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眼科团队重大突破!!!先天白内障患儿可长出新晶状体一个孩子如果出生就被诊断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甚至可能失明,对这个家庭无疑是巨大打击。每个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父母都会饮泣:多希望孩子的眼睛能够再生一次!如今,这个愿望不再是梦!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领衔的国际化团队,经过18年的研究,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出透明晶状体,首次实现了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在临床试验中让12名两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孩子成功长出透明晶体!这意味着,2岁以内不适用于传统白内障手术(切除病变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今后可通过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成晶状体重获清晰“视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兼眼科医院院长,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奕志先天性浑浊的晶状体可重新来过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晶体呈各种形态的混浊,阻碍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及视觉信息传送至大脑,使得视物模糊乃至失明,也可继发斜视,眼球震颤,已成为儿童失明的第二位原因,给许多家庭带来很大痛苦。先天性白内障跟老年性白内障是完全不一样的,治疗难度更大,原因有以下两个:小孩子的眼睛没有完全发育好,组织特别娇嫩,术后易发生炎症和其他并发症;如果植入人工晶体,度数很难把握,因为小孩的眼睛小,眼轴短,人造晶体并不会跟着小孩的眼睛一起长,所以2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并不适合这一手术方式。刘奕志教授介绍,在传统的白内障手术中,需要切开6×6毫米大小的切口,晶状体囊袋破口较大,使得内源性干细胞受到了损伤,无法再生成晶状体。经团队试验发现,其实眼球的晶状体边缘存在着内源性的干细胞,可以不断分化生长成晶状体细胞,并成功在体外培养出了透明的类晶状体。这就使得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成晶状体成为了可能。继而,他们新创了一种全新的超微创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只切开1毫米的切口,在不伤害晶状体囊袋的情况下,小心地将病变的白内障晶体清除,保护了利于细胞生长的基底膜和再生微环境,让干细胞自然生长出新的晶状体。研究团队先在新西兰兔和食蟹猴中首次成功原位长出透明晶状体,而后临床研究中12名2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也接受了这种新术式,3个月后所有患者眼睛中都再生出了透明的双凸晶状,且并发症较低、恢复更快!不过刘奕志教授也提到,对于老年人而言,还是更适合传统的植入人工晶体,“因为老年人晶状体较硬,微创小口难以清除病变组织,且老年人的干细胞活性较差,生长较慢。”人体组织器官再生有望成为现实这一新技术之所以令人鼓舞,是它不仅仅是在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刘奕志教授表示,人体组织缺失后往往不能再生,只能用异体组织或人工器官替代,但异体器官存在免疫排斥,而人工器官则缺乏活性。人类一直梦想着有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如今在晶状体上首次得到了实现,这一成果对再生医学利用人自身的干细胞进行转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上述成果于2016年3月9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同期刊登的评论认为该研究是未来视觉修复的重要方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体病变组织器官经手术切除以后,也能利用自身干细胞重新长出一个健康的组织器官。听起来是不是很赞?
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有必要吗? 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凯西眼科研究所Ann U Stout副教授就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引言 在过去40年,对于婴儿鼻泪管阻塞,早期行泪道探通术的最佳时机仍存有争议,婴儿鼻泪管阻塞的治疗选择一直以循证医学为指导,这些循证医学评估了延迟行泪道探通术的风险和患者对行泪道探通术的应答、医疗成本、患者和医师的偏好。那么,对于婴儿鼻泪管阻塞,需要早期行泪道探通术吗?鼻泪管阻塞为婴儿期常见的自限性疾病 尽管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可发生于6%~20%的健康新生儿,无论是否采取内科治疗(按摩和使用抗生素),其中90%的新生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在6月龄前可自发缓解。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缓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但仍然较高。据报道,至6~12月龄时,缓解率为60%~95%,至12~24月龄时,缓解率为60%~79%。?? 