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球肘为例,详细触摸,网球肘的前臂有几条细细的肌腱浮起来绷着,而挠骨通常翻旋凸起,与肱骨位置对不上,也就是说的:「那骨头跑掉,『矫』进去就好了。」我初学时不得要领,有几次误打误撞听到「喀」的骨头归位声,以为便是,从此用大力推骨头入骱,没想到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疼痛。这给我启示,骨头会不会「回去」,是有方向的;从另一个面看,也表示骨头无法回去,是给某些原因限制住了。(后来我发现,网球肘上臂部份没痛边的肌肉比较软,痛边的肌肉(肱二头肌)比较硬该是肱二头肌收缩过度把桡骨拉歪了。把二头肌揉松开后病况可得到暂时缓解,长期效果却还是不理想。我苦思二头肌为何回不去,终于得知是「更上面」把肌肉拉歪了,二头肌上方头不对。仔细看网球肘病人的肩胛骨通常会稍微往后下滑,二头肌的张力便因此增加了;桡骨头因为二头肌张力增加,会慢慢往前滑出,桡骨头往前凸。如果没有改变这结构,二头肌的张力没得缓解,网球肘的病因就消失不掉。而网球肘「发炎」的的伸肌,其实是「受害者」。请不要去推拿那痛点,再去加害那受害者。医生应当解决的,是那错误系统张力的来源。)引申这理论,网球肘的下臂伸肌肌腱及肌肉之所以绷紧,就是给挠骨顶着没办法放松九江市中医院骨伤科张平
肩袖损伤 全网发布:2011-12-06 06:51 发表者:刘玉杰 (访问人次:1136) 近来有很多患者朋友咨询有关肩关节疾病的有关问题,为了大家增强对肩关节疾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特地撰写本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人民的健康保健有所帮助。肩袖损伤最早在1834年由Smith发现并命名,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Codman和Akerson在1931年指出本病是引起肩部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对其诊断和治疗作了初步的研究之后,许多学者才开始对本病展开大量的研究。肩袖损伤是作为中老年最常见的肩关节疾患之一,可引起肩关节疼痛和严重的肩关节功能障碍,其发病约占到肩关节病变的17%,日本的Nobuhara统计为41 %,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肩袖的解剖生物力学、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北京301医院骨科刘玉杰一、解剖生物力学:肩袖是由起源肩胛骨,附着于肱骨头周围的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的肌纤维与肩关节囊混合构成,在肱骨头解剖颈处形成袖套状结构,对于肩肱关节有支持和稳定作用。当肩关节外展上举时,肩袖肌肉的收缩使肱骨头固定于肩盂上,避免三角肌强有力的收缩造成肱骨头与肩峰或喙肩弓的直接撞击。冈上肌对肱骨头起着上方稳定器的作用,冈下肌和小圆肌起着向后稳定器和使肱骨外旋的作用,而肩胛下肌则有使肱骨内旋的作用。肩袖肌的作用中以冈上肌最为重要,也最容易损伤。肩袖另一个作用就是维持一个所谓的密闭关节腔,有助于保持滑液营养关节软骨和预防继发性骨关节炎。肩袖间隙撕裂的概念最早由Nobuhara首先提出,认为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肩关节上举用力时肩部疼痛,患者有肩关节不稳定感。解剖学上肩袖间隙为冈上肌肌腱与肩胛下肌肌腱之间的间隙,在冠状面上呈类似三角形的结构。三角形的内侧边为喙突的根部,其上下两边分别由冈上肌肌腱和肩胛下肌肌腱形成,向外侧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并覆盖结节间沟中的肱二头肌长头腱。肩袖间隙是桥接冈上肌腱与肩胛下肌腱之间的结构,实际上也是整个肩袖结构的一部分,并且是其中结构最薄弱的部位,具有限制肱骨头下移和肩关节外旋的作用。一旦发生损伤,会导致冈上肌与肩胛下肌在上臂外展过程中的合力作用减弱,肱骨头固定于肩盂上的力量下降,导致盂肱关节松弛,肩关节的稳定性下降[1]。二、病因发病机制:肩袖损伤的因素很多,包括创伤、盂肱关节不稳、肩胸关节功能障碍,先天或发育畸形及退行性变等。其中以退变学说和撞击学说最为人所知。 (一)退变学说。Lindblom和Palmer通过对肩袖显微血管造影的研究,发现离冈上肌止点约lcm处有一明显的乏血管区。Codman和Moseley称此区为“危险区”(critical zone),此区是由来自肌腹的肩胛上、下动脉的分支和来自大结节的旋肱前动脉的分支交界的部位。在冈上肌肌腱发生退变前,乏血管区有明显缺血表现。这个血供缺乏区造成了肌腱局部的缺血,是导致肩袖退变和撕裂的内在因素。此后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冈上肌血管减少区随着年龄增长退变增加,出现肌纤维组织坏死断裂,遇轻微外伤即可出现明显断裂,此为退变外伤学说。有人发现优势手一侧易发生肩袖撕裂,说明过度磨损是造成肩袖损伤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外伤是造成肩袖撕裂的外部因素,然而对于非退变的肩袖,外伤一般引起急性大块撕裂或大结节撕脱骨折,只有对于已经退变肩袖,外伤才会引起肩袖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二)撞击学说:撞击学说是由Neer于1972年提出的。由于肩袖肌腱肥大,肩峰下和肩锁关节退变或骨赘形成,低位肩峰和肩峰前下方钩状畸形等原因,使得位于喙肩弓和肱骨头大结节之间的肩袖肌腱当肩关节外展上举时很容易受到喙肩弓的碰撞而发生充血、水肿、变性甚至断裂。Neer把这种现象称为撞击综合征(impingement syndrome)。Kim[2]对于376名肩袖损伤的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有74%存在肩峰撞击现象,进一步证实了Neer 的撞击学说。Bigliani和Morrison经对71例尸体140个肩关节进行解剖学研究后将肩峰分为扁平形、曲线形、钩形三种类型,这些标本中完全型肩袖损伤的肩峰形态73%是钩型,由此认为肩峰的形态与肩关节撞击征密切相关。经200例肩关节X线检查也支持这一尸检结果。Brooks等通过微血管造影技术证实不仅冈上肌上存在乏血管区,冈下肌同样在离止点1.5cm以内有明显缺血表现,由此认为乏血管区并不是造成肩袖撕裂的主要原因。Ozaki等通过尸体解剖发现很多肩峰病变如小梁结构紊乱,骨硬化,骨软骨萎缩和囊性变多发生于肩袖滑囊面部分断裂或全厚断裂的标本,肩袖下方即关节面侧的肩袖部分撕裂则无此现象。故推测,肩峰下骨性改变是肩袖损伤后的继发改变,而不是由于肩峰下骨性退变引起了肩袖的损伤。还有作者对撞击综合征和肩袖撕裂作了相关性分析,发现肩袖撕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肩峰下骨软骨改变与年龄无关。