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交通支功能不全是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导致皮肤发生湿疹、色素沉着、溃疡等营养障碍性改变(俗称臁疮腿、老烂腿)的主要因素,有的人患这种溃疡长达数年之久。因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病人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发生癌变,而需要截肢。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主要包括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浅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 传统手术方式多采用Linton及改良的Linton手术方式,通过曲张静脉或溃疡附近切口,切开深筋膜寻找交通支,具有一定盲目性,手术费时费力,常因曲张浅静脉破裂出血或因溃疡附近皮肤出血导致寻找交通支困难,因此交通支结扎不彻底。另外,即直接切开深筋膜,暴露和结扎小腿交通支,会引起切口感染率高,切口延长愈合,而溃疡愈合缓慢以及复发率高等一系列问题。传统手术之所以引起较高的伤口并发症是因为切口多位于溃疡附近,活动性溃疡本身是易感因素;其次,邻近溃疡的皮肤处于瘀血、缺血、缺氧状态,也易导致切口感染和生长不良。第三,大多数患者在等待手术过程中,希望溃疡缓解。但是,反而溃疡进一步加重,而等不到手术时机,使患者失去信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不可逾越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欧美等国于20世纪末开展了深筋膜下内镜交通支外科(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的研究,近年来,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下肢溃疡多位于足靴区,而腔镜切口位于小腿上段,远离溃疡处,故能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利用内镜技术离断小腿内侧交通支,对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尤其是静脉性溃疡的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我们于日前对2例因下肢静脉曲张10余年,小腿皮肤广泛苔藓样及皮革样变合并踝部皮肤溃疡的老年患者,施行深筋膜下内镜交通支静脉结扎术,在患者病腿上切两个分别长1厘米和0.5厘米的小切口,即在远离病变皮肤的小腿上段作切口,通过内镜精确定位深筋膜下间隙内交通静脉支并利用内镜技术离断小腿内侧交通静脉支,收到很好疗效,2例患者均已康复出院。 我们发现SEPS 治疗的住院日比传统手术明显缩短,SEPS 手术为2 -14d ,传统Linton 手术为14-40d或更长 。我们认为,SEPS 手术缩短术后住院日主要是SEPS 手术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术引起切口并发症,而传统手术中切口一旦感染,患者不得不延期出院,因此,SEPS 手术能明显降低患者占床日,从而节约医疗费用,提高单位病床的使用率。 总之,我们认为,小腿深筋膜下内镜交通支离断术和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交通支结扎彻底,切口感染率、切口延迟愈合率和溃疡复发率降低,具有住院时间短, 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尤其,为由于溃疡面的存在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福音。该手术的成功填补了我院腔镜外科的一项空白,为我院腔镜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术前照片术中图片术后图片
什么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静脉。极少数发生于脑、心、消化道等处的血管。我国各地均有发病,但以黄河以北地区为多见;在国外多发生于亚洲地区,欧美各国均少见。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好发于青年壮年。1908年,Buerger报道本病的病理变化,所以又称Buerger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什么原因引起来的?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了解,一般认为是由多种综合因素所至。吸烟、寒冷、潮湿、营养不良和性激素异常一直被认为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而吸烟与发病的关系尤为密切。近十多年来,免疫因素受到重视。通过对本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免疫病理学的观察,不少学者认为,本病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什么表现?如何诊断?本病起病隐匿,病理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往往需经数年后才趋严重。病程的演变,根据肢体缺血的程度,可分为三期:一期(局部缺血期) 为病变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易疲劳、沉重和轻度间歇性跛行。后者为本期典型征象。当患者行走1~2里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出现胀痛或抽痛,如果继续行走,则疼痛加重,最后被迫止步。休息后,疼痛立即缓解。再行走后症状又出现,被称为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行走距离逐渐缩短。此乃因行走后肌肉需氧量增加所致。检查患肢皮温降低,皮色较苍白,足背动脉或(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常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二期(营养障碍期) 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等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日益明显,行走距离缩短,休息时间延长,疼痛转为持续性。在肢体处于休息状态下,疼痛仍不止,称为静息痛。夜间更为明显。患肢皮温明显降低,皮色更加苍白,或出现紫斑、潮红,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腘动脉、股动脉搏动亦可减弱。三期(组织坏死期)除上述症状继续加重外,患肢严重缺血,静息痛更为加重,疼痛剧烈,经久不息,患者日夜屈膝抱足而坐,稳夜不眠。食量减小,体力日衰,明显消瘦。若并发局部感染,可出现发烧、畏寒、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肢端组织缺血更为严重,产生溃疡或坏疽。大多为干性坏疽,趾(指)端干枯发黑,可向近端延伸。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若继发感染,则呈湿性坏疽。根据坏疽的范围,可分为三级:Ⅰ级,坏疽局限于趾(指)部;Ⅱ级,坏疽延及趾蹠(指掌)关节及蹠(掌)部;Ⅲ级,坏疽延及足跟、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上。以上分期是为了辨别病情轻重、病程不同阶段,便于掌握相应而有效的治疗。但分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病变发展,症状可加重,如能及时治疗,侧支循环建立,局部血供改善,症状可以缓解,病情可以好转,期、级别都可改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不能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第一个表现大都是年龄低于40岁,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手足循环障碍导致的发凉、麻木、疼痛,患者常常已经出现肢端坏疽。血管造影能够确诊临床怀疑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并发神经、肌肉、骨骼等组织的缺血性病理改变。若并发局部感染,可出现发烧、畏寒、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肢端组织缺血更为严重,产生溃疡或坏疽,大多为干性坏疽,若继发感染,则呈湿性坏疽。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或其它毒素进入血循环而产生的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毒血症。得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不是要卧床静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因适当加强锻炼,以促使侧枝循环更好地建立,从而改善患肢供血。可试用伯尔格运动法,即患者平卧,先抬高患肢45度以上,维持1-2分钟,再在床边下垂2-3分钟,然后放置水平位2分钟,并作足部旋转、伸屈活动。反复做上述锻炼20分钟,每天数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是不是都要截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慢性缺血性病变,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往往需经数年后才趋严重,因此 加强功能锻炼和积极治疗可以有较好的疗效,有统计表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5年截肢率为20-30%,但期望寿命与正常人群类似。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如何预防? 