年龄较大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自发缓解率很少被报道,但至少可达33%。婴儿鼻泪管阻塞自发缓解的自然病程尚未明确,因为许多儿童在24月龄前已行泪道探通术,并且目前所有鼻泪管阻塞自然病程相关研究均以“行泪道探通术的时机”为研究终点。推迟行泪道探通术的原因?? 如上所述,鼻泪管阻塞通常为自限性疾病,至1岁时,大多数鼻泪管阻塞可自发缓解。即使未自发缓解,其预后也相对良好。据估计,延迟行泪道探通术可以使85%无并发症鼻泪管阻塞患儿免于进行不必要的操作。一项单中心研究报告,在6月龄前对鼻泪管阻塞婴儿行泪道探通术治疗成功率为95%。这仅略高于此期间的自发缓解率90%。?? 任何操作均存在医源性风险。重建泪液引流假通道可以解决泪液引流问题。必须考虑采取具成本效益的操作。有研究已经尝试基于医疗成本探讨对鼻泪管阻塞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机,如设备成本、麻醉成本、到主治医师处反复就诊成本以及局部用药成本。在更好地理解鼻泪管阻塞的自然病程前,行泪道探通术的时机很难确定。?? 推迟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成功率也很高,尽管有研究显示,推迟行泪道探通术会导致鼻泪系统瘢痕形成,并需要进行更复杂的干预,如采用硅橡胶导管重建泪液引流假通道。研究报道,在24~36月龄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成功率为65%~96%。另有研究显示,9岁时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成功率为56%~92%。36月龄后未行泪道探通术的患儿较少。有证据表明,若患儿在1岁后鼻泪管阻塞持续存在,则患儿解剖学变异发生率较高,如鼻泪管变窄或阻塞。这将增加行泪道探通术的失败率。早期行泪道探通术的适应证?? 毫无疑问,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有其适应证。尽管许多医师仍然倾向于推迟在手术室进行泪道探通术,但在门诊进行泪道探通术更容易,并且不需进行镇静。若存在下列情况,可早期行泪道探通术,如先天性泪囊突出、反复严重感染(泪囊炎)、需要频繁使用抗生素、存在严重泪膜畸形和有发生弱视风险。早期行泪道探通术的其他原因可能与医疗成本相关。有些家长可能希望避免支付推迟行泪道探通术的较高费用,或者与后续住院治疗的费用相比,其能够支付起门诊行泪道探通术的费用。行泪道探通术时可给予镇静,必要时,可应用麻醉药。
学龄前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不同于成人,1到6岁的孩子,视力多少才算正常?一般来说,三岁儿童的视力正常值为0.6,四岁儿童的视力正常值可到0.6-0.8,五岁儿童可达到0.8或者更好,六岁儿童的视力发育接近完成,大部分可以达到1.0。
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依靠视觉,可以说人类外界信息的70%甚至更大比例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取的。眼睛,是人体最宝贵的感觉器官,同时也是最脆弱娇嫩的,一旦我们的眼睛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生活,还会使我们的心灵世界变得枯萎。除了失去生命,再没有什么比失去视力更重要了! 很多孩子拥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但是,有的孩子却不能看清晰多彩的世界,课堂上,老师的影子离她们越来越远,黑板上的字迹任她再如何努力也看不见了,不仅如此,课本也要贴近眼睛才可以看清上面的内容。多方治疗后得出结论——由于黄斑病变引起的低视力,没有技术可以治好她的眼睛,这对孩子的父母无疑是一个打击。带着无奈,他们把他们带到了眼科医院低视力门诊进行康复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助视器后,孩子又可以看到讲台上的老师,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迹了。 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 据统计,像这样的视力残疾者,全世界有1.61亿,我国在2006年统计得出视力残疾的患者超过2000万,其中盲人661万,低视力人群1342万,也就是说超出盲人两倍的人群是低视力状态。低视力是指患者经过常规屈光矫正或药物、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力仍在0.3以下,但不低于0.05,它不同于“盲”,低视力者仍然有部分视觉,但是其日常活动,如阅读、写作、看电视、行走等存在困难。大部分的低视力患者,他们在物体与眼睛相距几厘米的时候才可看清,于是,他们在这几厘米的世界里用微弱的视力捕捉世界的精彩,这就是低视力者的生活状态。与盲人不同,低视力者不是看不见,而是看不清。他们的残余视力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又不能通过医疗手段得以改善,只能借助视器和各种康复手段让有限的视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和利用。 王xx,拿起书,举到碰到鼻尖的时候才念出了文章的标题,接着,他的鼻子在书本上挤压得扁平,眼睛瞪大了,字号稍小的正文却还是模糊不可辨。几次尝试之后,他习惯性地摇了摇头,伴随着轻轻的叹息。天生残视,只能看清楚眼前几厘米的东西。即使这样他还是不肯放弃他的梦想。尽管学习艰苦,微弱的视力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但他太渴望知识,太喜欢学到知识后那股莫名的兴奋了,所以,他总是花费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他总是觉得鼻子碍事,尤其要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时,鼻子总是最先挨着黑板。一小段板书看下来,他的鼻子就会碰到很多粉笔末儿。