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指标:1、泪液分泌试验:正常为10-15mm,<10mm为低分泌,<5mm为干眼症,无眼部表面麻醉情况下,测试的是主泪腺,表麻后检测的是副泪腺的分泌功能(基础分泌),观察时间为5分钟。< p="">2、泪膜破裂时间:正常为10-45s,<10s为泪腺不稳定。< p="">3、泪液蕨类试验4、活检及印迹细胞学检查:干眼症患者眼表上皮细胞HE染色的异常表现为:结膜杯状细胞密度降低,细胞核浆比增大,上皮结膜化。目前国际上干眼症的诊断无统一标准,根据以下四方面:症状;泪膜不稳定;眼表面上皮细胞的损害;泪液的渗透压增加,可以对绝大多数干眼症患者作诊断。干眼症分为:水样液缺乏型和蒸发过强型(1)水样液缺乏型治疗:消除诱因;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少接触空调及烟尘环境等干眼症诱因泪液成分的替代治疗:最佳的泪液替代成分是自家血清,对严重患者尽量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保存泪液:方法佩戴硅胶眼罩,湿房镜或潜水镜;泪小点暂时性或永久性封闭;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干眼症,无眼部表面麻醉情况下,测试的是主泪腺,表麻后检测的是副泪腺的分泌功能(基础分泌),观察时间为5分钟。
传统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法选择遵从药物、激光、手术的原则。而SLT激光因为对小梁组织的无损伤性,可在青光眼早期或高眼压症使用,使用方法简单、安全、疗效确定、可重复治疗,是青光眼患者的福音。适用于:1)药物治疗未达到靶眼压,2)药物治疗有依从性问题 ,3)也可作为初始治疗方法,晚期患者疗效会有所下降。
手术治疗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改善视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重返家庭、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临床医生应结合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视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综合考虑患者职业、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考虑不同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感受,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人工晶体种类和度数,保证医疗措施获得患者最满意的治疗效果,不仅使患者在生理上得到改善,而且使其在心理、精神上、社会生活上得到幸福和愉快,提高生活质量。
白内障术后干眼应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于处理。①对于主要由于过渡频繁长期应用多种滴眼药引起的首先指导正确用药,如无明显感染及术后炎症者要及早停药,要认真检查鉴别结膜炎与干眼,否则越点眼越红眼更涩;②睑板腺功能障碍是蒸发过强型干眼的主要原因,睑缘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所以一定要重视睑缘和睑板腺的检查,对于睑缘炎及睑板腺口阻塞者除补充人工泪液外要热敷、清洁、按摩、消炎。每天点眼4~6次,过频点眼会将正常泪膜冲走,加快泪液的蒸发。③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主要是泪液的替代治疗,伴有角膜浅层溃疡或上皮缺损的SS患者同时应用1% 环胞霉素A滴眼液,每日4次,疗效较好;④球结膜松弛堆积易被忽略,实际上此为一种病理改变。轻度应给于按摩球结膜及点人工泪液等治疗,重度应行球结膜切除术,白内障术后要适量应用抗生素及抗炎类滴眼液切忌频繁长期应用,常规联合应用贝复舒可促进切口愈合防治干眼,术后干眼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白内障术后干眼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手术创伤:手术切口及术中操作会损伤部分结膜杯状细胞,减少粘蛋白的分泌量;②术后炎症:术后充血炎症反应,促进角膜的损害,加重干眼症状。③术后频繁长期应用多种含苯扎绿胺等防腐剂的滴眼液:防腐剂的毒性作用可减弱粘蛋白对眼表上皮的黏附力,导致泪膜不稳定;④全身代谢性疾病至营养障碍:糖尿病可导致代谢紊乱,久病可能会影响泪液分泌的质和量。
患儿双眼发生白内障时,甚至在出生后一个月即可白内障手术。对单眼发病的白内障患者,为儿童成长后获得双眼视。 患者儿行白内障手术摘除后是否同时植入人工晶体,一直存在着争议。争议的重点是究竟多大年龄才能植入人工晶体,是出生后6个月,还是出生后的1岁或2岁?目前多数人支持的是在2岁时植入人工晶体较合适,也就是说当婴儿发生白内障时,可先行白内障手术,在2岁再植入晶体,而在2岁前可以让小孩配戴框架眼镜或接触镜矫正视力。太小年龄植入人工晶体时,医生的顾虑在于人工晶体对发育眼的炎症刺激,常常导致患眼术后虹膜粘连、人工晶体的偏位、术后顽固性的炎症及人工晶体偏位时人工晶体攀对虹膜损伤。如果医生能完成一个近乎完美的白内障手术,将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植入于晶体的囊袋内,我认为这样的手术也是无可厚非的,尤其单眼发病的白内障患者,尽快地植入人工晶体给患儿有良好的术后视力,肯定利多于弊。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科急症,由于栓塞、血栓形成、动脉痉挛等原因造成视网膜动脉血流中断,引起相应视网膜组织的缺血缺氧,变性坏死。视网膜动脉阻塞尤其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病突然,进展迅猛,预后较差。患者往往有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至到无光感,普遍视野损伤或残留颞侧视岛。