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什么时间服用最好,早上还是晚上服?饭前还是饭后服用是高血压患者经常询问的话题。降压药物服用时间首先看药物的作用维持时间,如果是长效的一天服用一次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天一次的话,应该在早上起床后半小时服用,不拘饭前饭后,虽然有的药物不受食物干扰,但是如果没有胃病,建议最好在进食前20分钟以上服用。如果是每天服用两次,第一次用药在早上起床后半小时以内,第二次可以在下午4-6点之间服用。如果有24小时血压监测,可以在24小时血压监测的结果指导下在高峰前1-2小时服药。如果不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患者可以在一天中选择4个时间点,每6小时测一次血压,连测3天,就能够知道自己血压波动情况。由此也可以自己推断出一个服药时间。其次要看血压波动的特点,通常血压波动呈白天高,晚上低的勺型曲线,白天血压有两个高峰阶段,一个是早上6点到10点,一个是下午4点到6点,这部分患者如果服用长效的药物,早上服用一次就可以了。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日夜差异消失的曲线,甚至出现晚上高白天低的反勺型曲线,这部分患者除了早上服用一次降压药物以外,晚上应加一次降压药物,以覆盖夜间血压增高,避免靶器官损害。最后要看药物的作用特点,比如利尿剂应在早上一次服药,避免晚上服用,造成夜尿次数增加,影响睡眠。降压治疗是一项长期工程,不仅要关注服药时间,更有坚持长期服用。本文系徐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房颤时,心房机械收缩功能丧失,血液瘀滞而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栓子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可引起脑梗塞或体循环栓塞而致残、致死。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倍。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年卒中率为5.3%,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衰史都是和房颤有关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次,房颤患者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过快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终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本身就增加死亡率,为健康人群的2倍。动画演示更能直观演示房颤相关危害。但房颤卒中风险和服用抗凝药物出血风险因人而异,需让专业心内科医师进行相关评分,然后指定是否服用抗凝药物。详细具体个体化治疗,请您当面就诊。专家介绍及门诊时间:https://www.sxbqeh.com.cn/Article/view/id/3664.html出诊时间:张志军主任门诊时间如下:周一上午(心律失常及房颤门诊)周三下午(心律失常及房颤门诊)周五上午(心内科门诊)(必要时门诊调整,具体可见山西健康app、好大夫网站)
头晕,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很多人认为头晕是小毛病,饿时会头晕、经期前后会头晕,蹲久了站起来会头晕。有些头晕厉害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大多会到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但还是有部分患者做了包括头颅CT、核磁共振在内的很多的检查,吃了一大堆的药,头晕也没有治好。结果过不了多久,可能发生晕厥,可能发生了脑梗塞——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什么原因?的确,很多头晕都是由于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60 岁以上人群中,大约有2/3 存在慢性脑供血不足,可以出现头晕、耳鸣、眼花、手抖、失眠、多梦、精神不佳、易疲劳等表现。但是,大家需要注意:很多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也可以出现头晕。比如心跳太快、太慢或高血压病都可以引起头晕。本文重点谈谈头晕与心动过缓的关系。大家知道,心脏的一大功能就是保证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应,从而维持这些器官的功能。我们每天的心跳大约是10万8千次,大脑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缺氧时间超过3秒就可以感到头晕,缺氧超过5秒就会发生抽搐,缺氧大于10秒可发生脑死亡。如果心跳跳得太慢,心脏不能把血供到脑子里面去就会导致脑供氧不足,从而导致头晕、晕厥甚至死亡。一般心跳是否正常,通过普通的心电图检查就可以诊断,问题是,有些心跳慢是一过性的,常规做一份心电图仅几秒钟的时间,并不一定能扑捉得到,因此就容易漏掉。结果病人做了心电图没有问题,就认为心脏没事,就按脑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一直不见好转,直到发生晕厥或脑梗塞。让我们先看看一些典型的病例。患者甲,女,68岁。英文翻译家,退休。反复头晕不适10多年,多次到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做了包括CT、脑血管造影等在内的各项检查都没有明确诊断,最后按脑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但效果不佳。入院前1周反复头晕,入住心内科监护室期间,患者发生头晕、抽搐,看心电监测,医生护士都吓了一跳:患者心脏停跳6.6秒!