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隐睾怎样治疗?隐睾能不能不手术,保守治疗? 隐睾会不会下降自愈?小儿隐睾确诊后一般要观察到半岁左右,因为在半岁之前孩子睾丸还有自行下降至阴囊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半岁还没降至阴囊的基本就不能自行下降了。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由于隐睾受到高温的损害在2岁以后损害是不可逆的,所以手术应在2岁以前完成。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疗效不确切并且有副作用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
膀胱输尿管返流是指尿液由膀胱逆行返流至输尿管,通常可达肾内。引起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原因众多,最常见的是原发性返流,其为一种先天性疾病,当输尿管膀胱壁内段长度过短时就会发生。而继发性返流通常是由神经源性膀胱、后尿道瓣膜、输尿管囊肿或开口异位引起。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生率约为1%,其可导致尿路感染、肾脏瘢痕化功能下降、高血压、生长发育受限等,并且是梗阻性肾病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儿童尿路感染中大约有50%存在膀胱输尿管返流。因此对所有患有尿路感染的男童及发生二次以上膀胱炎的女童均需作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来明确诊断。膀胱输尿管返流分V级,轻中度返流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有自愈可能。但是一旦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1)反复发热性尿路感染抗生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2)进行性肾瘢痕形成或新生瘢痕出现者;(3)患儿返流出现肾萎缩及生长发育受限;(4)输尿管返流伴膀胱憩室或开口异位。本院目前用改良的Lich-Gregoir法手术治疗膀胱输尿管返流,术后患儿症状均消失,手术效果良好,无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
隐睾术后诊断患儿神志、瞳孔,如神志未完全清醒,应去枕平卧,头方向一侧,防预误吸。2、术后6h可进流质膳食1,第2天进易消化、含纤维素高的膳食,并注意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因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肠蠕动慢,水分被肠道吸收导致大便干燥,易发生便秘。3、术后应平卧位10~14d,患侧下肢外展位,防预增加腹压,影响手术部位的愈合,若取半卧位,膝下应垫一软枕,以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张力,卧床时勿屈曲髋关节,以免睾丸牵引松弛致睾丸退缩。4、保持会阴部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被染湿时应及时通知医护职员更换,防预切口被传染,伤口疼痛剧烈时,可用深呼吸、呵气等方法减轻疼痛,无效时可适量给予镇痛药、镇静药物予以止痛,伴随可增加抚摩、话语安慰等看护干预方法。5、术后过早下地活动易导致阴囊内渗出增加,因此不宜过早下地活动,由于渗出与血肿易导致细菌滋长,因此术后应施用抗生素以防备被传染,必要时加强引流以减少被传染的发生。另外,术后由于局部炎症反响、渗血和组织渗出,阴囊可发生红肿或痛性的硬质包块。6、手术诊断后应随访,每年一次,直至青春期。患儿在术后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咨询与我联系,沟通患儿现在情况,是否需要到医院处理。
包茎(phimosis)指包皮口狭小,使包皮不能翻转显露阴茎头。分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包茎可见于每一个正常新生儿及婴幼儿。小儿出生时包皮与阴茎头之间粘连,数月后粘连逐渐吸收,包皮与阴茎头分离。至3~4岁时由于阴茎及阴茎头生长,阴茎勃起,包皮可自行向上退缩,外翻包皮可显露阴茎头。包皮过长是小儿的正常现象,并非病理性。后天性包茎是指继发于阴茎头包皮炎及包皮和阴茎头的损伤使包皮口有瘢痕性挛缩形成、失去正常的弹性和扩张能力导致阴茎头不能显露。常伴尿道口狭窄。这种包茎不会自愈。【临床表现】包皮口狭小者有排尿困难,尿线细,包皮膨起。严重者可引起包皮和阴茎头溃疡或结石形成。积聚的包皮垢呈乳白色豆腐渣样。有的包皮垢如黄豆大小,堆积于阴茎头的冠状沟处,隔着包皮略呈白色的小肿块,常被家长误认为肿瘤而就诊。包皮垢可诱发阴茎头包皮炎。急性发炎时,阴茎头及包皮的粘膜潮湿红肿,可产生脓性分泌物。小儿疼痛不安、包皮水肿,有时可有急性尿潴留。阴茎头包皮炎反复发作,可使包皮增生、肥厚、瘢痕形成。有报道包茎患儿出现尿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不稳定膀胱。【治疗】婴幼儿期的先天性包茎,可将包皮反复试行上翻,以便扩大包皮口。手法要轻柔,不可过分急于把包皮退缩上去。3岁以后如仍不能显露龟头,可择期行包皮环切术。后天性包茎患者由于其包皮口呈纤维狭窄环,需做包皮环切术。
