肢痛症(erythromelalgia)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阵发性血管扩张性周围自主神经疾病最常并发于血小板增多症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本病由Mitchell(1878)首先报道,1938年Smith和Allen又引入红热肢痛症(erythermalgia)的概念实际上两者常被混用其特征为肢端皮肤温度升高皮肤潮红肿胀,产生剧烈灼热痛尤以足底、足趾为著,环境温度增高时则灼痛加剧。病因 红斑肢痛症是一种原发性血管疾病病因是因血小板增多血小板介导血管炎症和血栓反应所致红热肢痛症不伴血小板增高但两者均累及自主神经支配的血管,产生相似的临床症状。特发性红热肢痛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继发性红热肢痛症系药物中毒等引起。发病机制 本症发病机制未明。多见于青年男女,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自主神经紊乱,使末梢血管运动功能失调肢端小动脉极度扩张,造成局部血流障碍,局部充血。当血管内张力增加压迫或刺激邻近的神经末梢时,则发生临床症状应用5-羟色胺拮抗药治疗本病获得良效,因而有研究报告认为本症可能是一种末梢性5-羟色胺被激活的疾病有人认为本症是前列腺素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皮损组织中合成前列腺素的能力增加,其皮肤潮红、灼热及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皆可能与之有关营养不良与严寒气候均是主要的诱因。毛细血管血流研究显示这些微小血管对温度的反应增强,形成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和明显扩张。 原发性红热肢痛症(erythermalgia)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有家族遗传史,有报道基因定位在2q31-32继发性红热肢痛症多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少数为药物的副作用。继发性红斑性肢痛常发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红斑性狼疮、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等。临床表现 1.多见于中青年主要的症状多见于肢端,尤其双足常见表现足趾或足底红肿热、痛疼痛呈阵发性,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为剧烈烧灼痛,夜间明显且发作次数较多温度较高的环境、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双足下垂易使症状加重患者因担心疼痛加剧而不愿穿袜或戴手套,入睡时喜将双足置于被子外面;在冰冷地面上行走、用冷水浸足或将患肢抬高均可使疼痛缓解。 2.检查可见患肢皮色发红皮温增高血管扩张、轻度肿胀和多汗等由于皮内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显著地扩张轻压肢端的皮肤可使红色暂时消退,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有轻微指压性水肿无运动、反射及感觉障碍并发症 少数患者晚期出现营养障碍,肢端皮肤与指甲变厚溃破,偶见皮肤坏疽继发性红热肢痛症多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的临床表现诊断 注意肢端阵发性的红、肿热痛四大症状其次询问病史中有受热时疼痛加剧局部冷敷后可减轻疼痛则大多数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特发性红热肢痛症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小剂量或单一剂量阿司匹林能够特异快速地减轻或消除血小板增高性红斑肢痛症的疼痛症状,可作为特征性诊断标准。鉴别诊断 1.雷诺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寒冷是主要诱因表现苍白发绀和潮红局部皮温低保暖可减轻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几乎都是男性,血流减少导致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或发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 3.小腿红斑病寒冷为发病诱因红斑以小腿为主,无明显疼痛还应与红细胞增多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等相鉴别此外,脊髓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等可发现肢端感觉异常但它们除皮肤轻度苍白外发作时无其他客观征象并存在感觉障碍体征等特点。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常有血小板增多及红细胞增多 2.血生化检查及脑脊液常规检查多无特异性但继发性红热肢痛症与原发病相关 3.药物和毒物检测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其它辅助检查: 1.头颅肢体影像学检查绝大多数是正常结果。 2.基因检测有确诊原发性红热肢痛症(erythermalgia)或鉴别诊断意义 相关检查: 脑脊液 血小板治疗 应首先确定是原发性红斑肢痛症还是继发性红斑肢痛症。继发性就是由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红斑肢痛症,多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见于多发性硬化、脊髓疾病、糖尿病、AIDS等疾病。如果属于继发性,应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治疗还包括:西药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久站、抬高患肢。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急性期后,加强肢体活动锻炼,避免任何引起局部血管扩张的刺激。 2、药物治疗 1)血小板增高性红斑肢痛症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00mg/d口服; 2)β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20~40mg/次口服,3次/d 3)0.15%普鲁卡因500~1000ml静脉滴注1次/d5天为一疗程④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冲击治疗也可能控制症状。 4)应用5-羟色胺拮抗药,如二甲麦角新碱(Methysergide)2mg/次3次/d;或苯噻啶(Pizotifen),0.5mg/次1~3次/d服用常可获完全缓解。患肢用1%利多卡因(Lidocaine)和0.25%布比卡因(Bupivacaine)混合液10ml,另加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作踝上部环状封闭及穴位注射严重者或将其液体作骶部硬膜外局封亦有一定的效果。 