从而推测,撞击综合征并不是引起肩袖撕裂的主要原因。Harvie[3]等最近通过对孪生兄妹与普通人群的对照研究提出了遗传因素在肩袖的全层撕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认为肩袖撕裂其实是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包括肩袖肌腱的乏血管区和冈上肌的特殊位置和功能,外在因素则包括肩关节反复使用,肩峰下撞击和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外伤。三、临床表现与体征: 1、肩关节疼痛是肩袖破裂的早期症状:最典型的疼痛是颈肩部的夜间疼痛和“过顶位”活动疼痛(当患肢高举超过自己头顶时)。如有慢性肩峰下滑囊炎存在,疼痛呈持续性和顽固性。有时伴有向颈部和上肢的放射性疼痛,患侧卧位疼痛加重,严重影响睡眠,病人十分痛苦。疼痛成为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成为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参数。 2、肩关节无力,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萎缩。根据肩袖损伤部位的不同,肩关节无力可以分别表现为外展无力、上举无力或后伸无力。由于疼痛和无力,使得肩关节主动活动受限,不能上举外展,影响肩关节的功能,但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通常无明显受限。3、肩峰前下方与大结节之间的间隙压痛。臂上举或旋转上臂时可感弹响或触及砾轧音。明显的砾轧音多见于撞击征三期,尤其是完全性肩袖撕裂伤者。 4、疼痛弧征阳性,患肢在外展上举600- 1200时由于肩袖受到的应力最大而出现明显的肩前方疼痛。5、垂臂试验阳性,有部分病人不能主动上举或因疼痛上举后不能持住上肢出现垂臂试验阳性6、撞击试验: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出现疼痛。四、影像学诊断 (一)X线检查对肩袖损伤无直接诊断价值,尤其对急性撕裂或早期病变时,但是具有下列X线征象时,对肩峰下撞击征诊断具有参考价值:(1)肩峰过低呈钩状或曲线型肩峰;(2)肩峰下和肱骨大结节致密或骨赘形成;(3)前肩峰或肩锁关节、肱骨大结节脱钙、侵蚀、吸收或骨致密;(4)肱骨大结节圆钝,肱骨头关节面与大结节之间界限消失,肱骨头变形;(5)肩峰-肱骨头间距离缩小。正常肩峰-肱骨头间距的范围为1- 1.5cm,小于1. 0cm为狭窄,小于0. 5 cm提示有广泛性肩袖撕裂。常规X线片显示肩袖损伤者肱骨头上移和肱骨大结节畸形,其阳性率为78%,特异性为98%,因此测量肩峰-肱骨头间距是十分重要的。(二)关节造影检查本世纪30年代开始应用,是诊断肩袖撕裂损伤的传统影像学方法。关节造影方法包括单对比剂造影和双重对比造影,是利用肱孟关节腔造影剂通过破裂的肩袖溢入肩峰下滑囊或充盈肱二头肌腱鞘为原理进行诊断,能对全厚撕裂,肩袖关节面的部分撕裂、肩袖间隙分裂及凝冻肩作出诊断,尤其是对诊断全层撕裂有较高的准确性。不同作者报告的准确率为90%-100%。但肩关节腔造影是一种有创性检查,需在 X 线透视引导下穿刺进入关节腔,不但有放射性伤害,而且容易因穿刺者的技术因素而误诊。技术不娴熟时,会发生将造影剂注入肩峰下滑囊而误诊的情况。Kelloran 等曾指出,造影剂在关节腔内的分布不均匀、外旋位时肱二头肌肌腱鞘投射至大结节外侧和造影剂注入肩峰下滑囊都有可能引起误诊。对于肩袖部分撕裂的患者,肩关节腔造影检查的准确性较差。 (二)超声诊断肩袖撕裂自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有无创伤性,可动态观察,可重复性,准确率高,能发现冈上肌以外的其他肩袖肌腱的撕裂;操作方便,省时,费用低;能同时对肱二头肌长头腱疾患作出诊断;对肩袖撕裂术后随访有独特的价值等优点,且诊断的准确率高,国外报道准确率为90%,国内有报道超声诊断肩袖撕裂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92.3%。因此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目前许多学者乐于接受,尤其在流行病学调查和术后随访观察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应用超声诊断肩袖损伤时,操作者必须充分熟悉肩袖的病理解剖基础才能对图像做出合理的描述,诊断标准不易掌握,诊断准确率与个人操作技术和经验有很大的相关性,且由于仪器不同,很难制定统一标准,因此,目前超声诊断主要用作较明显的撕裂上,而对部分撕裂和小的全厚撕裂上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Brandt认为肩袖撕裂的超声诊断标准有7条:1肩袖内回声中断;2中央强回声带;3无肩袖回声;4肩袖内强回声点;5局部回声区域变薄;6扁平层状回声;7薄的低回声影。(三)MRI检查,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诊断肩袖损伤的方法,其完全无创、软组织分辨力高,而且能多平面成像,可更为直观地观察肩袖肌腱及其损伤情况,故其应用前景明显好于肩关节腔造影。尤其是对肩袖部分撕裂的诊断,由于可以通过肩袖形态及信号的改变而确定是否存在滑囊侧和肌腱内的部分撕裂,常规 MRI 检查优于肩关节造影[4]。常规MRI诊断肩袖撕裂的准确性,各家报道不尽一致。Evancho等报告,常规MRI对肩袖全层撕裂诊断的敏感性为80%,而Singson等则报告为100% o Iannotti等根据肩袖损伤的MRI病理改变,将其分为:(1)肌腱炎:肌腱信号强度均匀性增加,但无形态学改变,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脂肪层完整。(2)不全断裂:肌腱信号强度局限性增加,形态发生改变,表现为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脂肪层连续性中断。(3)完全断裂:肌腱信号强度明显增加,形态明显异常,如肌腱连续性中断,肌腱肌腹连接处回缩,或明显的肌肉萎缩,肌肉的信号强度增高,肩峰三角肌下滑囊脂肪层连续性中断或消失。(四)MRI肩关节腔造影是近年来新的诊断肩袖损伤的影像学方法。郑卓肇等[4]通过肩袖损伤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后认为无论是诊断肩袖撕裂还是肩袖全层撕裂,MRI肩关节腔造影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作为诊断肩袖病变的首选方法。结合肩关节腔造影和常规MRI扫描特点,MRI肩关节腔造影既可直观地观察肩袖肌腱的形态和信号,又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肩袖损伤。