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引起头痛的病因众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约占头痛病人的80%左右。近年来,头痛患者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头痛除对患者造成痛苦外,还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也造成较大危害。它不仅困扰着我们人民群众,更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因素。 2001年WHO报告指出,头痛与四肢瘫痪、精神障碍和痴呆均已成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两种头痛是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这给患者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和负担最为严重。 头痛患者中大多数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只把头痛当作一种症状而非疾病进行治疗。认识上的误区进而导致了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专家指出,药物滥用的患者不但病情得不到改善,而且还会加重病情,产生药物依赖,最终可演变成药物滥用性头痛。我国应该加强对头痛特别是偏头痛疾病知识的普及,倡导患者到正规医院治疗,走出盲目治疗的误区。如何安全、有效地预防性治疗头痛,提高急性期治疗效果,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发作程度和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是目前头痛治疗的热点。目前头痛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药、西医药、针刺、推拿等方法,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无副作用及无药物依赖性等明显的优势,我们采取头穴针刺配合循经近远端取穴治疗取得较好的的临床疗效,以百会、风池、太阳,合谷及局部穴位为主。 注意事项:部分头痛患者需要做头颅CT、MRI,头血管造影等检查,以排除脑肿瘤、脑囊虫、脑血管病及血管畸形等继发原因。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传递障碍,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具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等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常见眼睑下垂、视物成双、面肌无力、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或累及其它肌群无力等症状。朱文增主任医师治疗重症肌无力取得了显著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由朱文增主任承担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CI2021A01309)“基于真实世界探讨益气温阳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已通过广安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现继续招募志愿者:招募条件:重症肌无力患者;①年龄在3~80岁之间,性别不限;②病程在1个月以上患者;③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如满足以上条件且自愿接受治疗患者,请携带既往相关病例及检查资料在以下规定时间内就诊,联系彭大夫加号参加临床研究。时间:周二下午和周五下午1:30-4:30地点:8号门诊楼5楼针灸科516诊室联系人:彭大夫电话:18801210291(微信同)2022.10.7
一、概念: 病因未完全阐明,可能系风寒(开车迎风、睡觉开窗、空调入睡、喝酒、熬夜或劳累后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炎症反应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需要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鉴别。 二、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都可发生,男性略多; 2、急性起病,一般3天左右达到高峰; 3、病初可伴患侧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 4、患侧表情肌瘫痪:(1)额纹消失,不能皱眉蹙额;(2)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而眼球则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下眼睑外翻,泪液不易流入鼻泪管而溢出眼外(3)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4)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动作,鼓腮漏气,进食及嗽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5)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 5、鼓索以上面神经病变: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 6、镫骨肌支前受损:舌前2/3味觉丧失或听觉过敏; 7、膝状神经节病变(Hunt综合征)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鼓膜疱疹。 三、治疗: 治疗原则: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常用强的松或甲泼尼龙,尽早口服; (2)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甲钴胺等; (3)抗病毒药:有明确病毒感染者,常用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 2、理疗超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 3、护眼应戴眼罩,保护角膜,可以使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贝复舒眼剂等; 4、中医治疗 (1)中医药治疗:圣愈汤结合正容汤或牵正散加减:黄芪、党参、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地龙、川芎、当归等; (2)针刺或电针治疗:阳白、太阳、翳风、下关、颧髎、四白、地仓、颊车、夹承浆、合谷等; (3)面部肌肉锻炼:对镜作抬眉、闭眼、耸鼻、鼓腮、吹口哨、示齿等动作练习,可一天三次。 四、预后: 约80%患者可在数周或1~2月内恢复,1周内味觉恢复提示预后良好,不完全性面瘫1~2月内可恢复或痊愈,完全性面瘫需2~8个月甚至1年时间恢复,且常遗留面积无力、口眼联动、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等后遗症。 五、误区: 不少患者,甚至医生认为一周后开始针灸治疗或中医药治疗,实际上,患病后应该及时就医,就可以开始针灸治疗,主要是患病后开始针灸,患者症状可能还有加重(神经水肿进展中),容易被误认为是针灸或中医药治疗引起的。