时间长了,擦鼻子成了他习惯性的动作。他说,每天早上醒来后,他总会使劲地揉眼睛,试图让这个模糊的世界变得清晰。可现实却很残酷,长时间的学习,让他的视力进一步退化,追梦途中,世界却在他眼前变得愈加模糊。 这就是低视力人群所要面对的世界和人生。作为眼科医生,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低视力人群,特别是低视力的孩子,因为他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对于这些孩子,推一推,就把他们推到了盲人的行列里;拉一拉,就有可能使他们回归光明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视力残疾的认识和康复需要有个转变的过程。其实,关注低视力人群,对于缓解家庭和社会压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把光明还给低视力人群 尽管如此,真正能得到帮助的低视力患者还只是少数,尽管有很多低视力中心的眼科医生,这些人不仅有愿望更有热情为低视力人群做些事情,但是单靠这些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二十多年前,低视力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虽然世界各国的低视力研究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中国那时才刚刚起步。然而又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低视力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提高。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连我们眼科医生这方面的意识也不是很强。这一点,从我们这二十几年的门诊量就可以看出。有那么大一个低视力人群,但是到我们这里寻求帮助的这二十几年却只有不到四千人次。 低视力不是视力低下,也不是盲,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3至0.05为低视力,视力小于0.05,无光感为盲。我国14岁以下儿童低视力发病率为0.43%。儿童盲及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如先天性眼部结构缺损及眼球震颤、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黄斑部营养障碍、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白化病、屈光不正、弱视等,还有一部分儿童是因眼病、外伤等未能治愈所致。一部分低视力儿童如果能提早发现,并进行合理治疗,是可以获得有效视力的。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应早期手术、早期预防。术后要定期复查,防止并发症,并给予适当的增视训练。屈光不正、弱视等患儿3岁以后就要到正规医院散瞳验光,配合适的眼镜,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增视治疗,对于那些手术或药物治疗及常规屈光矫正仍无法提高视力的儿童,可通过助视器改善他们的视功能。 这种康复性治疗和训练是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在医生的指导下佩戴了助视器,不仅能够和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了,而且还能参加一些日常的活动,这些几乎因低视力辍学的孩子,后来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脱残率达到了86%。 低视力发病率高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宣传不够,很多人并不知道,眼睛有了病,在经过一系列治疗都不能再有效果的时候,不要马上放弃,还有一些办法值得试一试,比如通过康复训练和佩戴助视器,帮助人们将有限的视力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从而过正常人的生活。其次就是人们对低视力康复训练的认识以及需求的强烈程度还不够高。当然也有助视器使用起来不方便,电子助视器还比较昂贵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个病源库,同时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低视力人群的康复干预工作:比如低视力检查、助视器验配、视觉康复等全方位的低视力治疗;为低视力患者验配助视器。助视器的功能就是将眼前的东西放大几倍到几十倍,帮助低视力患者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对低视力人群的重视,助视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比如为了方便患者使用电脑和上网,还有专门适用于低视力患者的电脑软件,能把常规的电脑上的阅读材料放大,或将网页上的文字转化为声音,让低视力患者也能使用电脑和网络;帮助低视力儿童学会生活自理,训练他们的视觉之外还要训练听觉、嗅觉、运动知觉,还有定位和灵活性的训练,让他们学会日常生活技能。眼科医生将要做的是,设计一间“生活技能室”,布置一些基本生活设施,使低视力者可以在这里先得到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辅导视力低下患者学会利用如盲道、导航等公共设施;配备专门的心理方面的工作者为低视力者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等等。总之,希望通过医生的努力,为更多的低视力患者带来光明。