根据文献报道,MRI肩关节腔造影诊断肩袖撕裂的准确性可达100%。五、治疗(一)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包括:休息、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应用、物理疗法、局部封闭、钙化沉淀物抽吸、各种有利恢复肌肉力量练习及综合康复方法。多数学者认为对病程较短(3个月内)撕裂较小,Neer分期属I期或患者年龄较大对肩部功能要求不高者适宜非手术治疗。由于在病例选择、评价标准及非手术治疗应用质量等问题上差异较大,文献报道的非手术治疗的优良率自33%-82%不等。 Goldberg[5]报道了对于46例全层的肩袖损伤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的情况,其中59%的患者症状得到改善。Bokor等对53例肩袖全厚撕裂中进行综合的非手术治疗,疼痛缓解率达到77%,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疼痛缓解率提高,6年时有67%的患者疼痛缓解,而9年随访时疼痛缓解率则高达81%。Bartolozzi等对于136例肩袖损伤患者保守治疗的随访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与随访时间长短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并发现疗效不佳与肩袖撕裂>1cm,治疗前症状持续>1年,有显著功能减退3种因素密切相关。(二)手术治疗 自Muller(1898年)首次报道采用手术修复肩袖撕裂以来已过去100年,随着技术不断提高及关节镜技术的引入,目前肩袖损伤的侵入性治疗方法繁多。从解剖学角度讲,肩袖在肩关节的三维活动中起一定的作用。在冠状面,三角肌和肩袖下半部分(冈下肌、小圆肌、肩脚下肌)是一对力偶;在水平面,肩袖前部(肩脚下肌)和后部(冈下肌、小圆肌)之间是另一对力偶。肩袖撕裂修复的目的是使这两对力偶重新获得平衡,恢复肩关节稳定性,而不仅仅是修补撕裂口。但因肩袖损伤病理变化多样,依所选择的病例不同,手术方式不同及评价标准差异,报道的总有效率在70%-95%之间。肩袖损伤的手术治疗可分为开放手术和关节镜下手术。1、开放手术治疗: McLuohling修复法 此方法是在肱骨大结节前上方解剖颈处使肌腱与骨固定或以肩袖近侧端残端埋入解剖颈处的骨槽内并固定,适合远侧端残端非常少或已无法进行直接吻合的患者。临床上多为那些撕裂较大,且已卷缩的患者,本法优点为使肌腱近侧端与骨的接触部位愈合接近正常肩袖止点部位的结构,避免了常规边一边缝合的疤痕形成。Neer( 1972)认为肩袖损伤与肩峰撞击有密切关系,因此在肩袖修复同时应行肩峰成形术。肩峰成形术包括切除喙肩韧带,增厚的肩峰下滑囊,楔形切除肩峰前下方部位,直至臂在上举外展时不发生撞击为止。 Fokter[6] 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51例全层肩袖损伤的患者,平均随访4年,满意率为88.2%。认为治疗效果与撕裂的大小和损伤后手术治疗时间的长短有明显的关系,与手术的方式、术后康复的模式及年龄无关。开放手术中肩峰下减压、肩袖修补肩峰成形术的联合应用是治疗肩袖损伤最常用的方法。对于巨大撕裂不能应用常规方法修补的患者,不少学者应用肌肉移位术获得较好效果。Karas等在20例巨大撕裂(> 5cm以上)中应用肩胛下肌向后上方移位治疗大面积冈上肌撕裂伴肌萎缩病例,结果85%的患者感到满意,但有2例肩关节抬高丢失,9例感到在长时间、重复的过头运动中乏力和不舒服,其指出肩胛下肌移位术应用治疗巨大肩袖缺损是有效的,但对要求过多超肩关节水平运动的患者应慎重。此外,象Debeyre氏冈上肌推移术,是在保留冈上肌血供的前提下,剥离其冈上窝部分附着点,肌肉向外推移进行缺损修补。主要用于冈上肌腱缺损较大的患者。(二)关节镜技术的进展为肩袖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在关节镜的监视下,能诊断并评价撕裂的类型,还可对于损伤进行治疗。清楚的看到相关结构,这样手术显得空前的安全,避免了开放手术所带来的潜在的危险的并发症,尤其是肱三头肌的损伤。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进行了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报道的优良率达80%-92%[7]。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袖损伤有三种方法,即肩峰下减压成形和肩袖修补术;肩关节病灶清创和小切口辅助下肩袖修复术;单纯肩关节镜下清创术。Wolf[8]等应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后进行了4-10年的随访,满意率为94%。Severud[9]对比了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和小切口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发现两者的长期疗效没有明显差异,手术疗效与手术方法无关,更取决于损伤的类型,而关节镜组在6-12周时肩关节僵直的发生率较低,能获得更好的活动范围。 Hata[10]对比了采用小切口和常规的开放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小切口方法不会导致术后三角肌萎缩,术后3月随访,肩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开放组,能够使患者得到更早的恢复。 Massoud[11]对于114例慢性的中小肩袖损伤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和清创术,74.6%的患者疗效满意,其中60岁以下的患者和60岁以上的患者的满意率分别为59.3%和87.5%,有显著性差异。早期关节镜下的肩袖修复多采用单排铆钉缝合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露出一些缺陷。Apreleva[12]等最近研究显示肩袖在肱骨处的附着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结构,由于铆钉的固定为点接触,因此单排重建技术不能够完全重建正常的肩袖。单排铆钉缝线重建肩袖损伤只能重建67%的面积,而常规的开放穿骨道缝线缝合肩袖手术可以重建肩袖止点85%的面积,由此认为重建面积的加大可以促进愈合,增强所修复肌腱的强度。Ian[13] 提出了采用双排重建技术进行肩袖的修复。双排重建技术将肩袖残端作内、外两层双排固定,内层固定在肱骨头贴近关节面外缘处,外层固定在大结节的陷落点内缘骨床的外侧面,这样可以使得整个肩袖得以重建,增加接触面积,改善愈合。双排重建由于增加的第二排的固定,固定点增加了,这样就增加的重建组织的初始强度,减少了每一铆钉所承载的负荷,改善了修复肩袖的机械强度和功能,使其能够更好的在解剖点上愈合。 