睾丸鞘膜腔内含有少量浆液,使睾丸在鞘膜腔内有一定的滑动范围。如果鞘膜腔内液本积留过多,即成鞘膜积液。此外,在精索部位的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塞的残留部分,也可积聚液体.,形成精索鞘膜积液。小儿鞘膜积液与成人不同。对鞘膜积液的病理进行仔细的解剖研究,发现小儿的鞘膜积液几乎都有未闭的鞘突管与腹腔相通。鞘突管直径一般为2mm左右,位于精索前内侧,菲薄、半透明。有些鞘突管较粗,直径可达0.5cm。如鞘突管较粗,可容肠管进入,则形成疝。有些鞘突管细如头发丝,经仔细解剖才能辨认。女性胎儿的鞘突管称为NüCK管,沿圆韧带下降,未闭的NüCK管也可形成鞘膜积液又称NüCK管囊肿。【临床表现】鞘膜积液可见于小儿各年龄组。绝大多数为男孩,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一侧或两侧出现肿块。大小变化不明显,如果未闭鞘突管口径较粗,晨起可见肿块缩小,天热时阴囊下垂故包块明显,天冷时阴囊收缩故包块不明显。女孩偶有鞘膜积液,称为Nuck囊肿。新生儿鞘膜积液相当常见,可能由于出生后鞘突管继续发生闭塞,部分病例可逐渐自行消退。根据鞘突管闭合异常的部位,鞘膜积液基本上分为四型:(1)精索鞘膜积液:近睾丸部的鞘突管闭塞,而精索部鞘突管未闭,腹腔内液体经内环流注精索部鞘突管,又称精索囊肿;(2)睾丸鞘膜积液:睾丸鞘膜腔内积液,可有细的鞘状突与腹腔相通,但有时形成活瓣样结构积液不能回流,致张力过高;(3)精索、睾丸鞘膜积液:积液位于精索睾丸部,腔与腹腔之间有细小鞘突管相通;(4)交通性鞘膜积液:整个鞘突管未闭,腹腔内液体经鞘突管流注,由于鞘突管较粗,积液在平卧或挤压时变小,有时与腹股沟斜疝难以鉴别。【诊断】阴囊或腹股沟部肿块,边界清楚,与腹腔无明显连续;肿块呈囊性,透光试验阳性。部分病例经反复挤压后,其张力可以降低,但无明显体积缩小。如肿块只限于精索部位,一般较小,约如指头大小,呈卵圆形,于肿块下方可清楚地扪及睾丸,牵拉睾丸肿块可随之移动。睾丸鞘膜积液悬垂于阴囊底部,呈椭圆形或圆形。如肿块张力较高,一般触不到睾丸,如肿块张力不高,可在囊性肿块内触及睾丸。少数病例鞘膜积液肿块向腹膜后突起,可在下腹部触及囊性肿块。【治疗】鞘膜积液若体积不大,张力不高,可不急于手术,特别是1岁以内婴儿,尚有自行消退的机会。如果张力较高,可能影响睾丸血液循环,导致睾丸萎缩,应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手术注意结扎部位位于内环口上方,远端鞘膜囊可不予处理,一般在术后2~3月自行消退,也可采用鞘膜囊开窗放出积液使家长更以接受。以往采用治疗成人鞘膜积液的术式,如鞘膜翻转缝合或鞘膜切除,对于小儿鞘膜积液已摒弃不用。尽管尚有其他方法用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但以手术治疗最安全可靠,复发率极低。单纯穿刺排液,因未处理未闭鞘突管,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穿刺排液后,向鞘膜腔内注入某些药物如乌拉旦、氢化可的松、尿素、酒素、四环素、石炭酸等,也有部分疗效,但这些药物有可能经未完全闭塞的鞘突管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而且药物引起的组织学反应对尚在发育中的小儿睾丸是否会造成远期损伤尚不清楚故不宜采用。
小儿肾积水的原因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继发性是指继发于严重的膀胱输尿管返流、下尿路梗阻、炎症、外伤性狭窄等所致的梗阻。原发性是指原发性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是小儿肾积水的常见原因。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肾积水可见于各个年龄组,约25%见于1岁内,胎儿期肾集合系统扩张80%以上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极少数在青少年或成年获诊。男女之比为5:1,左侧多见。北京儿童医院报告一组497例,21%在1岁内确诊,10%在10岁以上,左侧293例,右侧112例,双侧92例。【病因】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病因常见以下几种:1.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90%以上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狭窄段长约2cm,部分长3-4cm,有时见多个狭窄,个别狭窄仅长数毫米,全长狭窄也有报道。2.高位输尿管开口 输尿管开口高位致肾盂引流不畅,有时合并输尿管狭窄或迂曲。3.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瓣膜 盂管连接部有一皱襞内含肌肉形成瓣膜引起梗阻。4.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息肉 息肉呈海葵样造成连接部梗阻。5.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压迫 来自肾动脉主干或直接来自腹主动脉供应肾下极的迷走血管或副血管跨越输尿管使之受压。6.原发性输尿管动力性梗阻 由于输尿管或肾盂蠕动功能异常所致。【病理及发病机制】近年来应用电子显微镜镜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平滑肌细胞异常。正常肾盂输尿管的平滑肌细胞排列成束,紧密连接。肾盂肾盏的近侧部有一种特殊的平滑肌细胞,能够接受尿液刺激产生电活动称为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s)。起搏细胞产生的电活动自上而下传导,引起肾盂及输尿管的蠕动而将尿液向下传送。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时,平滑肌细胞被异常增多的胶原纤维和基质包绕,失去正常排列,细胞间电活动被阻断,影响了蠕动。扩张肾盂壁上也存在此种病理改变。也有学者指出狭窄段平滑肌细胞内缺乏肌微丝和致密体导致平滑肌细胞收缩功能障碍。另外,狭窄的原因可能与胎儿血管压迫致局部发育停滞、输尿管管化不全、狭窄段环行肌肉发育中断等有关。【临床表现】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肾积水症状出现的早晚与梗阻程度有关,梗阻越严重,症状出现越早。主要表现为:1.腹部包块 新生儿及婴儿约半数以上以无症状包块就诊,75%的患儿可扪到包块。包块光滑、无压痛、中等紧张、偶有波动,部分病例有包块大小的变化,如突然发作的腹痛伴腹部包块,大量排尿后包块缩小直至消失,这是一重要的诊断依据。2.腰腹部间歇性疼痛 绝大多数患儿能陈述上腹或脐周痛。大龄儿童可明确指出疼痛来自患侧腰部。伴恶心、呕吐,常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3.血尿 肾盂内压力过高导致肾髓质血管破裂或轻微腹部外伤或尿路感染、结石等引起。发生率10%-30%,为肉眼或镜下血尿。4.尿路感染 发生率低于5%,一旦发生常高热、寒战和败血症等全身中毒症状。5.高血压 扩张的集合系统压迫肾内血管导致肾脏缺血,反射性引起肾素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6.肾破裂 扩张的肾盂受到外力发生破裂,表现为急腹症。7.尿毒症 双侧肾积水或单侧肾积水晚期可有肾功能不全表现。