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后来植入永久起搏器以后,奇怪的头晕现象再也没有了。患者乙,女,67岁。头晕多年、颜面浮肿、面色苍白。考虑脑动脉供血不足在神经内科住院。心电图发现心跳偏慢,做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全体总心跳只有6万次,最慢心跳29次/分,最快心跳75次/分,全天平均心跳58次。大于2秒的长间歇200多阵,而且有200多阵的短阵房性心动过速。请心脏内科医师会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变时功能不良。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一月后复查,面色红润,浮肿消失,感觉做什么事情比过去有力气得多,见到劝她安装起搏器的医师激动得落泪。患者丙,男77岁。江西籍离休老干部。长期头晕,多次晕倒在地,多次发生脑梗塞。这次因再次晕厥(摔伤了手臂)而入院。动态心电图检查是一过性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只有30多次。引起脑供血不足而头晕、晕厥、脑梗塞。植入起搏器后再也不头晕了。……这样的例子触目惊心,举不胜举。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在心内科门诊进行起搏器随访的患者,有脑梗塞病史(很多是多次、反复脑梗塞)的,无一例外脑梗塞都发生在起搏器植入之前,而植入起搏器之后,没有一例再次发生脑梗塞。这是为什么?大家知道心跳慢,血流速度就慢,血液里面如血小板等有形物质容易沉淀下来,形成血栓。老年人常有动脉硬化,血栓脱落到脑,就容易形成栓塞。因此,我们提醒您:头晕时,别忘了这有可能是心脏的原因。您的心跳缓慢(包括一过性的)可以通过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植入式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而诊断,您的脑梗塞也可能可以通过植入起搏器而避免。
高血压患者不可不知的知识 1 高血压患者有一大半是没有症状的,只要血压升高就是有害的,所以要想知道血压高不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量血压。最好自己买个血压计,经常在家测量血压。只要方法正确,在家测血压的数值比在医院测量的更准确;家庭自测血压不可替代,可以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 2 生活方式干预是最安全最经济最有效的基础降压治疗方法,适当运动、减轻体重、低盐低脂饮食,不要喝大酒; 3 患了高血压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诊治,千万不要相信那些江湖骗子,高血压是不能根治的,需要终生治疗。 4 所谓纯中药降压药是不靠谱的,很多所谓的纯中药内添加了廉价的西药成分; 5 任何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降压药同样如此。不要因为看到说明书上罗列了那么多副作用就不敢吃药。目前常用的降压药总体安全性是良好的,吃药的好处远远多于坏处。所以要听医生的话,该吃药一定要吃药; 6 很多高血压患者用药的剂量或种类需要逐渐增加,这不是耐药,是因为血压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原来吃一种药能控制,现在需要两种药才行,这是正常现象,不要过于担忧; 7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选择每日一次的长效药物最好,简单、且降压作用平稳;如果经济条件不好,选择价格低廉的其他降压药物也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血压降下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血压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已进入医院和家庭。但经常能听到人们在问:“电子血压计连续几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电子血压计与水银柱血压计测量结果不同,电子血压计准吗? ”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血压”和“血压计”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相应有“收缩压”(俗称 “高压”)和“舒张压”(俗称“低压”)。国际上通常采用听诊法(柯氏音法)或有创法(心导管检查法)测量血压,并把听诊法间接测量血压作为“参考标准”,而把有创法测量血压作为“金标准”。1905年俄国科学家柯罗特柯夫发现了在体表对应处能听到动脉内血流冲击血管壁产生的脉动音——为纪念他,把这种声音称为“柯氏音”。人们在体检和平时保健监测中所说的“血压”,通常是指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的体表动脉压。用来测量血压的器具称为“血压计”。血压计分为三种:水银柱血压计、气压表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现在常推荐使用水银柱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二、电子血压计的种类 目前市售电子血压计有半自动式和自动式两种,手动充气者为半自动式,不需手动充气者为全自动式。根据袖带充气加压部位,分上臂式、手腕式与指套式。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可靠性较好,推荐使用。手腕式因低于心脏水平,而指套式受动脉弹力回波的影响明显,致使血压测量不够准确,其手腕、手指同上臂的血压测量值相差较大(10mmHg),不适于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粥样硬化或末稍循环障碍的病人。