De Beer[14]等采用改进的双排重建方法对58例肩袖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平均随访15个月,优良率为90%,更为重要的是B超显示89%患者术后随访时肩袖完整。这可能说明双排重建技术可以减少术后肩袖再撕裂,改善术后疗效。Millett[15]设计了另一种“床垫式双铆钉固定法”也可以增加肩袖重建面积。这种方法是由两个缝线铆钉分别独立固定后,用缝线环将两个铆钉连接,使负荷分布在2个铆钉上,可以减少固定的失败率。与其他双排固定方式相比有相似的强度,且穿过肩袖的缝线更少,方法简单。对于巨大肩袖撕裂的治疗自今还存在争议,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有保守治疗、关节镜下清创和或二头肌腱切除,部分修复和肌腱移位等[16]。以前认为肩袖损伤10-30mm时可在关节镜下手术,大的和巨大的肩袖撕裂,由于冈上肌腱回缩、粘连、滑囊疲痕化,应开放手术修复,大的和巨大撕裂伤开放手术优于关节镜手术。但是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上述观点发生了改变。Lo and Burkhart[17]最初报道了采用关节镜下对于巨大肩袖损伤进行修复。其手术方式为通过前面切开喙肱韧带和后面分离冈上冈下肌松解冈上肌腱。随访18月发现在疼痛评分方面有明显改善。 Bennett[18]报道了采用“边缘汇聚法”,“间隙移位法”方法在关节镜下修复巨大肩袖损伤,患者满意率达95%。Jones and Savoie[19]采用同样的方法修复巨大肩袖损伤,满意率达88%。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成熟,可以预见其将是治疗肩袖损伤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不仅视野宽阔,能全面明确病因,而且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半月板损伤怎么治疗?解析半月板损伤的最好治疗方法是什么?半月板损伤对患者的影响很大,患者应及早的接受治疗,那么半月板怎么治疗呢?半月板损伤的最好治疗方法是什么呢?还是看看专家是怎么介绍的吧。关月板损伤的治疗方法而应修复它们,但由于半月板本身内部无血液,只在周围有血液循环,所以,半月板损伤仅边缘撕裂经过长时间修养有可能会愈合。半月板无血液供应区的损伤修复后不易愈合,这是骨科界的难题之一,为此人们亦进行了许多研究。1.急性期 如关节有明显积液(或积血),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抽出积液;如关节有“交锁”,应用手法解除“交锁”,然后用上自大腿上1/3下至踝上的管型石膏固定膝关 节于伸直位4周。石膏要妥为塑型,病人可带石膏下地行走。在固定期间和去除固定后,都要积极锻炼股四头肌,以防肌肉萎缩。2.半月板血液供应区损伤修复半月板血液供应区的损伤,特别是纵形裂伤,可行缝合手术使其愈合,该手术预后良好,这已为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但在一个长达10年的前瞻性观察中,不少做过此种手术的病人被发现有x线关节退变征象,这说明这种修复的损伤的半月板的生物力学功能或许并未完全重建。3.半月板无血液供应区损伤修复半月板无血液供应区的损伤相对较难,成为膝关节外科中的一个难题。半月板无血液供应区较小而规 整的损伤,如桶柄样撕裂等,往往行部分切除术,疗效尚可,但这毕竞或多或少损害了半月板的生物力学的生物理学功能。目前虽然发现有许多方法可处理半月板无血液供应区损伤,但临床研究进行得较少,这方面有待开拓。4.半月板严重损伤半月板严重损伤时,只得行全切除手术,此时可行冰冻半月板和半月板假体移植,但半月板假体移植术存在不少难题,如假体的生物力学功能不能达到要求,假体难于固定,移植后关节退变仍然明显等。5.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多指利用关节镜,取出游离的半月板碎片,或切除损伤的半月板。其中,切除半月板是最后的手段。患者在切除半月板后将丧失或减弱跳跃、负重等基本生理功能。半月板损伤的最好治疗方法是什么,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你已经有所了解,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请联系在线专家,相信专家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骨错缝与筋出槽有问题的关节,常可摸到关节周边有比较硬的,锐利的「利角」。师父是这样形容的:「利利的,摸过去会『打手』,打到你的手。」后来我晓得骨关节发生错位时,附着在其上的韧带与肌腱亦跟着转折并凸起。转折的肌腱于是触手肿肿、粗粗、硬硬的,不平顺,就是师父说的「利角」。而以上整个概念,就是所谓的「骨错缝」。骨错缝并不只是西医所说的脱臼,及位置发生改变等单纯概念。如何判别得知?是要摸到附着于关节上的韧带发生转折依着张力改变而定义,而不是依靠骨头的相对位置。这个理论结构下,骨头才能有所谓的「跑掉」或「没跑掉」之别。又骨头为什么会跑掉?「憨!就是接在上面的肌肉把它拉跑掉了。」亦即附着于关节面的肌肉张力增加了,才会造成关节面交界发生改变。那张力增加而翻旋的筋,便是「筋出槽」的概念。触诊时若摸到某条肌肉咕嘟咕嘟转时,那条肌肉正处在不正常的收缩状态中,未与其他肌肉协调运作,这就是出槽。有骨错缝,必然伴随将其拉歪的出槽的筋,反之亦然。出槽的筋(肌肉)分成两种,一种是主动出槽的肌肉,一种是被动。主动出槽肌肉通常是因为受伤,或过度使用下无法负荷,只得收缩保护自己,无法放松的肌肉,是真正把结构带歪的肌肉。与周边的肌肉相较,这些肌肉可以很清楚的摸出其不正常的翻动,无法与其他肌肉协调,有些质硬,也可以摸出囊肿一类东西。被动出槽的肌肉与其他肌肉能协调运作。它可能只对整体结构造成张力,但未引起脱位。成因是骨架在不正常的状态下使用,便跟着处在被带歪的状态。关节收缩做出任何动作是肌肉协同运作的结果,称为肌群,绝不是单一肌肉动作的结果。例如比腕力时,收缩的绝对不止肱二头肌,所有上下臂的收缩肌如肱桡肌等都参与这动作。肌群收缩的方向大体上是相同的,肌群收缩会发生问题之处,通常是张力最大的那一条。肌肉收缩在三度空间中表现出来的是旋转的,因此骨头的错缝通常不是整个凹下、凸出,而是带点旋转(譬如足弓错位,除了距骨、跟骨扭到以外,骰骨亦会脱位。骰骨接在跟骨上,摸起来凸凸的,但是不能是整个凸出来。联接骰骨的肌肉在小腿的后面,拉歪骰骨的模式是顺着足弓某个曲度将其旋转拉歪。调骰骨时,勿垂直向下压下,譬如一座拱桥,要从桥面向下破坏是困难的,但从下面向上一顶,拱桥便松开了。所以骰骨错位上面有凸出来的稜角,垂直的下方必然凹进去反之亦然,把下面凸入的点顺着足弓面相顶平定位平托回来便成,则足背上,凹下的点会平回来,距骨、骰骨、跟骨同法处理)。这是骨架结构与肌肉收缩造成的。当骨架产生偏斜时,肌群也会跟着偏旋。例如手臂,正常好的手张开时是摸不到一排屈肌肌群凸起翻旋的。如果有,仔细触摸下,其中会有一两条是尤其硬的。