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临床表现复杂,病因多样,以劳损和退行性变疾病为多,病程多较长。治疗因病因和病情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原因如下:(一)脊椎源性 1.退行性:椎管狭窄、脊椎滑脱、脊椎关节病、退行性椎间盘病变。 2.炎症:AS脊柱关节炎、骶髂关节炎。 3.代谢性:OP 骨软化症、纤维囊性骨炎。 4.感染性:细菌性 结核性、其它感染。 5.肿瘤性:良性、恶性、转移性 6.先天性:脊柱侧弯脊柱裂、移行椎、脊椎滑脱、椎间假关节。(二)神经源性1.神经根或神经周围病变、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折脱位、骨质增生、肿瘤、硬膜外血肿、脓肿。2.神经根或神经炎、带状疱疹、腰神经根炎、其它神经炎。3.神经根或神经纤维化 蛛网膜炎、腰神经根袖纤维化。(三)牵涉性 1.内脏疾病:肾输尿管病变、 子宫及附件疾病、膀胱及前列腺疾病、结肠及直肠疾病。 2.血管疾病: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或髂部动脉阻塞、肾动脉栓塞。 3.腹膜后肿物:淋巴肉瘤、柯杰金氏病。二、脊柱相关疼痛诊断思维规范的临床思维要建立在系统完整的病史、系统理学检查和丰富的解剖与病理生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临床思维过程:待就诊阶段、诊断阶段和治疗阶段待就诊阶段: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程序化的医学思维方法。诊断阶段:认知—资料的完整病史、体查、辅助检查。判断:强调临床资料应用分析,不可先入为主。强调自我判断,不可人人云亦云。排除推理—横向思维 演绎推理—纵向思维治疗阶段: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修正诊断治疗方案。 临床思维的特点:整体和局部:提出假设----模糊性特异性排除:检验假设----系统性 三、脊柱相关疼痛的临床诊断定性(因)诊断 软组织(外伤/劳损)、骨关节退变或骨折 、炎症(结核、 风湿等)、肿瘤、先天性 、牵涉性 、血管性、代谢性、精神因素。定位诊断脊柱的病变 (椎管内外) 、颈肩臂、胸腹臀腿病变 、骶髂关节和髋病变、内脏牵涉 、神经源性、血管源性。受累解剖结构:软组织、骨关节、椎管椎管内外的鉴别:依据病史特点、理学检查、辅助检查。(一)病史特点:静息痛与运动痛、颈椎活动、腹压增高对疼痛的影响、一日疼痛的变化、是否向胸腹下肢放射,疼痛的性质、病程演变特点、椎管内的极端情况。1.静息痛与运动痛 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由于肌挛、肌挛缩变性粘连的病理性改变。软组织痉挛,病损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加剧。伴随脊柱力学改变者活动站立加重。单纯软组织炎症适当的活动或行走,疼痛可以逐渐缓解。椎管内硬膜囊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只有采取制动的卧姿下(脊柱无纵向压力)才能使炎症得到控制或消退。颈段病变则上肢屈曲上举位可使症状缓解。腰椎负重状态下的活动使神经鞘膜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加剧,突出的腰间盘或增厚的黄韧带都是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刺激物。运动后加剧疼痛,或运动后突发疼痛,而在静卧时能缓解这种病理性刺激。2.腹压增高对疼痛的影响 胸腰段椎管内病变由于脑脊液压力的增高而对神经根或硬脊膜产生直接加压作用,当神经处于激惹状态时,自然会因用力排便、咳嗽、喷嚏等加剧疼痛。下腰病变的患者如果佩戴腰围减轻腰脊柱轴向压力则会抵消部分增高的腹压,从而缓解由此引起的疼痛。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所致的疼痛则少有受到腹压变化的影响。3.一日疼痛的变化 椎管外病变的特点: 软组织损害性:晨间或固定体位疼痛明显,腰段部分病人甚至凌晨时刻因痛醒而不能平卧,须起身活动后方能缓解疼痛,白昼一般工作与活动无妨碍。 牵涉性:常伴有晚间痛,静息痛,多数活动后无不能缓解。因原发疾病的阶段和受累及的脏器范围不同,除腰背疼痛外要注意其它伴随症状。椎管内病变特点:椎间盘病变:患者在一日之中晨起乃是腰腿感觉最佳时刻,无痛或轻微疼痛,如下床行走活动则以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明显,坐位姿势也使疼痛更快加重。如果为椎间隙感染,相应棘间叩痛明确。椎管占位:常常呈持续性,可有间歇性加重,渐进性发展,多伴有节段性脊神经区运动及感改变。椎管或椎体病变:以转移癌为多,伴静息痛,但活动加重。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改变未累及神经解剖通道时以胸腰背局部为主,活动加重,休息好转。4.疼痛的性质:椎管内病变:性质为锐痛、电刺激感 位置明确,胸段多伴有胸腹部疼痛,腰段可向小腿放射。椎管外病变:深部钝痛,部位不明确,痛不过膝。5.病程演变特点: 椎管外组织损害:疼痛可以突然发作,但一般在短期内即可缓解,且间歇期(缓解症状)长,自限性明显,勿需特殊处理。椎管内病变: 颈段病变多合并有双上肢感觉变化及运动障碍,早期以感觉改变为主,后期可伴有肩臂疼痛,甚至下肢运动感觉障碍。胸段多有胸腹区疼痛,可呈发作性,渐进性加重,后期多伴有支配区感觉障碍可下肢功能障碍。腰段多诱发腰腿痛,发作有间歇期,渐频,发作期长,一般须2-6周经专门治疗方能缓解。可无明显的诱因,间歇期缩短。 发作性腰腿部疼痛如由自行缓解转而不能缓解,应考虑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所致。提示两类不同损害导致腰脊柱的稳定性破坏,也是病情严重性的表现。 症状倘若脊背疼痛持续发展,进行性加重,且出现下肢无力、沉重或萎缩现象,要注意神经损害的节段性与程度,高度怀疑椎管内肿瘤的存在。(二)理学检查 一般检查:1.脊柱形态;2.腰椎活动度;3.压痛点;4.下肢肌肉萎缩;5.肌力改变;6.感觉减退;7.反射改变。 特殊检查:1.直腿抬高试验;2.健肢抬高试验;3.直腿抬高加强试验;4.下肢肌肉萎缩;5.仰卧挺腹试验;6.屈颈试验;7.屈髋伸膝试验。(三)辅助检查:1.腰椎正侧位片;2.腰椎CT;3.腰椎MRI;4.肌电图。(四)其它特殊检查:1.血管造影;2.实验室相关检查;3.SPECT;4.超声。四、椎间盘源性以外脊柱相关性疼痛性疾病的诊断(一)脊柱肿瘤病变1.椎管内肿瘤 夜间痛和休息痛是临床上鉴别椎管内肿瘤的要点之一。颈段多伴有肩臂疼痛麻木,后期可至脊髓损害,胸段病变者除胸背部局部症状外,常常伴有胸腹部疼痛,部分病人以下肢肌紧张麻木为主,时有下肢放射痛加剧,夜间更明显,而当直立或行走后疼痛则有所缓解。且疼痛性质呈刺激样.体检:颈胸病变常有与脊髓平面一致损害体征,而腰段在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要注意其与椎间盘病变平面不一致这一特点。表现为压痛部位一般在肿瘤相应部位;下肢疼痛或感觉障碍区域与椎间盘突出平面不一致或有多神经根受累的表现;不能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解释排尿困难的原因,腰骶MRI鉴别2.椎体转移癌 对曾有恶性肿瘤病史的腰腿痛患者,应首先考虑腰椎转移癌的可能。夜间痛和休息痛,逐日加重 体重下降 发热消瘦食欲下降。血沉、碱性磷酸酶不同程度的升高。(二)休门氏病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是指发生在青少年胸椎脊柱的病变,由Scheuermann于1920年首先报道。病因不清、多个椎体楔形变致胸椎后凸畸形,椎间盘变性的疾病,截瘫少见。 常常因为胸腰腿疼痛而就诊。由于合并椎间盘变性突出,多数病有典型的腰腿疼痛症状与体征,伴渐进性下肢无力麻木及双下肢疼痛麻木,应特别注意与少年型损伤性椎间盘突出症鉴别。体检:多伴有脊柱胸腰部侧弯,部分伴后突畸形,身高较同龄人明显矮小。脊柱局部有叩压痛。神经根牵拉征可呈阳性。累及脊髓者可查见神经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脊柱正侧位片可见与年龄不一致的应力性改变,椎体楔形变,双凹征,椎间隙变窄,脊柱侧弯。MRI可见椎体楔形压缩,许莫氏结节形成,椎间盘变性突出等。(三)脊柱源性腹痛 腹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数由腹部脏器疾病所引起,也是诊断过程中首先考虑的病因。许多腹痛在临床上往往无明显腹部脏器病变表现,常常是由于脊柱病变所引起。由于经腹部症状而求诊,在诊治过程中常常反复求治,疗效不佳,病人十分痛苦。其发病机制:腹部神经分布有脊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脊神经分布于腹壁及腹膜的壁层来自T6-L1脊髓节段,内脏感觉神经分布于腹腔内器官及脏层腹膜,内脏神经与脊神经之间有感应性联系。脊柱任何能够刺激或者压迫内脏感觉神经的改变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腹痛。同时脊柱结核、椎体血管瘤、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内肿瘤及感染等脊柱、椎管病变可直接刺激、压迫或破坏腹腔内脏感觉脊神经或初级中枢,引起腹痛。临床症状多以腹痛为首要症状,大约1/4的病例合并有腰背疼痛,大部分病例(75%)可见脊旁压痛、竖棘肌张力增高,但很少有腹部体征。多数疼痛与体位相关,约半数病人劳累可引发腹部疼痛发作。除了临床表现外,腹部及胸腰部辅助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腹部辅助检查可以排外腹部疾病,如腹部B超、X线、CT及内窥镜检查。所有行腹部检查者,无阳性发现。胸腰部X线、CT、MRI检查有确诊价值,有近35%病例有阳性表现,而大部分病例脊柱无阳性发现(65%)。(四)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由于本病起病隐匿,症状表现复杂多样,误漏诊常有发生。国内文献报道其误诊率达到54.7%-78.8%,其中多数误诊在半年以上,并且多次误诊,有的误诊时间达数年之久。较多患者以骨骼疼痛为首发症状,其中半数患者合并腰背胸疼痛症状,以腰背部脊椎为最多。后期可出现全身其它扁骨疼痛。临床对大于50岁腰痛疼痛患者,应关注其疼痛性质与疼痛变化规律,充分了解病人一般情况。结合血液常规与生化,及影像学检查与骨髓象不难确诊。(五)十二指肠溃疡经典消化道疾病,但十二指肠后壁溃疡时,往往出现腰背部疼痛,疼痛与饮食无明显相关性。疼痛呈发作性以腰背部刀割样痛钝胀痛为主,呈持续性,午后及夜间疼痛明显,步行后疼痛稍缓解。常常无明显腹部体征,在未形成梗阻时,内镜检查常有漏诊。临床对无明显脊柱影像学改变的腰背痛,仔细询问病人既往消化道病史,查体无神经定位体征,下胸段竖棘肌张力多有增高,并压痛,部分病可有腹部放射痛,应该特别注意与脊柱源性腹痛鉴别。监测大便常规,多可发现有潜血阳性。隔夜空腹次日内镜检查有利于全面诊断。(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早期可只有背部、脊椎、髋部、胸肋骨处或四肢,伴有压痛。后期出现渐进性头痛,全身疼痛。常诉下肢不能支持重量,行走困难,容易被误诊骨质疏松症,或脊柱退行性变。 多数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差、便秘、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严重者可出现胃溃疡病和胰腺炎。常常以消化道疾病独立治疗。 肾脏病变:肾结石,肾钙化和肾功能不全合并感染。 神经系统出现下肢近端肌肉萎缩、乏力、易倦、抽搐。心血管系统出现心悸、室性期前收缩,束枝传导阻滞,ST段缩短,Q-T间期缩短,U波增高。结合病史与症候群,查血电解质、尿症、血清甲状旁腺素测定测定血清iPTH,骨片多可明确诊断。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常温常压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并具有杀菌、抗病毒、消炎、镇痛及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效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及骨关节疾病的治疗、创伤及难治性溃疡的治疗、癌症的辅助治疗、抗自由基防衰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风及病毒性肝炎、阴道炎、龋病等疾病的治疗,其临床疗效得到了充分肯定,下面我们主要看一下臭氧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作用。