不抽烟、不饮酒,心情舒畅,以饱满的激情、充沛的精力去生活、学习、工作,寒冷季节宜注意身体保暖,尤其四肢。饮食、起居有节,发现初期症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断,并积极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该如何治疗? 治疗目的为缓解静息痛,促进溃疡愈合以及避免和减少截肢。最重要的措施是严格控制尼古丁的吸入,完全断绝尼古丁的吸入可以使疾病进入静止期。防止受冷和外伤,也不能过热,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保守治疗包括:使用抗血小板、抗凝、类固醇和免疫抑制药物,高压氧疗法增加肢体的供氧。使用溶栓药物尚有争议,仅仅在疾病的早期才可考虑使用。手术疗法包括:腰交感神经切除术,血栓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分期动静脉转流术,截肢术。除此之外还有创伤小的方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正逐步向微创手术-经皮腔内血管手术和基因治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方向发展,前景令人鼓舞,这些微创手术有可能逐渐代替常规传统手术。出院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出院后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1、运动锻炼:跑步机锻炼和行走是治疗跛行最有效的运动。运动强度:行走速度应设定在3~5分钟即诱发出疼痛跛行症状时的速度,在这一负荷下行走至产生中等程度的疼痛症状,然后站立或坐下休息使症状缓解,而后继续上述行走。运动持续时间:在每节运动过程中应该重复运动-休息-运动过程。最初锻炼时需进行总计35分钟的行走,随后每次锻炼增加5分钟直到完成总计50分钟的行走,并以此强度和时间锻炼下去。运动频率:每周锻炼3~5次。2、生活习惯及危险因素控制: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低密度脂蛋白(LDL)在100mg/dl以下,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控制血压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疾病则应控制血压于130/80mmHg以下。3、出院后需要长期口服的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并定期复查血液凝血指标,调整口服药用量,避免过量服用导致出血。
什么是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是指胸主动脉的永久性扩张,直径达到正常胸主动脉直径的2倍以上。解剖学上包括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动脉瘤、降主动脉胸段动脉瘤。 胸主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胸主动脉瘤病因大多数为动脉硬化,其次是动脉中层囊性坏死、粘液变性、感染、外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梅毒等。 胸主动脉瘤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胸主动脉瘤形成后,往往压迫邻近的器官产生胸背疼痛、气促、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甚或腐蚀胸骨、胸椎、肋骨等骨骼组织,向体表膨出,成为搏动性肿块。在膨大的瘤部,血液流速减慢,形成涡流,还可能产生附壁血栓,血栓易脱落造成远端脏器的栓塞,最后因动脉瘤严重压迫重要器官或自行破裂,导致死亡。 什么样的人好发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的发病与腹主动脉瘤有类似的特点,比如多发生在老年,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增加,男性多于女性等。相关报道胸主动脉瘤中根部及升主动脉瘤占45%,弓部主动脉瘤占10%,降主动脉瘤占35%,胸腹主动脉瘤占10% 有什么样临床表现要想到胸主动脉瘤呢?胸主动脉瘤早期一般无症状,随着瘤体的增大,压迫或阻塞动脉瘤周围的组织与器官时出现症状。主要包括:※ 疼痛:部分降主动脉瘤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性质多为钝痛,一般呈持续性,也可能随呼吸、血压、活动等加剧,压迫肋间神经、胸椎使疼痛加剧。疼痛部位多在背部,也可向四周放散。※ 压迫:胸主动脉瘤压迫气管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肺不张、支气管炎及支气管扩张;压迫上腔静脉则可出现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表现;压迫喉返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压迫食管可出现吞咽困难;当瘤体破裂时,可出现食管或气管瘘,从而引起咯血或呕血。 如何诊断胸主动脉瘤呢?多种特殊检查可以用来诊断胸主动脉瘤。比如:胸片可以看到主动脉球扩大、纵膈增宽,但胸片不能作为胸主动脉瘤的确诊手段。增强CT是诊断胸主动脉瘤的常用手段。具有安全、简单、准确、经济的特点。因此增强CT在胸主动脉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螺旋CT还可进行血管重建以取得CT血管造影(CTA)资料。能准确测量血管内径和长度。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也是诊断胸主动脉瘤的好方法,但MRA图象稍模糊,尤其是在测量血管内径上不够精确。经食道超声(TEE)是诊断胸主动脉瘤安全、无创、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的好方法,能够非常准确、快速的对胸主动脉瘤做出诊断。其缺点是在急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无法顺利完成该操作,另外由于气管的干扰对弓部及其分支血管的观察有一定局限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胸主动脉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是有创检查且价格昂贵,因此DSA技术更多的是被应用在胸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技术之中。 胸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胸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两种方法。 明确诊断胸主动脉瘤就一定要手术吗?胸主动脉瘤是否需要手术要看瘤体是否有破裂的可能性以及是否有症状。一般胸主动脉瘤一旦确诊,如不治疗,随着年龄增加,其破裂风险将逐年增加,所以无论有无症状,胸主动脉瘤一经确诊,应找专业医生进行仔细评估。在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应及时治疗。患者突然出现瘤体的迅速增大、疼痛加重,或者因瘤体压迫出现的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时,更立即手术。 胸主动脉瘤的传统外科手术方式是什么?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在全身麻醉下,切开胸腔,然后将动脉瘤切除并应用人造血管重建缺损的主动脉,适用于多数胸主动脉瘤患者。 胸主动脉瘤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吗?胸主动脉瘤的传统外科手术方式创伤巨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危险性大。特殊的并发症包括:长时间阻断胸主动脉,由于缺血而造成脊髓损伤,从而发生截瘫。阻断范围越大,阻断时间越长,发生截瘫的危险性越高。术中大量失血、低血压时间过长、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过久、术中阻断脑部供血血管时间过长、移植后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以及术中血栓或空气的栓塞等均可引起脑缺氧,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腔内方法治疗胸主动脉瘤的原理是什么呢?腔内方法治疗胸主动脉瘤的原理是不开胸,不切除病变血管,在腹股沟做一个3-5cm的小切口,从股动脉通过一输送装置将覆膜支架推送到病变部位打开,将瘤腔隔绝,恢复胸主动脉正常的血流状态,使血液不再冲击扩张的动脉瘤壁从而避免动脉瘤破裂。 胸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结果如何?腔内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胸降主动脉瘤的治疗,随着技术和产品的革新,治疗结果逐渐改善。腔内治疗技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围手术期死亡率<5%,截瘫发生率约3%,内漏发生率为10%左右,5年生存率>80%。 胸主动脉瘤术后的病人在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1.控制血压及心率:遵医嘱规律口服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收缩压不高于140mmHg,舒张压不高于90mmHg),尤其避免血压波动.心率控制在80次/分以内。2.改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锻炼,避免剧烈运动,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避免情绪激动,积极控制血脂血糖。3.术后3月、6月、9个月、1年要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或CTA复查。