患儿生长缓慢、发育迟缓、喂养困难或厌食等。【诊断】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IVP)是首选的诊断方法。IVP可显示扩张的肾盂肾盏,造影剂突然终止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输尿管不显影。延迟摄片延缓至60、120分甚至180分可以提高诊断率。B超检查显示肾盂扩张而输尿管不扩张,则可诊断。结合IVP可以提高确诊率。由于肾功能严重受损,加上小儿肠内积气,IVP和B超有时诊断困难。山东省立医院采用三维CT尿路造影(CTU),可以清楚显示扩张的肾盂肾盏和梗阻部位,诊断符合率100%。同位素肾脏扫描可以了解肾功能受损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治疗】胎儿期超声检查发现肾积水,应于生后1-3周复查。轻度肾盂肾盏扩张可以B超随诊。进行性扩张或有腹痛、感染、结石等合并症时应及时手术。离断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Anderson-Hynes proccedure)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由于切除了肌细胞发育异常的部位故疗效最好,手术成功率95%以上。要求吻合口宽广、低位、呈漏斗形、缝合密闭而无张力,吻合部光滑无折叠、扭曲。术后3-5天无渗出,则可拔除肾窝引流管,术后7-10天拔除输尿管支架管。经肾造瘘管注入2ml美蓝,观察排尿情况,如在1小时内尿液蓝染,并逐渐变浅至24小时内变清,则显示吻合口通畅,连续夹管48-72小时无发热腹痛,则可拔除肾或肾盂造瘘管。拔除支架管后,经肾造瘘管行肾盂尿路造影更有助于了解吻合口是否通畅、有无尿外渗等。术后3-6月复查,可行B超、IVP或肾核素扫描,了解肾脏形态和功能。关于肾切除问题,通过术后肾核素扫描及超声检查随访观察,一般认为患肾功能在30%以上时应予保留。因为梗阻解除后肾功能可望获得改善,术后6月患肾功能及形态均明显改善,术后肾实质厚度和面积均逐渐恢复、增长,以3-6月增加最明显,以后增长缓慢,术后1年、3年及5年复查结果与术后6月相同。肾实质厚度在2mm以下、病理所见标本已无肾单位、肾功能在10%以下时,才可考虑肾切除。巨大肾积水,IVP不显影,核素扫描肾功能明显下降并非肾切除的绝对指征,尤其是双侧肾积水时更应慎重,可先行肾造瘘,3月后再复查了解肾功能情况,半数病人肾功能及形态或明显改善,再行肾盂成形术。双侧肾积水常是一轻一重,一般先行肾功能较好的一侧肾盂成形术,也可同期行肾盂成形术,不可轻易行肾切除,以免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
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系统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约为1/300。是由于胚胎期前尿道发育不全从而尿道开口达不到正常位置,表现为尿道外口异位、阴茎下曲、包皮异常分布。【病因及发病机制】正常外生殖器在胚胎第12周发育完成。胚胎第6周,尿生殖窦的腹侧出现生殖结节,不久在生殖结节的两侧各发生一个生殖突。生殖结节尾侧正中线上为尿道沟,两侧为尿生殖褶,尿道沟底部为尿生殖窦膜。第7、8周以后,外生殖器开始性别分化。在双氢睾酮的作用下,生殖结节发育为阴茎,尿生殖窦的下段伸入阴茎并开口于尿道沟,两侧的尿生殖褶由近向远融合,尿道外口移到阴茎头顶端。第12周,阴茎头处皮肤反折形成阴茎包皮。胚胎期,任何原因导致尿道沟融合不全时即形成尿道下裂。尿道下裂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 尿道下裂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本病为多基因遗传。普通人群的发生率为1‰~8‰,而有先症者的男性亲属中发生率为2.2%,Bauer等报告8%患者的父亲和14%患者的兄弟中亦有尿道下裂。2.激素异常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睾丸间质细胞(Leydigcells)在孕期第8周开始产生高峰,第12周到达顶峰。睾酮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成双氢睾酮(DTH)。外生殖器的发育受双氢睾酮的调节。任何原因导致睾酮产生不足、延迟或睾酮转化成双氢睾酮的过程出现异常均可导致生殖畸形。胚胎期可能在以下环节存在激素异常影响尿道发育:(1)HCG产生不足,(2)胎儿睾丸对HCG不敏感,(3)睾酮产生不足或峰值延迟晚于12周,(4)5α还原酶缺乏,睾酮转化异常,(5)母亲孕前激素的摄入异常。3.雄激素受体异常 雄激素受体(AR)基因突变是尿道下裂的原因之一。文献报道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AR表达不足及AR与DTH结合力有缺陷,而Brown等报道编码AR的基因突变使AR异常,这一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上并以X 连锁隐性遗传。Lubahn报道雄激素受体基因第8外显因子单链DNA带泳动变位,雄激素受体表达异常。4.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异常 Gupta等报告表皮生长因子(EGF)影响男性生殖道的发育而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中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不足。【临床表现】典型的尿道下裂有三个特点:异位尿道口、阴茎下弯、包皮分布异常。 1.异位尿道口 尿道口可异位开口于从正常尿道口近端至会阴部尿道的任何部位。尿道口多有轻度狭窄其远端有一粘膜样浅沟,部分被覆一层薄膜。患儿常取蹲位排尿,尿道口越位于阴茎体近端越明显。根据尿道口位置尿道下裂分为四型:Ⅰ°:阴茎头、冠状沟型;Ⅱ°:阴茎体型;Ⅲ°阴茎阴囊型;Ⅳ°会阴型。为了便于估计手术效果,Barcat按矫正下弯后尿道口退缩的位置来分型分为:前型包括阴茎头型、冠状沟型、阴茎体前型,占65%;中间型占15%;后型包括阴茎体后型、阴茎阴囊型、阴囊型、会阴型,占20%。2.阴茎下弯 尿道下裂多存在阴茎向腹侧弯曲,其原因主要是尿道口远端尿道板纤维组织增生、阴茎体腹侧各层皮下组织缺乏、阴茎海绵体背腹两侧不对称。按阴茎头与阴茎体纵轴的夹角将阴茎下弯分为轻度:小于15°;中度:15°~35°;重度:大于35°。3.