1椎间盘突出症 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尤其是当纤维不的退变软包容的髓核退变快时,易出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臭氧治疗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意大利Siena大学Bocci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即对臭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具有消炎、止痛及溶解髓核内的蛋白多糖等作用。2001年俞志坚等,系统研究了臭氧对髓核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显示实验髓核体积明显变小,由正常 明胶冻样最终变成白色乳酪样,弹性差,易碎裂,电镜下实验髓核细胞计数稀少,可见较多坏死细胞的残迹,实验髓核的存活细胞突起消失或短小,且这些细胞内细胞器数目和糖原颗粒均明显减少,髓核基质内不能见到正常髓核基质内的大泡样结构,正常呈网状排列的胶原纤维亦变为致密排列,试验表明臭氧能损害髓核内的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功能,最终导致髓核内水份丧失,髓核体积明显减小,椎间盘内压降低。 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机制可以归结为:a)氧化蛋白多糖、增强糖酵解。臭氧注入髓核后能直接氧化蛋白多糖复合体,同时臭氧与髓核内水结合后,生成活性氧,其可破坏蛋白多糖复合体中氨基酸及·CH基团中的双键。b)破坏髓核细胞、使髓核基质纤维化。臭氧能破坏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其他功能蛋白基团,从而改变细胞膜通透性。c)消炎镇痛作用。臭氧的抗炎机制主要包括:1)刺激拮抗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免疫抑制因子释放;2)刺激抗氧化酶的过度表达以中和炎症反应中过量的ROS;3)刺激细胞内皮释放NO及PDGF等引起血管扩张,从而达到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4)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缓激肽及疼痛复合物的释放。Bocci[6]认为臭氧的镇痛机制是通过抑制无髓损伤系统,并通过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而起作用。 2盘外注射原理:突出的髓核及纤维环压迫硬脊膜、神经根及周围静脉,引起回流障碍,出现渗出和组织水肿。纤维环断裂后释放的糖蛋白和β蛋白等作为抗原物质,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无菌性炎症。臭氧可刺激氧化酶过度表达,中和炎症反应中过量产生的反应性氧化产物,据抗炎症反应中的免疫因子释放,扩张血管,改善回流,减轻神经根周围的水肿。 最终盘内溶核盘外注射两者结合据抗无菌性炎症让椎间盘达到真正治疗的目的。因此,有人将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这一方法称为臭氧溶核术(ozone chemonucleolysis)。 优点:三氧治疗经腰椎间盘突出,不开刀,无痛苦,少感染,无耐药性。操作简单,治后不降低患者运动能力。3骨关节病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迅速上升的非炎症、慢性、进行性侵犯活动关节的疾病,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关节软骨的蛋白多糖合成受到抑制及胶原纤维受到破坏,软骨丧失其弹性,增加了液压渗透性而使软骨细胞承受的压应力增高,分解酶增多,润滑作用下降而使关节软骨表面破坏。至于关节疼痛,Wyke认为关节部位无髓感受器正常无活性,仅被关节的高度紧张力增强或暴露于化学刺激物如乳酸、组胺、神经肽、前列腺素和激肽激活,考虑为机械源性或/和化学源性作用的结果。 目前骨性关节炎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避免或减少畸形,减少病情进展的风险性及有利于受损关节的修复。而实验研究显示臭氧可刺激氧化酶过度表达,中和炎症反应中过量产生的反应性氧化产物,拮抗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或抑制细胞因子(如IL10、TGFβ等)释放,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及PDGF等引起血管扩张,改善回流,从而达到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同时臭氧可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并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肽等物质,达到镇痛作用。其次臭氧通过改变关节腔内的内环境,从而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再生,延缓关节退行速度。 在临床应用中,有报道将臭氧与环境酸钠进行比较,观察两者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第2、3月关节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臭氧治疗效果优于玻璃酸钠,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4软组织疾病 腰肌劳损、肩周炎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临床上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改善功能为主,病变局部注射臭氧,利用臭氧消炎镇痛的作用,改善不适症状。梨状肌综合征治疗目的是要缓解梨状肌的充血、水肿、痉挛和增生肥厚第一系列急、慢性无菌性炎症过程,解除其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和压迫,利用臭氧治疗无菌性炎症,不仅能迅速止痛,而且在减少组织充血、促进水肿消散、改善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1988年,意大利医生Verga首先将臭氧注入腰大肌及椎旁间隙治疗腰腿痛,2001年Tabaracci报道将臭氧用于治疗腰肌劳损效果显著,Fabris于2003年报道采用颈椎旁肌肉注射臭氧治疗颈痛及颈僵直,有效率为87.5%。臭氧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危险性小、廉价、有效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臭氧具有强氧化性,易对呼吸道及角膜等器官和组织造成损伤,且其损伤程度与臭氧的浓度呈正相关,于是人们尝试使用低浓度臭氧进行治疗。关于医用臭氧治疗浓度,Bocci将其分为3类,即高浓度(50~80 ug/mL),中等浓度(30~50 ug/mL)和低浓度(10~30 ug/mL)。2004年俞志坚[13]等用6 ug/mL低浓度臭氧行犬椎间盘及椎管内注射试验,结果示低浓度医用臭氧对正常髓核组织影响轻微,提示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达到一定的臭氧浓度才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臭氧过量将增加氧化性压力而导致细胞发生死亡,微量的臭氧将不足以产生临床治疗效果,因此适宜的臭氧剂量是临床应用中的关键。不同的组织对臭氧有不同的耐受力,所以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疾病而采用不同浓度的臭氧来治疗,使之既不产生氧化性损伤,又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5关节腔内治疗法:膝关节滑膜炎、滑囊炎、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病、股骨节退行性疾病等疾病 治疗原理:关节腔内臭氧注射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通过关节腔穿刺将不同浓度的O3注射到病灶处,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1.关节腔内穿刺,用生理盐水反复多次冲洗病变关节腔,以便将原病变关节液中的炎性渗出物和脱落的细小病变组织碎屑排除,减少致炎物质 2.通过在关节周围和关节腔内注入20—80ug/ml臭氧5--20ml,1--3分钟消除节滑膜的炎症和渗出 3.根据病情可酌情配合药物同时注射,向关节腔内给予适当补充机体内生理需要物质的透明质酸钠,增加起润滑和抵抗机械力作用的生物学功能。 关节腔内臭氧注射疗法能够在6--24小时内消除关节肿胀,缓解关节疼痛,达到治疗骨性关节炎,回复关节功能的目的,是目前治疗关节炎的唯一最佳治疗方案,克服了关节腔药物注射易反弹的难题。 优点:绿色、天然的综合性疗法,是针对患者病痛位置靶点治疗的一种全新手段,确保了治疗的针对性、有效性。6髋关节腔内注射疗法 适应症:股骨头坏死 治疗原理:缺血是股骨头坏死的罪魁祸首,如果解决了缺血问题,就是从根本上治好了股骨头坏死。臭氧具有瞬间强氧化性,注射后就还原成氧,增加了血液氧浓度,使股骨头供血正常,也就从根本上治疗了股骨头坏死。同时,臭氧能迅速解除局部无菌性炎症,使积液消失,骨质的修复。疼痛可得到迅速缓解,还能氧化胆固醇及各种有毒物质,并能刺激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改变股骨头骨质由于长时间缺血而造成的缺氧状态。另外臭氧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达到镇痛的效果。臭氧介入针只要0.8mm粗,患者根本就感觉不到疼痛。一般患者2-3针,就能取得满意效果,而重症患者也只需四五针效果就非常显著。如果再配合“局部关节囊针刀松解”疗法效果最佳。7臭氧局部注射疗法适应症:腰肌劳损、肩周炎、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原理:腰肌劳损、肩周炎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主要是造成无菌性炎症才引起症状。在病变局部注射臭氧,利用臭氧特有的迅速消炎镇痛作用,改善不适症状。梨状肌综合症治疗目的是要缓解梨状肌的充血、水肿、痉挛和增生肥厚等一系列急慢性无菌性炎症过程,解除其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和压迫,利用臭氧治疗无菌性炎症,不仅能迅速止痛,而且在减少组织充血、促进水肿消散、改善功能方面效果显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臭氧具有改善关节腔内环境、抗免疫复合、扩张血管、改善回流等作用,臭氧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还能达到镇痛作用,比传统中医治疗效果更佳。