什么是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炎症使动脉产生狭窄或闭塞导致病变部位远端的器官组织缺血或坏死而引起相关症状。 大动脉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本病病因不甚清楚,可能由于感染、中毒、药物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自身免疫功能失调,使大动脉壁具有抗原性,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与该自身抗原接触后产生抗大动脉抗体,与大动脉壁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大动脉壁而发生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病理改变。 大动脉炎的发病率如何?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欧美少见,亚洲人常见,尤其日本、印度和中国多见,好发于年轻女性,俗称东方美女病,男女之比为1:8。发病年龄以30岁以下居多(占89%),儿童期发病占7.5%.多在10岁以后,发病年龄高峰在20-30岁。病程可长达20年以上,呈慢性进行性改变。 大动脉炎的临床分期是什么?根据病情将本病分为3期。1.急性期(活动期) 见于疾病早期或慢性炎症期的再发活动期,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发热、倦怠无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肌肉或(和)关节疼痛、病变血管痛、结节性红斑等。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抗“O”与α1或γ球蛋白值升高,血沉快,CRP阳性,抗主动脉抗体效价增高。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早期尚未形成动脉狭窄与缺血症状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风湿热、心肌炎等,有时误诊10余年,直至出现明显动脉狭窄所引起的组织器官缺血症状或体征时方来就诊,往往已是慢性炎症期,此期若同时伴有以上全身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则提示患者已是慢性炎症期的再发活动期,说明病情在进展。 2.迁延期(缓解期) 当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动脉壁的抗原抗体反应性炎症仍在缓慢进行,呈长期慢性炎症反应期阶段。实验室阳性所见亦可恢复正常。病程中活动期与缓解期反复交替存在。此期主要表现为缺血症状与体征,其缺血征取决于受累血管部位和病变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3.稳定期(瘢痕期) 疾病活动症状消失,受累动脉壁瘢痕纤维化,导致管腔不可逆的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因受累动脉部位不同及狭窄程度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缺血征,轻者可正常生存,重者可出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大动脉炎有什么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表现与病变部位及病程不同时期有关。1、肾动脉型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缺血而产生一系列肾性高血压的症状及体征。一般降压药效果难以控制,严重时可产生高血压危象,表现为头痛、头晕、血压骤然升高、视物不清、眼底出血、恶心呕吐,听诊腹部或背部常可听到杂音。2、头臂型。当颈总动脉、无名动脉产生狭窄或闭塞时,可导致脑部缺血症状,可有耳鸣、视物模糊,头昏、头疼、记忆力减退、嗜睡或失眠、多梦等。也可有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如眩晕、黑朦,重者可有发作性昏厥甚至偏瘫昏迷,少数患者有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甚至突发性失明。当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受累时,则出现上肢血供不足的症状,开始时可有脉搏减弱,或单纯表现为无脉症。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严重者有明显缺血症状如手指发凉、酸麻、乏力,上肢肌肉萎缩。3、胸腹主动脉型该型患者的病变大多导致胸腹主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颈、上肢的高血压及下肢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头昏、头痛、心悸、下肢发凉、行走后双下肢酸麻无力、间歇性跛行等。严重者可因脊髓供血不足在下肢活动后产生大小便失禁或下肢暂时性无力而跌倒。可继发肾缺血性高血压。用通常的降压药不能奏效。严重者因主动脉血反流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甚至可出现心力衰竭。4、混合型 混合型的患者其血管受累的范围较广,在临床表现上可同时出现上述头臂型、胸腹主动脉型或(和)肾动脉型的症状及体征。其中肾动脉同时受累者最多。症状和体征也常较严重。5.肺动脉型肺动脉型病期长,发展较缓慢.出现的症状较轻而且较晚。可有肺动脉高压(轻-中度)的表现如:心悸、气短等。患者的症状与病变部位侧支循环的建立、狭窄程度、进展的快慢、病期以及有否血栓等有关。6、冠脉型冠脉型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或心梗,需与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及心梗相鉴别。 大动脉炎的检查检验方式和阳性指标有那些?目前没有诊断大动脉炎的特异性指标。只能通过一些非特异性检查方法来诊断大动脉炎。1、血液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增高,血沉、CRP、γ球蛋白、抗“O”、抗主动脉抗体等5项检查结果增高,此可作为活动期判定指标。少数病例出现抗核抗体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IgA和IgM增加C3下降。稳定期抗主动脉抗体阴性。2.尿与肾功能检查:少数患者尿蛋白阳性,当肾动脉病变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减退,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增高,肾脏B超可示肾脏萎缩。肾图检查可见病变侧肾脏有缺血性改变。3.心电图:可有心室肥大,ST-T改变,心律失常等改变。 4.超声心动图:可见辨膜损害,心肌肥厚,心脏扩大。5.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图:可以检查动脉直径、流速、流量及管壁增厚与狭窄的部位,腔内血栓赘生物等。是常用的首选非创伤性检查方法。6.胸部平片:轻者可无异常所见,重者可见主动脉结突出,降主动脉内收,动脉壁不规则,狭窄动脉前部可见动脉扩张或动脉瘤。主动脉壁钙化。心脏扩大中约50%患者为左室扩大。7.动脉造影:动脉造影表现动脉管腔呈粗细不均或比较均匀的向心性狭窄或闭塞,主动脉分支病变多侵犯近心端开口部,降主动脉可广泛或局限狭窄,冠状动脉入口处狭窄,肺动脉呈多发性狭窄.故可确定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具有确诊价值。8.增强CT是一种敏感性高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能分层显示内脏的形态、病理特点、器官的血流、组织的灌注情况等。9.眼底检查:颈动脉受累者眼部缺血,眼底改变的发生率为8%一12%。 大动脉炎的治疗方法和原则是什么?治疗方法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刀手术方式和腔内治疗方式。治疗原则主要是根据病情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通过控制病情活动与进展,采用药物与手术治疗,以改善组织缺血状态,防治并发症,争取良好预后。 大动脉炎内科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是什么?大动脉炎活动期或早期患者,原则上不应该手术治疗,应该应用激素类等药物治疗直至病情稳定。药物治疗包括类固醇激素(甾体类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扩血管、降压等药物。合并有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到目前为止血沉仍是观察大动脉炎的主要化验指标,如血沉尚未正常时,应尽量先采用保守治疗。 大动脉炎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和原则是什么?大动脉炎外科手术治疗时机应选择在稳定期进行,一般在病变稳定后半年至一年后进行,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IgG均应正常。但是如果出现重要脏器血液供应障碍,如不及时改善病变远端血液供应将出现重要脏器不可逆缺血坏死或危及患者生命时,外科手术将不得不进行,但术后结果常常不理想。手术治疗的原则是重建动脉,改善远端血液供应。多采用病变远、近端正常动脉旁路转流术,一般不游离病变部,吻合口均在正常动脉组织,效果相对较好。 腔内方法治疗大动脉炎有什么优势?近年来,国内外介入治疗巳较广泛地应用于多发性大动脉炎,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该方法具有微创、简单、易行及可多次反复应用,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患者,对于球囊扩张后复发狭窄的大动脉炎患者可行支架植入术。治疗效果与狭窄长度有关,短者比长者疗效好。对于急性期不宜开刀手术的患者可反复腔内治疗改善远端血供,待病变稳定后行开刀手术治疗。 大动脉炎手术后需要继续服药吗,如果需要应当怎样规范服药?大动脉炎手术不是去除了病因,而仅仅是治疗了由于炎症导致的血液供应障碍。由于大动脉炎患者的病情常常是活动期与稳定期交替出现,手术治疗之后患者仍然可出现动脉炎的活动期,因此术后内科药物的治疗与手术的远期疗效是息息相关的。