从严格意义上讲,所谓“指套式血压计”仅能称作为“指端脉搏压力计”,“腕式电子血压计” 称为“腕动脉脉搏压力计”,故后两者不推荐使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已经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并得到医学界认同的“电子血压计”,都是采用袖带法,在上臂肱动脉处进行测量的。按照英国高血压协会(BHS)推荐仪器设备评级标准,A级为80%的测量值<5mmHg,90%的测量值<10mmHg,95%的测量值<15 mmHg,目前市售的经过计量部门检测过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都能达到A级标准,并且国际上已有大型临床试验采用电子血压计来测量观察血压的变化。三、影响电子血压计测量准确的因素 1.适用人群 电子血压计多数利用袖带内高灵敏度的传感器,采用示波法进行血压测量,它可以自动记录动脉中的血液流动状态并把其转化成数字形式,测量时不需使用听诊器,非常方便;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是利用柯氏音方法进行血压测量的,但它的测量值稳定,影响因素小。由于电子血压计采用的原理与水银血压计采用的原理不同,因此,它不适合下例人群使用:(1)过度肥胖者;(2)心律失常者;(3)脉搏极弱,严重呼吸困难和低体温病人;(4)心率低于40次/分和高于240次/分的病人;(5)大出血、低血容量、休克等血压急剧变化的病人;(6)帕金森氏症患者。 2.血压自身变化 人每时每刻的血压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健康人在一天内会有15~30 mmHg的变动,高血压病人的波动则更大。它随人的精神状态、时间、季节、体温等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为:(1)精神状态:生气、紧张、恐惧、害怕、兴奋及疼痛等可使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没有变化。(2)时间和睡眠:正常健康人血压的节律呈两峰一谷,长柄勺型,即白天血压波动在较高水平,晚8时起血逐渐下降,至夜里2~3时降至最低谷,凌晨血压急剧上升,至上午6~8时达到最高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4~6点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3)季节:受寒冷刺激血压会上升,在高温环境中血压可下降。(4)吸烟、饮酒、饮咖啡、洗澡后血压会降低。(5)一般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两者相差2~4mmHg,下肢血压比上肢高20~40mmHg。因此,人体的血压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每次测量血压的不同属正常现象,两次测量到同一血压值是十分罕见的。 3.“白大衣高血压” 有些患者来医院看病,见到医护人员穿着白色工作服给自己量血压时,会不知不觉的产生不安、紧张,致使“血压”测量结果升高,称为“白大衣高血压”。而在家中,自己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时,由于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测出结果偏低。因此,自测血压的正常值为130/85mmHg,而不是140/90mmHg。 4.袖带尺寸 一般情况下,电子血压计的袖带都是标准成人型的,它使用于臂周为22~32cm 的患者。使用者的臂周大于或小于袖带的使用范围,测出的血压值就会出现误差:大于袖带范围时会给出错误的收缩压值,小于袖带范围时会给出错误的舒张压值。 5.袖带位置 测量位置偏低时,测出的血压会偏高;位置偏高时,测出的血压会偏低,高度每相差10cm,血压值就相差8mmHg左右。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充气袖带的位置应与心脏的高度在同一水平上,袖带胶管的末端(内置传感器)应放在肱动脉的搏动点上,袖带的下缘距离肘窝2~3cm,袖带卷扎的松紧以刚好插入一指为宜,袖带过紧,会使血液流动不畅;袖带过松,会使血液振动不能彻底传递到袖带。 6.测量范围 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电子血压计测量范围是有差异的。如有的电子血压计收缩压的测量上限为200mmHg,舒张压的测量上限为150mmHg,患者的血压值超出这个范围,电子血压计就可能测量不准或测量不出来。 7.环境影响 不要在测血压时使用移动电话,也不要在电子血压计工作的附近使用移动电话。使用环境的电磁干扰,噪音干扰,测量期间病人的肢体移动、颤抖痉挛,袖带的移动和摩擦等,都会影响电子血压计的测量准确。8.其他因素 水银血压计通过医生用听诊器来测量血压,由于每个医生的听力、使用习惯、读数时的视差、观测误差、估读误差等不一样,造成每个医生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另外,电子血压计要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四、电子血压计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正确的测量方法是:(1) 先休息15分钟。测量血压时,安静、舒适地坐于有靠背的座椅上。两腿自然分开,全身自然放松。(2)脱去上臂衣袖,气囊袋紧缚于上臂,其△标记应对准肱动脉处;袋的下缘应在肘窝上2~3cm。(3)上臂应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冬日注意保暖防止颤抖。(4)上臂周经>32cm,应换用16cm×65cm的大号气囊袋。(5)自动测压过程,患者不能有动作,否则因肌肉运动出现的假波,使测压失败。(6)测量2~3次,取平均值。两次测量中间间隔3分钟以上,并且部位、体位要一致。 综上所述,正确使用“袖带式”半自动或全自动“电子血压计”合格产品时,不但测得的“血压”值是准确的,而且与“汞柱式血压计”相比,还具有以下优点:①比办公室偶测血压获得更多的测量数据,能较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病人实际血压的波动情况:②可以避免相当一部分(约20%~30%)的“白大衣效应”引起的血压值偏高。③比动态血压监测费用便宜。④能提高病人坚持服药和积极治疗的依从性。⑤可以减少汞柱血压计自测血压观察者偏倚所致误差。⑥仪器轻巧、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直观,绿色环保,杜绝汞污染。