1、简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改变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脊髓、颈交感神经根、椎动脉等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又称为颈椎综合征。本病多发于30-60岁的人。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的改变,本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从事电脑工作者及缺乏体育锻炼者。临床表现依据病变部位及受压组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轻者头、颈、肩、臂、手指麻木疼痛,头晕,恶心,可自行减轻、缓解或反复发作,重者上肢或下肢发沉、无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放射痛、猝倒发作,甚至二便失禁、瘫痪或危及生命。其病变好发于颈5-6之间的椎间盘,其次是颈6-7、颈4-5之间的椎间盘。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久坐耗气、劳损筋骨;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或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本病属中医学“项强”、“项筋急”、“眩晕”、“项肩痛”“痹证”、“痿证”。2、诊断: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46(23):1796-17991)颈型颈椎病:(1)主诉枕、颞、耳廓等下头部、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及椎问关节不稳等表现;(3耳鸣及听力障碍等;(4)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5)除外眼源性、心源性、脑源性及耳源性眩晕;(6)MRA或椎动脉彩超显示第二段椎动脉(V一Ⅱ)有局限性狭窄或扭曲征;(7)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手术前需行MRA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有助于明确诊断。2)神经根型颈椎病:(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手臂麻木、疼痛),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2)压颈试验或臂从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x线、MR)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4)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和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3)脊髓型颈椎病:(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以四肢运动、感觉及反射障碍为主;(2)影像学所见证实脊髓受压,并与临床症状相吻合;(3)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急性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4)椎动脉型颈椎病:(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多伴有头颅症状,包括视力模糊、耳鸣及听力障碍等;(4)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5)除外眼源性、心源性、脑源性及耳源性眩晕;(6)MRA或椎动脉彩超显示第二段椎动脉(V一Ⅱ)有局限性狭窄或扭曲征;(7)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手术前需行MRA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有助于明确诊断。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于对此分型的诊断标准尚有较多争议,尚待进一步讨论,因此暂不提出修订意见。交感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上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6)其他型颈椎病:(1)食管受压型颈椎病:吞咽困难,尤以仰颈时为甚;x线平片显示椎节前方有明显之骨赘形成;钡餐检查显示食道受压征;多合并其他型颈椎病症状。(2)颈椎不稳定(失稳)型:确切含义待进一步讨论。(3)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型:确切含义待进一步讨论。7)混合型颈椎病:具有前述诸型两种及两种以上颈椎病者,均属此型。多见于病程久、年龄较高者。3、治疗(1)电针取颈部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中俞、大杼、天宗。每次取2~4穴,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刺激20分钟。(2)体针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风池、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阿是穴(3)耳针 取颈椎、肩、颈、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肝、肾。每次取3~4穴,毫针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4)皮肤针扣刺大椎、大杼、肩中俞、肩外俞,使皮肤发红并有少量出血,然后加拔火罐。(5)穴位注射疗法取大杼、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用1%普鲁卡因2ml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各2ml,每穴注射0.5ml。注意事项:部分患者需要做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颈椎MRI,一旦经临床医生确诊颈椎病,再考虑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适应于脊髓型颈椎病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上述临床表现可能是面肌痉挛症状之一。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一般为单侧发病,然后对侧发病。面肌痉挛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会给患者造成尴尬的局面,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常见病因:主要有血管因素(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脑干梗死或多发性硬化等原因。诊断:依靠病史及面肌或眼肌阵发性抽动;神经系统无其他阳性体征;特征性肌电图表现。