一、重视腰背肌锻炼腰背疼痛是骨科门诊病人的常见主诉。看好病后,医生常常会要求病人做腰背肌锻炼。为什么腰背肌的锻炼很重要? 腰背肌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加强项腰背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维持及增强腰椎的稳定性,从而延缓腰椎劳损退变的进程,可以有效地预防急慢性腰部损伤和腰痛的发生。这对于曾经有过急慢性腰肌损伤、腰肌筋膜炎、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而目前处于缓解期的病人,防止病情的复发尤其重要。由于腰腿痛而卧床休息或者佩带腰围治疗的人,腰部不活动,不受力,长此以往可以引起腰肌的废用性萎缩和无力,因此,应当更加加强腰背肌的锻炼。腰背肌锻炼的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大家每天都可自我完成。基本没有其它各种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二、方法 1、五点支撑法 仰卧在床上,去枕屈膝,双肘部及头顶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头部、双肘部和双脚这五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如上图1),持续3~5秒,然后腰部肌肉放松,放下臀部休息3~5秒为一个动作,20个动作为一组,一次做3组,每天做2~3次。 2、三点支撑法 仰卧在床上,用头、双脚这三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 (如上图2),具体方法同上。3、四点支撑法 仰卧在床上,用双手、双脚这四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如上图3),具体方法同上。4、飞燕式 这种动作因像飞翔的燕子俗称“燕飞”或“小燕飞”。俯卧床上,去枕,双手背后,用力挺胸抬头,使头胸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两大腿用力向后也离开床面,(如上图6),锻炼的早期腰背肌力量较差者可进行挺胸抬头与后伸下肢交替进行(如上图4、5),具体方法同上。5、倒步走 倒步走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行的一种治疗腰椎疾病的运动疗法。倒步走时两腿交替向后迈步,一次走30~60分钟为宜,每天1~2次。三、注意事项1、对于腰肌力量较弱或者肥胖的人士来说,“小燕飞”可能比较费力,可以采用“五点支撑”的方法锻炼。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锻炼。2、腰背肌锻炼的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每天可练十余次至百余次,分3~5组完成。应当循序渐进,每天可逐渐增加锻炼量。3、锻炼时也不要突然用力过猛,以防因锻炼腰肌而扭了腰。4、如锻炼后次日感到腰部酸痛、不适、发僵等,应适当地减少锻炼的强度和频度,或停止锻炼,以免加重症状;。5、如果已经有腰部酸痛、发僵、不适等症状时,应当停止锻炼或在医生指导下行腰背肌锻炼;在腰腿痛急性发作时应当及时休息,停止练习,否则,可能使原有症状加重。
门诊上常见病人描述自己在弯腰洗脸、拿东西、搬重物的时候突然出现腰部疼痛难忍,不能活动的症状。这种急性腰痛是什么病呢?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急性腰扭伤、腰椎小关节紊乱、急性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压缩性骨折。一、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常发生于搬抬重物、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活动范围过大等情况。为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急性撕裂伤。患者表现为腰部僵直,弯曲与旋转陷入困境,疼痛剧烈且波及范围大,肌肉痉挛,咳嗽或打喷嚏会使疼痛有加,难以行走,重者尚需家属搀扶。X线检查显示骨质完好,脊柱变直或有保护性侧弯。治疗:1、首先要休息、仰卧硬板床,避免久坐、低坐、弯腰、搬物等活动。2、伤后勿立即进行按摩、热敷等治疗,24小时后可进行患部热敷、轻手法按摩。3、有条件者可进行局部微波、超激光等理疗,以消除急性炎性渗出。4、局部还可外用药膏,如奇正消痛贴、氟比洛芬巴布膏等。5、疼痛严重者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扶他林、西乐葆、安康信等。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6、疼痛缓解后要进行腰背肌的功能锻炼。二、腰椎小关节紊乱当腰部突然闪扭、弯腰前屈和旋转运动时会造成另一种腰部损伤 ,伤后立即发生异乎寻常的剧烈腰痛,病人往往屈身侧卧 ,腰不能挺直 ,不敢动弹 ,惟恐别人触碰。临床常被误诊为急性腰肌扭伤,其实,这是另外一种腰扭伤,该病确切的诊断应是腰椎关节滑膜嵌顿 ,或叫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俗你小关节紊乱。是因为腰骶部活动范围较大,腰骶部小关节亦较松弛,在腰椎扭曲、旋转情况下会造成小关节滑膜嵌顿或小关节半脱位,就是滑膜卡到关节里面,或者是小关节的错位。滑膜和关节囊有丰富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 ,因而引起剧烈的疼痛和反射性肌痉挛。该病如不及时解脱嵌顿 ,就会产生慢性严重腰痛和关节炎。治疗:手法整复是本病的有效疗法。若诊断明确 ,施行手法后即可得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常用的方法是侧卧位扳腰法或坐位腰部搬推法 ,即可解除嵌顿和绞锁。症状缓解后应配合卧床休息、局部理疗、中药内服外用等巩固疗效;恢复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注意保护腰部,正确使用腰部力量,防止复发。三、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年轻人,在搬较重物品时弯腰用力过大,腰部承受的压力也较大,导致腰椎间盘受到严重挤压而突出,进而压迫神经出现腰腿痛的症状,或突出部位炎性渗出、水肿压迫或刺激神经引起腰腿痛症状。症状主要表现为腰痛和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感,不能直腰,甚者出现大小便的异常。此种情况建议立即住院治疗。治疗方法有:1、卧床休息2、药物治疗3、牵引疗法4、物理治疗5、推拿治疗6、针灸治疗7、封闭疗法8、小针刀疗法四、腰椎压缩性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由于本身有骨质疏松,加上腰部受到外力导致骨折,骨质疏松严重者在意外滑倒或者重力咳嗽情况下都会引起骨折。此种情况建议立即住院治疗。治疗方法有:1、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功能锻炼)2、手术治疗(普通手术、微创手术)
一、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外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两大类。我国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治疗颈椎病,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疗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且花钱少、痛苦小,很受欢迎。只有极少数病例,神经,血管,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才需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有手法治疗、中西药治疗,颈部围领、颈枕、颈椎牵引,局部封闭,理疗,针灸及功能锻练等;手术疗法则有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术,椎体间植骨术,骨刺切除术,椎动脉减压术等。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方法。二、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也称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它是颈椎病的最基本疗法。包括颈椎牵引、理疗、手法按摩、针灸、药物,围领,颈托及医疗体育和自我疗法等。非手术疗法可使颈椎病症状减轻、明显好转,甚至治愈。对早期颈椎病患者尤其有益。另外,非手术疗法还能为手术疗法打好基础。 因为颈椎病是在人体退变的基础上,由于各种附加因素加速而成的。因此,为了停止,减慢或逆转这一过程,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与治疗措施,这是对颈椎病采取的最为基本,最为有效的措施,由此可见,非手术疗法是本病的基本疗法。 三、非手术疗法的适应症 (一) 颈椎间盘突出症; (二) 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三) 早期脊髓型颈椎病; (四) 年迈体弱或心、肝、肾功能不良,不能耐受手术者; (五) 有严重神经功能症,或精神失常兼有颈椎病者; (六) 颈椎病的诊断尚不能完全肯定,需要在治疗中观察者; (七) 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四、颈椎牵引疗法 颈椎牵引疗法对颈椎病是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对病期较久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颈牵引,有时可使症状加重,故较少应用。 颈椎牵引的作用机制是: (一) 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 (二) 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 (三) 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也可能得以松解。 (四) 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压力,并有力于已经向外突出的纤维环组织消肿。 (五) 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 (六) 牵引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 牵引方法:通常采用枕颌布带牵引法。轻症患者采用间断牵引,每日1~3次,每次1/2~1小时;重症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牵引6~8小时。牵引重量可自3~4公斤开始,年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发育情况以及患者对牵引治疗的反应等,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疗程:小重量牵引30次为一疗程。如果有效,可继续牵引1~2疗程或更长。两疗程之间休息7~10天。在进行牵引治疗的同时,若能配合其它治疗措施,可以提高疗效。 五、颈椎病的理疗 理疗的作用: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也是较为有效和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为: 1. 消除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为炎症水肿。 2. 改善脊髓、神经根及颈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态。 3. 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增强颈椎牵引效果,并改善颈部软组织血液循环。 4. 延缓或减轻椎间关节,关节囊,韧带的钙化和骨化过程。 5. 增强肌肉张力,改善小关节功能。 6. 改善全身钙磷代谢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其方法有: 1. 离子导入疗法:应用直流电导入各种中西药物(盐酸普罗卡因、碘化钾、陈醋、冰醋酸、威灵仙等)治疗颈椎病,有一定治疗效果。 2. 高频电疗法: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及微波等疗法,通过其深部电热作用,改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利其功能的恢复。 