虽然目前临床应用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但疗效均不明确,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国内外均有关于激光击栓术治疗动脉阻塞的报告,取得较好疗效。一种新的手术方法-玻璃体切割术中视网膜中央动脉直接按摩术,在初步临床研究中为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激光治疗多数情况下分支动脉阻塞的原因为栓塞所致,而且在视网膜上可以看到栓子。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用激光击栓术治疗分支动脉阻塞,并显示有一定疗效。文献报道用Nd:YAG激光进行激光击栓术,选择较低能量击射动脉栓子时,可利用其机械的作用使栓子破碎而不伤及动脉管壁。Nd:YAG激光的治疗方法:经视网膜接触镜,用Nd:YAG激光直接击射栓子,反复数次,直至动脉血流恢复(动脉管径增粗标志)。Nd:YAG激光参数为0.8-0.9mJ。治疗效果:到目前为止已报道的30余例患者在治疗后均立即恢复循环,而且视网膜水肿随即很快消退。但视野检查多数患者仍残留片状视野缺损,目前治疗的例数少,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才能确定其视力预后是否优于自然病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手术治疗发生阻塞的部位多位于筛板,在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中,由于可以通过眼底检查观察栓子,采用激光碎栓有利于视网膜分支动脉循环的恢复。而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中看不见栓子,无法采用激光治疗。目前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手术方法—玻璃体切割术中视网膜中央动脉直接按摩术。在临床上初步观察了1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中视网膜中央动脉直接按摩术后视网膜血液循环的恢复情况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后,确认玻璃体切割术中视网膜中央动脉直接按摩术不但安全,而且对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有一定的疗效。手术方法:采用闭合式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用特制金属探针在视乳头表面按摩视网膜中央动脉,见视神经血流停止后立即抬起探针,反复数次。如视网膜中央动脉循环恢复或栓子脱落,结束手术。探针进入视盘的深度约为3-4mm。按摩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同时,观察其管径的变化及是否有栓子脱落。如果眼底无上述变化,可用巩膜压迫器或虹膜恢复器探入上方球结膜下,沿巩膜表面伸入球后进行视神经按摩,按摩的强度为手术显微镜可见视神经轻度变形,反复数次后结束手术。术中因损伤视乳头毛细血管,均有视乳头局部小出血,提高灌注后可压迫止血,然后笛针吸出血,无需特殊处理。术后眼前节及眼底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未见视网膜脱离或白内障加重病例。治疗效果:4例患者术中恢复循环,4例患者术后逐渐恢复循环,2例视网膜循环无明显变化。术后视力恢复情况,6例患者视力提高,4例无变化。目前仅10例病例报告,今后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疗效。本文系仲苏鄂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MCT主要优点: 通常设计为-9.50D以下近视患者。 配戴MCT的单位,必须要配备准确的角膜地形图。这种地形图能对角膜的全表面进行数据化的分析,地形图需验光师定期校准。有一套专为这种技术设计的电脑软件,对地形图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设计出数据模式的MCT片。加工的数控机床,必须具有很高的精度,对镜片的加工精度应高于ISO国际标准。分辨率应高于0.001mm。使用的医生必须有眼视光学的经验技术,并掌握镜片戴上之后的专业评估技术和随访技术。 在通常情况下,这种镜片极少出现定位不良。因而出现散光的机会大为减少。而散光正是传统的OK镜最易出现的并发症,也是换片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由于设计充分考虑角膜各点的泪液分布和流动,故对角膜的健康影响极小,患者并发角膜炎的机会会大为减少。 极大的简化和减少了医生和患者花在售后服务上的时间和精力,医患配合更加容易,更加有效率。
白内障是我国主要的可防治性眼病,受到了各级政府多方面的关注,已纳入到“视觉2020”行动中,也获得了各种慈善基金的资助,因而白内障的社区筛查以不同形式在我国普遍开展。但是,在目前的白内障筛查中,往往忽视了对同样是可防治眼病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查。倘若在白内障筛查的同时,进行周边前房深度的评价,筛选出高危房角,并及时进行激光治疗,将产生一举多得的效果。因此,针对我国防盲的总体策略,在开展白内障筛查的同时,也应兼顾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查与防治。
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青光眼的主要类型,其致盲率是开角型青光眼的10倍 。及早对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可有效地预防眼压升高,对于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闭角型青光眼作为一种可防治性眼病,将随着白内障、角膜病等可治愈性眼病人群的减少,而逐步成为我国新世纪防盲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