看手机和电子产品久了会发现自己眼睛变得畏光,对光线敏感,甚至会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但眨眼后常常可以改善;有时候眼睛发红,眼睛里有黏液,清晨醒来时上下眼睑粘连而难以睁开眼。到医院检查医生说这是干眼症,干眼症是看手机和看电子产品看的吗?长期看手机是可能会得干眼症的。一、从干眼症的成因分析当看手机时,我们通常会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会使眨眼次数不自觉减少。正常情况下,人每分钟眨眼15-20次,而在专注看手机等电子屏幕时,眨眼次数可能会减少到每分钟5-10次。眨眼次数减少会导致泪液蒸发过多,因为泪液在眼球表面的均匀分布主要依靠眨眼动作。泪液蒸发过多是干眼症的一个重要成因。长时间看手机屏幕发出的光线对眼睛也有一定影响。这种光线可能会使眼表的泪液成分发生变化,影响泪液的稳定性,进而引发干眼症。二、结合实际症状来看看手机和电子产品久了会出现畏光、视力模糊(眨眼后可改善)、眼睛发红、有黏液、晨起眼睑粘连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干眼症的症状相符合。这表明长时间看手机等电子产品很可能是导致你患上干眼症的原因之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干眼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单纯是看手机。三、干眼症的其他成因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泪腺会逐渐萎缩,泪液分泌自然会减少。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中老年人更容易因为这个原因患上干眼症。2.疾病因素像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等疾病,会破坏泪腺的结构,导致泪腺分泌减少。这些疾病通过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机能,间接影响到眼部泪液的分泌,从而引发干眼症。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激素替代疗法、抗抑郁药、节育药物以及治疗高血压、痤疮、帕金森病的药物等,会抑制泪腺的分泌。如果正在服用这些药物,患干眼症的风险会增加。4.泪液成分异常泪液由水分、脂质、黏液三种基本成分混合而成,任何一种成分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干眼。例如睑板腺堵塞会导致脂质分泌异常,进而影响泪液的正常功能,引发干眼症。5.环境因素大风、空气干燥以及吸烟的环境等会导致泪液蒸发过多。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没有长时间看手机,也可能会患上干眼症。三、干眼症的治疗与看手机的关系1.治疗措施治疗干眼症的关键是去除诱因。如果是因为看手机等电子产品引起的,需要改变工作和生活习惯,减少看手机等数字屏幕设备的时间,注意眼睛的休息。同时,对于泪液蒸发过多者,可以佩戴湿房镜及硅胶眼罩;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应进行眼睑清洁、热敷及睑板腺按摩等;还可以使用人工泪液替代泪液成分,口服溴苄环己铵、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等促进泪液的分泌。如果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如药物引起的要及时停用相关药物,疾病引起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等。中医运用整体调理脏腑功能与外治方法相结合,能够发挥协同效应。内治法从根本上调整人体的脏腑阴阳平衡,改善全身的生理功能,为眼部提供良好的内环境。外治法则直接针对眼部的症状,快速改善眼部的局部状况。内外结合,既能从根源上解决干眼症的病因,又能迅速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使中医药在干眼症的治疗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2.关于看手机得了干眼症不是绝对不能看手机,但是要控制看手机的时间。过度使用手机会加重干眼症的症状,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所以在治疗期间,应该尽量减少看手机的时长,遵循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以缓解干眼症的症状并促进眼部健康的恢复。
一、不同类型眼药水的情况人工泪液如果是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在干眼症症状持续存在的情况下,是可以较长期使用的。因为不含防腐剂,对眼表的损伤风险较小。例如,玻璃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的剂型),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眼表的湿润度,模拟天然泪液的成分,缓解干眼引起的眼部干涩、刺痛等不适症状。但即使是这类眼药水,也建议定期复诊,让医生评估干眼的改善情况,根据病情调整用药频率等。含防腐剂的眼药水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防腐剂可能会对眼表的细胞产生损害,长期使用含防腐剂的眼药水可能会加重干眼症状,甚至引起眼表的炎症等并发症。比如一些普通的氯霉素眼药水等含防腐剂的眼药,如果长期用于干眼症的治疗,会对眼表健康不利。二、长期使用眼药水可能带来的风险眼表损害无论是哪种眼药水,长期频繁使用都可能破坏眼表的微环境。眼表有一层泪膜,长期滴眼药水可能会干扰泪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泪膜的脂质层、水液层和黏蛋白层的比例可能会失调,进而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加重干眼症状。