3. 石蜡疗法:利用加热后的石蜡敷贴于患处,组织受热后,局部血管扩张,循环加速,细胞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散,血肿吸收。 4. 其它:如冰醋酸,其它中药导入,电兴奋治疗机等,在减轻颈椎病的症状方面都有一定效果。 六、颈椎病的按摩,推拿疗法 按摩、推拿疗法对颈椎病是一种较为有效有治疗措施。其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为: 1. 疏通脉络,止痛止麻。 2. 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压迫。 3. 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 4. 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活动。 5. 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 大致可分为两类: 1. 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 2. 旋转复位手法:应用于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半脱位等疾患,临床上发现有棘突偏歪,X线片上见有双凸,双凹,双边等脊柱旋转表现的病例。 医生立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握住装有橡皮头之"T"形叩诊锤的交接部,锤柄向左后方,锤之一端斜置于患颈棘突之右侧,尖端指向右前方。医生拇指把住锤之另一端,令病人屈颈并向后靠于医生的胸腹部,放松颈部肌肉,医生右手掌置于患者左侧下颌角部用力将其头部向左侧旋转,同时利用左拇指及身体的力量推动叩诊锤将患颈棘突推向左侧。在旋转过程中,一般可以听到清脆的响声,此时再查看棘突偏歪现象已消失,表明棘突偏歪已得矫正,而患者即感症状已好转。旋转完毕后,按揉两侧颈项肌,并点揉双侧风池穴。若偏歪棘突已被矫正,病人仍有部分症状,可加用左右被动旋转头颈部及作左右两侧屈颈手法,往往可获症状的进一步改善。 七、颈椎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常用的药物有: (一) 解热镇痛剂:疼痛严重者可口服阿斯匹林、消炎痛、炎痛静、强筋松、抗炎灵等。 (二) 扩张血管药物:如菸草酸、血管舒缓素、地巴唑等,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给。 (三) 解痉类药物:如安坦片、苯妥英钠等药,可解除肌肉痉挛,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并有严重阵挛者。 (四) 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常用的有谷维素、刺五加糖衣片,健脑合剂,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八、颈椎病的局部应用药物 1. 水针疗法:"水针"是指将某此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或痛点注射,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疼痛、麻木、头晕、失眠等症状有较好的效果,常与其它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常用的药物有:0.25~1%盐酸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混悬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5%葡萄糖注射液、50~100%丹参注射液、50%狗脊注射液等。其中维生素B1、维生素B12应用于以麻木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而丹参注射液对患有疼痛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2. 外用止痛搽剂:本类药物局部应用对减轻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劳损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市售的成药有松节油和冬青油软膏及正骨水等。应用时,将患处洗净并先行热敷,然后以手指蘸少许药液或药膏用力揉擦患处,有止痛、止麻作用及轻松感觉。 3. 外敷药及熏洗药:此法对消除肌肉酸痛也有一定疗效。市售成药有坎离砂。 九、颈椎病的中药治疗 中医根据辩证施治,多采用散风祛湿、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等法,对减轻疼痛,麻木,头晕等症状有一定疗效。常用的成药有:木瓜丸、风湿痹痛片、换骨丹、养血荣筋丸、桐丸、颈复康颗粒等。 十、围领及颈托 围领和颈托均可起到制动的保护颈椎,减少神经的磨损,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 围领和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患者,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尤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更为合适。围领应用较广,因其制作较简单,用普通硬纸板按颈部的高度和周径剪裁成带状,其外面套以针织物品,两端按装接成布带即可制成。白天戴上,休息时可除去。颈托制作较复杂。一般颈椎病患者应用较少。 长期应用颈托和围领可以引起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穿戴时间不可过久,且在应用期间要经常进行医疗体育锻炼。在症状逐渐减轻后,要及时除去围领及颈托,加强肌肉锻炼。 十一、医疗体育 各型颈椎病患者的全身各部肌肉可因神经营养失调或废用等原因而发生明显肌肉萎缩,并引起肌肉劳损和肌肉筋膜类等症状。颈椎周围之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也可因炎性反应,缺少活动等原因发生粘连、显得僵硬,因而应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医疗体育锻炼。 医疗体育对颈椎病的作用有: (一) 改善颈椎椎间关节的功能。 (二) 增强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的紧张力,加强颈椎的稳定性。 (三) 改善颈椎的血液。 (四) 矫正不良的身体姿势。 长期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巩固疗效,减久复发。故在颈椎病的防治中,医疗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行医疗体育的方法要因人而异,以颈背肌肉劳损为主要症状者,要锻炼颈背部肌肉;上肢肌肉萎缩无力者,以锻炼上肢动作为主;而下肢跛行无力,步行困难者,则要练习行走及蹲立动作;发生四肢瘫痪的患者,失去自主活动的能力,除加强护理,防止发生各种并发症外,对瘫痪肢体的肌肉要进行按摩,对所有关节进行全范围的被子动活动,每日两三次,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 十二、磁疗 经络磁场疗法是用磁场作为经络穴络一种刺激能,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对颈椎病伴有肌肉劳损,肌肉筋膜炎的病例和少数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较明显的病例进行治疗,其在减轻疼痛方面确有一定效果。所采用的磁性材料有:铈-钴-铜-铁合金或钐-钴合金等。治疗方法可将磁石体直接贴敷于患处或穴位上,也可应用磁疗机治疗。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一、颈椎病的定义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跟、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二、一般原则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漯河市中心医院骨科王海蛟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1、颈型:(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3)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2、神经根型:(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5)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3、脊髓型:(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2)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3)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4、椎动脉型: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6)除外颈动脉Ⅰ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6、其它型: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颈椎病手术适应证(修改方案)一、一般原则:01、一般而言,颈椎病的手术指征是相对的。颈椎病手术比较复杂,有一定风险,因此手术指征应严格掌握。02、目前认为:颈椎病手术治疗主要达到减压与重建稳定的目的,对于脊髓本身不可逆转的病损没有治疗意义。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的职业、年龄、患者机体状况对手术的耐受性,以及患者对手术的态度。4、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二、各型的手术适应证1、颈型:原则上不需手术,只有极个别病例经长期非手术疗法无效、而且严重地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可考虑手术。2、神经根型:原则上采取非手术治疗。(1)正规而系统的非手术治疗3-6个月以上无效,或非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反复发作,而且症状比较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2)由于神经根病损导致所支配的肌肉进行性萎缩者。(3)有明显的神经根刺激症状、急性剧烈疼痛、影响睡眠与正常生活着。03、脊髓型:原则上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又无手术禁忌症,应手术治疗。对于椎管较宽而症状较轻者,可以采取适宜的非手术治疗,并定期随诊,无效或加重则手术治疗。4、椎动脉型:具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手术。 (1)颈性眩晕有猝倒史,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2)颈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或DSA证实者。5、交感神经型: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生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证实为节段性不稳或椎间盘膨出者可考虑手术。6、其它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受压者):如因骨赘压迫与刺激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应将骨赘切除。
