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汗症唯一根治的办法就是手术。我们采用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开展例数近100例。 我们开展的有几个特点:1、微创:一边就开一个小口,不放尿管,第二天出院,尽可能体现了快速康复的理念;2、手术时间短,一般双侧20分钟以内可以完成手术;3、效果优异,可以说立竿见影,还没有下手术床手汗基本就完全消失;4、恢复快,第二天出院;5、复发率低;6 、并发症少:我们选择第三或者第四交感神经链切断,代偿性多汗极少见。
在临床实践中,胸腔积液经穿刺胸水常规和脱落细胞等检查多数都较难获得明确诊断。而胸腔镜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同时还能进行胸膜粘连固定术治疗胸腔积液。在胸水的诊断和治疗中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手段。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患者全身麻醉,插双腔气管插管; 2.选择第一个切口做腔镜孔,置入胸腔镜观察胸膜腔内情况。同时抽取胸水做进一步检查。 3.根据腔镜观察结果选择另一切口做操作孔。电勾充分分解胸腔内粘连,打通包裹性积液的腔隙,并做胸膜腔全面探查,根据情况行胸膜和肺组织的活检,胸膜活检处的出血予电凝止血。 4.为了控制胸腔积液,可向胸腔注入诸如无菌滑石粉等制剂以达到胸膜粘连固定,防止积液的进一步产生的目的。其他也可根据情况注入包括抗肿瘤药物等。
乳腺癌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和其他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预后的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以下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的解读,供参考: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加号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两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的过度表达即出现加号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上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可增高,其表达与乳腺癌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 但Fish检测两个加号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的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的一种,集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极性、形态和组织结构起重要作用。它的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是反应细胞增殖的一种增殖抗原,它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的乳腺癌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也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提示预后差。 TOP-II:DNA拓扑异构酶II,高表达提示肿瘤增殖和恶性度较高。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预后不好。 P170:是一种多药耐药基因,它的过度表达不利于治疗。 nm23:是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 相关的基因,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为乳腺癌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Her-1:和前面的Her-2类似,阳性不好。 DNA倍体:非整倍体预示肿瘤发生。 CD44V6:是一种蛋白,高表达提示预后较差。 Ck14、Ck17和CK7:与前面的Ck5/6有类似参考标准。 Bcl-2:是一种抑凋亡基因,它的阳性表达提示肿瘤分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少。 PS2:在预测内分泌治疗反应方面,PS2比ER测定可能更有用,PS2的表达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反应的最好指标。 