一旦有了高血压,很多人对是否需要服药治疗会有很多顾虑,开始往往持观望态度。深怕一旦吃上降压药,就停不下来,更怕药物本身有什么副作用。一、举两个例子:例1(网上咨询遇到)患者:前些天去医院查出高血压,已吃药四天,血压还没降下来多少,请问服药多少天血压可以降下来?(女,38 岁)医生:请问目前服用哪个降压药呢?血压具体多少?患者:服用厄贝沙坦片,目前血压152/100mmHg。医生:沙坦类药物的最大稳态疗效大约在4周左右,这个血压水平的话可以考虑增加另外一种降压药,联合使用不同种类药物,一般都能够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患者:我才三十八,总感觉这么早就服药以后会死的更快。还两种呢,一种我都不想吃。例2(同事公交车上听到,杭州)老太太A:你有高血压啊?老太太B:是啊,我有高血压木佬佬年数得,我上班格辰光就吃药得,吃到个毛,有20多年得。老太太A:哎咦,吃啥个药啦!我同你喔,表得吃滴哎,要吃牢滴,要成瘾滴,医生么呆板叫你吃药滴啰! 闹,我闹,高血压从来不吃药滴,有毛子血压两百三,我照样不吃药,困格两天么就好得嘞,我个毛啊79岁得,不是蛮好来东啊!我吃得落困得着,还走得动。吃药不好滴,要吃出毛病来滴。(大概意思:有了高血压其实不要紧,千万不能听医生的。吃降压药会吃出毛病滴)上述例子其实经常会遇到,不然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也不会仅仅达到10%左右。高血压的治疗是一种预防性治疗,目的是为了减少今后数年、数十年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寿命和生活质量。当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也是概率事件。即使对于高危患者,今后5年内出现脑卒中或心肌梗塞的风险大于20%,仍有80%的可能平安无事。就像有人不系安全带开车,也未必出问题。而对于有安全意识的驾驶员来说,不可能因为担心安全带可能带来脱身困难的副作用轻易舍弃安全带。所以,如果担心降压药副作用而放弃对高血压的治疗,无异于因噎废食。最近门诊遇到两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都有2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一直未曾服用降压药治疗。直到某一天,亲眼看到亲属中有人中风、有人得了心肌梗塞,越想越害怕,才心急火燎地前来就诊配药。二、高血压到底有哪些危害呢?1.对心脏的影响: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时间的血压升高,通过影响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障碍,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严重时因为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出现心肌梗死。2.对大脑的影响:相对于西方人,东方人因为高血压引起脑血管意外更多见。血压极度升高时最容易出现脑血管破裂,引发脑溢血(出血性脑血管病)。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状态又是脑血栓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3.对肾脏的影响:慢性肾脏病本身是高血压的原因之一,而长时间的高血压又会造成慢性肾功能不全,两者互相影响,可以造成恶性循环。积极有效而平稳地控制血压,能够最大程度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三、降压治疗的益处显然,高血压如果不加以控制,冠心病、脑子中、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就会显著增加,从而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降压治疗的益处恰恰是降低了因高血压引发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事物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了疾病,是否接受治疗,当然会有不同看法。有妻子陪着丈夫来看病的,听医生当面建议最好戒烟,就像得了尚方宝剑。有父亲押着儿子前来就诊的,看见儿子接受了医生的治疗建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相信这个世界上哄你吃糖的未必是你最好的朋友,而逼你吃药的永远是最亲密的家人。本文系孙东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心脏好比一台水泵,不停地为全身各个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并把代谢后的废物和毒素带走。可以说,人的生命是建立在心脏正常跳动的基础上的。而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一般人都知道根据是否还有心跳来判断人的生死。 那么,什么样的心跳算是正常?哪些是不正常的心跳呢? 从结构上来看,心脏分成四个部分,上部是左、右两个心房,下面对应左右两个心室,正常人的心跳都是由一块位于右心房的叫做窦房结的组织控制的。那它是如何控制的呢?生活中如果你不小心被电流或者静电刺激到手,人的手会猝然收缩,这就是电流对肌肉的作用,学过中学生理课的人都知道,电流刺激会导致肌肉收缩。窦房结内有特殊的细胞,会像萤火虫那样有规律地放电,心脏的肌肉就按照它的指令有规律地收缩,产生搏动,也就是通俗说的心跳。当然,这种电流是非常微弱的,不会被人感觉到。由于正常的心跳是按照窦房结的指令有规律的进行的,所以医学上把正常的心跳命名为窦性心律。