治疗:主要有四种治疗方法:1、肉毒素A局部注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症状,但只能获得短期疗效,一般3~6个月复发,需反复注射,部分患者反复注射后效果逐渐减退,并可出现眼睑下垂、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症状,缺点是易复发,需要长期用药等;2、药物治疗,可选用多种镇静、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氯硝西泮、加巴喷丁,部分减轻症状,缺点是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依赖性及易复发;3、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周围神经切断术等,效果较好。但对于高龄、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患者,可以酌情保守治疗;4、中医药治疗:针灸和中药痉挛方加减,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缓解,甚至痊愈,但要坚持治疗。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 )于1969年被首次命名,是一种中老年起病,以进展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伴帕金森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及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998年Gilman等将MSA改分为MSA-P亚型和MSA-C亚型, 2015年,Fanciullia等提出MSA的主要特征是早期出现且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衰竭。一、临床表现:MSA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和锥体束征等。早期出现严重的进展性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MSA的主要特征:1、运动症状:(1)MSA-P亚型以帕金森症状为突出表现,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伴肌强直、震颤或姿势不稳;50%患者出现不规则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2)MSA-C亚型以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为突出表现,主要表现为步态共济失调,伴小脑性构音障碍、肢体共济失调或小脑性眼动障碍。(3)16-42%患者可伴有姿势异常(脊柱弯曲、严重的颈部前屈、手足肌张力障碍等)、流涎以及吞咽障碍(饮水呛咳等)。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MSA-P亚型和MSA-C亚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常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频多、膀胱排空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等,男性患者出现的勃起功能障碍可能是最早的症状;心血管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变化时出现头晕),反复发作的晕厥、眩晕、乏力、头颈痛也很常见;50%患者可伴有餐后低血压、仰卧位或夜间高血压。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症状还包括便秘、瞳孔运动异常、泌汗及皮肤调节功能异常等。3、其他症状:睡眠障碍是MSA患者早期出现的特征性症状,主要包括RBD、睡眠呼吸暂停、白天过度嗜睡及不宁腿综合征。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也是MSA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有50%的患者出现白天或夜间吸气性喘鸣,尤其是在晚期患者中更多见。夜间吸气性喘鸣常与睡眠呼吸暂停同时存在。约1/3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伴注意力缺陷,情绪失控以及抑郁、焦虑、惊恐发作等行为异常亦存在。二、辅助检查1、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构影像学: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 )主要表现为壳核、小脑、脑桥萎缩。 T2 加权像脑桥十字形增高影(十字征)、壳核尾部低信号伴外侧缘裂隙状高信号(裂隙征)为 MSA 相对特异的影像学表现。2、自主神经功能检查:(1)膀胱功能评价:有助于发现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残余尿量大于100 ml有助于MSA的诊断。(2)心血管自主反射功能评价:卧-立位血压检测及直立倾斜试验有助于评价患者的直立性低血压。(3)呼吸功能评价:睡眠下电子喉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患者的夜间喘鸣,亚临床声带麻痹等。(4)睡眠障碍评价:多导睡眠脑电图有助于睡眠障碍的诊断。(5)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括约肌神经源性受损改变。(6)体温调节功能评价:发汗实验有助于发现患者的排汗功能丧失、泌汗神经轴。另外,可选择123I-间碘苄胍心肌显像、神经心理检测或基因检测。三、 诊 断 标 准:诊断标准基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小脑功能障碍和锥体束损害 4 种功能障碍的组合及其严重程度,将 MSA 分为“可能的”(possible )、“很可能的”(probable )和“确诊的”( definite ) 3 个等级。四:治疗1、西医治疗:MSA 是一组中老年起病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病程进展较快,预后较差,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2、中医治疗:(1)中医药的治疗:益气温阳为主,药物有黄芪、桂枝、当归、熟地、白术、陈皮、附子、半夏、干姜、肉苁蓉、巴戟天、甘草等;(2)针灸治疗:有利于改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及头晕、震颤、平衡障碍等症状,常用百会、风池、供血,廉泉、手三里、外关、合谷、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等。注意事项:MSA的治疗是一个慢性过程,少则3个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要坚持不断治疗,才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参考2017年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