P63: P63基因本身是一个抑癌基因,P6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检测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Calponin:在乳腺正常组、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中,几乎所有的肌上皮细胞表达P63、α-SMA和Calponin,而所有的腺上皮细胞3种抗体均为阴性;有助于判断浸润癌、原位癌及不典型增生。 SMA(smooth muscle actin):平滑肌肌动蛋白是可靠的标记抗体。从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到原位癌,早期浸润和浸润性癌,它的消失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 Cyclin D1:Cyclin D1的高表达可能在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乳腺癌中高表达的临床意义是:Cyclin D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相关。 COX-2(cyclooxygenase-2):乳腺癌组织中存在COX-2的表达。COX-2可能是临床评价病人预后、识别术后复发的高危险性病人很有实用价值的指标。 34βE12:是一种细胞角蛋白,它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肿瘤恶性生物学指标相关,乳腺癌组织中34βE12阴性表达提示预后不佳,可用于乳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P120膜:在乳腺癌组织中呈异常表达,并与E-cadherin表达相关,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P120膜与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生和发展更为密切。
肺脓肿是一种肺内化脓性和有空洞形成的病变。急性肺脓肿多数可经药物治疗而愈,但如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则可转为慢性肺脓肿,则必需外科手术治疗。 【诊断】 1、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 2、X线检查及胸部CT检查。可见肺部空洞性病灶,壁厚、常有气液面,周围有浸润及条索状阴影,伴胸膜增厚。 3、纤支镜检查。了解肺及气管支气管情况,并取材活检。 4、肺功能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心脏彩超,了解心肺功能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和手术耐受等问题。 5、痰培养加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治疗措施】 急性期肺脓肿可采用药物治疗等保守措施,包括抗生素全身应用及体位引流、雾化吸入及纤支镜吸痰等。经上述治疗无效则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1.经内科积极治疗病变未见明显吸收,而且持续或反复发作有较多症状者。 2.慢性肺脓肿有突然大咯血致死的威胁,或大咯血经积极药物治疗仍不停止者,应及时手术抢救。 3.慢性肺脓肿如因支气管高度阻塞而感染难以控制者,应在适当准备后进行肺切除。 4.慢性肺脓肿与其他病灶并存,或不能完全鉴别,如结核、肺癌、肺霉菌感染等,也需要肺切除治疗。 术前准备: 1、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加强营养,间断输血,全身用抗生素,体位排痰,局部喷雾,气管内滴药等。 2、痰量减少至每天50ml以下;痰由黄脓稠变为白粘稀薄; 3、食欲、体重有所增加; 4、血红蛋白接近正常,体温脉搏趋于平稳,则可进行手术。 手术方式:肺脓肿的手术难度大、出血多,病变往往跨叶,手术范围不宜太保守,尽可能不做肺段或部分肺叶切除,而多数是超过肺叶范围,甚至需要全肺切除。 手术并发症:常见的有失血性休克,支气管瘘及脓胸、吸入性肺炎、食管瘘等。 其预后,大多数慢性肺脓肿经外科治疗疗效满意,症状消失,并恢复正常工作。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差异很大。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食管癌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 一、病因 食管癌的人群分布与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地域、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遗传易感性等有一定关系。经已有调查资料显示食管癌可能是多种因素所致的疾病。已提出的病因如下: 1.