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杆菌素可抑制神经传导物质,阻断汗腺分泌,降低排汗,避免汗水带来的异味与尴尬 液臭。 经常两腋下出汗, 有异味,有一种较大的腺体,称为顶泌腺,其分布在腋窝,俗称为」狐臭」。 腋下多汗的患者,腋下细菌容易滋生,味道特别浓[嘘][晕][晕],不美观,是多汗的症状,消除狐臭可以打除臭针,也就是肉毒毒素。
一般认为大多数血管瘤毋须治疗,待其自然消退或退化,即等待观察。但自然消退的结局和这种处理策略相矛盾,因为血管瘤退化后局部的外形常影响美观,令人不能接受。血管瘤说带来的社会心理伤害显而易见,退化后影响美观的外形,以及5-15岁给患者行整手术说带来的创伤,都要求重新评估“等待观察”的处理策略。临床随访观察发现,许多病变完成退化后,患区遗留较厚的纤维脂肪组织、上皮萎缩或毛细血管扩张。因此,认为病损在出生后几年内将完全消失的观点是错误的,易产生误导。血管瘤在消退后遗留局部瘢痕或畸形可能为下述机制:浅表血管瘤替代真皮乳头层,病变的增生可使表皮扩张;在血管瘤增值时,可能发生肥大细胞脱颗粒,导致弹性组织解离,皮肤松弛。上述一种或两种因素均可造成萎缩瘢痕。因此,浅表血管瘤退化的结局可能是上皮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而皮下血管瘤退化的结局可能遗留纤维脂肪块;混合型血管瘤退化后,则可能会遗留纤维脂肪块、表皮皮肤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在绝对对患者进行数年观察而不进行治疗之前,应充分考虑这种等待观察策略给患者带来的社会心理影响。一些患儿因面部血管瘤造成的畸形而不行进入幼儿园、学校,很难与其他儿童正常相处。这种负面影响是血管瘤治疗中最容易忽视的方面。在儿童个性特点形成的时候,“等待观察”可给患儿带来严重的社会心理创伤,这样形成的个性特点在其成长过程中将难以改变。小儿在18-24个月即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从那时起,血管瘤的存在会影响到其成长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同样,血管瘤的存在对患儿亲属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他们常感到内疚、失望,呈现对患儿过度的保护意识。最后,在重新评价对血管瘤采取等待观察策略时,必须考虑到近来的医学发展。等待观察策略是Lister根据细致的临床观察后于1938年提出的,并且稳固地确立下来,延续了几十年。因为当时的条件,几乎别无选择。近十几年的医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们可应用药物使血管瘤缩小,使用物理方法选择性破坏血管组织,采用某些手术器械可减少或几乎消除血管瘤手术中严重出血的危险。现有的治疗方法完全可以改变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因此,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应该改变血管瘤处理的“等待观察”策略。(1)所有血管瘤(仅仅为血管瘤)仅有40%完全消退,其他60%仍需整形手术、物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的治疗。(2)根据临床特点,可以预测血管瘤的最后结局,因而对那些愈后较差的病变应进行早期治疗。(3)患者的社会心理创伤值得重视,这种创伤常难以抚平。(4)现有的治疗血管瘤的方法比较安全。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临床表现不同、自然转归也不同的两类疾病。1,血管瘤 是一类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的胚胎性良性肿瘤,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80%,常在新生儿期出现,2-3个月后即进入增殖期,瘤体迅速增大;8个月至1岁左右停止生长,其中15%左右逐渐退化,半数在5岁内完全消退。2,脉管畸形 随患儿年龄增长而呈管腔样生长,并具有正常内皮细胞生物特性的一种血管病变。主要由静脉起源,偶有微静脉、动脉、淋巴管组合而成,可伴有动静脉瘘。临床上过去所称的葡萄酒色斑、蔓状血管瘤、大部分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淋巴血管瘤、血管淋巴管瘤等均属此类,约占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的20%。多于出生时发现,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按比例生长,无突然增大的病史,也不会自行消退虽然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在细胞生物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临床上明确诊断血管瘤或脉管畸形仍有一定困难,尤其是位于组织深部的病变。主要是因为:①细胞特征需做组织学检查,而对于血管性疾病,一般不主张活组织检查。②临床表现并不是十分典型而各有特征。③血管瘤自行退化的机制不明。因此,如何在治疗实施前,对血管瘤或脉管畸形做出明确诊断,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约为4%~10%,女孩的发病率约为男孩的3~5倍,而成人极少长血管瘤。在早产低体重儿中,发生率高达25%,同时双胞胎发生率也比较高。