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中,经常遇到患者带着忐忑的心情询问:"医生,针刀治疗疼不疼啊?"这是非常正常的担忧。今天,我们就来科学解析针刀治疗的痛感问题,揭开这个"微创"治疗的神秘面纱。一、针刀治疗的"痛感"解析针刀,作为一种融合中医针灸和西医手术刀特点的治疗工具,其直径仅有0.4-1.2毫米,比普通注射针头还要纤细。治疗时的痛感主要来自三个环节:皮肤穿刺瞬间:与打针相似的短暂刺痛,持续时间约0.1-0.3秒病灶松解时:当针刀触及病变组织时可能出现酸胀感术后反应期:部分患者治疗部位会有1-2天的轻微钝痛临床痛感评估显示,约65%患者描述为"蚊虫叮咬级",25%认为"明显但可忍受",仅10%感觉"较为疼痛"。二、影响痛感的六大因素1.治疗部位差异:手掌、足底等神经丰富区域敏感度较高腰背部、臀部等肌肉丰厚区域痛感较轻2.个体差异:疼痛阈值不同心理预期影响实际感受3.病变程度:慢性严重粘连组织反应更明显急性期炎症组织敏感度增高4.医生技术:熟练医师操作时间短(通常3-5分钟)精准的解剖掌握减少不必要的刺激5.麻醉应用:表面麻醉可减轻进针痛局部麻醉适用于敏感部位6.设备先进度:超细针刀(0.4mm)痛感显著降低一次性针刀减少组织损伤三、现代镇痛方案目前临床采用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可使90%以上的治疗在基本无痛下完成:1.术前准备:心理疏导减轻紧张情绪治疗部位热敷放松肌肉2.过程控制:"无痛进针法"(快速刺破表皮)实时询问调整操作力度3.辅助技术:电针镇痛(100Hz高频刺激)超声引导精准定位4.术后处理:冷敷减轻组织反应脉冲射频预防术后痛四、疼痛与疗效的科学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适度的治疗反应其实是疗效的体现:生理性反应:局部轻微充血(促进修复)短暂炎性反应(启动愈合)2.治疗标志:松解粘连时的"突破感"减压时的"松释感"临床数据显示,有适度治疗反应的患者,其远期疗效比完全无反应者提高约30%。五、患者真实体验调查2023年某三甲医院200例患者回访显示:83%表示"痛感远低于预期"91%愿意再次接受针刀治疗术后2天不适感基本消失率:92%一位颈椎病患者描述:"就像被橡皮筋轻弹了一下,随后多年的头晕手麻就缓解了。"六、专家建议正确认知:将关注点从"会不会痛"转向"如何配合医生"充分沟通:提前告知自身疼痛敏感史时机选择:避开月经期等疼痛敏感时段术后护理:24小时内避免治疗部位沾水记住,专业的针刀医师能在30秒内完成主要治疗操作,而换来的可能是数月甚至数年的疼痛缓解。这种"瞬间微痛"与"长期获益"的性价比,正是针刀疗法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的发展已使疼痛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患者完全不必因恐惧疼痛而放弃可能改变生活质量的治疗机会。正如一位资深疼痛科医生所说:"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无痛治疗,更是通过短暂可控的不适,换取长久的身心舒适。"
一、针刀医学的发展史针刀疗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朱汉章教授首创。他将中医的“针刺”理念与西医的“手术刀”技术相结合,发明了这种兼具针刺调节和微创松解功能的疗法。1976年,朱汉章用自制针刀成功治疗了一名手指关节僵直的患者,标志着针刀技术的诞生。此后,针刀医学迅速发展:1984年:全国第一届针刀疗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针刀开始向全国推广。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针刀疗法”正式命名为“针刀医学”,并纳入中医诊疗体系。2005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成立针刀专业委员会,推动针刀国际化。2010年后:针刀技术被列入多项国家中医药行业标准,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代表之一。二、针刀的治疗原理与操作方式针刀是一种直径约0.4-1毫米的特制器械,前端兼具“针”的刺入功能和“刀”的切割松解作用。其治疗特点包括:微创精准:无需开刀,通过极小切口松解粘连的筋膜、韧带或瘢痕组织。快速起效: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缓解神经卡压或局部高压状态。中西医结合: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西医解剖学定位。治疗过程:医生通过触诊或影像学定位病变部位。皮肤消毒后,将针刀刺入目标区域,进行松解、剥离等操作。单次治疗通常仅需数分钟,疗程根据病情而定。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广政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期支持针刀医学的发展:2004年:发布《针刀技术操作标准》,规范临床实践。2011年:将针刀列入《中医医疗技术手册》,推荐用于骨伤科、疼痛科等疾病。2019年:推动针刀技术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培训。2022年:在多份文件中明确将针刀作为中医药特色技术推广,并支持科研立项。目前,全国已有数千家医院开展针刀治疗,部分省份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四、针刀的主要适应症针刀疗法尤其适用于慢性软组织疾病和部分骨关节问题,常见应用包括:疼痛类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等。骨关节病:膝骨关节炎、足底筋膜炎、关节僵硬等。神经系统疾病:腕管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等周围神经卡压症状。其他:部分慢性头痛、脊柱相关内脏功能紊乱等。注意事项:凝血功能障碍、严重骨质疏松或局部感染者需谨慎选择。五、针刀医学的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刀在术后粘连预防、运动损伤康复等领域展现出潜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发布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进一步强调推广针刀等特色技术。作为一种“以最小创伤获得最大疗效”的疗法,针刀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患者在选择时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具备资质的医师操作,以确保安全与疗效。