化学病因 亚硝胺。这类化合物及其前体分布很广,可在体内、外形成,致癌性强。在高发区的膳食、饮水、酸菜、甚至病人的唾液中,测亚硝酸盐含量均远较低发区为高。 2.生物性病因 真菌。在某些高发区的粮食中、食管癌病人的上消化道中或切除的食管癌标本上,均能分离出多种真菌,其中某些真菌有致癌作用。有些真菌能促使亚硝胺及其前体的形成,更促进癌肿的发生。 3.缺乏某些微量元素 钼、铁、锌、氟、硒等在粮食、蔬菜、饮水中含量偏低。 4.缺乏维生素 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动物蛋白、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是食管癌高发区的一个共同特点。 5.烟、酒、热食、热饮、口腔不洁等因素 长期饮烈性酒、嗜好吸烟,食物过硬、过热、进食过快,引起慢性刺激、炎症、创伤或口腔不洁、龋齿等均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6.食管癌遗传易感因素。 二、临床表现 1.早期 症状常不明显,但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包括咽下食物梗噎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食物通过缓慢,并有停滞感或异物感。梗噎停滞感常通过吞咽水后缓解消失。症状时轻时重,进展缓慢。 2.中晚期 食管癌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常吐黏液样痰,为下咽的唾液和食管的分泌物。患者逐渐消瘦、脱水、无力。持续胸痛或背痛表示为晚期症状,癌已侵犯食管外组织。当癌肿梗阻所引起的炎症水肿暂时消退,或部分癌肿脱落后,梗阻症状可暂时减轻,常误认为病情好转。若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若压迫颈交感神经节,可产生Horner综合征;若侵入气管、支气管,可形成食管、气管或支气管瘘,出现吞咽水或食物时剧烈呛咳,并发生呼吸系统感染。最后出现恶病质状态。若有肝、脑等脏器转移,可出现黄疸、腹腔积液、昏迷等状态。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注意锁骨上有无增大淋巴结、肝有无包块和有无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远处转移体征。 三、检查 对可疑病例,均应做食管吞稀钡X线双重对比造影。早期可见:①食管黏膜皱襞紊乱、粗糙或有中断现象;②小的充盈缺损;③局限性管壁僵硬,蠕动中断;④小龛影。中、晚期有明显的不规则狭窄和充盈缺损,管壁僵硬。有时狭窄上方口腔侧食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B超检查是否有肝脏等脏器转移。实验室检查贫血程度和癌胚抗原检测。CT检查有无脑部、肺部等处转移。 四、鉴别诊断 早期无咽下困难时,应与食管炎、食管憩室和食管静脉曲张相鉴别。已有咽下困难时,应与食管良性肿瘤、贲门失弛症和食管良性狭窄相鉴别。鉴别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吞钡X线食管摄片和纤维食管镜检查。 治疗 分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综合治疗。两种或以上疗法同时或先后应用称为综合治疗。结果显示以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1.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食管癌首选方法。若全身情况良好、有较好的心肺功能储备、无明显远处转移征象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一般以颈段癌长度
目前乳腺癌手术较早以前越做越小,之前的扩大根治和根治术基本已放弃,取而代之的是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手术,尤其是保乳手术,呈现风起云涌的进展,不过凡事需要理性对待。下面就保乳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做一说明。 一、保乳手术的适应症 乳腺癌病人保乳手术的适应症为: 1.肿瘤小于3cm者,如果肿瘤与乳房大小的比值小,尽管肿瘤大于3cm仍可行保乳手术。 2.肿瘤边缘距乳晕边缘大于2cm,术后能保持乳房良好外形者,可选择保乳手术;术前检察发现病灶为多中心型或钼靶片显示多处微小的钙化者,也可以考虑做保乳手术。 3.保乳手术对病理类型无特殊的要求,侵袭性小叶癌、侵袭性导管癌及导管内原位癌均可以选择保乳手术。 4.需要注意的是,若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即使其他条件具备,也不能积极进行保乳手术。 二、保乳手术的禁忌症 保乳手术的禁忌症主要有8个方面 1.病灶大于4cm,边界不清楚者; 2.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或临床上考虑有淋巴结转移者; 3.病灶为多发者; 4.不能保证可获得有效、充分的放疗者,乳腺区域既往有放疗史者,患有胶原血管性疾病者; 5.乳房较小,但肿瘤较大,术后不能保持乳房外形者; 6.不愿接受保乳手术治疗者; 7.因为早、中期妊娠者是放疗的绝对禁忌症,所以不宜行保乳手术,但晚期妊娠者可实行保乳手术,待分娩后再行放疗; 8.癌瘤位于乳头、乳晕者。