包皮分布异常 尿道下裂表现为阴茎背侧包皮帽状堆积,腹侧包皮呈V形缺损,包皮系带缺如。4.合并畸形 最常见的合并畸形为腹股沟斜疝及隐睾,各占9%。重度尿道下裂有时合并前列腺囊,有报告会阴型及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中的发生率为10%~15%,开口于前列腺部尿道的后方,有时造成感染及结石,当插导尿管困难时应考虑前列腺囊存在的可能性。伴发上尿路畸形的发病率为1%~3%不等。部分病例合并阴茎阴囊转位、阴茎扭转、小阴茎、重复尿道等。【治疗】尿道下裂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无论何种方法均应达到目前公认的治愈标准:(1)阴茎下弯完全矫正;(2)尿道口位于阴茎头正位;(3)阴茎外观满意,接近正常,能站立排尿,成年后能进行正常性生活。1.手术治疗包括分期成形术和一期尿道成形术。分期成形术是指一期矫正阴茎下弯后6个月~1年再行尿道成形术。一期成尿道形术包括阴茎下弯矫正、尿道成形、尿道口及阴茎头成形、阴茎腹侧创面覆盖及阴囊成形等。手术方法的选择原则:(1)阴茎远段型尿道下裂常用术式:MAGPI术(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Mathieu术、Mastarde 术、Onlay横行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等。(2)用于阴茎体型尿道下裂常用术式:Duckett术(横行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阴囊中缝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Tip(尿道板正中切开)尿道成形术等。(3)用于阴茎体近侧型(包括阴茎阴囊型、阴囊型及会阴型)尿道下裂常用术式:阴囊中缝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Duckett术、Duplay手术加横行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等。2.尿道下裂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 (1)尿道瘘是尿道成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15%~30%,即使术者技术熟练,也在5%~10%,主要原因是做尿道成形术的材料血供差、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感染。尿道狭窄、尿液引流不畅使切口张力增加而裂开。小的尿瘘有自愈可能,术后定期行尿道扩张防止尿道口狭窄可降低排尿时压力有助于尿瘘愈合。术后6月,可行尿瘘修补术。对针眼大小的尿瘘,可采用结扎法;切开缝合法及皮瓣覆盖瘘口法适用于直径小于1.0cm的小尿瘘;直径大于1.0cm的大尿瘘,应根据尿瘘口的位置、大小、局部皮肤条件而定,阴茎皮肤充足时可采用flip-flap(翻斗式皮瓣)、duckett等,阴茎皮肤不足时可采用Denis-Browne、Duplay、Thiersch等方法。(2)尿道狭窄多发生在阴茎头段尿道及吻合口处。术后3月内的狭窄可采用尿道扩张,若无效则需手术。阴茎头段尿道狭窄通过扩张多可好转,否则切开狭窄尿道,6个月后行尿道成形术。近端吻合口狭窄尿道扩张无效则则局部尿道造瘘半年后再修补,吻合口斜面吻合、切除无尿道海绵体段尿道、吻合口固定在海绵体上以免扭转可以减少吻合口狭窄。成形尿道狭窄多由于尿道血运差导致组织坏死、挛缩或成形尿道扭曲所致,很少经尿道扩张治愈,多需切开狭窄段,半年后行尿道成形术。(3)尿道憩室其原因可能是继发于尿道狭窄、成形尿道口径过大、成形尿道周围组织少。较小的尿道扩张在狭窄解除后可以好转,大的尿道扩张应先消除病因后行憩室切除、尿道成形术。3.尿道下裂的常见问题(1)手术年龄过去分期手术年龄在2~5岁,青春期前完成治疗。现在倾向于早期(2~4岁)一期手术治疗,以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技巧的提高使早期手术成为可能。4岁以前,阴茎增长幅度很小,阴茎发育的程度不应成为尿道下裂手术年龄选择的重要因素。(2)手术器械、缝线整形外科器械是必需的。缝线多选择5-0、6-0、7-0的可吸收线,国内常用的Dexon、Vicryl、Ethicon等,缝合皮肤可采用肠线,14天左右吸收不必拆线。针式电凝止血,可减少出血。(3)包扎多层鱼网纱布均匀轻度打包加压包扎,防止敷料过早脱落,否则容易出现肿胀、皮下出血影响手术效果。术后4~5天打开敷料观察伤口,继续包扎至术后7天是有必要的。近年来自粘式弹力绷带包扎逐渐增多。(4)尿液转流尿道成形术需引流尿液,方法有:耻骨上膀胱造瘘或经尿道尿管引流。我院小儿外科目前采用优质硅胶尿管引流,减少了耻骨上膀胱造瘘造成的创伤,术后需保持尿管引流通畅。(5)术后留管时间一般术后10天左右拔除导尿管,拔管前需间断夹闭尿管。(6)术后随访出院1周可回院探查一次尿道口和吻合口,观察排尿情况;4周后再探查一次,若排尿通畅,间隔半年、1年随访;若有狭窄可间隔1~2周行尿道扩张。反复扩张仍存在狭窄则可行尿道成形术。严重的尿道狭窄,不应强行扩张,可行尿道造瘘,3~6月后再行尿道成形术。(7)手术疗效文献报道各种术式的治愈率在45%~95%不等。我院小儿外科近5年来完成尿道下裂手术300余例,一期治愈率达90%以上。
小儿腹外疝即通常所说的小儿疝气,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缺损或间隙向体表突出,体表可以见到突出的肿块。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是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临床上见到的几乎均为斜疝,直疝极罕见。【发病率】小儿腹股沟疝的发生率为0.8%~4.4%,文献中未成熟儿的发病率为4.8%。性别发生率,男性占大多数,男女比例为15:1,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占60%,左侧为 25%,双侧的占15%,女孩双侧疝较多,占17.5%~24%,未成熟儿双侧疝发生率占19%~47.7%。【病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膜在腹股沟内向外有一袋形突出,称为腹膜鞘状突,鞘状突沿睾丸引带下降,睾丸引带是连接位于后腹膜的睾丸与阴囊底部的索带。睾丸随着鞘状突下降而到达阴囊内。正常发育时,在出生前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附着于睾丸上的腹膜鞘状突未闭塞,形成睾丸固有鞘膜腔,与腹膜腔不再相通。