服药原则根据患者动脉炎的活动情况来定的。对于稳定期患者,口服药物主要为抗血小板、抗凝、扩血管、改善循环为主。而对于再次出现活动期患者则按照活动期治疗原则口服药物治疗。 大动脉炎手术后需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吗?大动脉炎患者手术后定期到医院复查和体检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应当定期了解手术桥血管或放置支架的通畅情况以便出现问题及时处理,还应当监控大动脉炎的进展情况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定期复查的时间为术后3月、6月、一年、两年和五年随访,检查项目包括血沉、免疫学指标和治疗部位动脉血管的通畅情况,常用检查血管的方法包括血管彩超、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血管造影。 大动脉炎术后的病人,在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术后患者生活要有规律,适应四季变化。如春、夏、秋天气暖和,宜早起到室外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相对较缓和的运动,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冬季天气寒冷应注意保暖。愤怒、忧愁、焦虑、怂伤、惊吓等情绪均可引起病情变化,所以要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乐观良好的稳定情绪,以提高抗病能力。正确对待家庭、生活、工作,适时的进行自我心理调整,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药物长期发挥最大效能。经常自我监测脉搏、血压,观察治疗效果。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便尽快诊治,及早康复,防止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等合并症。出院后定期复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坚持合理治疗,防止病情迁延,坚持下去会有很好的预后。
什么是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是主动脉在腹部的延续,主要负责腹腔内脏、腹壁和下肢的血液供应。当腹主动脉某段发生扩张,直径超过正常腹主动脉直径的1.5倍以上时,即形成了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实际上是一种因动脉血管壁退化变性而导致的动脉扩张性疾病,而非通常意义上的“肿瘤”,然而它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却绝不亚于任何一种恶性肿瘤。 腹主动脉瘤的危害是什么?腹主动脉瘤在人体内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腹主动脉瘤发生破裂,高速、高压的动脉血立即喷射入腹腔,在短短几分钟患者失血达到数千毫升,随即出现休克、大出血而死亡。只要破裂口出现在腹腔内,任何抢救和输血都是徒劳的,所以,临床医生把这种凶险的疾病戏称为“不定时炸弹”,这意味着只要发现腹主动脉瘤,就相当于带上一个不定时的炸弹,随时随地有破裂可能。 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如何?近年来,全球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美国,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比30年前上升了7倍,每年有约15000人因此而死亡,占疾病死因的第13位。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腹主动脉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腹主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腹主动脉瘤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密切,同时也与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及代谢因素等相关。老年人主动脉壁中弹力纤维降解、断裂和钙化明显,脂肪摄入量过多,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都会促进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很多常见疾病也是腹主动脉瘤的高危因素:高血压会促进动脉壁的硬化,更容易发生扩张;糖尿病会降低动脉壁组织的修复重建能力,难以抵抗各种致病因子的攻击。另外,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很多人体承受张力的组织病变与腹主动脉瘤密切相关,如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腹部疝等。总之,腹主动脉瘤的高发原因可以归纳为“八高一少”: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高血压、高(血液)粘度、高年龄、高(精神)压力、运动减少。 腹主动脉瘤有什么临床表现?多数病人自觉无任何症状,偶尔病人自己发现或被医师检查发现位于脐周或中上腹部有搏动性肿块。有的病人仅感腹部有搏动感、轻度不适。少数病人诉有腹痛或胀痛不适。当腹痛明显并涉及到腰背部时,提示动脉瘤已压迫或侵蚀邻近组织(如腰椎体),或者瘤侧后壁破裂渗血形成血肿。如腹痛突然加剧,往往是动脉瘤破裂的先兆。多数动脉瘤破裂入腹腔,导致腹腔内大出血伴休克。极少数动脉瘤穿破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瘤体向前增大使位于其前方的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受压或移位可能发生部分肠梗阻。动脉瘤内硬化斑块碎屑或附壁血栓脱落,能引起下肢动脉栓塞,出现下肢急性或慢性缺血症状。 腹主动脉瘤体检会有什么特征性发现?除了一部分消瘦患者可以在腹部触摸到搏动性肿块,搏动频率和心率一致,另有少数患者有腹部和腰背部隐痛外,大多数腹主动脉瘤患者在血管破裂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在这种状况下,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临床上用于检查血管的方法很多,如超声、CT、核磁共振、动脉造影等。在这些检查中,血管彩超凭借其无创、价廉、操作简便等优势,已成为目前筛查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迅速发现主动脉瘤,而且还能提供许多重要的瘤体信息,如动脉瘤的直径、长度、硬化斑块大小和血栓情况等。 腹主动脉瘤如何早期预防1加强卫生宣教,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对5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避免暴饮暴食。常进食低脂、低糖、高纤维素、高蛋白食品及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2注意行为调节,戒烟戒酒,对于长期吸烟在每天20支以上者要严格控制,难以戒烟者要耐心劝说,说明利弊,逐渐减少,以利降低有害气体对血管壁的损伤。3保持充足睡眠、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情绪激动。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适当的体育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用力排便和剧烈咳嗽。4严格控制肥胖、高血脂、积极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5一旦确诊患有腹主动脉瘤,更应严格控制血压,避免外伤、用力排便和剧烈咳嗽。禁忌一切增加腹压的活动,严密观察有无腹痛。预防腹主动脉瘤破裂。 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方式有那些近年来,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已由最初的结扎、栓塞、包裹,发展到现在经典的经腹手术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以及最近新兴的血管腔内修复和腹腔镜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等。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是如何进行的?腔内修复术的具体操作需要在DSA机下进行,患者麻醉后取平卧位,选择一侧腹股沟韧带作切口,解剖出股动脉,穿刺股动脉,插入大约直径2mm左右的鞘管,经鞘管送入直径1mm左右的导丝,通过DSA的监视屏测量动脉瘤的几何参数,选择适当口径和长度的移植物,沿导丝送入预存移植物的导入系统,当移植物到达合适位置,就将移植物从导入系统中释放出来,带有记忆合金支架自动张开,与正常的动脉内壁帖附,完全修复了瘤体。修复后的瘤腔血栓化,血液通过移植物内流动。这种微创手术恢复快,适应很多不能耐受传统开刀手术的病人,给每一位腹主动脉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腔内方法治疗腹主动脉瘤有什么优势?腔内修复属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大量的临床报道和循证研究均证实,腔内修复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比开放手术高。近几年的随机对照试验,如英国的EVAR1试验和荷兰多中心的DREAM试验也显示,腔内修复术后30天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随访5年内的生存率,腔内修复的患者也优于传统开刀手术患者。 患者担心手术或腔内治疗风险很高,是这样吗? 如果说腹主动脉瘤的传统开腹手术属于重拳巨创,很多患者无法耐受,造成手术期死亡率高;那么腔内修复治疗腹主动脉瘤可以认为是轻盈微创,几乎所有的高危患者都可以耐受,加上近来使用各种器官保护药物和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的造影剂,更加降低了腔内修复术的风险性。多数患者在腔内修复术后第2天,就可以下床活动,3-5天就可以出院。 腹主动脉瘤手术后需注意什么?腔内修复术后的患者应该进行定期随访,评估移植物通畅程度和位置非常必要,此外,内漏的有无也是评估术后瘤体是否被完全修复的重要指标,通常的随访时间为术后3月、6个月、12个月和每年。一般做CTA就可以知道腔内修复术的中远期疗效。腔内修复术后,患者在生活上及饮食上可以和以前一样,包括散步、坐车、游泳、骑车等,可以继续适当锻炼。