5)局部可应用中草药外敷;阿司匹林对继发于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可服用小剂量;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患者对本类药物敏感,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前列腺素通过改善循环缓解症状;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加巴喷丁、氯硝西泮等对本病也治疗作用。 3、特殊治疗特发性红热肢痛症治用局部神经阻滞有效可选择踝上环状封闭骶部硬膜外封闭或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继发性红热肢痛症患者应消除或干预相关病因 4、封闭疗法 5、物理疗法:可用超声波或超短波治疗。预后与预防 预后: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继发性红热肢痛症以治疗原发病为主经治疗可以缓解但可能复发。 预防:尚无较好措施如有遗传背景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继发性红热肢痛症以预防原发病为主健康贴示 1、寒冷季节,注意肢端保温,鞋袜保持干燥;长时间乘车、站立、步行时,宜及时更换姿势,定期下车活动,可预防或减少发作,或减轻症状。 2、以对症治疗为主,发作时可给予局部冷敷或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症状;抬高患肢、避免过热或抚摸等不良刺激。 3、口服利血平、氯丙嗪、利福平等可能改善症状。 4、骶管内神经阻滞及腰交感神经阻滞有较好疗效。 5、本病常有缓解、复发、可呈慢性病程。大多预后良好,可自然康复。
PSP PD (1)两侧对称的帕金森征起病时两侧症状不对称(2)早期步态紊乱发病时步态很少受影响(3)病程早期出现跌倒晚期出现跌倒(4)早期出现姿势反射障碍早期姿势反射正常(5)宽基步态行走呈碎步(6)躯干呈伸位走路时身体前屈(7)走路时伴摆臂动作摆臂动作早期消失(8)惊奇表情表情呆板(9)瞬目3~5次/min瞬目10~14次/min(10)静止性震颤不常见静止性震颤常见(11)躯干肌强直比四肢明显四肢肌强直比躯干更明显(12)手不变形手呈特殊形状(13)左旋多巴治疗差或无效左旋多巴治疗效果好(14)左旋多巴导致的运动障碍少见左旋多巴导致的运动障碍比较常见(15)通常无“疗效衰退”和“开-关”现象“疗效衰退”、“开-关”现象常见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头晕、眩晕或头昏、头重脚轻等头部不适的经历,遇到上述症状到医院就诊时常会被诊断为“脑供血不足”。就“脑供血不足”这一名词目前已经不主张使用了,能够引起头晕/眩晕的脑供血不足可称为“后循环缺血”。头晕/眩晕通常是由前庭系统功能异常所引起,前庭周围性病因多见,最常见原因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其次是梅里埃病和前庭神经炎。前庭中枢性病因包括偏头痛相关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肿瘤、脱髓鞘等。 眩晕约占所有头晕的半数,其中前庭周围性者明显多于前庭中枢性者,占70-80%,前庭中枢性眩晕的病因多种但却少见,几乎都同时伴随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很少仅以眩晕或头晕为唯一表现,临床上头晕和眩晕是后循环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很少以此为唯一的表现, 而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也不是后循环缺血。常规颈椎X-片显示的骨质增生不代表椎动脉一定受压,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少见且不是头晕/眩晕及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好发部位在椎动脉颅内段和起始段单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也不能诊断后循环缺血(脑供血不足),血流速度≠脑血流量,一条动脉内的血流速下降,未必说明该动脉供应区域一定脑血流量下降 。
《中国医刊》 - 2012.6【作者】焦鸿云 郭慧 付伟 郭聪桃 李丰升【机构】北京市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2300【摘要】目的观察口服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纳入易损斑块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5,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和联合治疗组(n=45,阿托伐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口服0.375g/次,每日2次),疗程为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清hs—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Crous积分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中TG、TC、LDL—C、血清hs—CRP水平均下降,联合治疗组中各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后12个月,两组IMT值和斑块Crous积分较治疗前减少,且联合治疗组两项指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具有更强的降脂抗炎作用,可稳定和逆转斑块。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 2007.4【作者】焦鸿云 郭聪桃 马金保 秦鼎 李丰升【机构】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102300【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与院内获得性肺炎(nosocomi alacquired pneumoni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38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床边误吸试验,由此分为吞咽障碍组(A组)与无吞咽障碍组(B组),观察2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与死亡情况。结果A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达26.53%,B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10.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5,P〈0.005),A组病死率11.73%,B组病死率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1,P〈0.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呈正相关,显著影响预后,应予以高度重视,尽量做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 2009.4【作者】崔海龙[1] 焦鸿云[2] 殷宇慧[1] 郝洪军[1] 高枫[1]【Author】CUI Hai- long, JIAO Hong-yun, YIN Yu-hui, et al.