如发育异常,腹膜鞘状突未闭塞,仍然保持开放或部分开放,在某种诱因下,腹腔内容物进入其中,即形成了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男孩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慢,右侧鞘状突闭塞时间比左侧晚,因此右侧疝发病率高如鞘状突部分未闭或闭锁不全时,使鞘状突呈一狭窄的管腔,由于鞘状突较小,腹腔脏器进不去,但腹腔中的液体可以流人其中,即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鞘膜积液。发生在女孩的囊肿称Nück囊肿或圆韧带囊肿。腹膜鞘状突末闭的小儿生后不一定都形成疝,若同时伴有腹壁肌肉发育薄弱,或经常哭闹、长期咳嗽、便秘及排便困难、腹内肿物、腹水等原因、造成腹内压升高,才促使腹股沟疝的形成鞘状突的闭塞过程在生后6个月内还可能继续进行,生后6个月内小儿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6个月以后闭塞的机会极少,因此应在出生6个月以后行手术治疗。【病理】根据小儿腹膜鞘状突闭塞的情况不同以及疝囊与睾丸固有鞘膜腔的关系,可将小儿腹股沟疝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腹膜鞘状突完全未闭,疝囊的主要部分为睾丸固有鞘膜囊和部分精索鞘膜,睾丸在疝囊内,称为睾丸疝。另一种是腹膜鞘突中段部分闭塞而精索部分未闭,疝囊止于精索部与睾丸固有鞘膜腔之间并不相通,在疝内看不到睾丸,称为精索疝。临床上睾丸疝较少见,有人报告约占5%,精索疝占95%。在婴儿疝内容物大部分是小肠,盲肠和阑尾有时也可进入右侧疝囊之中,而较大儿童有时大网膜也可进入疝囊。女性疝囊内可有卵巢、输卵管,有少数病例盲肠(包括阑尾)、膀胱或卵巢构成疝囊壁的一部分,形成滑动疝。脱入疝囊内的脏器组织容易发生嵌顿,但因小儿的腹壁发育较差,疝囊颈部组织薄弱而富有弹性,肠系膜血管弹性较好,腹股沟管较短,因此,嵌顿疝时发生肠坏死者较成人少,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而治愈。【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腹股沟区可回纳性肿物,可以在出生的第一次啼哭时出现,也能在生后2~3个月或更晚时候出现,大多数在2岁以内。当小儿哭闹、站立或用劲时,肿物即出现或增大,小的突起位于外环及阴囊起始部,大的降至阴囊内(女性到大阴唇),肿物质软,有弹性,似有柄蒂连通到腹腔内,边界不清,平卧时肿物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用手指向上轻压肿物,可使肿物还纳入腹腔。肿物还纳过程中有时可听到“咕噜”声。复位后将指端压置于外环、可触及外环口增大、松弛。有些小儿有腹股沟肿块史,但检查时未见肿块,应仔细检查局部,对比检查两侧腹股沟部,患侧较对侧饱满,患侧阴囊也可能较对侧增大。另外,还应注意是否有对侧斜疝、隐睾、精索鞘膜积液、睾丸精索鞘膜积液等其他疾病同时存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腹股沟部或阴囊部间歇出现能还纳入腹腔的肿物,即可作出腹股沟疝的诊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的肿物位于阴囊内,呈椭圆形或圆柱状、囊性感、边界清楚、透光试验阳性。交通性鞘膜积液经手法挤压后,块物缓慢缩小。个别病例疝与鞘膜积液同时存在,近端为疝囊,远端是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疝经手法复位后块物可消失,但鞘膜积液不能消失。2.睾丸下降不全 睾丸停留在腹股沟管或阴囊的上部,该处可出现肿块,为实质性、较硬、边界清楚,轻压时会出现下腹部胀痛。一般患侧阴囊发育不良,且触不到睾丸。可同时合并疝。3.睾丸肿物 阴囊内肿物与腹股沟疝相似,肿物为实质性、有沉重感、不能还纳入腹腔。【治疗】从理论上讲小儿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但绝大多数不能自愈。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好方法。随着小儿年龄的不断增长,疝块逐渐增大,并可发生嵌顿、纹窄,故应早期治疗。1岁儿童斜疝仍不能自愈或1岁以内巨大疝、嵌顿疝均应手术治疗。术前应先治愈已存在的腹压增高因素,如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等。1.非手术疗法“疝气带”如不正确使用,可能造成嵌顿;注射疗法不能从根本上牢固地关闭疝囊颈,却可造成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肠粘连、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故认为均不宜采用。2.手术治疗 与成人不同,婴幼儿腹股沟疝均为先天性疝,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一般没有局部肌肉薄弱改变,故通常不需要作修补手术,只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1)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病儿取仰卧位,于患侧耻骨上皮肤腹横纹作横切口约2~3厘米。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剥离,使之清晰地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进入腹股沟管,显露并分开提睾肌,于精索内前方可找到疝囊,剥离疝囊并向内环分离,使与周围组织完全分离,直到露出腹膜外脂肪,于该处在直视下贯穿缝扎疝囊颈。距结扎线0.5厘米处切断疝囊颈部,去除多余的疝囊,然后将精索及睾丸复位,逐层关闭切口。外环口过大者应予紧缩。女孩的手术与男孩基本相同,因圆韧带与疝囊壁粘连紧密,可与疝囊一起分离至内环处,一并切除。(2)Ferguson疝修补术 适用于巨大疝伴有腹壁薄弱,采用沿腹股沟管的斜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后,将精索复位,于精索前将联合腱和腹内斜肌下缘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上,再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皮下环,此法重点加强腹股沟管前壁。