换言之,正常的有规律的心跳就是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是不断变动的,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窦性心律的心率--也就是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应该在每分钟60到100次之间,但这并非绝对。有人生来稍微偏慢,有人可能稍微偏快。而且,每个人在一天当中也必须是变化的,否则反而不正常。比如,正常成年人,如果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话,那夜间熟睡时往往可以慢到37-40次/分,而白天可能会快到120-130次/分左右。这和人的身体活动、情绪变化、体位改变都有关系。经常锻炼的人,心率一般偏慢,相反,缺少锻炼、生活不规律并且失眠的人,心率就会偏快一些。深吸气、躺下等动作会让心跳变慢,而紧张、喝茶或咖啡、饮酒、走路或者上楼都可能使心跳又不同程度的加快。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种刺激的反应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可能平时健康状况良好时做一些动作心跳没什么不适的感觉,但在休息不好、疲劳时,同样的动作就可能会引起心慌的感觉。超过100次/分的话我们称之为窦性心动过速,正常人每天都会有某些时候是窦性心动过速,如果全天都没有心率超过100多次/分的时候,反而说明心律可能不正常,而低于60次/分则称之为窦性心动过缓,正常人在夜间一般都是这种情况,如果一个成年人夜间熟睡时最慢心率降不到50次/分以下,一般也可能不正常。如果你的心率总是超过100次/分或者慢于60次/分,也不必过于恐慌,应该到医院找心律失常方面的医生进行咨询。 如果心跳不是根据窦房结发出的指令跳动的,那情况就相对复杂一些,我们称之为心律失常,说明心脏有会异常放电的病灶,医生必须在犯病的时候捕捉到心电图,才可以判断这种心律失常起源于心脏的哪个部位。根据其病灶的位置,可以大致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或者室性。一般来说,房性和房室交界性的危险度和严重程度较低,室性的心律失常则相对较严重。但也要具体分析。这方面的问题将在“什么是心动过速”一文中介绍。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下面针对患者最关心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对广大患者有帮助。1、为什么会得房颤?房颤归根结底是心房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纤维化而产生了异常的电活动,而且,由于解剖特点,使得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左房。一般房颤的发生大多经历了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房速-房扑-阵发房颤-持续房颤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的进展快慢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需要数十年,有人在很短时间之内即可达到持续性房颤阶段。总体而言,只要活得足够长寿,人人都有得房颤的可能。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一些患者会在较年轻的阶段就发作,最年轻的甚至10来岁即发生,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和基因变异的关系越大。近年来,长期酗酒引起的房颤越来越多,这一类型房颤比较难治,即使做手术效果也比一般人差。临床上大多数房颤患者往往找不到一个单一明确的原因,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特发性房颤。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之后早期有些病人会出现房颤,不过,这种房颤往往是心脏手术引起的,过后可能会消失很长时间不再发作。2、房颤都有哪些症状和危害?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最常见的是心慌心跳,也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闷、气短或者出汗。部分人会多尿,之后因低钾而较长时间自觉乏力。但这些症状变化较大,很多人往往这次发作有症状,下次又似乎不明显,甚至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只是在例行体检或者因为别的病就诊才偶然发现房颤的。房颤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是平常心跳偏慢,但房颤发作时则比较快,我们称之为慢快综合症,也有部分患者平常心跳基本正常但房颤发作又转正常的时候出现心脏停跳几秒,甚至导致晕倒或者眼前发黑。其原因在于心房有左右两个,右心房上长着负责正常心跳的窦房结,如果右房有纤维化病变,就导致窦房结功能降低,出现窦缓或者窦性停搏,而左房的纤维化病变就会导致房速、房扑房颤等。多数患者的房颤在劳累、饮酒之后以及夜间容易发作,但这种发作模式一般不固定,对诊断治疗也不重要。有的病人以为发病的诱因和规律性很重要,其实对于治疗没有太大意义。房颤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导致脑梗塞,也叫中风。少数人也可能由于得了房颤引起心衰,喘不上气、躺不平、脚肿,等等,主要是房颤时心室率太快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临床上有些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是因为体检时才偶然发现房颤,这称为无症状性房颤。某种意义上说,无症状性房颤可能比有症状的房颤更危险,因为无症状就不会及时治疗,那么发生中风或者心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不少患者都是发生脑梗塞以后才发现房颤的,造成了很大的遗憾。