微生物耐药性如果使用含有抗生素成分的眼药水(在干眼症合并感染时可能会用到)长期使用,容易导致眼部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这意味着以后如果真的发生眼部感染,这些常用的抗生素眼药水可能就不再有效,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三、综合建议干眼症患者应该首先就医,明确干眼的病因,如是因为睑板腺功能障碍、用眼过度还是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引起的干眼。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眼药水,并且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例如,对于睑板腺功能障碍引起的干眼,可以进行睑板腺按摩等物理治疗;如果是用眼过度,要注意调整用眼习惯,如定时休息、增加户外活动等。如果需要长期使用眼药水,尽量选择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让医生根据眼部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有必要吗? 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凯西眼科研究所Ann U Stout副教授就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引言 在过去40年,对于婴儿鼻泪管阻塞,早期行泪道探通术的最佳时机仍存有争议,婴儿鼻泪管阻塞的治疗选择一直以循证医学为指导,这些循证医学评估了延迟行泪道探通术的风险和患者对行泪道探通术的应答、医疗成本、患者和医师的偏好。那么,对于婴儿鼻泪管阻塞,需要早期行泪道探通术吗? 鼻泪管阻塞为婴儿期常见的自限性疾病 尽管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可发生于6%~20%的健康新生儿,无论是否采取内科治疗(按摩和使用抗生素),其中90%的新生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在6月龄前可自发缓解。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缓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但仍然较高。据报道,至6~12月龄时,缓解率为60%~95%,至12~24月龄时,缓解率为60%~79%。 ?? 年龄较大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自发缓解率很少被报道,但至少可达33%。婴儿鼻泪管阻塞自发缓解的自然病程尚未明确,因为许多儿童在24月龄前已行泪道探通术,并且目前所有鼻泪管阻塞自然病程相关研究均以“行泪道探通术的时机”为研究终点。 推迟行泪道探通术的原因 ?? 如上所述,鼻泪管阻塞通常为自限性疾病,至1岁时,大多数鼻泪管阻塞可自发缓解。即使未自发缓解,其预后也相对良好。据估计,延迟行泪道探通术可以使85%无并发症鼻泪管阻塞患儿免于进行不必要的操作。一项单中心研究报告,在6月龄前对鼻泪管阻塞婴儿行泪道探通术治疗成功率为95%。这仅略高于此期间的自发缓解率90%。 ?? 任何操作均存在医源性风险。重建泪液引流假通道可以解决泪液引流问题。必须考虑采取具成本效益的操作。有研究已经尝试基于医疗成本探讨对鼻泪管阻塞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机,如设备成本、麻醉成本、到主治医师处反复就诊成本以及局部用药成本。在更好地理解鼻泪管阻塞的自然病程前,行泪道探通术的时机很难确定。 ?? 推迟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成功率也很高,尽管有研究显示,推迟行泪道探通术会导致鼻泪系统瘢痕形成,并需要进行更复杂的干预,如采用硅橡胶导管重建泪液引流假通道。研究报道,在24~36月龄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成功率为65%~96%。另有研究显示,9岁时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成功率为56%~92%。36月龄后未行泪道探通术的患儿较少。有证据表明,若患儿在1岁后鼻泪管阻塞持续存在,则患儿解剖学变异发生率较高,如鼻泪管变窄或阻塞。这将增加行泪道探通术的失败率。 早期行泪道探通术的适应证 ?? 毫无疑问,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有其适应证。尽管许多医师仍然倾向于推迟在手术室进行泪道探通术,但在门诊进行泪道探通术更容易,并且不需进行镇静。若存在下列情况,可早期行泪道探通术,如先天性泪囊突出、反复严重感染(泪囊炎)、需要频繁使用抗生素、存在严重泪膜畸形和有发生弱视风险。早期行泪道探通术的其他原因可能与医疗成本相关。有些家长可能希望避免支付推迟行泪道探通术的较高费用,或者与后续住院治疗的费用相比,其能够支付起门诊行泪道探通术的费用。行泪道探通术时可给予镇静,必要时,可应用麻醉药。
遗传疾病虽然可怕,但如果早做预防,可以相对减少它的危害。因此,准妈妈们在孕前应做好功课,了解双方家族遗传病史,以便提前做准备和采取措施。 遗传病是指由于受精卵形成前或形成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疾病。有的遗传病在出生时就表现出来,也有的出生时表现正常,而在出生数日、数月,甚至数年、数十年后才逐渐表现出来。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遗传病,并指导您如何预防。 1.过敏或哮喘。如果父母中只有一人患哮喘或对花生酱、花粉、灰尘等某一种物品过敏,孩子有同样问题的几率是30%~50%,如果父母都患有哮喘或过敏症,那么孩子患病几率就会提高到80%。 建议:坚持母乳喂养,选择过敏原少的配方奶粉;家里尽量不养宠物;现在正是各种鲜花开放的时节,傍晚花粉较多,孩子尽量少外出,外出时要戴上眼镜和口罩。 2.高血压和高血脂。如果父母双方中一人患有高血脂或高血压,孩子的患病几率大约是50%;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高血脂或高血压,那么孩子患病的几率将会达到75%。另外,如果爷爷奶奶中有人患心脏病,孩子得病的几率也非常高。 