(3)滑动疝手术 腹内器官通过腹股沟管内口向下滑动并构成疝囊壁的一部分称为滑动疝。在小儿少见。有盲肠滑动疝和输卵管滑动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还纳腹腔。术中应仔细辨认,切勿损伤脏器,在盲肠或输卵管远端两侧剪开疝囊后壁至疝囊颈部,将其下滑的脏器复位,缝合疝囊缺损,再行疝囊颈缝扎。 (4)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需在全麻、人工气腹的条件下进行。此手术用时10~15分钟,优点是:不会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显示精索输精管清晰、不易损伤、真正做到标准的高位结扎、并可以探查对侧有无隐匿性疝、可同时处理双侧疝及复发疝、患儿疼痛轻且住院时间短。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由于外环狭窄,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继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这是小儿腹股沟疝常见的并发症,如不能及时恰当的处理,往往造成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而引起严重的后果。嵌顿疝的发生率占全部疝病例的1/6。进入疝囊的小肠被钳闭后,血液循环受阻。但小儿的血管弹性较好,嵌顿发展到肠坏死的进程较缓慢,不像成人4小时即可发生绞窄坏死。但是长时间的嵌顿也会导致肠坏死。婴幼儿嵌顿疝中,由于精索血管长时间受压,可并发睾丸梗死,约为10%~15%。【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时,在腹股沟及阴囊部出现疼痛性包块。小儿表现为突然哭闹,不久即可发生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梗阻症状。检查时发现腹股沟部有肿物隆起、质硬、皮肤发红、有触痛、咳嗽时无冲动,疝内容物不能还纳人腹腔。如出现血便、同时伴有中毒症状,则多有肠绞窄坏死。【诊断和鉴别诊断】腹股沟部或阴囊部出现不能自行复位的疼痛性包块时,应首先考虑嵌顿疝,若既往有腹股沟疝病史,诊断更为确定。由于嵌顿疝多发生在婴幼儿,其病史常模糊不清,故误诊者也并不少见。临床上与嵌顿疝发生混淆的疾病有以下几种:1. 睾丸扭转或睾丸附件扭转 其也表现腹股沟或阴囊部疼痛性包块,可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但无进行性腹胀。局部检查如能在疼痛性包块之下触及正常大小无触痛的睾丸,则可除外睾丸或睾丸附件扭转。2.隐睾并发精索扭转 部分病儿团剧烈疼痛,出现反射性呕吐,查体时发现腹股沟区有肿物,易误诊为嵌顿疝。睾丸位于腹股沟内,为实质性肿块,患侧阴囊发育不良,阴囊内无睾丸,有助于鉴别。3.急性腹股沟淋巴结炎 早期肿块坚硬,边界不清,局部皮肤红肿,井有触痛,很像小型嵌顿疝。个别病例伴有发烧、呕吐、更易与嵌顿疝相混淆,但无肠梗阻症状。【治疗】小儿嵌顿疝应紧急处理1.手法复位 对于病程在l 2小时左右的小儿嵌顿疝,一般不急于手术,而先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者,待24~48小时水肿消退后再行手术。手法复位禁忌症:(1)嵌顿时间已超过l~2小时,疑有绞窄者;(2)手法复位失败;(3)女孩嵌顿疝内容常为卵巢或输卵管,大多不易复位;(4)新生儿无法估计嵌顿时间;(5)嵌顿疝患儿全身情况很差,或已有便血等绞窄征象者。手法复位的方法先给予适量镇静剂或安眠药.使小儿安静入睡,其腹肌自然松弛。在头低脚高仰卧位, 1~2小时内,疝可能自行复位。不能自行复位者,可用一手轻柔按摩疝环,另手轻柔挤压疝囊。发病数小时内几乎都能复位。复位时术者能清楚地感觉到块物滑入腹腔而消失。随着病程的延长,复位的可能性相应降低。施行手法复位时切忌暴力。复位后应密切观察,如有血便、腹胀、腹肌紧张、发热或气腹,提示坏死肠管被复位,应立即剖腹探查。2.手术治疗 嵌顿疝的手术方法与腹股沟疝基本相同,仍以高位结扎疝囊为主。术中应仔细操作,切开疝囊时应提起前壁,以免损伤肠管,剪开内环时应将疝内容物轻轻按住,以防还纳入腹腔寻找困难。应仔细检查疝囊内:①肠管的色泽;②肠管的张力;③肠壁的蠕动;④肠系膜血管搏动;⑤疝囊内的渗液是否混浊、带有臭味等。如怀疑肠管有坏死可能时可用0.25%普鲁卡因5~10ml封闭肠系膜根部,用温生理盐水覆盖该段肠管,或将其暂时放入腹腔内,观察 15~20分钟后,如肠管为红色,肠系膜搏动及肠蠕动均良好,确定肠管活力正常后方可还纳入腹腔。如肠管已坏死或经上述处理后仍不能恢复肠管活力者,应行肠切除,肠吻合或造瘘术,肠管回纳入腹腔后行疝囊高位结扎。大网膜出血严重时,应予以切除,如睾丸已坏死,也应切除。局部污染严重者,应放置橡皮片引流,24~48小时后拔除引流。
急性肠套叠肠套叠是某段肠管进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一种肠梗阻。本病在我国发病率甚高,远较欧美为高。祖国医学在明朝时对该病已早有认识,对其症状已有详细记载。18世纪Hunter对此病祥加叙述,1913年Ladd首次采用透视下灌肠成功。目前,对于肠套叠的治疗,国外多采用钡灌肠复位方法,晚期或复位失败者使用手术治疗。近年来非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手术死亡率不断下降,但仍然存在诊断过晚、肠管发生坏死、中毒、休克、高烧衰竭,以及偶有发生的空气或钡剂灌肠穿孔所引起的死亡。【发病率】 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发病率均有差异。其发病率均占成活新生儿的1.5~4‰。(一)性别许多报告证明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3:1,高者为3.9:1。(二)年龄虽然肠套叠偶尔可见于成人或新生儿,但是最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文献报告约有60~65%的病例年龄低于1岁,以4~7个月时为高峰期。2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5岁以后甚为罕见。新生儿肠套叠约占本病的9.3%,而且多数合并肠闭锁。(三)季节肠套叠终年可见,但以春末夏初发病率较为集中;这可能于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及肠道淋巴系统感染有关。