什么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是大脑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临床医师经过长期的深入研究后发现:“中风”的主要原因是脑供血动脉的狭窄和闭塞。据统计,60%以上的脑缺血病人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那么什么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的形成原因又是什么呢?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血管也在不断的老化,以致于在血管腔内形成象“水垢”一样的赘生物贴附在血管壁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脉粥样硬化),阻碍血流的通过,造成血管的狭窄。当“水垢”出现在颈动脉上时就造成了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那么造成颈动脉狭窄的“水垢”是怎么形成的呢?动脉血管内的“水垢”在医学上的名称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运动量减少、情绪紧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血管老化,钙质及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上,形成“水垢”样的硬化斑块,使动脉壁质地坚硬,失去弹性。同时由于病变发展,部分斑块逐步突入血管腔内造成管腔狭窄。颈动脉狭窄的后果及临床表现?由于颈动脉是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当颈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时,大脑也就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主要的表现为:耳鸣、视物模糊、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乏力、嗜睡、失眠以及多梦等。也可以出现眩晕、眼前发黑(黑矒),重者可以出现反复的晕厥,甚至偏瘫、失语、昏迷,少数人可以有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甚至突发性失明。 最严重的后果则为动脉硬化斑块,即我们所说的“水垢”脱落。脱落的斑块可以堵塞颅内颈动脉,引起脑梗死(中风)。众所周知,“中风”意味着偏瘫,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丧失生命。如何早期发现颈动脉狭窄?很多颈动脉狭窄的人可能一直没有症状,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大脑的血供情况。大脑的血供主要通过4条动脉来承担,分别是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这4根动脉到达颅内后,互相交通,形成网络供应大脑的血供,这个网络称为大脑基底动脉环(Wiliis 环)。Wiliis 环若先天性不完整或某处严重狭窄,那么4条供血动脉中任何一条因狭窄供血不足,超过一定程度,就会有大脑某部位的缺血,从而出现一些症状。如果Wiliis 环完整,即使一支动脉闭塞,尚可以由其他三支血管通过Wiliis 环代偿来满足脑供血需要,不出现脑缺血症状。但我们不能心存侥幸,若出现中风再治疗颈动脉狭窄则为时已晚。因此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当在每年的体检中查一下颈、椎动脉超声,看看动脉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对于早期查出的颈动脉狭窄,早期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避免脑“中风”的发生。颈动脉狭窄的预防?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因此预防颈动脉狭窄主要就是推行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或推迟动脉血管硬化、老化。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清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尽量少吃油腻食物;积极活动锻炼身体,不吸烟;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血脂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计量阿司匹林等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颈动脉狭窄如何治疗?何时需要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有三种:药物治疗、颈动脉开刀手术和颈动脉血管腔内治疗术(支架成型术)。1.药物治疗。基本方法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如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或新的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但仅适用于狭窄程度不超过50%的无症状患者,对于超过75%狭窄的患者一般建议进一步治疗。2.颈动脉开刀手术。基本方法是内膜切除,解除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恢复大脑血供,消除脑梗塞栓子来源。该手术比较成熟,开展有50多年了。因为该手术需要阻断手术侧颈动脉,以往该手术围手术期中风和死亡率为5.6%左右,现在该手术应用转流管在手术中维持颈动脉血供的同时切除内膜斑块,有效降低了围手术期中风和死亡率。该手术的缺点是需要全身麻醉,颈部切口及创伤大,恢复慢,优点是完全切除增生内膜和硬化斑块,再发生狭窄的机会较小,不需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3.颈动脉腔内治疗术。即在狭窄的颈动脉里应用球囊扩张再安置支架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起效快、恢复快、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等优点。通常在局部麻醉,在大腿根部穿刺,将一根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导管放置入股动脉,将导管输送到颈动脉狭窄部位,选准位置后 球囊扩张再安置支架来就完成了对颈动脉硬化狭窄部位的扩张成型,改善恢复大脑血流的供应。其缺点是支架释放过程中可能会诱发不稳定斑块的微小栓子脱落引起“中风”脑梗塞,以及血管痉挛、血管内膜破损以及术后再狭窄的可能。近年来开始使用带有脑保护滤网的支架系统,能够很好的预防抓捕有可能脱落的微小栓子,有效避免了“中风”脑梗塞的发生。何时需要治疗?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进行手术或腔内治疗:1、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5%;2、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75%,但头晕、黑矒等脑缺血症状典型,或者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脱落;3、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中风发作史,或脑梗塞后仍有小中风发作。手术或腔内治疗后的注意事项?颈动脉支架治疗术的近期效果鼓舞人心,病人的接受程度也很高,国际上很多对比内膜切除术和支架成型术试验的结果表明,颈动脉支架成型术较内膜切除术安全、创伤小、恢复快。对于接受内膜切除术的患者,术后需要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36个月左右,无需终身抗凝、抗血小板。金属支架是异物,在体内与血液接触时有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栓的可能,因此术后需正规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通常用药为阿司匹林100mg,1次/日,口服终身,波立维(氯吡格雷)75mg,1次/日,口服3-6个月。以上两种手术术后均需在术后3,6,9,12个月时复查颈动脉超声或CT,以后每年复查一次。术后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戒烟、清淡低盐低脂饮食;积极活动锻炼身体;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