脑肿瘤,相当于中医所说的脑瘤,也称颅内肿瘤,脑癌,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其中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年发病率为16.5/10万,以胶质瘤最为常见,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病因病机不明,主要有化学、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遗传、免疫、年龄、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公布的是2015年的全国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情况:发病率排名第1至第10名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脑瘤、胰腺癌,死亡率排名依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脑瘤、白血病、淋巴瘤。一、常见脑肿瘤分类1、胶质瘤(glioma)2016WHO(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统称为弥漫性胶质瘤(diffuse gliomas)。在所有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治疗最为复杂和难以治愈的是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胶质瘤是指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50%。根据瘤细胞的分化情况又可分为:星形细胞瘤(WHOⅡ/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Ⅲ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左右,室管膜瘤约占12%,少突胶质细胞瘤约占7%,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0%。WHO分类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2、 脑膜瘤(meningioma)仅次于脑胶质瘤的第二种常见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20%,良性,病程长。3、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从垂体前叶生长出来的肿瘤,良性,占第三位,约占颅内肿瘤的12%,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催乳素(PRL)腺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4、脑转移瘤脑转移瘤也是临床常见的脑瘤之一,单发或多发,约占7%,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是脑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类型。其它如听神经瘤、颅咽管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胆脂瘤等,另外椎管内肿瘤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5%。二、诊断包括定位诊断:肿瘤部位和周围结构关系;定性诊断:肿瘤性质及其生物学特性,早诊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关键。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打破了完全基于组织形态学分类的百年诊断原则,革新性地将肿瘤分子遗传学特征纳入病理学分类,建立了组织学病理诊断+基因特征的“综合诊断”新模式,标准化的诊断术语如“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1、症状和体征:脑肿瘤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可以表现为抽搐、肢体无力或偏瘫、头晕、走路不稳、视力减退、黑朦、复视、头晕、猝倒、淡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脉搏徐缓及血压特殊增高等征象,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通过神经查体和影像学检查除外脑肿瘤。2、神经系统检查:详细的病史、神经经功能及病理反射的检查,常规的内科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化验检查。3、影像学检查 :脑和脊柱增强CT和MRI、磁共振波谱、磁共振灌注显像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数目、血供、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对绝大部分肿瘤可做出定性诊断;功能MRI技术可揭示肿瘤与大脑皮层功能区以及皮质下传导纤维束的关系,北京协和医院冯逢教授研究:常规的平扫+增强扫描外,需要增加MR功能检查的序列,得出的半定量评价指标对高分级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都会有一个很好的提示作用;PET-CT显像反映人体代谢和功能,可早期发现肿瘤,判断脑肿瘤恶性程度,尤其脑转移瘤并提示原发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可判断脑肿瘤内部结构的评估,能够更好的显示脑肿瘤的边界、脑肿瘤的发现更加灵敏及脑肿瘤良恶性的判断。4、病理诊断肿瘤的类型和分级:分为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和开颅手术活检两类获得脑组织标本,来明确病理学诊断、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肿瘤类型及分级。三、治疗方法1、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脑肿瘤的治疗应该强调个体化的规范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耐受情况、患者的主观意愿和肿瘤的部位、大小及性质类型,尤其是轻重缓急,根据癌症种类和疾病分期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生长在可以手术切除部位的肿瘤,首先考虑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对组织学活检,确定肿瘤性质,以明确诊断。(1)急性期:对有脑疝症状者,立即脱水降颅压,癫痫发作者,首先控制抽搐发作,必要时立即紧急手术,解除占位征象和缓解颅内高压症状。(2)缓解期或稳定期:减少并发症,改善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手术后可配合康复训练,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主要治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姑息治疗、电场治疗等,各有优缺点。 每种疗法均有适应症和禁忌症,有效合理地选择和制定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和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疗效,防止复发,延长病人生存时间。脑肿瘤是否实施手术:需要考虑患者的肿瘤种类,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态,肿瘤数目和部位、肿瘤是新发还是复发、复发和上一次手术间隔时间,患者手术利弊权衡,患者预期生存期也需和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将电场(TTF)治疗纳入规范,肿瘤治疗电场(TTF)是一种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电场治疗安全且有效,推荐用于新发胶质母细胞瘤(GBM)(1 级证据)和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治疗(2 级证据)。