( Laboratory of Neuroimmunology,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Beijing 100034, China)【机构】[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免疫室,100034 [2]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检测多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同时出现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1例多种神经节苷脂抗体同时出现阳性结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11例患者均出现抗GM1-IgM抗体及抗GD1b-IgM抗体检测阳性,临床症状学研究和电生理检查均显示患者运动受累明显,而感觉受累并不显著。其中7例患者还同时出现了抗GQ1b—IgM抗体检测阳性,表现为明显的运动障碍,颅神经受累,腱反射减低以及共济失调,感觉症状不明显。结论多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测同时出现阳性结果的患者在症状学上并没有完全表现为相应单个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对应症状的组合,提示出现多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可能存在着特殊的机制。【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ti--gangliosides with positive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Methods and possible causes for several serum The clinical data of 11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nti--ganglioside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ll 11 patients showed positive in anti-- GM1--IgM and anti--GD1b--IgM tests; clinical symptoms and electropbysi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atient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movement disturbance, with no significant sensory involvement. 7 out of 11 patients with anti--GQlb--IgM positive presented experiencing obvious movement disturbance, cranial nerve involvement, reduced tendon reflexes and Ataxia. Conclusions In symptomatology, patients with several serum anti--ganglioside positive did not fully demonstrate the combination of corresponding single symptom of the anti--ganglioside,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special mechanism in the case of several serum anti--ganglioside positive.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 2010.2【作者】刘春艳[1] 焦鸿云[3] 邓馨[2] 吴逊[1] 王薇薇[1]【Author】LIU Chun-yan , J IAO Hong-yun , DENG Xin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t3eijing 100034 ,China【机构】[1]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00034 [2]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室,100034 [3]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摘要】目的探讨部分剥夺睡眠-睡眠诱发视频脑电图(Video-EEG)在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依照门诊诊断对265例进行Video-EEG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分组:确诊癫痫组178例,疑诊癫痫组33例和排除癫痫组54例(非癫痫性发作性疾病),对比检查前后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Video-EEG检查后三组中有不同比例的患者改变了诊断和治疗。结论Video-EEG能为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为癫痫灶定位提供重要的线索。【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partial--sleep--deprivation and sleep induced 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 (Video--EEG)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or those with suspi- cious epilepsy or the other paroxysm disease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features, 265 patients with Video--EEG monitoring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the epilepsy group ( n = 178), the suspicious epilepsy group ( n =33) and other paroxysm diseases group ( n= 54). All the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 spectively. Results Some diagnoses were changed after Video--EEG monitoring and new treatments were done. Some diagnoses were still uncertain. Conclusions Video--EEG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epilepsy, suspicious epilepsy or the other paroxysm diseases. It also provides an effective tool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epilepsy and can bring some clues to the location of epileptic zone.