什么是肾动脉狭窄,其病因是什么? 答:肾动脉狭窄(RAS)指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它是继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肾动脉狭窄的原因复杂,可为先天性,也可由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发育异常引起。20世纪90年代前,大动脉炎是我国肾动脉狭窄的首位病因。近十几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已取代大动脉炎成为目前RAS的首要病因。肾动脉狭窄可发生在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由于肾动脉狭窄,使狭窄部位前、后血压产生明显的差异,导致肾缺血,从而刺激了人体内肾素分泌增多,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进而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老年病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青年人多见,西方国家亦多见。大动脉炎——青年女性多见。其他少见原因有: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良、肾动脉瘤、肾动脉栓塞、肾动静脉瘘、创伤或手术引起的肾动脉损伤。通常,儿童病者多为先天性异常,青壮年多为肾动脉炎或纤维肌性增生,老年则多为肾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答:(1)肾血管性高血压高血压是肾动脉狭窄的主要临床表现,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第二大病因。特点是高血压顽固,普通降压药物难控制。(2)肾脏萎缩肾脏萎缩是肾动脉狭窄的直接后果。出现肾脏萎缩的患者多表现为进展性肾功能不全。(3)终末期肾病(ESRD)有研究分析了近20年因ESRD最终接受透析治疗共计683例患者,其中83例(12%)被诊断为由RAS引起。但根据目前资料尚无法完全界定RAS对ESRD的影响。(4)反复发作的肺水肿肾动脉狭窄患者可能突发或出现“反复发作”的肺水肿。重度双侧或单侧RAS患者可能表现为容量负荷过重。单侧RAS患者也可能因为血管紧张素介导的血管收缩可引起左室后负荷的增加,发生肺水肿。(5)心血管事件RAS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较高,原因可能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较重。严重RAS患者由于体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高,导致周围动脉血管收缩,可诱发冠状动脉缺血。(6)无症状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还可表现为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是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外周血管造影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肾动脉狭窄病变。与无肾动脉狭窄的人群相比,无症状肾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较差,其预后与狭窄的程度相关。有研究发现,心导管术中偶然发现的无症状性、重度RAS(≥75%)的4年生存率为57%,而非重度RAS患者为89%。 为什么肾动脉狭窄会引起高血压?答:因为在我们的肾脏内存在着一个调节血压的“信号”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这个系统是保护肾脏的,在人体血压下降时,肾脏的血流减少,这个系统会发出信号使血压升高,维持肾脏的血流量。血管紧张素可使全身的微动脉收缩,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而醛固酮增多导致血容量增加,也会使血压升高。而当肾动脉狭窄时,肾脏的血流减少了,这个调节系统同样认为是由于血压下降造成的,同样被激活使血压升高,从而导致了肾动脉狭窄患者的高血压。这种高血压是顽固性的,难以用药物控制。这种由于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缺血引起的高血压,临床上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而到了疾病后期血浆肾素水平降低,高血压的机制为双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为主。为什么有的肾动脉狭窄的患者之前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高血压呢?答:我们之前说过,部分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可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还有部分由于肾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可不出现高血压,而呈现缺血性肾脏病,逐渐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为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肾小管浓缩功能损伤出现早,患者夜尿多,尿比重及渗透压减低;而后肾小球功能受损,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血清肌酐增高),轻度尿异常(轻度蛋白尿、少量红细胞及管型)及肾的体积渐进缩小(两肾大小常不对称)等。如何早期诊断肾动脉狭窄呢?出现什么情况提示有肾动脉狭窄的可能?答:肾动脉狭窄一般发病隐袭,而且有逐渐加重的倾向,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因此,必须在发生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之前就明确诊断。由于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症状没有什么区别,诊断主要依靠高度的警惕。因此当发现一些临床线索时应及时想到存在本病的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能提示有RAS(1)以下几种高血压表现:①30岁之前出现高血压,或55岁之后出现严重高血压;②急进性高血压(既往可控制的高血压突然出现持续性恶化);③顽固性高血压(当联合应用足量的包括利尿剂在内的3种降压药物时,仍旧难以达到目标血压);④恶性高血压(合并有急性靶器官损伤的高血压,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或新发的视神经或其他脑神经病变及III~IV的视网膜病变等);(2)当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ARB)药物出现新发的氮质血症或肾功能恶化(血肌酐升高大于50%),或老年人出现不易解释的肾功能减退;(3)存在难以解释的肾萎缩;(4)突然出现的肺水肿;(5)腹部可以听到血管杂音;(6)B超等检查发现双肾大小明显不对称;(7)伴发其他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颈动脉狭窄或下肢动脉狭窄等。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是什么?答:1、 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大多没有高血压病家族史,它的特点是高血压进展迅速,并且血压不易控制。舒张压增高明显(常超过110—120mmHg),可表现为恶性高血压(血压急骤升高,舒张压持续大于130 mmHg,并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甚至突然失明,癫痫病大发作,持续蛋白尿、血尿与管型尿)。2、 腹、腰部杂音约50%的病人可以在脐上2~7cm、左右各2.5cm处听到收缩期杂音。3、 原发病表现由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引起者,常有原发病表现,前者多发生在老年人,可出现脑卒中、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及眼底改变;后者多为青年女性,可出现发热、关节痛、无脉等表现。4、 其他:部分病人有高醛固酮血症(导致低钾血症)、轻度尿异常、肾功能受损(缺血性肾脏病)。怀疑肾动脉狭窄的病人需要做哪些检查?答:肾动脉狭窄的病人常需做以下检查:1、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贫血常常是肾功能不全的表现,要想到肾动脉狭窄的可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是最常用的判断肾功能的指标。低血钾是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表现。 2 影像学检查 (1)双肾动脉超声:B超发现两肾长径相差大于1.5cm以上时常可说明小肾一侧有肾动脉狭窄可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观察肾动脉主干及肾内血流变化。与造影比较,其敏感性高达84%~98%,特异性92%~99%。还可以用来测量肾动脉阻力指数,指数的增高提示肾小动脉硬化或肾小球硬化。还可以判断肾动脉再血管化后的效果。(2)肾图(3)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检查及肾素激发试验:并不是诊断肾动脉狭窄所必需的,但是一些内分泌检查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是非常有用的。(4)肾动脉CT 和/或核磁共振:CT、MRI检查肾动脉可发现狭窄部位及程度。(5)肾动脉造影:最有诊断价值(金指标)。可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并可造影同时进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在肾动脉起始部位及腹主动脉。大动脉炎病变多在降主动脉和肾动脉近端1/3段。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病变多在肾动脉远端1/3段及其初级分支。肾动脉狭窄的治疗包括哪些方面?答:肾动脉狭窄的治疗目的为降压,更重要的是保存肾功能。包括:1、内科药物治疗:不能改善患肾缺血,仅能帮助控制高血压。但降压可以预防因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如脑出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在这种情况下迅速降压是非常重要的。