这两条把整个肌群带偏转,此时整个尺骨与肱骨的位置是不对的。若关节带有翻旋的肌肉,完全的摊平或弯曲就有困难,挤压也会产生疼痛(正常的关节到达活动极限时仍可以承受力量,例如弯曲手指后挤压,手指应该是不痛的)。在此重述:许多疼痛只是警讯,不是发炎。(所以不要每痛用三黄,循环愈差愈痛。如果真正清楚结构变化的原因,便会知道三黄的适用范围其实极小。用三黄有效的,可能是患者本身体质偏热,三黄改善循环促成肌肉松解,并非三黄能治伤)。调筋骨时要知道单独一条肌肉不能违反肌群运作方式而独立运作,所以肌肉要拨回去是有方向性的。简述如下:出槽肌肉可以摸到其偏旋方向:若顺着偏旋方向摸去可以摸到凸凸肿肿隆起的筋结,但是一下手便推不到东西,遇不到阻力。若逆方向推,则阻力愈来愈大,但到最后肌肉会松解而张力消失,这就是还原这条肌肉对的方向。有时肌肉摸不清楚,可摸肌群,看它往哪个方向偏斜,这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原则。将整个肌群翻回去时,个别肌肉就会跟着还原。从这可理解为何不明方向散弹式的推拿揉捏有时也会有效是因为刚好把整个肌群翻回去了。肌肉上有肌膜,当肌肉处于过度收缩的状态,肌膜会多一节出来,因此可以在肌肉的头端摸到一颗凸凸的,类似腱鞘囊肿的物体,腱鞘囊肿便是如此而来。带囊的肌肉一定是肿肿硬硬,但这肌肉不一定在受力系统中受到牵拉,所以不一定有痛发生(因此千万不要割除囊肿,否则该条肌肉便永远放不松)。有位患者只要骨盆歪掉,腱鞘囊肿就出现,挪正后第二天,腱鞘囊肿就消失。扳机指也是相同的道理,都是筋出槽后产生的现象。还原出槽的筋的原则就是把肌膜与肌肉贴回去,让处在收缩态的肌肉松解开来,这有很多办法,可以用针扎收缩的点,亦可以顺着肌膜摊平,把肌肉拨回去。或在三度空间中将肌肉翻平使左右张力相同,给个牵引,引动肌肉上的本体受器,诱使肌肉收缩保护自己,肌肉会自行归位。所有肌肉还原的本质皆出于此,只要清楚肌肉翻旋的方向,可以顺着整个肌群或单一肌肉操作。可使用的手法很多,包括弹拨法、拍击法等,顺着翻旋的方向弹拨,不对的肌肉一样会跳开归位。松肌肉时不要搓得太厉害太快,它会来不及回去。若有筋膜沾黏处,用针扎开,肌肉收缩各自跳回去,一样会松开。
关节炎“保膝”新选择—HTO术2019-08-13 11:12许多中年人群因膝关节疼痛,尤其是以内侧疼痛就医,经骨科医师检查后被诊断为膝骨关节炎,然而经过减肥、改变运动习惯、口服药物、局部注射等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不佳,膝关节内侧疼痛依然不能很好的缓解。由于患者年龄不大、膝关节病变范围局限,此类患者暂时还没有到需要做手术的程度,再者,许多患者因受传统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同样也不愿意接受自己“原装”的关节被置换成人工的假体。那么此时,针对这一类患者,调整关节力线并保留膝关节的“HTO”手术或许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什么是“HTO”?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简称HTO)HTO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的安全有效方法。该手术通过矫正内翻畸形来调整下肢力线,进而缓解疼痛、修复膝关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在胫骨内侧适当的切锯与撑开骨缺口、人工骨填充与骨板骨钉固定,藉以矫正膝关节内翻的生物力学轴线。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保留原有的关节,通过矫正膝关节负重力线、阻止软骨的进一步磨损、增加关节稳定性、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从而避免或尽可能的推迟的一种“保膝”手术。(图示:上图为胫骨高位截骨术、下图为全膝术)。HTO手术与TKA手术(TKA)相比有什么优点?1、提供软骨再生修复环境:HTO透过调整下肢生物力学作用线,以达到减低内侧胫股骨关节面压力,并提供内侧软骨再生修复的环境。此部分已获得相关国际学术期刊内视镜研究的广泛支持。2、可完整保留膝关节组织:本手术并不切除掉原有的膝关节,仅只是透过撑高、调整与固定等三个步骤,来达到善用原有尚未磨损的外侧软骨,并且让内侧软骨减压并产生再生修复的机会。因此完全不会产生一般全关节置换的大量骨质移除的情况。3、可早期下地进行活动:因为没有大量切除原有的膝关节骨质,因此手术时间较短,麻醉与输血的风险相对较低。同时微创型的伤口也使得手术后的下床时间显著提早。在一般情况下,手术后的第二或三天,即可在有适当的护膝辅具与旁人的照顾下,下床轻踩试走。不仅可提早进行康复,同时也减少家人在旁照顾的负担。哪些膝关节炎的患者适合做HTO?答:具体来说HTO的最佳适应症为以下6个方面:①患者年龄<65岁(女性<60岁);②膝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③屈曲挛缩畸形<10°;④内翻畸形>5°;⑤胫骨近端角<85°;⑥外侧半月板及软骨功能正常。简单一句话:HTO适合相对年轻活跃,伴有一定程度胫骨内翻的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HTO治疗膝关节炎的疗效如何?答: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长期随访研究报道,因膝骨关节炎行HTO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患者对术后疗效满意,甚至有部分运动员患者在HTO术后能够重返赛场。哪些膝关节炎的患者适合做HTO?答:具体来说HTO的最佳适应症为以下6个方面:①患者年龄<65岁(女性<60岁);②膝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③屈曲挛缩畸形<10°;④内翻畸形>5°;⑤胫骨近端角<85°;⑥外侧半月板及软骨功能正常。简单一句话:HTO适合相对年轻活跃,伴有一定程度胫骨内翻的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HTO治疗膝关节炎的疗效如何?答: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长期随访研究报道,因膝骨关节炎行HTO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患者对术后疗效满意,甚至有部分运动员患者在HTO术后能够重返赛场。咨询电话——13807921717张主任