手汗症为相当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局部异常多汗。多汗症并非疾病,只是交感神经过度亢奋,但往往因此症状造成学习,工作或社交的困扰,而就医治疗。手汗症并不被认为是病,现在,不少人对生活要求开始提高,所以来求诊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比较注重自己在社交场合表现出来的仪态举止和给人留下的印象。 手汗症的治疗可以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可以内服药物,在抑制手汗的同时,也抑制全身的汗腺分泌,这样相对来说副作用比较大。随着胸腔镜技术的成熟,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手汗症的一种有效主流的方法。 分类 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1)继发性多汗:常由局部炎症或损伤影响植物神经系统所导致。 (2)原发性多汗: 狭义上的多汗症,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因,出汗部位以手掌(即手汗症)、足底及腋窝最为常见,脸部及会阴部少见,而身体其他部位则罕见。 广义上多汗症:全身性多汗 (继发性) 全身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中毒、药物、心血管疾病、呼吸衰竭、类癌综合症、何杰金氏病。 手汗症一般在儿童或少年期出现,到青春期逐渐加剧,进而影响生活和学习。95.6%患者首次出现症状的年龄≤16 岁,15.3 %的患者有家族史。 病理机制 流汗是身体调节体温的正常现象,尤其在温热的环境中更明显。 一个人的汗腺大约有三百万到五百万,全身皮肤都有汗腺,位于皮肤真皮层,有一长的导管将分泌物(汗)引向皮肤表面。人体的汗腺是在内的一种分泌腺。腋窝,脚底,手掌以及额部尤其丰富。 汗腺是由交感神经(自主神经)来控制,因环境温度的改变,经这种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而有适当的排汗。排汗量个人差异甚大,亦即在同样的环境下,有人仍是干干的,但是却有人汗流浃背。 手汗症并非疾病,只是交感神经过度亢奋,但往往因此症状造成学习,工作或社交的困扰,而就医治疗。有多汗倾向的人手掌大多时候都是湿答答的,而长期潮湿的手部常会造成容易脱皮,更是有碍观瞻。学龄中的青少常因过量手汗将考卷弄湿而影响考试,经常是试卷未写就已经湿了。 临床诊断 1.病史特点 手汗症的诊断很大程度依赖于其病史特点,而在体格检查上,除局部大量汗液分泌的表现外通常无其他明显的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一般也不具有特异的诊断价值。所以,详细地询问病史是手汗症确诊必不可少的步骤。 2.症状特点 手多汗症状的出现可有一定的诱因,如情绪波动、焦虑、炎热、剧烈运动等,但有许多病例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症状,每日发作次数不等,每次持续5~30分钟,但在睡眠状态下几乎不会出现多汗症状。 临床可将手汗症症状分级,例如将手汗症病变程度由轻到重分成三级。其中,中重度患者才有明确的手术指征。 手汗症症状分级 轻度:手掌潮湿; 中度:手掌出汗时湿透一只手帕; 重度:手掌出汗时呈滴珠状。 3.手汗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手汗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和详细的体格检查。 在体格检查方面,一般仅能发现异常出汗的表现以及继发性皮肤病变的阳性体征。同时,必须注意发现一些与继发性多汗相鉴别诊断的阳性体征。如消瘦可能提示慢性全身性消耗疾病,肢端肥大可能与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关,心率加快者应进一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可能,血压升高者应注意嗜铬细胞瘤存在的可能性。必要时可进行血、尿检查,血糖、血T3 、T4浓度测定以及X线胸片或胸部CT检查。 (2)诊断标准 关于原发性多汗症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2004年美国皮肤病协会John Horrnberger制订的诊断参考。 手汗症诊断标准 无明显诱因肉眼可见汗腺分泌亢进持续6个月以上 并符合以下条件的两项者即可确诊: ① 、双侧出汗部位对称 ②、一周至少发作一次 ③、发病年龄小于25岁 ④、有阳性家族史 ⑤、 睡眠时无多汗 ⑥、 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 如果伴有发热、夜汗、体重减轻应注意存在继发性多汗的可能。 (3)鉴别诊断 许多疾病均有多汗的临床表现,无论是全身还是局部多汗都可能仅仅是某种疾病的一些症状。因此,只有深入细致地询问病史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才能作出一个正确的诊断。尤其对于进一步需要手术的患者,一系列的鉴别与排除都是必须的。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20世纪90年代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才使胸交感神经切除这一古老的手术青春焕发,甚至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术不再是巨创,而是采用电视胸腔镜微创的方法——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好评与青睐。 一、手术前准备 1、术前应明确诊断为手汗症并通过相关检查排除手汗症状继发性于其他疾病。 2、术前常规检查包括X线胸部摄片或胸部CT平扫、心电图以及血液学或免疫学等常规化验和临床生化全套。 3、近期感冒、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疾病,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不适以及其它不明原因不适者均应推迟手术。 4、小儿气管较细,术前应常规作X线胸部摄片,以选择适当气管插管的型号与规格。 二、手术技术与方法 交感神经切断术:手术是在一侧腋下切一个1-2cm的孔,插入胸腔镜,把交感神经干做切断即可,一般T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一侧胸交感神经的切断。 优点: 1、切口小:仅需一个1-2cm的小孔,手术过程无痛苦、几乎不出血、部位隐蔽; 2、安全性高:整个过程仅需10-20分钟,不反复,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安全可靠; 3、效果好:术后双手停止出汗,效果立竿见影,手术后观察1-2天即可出院。 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1.术中出血 术中出血通常是分离胸交感神经链时来自肋间静脉或奇静脉属支的损伤,但也有来自trocar进胸处的出血,包括肋间血管撕破等。一般能安全处理。 2.心脏骤停 罕见。手术时应高度注意患者的心率(律)及血压的变化。不过多数研究认为,该手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尽管存在,但一般均比较微弱。 3.气胸 高达75%的手术病人术后胸内都有少许气体残留,但通常能被吸收,仅有0.4-2.3%患者需安置胸引流管排气,张力性气胸罕见。 4.皮下气肿 可单独或伴随气胸出现,其发生率为2.7%。轻度的皮下气肿一般不需处理,但提醒注意有无合并气胸,重度的皮下气肿则多需放置皮下引流。 5.肺不张或肺炎 个别患者术后X线提示节段性肺不张或肺炎,防治的要点在于术毕彻底鼓肺排气、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多作深呼吸和拍背、咳痰。 6.术后一过性手掌多汗 一过性多汗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内,表现为手术后手掌多汗症状较术前严重或相似,出现时间不分白昼,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数小时不定,一日可反复发作数次,可以无任何诱因,一周后多自愈。其产生机制未明。 注意事项 实践证明保留T2能大大降低代偿性多汗的发生率。因此,术前谈话应重点指出以下内容 1、关于代偿性多汗:很多人担心术后代偿性出汗的问题,其实发生率很低不到1%。 2、关于术后复发:术后复发非常罕见,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神经走行变异所致,对这种情况可以再次施行手术切断T2获得治愈。 3、关于腋汗和脚汗:腋汗和脚汗也是多汗症的一种局部表现。施行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后确实有一部分患者腋汗和脚汗也消失或减轻,但也有患者未缓解甚至加重,这点也要加以说明。 4、关于狐臭:这是腋窝大汗腺过度发育产生的一种异常发臭的体液,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后可能使汗液减少,但不能根治,这点也应加以说明。 5、关于头汗症:手术必须切断T2,术后可能会发生重度头面部无汗和严重的转移代偿性多汗,术者和患者必需慎之又慎。 6、关于赤面症(社会恐怖症):它不一定是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某种情况下,自然发生害羞、胆怯、不安、头面部皮肤发红和出汗等现象。国外有人采用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收到一定疗效,但复发率相当高,这种情况应以心理治疗为主,不应盲目施行手术。