而平时的高血压治疗也是不可忽视的,ACEI类药物和钙拮抗剂可以有效控制RAS患者的高血压,并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ACE抑制剂、ARB可以有效治疗单侧RAS引起的高血压。β阻滞剂是治疗RAS所致高血压的有效药物。利尿剂也可以使RAS患者的血压降至目标水平。2、血运重建治疗:肾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经腹肾动脉重建手术和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无论哪种治疗,目的都是使狭窄的肾动脉变通畅,使肾脏的血流量恢复到正常水平,使肾脏内的血压调节系统不再释放使血压升高的“信号”,从而降低患者的血压。(1)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是通过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将带有球囊的导管插入狭窄的肾动脉,然后用造影剂充胀球囊,由内而外扩张狭窄的肾动脉到正常口径,此法尤适用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大动脉炎患者在扩张术后易发生再狭窄使治疗失败,故这些患者可以在扩张术后放置血管支架,以防止术后的狭窄。这种手术1978年由一名瑞典医生发明,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大,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如今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成为治疗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腔内治疗的适应证腔内治疗适用于:①有显著血流动力学异常、合并下述情况的RAS患者:急进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合并不明原因单侧肾脏缩小的高血压以及不耐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②合并进展性慢性肾脏疾病的双侧RAS或孤立肾的RAS患者;③有显著血流动力学意义的RAS患者以及合并RAS的不明原因、复发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不明原因的突发肺水肿患者;④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RAS患者。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有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比如:手术成功率较低、狭窄的复发率较高等,有一些患者因为造影剂过敏、髂动脉扭曲等原因无法进行该手术,这时就不得不求助于传统的经腹肾动脉重建手术,包括: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术、肾动脉内膜切除术、肾动脉狭窄段切除对端吻合术、自身肾移植术使病肾获得血供,无法进行上述治疗时可考虑切除病肾。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肾动脉"搭桥"手术,这种手术方法是从患者的大腿上取一段大隐静脉,一端与患者的腹主动脉吻合,另一端绕过肾动脉的狭窄段吻合在患者的肾动脉上,这样腹主动脉血流绕道流入肾脏解决了患者的肾脏缺血。这种手术方法的缺点是创伤比较大,但治疗效果是非常可靠的,还可用于治疗不适合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的患者。
什么是动脉硬化闭塞症?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食物增多,人均寿命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成为我国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我国60岁以上人中发病率高达79.9%。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表现,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层组织变性或钙化,腔内可继发血栓形成,破坏动脉壁,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使患肢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 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了,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发病。本症与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低密度脂蛋白可促进动脉发生粥祥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免疫复合体,都可损伤动脉内膜,继而造成脂蛋白浸润、血小板粘附、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沉积等病变。与本病发病的有关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此,“九高一少”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高血压、高血液粘度、高年龄、高精神压力、高烟瘾和少运动的中老年人,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因素,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患者。人体在大约三十岁以后,动脉开始有脂质沉积,到中年以后,就应当关注自己的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情况,每年定期到医院检查动脉血管。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哪些典型表现?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局部血供不足所致 不论闭塞性病变范围如何广泛,只要病变发展缓慢,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临床上即可没有明显的症状;反之,早期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根据发展程度临床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轻微主诉期):感觉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者轻度麻木,活动后容易疲劳,容易发生脚廯而且不易控制,皮肤变薄,缺乏营养,毛发减少,容易脱落;第二阶段(间歇性跛行期):患者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小腿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和疲乏无力,需要停下来休息片刻,等症状有所改善才能继续行走,如此症状反复;第三阶段(静息痛期):当下肢缺血加重,侧枝代偿严重不足,下肢肌肉和神经出现缺血性疼痛,最常见的表现是患者彻夜难睡眠,抱膝而坐,小腿下垂,不能上抬,否则加重缺血,这个时期,患者精神和躯体者感到巨大痛苦;第四阶段(组织坏死期):缺血肢体出现组织坏死,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肢体末端出现溃疡,足趾呈现暗紫色坏死表现,并逐渐向上发展到足、踝甚至小腿,毒素经过血液进入身体,发生全身中毒,严重威胁生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有分期吗?它对治疗有什么指导意义? 2000年泛大西洋介入学会根据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长度、型态,由轻至重分为TASC A、B、C、D 四型,它对于选择治疗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A型建议首选血管腔内治疗,D型建议首选传统外科手术治疗,B型和C型,由于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支持,并没有明确推荐首选处理方法,但通常处理原则是,B型患者更多推荐血管腔内治疗,而C型患者更多推荐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动脉粥样硬化对全身的动脉血管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是一全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如不治疗可能影响心脑血管,这将会导致致命性的后果。而对于间歇性跛行,似乎是良性疾病过程,也就是说病情可以稳定几年,约有1-3%的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会出现病情逐年恶化。也就是说即使是十年以后,只有10-30%的人会出现病情恶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是对所有的动脉狭窄的患者都实施外科治疗。但是会引起病变恶化的一些因素应该先得到治疗。这些因素包括吸烟、缺乏锻炼、高脂血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及高血压等。那些不接受医学忠告的间歇性跛行患者,通常病情会进展并有可能面对截肢(趾)的危险。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应该如何预防? 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禁食高脂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饮食清淡,多食水果蔬菜、豆类食品。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者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严密监视病情 切勿掉以轻心 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 适当运动可增加侧支循环,但不能搬动重物。