颈椎病虽然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其也是一种疑难杂症,并且会给患者带来以下的危害。1、颈椎病可以引起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2、有少数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如果病久治不愈,会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3、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两眼发胀,发干,两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
颈源性高血压发表者:张平颈源性高血压由于颈椎病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之为颈源性高血压,颈源性高血压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病变、椎体不稳、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椎间盘突出等原因,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刺激或压迫颈部的椎动脉、交感神经,致使颈交感神经节或椎动脉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紊乱,进而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继发性血压上升,出现头晕、心慌、头昏沉等症状,甚者出现耳鸣耳聋、胸闷心慌、眼干眼涩、失眠健忘等症状。临床较为常见,是继发性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约有15%的高血压患者与颈椎病相关。1、病因慢性劳损: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 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外伤: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不良姿势: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发育异常: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另外,颅底凹陷、钩环、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炎性感染:咽腔与颈椎前方毗邻,仅间隔一薄层软组织,局部炎性感染是颈椎局部韧带炎症及关节松动的重要原因。2、症状特征发病情况:目前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告,据现有病例统计显示多发于20-50岁,逐渐年轻化发展。近几年有报告颈源性高血压占颈椎病的6.7%-18 %,占人群高血压的15-21.9%。血压变化与颈椎病症状发作密切关联:病人出现颈椎痛,头痛或头晕时血压升高头、颈椎症状缓解时血压亦随之下降。这一特点在起病初期尤为明显。病程时间长者,此特点逐步减弱。颈椎病早期几乎都是可逆的,后期因骨质改变或韧带硬化、骨化,症状的可逆变化逐步变小。低血压或血压不稳:在高血压之前有相当长的时期为低血压或血压不稳。有人观察此过程为5-30年,约70%-80%变为高血压。故凡颈椎病患者,如出现低血压或血压不稳,应想到变高血压的可能性。脉压差小是早中期颈源性高血压又一特征,约占70%-80%。如后期变为脉压差升高则提示伴发大动脉硬化。对降压药多不敏感:颈源性高血压对降压药多不敏感,常常应用降压药后血压降低,短时间后再次上升,而针对颈椎相关治疗(如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牵引理疗等)疗效显著,常能持久。颈椎疾病症状:此类病人主要为颈椎病症状,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如果单侧旋转或侧偏受限明显,多于颈椎或环枢关节错位有关。伴随颈椎症状出现偏头痛伴高血压绝大多数为颈源性高血压,约90%属环枢关节半脱位或失紊。此类病人经手法治疗多可康复。总之高血压有一部分是约20%左右的患者与颈椎有关,治疗颈椎病后,高血压可以彻底治疗,摆脱高血压的困扰,从而避免终身用药。小针刀结合中药治疗颈性高血压有独特疗效,90%以上的患者均可治愈,摆脱长期服药,建议高血压的病从多做普查,早期治疗,避免形成器质性病变。
颈源性高血压发表者:张平颈源性高血压由于颈椎病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之为颈源性高血压,颈源性高血压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病变、椎体不稳、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椎间盘突出等原因,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刺激或压迫颈部的椎动脉、交感神经,致使颈交感神经节或椎动脉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紊乱,进而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继发性血压上升,出现头晕、心慌、头昏沉等症状,甚者出现耳鸣耳聋、胸闷心慌、眼干眼涩、失眠健忘等症状。临床较为常见,是继发性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约有15%的高血压患者与颈椎病相关。1、病因慢性劳损: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 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外伤: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不良姿势: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发育异常: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另外,颅底凹陷、钩环、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炎性感染:咽腔与颈椎前方毗邻,仅间隔一薄层软组织,局部炎性感染是颈椎局部韧带炎症及关节松动的重要原因。2、症状特征发病情况:目前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告,据现有病例统计显示多发于20-50岁,逐渐年轻化发展。近几年有报告颈源性高血压占颈椎病的6.7%-18 %,占人群高血压的15-21.9%。血压变化与颈椎病症状发作密切关联:病人出现颈椎痛,头痛或头晕时血压升高头、颈椎症状缓解时血压亦随之下降。这一特点在起病初期尤为明显。病程时间长者,此特点逐步减弱。颈椎病早期几乎都是可逆的,后期因骨质改变或韧带硬化、骨化,症状的可逆变化逐步变小。