——附180例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疼痛诊疗中心 主任医师 教授 刘占平【摘要】目的:通过针刀治疗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探讨本病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人自愿原则,采用随机抽样法将观察病例分为针刀治疗组(简称针刀组)、神经阻滞对照组(简称阻滞组)各180例,对两组临床即刻止痛效果、治愈率、总有效率及远期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即刻显效比较:针刀组即刻显效142例(78.89%);阻滞组即刻显效85例(47.22%),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显著性。针刀组治愈167例(92.78%),显效11例(6.11%),好转2例(1.11%),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阻滞组治愈69(38.33%),显效31例(17.22%),好转48例(26.67%),无效32例(17.78%),总有效率82.22%。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一年后追踪随访,针刀组复发1例(0.56%),阻滞组复发22例(12.22%),P<0.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针刀组临床即刻止痛效果、治愈率、总有效率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阻滞组,说明针刀治疗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显著,并且方法简单、费用低廉、安全可靠、疗效巩固,是目前最理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词】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针刀;针刀医学;神经阻滞The Clinical Study of The Syndrome of Aucricular and Occipital Nerve Being Pressed Treated By Needle-knife—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180 CasesAbstract :Objective: to seek the more ideal therapeutic methods by the clinical study of the syndrome of aucricular and occipital nerve being pressed treated by needle-knife. Methods: all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treatement group has 180 cases,were treated with needle-knife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has 100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nd obser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cure rate, evaluated instant antalgic effect. and the long-term effect. Results: In treatment group ,167 cases were cured ,10 cases were marked effect, 2 cases were improved ,1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ing 99.44%;in control group, 58 cases were cured ,12 cases were marked effect, 9 cases were improved ,21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ing 79.00%.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and the cure rate in the treate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p<0.05).on instant antalgic effect, the treatment group has 136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has 29 cases, having follow-up after one year, 3 cases had recurrenced in the treatement group,2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had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the two groups(p<0.01). Conclusion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cure rate 、instant antalgic effect 、the long-term effect in the treate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the needle-knife therapy was a simple method and has low cost and notable curative effect and security, the most therapy.Key words: the syndrome of aucricular and occipital nerve being pressed ;needle-knife 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及第三枕神经卡压等。临床表现以局部麻木、疼痛、酸沉、紧胀不适为主,有时又表现为刺痛、放射痛、跳痛或烧灼样疼痛,临床发病率高,又非常顽固,而临床报道资料却很少。由于过去对其病因病理没有从根本上清楚地认识,只是笼统地诊断为头痛、偏头痛、枕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或肌紧张性头痛,多为经验治疗、对症处理,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减轻发作,不能根治,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身心健康。自1999年1月~2009年1月,我们采用针刀医学疗法治疗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18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为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效果的可靠程度,我们将其间治疗的病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病人自愿原则,采用随机抽样法将观察病例分为针刀治疗组(简称针刀组)、神经阻滞对照组(简称阻滞组)各180例。针刀组:男性63例,女性11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6岁,平均38.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平均2.6年;其中枕大神经卡压者52例,枕小神经卡压者50例,第三枕神经卡压者45例,耳大神经卡压者33例,其中106例同时伴有两种或三种神经同时卡压。阻滞组:男性68例,女性11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2岁,平均36.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平均2.3年。其中枕大神经卡压者56例,枕小神经卡压者46例,第三枕神经卡压者48例,耳大神经卡压者30例,其中86例同时伴有两种或三种神经同时卡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经χ2检验,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及相关专业书籍[2,3]中“枕神经痛”所修订的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拟定诊断标准:(1)耳枕部有外伤、感寒受凉或慢性积累劳损史,病程在3个月以上;(2)耳后或枕部酸沉麻木紧胀不适,头部活动受限,局部呈刺痛、跳痛或烧灼样疼痛,甚至头不能触枕,可放射至巅顶部,局部按压较舒服,和/或巅顶部放射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停止按压症状如初,部分病人局部压之麻木疼痛较甚,可触及条索或硬结,多伴头昏心烦失眠多梦或耳鸣等症;(3)临床体征:部位以受累神经而异:枕大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枕外隆凸与乳突连线中、内1/3的交界处即玉枕穴附近;枕小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两耳垂连线中点向外4㎝~5㎝处即凤池穴附近;耳大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胸锁乳突肌上段后缘至乳突后缘之间即翳明穴附近;第三枕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两耳垂连线中点向外、向下各1㎝~2㎝处即天柱穴附近;(4)常需与环枕筋膜挛缩性颈椎病、胸锁乳突肌肌腱炎、头夹肌损伤、项韧带损伤、三叉神经痛和五官科疼痛疾病等相鉴别;(5)X线平片、头颅CT或MRI除外颅内占位病变。1.3 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性别不限,病史在3月以上;(3)近期未服用任何镇痛药、激素及其他方式治疗;(4)签署项目研究知情同意书。1.4 病例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有出凝血障碍或严重内脏<!--[if !supportNestedAnchors]--><!--[endif]-->疾病发作期者;(3)有明确耳枕部神经外伤史且功能不能恢复者;(4)精神病及颈椎病患者;(5)未按规定疗程治疗中途退出或合并使用其他方法及药物治疗而无法判定疗效者。(6)经CT或MRI排除头、颈原发性占位病变者。凡符合以上纳入和排除标准确诊为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者均属于观察研究对象。2 治疗方法2.1 针刀治疗组2.1.1 治疗原则应用针刀将变性粘连、痉挛或挛缩的软组织彻底松解开来,即可立即解除神经、血管的牵拉、挤压或卡压,从而将此类难以治愈的顽固性头痛、麻木等症得以迅速彻底根治。2.1.2 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位,下颌伸出床缘外尽量内收,充分暴露术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检查麻木、酸沉、紧胀、疼痛最明显之敏感点即为相应神经卡压点和针刀治疗点,紫药水定点、备皮、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戴消毒手套,选用汉章牌Ⅰ型4号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器械厂生产),刀口线与神经、血管走向一致,左手拇指按压痛麻敏感点,针体与颅骨平面或皮肤表面垂直刺入,纵行切开紧张、挛缩、粘连、增厚的筋膜和腱纤维3~5刀,再纵横疏通剥离几次,以刀下无抵触感为度,术毕出针,按压针孔片刻,创可贴固定。