建议:除给孩子定期体检外,控制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很关键。1岁后,应确保他们每天营养均衡,坚持锻炼身体,避免堆积过多脂肪。另外,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能降低孩子患高血脂的几率,所以应尽量坚持母乳喂养。 3.肥胖症。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是重度肥胖,即患肥胖症,孩子超重的可能性是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肥胖症,孩子肥胖的可能性就高达70%。专家提醒,儿童时期的超重问题不能忽视,因为它很可能导致糖尿病、早期心脏病、哮喘和癌症。 建议: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养成健康的饮食和锻炼习惯。孩子少喝含糖饮料,每天看电视不超过2小时。孩子2岁以后,应按时检查身体,由医生来判断总体指数是否正常,以便及早发现孩子的体重是否存在问题。 4.糖尿病。如果父亲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被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是1/17。研究表明,20%~40%的子女是从母亲那儿遗传到此病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与体重有关的糖尿病,具有更高的遗传性。 建议:保持良好的身材,坚持运动。如果孩子超重,并有糖尿病家族史,最好在孩子10岁后通过血液检查来断定他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 5.近视眼。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后代近视的概率很高;如果父母中一人是高度近视,而另一个是该基因的携带者,遗传给孩子的概率也很高;如果父母两人均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虽然他们本人不近视,但他俩的致病基因会遗传给孩子,使孩子具备两个近视基因,患近视眼的几率也会很高。 建议: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由儿科医生诊断就可以了。但对那些有眼科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来说,必须要由眼科医生来做检查。如果孩子是弱视,3岁前开始治疗的效果是最显著的,所以尽早做出诊断尤为重要。 此外,多吃甜食会助长近视眼的发展。因为糖分在人体内代谢需要大量的维生素B1,会降低体内钙的含量,从而使眼球壁弹力减弱,导致近视加深。因此,近视眼的孩子要少吃甜食。
导读 《自然》今天就世界范围内近视的大流行进行了分析,文章特别提出中国等东亚国家的情况尤其恶劣,分析认为导致目前近视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户外运动。《科学》杂志也对该文章进行了转发。 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患近视,在学生寒假和暑假期间就诊高峰,因为大量近视眼患者需要验光和配镜,造成医院眼科人满为患。眼科医生Nathan Congdon说,成千上万的患儿蜂拥来到医院。 东亚近年近视患病率快速增加,60年前中国只有10-20%的患病率,现在在13-20岁的患病率高达90%。在韩国19岁竟然高达96.5%。 亚洲以外其他地区也呈现增加趋势,美国和欧洲成年人患病率大约为50%,是一个世纪前的2倍。据估计,2020年时,大约1/3的世界人口25亿人患近视。澳大利亚近视专家Padmaja Sankaridurg说,现在已经进入近视高流行时代。 近视虽然有一些方法纠正,但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最终导致不可逆视力损伤,由于发病率太高,不得不引起大家得关注。一些学者呼吁挽救儿童视力,导致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的最重要原因是儿童在室内时间过长,必须让儿童增加室外活动时间的比例。 关于近视发生原因的研究,多年来,科学家认为近视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1960年代,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近视患者比异卵双胞胎普遍,提示近视与遗传有关。后来研究发现大约有100个基因组区域和近视相关。但显然遗传不是唯一因素,1969年一项针对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的研究发现,曾经在隔离状态成长的131个成年人,只有2个患有近视,但是这些人改变生活方式后,他们儿女和孙子女竟然超过50%的患近视。这显然不是因为遗传的变化。肯定存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导致近视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缺乏足够的室外活动时间,这方面尤其突出的是中国的小学。 至少我孩子的情况是这样的,在美国上学时,课间时间老师会逼迫孩子到操场活动,虽然这样容易造成一些意外伤害,但学校有比较好的应急处理措施。中国的小学,除规定的体育课和早操时间,孩子们几乎都被限制在教室内,不停地写作业。当然中国的教育不只是这一点问题,但是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应该超过智力。一般情况下,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学业好,也可能没有价值。相反,即使学业不好,只要健康,仍然能幸福生活,对社会有用。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明裴一中《言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