据统计约10~30%的患儿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人认为,该病多发生于营养良好、体重超过正常的婴儿;但调查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四)遗传近来不断有人报告肠套叠与家族的关系,根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现有47个家族,其发病率约占整个肠套叠数的1/145~1/13,各地作者报告差异较大。【病因】肠套叠的原因至今仍不明了,成人肠套叠可以找到器质性病变者约占80~90%,大多数为肿瘤所致。而小儿能发现器质性病变者不到8%;其中美克耳憩室占首位,依次为息肉、血管瘤、腹型紫癜、胰腺细胞异位、淋巴瘤、肠囊肿、阑尾内翻等。无器质病变者的发病原因众说纷纭,至今尚无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病例,有些可能只是诱因。(一)饮食改变和食物刺激婴儿时期肠道未能立即适应新添加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促使某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腔之中。婴儿肠套叠多发生在4~10个月龄之间,恰为乳儿添加食物之际,故两者可能有因果关系。(二)局部解剖因素大量文献证实婴幼儿肠套叠发生在回盲部者约占95%左右,就不能不考虑此病的发生与回盲部局部解剖因素有关。婴儿内脏发育尚未完成,近50%为活动性盲肠,而成人仅17%盲肠仍未固定。90%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到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水肿、肥大,肠蠕动时肥厚的回盲瓣被推移前进,或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三)植物神经因素有人提出肠套叠的产生是由于交感神经发育迟缓,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失调所导致。(四)痉挛因素由于各种原因的刺激,如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或寄生虫毒素等,使肠道产生痉挛,运动节律失调或有逆蠕动造成套叠。(五)回肠末端集合淋巴小结增殖肥厚肠套叠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和回盲部集合淋巴小结增殖可能是肠套叠的病因。出生后淋巴组织高速增殖达1岁左右,5岁后逐渐下降。这一增殖下降期与肠套叠1岁内为高发期,5岁以后少见又相吻合。所以淋巴小结增生引起肠套叠被许多学者承认。(六)病毒因素肠套叠的发病年龄和季节均为病毒易感时期,从而不少作者认为腺病毒作为诱因引起肠套叠已无疑问。(七)免疫反应因素 75%~85%的肠套叠发病年龄在1岁以下,此时恰为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免疫球蛋白处于低水平状态。因此除了前述的各种因素有关外,还应想到肠套叠的发生与小儿免疫功能有一定关系。(八)内分泌因素国内金氏曾测定105例婴儿肠套叠血清胃泌素含量,发现明显高于正常及非肠套叠小肠梗阻婴儿对照组。上述种种因素尽管不少都可找到客观依据,或动物实验业经证实,但是至今除少数发现有器质性病变外,多数肠套叠患儿仍难以确定病因。【临床表现】(一)腹痛为最早症状,突然发作,哭闹不安。腹痛为阵发性,每次延续数分钟,但间歇10~20分钟后又重复发作,反复不止,久之病儿疲惫不堪,进入无力挣扎的半睡眠状态。肠套叠出现腹痛者约占90%以上。(二)呕吐约有80%的病儿出现呕吐,吐出奶汁、奶块或其他食物。吐的次数不多,逐渐吐出胆汁,晚期时含有粪便。(三)血便多在发病8~12小时排出血便,为粘稠的果酱样大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说明肠壁损伤严重,非手术复位时应特别慎重。自然排出血便者仅占30%左右,而肛门指检或放入肛管发现血便者约占60%左右;因此常规肛诊检查可发现血便者约占90%,对确诊很有帮助。(四)腹部检查早期当患儿安静平卧,在保持腹肌松弛是进行检查。75%左右的患儿可扪及腊肠形肿块,质地稍硬而具有韧性感。最多见于右上腹肝缘下,在触动包块时患儿有不适感,有时腹肌呈反应性紧张。晚期因为腹胀明显,进而肠管绞窄坏死,炎性渗出刺激腹膜引起腹肌紧张,此时患儿不能合作,很难触及肿块。(五)全身情况早期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脉搏正常。24小时后随着症状加重,病情逐渐恶化,小儿表情淡漠、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全身呈严重脱水,体温升高至39℃以上,脉率加快,48小时后因腹胀严重,膈肌抬高,影响呼吸。发生肠坏死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患儿全身中毒症状不断加重,脉搏细速,高热40℃以上,昏迷、休克、衰竭以至死亡。(六)儿童肠套叠的特点一般说来,儿童肠套叠与婴儿肠套叠的区别不大,但年龄越大,发病过程多较缓慢,呈亚急性肠梗阻的症状。腹部绞痛和腹部包块多见,但呕吐、便血较少。据统计,儿童肠套叠便血约占40%左右,而婴儿肠套叠出现便血者有80%以上。在全身情况方面,儿童肠套叠发生严重脱水、休克者少见。【治疗】 (一) 非手术疗法:可获得70%-90%的整复成功率。1.空气灌肠:在我国广泛开展,成功率较高。2.非透视下空气灌肠:现以较少使用,适合基层医院缺乏影像设备时应用。3.钡剂灌肠:欧美较为常用。4. B超下生理盐水加压灌肠 :目前国内已有开展,成功率也较高。(二) 手术疗法 非手术治疗失败,或晚期合并有其他肠道疾患,多次复发,或有慢性肠套叠者均应手术。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为小儿腹部外科学最常见的疾病。发病年龄以6~12岁多见,占90%;3岁以下少见,新生儿罕见。男孩发病略多于女孩。近年来由于医学技术进步,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国内外死亡率大都下降至0.1%以下。但婴幼儿诊断困难,穿孔率高,术后并发症多,国内文献报道死亡率约为2%左右。[小儿阑尾炎发病特点]1. 发病率低 小儿阑尾炎发病率较成人低,婴幼儿发病率更低。因婴幼儿阑尾开口大,呈漏斗状,阑尾腔不宜梗阻;加之婴儿吃奶,食物残渣少等。2. 易穿孔 小儿全身防御功能差,抵抗力低。