Lancet Oncol:部分抗抑郁药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美国凯撒研究所Haque及其同事近期发表在J Natl Cancer Inst上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抗抑郁药和他莫昔芬联用与乳腺癌复发风险增加无关。《柳叶刀肿瘤学》于12月10日发表了评论文章,分析了使用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的复发风险。Reina Haque和同事评估了16887例于1996年-2007年之间诊断为早期乳腺癌的患者的健康记录,这些患者均接受了他莫昔芬和抗抑郁药治疗。研究者对患者的乳腺癌复发情况进行了观察,跟踪随访期到2009年12月31日。研究者分析了他莫昔芬和抗抑郁药同时存在于患者体内的时间所占的比例,以及继发癌症的风险。在16887例患者中有8099例(48%)患者接受了抗抑郁药治疗,其中2946例(36%)患者发生继发乳腺癌(继发乳腺癌定义为,在初次手术≥6个月后,同侧乳房复发癌症、转移或对侧乳房发现癌症)。研究者在他莫昔芬治疗的第一年中并未观察到随着帕罗西汀和他莫昔芬同时使用比例增高而使患者的癌症复发风险增加(两药物服用重叠比例为25%:HR=1.06,95% CI,0.98-1.14,P=0.09;重叠比例为50%:HR=1.13,95% CI,0.98-1.30,P=0.09;重叠比例为75%:HR=1.20,95% CI,0.97-1.49,P=0.09);在第一个五年中,研究者也未观察到复发风险的明显差异。类似地,在其他抗抑郁药中,研究者也未发现相关性。Haque对《柳叶刀肿瘤学》期刊说道:“他莫昔芬的推荐治疗时间为5年,但是服用该药期间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包括抑郁症。既然不建议用激素替代疗法来缓解乳腺癌幸存者的这些不良症状,那么为了缓解症状,抗抑郁药的处方在逐渐增加。”她继续说道,“考虑到数以千计的乳腺癌幸存者受到抑郁和其它他莫昔芬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痛苦,对于那些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想处方抗抑郁药而同时又对此感到担心的医生,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消除他们的疑虑。”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Stacie Dusetzina评论道,“只有一小部分女性服用单一抗抑郁药(3%的女性只服用了帕罗西汀,而23%的女性服用了多种类型的抗抑郁药)。以往有研究显示,很多女性从服用较强抑制剂(为CYP2D6酶抑制剂,CYP2D6酶可以将他莫昔芬代谢为其活性形式)的抗抑郁药改为服用较弱抑制剂的抗抑郁药,这样在理论上可以降低这些女性的复发风险。”Dusetzina总结道,“比较谨慎的做法是,正在服用他莫昔芬的女性选择新的治疗方法时应避免使用较强抑制剂的抗抑郁药。”另外,有影响因子5的《Clin Pharmacokinet》的2015年有报道:氟西汀和帕罗西汀转换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能够提高他莫昔芬活性代谢产物暴露量如下表。且2015年《Breast Cancer》报道乳腺癌患者潮热症状治疗的药物疗法和激素疗法综述研究结果表明,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抗抑郁药物和他莫昔芬合用不受影响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因为SSRIs和SNRIs都是CYP2D6抑制剂,该酶也是他莫昔芬代谢为endoxifen的代谢酶。氟西汀和帕罗西汀由于能降低Endoxifen(他莫昔芬的活性代谢物)的浓度。所以氟西汀不能与他莫昔芬合用。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的2D6抑制作用弱,所以可以合用,如下表。SSRIs抑制CYP450同工酶 1A2 2C9 2C19 2D6 3A4 帕罗西汀 + + + +++ + 氟西汀 + ++ +-++ +++ +-++ 氟伏沙明 +++ ++ +++ + ++ 度洛西汀 0 0 0 ++ 0 西酞普兰 0 0 0 + 0 艾司西酞普兰 0 0 0 + 0 米氮平 0 0 0 0 0 瑞波西汀 0 0 0 + 0 文拉法辛 0 0 0 + 0 舍曲林 + + + +-++ + 部分来自医脉通编译整理。相关文献:Holly Baker, Use of antidepressants and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Lancet oncology, December 10, 2015.pdfL.Binkhorst et al. Augmentation of Endoxifen Exposure in Tamoxifen-Treated Women Following SSRI Switch, Clin Pharmacokinet,2015.;Wisniewska,I et al.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hormonal therapy of hot flushes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Breast Cancer,2015,Wisniewska,I et al. Breast Cancer,2015.