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患者反应,如有剧痛或触电、放射感应及时改变刀口位置再行操作,以免伤及神经和伴行的血管等正常软组织。一次不愈者5~7天后再治疗一次,一般1~3次即可治愈。2.2 神经阻滞对照组2.2.1 治疗原则根据神经卡压的部位分别选玉枕、风池、翳明、天柱等阿是穴或阳性反应点进行复方镇痛液神经阻滞术治疗。2.2.2 复方镇痛液组成: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地塞米松注射液5mg、654—2注射液5mg、5%碳酸氢钠注射液3~5ml。2.2.3 操作:神经阻滞术完全依照《临床诊疗规范·疼痛学分册》[4]的标准规范操作。患者俯卧位,下颌伸出床缘外尽量内收,充分暴露术野,检查麻木、酸沉、紧胀、疼痛最明显之敏感点即为神经阻滞治疗点,紫药水定点、备皮、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戴消毒手套,快速进针刺入穴位,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得气”后,若回抽无血,即可缓慢注入复方镇痛液,每点可注射2~3ml,拔针后局部按压片刻即可。两组患者均每5~7天治疗1次,1次为1疗程。并连续治疗3个疗程,追踪观察随访一年后进行疗效评定、分析。3 疗效观察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活动正常,随访一年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活动接近正常,劳累后微痛或轻度不适;好转:症状体征及功能活动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3.2 治疗结果3.2.1 即刻止痛效果比较 两组均以第一次治疗后的止痛效果作为评价依据,分为:即效:疼痛即刻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显效:疼痛明显减轻;好转:疼痛有所改善;无效:疼痛无改善。结果见表1表1 两组即刻止痛效果评价组 别 例数(n) 即效(%) 显效(%) 好转(%) 无效(%) 即刻显效(%)针刀组 180 96(53.33) 46(25.56) 26(14.44) 12(6.67) 142(78.89)阻滞组 180 46(25.56) 39(21.67) 62(34.44) 33(18.33) 85(47.22)由表1可见,两组病例即效、显效、即刻显效率相比,经χ2检验,P<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针刀组总体镇痛效果优于阻滞组。3.2.2 两组总体疗效及一年后随访远期疗效比较见表2表2 两组总体疗效及一年后随访远期疗效比较组 别 例数(n)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复发(%)针刀组 180 167(92.78) 11(6.11) 2(1.11) 0(0.00) 180(100.00) 1(0.56)阻滞组 180 69(38.33) 31(17.22) 48(26.67) 32(17.78) 148(82.22) 22(12.22)由表2显示: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复发率即远期疗效比较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针刀组明显优于阻滞组,而且疗效彻底、巩固。4 讨论与体会本病属祖国医学之“头痛”、“偏头痛”范畴,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风寒湿邪外袭,或劳役外伤,致局部气滞血瘀,经脉失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而西医学则认为此类头痛的病因病理机制是神经炎、无菌性炎症或动脉硬化等[2]。现代医学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第三枕神经在深层走行,或穿行于肌间,或穿过肌肉,其环境较为宽松,不至于形成卡压,而当神经穿出肌腱膜和深筋膜浅出于皮下时,有大量的腱纤维和筋膜束紧密地缠绕这些神经和伴行的血管[5],当局部的软组织长期处于紧张或慢性摩擦劳损状态时,引发局部无菌性炎性水肿,对神经、血管造成机械性和化学性不良刺激,产生致痛神经介质,如神经激肽A、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前列腺素(PGE)等引发上述临床症状。目前对此类头痛多采用药物维持等方法治疗,多为对症处理,经验治疗。虽或有效,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减轻发作,却难以治愈。疾病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无限烦恼。通过临床观察研究,我们认为本病属于针刀医学之慢性软组织损伤范畴。认为长期困扰折磨患者的此类顽固性疾病大多是由于姿势不正,如枕头过高、长时间一个姿势睡觉、头枕手掌侧卧看书看电视或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等,或外伤、感寒受凉等因素而使耳枕部的软组织长期处于紧张或慢性摩擦积累性劳损状态,并由此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的机械性和化学性不良刺激,使局部的软组织变性粘连、痉挛或挛缩,进一步牵拉、挤压或卡压局部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第三枕神经和血管等软组织而引起临床顽固症状。完全符合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之“动静态平衡失调”理论[6]。基于上述理论和认识,应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医学疗法将变性粘连、痉挛或挛缩的软组织彻底松解开来,即可立即解除神经、血管的卡压而将此类难以治愈的顽固性头痛、麻木等症得以速愈和根治。针刀医学是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完美结合在一体的新的医学疗法,一方面利用针的作用疏经通络,另一方面利用刀深入到病变部位,对变性粘连、痉挛或挛缩的软组织直接进行迅速彻底地剥离松解,解除对神经、肌肉和血管的牵拉、挤压或卡压,同时亦可活血化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炎症得以迅速消散吸收,消除致痛物质对神经纤维的化学刺激,从而迅速恢复人体失调的动静态平衡,达到“以松至通,通则不痛”[7]、“荣则不痛”的目的。所以能取得立竿见影之神奇疗效,而且疗效持久巩固。而其他理论和观点对其病因病理机制认识不清,治疗中更难以将卡压或刺激神经的变性软组织彻底松解开来,所以就不能取得彻底根治的良好疗效。临床实践研究表明:针刀组在即刻止痛效果、总体治愈率和远期疗效等方面优于阻滞组。针刀医学疗法是针对病因入手,损伤小,痛苦少,方法简,费用廉,疗效著,又安全,彻底根治,不易复发,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为本病的治疗开拓了一种新的、安全、高效、理想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作者简介】 刘占平(1964年7月--),男,主任中医师,教授。1989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在郑州市骨科医院疼痛诊疗中心从事针刀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参考文献】【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9【2】、严相默,潘耀东,宋文阁.临床疼痛学[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176【3】、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3【4】、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7-58【5】、韩震,尹保国,刘畅等.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学和针刀治疗研究[J].中国骨伤.2005,18(1):11【6】、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1-1042【7】、施晓阳.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刀医学杂志.2006,1(1):33
郑州市骨科医院疼痛诊疗中心 主任医师 教授 刘占平摘要:本文首次提出了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这一病名,它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及第三枕神经。过去认为头痛、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与之有关,这种综合征是由于睡眠姿势不正或长期伏案工作等因素而使耳后枕部的软组织处于紧张或慢性摩擦劳损状态,致使变性粘连或痉挛的软组织挤压或牵拉局部的神经和血管而出现局部不适等,应用小针刀将粘连变性或痉挛的软组织彻底松解开来即可立即解除神经和血管的卡压。通过对158例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观察治疗,取得了佳效,治愈145例,缓解13例。关键词:小针刀 / 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The needle-knife cure the syndrome of aucricular and occipital nerve being pressed 158 cases.Luohe The third offiliated hospital of Luohe Medical College <462002> Liu ZhanPing Li XinWei Shen WenLong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first used the syndrome of auricular and occipital nerve being pressed. It includes N occipitalis major、 N occipitalis minor、N auricularis magnus and N occipitalis tertius being pressed.In past time those shoes be think of headache、nerve ache and blood vessels headache and others. We think this kind of syndrome is because of the body in sleeping disorder and working before the table for long time ,making those made sofetissue spasim and stan.So the spasim sofe-tissue press or push the nerve and the blood vessel make us feel not well. We use the needle-knife to loss the stan and spasim sofe-tissue in 158 cases. We got good result ,145cases were cured,13cases felt better than before.Key words:The needle-knife The syndrome of auricular and occipital nerve being pressed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及第三枕神经卡压。言其综合征者无非是其病因病理机制复杂,又无特效治疗方法。