胸骨向前隆起称之为鸡胸(pectus carinatum,chicken breast),鸡胸是一种常见的胸廓畸形,一般认为与漏斗胸畸形一样与遗传有关,多数人认为是肋骨和肋软骨过度生长造成的,约占胸部畸形的6%~22%,男∶女约为3∶1。中、重度畸形者会对病儿生理及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应手术治疗。发病率排漏斗胸之后,为胸壁畸形中第二常见病。 病因 鸡胸畸形一般认为与漏斗胸畸形一样与遗传有关,多数人认为是肋骨和肋软骨过度生长造成的,胸骨的畸形是继发于肋骨畸形的。 临床症状 鸡胸较漏斗胸发生率低,临床症状也较轻,因此不太受患者及家属的重视。轻微的鸡胸往往不就诊,较重的鸡胸畸形明显,临床上很容易确诊,侧位X线胸片能清楚显示胸骨的畸形状况,其他检查方法常无异常发现。 临床上根据胸骨不同的形态,可将鸡胸分为三种类型: 1、船形胸 主要为胸骨伸长、向前凸起、双侧下份肋软骨下陷,状若船的龙骨,严重者使胸腔容量减小。侧位X线片上见肋骨与胸骨分离,胸骨后间隙延长。 2、球形鸽胸 球形鸽胸的特征为胸骨柄、胸骨体连接处与相邻肋软骨的隆起,若有胸骨角的减小,则会造成胸骨体下2/3的下陷,使第2至第5肋软骨在胸骨旁隆起。 3、单侧鸡胸 单侧鸡胸也称非对称性鸡胸,以胸壁的一侧突出为特点,有时可伴有对侧的下陷。肋软骨畸形在此型中起重要作用,胸骨位置异常不明显。 辅助检查 (1)X线:胸部X线显示胸骨下部和相邻肋软骨明显下陷,脊柱与胸骨间距增加。脊柱X线观察脊柱有无侧弯等。 (2)CT扫描:用CT扫描能更准确的评价鸡胸的突起程度、对称性、心、肺影响的情况和合并其他问题。如合并肺囊性腺瘤样畸形、隔离肺、膈膨升等。 (3)心电图:偶见窦性心律不齐,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4) 心脏彩超;有利于发现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4)心、肺功能检查:极严重者心肺功能下降。 (5)血生化:部分患者有轻度贫血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治疗措施 一、中重度鸡胸 建议采取手术。 1.传统手术 (1)上、下带血管蒂胸骨翻转术。 (2)无蒂胸骨翻转术。 (3)胸肋沉降术。相对采用较多。胸前正中或横切口,分离两侧胸大肌,显露畸形的胸肌及两侧肋软骨,在腹直肌附着点切断腹直肌,将其翻向下方,切开肋骨骨膜,将畸形范围内受累的各肋软骨过长的部分切除,并将过长的骨膜纵向缝缩,如果胸肌畸形严重也需作横断楔形截骨,使胸骨变平,然后用钢丝固定,拉拢缝合胸大肌并将腹直肌缝合胸骨前面。手术的效果非常满意。 2.微创手术 即鸡胸NUSS手术。原理与微创漏斗胸矫治相似。只是一个是从胸骨后穿过钢板后翻转上抬胸骨,一个是将塑形好的钢板下压上抬的胸骨并与肋骨固定,达到矫形的目的。我院在云南省内较早开展此类微创手术,相对传统手术,损伤较小,效果优良,值得推广。也欢迎病友前来咨询。 二、轻度鸡胸 孩子有轻度鸡胸是一种常见现象,因为在快速发育期,孩子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大。当日照时间短,维生素D或钙剂摄入不足时,就会出现鸡胸、肋外翻。 轻度鸡胸,无需矫正。适当让孩子多在阳光下活动,适量补充些钙制剂或平时多喝牛奶、多吃虾皮等含钙高的食物。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进行适度体育训练,每天教孩子做展臂、扩胸动作,到空气新鲜的户外做深呼吸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孩子的鸡胸有可能得到改善和纠正。 预防措施 1.母亲在孕末期要注意营养,多吃蛋类、动物肝脏等含维生素D及蛋白质多的食物,经常晒太阳,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 2.初生宝宝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维生素D及其他营养易于吸收。4个月的宝宝开始添加辅食时,不要以谷类食品为主,否则会影响膳食中钙盐的吸收。应逐步添加蛋、肝等含维生素D多的食品。 3.晒太阳是预防佝偻病最方便经济、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小婴儿过了满月后,可逐步增加日晒时间。在正常天气下,每日晒太阳2小时左右。 4.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并定期到保健单位进行健康查体。 并发症 在本病的患者中,轻型的鸡可无并发症或无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因变形的胸骨使胸廓改变,挤压心肺,使心肺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且多伴有合并症。