卵巢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卵巢早衰是指已建立规律月经的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低下甚至衰竭,出现闭经、不孕,或有面色潮红、烘热汗出、胸闷心慌、烦躁、情绪波动、白带减少、失眠、性欲低下、阴道干涩等低雌激素的症状。较早发生的生育力丧失和低雌激素水平已严重威胁妇女生殖健康,同时也增加妇女患骨质疏松症和冠心病的危险,是一类严重影响妇女生殖健康及身心健康的疾病。“卵巢早衰”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及伴随症状的改变,如月经后期、量少等直至闭经的出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可以早期抓住治疗的时间。中医学认为,卵巢早衰是肾水涸竭,协及心肝脾多脏受损,使之经水早断。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的功能状态。中医治疗卵巢功能失调性疾病,可以从多角度、多环节、多靶点来整体调节,从根本上滋肾健脾,疏肝活血以加强人体正气,调补气血,温通血脉,平衡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针灸能激活脑内多巴胺系统,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自身功能,使其功能恢复,从而使生殖内分泌系统恢复正常生理的动态平衡。更年期综合征(menopausalsyndrome,MPS)更年期亦称为围绝经期,是指女性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和消逝,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使正常的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HPO)之间平衡失调,影晌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内分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1、内分泌系统症状:月经紊乱、少数患者出现多毛症。2、心血管系统症状:血压升高,同时可出现头昏、头痛、两眼发胀、胸闷、心慌等现象,呈阵发性;3、神经精神症状:潮热盗汗、烦躁多梦、心悸、乏力、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易激动。4、生殖系统症状:阴道分泌减少、阴道炎等。中医学认为更年期综合征为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虚损,精血不足,调节阴阳相对平衡的机能失常所致。针灸治疗对机体有良性的调节作用——调节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调整更年期植物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紊乱,改善子宫退行性变化,去除或减轻各种女性更年期的临床症状。
和平里医院针灸科是北京市和平里医院中医传统治疗科室,以针灸治疗为主,结合其他传统疗法,针药并用,中西医结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针灸科开展的治疗项目包括:针刺,电针,拔罐,艾灸,红外照射,耳穴压豆等。针刺疗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刺的方法,对人体腧穴进行刺激,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拔罐疗法:通过造成罐内负压,使火罐附着于相应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泻热排毒,活血祛瘀,祛寒除湿,疏通经络的作用,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艾灸疗法:通过艾叶燃烧的温热作用,将其药性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升阳举陷,补中益气及预防保健作用。耳穴压豆:人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耳朵上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将王不留行籽按压在相应的耳穴上,使患者感到酸麻胀或发热,3—5天更换一次。方便快捷,安全实用。针灸综合疗法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包括:神经系统疾病:面瘫,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失眠等。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球肘,腱鞘炎,膝关节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呃逆,便秘,腹泻等。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视觉减退等。皮肤科疾病:痤疮,荨麻疹,带状疱疹等。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咨询电话:580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