过去对其病因病理也没有从根本上清楚地认识,只是笼统地诊断为头痛、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或肌紧张性头痛等,当然疗效欠佳,且易复发,而临床上对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报道又较少。笔者通过对针刀医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临床观察治疗认为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机制是由于耳枕部的软组织长期慢性积累性劳损后挤压或牵拉局部的血管和神经而引起局部麻木疼痛紧胀酸沉不适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笔者采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医学疗法治疗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158例,取得了立竿见影之神奇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58例中,男性52例,女性106例,年龄25~79岁,病程3~5年,其中枕大神经卡压者46例,枕小神经卡压者44例,第三枕神经卡压者39例,耳大神经卡压者29例,其中69例同时伴有两种或三种神经同时卡压。2 临床表现及体征:2.1 临床表现:本病主要表现为耳后或枕部酸沉麻木紧胀不适,头部活动受限或局部呈刺痛、跳痛或烧灼样疼痛,甚至头不能触枕,部分病人可放射至巅顶部,局部按压较舒服,和/或巅顶部放射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停止按压症状如初,部分病人局部压之麻木疼痛较甚,可触及有条索或硬结,多伴有头昏心烦失眠多梦等症。2.2 体征: 本病以局部麻木酸沉酸困紧胀不适为主要症状,部位以受累神经而异。枕大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枕外隆凸向外2~3㎝、向下1~2㎝处。枕小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两耳垂连线中点向外4~5㎝处即凤池穴附近。耳大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胸锁乳突肌上段后缘至乳突后缘处。第三枕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两耳垂连线中点向外向下各1~2㎝处。X线平片、头颅CT或MRI常无明显阳性体征。2.3 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病常需与环枕筋膜挛缩性颈椎病、胸锁乳突肌肌腱炎、头夹肌损伤、项韧带损伤等疾病相鉴别。<!--[if !supportLists]-->3 <!--[endif]-->治疗方法 检查麻木酸沉紧胀疼痛最明显之敏感点即为针刀治疗点,紫药水定点、备皮、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消毒手套,针刀刀口线与神经走行方向一致,左手拇指按压痛麻点,针体与颅骨平面或皮肤表面垂直刺入皮肤,纵行切开3~5刀,再纵横疏通剥离几次,术毕出针,按压针孔片刻,创可贴固定,注意勿损伤局部的血管和神经。一次不愈者,5~7天后再治疗一次。<!--[if !supportLists]-->4 <!--[endif]-->治疗结果158例中一次治疗后局部麻木酸沉紧胀疼痛感当即就明显减轻。116例一次治愈,29例2次治愈(指同一敏感点治疗点治疗2次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13例因耐受力差而中断治疗(当然治疗后局部症状亦明显减轻)。治愈率91.8%,有效率达100%。<!--[if !supportLists]-->5 <!--[endif]-->典型病例 患者赵玉珍,女,47岁,1998年4月来诊,自述左耳后、枕部麻木疼痛酸沉紧胀不适头部活动受限四年余,伴头昏沉、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四年来从未看过电视,总感觉两肩膀抬不动一个头,多方治疗效果不佳,曾在某县医院诊断为颈椎病而行颈椎牵引治疗三月无效。来诊时即说明是看“颈椎病”的,经查左耳后2.5㎝处有一长约10㎝纵行区麻木胀痛不适,枕骨隆凸左外侧3㎝处麻木疼痛酸沉有紧胀之感,压之有明显的硬结、条索、疼痛,并放射至巅顶部。X线片示:颈椎无异常改变,诊断为左枕大神经 和左耳大神经卡压综合征而行本疗法治疗2针后,患者局部症状当即明显减轻,头脑已清醒,直呼曰:“太神了,太神了。”5天后复诊,幸告余曰:“我多年的‘颈椎病’治好了,以前看10分钟电视头就支持不住了,上次治疗的当天晚上就能看一个多小时的电视也没事,多年的顽疾痛苦一次就治好了。”并且介绍了新的病人,一年后随访至今未发作。<!--[if !supportLists]-->6 <!--[endif]-->讨论与体会笔者认为: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以局部麻木疼痛酸沉紧胀不适为主,有时又表现为刺痛、跳痛或烧灼样疼痛,有时还伴有放射痛,临床发病率相当高,而临床资料报道却很少,由于过去未明其病因病理而笼统地诊断为头痛、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或肌紧胀性头痛。显然疗效欠佳或不持久、不巩固、易复发。通过对针刀医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临床观察治疗,笔者认为长期困扰折磨患者的此类顽固性疾病大多是由于睡眠姿势不正,如枕头过高、长时间一个姿势睡觉、头枕手掌侧卧看书看电视或长期低头工作等因素而使耳后枕部的软组织长期处于紧张或慢性摩擦劳损状态,致使变性粘连或痉挛的软组织挤压或牵拉局部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第三枕神经和血管引起局部麻木疼痛或紧胀酸沉不适。从解剖学角度看,枕大小神经、耳大神经、第三枕神经在深层走行,或穿行于肌间,或穿过肌肉,其环境较为宽松,不至形成卡压,而当神经穿出肌腱膜和深筋膜浅出于皮下时,有大量的腱纤维和深筋膜紧密地缠绕这些神经和伴行的血管,所以我们认为当局部的软组织损伤时这些部位易被卡压而引发上述症状,基于这种理论和认识,应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医学疗法将粘连变性或痉挛的软组织彻底松解开来,即可立即解除神经和血管的卡压而将此类难以治愈的顽固性头痛麻木等症得以速愈和根治,通过临床实践证明,针刀医学疗法的确能起到立竿见影之神奇疗效或彻底根治的目的,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主要参考文献:1.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4月。1041-10422.于亚洲。《临床麻醉治疗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236-2383.宋文阁、类维富等。《疼痛诊疗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239-244 4.朱汉章主编 《首界国际针刀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9年。97-134
摘要目的:探讨针刀医学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76例三叉神经痛的观察治疗,认为其机理原发者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与三叉神经粘连所致, 其继发者可能是由于龋齿或齿槽骨化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末梢激发了半月节内的神经元而产生。采用小针刀对扳机区进行闭合性痛点松解治疗。结果: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结论:明显优于其他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 小针刀 三叉神经痛 闭合性痛点松解术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神经痛中最常见,疼痛最剧烈而又不易治愈的疾病。属于中医学之头痛、偏头痛范畴。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现代医学多采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药物或三叉神经阻滞疗法以减轻疼痛、或减少发作次数。许多病人已产生依赖性。药物治疗无效者采用手术疗法切断三叉神经分支。笔者自1993年至今采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医学疗法治疗本病76例,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76例中,男24例,女52例;年龄最小35岁, 年龄最大78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3—10年;原发者62例,继发者14例;眼支9例,上颌支28例,下颌支36例,三叉神经节部72例。2 临床表现及体征2.1 疼痛部位: 仅限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多为一侧,以第2、3支最为常见,而第一支很少受累。故以面颊、上下颌等部位的太阳、上关、下关、颊车等穴处痛点较为明显、疼痛最为剧烈。根据解剖部位本病诊断并不困难。2.2 疼痛性质及特点: 起病急骤,呈典型的阵发性剧痛、刺痛或刀割样、烧灼样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数秒或1-10分钟。2.3 扳机区或触发区: 三叉神经支配区内某个区域特别敏感,稍加触动即可引发,这些区域称为扳机点。更有甚者冷风吹拂、声光刺激或身体移动带动头部即可引发,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即使在间歇期,病人也不感吃饭或大声说话、洗脸,唯恐引发。2.4 本病一般病程较长,多有不发作的缓解期,通常于数周或数月后发生。一旦发病,多次连续的发作相当频繁,而其发作间期也逐渐缩短,重者甚至一日之内可有数次或数十次发作。2.5 神经系统检查常无异常表现2.6 排除其它引起颜面部剧痛的疾病,如牙痛、副鼻窦炎、偏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舌咽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及三叉神经半月神经瘤等。<!--[if !supportLists]-->3治疗方法检查痛点即为针刀治疗点,紫药水定点,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消毒手套,左手拇指固定痛点,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一般与局部肌肉和神经走向一致,然后突然用力进针刀,待局部出现酸沉酸胀感时即可行切开松解3—5刀或纵行疏通剥离几次即可出针,术毕压迫针孔片刻,创可贴固定。对临床症状较重或发作较频繁者术毕可用2%利多卡因2ml、vitB12 500ug、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治疗。4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1次治疗后局部刺痛跳痛症状当即明显减轻或仅有局部木麻酸沉感,但并非神经损伤之麻木触电感。56例一次治愈,18例24小时后再度发作,但并非原疼痛治疗点而又行本法治疗而告痊愈。1例经3次治疗后, 三叉神经节部及下颌支颊部跳痛症状消失后,仅有右下第2磨牙处钝痛,属于继发性,劝其拔掉右下第2磨牙后,用中西药物调理而愈。1例治疗后疼痛症状虽有缓解,但不能停止而且疼痛再度发作,未愈。余75例均治愈,随访至今均未再复发。