低血压或血压不稳:在高血压之前有相当长的时期为低血压或血压不稳。有人观察此过程为5-30年,约70%-80%变为高血压。故凡颈椎病患者,如出现低血压或血压不稳,应想到变高血压的可能性。脉压差小是早中期颈源性高血压又一特征,约占70%-80%。如后期变为脉压差升高则提示伴发大动脉硬化。对降压药多不敏感:颈源性高血压对降压药多不敏感,常常应用降压药后血压降低,短时间后再次上升,而针对颈椎相关治疗(如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牵引理疗等)疗效显著,常能持久。颈椎疾病症状:此类病人主要为颈椎病症状,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如果单侧旋转或侧偏受限明显,多于颈椎或环枢关节错位有关。伴随颈椎症状出现偏头痛伴高血压绝大多数为颈源性高血压,约90%属环枢关节半脱位或失紊。此类病人经手法治疗多可康复。总之高血压有一部分是约20%左右的患者与颈椎有关,治疗颈椎病后,高血压可以彻底治疗,摆脱高血压的困扰,从而避免终身用药。小针刀结合中药治疗颈性高血压有独特疗效,90%以上的患者均可治愈,摆脱长期服药,建议高血压的病从多做普查,早期治疗,避免形成器质性病变。
肩痛并不都是肩周炎老百姓有了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就自认为患了“肩周炎”,甚至部分骨科医生也常常用“肩周炎”笼统地诊断肩部病痛。所以,目前“肩周炎”的诊断像个大家族,除了符合科学定义的“真正的肩周炎”外,还包含如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症、肩关节不稳、肩峰下滑囊炎、关节内游离体、骨关节炎等多种其他肩关节疾病。徐州市中心医院关节骨科王晖 研究证实,肩周炎的发病率其实相对较低,肩袖损伤才是肩关节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其次是肩峰下撞击症和肩关节不稳。这三种疾病的总发病率几乎占了肩关节疾病的70%,真正的肩周炎不到30%。 由于对这类疾病认识上的误区和局限性,被误诊为“肩周炎”而加重痛苦和造成治疗失误的患者不在少数。希望读者看过本文后,科学认识肩关节疾病,正确对待肩关节疾病,让我们变得更“肩”强。真正的肩周炎 生活实例 李某,52岁,退休在家,平时较少进行体育锻炼。最近大半年逐渐出现抬右胳膊梳头困难。自己觉得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就买了膏药外用,但没有好转。家人认为是锻炼少了,便叫她多举东西、多锻炼,结果反而越练越痛。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到我们医院就诊,经体检、影像学检查证实是肩周炎。在经药物、康复锻炼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我们为她进行了关节镜微创手术,彻底松解已经粘连的关节囊。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逐步恢复了关节活动度。 专业分析:又称“冻结肩”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即原发性肩关节僵硬,以50岁左右中老年人群高发,俗称“五十肩”,女性发病多于男性,90%的患者发病年龄都在48岁到55岁之间。 肩周炎是肩关节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形成的无菌性炎症,严重时可造成粘连,导致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肩周炎的病因除了一般认为的关节周围组织退变外,可能还与糖尿病、颈椎病、某些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有肩关节外伤史者容易发展成肩周炎。 典型的表现:肩部疼痛,主动与被动活动都受限“冻结肩”,这个名字形象地描述了这类患者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障碍的特点。患者往往自觉关节僵硬,胳膊向后、向外旋转活动度受限,使得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如梳头、穿脱衣服困难等。 明智的治疗:分期进行 肩周炎患者在急性期时,一般不宜采用推拿及手术治疗。如果疼痛不能忍受,可以口服消炎镇痛药,在患侧肩部施以冷敷等。必要时,可在局部压痛点进行封闭治疗。让肩关节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时,也应辅以适度的主动运动,以保持肩关节的活动度。 部分肩周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可能会好转,关节活动度逐步恢复。少数肩周炎患者可以自愈。慢性期以功能锻炼如爬墙练习、棍棒操和理疗为主。如经3~4月上述常规治疗,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关节镜微创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关节粘连松解手术,对治疗肩周炎有良好的长期效果。肩袖损伤 生活实例 51岁的李阿姨是一名家庭主妇,一年来常感觉左胳膊疼痛、抬不起来。后来,疼痛越来越厉害,夜间睡觉经常会痛醒,不能侧卧。到过不少医院检查,都当作“肩周炎”治疗,曾做过手法推拿、理疗、封闭等,但是久治不愈;也每天坚持锻炼,拉吊环、棍棒操、绳操等,虽然经过各种保守治疗,但仍不见好转。她来我们科室就诊,经过仔细检查,我们发现她患上的不是肩周炎,而是左肩袖损伤。 专业分析:肩袖——容易受伤的组织肩袖组织能加强肩关节稳定性,保护肩关节,但同时肩袖本身也是很容易受到损伤和撕裂的组织。 肩袖损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肩关节退行性病变,其发生与年龄成正相关,在60岁以上“肩痛”的老年人中非常常见,患病率高达70%,远远高于所谓的“肩周炎”。此外,运动员、有肩部外伤史者及经常提拉重物的人也容易发生肩袖损伤。 典型表现:半夜痛醒,上举无力 肩袖损伤分为急性撕裂伤和慢性劳损两种,以后者居多。肩袖损伤的患者有颈肩部疼痛,夜间痛明显,甚至被痛醒;上举患侧手臂疼痛,外展、或后伸时无力。 明智的治疗:手术修补 如果让肩袖损伤的患者继续进行“拉吊环”等锻炼,或人为强行手法松解肩关节,可能会造成肩袖组织裂口继续扩大,加重病情,严重时甚至会致残。经检查确诊的肩袖损伤患者可在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通过植入几个缝合锚钉,缝合撕裂的肩袖组织。肩峰下撞击症 生活实例 刘先生今年38岁,酷爱健身,打篮球和羽毛球,特别是力量训练。近几个月来进行上举训练时,感到肩部明显疼痛,暂停训练后症状仍无好转并且影响到了肩部活动。去小诊所做过几次理疗和封闭治疗,均效果欠佳。