如合并Marfan综合征和神经纤维瘤病等,在重症鸡胸患者中还常出现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喘息等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肺癌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的治疗也是一项长远艰巨的任务,患者还要承受很大治疗上的痛苦,一般来说,晚期肺癌的治疗也主要是以控制症状为主,以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 肺癌既破坏了人体本身的脏腑功能,又破坏了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导致脏腑功能衰竭,会出现肺癌晚期临终前症状,从而致人死亡。 一、症状 1、出血 癌组织侵犯血管或癌组织小血管破裂而产生的。如肺癌病人可咯血,痰中带血;胃、结肠、食管癌则可便血。 2、肿块 癌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甲状腺、腮腺或乳腺的癌可在皮下较浅部位触摸到。肿瘤转移到淋巴结,可导致淋巴结肿大,某些表浅淋巴结,如颈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容易触摸到。 3、气促 胸腔积液发生区域性扩散的肺癌晚期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气促。由肺和心肌产生的正常组织液由胸正中的淋巴结回液。若这些淋巴结被肿瘤阻塞,这些组织液将积聚在心包内形成心包积液或积聚在胸腔内形成胸腔积液。以上两种情况均可导致气促。 4、声音嘶哑 控制左侧发音功能的喉返神经由颈部下行至胸部,绕过心脏的大血管返行向上至喉,从而支配发音器官的左侧。因此,若肿瘤侵及纵隔左侧,使喉返神经受到压迫,声嘶便产生了,但却无咽痛及上呼吸道感染的其它症状。 5、疼痛 出现疼痛往往提示癌症已进入中、晚期。开始多为隐痛或钝痛,夜间明显。以后逐渐加重,变得难以忍受,昼夜不停,剧烈疼痛是肺癌晚期临终前症状,若是出现一般通过药物进行控制。疼痛一般是癌细胞侵犯神经造成的。很多人晚期都会感到无比疼痛,甚至吃药都不管用。 二、检查 1、胸片 为诊断肺癌最常用之手段,其阳性检出率可达90%以上。 2、胸腹部CT检查 在肺癌的诊断与分期方面,CT检查是最有价值的无创检查手段。CT可发现肿瘤所在的部位和累积范围,也可大致区分其良、恶性。CT还可以清晰显示肺门、纵隔、胸壁和胸膜浸润,用于肺癌的分期。腹部CT对于观察腹内诸脏器如肝、肾、肾上腺等有无转移非常有帮助。 3、磁共振 MRI在肺癌的诊断和分期方面有一定价值,其优点在于可以在矢状和冠状平面显示纵隔的解剖,无需造影清晰地显示中心型肿瘤与周围脏器血管的关系,从而判断肿瘤是否侵犯了血管或压迫包绕血管,如超过周径的1/2,切除有困难,如超过周径的3/4则不必手术检查。肿瘤外侵及软组织时MRI也能清晰显示,对肺上沟瘤的评估最有价值。在检查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方面,MRI与CT相似,可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但特异性较差。 4、支气管镜检查 阳性检出率达60%~80%,一般可观察到4~5级支气管的改变如肿物、狭窄、溃疡等,并进行涂刷细胞学,咬取活检,局部灌洗等。这种检查,一般比较安全,也有报告9%~29%活检后并发出血。遇见疑似类癌并直观血运丰富的肿瘤应谨慎从事,最好避免活检创伤。 5、SPECT骨扫描 SPECT骨扫描较早地发现骨转移灶。如病变已达中期骨病灶部脱钙达其含量的30%~50%以上,X线片与骨显像都有阳性发现,如病灶部成骨反应静止,代谢不活跃,则骨显像为阴性X线片为阳性,二者互补,可以提高诊断率。 6、纵隔镜检查或E-BUS检查 当CT可见气管前、旁及隆突下等2,4,7组淋巴结肿大时应全麻下行纵隔镜检查。在胸骨上凹部做横切口,钝性分离颈前软组织到达气管前间隙,钝性游离出气管前通道,置入观察镜缓慢通过无名动脉之后方,观察气管旁、气管支气管角及隆突下等部位的肿大淋巴结,用特制活检钳解剖剥离取得活组织。临床资料显示总的阳性率39%,死亡率约占0.04%,1.2%发生并发症如气胸、喉返神经麻痹、出血、发热等。 7、PET-CT检查 可以发现意料不到的胸外转移灶,能够使术前定期更为精确。胸外转移病例中无假阳性率,但是在纵隔内肉芽肿或其他炎性淋巴结病变中PET-CT检查有假阳性发现需经细胞学或活检证实。 结语:以上的内容是关于肺癌晚期症状的一些知识,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同样的情况需要及时的到正规大医院接受治疗,最后祝愿大家每天生活都能健康幸福。
假期进入胸壁畸形矫正的高峰,其中漏斗胸占了绝大部分。其他有鸡胸,扁平胸等等。这两周共进行了近30例的漏斗胸微创矫治手术,年龄跨度2-26岁,有初次手术的,有其他医院手术失败过来再次手术的,效果都比较理想。我们建议手术越早做越好,严重畸形一岁以上就可以考虑进行。下面是术前术后一下病例的效果图: 术后效果:完全矫正。 12岁,重度漏斗胸。 术后效果:完全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