抑郁障碍患者的代谢异常比较常见。然而,痛风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者探讨了痛风、抗痛风药物和抑郁障碍发生风险的关系。这项队列研究中,研究者从国家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招募了34050例痛风患者为痛风组,68100例(无痛风)的对照组,收集样本的数据。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期间抑郁症的诊断。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随访至诊断为抑郁症,或从研究中退出,或者研究结束。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和t检验分析连续变量,确定两组间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痛风患者抑郁障碍发生的风险。痛风患者比对照组患者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增高。女性患者、高血压、卒中和冠心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抑郁症发生风险增加。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与抑郁症发生风险下降相关。与非痛风患者相比,痛风患者接受抗痛风治疗后,抑郁症发生风险下降。研究发现痛风增加了抑郁症发生的风险,抗痛风药物则降低该风险。文献标题:High Risk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Gout: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文献来源:Medicine (Baltimore) 2015 Dec;94(52):e2401来自医脉通
一、偏头痛的防治概述防治原则:1. 基本原则:积极开展患者教育,积极利用各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药物急性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和预防性治疗两大类,注意询证的使用。2. 患者教育:偏头痛是目前无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的疾患,应该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患者教育,以帮助其确立科学和理性的防治观念与目标;应教育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寻找并注意避免各种头痛诱发因素;应教育并鼓励患者记头痛日记,对帮助诊断和评估预防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3. 非药物预防:识别和避免偏头痛发作因素很重要。逐步放松训练、生物反馈、音乐疗法及应对应激的认知行为治疗对患者均有益。4. 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和转诊国际已有的成熟经验及我国初步的经验均提示建立头痛门诊(中心)能显著地提高对偏头痛的诊治水平,有益于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也有益于建立头痛专业队伍。将诊治不够理想的患者及时转诊到头痛门诊(中心),可极大地减少偏头痛的危害,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二、偏头痛的急性期治疗一般情况下,当病人头痛发作时,应首先设法让病人的情绪安定下来,尽量消除其精神上的恐惧、焦虑和紧张,并让病人在光线较暗的房间里斜坐或半卧位地安静休息。同时可以在病人的头部用冷水毛巾进行冷敷,或用手指轻轻按压住头痛侧的颈部或颞部跳动的血管,这样可以减轻头痛程度。当偏头痛发作时,应将双手浸泡在一盆热水中,定时加热保持水温,浸泡30分钟可减轻头痛,甚至消失。因为双手浸泡于热水中,可使手的血管扩张,血液流聚手部,使脑血管的流量相对减少,血管的膨胀也相应减少,减少了对神经的压迫,疼痛就会消失。三、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强调劳逸结合。避免登山,打球等过于劳累的运动。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精神过于紧张、焦虑、抑郁或暴怒。戒烟、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