“虽然发生血管瘤的婴儿中,10%有家族史,但它并不是一种遗传病。目前尚未证明有确切的食物、药物可导致血管瘤,因此无法预防。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胎儿内原基细胞向内皮细胞转变时发生基因突变有关。有1/3的血管瘤在出生时就能发现,但通常血管瘤出现的平均时间是婴儿两周大左右,首先可能只是表现为“米粒”大小的红点,家长多以为是“蚊子咬的”,随后红点逐渐增大,患儿满月时增长最为迅速,红点范围扩大,明显形成瘤体或红斑。而深部的血管瘤如畸形类、肌腱类、动静脉瘘,可能要等到3至4个月大时才发现。血管瘤的危害分级从高到低:高危害部位:面部皮肤明显增厚处或面中线,眶周,鼻周,口周,面部等>2cm腰骶、会阴、生殖器等>2cm危害:永久性皮肤改变 畸形高危险性 功能损害和永久畸形高危险性 相关结构异常(PHACE)瘢痕高危险性 视力或器道损害 溃疡危险 中危害部位:躯干、上肢、下肢等>5cm身体皱折(颈、会阴、腋)面侧,头皮,手,足危害:溃疡永久性残存皮肤改变功能损害和(或)溃疡危险低危害部位:躯干、上肢、下肢(衣服覆盖区),<5 cm危害:畸形、功能损害危险性低
婴幼儿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那些病变可能自然消退?哪些病变不可能自然消退?是积极治疗还是消极等待?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判断血管瘤是否消退的依据(1)临床观察:血管瘤的瘤体停止扩大,红色变淡,出现白色纹理,表面褶皱,瘤体逐渐缩小。(2)组织病理学特征:自然消退的表浅(草莓状)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多呈“胚胎型”,而难以自行消退的则呈“成熟型”。(3)超声流量级:定期探测如果流量减少,血管内动静脉瘘的位置和数目有减少则有自行消退的可能。(4)通过动脉造影术、温度记录法、体积描述法等实验方法估计。(5)皮下(海绵状、蔓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鲜红斑痣(葡萄酒色斑)则无上述现象。(6)目前,对血管瘤发展趋势的判断还没有简单可行的方法,主要还是依据临床观察。2、治疗时机积极治疗指征有如下几方面:(1)血管瘤明显增大的。(2)血管瘤面积较大。(3)血管瘤处在增生期且有侵犯五官的危险。(4)深部的血管瘤(海绵状、蔓状、混合型等)。3、等待自行消退的指征(1)表浅血管瘤面积小于1cm2,发展缓慢。(2)表浅血管瘤已经停止扩大,不易侵犯眼、鼻、耳、口唇等(不在脑袋上)。观察期为患儿6个月以内,如果6个月以内生长速度较快,不建议等待需要尽快干预治疗。
马来酸噻吗洛尔为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作用类似普萘洛尔,但作用强度是普萘洛尔的8倍。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心绞痛、心动过速及青光眼。Ni等首次报道以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成功治疗1例4个月婴儿的上睑血管瘤。Chakkittakandiyil等应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的患儿,平均使用3.4 ± 2.7个月,多例均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患儿出现睡眠障碍。Oranje等报道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1~4个月)治疗10例患儿,6例深部血管瘤无改善外,其中1例患儿病灶生长得到控制后浅表红色消退不久后深部血管瘤却越来越大,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以下是我接诊过的其中一例:第一张图片是宝宝45天的时候,第二张是宝宝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到五个月的时候求助于我,宝宝妈妈发现,虽然红色有消退的迹象,但是包块越来越大,突出皮肤表面越来越高!宝宝这个患处的包块实质是深层的静脉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而深部的血管瘤如畸形类、肌腱类、动静脉瘘,30%的患者不会出生时候就发现,3-4个月时发现较多。血管瘤又称为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发病率约为4%~5%,且呈逐年升高趋势。该病以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3~1:5,约60%发生于头颈部。血管瘤往往在出生后几天至1个月内出现,早期表现为红色小斑点, 随后体积迅速增大,在患儿1个月及4~5个月时快速增殖,达到其最终体积的80%。大量临床观察表明,虽然部分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但消退后局部往往遗留红斑、色素改变、毛细血管扩张、萎缩性瘢痕和纤维脂肪组织赘生物,不同程度地影响美观。等待观察期间,血管瘤,尤其是头颈部血管瘤给生长发育期患儿及家长带来的社会心理伤害显而易见。另外,约50%的血管瘤生长快速,如不积极处理,可出现各种并发症,例如呼吸道阻塞,影响视力,血管瘤发生溃疡、感染、出血,影响美观等,少数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治疗越早,美容和功能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