一些患者可能因此死亡或致残。3、房颤怎么诊断?房颤的诊断非常容易,只要在发作时做普通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即可确诊,无需特殊检查。但可以做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血液化验等了解是否合并其他情况。如果房颤不需要用药就自己时发时停,称为阵发房颤,如果发作起来不用药就无法终止甚至用药也无效,就称之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长甚至药物加电复律也无法转复,就被称为永久性房颤。4、得了房颤用什么药物治疗?房颤的治疗是个较棘手的问题。首先,应该尝试药物控制。具体怎么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药物。不过,必须清楚的是,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根除房颤,除非是少数因为甲亢或者、预激综合症、心脏手术后早期等原因引起的房颤,可能在这些情况解除之后不再发作。不过,药物确实可能使得某些病人在相当长的时间不发作或者几乎不发作。但房颤病灶仍然存在,而且会继续发展,迟早还是会再发病。所以,对于房颤来说,用药等于是“维稳”,有些症状较轻、发生中风的危险不高、发作较少或者高龄、身体虚弱、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以及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如果已经发生过脑梗塞或者医生评估脑梗塞风险比较高、发作时症状比较明显而且给生活和精神上带来比较大的压力、相对比较年轻或者因为房颤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等,这些患者就应该考虑导管消融,争取根治房颤。5、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怎么回事?冷冻消融如何?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近20年得到普及的技术。总体上来说是安全、微创的介入治疗。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治疗的效果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它是通过血管穿刺将导管送入心脏内,对引起房颤的病变进行破坏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的术式几经演变,目前以肺静脉大环隔离为主流,但也越来越发现其弊端,主要是成功率难以突破瓶颈,而且远期效果更差。对于阵发性房颤,一般来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有些患者可能发病不久心房病变就已经很严重。远期来看,目前主流的肺静脉隔离术的效果并不特别令人满意,特别是持续性房颤,如果做一次消融手术的话,目前国外报道5年以上成功率在15-50%之间。目前的肺静脉隔离术治疗范围比较局限,随着病情发展,会有新的病灶发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使用的消融导管难以形成安全的彻底的损伤。总体来说,发现得越早、左房越小、合并其他病越少的患者手术效果越好。一般阵发性房颤做一次手术的成功率在高水平的中心可以达到80%左右,但持续性房颤一般就是30-50%左右,多数中心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我们独创的线性消融远期成功率居国际领先,但对于持续性房颤,以往的经验看一次手术5年后完全治愈的也只接近50%,其他患者只能达到改善。不过,最近一两年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改善,我们最近的成功率明显得到提高,阵发性房颤超过90%,持续性房颤的1年成功率也达到70%以上。房颤消融对医生的手上操作技能要求比较高,过分追求效果,可能导致手术中发生危险,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脏破裂、中风甚至死亡。尤其是年龄大、左房大、身体虚弱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但成功率较低。如果注意偏重手术安全,消融效果又会打折扣。因此,先后出现了超声消融、激光消融、微波消融等等方式,但都被淘汰。目前只有冷冻球囊消融得以应用,但其疗效和安全性相较于射频消融并无优越性,而且膈神经损伤和医源性房间隔缺损之类的并发症更多,但冷冻的优越性是对手术医生操作技术要求比较低,所以特别受到基层医院欢迎。近年来出现了内外科结合消融模式,这是我们阜外医院和欧洲个别医院率先实行的模式。所谓内外科联合消融,是指绝大多数符合条件的患者先在内科通过穿刺血管的方法进行心内膜消融,术后一般至少观察3月,如果不再发作或者基本不再发作,就属于治疗成功,观察或者服药观察即可。如果导管消融三月之后仍然频繁发作,甚至部分患者变成顽固的左房房扑或房速,就需要再次消融。此时就可以考虑选择外科,通过胸腔镜微创在心外膜消融,这样就实现了“内-外两面夹击”,效果一般比再次内膜消融要好,而且伤口也不大。反过来,有些患者由于合并一些特殊情况,只能进行外科消融或者最好先到外科消融,如果复发,再到内科消融。阜外医院二病区(原一病区)姚焰(内科)教授和十病区(原八病区)郑哲教授(外科)的团队联合推行此种国际先进的房颤消融模式数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率可接近90%。当然,如果患者对外科手术有顾虑,仍然可以再次内科内膜消融。消融多次的患者并不罕见。总体来说,反复消融是安全的,成功率也能逐步提高,但经过5-7次消融的病例国内外都有报告。这一方面说明房颤病变的顽固性比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手术安全性比较好。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房颤消融的费用比较高,所以,反复消融确实患者负担较重。那为什么必须消融呢?其实,并非得了房颤就必须消融。由于经济等因素,绝大多数房颤还是使用药物保守治疗。