5 典型病例例1 李××,女,78岁,西平县人和乡农民,患三叉神经痛5年余,吃饭讲话等即可诱发,每日发作达10余次,曾多次治疗效不佳,靠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以防止发作缓解疼痛,病人十分痛苦,经人介绍来我科诊治,诊为三叉神经节部痛及下颌支痛而行小针刀治疗,治疗后仅感局部木麻酸沉,48小时后复诊自述每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至3次,每次发作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要求再治疗一次,术后局部封闭,嘱其停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三次治疗后, 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仅剩右下第2磨牙处留有余痛,劝其拔之,后用中西药物调理而愈,随访三年,未再复发。例2 王××,女,65岁,三门峡市民,患三叉神经痛10年余,曾多方治疗效不佳。经网上查询于2003年5月来诊,诊为三叉神经痛,随即用小针刀治疗5个痛点,患者立刻感到头面部疼痛消失,头脑清醒,第2天高兴返程回家,10天后电话告曰:“还留有余痛,但比以前大有好转。”嘱其复诊再治,但因路远而未复诊,后用其他方法治疗未果,拖延至2004年3月复诊,将余痛点用小针刀治疗而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亦无其他不适。<!--[if !supportLists]-->6体会 三叉神经痛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和解剖部位诊断并不困难。其病因病理目前尚不太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无明显病理或器质性改变,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笔者认为: 原发者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与三叉神经粘连刺激三叉神经而引发, 其继发者可能是由于龋齿或齿槽骨化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末梢激发了半月节内的神经元而产生。有关治疗问题:虽然药物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但长期持续用药可产生耐药性,再复发时用药可能无效,或者用药量较大,毒副作用较多。无水酒精注入三叉神经分支虽然操作简单,可收到较持久的止痛效果,但仍有引起出血性角膜炎、失明的危险。手术治疗虽然效果较好,但术后面部感觉缺失,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复发率,再者对正常组织也是一种损伤。笔者体会:小针刀闭合性痛点松解术具有神奇的止痛效果,而且又不损伤健康软组织。其治疗机理可能是本法对三叉神经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具有松解粘连作用,同时刺激化学感受器或神经干来调节中枢神经,从而达到松解粘连、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静止痛、恢复功能的目的。本法可随时发作随时治疗,不必拘泥于5-7日后再治。它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独特且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if !supportLists]-->1、余宗颐、陈清棠主编《现代神经病学诊疗手册》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3月第2版:189—192<!--[if !supportLists]-->2、<!--[endif]-->宋文阁、类维富主编 《疼痛诊疗手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3年第1版:245--247注:该文发表于2006年光明中医
用双手或肘沿着关节运动轴的方向做瞬间、快速、有控制的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的方法称为扳法。扳法具有松解粘连、舒展筋骨、滑利关节、整复错位、调理关节消除疲劳的功能。临床主要用于脊椎关节小关节错缝及四肢关节功能障碍等疾病。颈椎扳法1、颈椎斜扳法【动作要领 】患者正坐,头略前屈15度左右,术者一手托下颏部或对侧面颊,一手扶后枕部,先摇动颈椎,待其放松后,然后旋转到达“扳机点”后术者双手再反向用力做瞬间、快速、有控制的扳动。【应用】颈椎病、颈椎失稳、颈椎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颈椎退行性病变、椎间盘萎缩、落枕、肌性斜颈、项韧带肥厚、项肌紧张等。【作用】具有整复颈椎各椎间关节间隙变窄、排列紊乱、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从而平衡颈椎内外应力等功效。2、颈椎侧扳法【动作要领 】患者正坐,术者站其身后,用一手拇指虎口处按抵住侧弯颈椎凸侧的横突处,另一手手掌按抵其对侧的颞部,两手朝相反方向用力,至阻力位时,扳动颈椎5~10度。【作用】具有松解粘连、舒展筋骨、滑利关节、消除疲劳的功能。【应用】颈椎侧弯,如颈椎病、肌性斜颈、落枕、小关节紊乱。3、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动作要领 】患者正坐,低头15度,医者站其侧后方,一手肘关节屈曲用肘窝将其颏部托住,并用前臂与上臂(胸壁外上方)将其头部夹紧,另一手用拇指面顶按住患者颈椎棘突偏歪侧的后外侧缘。先拔伸,再左右摇动,待其放松后,旋转头部至阻力位,再作突然的扳动,拇指推拨棘突,使其归位。【应用】颈椎病,椎间盘萎缩,颈椎失稳症,颈椎小关节紊乱等。【作用】可定向、定位单个颈椎椎体发生扭转的各种疾病。4、仰卧位颈椎旋转扳法【动作要领 】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位,位于患者头侧,先放松颈部肌肉,然后一手托住枕部,另一手托住下颏部,使颈椎前屈15度,旋转头部至阻力位,再作突然的扳动5~10度。【应用】用于颈椎病,椎间盘萎缩,颈椎失稳症,颈椎小关节紊乱等疾病,特别适合年老体弱、颈性眩晕等不宜坐位的患者。【作用】具有松解粘连、舒展筋骨、滑利关节、整复错位、调理关节、消除疲劳的功能。5、寰枢关节扳法【动作要领 】患者正坐,颈部微前倾,医者站其侧后方,一手拇指顶住患者第二颈椎棘突,另一侧肘关节屈曲用肘窝托住其下颏部,手掌绕过对侧耳后扶住枕骨部位。逐渐用力先将颈椎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同时使颈椎向患侧旋转,当有阻力时做一个突然的稍微增大幅度的扳动,顶住棘突的拇指也同时用力,此时常可以听到弹响声,拇指下也有棘突跳动的感觉。【应用】寰枢关节半脱位,椎动脉型颈椎病。【作用】纠正寰枢关节紊乱胸椎扳法1、扩胸扳法【动作要领 】患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立于其后方。以一侧膝部抵住其背部胸椎病变处,两手分别握扶住两肘部。先嘱其做前俯后仰运动,并配合深呼吸。 即前俯时呼气,后仰时吸气。 如此活动数遍后,待身体后仰至最大限度时,以“巧力寸劲”将两肘部向后方突然拉动,同时膝部突然向前顶抵,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应用】常用于治疗因胸椎小关节错缝而引起的背部板滞、酸痛及运动受限等。【作用】起到整复小关节错位,松解软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2、胸椎对抗复位扳法【动作要领 】受术者坐位,两手抱于枕后部并交叉扣住,术者立其后方。两手臂自其腋下伸人并握住其两前臂下段,一侧膝部抵顶病变胸椎棘突处。然后握住前臂的两手用力下压, 两前臂则用力上抬,使颈椎前屈并将其脊柱向上向后牵引,而抵顶病变胸椎的膝部也同时向前向下用力,与前臂的上抬形成对抗牵引。持续牵引片刻后,两手、两臂与膝部协同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性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常可闻及“喀”的弹响声。【应用】常用于治疗背部疼痛板滞、运动障碍及内脏因胸椎错缝而发生的牵涉痛或其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作用】同上。3、扳抬肩式扳法【动作要领 】 受术者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立于其患侧。一手以掌根抵住病变胸椎的棘突旁, 另一手扳住对侧肩前上部,将其肩部扳向后上方,两手协调,作相对抗用力,做相反方向运动,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扳动,常可闻及“喀”的弹响声。【应用】用于胸八以上节段的小关节错位。【作用】同上。4、提骨盆扳胸法【动作要领 】 受术者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立于其患侧。一手以掌根抵住病变胸椎的棘突旁, 另一手抓住对侧髂前上棘部位,逐渐上提,使脊柱扭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调,作相对抗用力,做相反方向运动,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扳动,常可闻及“喀”的弹响声。【应用】用于胸八以下节段的小关节错位。【作用】同上。腰部扳法1、腰椎斜扳法【动作要领 】腰部侧位斜扳法:患者侧卧位,下面的下肢放松伸直,上面的下肢自然屈曲。医生一手或肘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或肘抵住臀部,两手相反方向用力,先摇动腰部,摇至有明显阻力时,再施一个增大幅度的突然扳动。此时常可昕到“咯嗒”响声,示手法成功,州 以达到斜扳复位的目的【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腰痛、急性腰扭伤、腰椎后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部酸痛、活动不利等。【作用】侧卧位斜扳法可使腰椎沿纵轴旋转,使移位的后关节得到复位,扩大神经根管,改变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斜扳起到了松解神经根粘连与解除神经压迫的作用。2、直腰旋转扳法【动作要领 】患者坐位,医生用腿挟住患者下肢,一手抵住患者肩后部,另一手从患者另一侧腋下伸入抵住肩前部,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后关节功能紊乱、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作用】具有活动腰椎小关节、整复腰骶关节紊乱、缓解腰椎周围软组织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与解除神经压迫的作用。3、弯腰旋转扳法【动作要领 】患者坐位,腰前屈至一定角度,医生用一手拇指按住需扳动的脊柱棘突,另一手勾住患者项背部,使其腰部在前屈位时再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作扳法。【应用】具有较准确的定位扳动脊椎关节的作用。适用于腰椎后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能恢复腰椎正常的解剖位置。【作用】同腰椎斜扳法。4、腰部后伸扳法【动作要领 】患者俯卧位,屈肘,两手放于颌下或头前,双下肢自然伸直。阪生用一手紧压腰部忠处,另一手将其下肢(膝关节上方)缓缓托起,使腰部后伸,当后伸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以起到腰部后伸的作用。后伸扳法分为双下肢后伸扳和单侧下肢后伸扳两种。【应用】常用于治疗腰部僵硬、腰椎生理前凸减弱或消失、腰椎侧弯、后关节错位、滑膜嵌顿、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脊柱炎等。【作用】可直接纠正腰椎后关节的错位,常有立竿见影之效。扳法注意事项1、行手法前要先松解,后扳动;2. 在阻力位发力扳动,动作要果断,瞬间、快速、有控制;3. 做扳法时定点、动点要分清,扳动的方向朝向患侧;4. 扳法要做到“到位有效”与“有响有效”;5. 扳动手法结束要行放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