患肢注意保温 脚部保持干燥清洁 正确剪趾甲 穿合适的鞋袜 避免损伤。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种疾病可引起腿部的疼痛不适,因此探求病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门诊的一些检查通常可以帮助我们鉴别您的症状是否是由于动脉的疾病引起,并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确定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并且对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方式也是很关键的。常见的检查有: 1.一般检查:包活血脂测定,如胆固酶、甘油三酯、脂蛋白电泳等,常规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可了解心功能情况,证实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心肌缺血;眼底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有无眼底动脉硬化,并确定硬化程度和进展速度,进而明确头部缺血的程度,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动脉钙化阴影,在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显示有不规则钙化斑点分布,在诊断上有特殊价值。2 四肢节段性动脉血压测量:为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听诊器,检查四肢的动脉血压。常常需要检查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状态下下肢的情况,以区分间歇性跛行是否为动脉阻塞性疾病引起,并可以根据动态的检查测量出跛行的距离,以决定治疗。3、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是近年广泛应用的无创检查方法,简便易行,能较好地显示局部的动脉病变,如管腔形态 内膜硬化斑块 血流状态等。目前还有连续扫描的超声血管造影,以显示整个动脉的走行和病变。彩色超声多普勒也是术后随访监测移植血管的常用检查方法 但该检查方法须依靠有经验的检查人员方能得到满意的判定结果,对某些深在部位的血管显示困难。4、动脉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最精确的检查方法,也是目前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诊断动脉闭塞性疾病有着重要的价值。动脉造影不仅能清楚显示动脉的形态, 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 也能详细地了解阻塞部位远端血管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方案及估计手术预后。然而, 这毕竟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 尤其是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受限。因此,该方法多用于需要手术或经皮介入治疗的病人。5 CT血管造影(CTA)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A或MRA是需要在CT室或核磁共振室的大型仪器上进行的检查,是一种安全快捷的检查,但检查时通常是需要在周围静脉内注射少量的造影剂,但如果有较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时应慎行。虽然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能提供给我们很多有用的病变信息,但通过CTA或MRA的检查能够在进一步治疗前获得更为精确的动脉病变部位及远端动脉的信息及图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应该如何治疗? 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包括控制饮食,适当锻炼,戒烟,保暖;应用降血脂药物、血管扩张剂及中医药;抗血小板聚集、肢体负压治疗等促进侧枝循环建立。非手术疗法仅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狭窄、闭塞。手术疗法:根据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可选用动脉旁路手术、动脉内膜剥除术、网膜移植术或静脉动脉化外科手术增加患肢供血。患者应该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个体化治疗模式,因此选择血管外科专科医师治疗,个体化治疗患者非常必要。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吗? 血管腔内治疗是指不通过外科开刀手术,不需全身麻醉,在X线监视下从血管腔内开通狭窄阻塞的动脉,因此被称为血管腔内治疗,也有人称之为介入治疗,相当于血管腔内的搭桥手术。该方法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实、可重复操作的优点。包括血管腔内支架成型术,血管腔内硬化斑块旋切术和超声、激光血管腔内成形术。其中血管腔内支架成型术是国际国内比较成熟的技术。腔内微创治疗效果好吗?它和传统手术方式有什么区别?经国内外病例总结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支架成型术成功率平均高于90%,并发症低于1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首次再狭窄后再次治疗一年通畅率80-98%,五年通畅率达到45-80%,因为从血管内打通狭窄,所以远比搭桥手术的创伤性小,早中期的通畅率也较高,从而为众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提供了一整套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传统手术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方法,其局限性在于风险相对较大,同时因为这些手术方式常需要全身麻醉,因此不适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腔内治疗术后需要继续服药吗,如果需要应当怎样规范服药?就目前治疗经验看,支架放置在血管腔内,改善患肢血供,但病因并没有去除,血管内膜增生可能发生远期再狭窄,另外,支架属于金属异物,可能诱发血栓形成,因此接受腔内治疗患者,术后应当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并且每月定期到医院复查血液粘滞度。术后严格控制血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mg口服2/日、单硝酸异山梨酯40mg口服1/日、硝苯地平缓释片40mg口服2/日,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他汀类调脂药物1片,1次/日,至少半年至一年。胆固醇降至<4.6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 mmol/L, 空腹血糖保持在4.4-6.7 mmol/L,定期内科门诊复查,建议每1-3月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口服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药物,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 100mg,1次/日,长期口服。氯吡格雷(玻立维)75 mg,1次/日,植入普通支架患者,口服用药至少1月;药物涂层支架患者至少9月。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调整口服药用量,避免过量服用导致出血腔内治疗术后需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吗?定期复查目的是观察治疗术后疗效并尽早发现,处理新发生的症状和新出现的疾病,门诊随诊时间应安排在出院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6个月,1年,其后每半年随诊一次。遇有特殊或紧急情况随时与手术医师或门、急诊医生联系,以便尽早恰当诊治。术后再狭窄多发生在术后3-6个月时,故有必要时可以在此时进行动脉超声及或CT血管造影复查,以便评估支架通畅情况以及检查内膜增生情况。 出院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出院后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1、运动锻炼:跑步机锻炼和行走是治疗跛行最有效的运动。运动强度:行走速度应设定在3~5分钟即诱发出疼痛跛行症状时的速度,在这一负荷下行走至产生中等程度的疼痛症状,然后站立或坐下休息使症状缓解,而后继续上述行走。运动持续时间:在每节运动过程中应该重复运动-休息-运动过程。最初锻炼时需进行总计35分钟的行走,随后每次锻炼增加5分钟直到完成总计50分钟的行走,并以此强度和时间锻炼下去。运动频率:每周锻炼3~5次。2、生活习惯及危险因素控制: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低密度脂蛋白(LDL)在100mg/dl以下,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控制血压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疾病则应控制血压于130/80mmHg以下。3、出院后需要长期口服的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并定期复查血液凝血指标,调整口服药用量,避免过量服用导致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