2、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脑瘤的病因主要是由于风、寒、热、痰、湿、瘀、郁等,本身正气虚弱,加之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志失调及先天禀赋不足等相互胶结,导致“积聚”的发生。因此,中医针对正虚邪实的病机,确定了扶正祛邪的治则,采用扶正培本,祛邪抑瘤的治法,发挥减毒增效、防治复发转移、逆转耐药性等作用,从而提高患者免疫力、生存质量和长期带瘤生存,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1)急性期:以西药治疗为主,可配合中医药或针灸治疗,尽快缓解颅内高压和抽搐发作等症状;(2)缓解期或稳定期:是中医药治疗的介入时机: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不适合手术和放、化疗者及靶向治疗者,手术后不宜再手术者,肿瘤部位危险者,肿瘤晚期者,部分年龄较大者,预期不高,或经济原因等不愿意手术者。主要治法:主要有扶正培本、清热解毒、化痰祛湿、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益气活血、健脾补肾、补益肝肾、滋阴息风、活血利水、以毒攻毒、理气解郁等,同时配合降逆止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养心安神、润肠通便、利尿通淋等,采用一种治法为主或多种治法的组合。常用中药:生黄芪、党参或西洋参、白术、半夏、南星、浙贝母、蛇六谷、石见穿、山慈菇、夏枯草、土茯苓、全蝎、蜈蚣、天龙、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当归、川芎、地龙、马钱子、黑附子、麻黄、细辛,干姜、桂枝、仙灵脾、巴戟天、枸杞、黄精、麦冬、石斛、天麻、钩藤等。另外,由于脑组织的特殊性,需要选择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中药,如麝香、冰片、石菖蒲、苏合香等药物。注意调理脾胃:如砂仁、陈皮、香橼、佛手、炒麦芽、神曲、鸡内金等;睡眠:酸枣仁、首乌藤、琥珀、龙齿等;二便:肉苁蓉、火麻仁、益智仁、金樱子、车前子、茯苓、薏苡仁等。针灸可明显尽快改善患者饮水呛咳、偏瘫、癫痫、头痛、腹胀、恶心、厌食、乏力、疼痛、便秘、失眠、皮疹等症状。四、注意事项:1、心理调节:患者一旦确诊后,无形中会产生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的症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关爱患者,调节心理状态及调整生活方式;2、建议患者定期复诊: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必要的血、尿、便常规和生化等化验、肿瘤标志物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有利于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3、不要盲目听信偏方或医疗广告:即使是正规三甲医院的著名专家,也无法肯定告诉您脑肿瘤能够治愈或保证不复发等。
一、概述:脑外伤,临床上也称颅脑创伤、颅脑损伤,是一常见疾病,仅次于四肢伤,居第二位,主要因交通事故、坠落、跌倒、火器伤等所致。2011年中国酒驾入刑以来,汽车导致的颅脑创伤有所减少,但是,电动车导致的颅脑创伤发生率明显增加,另外,老年人的坠落伤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均取得了进展,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高居全身各部位损伤之首。2017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CDC)周脉耕教授团队等研究发现2006-2013年,我国的脑外伤死亡率处于相对平稳但较高的水平,每年每十万人中,就有13-17人因脑外伤死亡。2019年2月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所长江基尧教授团队报告中国颅脑创伤年发生率为55.4-64.1/10万,导致数十万死残,是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之一,应考虑将脑外伤提到优先重视的地位。二、分类分型脑外伤通常包括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等,继发性包括脑水肿、颅内血肿等。急性期需要立即入院,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判断患者意识水平和有无脑及颅神经损伤的体征,临床上一般分为轻、中、重、特重型,出现变化者应迅速复查,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三、基本治疗:1、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急性期主要有降颅压脱水疗法、营养支持、神经营养;手术治疗(去骨瓣减压)、脑脊液引流、通气治疗;麻醉剂、镇静剂、镇痛剂;止血剂,抗感染,亚低温、高压氧;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及应激性溃疡,2016年9月第四版《美国重型颅脑损伤诊疗指南》基本不推荐使用激素治疗等。急性期患者一旦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康复介入,早期康复的目标是预防并发症和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脑外伤后存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主要有偏瘫、颅神经损伤、脑外伤癫痫、外伤性脑积水、颅内低压综合征、脑外伤后综合征、抑郁,甚至长期昏迷。2、中医药常规治疗方法:(1)急性期:益气固脱,通腑泄热,常用中药:黄芪、红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生大黄、瓜蒌、芒硝、枳实、石菖蒲、白芷、三七粉、冰片、麝香等;(2)恢复期:益气温阳、活血化痰,常用中药: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水蛭、鸡血藤、石菖蒲、全蝎、蜈蚣等;(3)后遗症期:疏肝理气,益气通络,常用中药:柴胡、当归、白芍、茯苓、川芎、天麻、半夏、生白术、薄荷。3、针灸治疗: 有利于改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及偏瘫等症状,常用百会、风池、供血,廉泉、手三里、外关、合谷、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等。四、注意事项:一旦脑外伤,会导致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尽量做到早预防,避免发生意外事件。1、对于儿童,孩子好动、对突发事件认识不足,家长一定要做好看管照顾,避免出现意外;2、对于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骨质疏松,容易跌伤,需要家属做好陪伴或请保姆照顾;3、目前电动车、摩托车(近年快递、送餐等小哥抢时间,不遵守交通规则现象时有发生等)及家用轿车的普及,要求必须佩戴头盔及安装儿童座椅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发生脑外伤,即使在医院头颅CT检查没有问题后,就着急回家或处理其它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建议患者一定要在医院留观24小时,以免继发性如颅内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