具体哪些患者适合消融,以及具体怎么消融,需要到医院就诊后由医生综合判断并将利弊告知患者,及时医生判断患者应该手术并且身体情况可以耐受手术,也还需要患者结合自身经济条件、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其他因素决定到底做不做以及什么时候做。至于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通过加热破坏房颤病灶的原理不同,它是通过低温冷冻来达到目的。由于人体是个恒温的“大温箱”,要冷冻到治愈的程度也不容易。目前看来这个技术的最大优势主要还是对医生有利,特别适合射频导管消融经验相对较少、导管操作经验和技能不太熟练的医生,使用冷冻球囊就比较容易。而且患者需要照射更大剂量的放射线和注射大剂量碘造影剂,冷冻技术目前只适用于房颤早期病情比较轻的阵发房颤,其效果和安全性也不比射频消融强,并发症要更多一些。而持续性房颤目前不建议冷冻消融。6、起搏器能否治疗房颤?不能。起搏器是通过监测心跳,发现心跳过缓时就给心脏一个电信号让它跳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一种仪器。以往曾经探索过特殊起搏减少房颤发作,最终被认为收效甚微。房颤患者心律是不规律的,但绝大多数都偏快,或者总体平均下来在正常范围,所以不需要起搏器。少数病人,因为各种原因只能选择药物控制房颤,有些人服药后出现几秒以上的心跳停止跳动,这种情况有可能需要植入起搏器以“保驾”,但也要慎重,因为通过停药或者调整剂量,很可能就不需要安装起搏器了。对于那些平常心率偏慢,房颤发作时心跳又比较快(往往每分钟超过120次)的慢快型综合症患者,有两种治疗选择:一种是植入起搏器然后口服药物控制房颤,这一般适于年龄比较大、体质比较差或者房颤已经比较晚期的患者;另一种是消融治疗,我们的疗法一般是在消融时一并对左房自主神经进行干预,多年来观察发现多数患者术后平时心率从过缓变为正常,而房颤也治愈或者基本不再发作,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必须指出,部分患者的房颤并不那么容易根除。另外,对于那些房颤发作终止后心跳停跳导致晕厥的患者,理论上最好也是通过消融治疗房颤即可一举两得,否则就只能植入起搏器来防止晕倒,但起搏器不能治疗或者预防房颤。7、房颤消融之后需要注意什么事项?消融治疗房颤并非一劳永逸。因此,患者需要先耐心观察至少3个月,头3个月内复发属于常见情况,往往需要药物辅助。具体事项医生应该会在出院时给您详细的书面指导。3个月后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消融。当然,有些患者是时隔多年之后再次发作,需要医生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以及何时再次消融。如果是做了肺静脉隔离术的患者,早期半月应该吃稀软的食物以避免严重的食管左房瘘,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发烧、晕厥和偏瘫,虽然发生率很低但非常凶险,一旦出现需要立刻与做消融手术的医生联系。有些患者可能在消融后感觉胸闷气短,特别是活动后,绝大多数在半年到1年后缓解。接受冷冻消融的患者术后因为膈神经麻痹导致呼吸困难的比例比较高,但多数能够恢复。个别患者还可以因为迷走神经受损而引起胃瘫,表现为呕吐,不能进食,需要及时就诊引流。8、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行导管消融,只能药物治疗房颤,需要注意什么?目前由于房颤消融费用高,效果并不特别理想,绝大多数患者都是接受保守治疗。这就需要到正规医院按照规范的指南进行。最重要的是防止脑梗塞发作,这需要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后给予打分,根据评分判断发生脑梗塞/也就是中风的风险究竟有多高,从而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另外,心率过快的患者需要服药控制心率,使其不会因为长时间过快影响心脏功能。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一般平均每分钟不应该超过120次,心功能良好的患者即使超过120次一般持续几个月也是可以耐受的,不必过度紧张,建议及时找医生调整药物或者判断是否需要消融手术。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最近国家批准了两个新药,分别是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费用相对昂贵,但无需抽血化验,比较方便。
低血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可能出现头昏、眼前发黑、跌倒、晕厥、神志模糊、淡漠、面色苍白、指端湿冷等状况,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有的需要尽快送急诊抢救,有的不需要治疗。高血压患者在调整降压药物时,应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门诊和网络上经常有关于低血压的咨询,很多血压偏低的人,忧心忡忡,那么什么是低血压,低血压该怎么办呢? 低血压是指测量血压值低于90/60mmHg的情况,与低血压有关的情况有以下三种:1、低血压休克: 低血压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失血失液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患者表现为神志模糊、淡漠、面色苍白、指端湿冷等严重的状况,这是低血压极为严重的情况,应该尽快送急诊抢救。2、低血压状态: 低血压状态不同于低血压休克,多见于健康人,没有基础疾病,血压在90/60mmHg左右甚至更低,但是患者没有头昏、乏力、心悸和晕厥等低血压导致的症状,仅仅是血压偏低,而且变化不同的体位,比如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立位时血压没有明显降低的情况,多见于体型偏瘦的年轻女性。 低血压状态在年轻女性中非常多见,因为不是疾病,所以无需治疗。