他到我们医院就诊,经体检、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症。 专业分析: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有关肩峰下撞击症是指肩峰和肩峰下滑囊组织在肩关节外展、上举过程中的某一角度发生肩峰撞击,引起肩部疼痛。如果不及时治疗,经反复撞击可能还会影响肩袖附着点,从而发生肩袖组织断裂,使疼痛加重,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典型表现:肩部钝痛和上举功能障碍 表现为肩部慢性钝痛,在上举或外展活动时加重。肩峰下撞击症在年纪较大者、经常需高举上肢工作的人群和体育爱好者中多见。进行打羽毛球、练健身操、游泳等运动,如果方法不当,都可能导致肩峰下撞击症的发生。 明智的治疗:减少肩部活动,必要时手术治疗 患者需要减少肩部伸展运动,并配合药物抗炎镇痛治疗,部分患者还需要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以消除肩峰下撞击的致病因素。 肩峰下撞击症的患者如果被误诊为肩周炎,进行某些不恰当的治疗,很可能加重病情,延误治疗,甚至引起肩袖撞击撕裂损伤。肩关节不稳生活实例 小陈是大学生,非常喜爱体育运动。一次乘公交车,急刹车时,小汪的肩部不慎撞伤,当时疼痛明显。到附近医院就诊,拍了普通平片,没有发现明显骨折,以后就不再重视。过了段时间,小陈打篮球,随着一个漂亮的篮板球入栏,小陈突然感觉“胳膊掉下来了”,而且疼痛难忍,马上去医院就诊、复位。后来这种情况又发现了多次,以至于小陈现在不敢参加运动了。小陈外伤后,属于典型的肩关节不稳。专业分析:创伤性关节不稳多见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最灵活的关节,但因其肱骨头大而肩胛窝浅,且周围关节囊的限制较薄弱,所以稳定性相对较差。 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在年轻人、运动员人群中最常见。当肩部外伤或关节结构退变时,肱骨头相对于肩盂可存在有症状的移位,即发生肩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如果在以后的生活和运动中不注意防护,经常进行大幅度的手臂运动,如体操、游泳、投掷等,则可能发展为复发性肩关节不稳,亦称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典型症状:肩部疼痛,对肩关节运动恐惧患者描述的症状较为模糊,如位置不明确的肩部疼痛,手臂在活动到某些位置时,感到某些异样、不舒服等。有反复脱位的患者对日常生活和运动怀有恐惧感,不敢充分运动肩关节。如不及时治疗可继发骨缺损,导致骨缺损性的肩关节不稳,后果严重。 明智的治疗:复发者首选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肩关节不稳患者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但康复过程较长,通常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还是效果不佳,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复发性肩关节不稳患者来说,关节镜微创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其成功率高达95%以上。肩关节不稳患者如被误诊为肩周炎,进行错误的康复治疗,则可能会更易引发脱位,加重病情。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症、肩关节不稳、肩周炎等四种疾病是肩痛的主要原因,不要把肩痛的原因全部归就为肩周炎,全部进行功以锻炼,像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症、肩关节不稳是不适于功能锻炼的,功以锻炼会加重肩关节疼痛。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几个个5mm的小洞完成手术操作,目前是治疗肩关节疼痛的最佳治疗手段。
1.X线摄片半月板损伤应该做哪些检查? 1.X线摄片检查 摄片的目的不是为了诊断半月板撕裂,而是排除骨软骨游离体、剥脱性骨软骨炎和可能类似于半月板撕裂的其他膝关节紊乱。关节造影术是分析膝关节疾病的有价值的辅助措施。但由于现代MRI等非侵入性和高准确性的检查手段,造影技术目前已较少应用。 2.MRI 是迄今为止诊断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断裂等阳性敏感率和准确率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准确率达98%。半月板撕裂的MRI表现为低信号的半月板内,有线状或复杂形状的高信号带贯穿半月板的表面。 其他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如膝关节高分辨率超声、高分辨率CT等对膝关节内紊乱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3.关节镜检查 关节镜技术已被公认为最理想的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与外科处理手段。但关节镜不应成为半月板撕裂的常规检查手段。只有在临床得出半月板撕裂的初步诊断之后,关节镜检查为证实诊断并同时进行关节镜手术处理时.才能显示其优越性。检查 摄片的目的不是为了诊断半月板撕裂,而是排除骨软骨游离体、剥脱性骨软骨炎和可能类似于半月板撕裂的其他膝关节紊乱。关节造影术是分析膝关节疾病的有价值的辅助措施。但由于现代MRI等非侵入性和高准确性的检查手段,造影技术目前已较少应用。 2.MRI 是迄今为止诊断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断裂等阳性敏感率和准确率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准确率达98%。半月板撕裂的MRI表现为低信号的半月板内,有线状或复杂形状的高信号带贯穿半月板的表面。 其他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如膝关节高分辨率超声、高分辨率CT等对膝关节内紊乱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3.关节镜检查 关节镜技术已被公认为最理想的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与外科处理手段。但关节镜不应成为半月板撕裂的常规检查手段。只有在临床得出半月板撕裂的初步诊断之后,关节镜检查为证实诊断并同时进行关节镜手术处理时.才能显示其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