阑尾管壁较薄,如有炎症易穿孔。3. 易并发腹膜炎 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全,较短薄,穿孔后炎症不宜局限,常致弥漫性腹膜炎。4. 全身症状重 婴幼儿发病后全身中毒症状重。穿孔率高,术后并发症多。5. 压痛部位变异大 小儿盲肠位置较高,相对游离,活动度大,而阑尾系膜又相对较长,因而压痛部位不一定均在麦氏点。6. 误诊率高 小儿年龄越小,病史越不确切,症状亦不典型,检查又不合作,亦误诊。7. 特殊类型多 小儿异位阑尾炎发病率高,寄生虫性阑尾炎亦较成人多见。[临床表现]急性阑尾炎的主要症状与成人类似,但由于小儿年龄和临床各型阑尾炎病理表现不同,其症状、体征及体检方法等均存在差异。(一)儿童阑尾炎1. 症状(1)腹痛典型腹痛为脐周或上腹痛,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痛,即为转移性腹痛。腹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可伴阵发性加剧。阑尾腔梗阻的病儿可有剧烈的阵发性绞痛。少数小儿腹痛一开始即位于右下腹。穿孔后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可致全腹痛。(2)胃肠道症状 腹痛发生后几小时内既有呕吐,一般次数不多,呕吐为胃内容物,晚期呕吐多见于阑尾穿孔腹膜炎或肠梗阻所致。部分病儿可有便秘,少数有腹泻。(3)发热 一般初为低烧,不超过38℃。大多为先腹痛后发热。如阑尾穿孔、腹膜炎或阑尾脓肿形成则可有高热。此外小儿还可有精神不振、嗜睡或厌食等症状。2.体征(1)全身情况 早期可有低热。晚期阑尾穿孔可出现中毒症状,如高热,脉搏增快且弱等。如呕吐频繁可有脱水和酸中毒。(2)检查方法 检查腹部前要耐心接近病儿,取得信任与合作。疑为阑尾炎,应先检查左下腹,其次左上腹、右上腹,最后检查右下腹。检查时应先浅扪腹部,了解大概情况后再行深部扪诊,然后再行两侧腹肌比较,有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等。并须多次重复检查,以明确部位。(3)腹部体征 早期表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腹肌不紧张或轻度紧张,压痛点不一定均位于麦氏点,常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腹肌紧张程度也与炎症严重程度相平衡。如腹腔内炎性渗出多,则压痛范围响应扩大。如发展成弥漫性腹膜炎,可出现全腹压痛及肌紧张,但仍以右下腹压痛最明显,并可伴腹胀。叩诊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如已形成阑尾脓肿,右下腹可扪及压痛性包块,不活动,早期边缘不清,晚期边界清楚。(4)其他体征 反跳痛(Blumberg征)阳性,说明有腹膜炎存在;结肠充气实验阳性则支持阑尾炎诊断;腰大肌试验阳性示阑尾可能为后位;闭孔肌试验阳性示阑尾位置低(盆位)。(二)婴幼儿阑尾炎婴幼儿阑尾炎一般指3岁或5岁以内小儿,约占10%左右,其症状不典型,检查不合作,病情发展快,易误诊。穿孔率高。1. 症状 (1)腹痛往往表现为哭闹不安,但不能指出腹痛的确切部位,在轻拍或颠簸腹部时,哭闹加剧,出现拒振、拒拍等现象。(2)胃肠道症状 发病早期出现呕吐,部分婴幼儿呕吐可出现于腹痛之前,初为反射性呕吐,后土胆汁样物。穿孔后弥漫性腹膜炎时呕吐可频繁,并伴腹胀。婴幼儿出现腹泻较多见,可由于盆位阑尾或盆腔内渗液刺激直肠所致。(3)发热 发病早期即可有发热,有的为高热。50%体温在38.5℃以上,此外还有烦躁、倦怠、嗜睡、拒食等症状。2. 体征(1)全身情况 高热并伴中毒症状,精神不振,拒食,脉搏明显增快,部分病儿有脱水及酸中毒表现。(2)腹部检查方法及体征 婴幼儿腹壁肌肉薄弱,肌紧张不明显。扪诊应遵循“先不痛(区)后痛(区),先轻压后重压,两侧比较,反复多次”的原则。如检查仍有困难,可采用等待患儿入睡或加用镇静剂后再检查。如阑尾已穿孔,腹胀如球形,有压痛及肌紧张,还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少数病儿可局限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右下腹扪及压痛性包块。直肠指诊对婴幼儿阑尾炎的诊断价值较大,同时可作双合诊检查,表现为直肠内右上触痛及触及炎性包块。有腹膜炎的病儿行右下腹部腹腔穿刺,如抽出脓性渗出液,经图片镜检可确诊。(三)新生儿阑尾炎本型罕见,国内仅有个案报道。由于诊断困难,穿孔率及死亡率均高。临床表现以哭闹、拒奶、发热、呕吐为主。腹部体征有腹胀,全腹压痛。腹肌紧张较难体会。但新生儿腹膜炎可表现腹壁红肿,甚至水肿,叩诊鼓音,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腹腔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部分病儿腹部平片膈下可见游离气体。有报道先天性巨结肠症可并发新生儿阑尾穿孔。亦有人认为新生儿阑尾炎乃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阑尾的一种表现。新生儿阑尾炎术前不宜确诊,往往以腹膜炎剖腹探查于术中证实。[治疗](一)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及坏疽性阑尾炎(2)阑尾穿孔并发局限或弥漫性腹膜炎。(3)复发性阑尾炎。(4)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5)寄生虫引起的急性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应用腹腔镜在小儿行阑尾切除术在国内早已展开,此术有优点也有缺点。1.优点 :通过腹腔镜可减少阑尾误切率,全面探查腹腔方便。术后伤口疤痕小,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还可避免开腹手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2.缺点 :对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且粘连严重者,行腹腔镜切除阑尾有一定困难。费用较高。(二)非手术疗法适应症(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炎症较轻,而病人又有某些原因不同意行手术者。(2)阑尾周围脓肿已局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