上大学时,和几个同学去献血,同去的几个女同学都因为血压低于90/60mmHg,而被拒绝,只有我一个人血压是标准的120/80mmHg,献血成功。 有一次上门诊,来了一位40多岁的女性,拿着近3年的体检报告单,血压分别是98/60mmHg、93/56mm和92/55mmHg,她非常焦虑,觉得自己的血压一年比一年低,以后慢慢血压变成“0”该怎么办呢?我问有没有头昏、乏力、胸闷、晕厥、呕吐腹泻或进食不佳等情况,她回答说都没有,我告诉她没有关系,每次的血压测量本身就会有误差,只要没有基础疾病、没有血压偏低导致的症状,不用过分担心。结果她暴跳如雷,怒气冲冲投诉去了……3、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定义:从卧位到立位,3分钟之内收缩压下降至少20mmHg,舒张压下降至少10mmHg。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多发于变换体位时,比如从卧位到坐位或者从坐位到站立位(如下图量三个体位的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出现严重的症状,比如头昏、眼前发黑、跌倒,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晕厥等,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老年人,体质虚弱者居多。体位性低血压还可以分以下三种情况: (1)神经源性:多发生于糖尿病神经病变、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神经系统病变比如干燥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帕金森综合征等,与去甲肾上腺神经传递失败有关,包括自主神经调节障碍,一般伴有自主神经失调导致的其他器官如膀胱和肠道功能异常。 一位80多岁的老人,既往身体健康,没有明确的高血压和低血压的病史,,平时还在跳广场舞,以“突发晕厥1周”入院,检查排除了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但发现患者的血压,从卧位的160/90mmHg,站立后突然降低到60/30mmHg,眼前发黑,多次晕厥,最后确诊为“干燥综合症”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使用激素冲击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 (2)非神经源性:包括心脏本身疾病(如心肌梗死、主动脉缩窄)、血容量的下降(如脱水、肾上腺功能不全)和血管扩张(如发热、妊娠等),这些情况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没有高血压病史,主诉是一卧位就头痛欲裂,站立后好转,长时间不敢平卧。在门诊测得坐位血压90/60mmHg,血压偏低。后来让病人躺下,一躺下就出现头痛,再量血压200/120mmHg。这种情况不是常规意义的“体位性低血压”,他的症状是来源于“体位性高血压”出现的剧烈头痛。经住院检查,腹部CT显示肾上腺有一个巨大的嗜咯细胞瘤,因为肾上腺调节功能不全导致非神经源性的体位性低血压,转泌尿外科手术切除后症状消失。 (3)药物源性:降压药物、利尿剂、治疗前列腺增生药物如特拉唑嗪、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都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其中噻嗪类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最常见。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尤其是体质偏弱的,在调整降压药物期间,一定要监测三个体位即卧位、坐位和立位的血压,注意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同时要注意变换体位过程一定要缓慢,不能突然从卧位直接到站立位,注意先从卧位到坐位,保持一段时间后,再在床边站立一段时间,确定体位变化后没有不舒服的症状时,才可以外出活动。一旦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不适时,立即平躺在床上,并要及时到医院调整药物治疗的方案。 一般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基本上都能找到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可以配合尝试以下治疗方法:(1)挤压腹部和腹部包扎;(2)快速饮用500ml左右的冷开水和睡觉时床头抬高10-20度;(3)采用特殊的姿势:抬高脚趾和大腿、交叉大腿并收缩大腿肌肉和臀部肌肉、腰部抬高、体位变化要缓慢等;(4)可使用的药物:比如米多君、氟氢可的松、吡斯的明对体位性低血压有一定的作用;(5)加强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识别和危害教育并保持适当运动;(6)注意水盐平衡,保证每天饮水(1.25-2.5L/天),如果体位性低血压严重,可适当高钠饮食,一般建议10g/天(正常人每日钠摄入量应<2g)。 高血压人群日益增多,我们在关注“高血压”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还有“低血压”! 声明:本文为@刘燕荣医生 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颈咽或颌部。 2、性质:胸痛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 3、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诱发,疼痛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的当时。 4、持续时间: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也可1天内多次发作。 心肌梗死胸痛部位图示1 心肌梗死胸痛部位图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