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le11网友关于巨细胞病毒的总结 (转载)文章来源:上海金山医院王建设大夫个人网站大家好!我浏览了绝大多数王教授的关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母乳喂养的观点,算是做一个汇总贴出来,方便大家查阅.总结的不好也肯定有疏漏,大家望谅!也请大家补充,谢谢!(1)巨细胞病毒的感染分为先天性感染(宫内感染)和后天性感染;新生儿生后两-三周以内血清巨细胞病毒IgM和DNA阳性,一般判断为宫内感染。宫内感染主要会影响宝宝听力。宫内感染往往问题很多,而后天感染一般没有症状。(2)巨细胞病毒感染很常见,有时很难分清宫内感染还是出生时感染。可做听力筛查,最主要的危害是影响听力。(3)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会一直在体内。我国大部分人体内都有这个病毒。(4)母乳喂养不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禁忌症,我国很多人母乳中巨细胞病毒DNA阳性。只要是足月、免疫功能正常的小孩,就可以母乳喂养。(5)巨细胞病毒的治疗药物会有副作用,因此治疗仅限于有症状的感染,限于有巨细胞病毒活跃复制。活跃复制的指标是血中CMV-DNA阳性。如听力正常,血中CMV-DNA阴性,不需要治疗。(6)引起转氨酶高,黄疸的原因很多,并不一定是巨细胞感染。(7)巨细胞感染主要是原发感染会引起问题,感染再激活也会有问题,不过相对较轻。(8)关于继续给宝宝喂母乳问题,有些专家认为不要喂,但有研究表明,母亲CMV-IgG阳性给宝宝喂母乳没问题。我们绝大部分体内都有这个病毒,宝宝迟早都会受感染。调查发现,到2岁时,60%的宝宝都感染过了,只有极少数会显出有病。(9)血中CMV-DNA可以看出病毒有没有复制,尿中的CMV-DNA和CMV-IgG都看不出来。CMV-Igm阳性可持续6个月,也不是看病毒是否复制的好指标。(10)CMV-DNA呈阴性就不需要治疗。听力正常不能代表说病毒没有复制。但听力正常,你的小孩有没有其他的表现,即使CMV-DNA阳性,国外也不考虑治疗,如实在不放心,治疗一疗程也可,但要权衡治疗的效果和药物的副作用。(11)宝宝的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表示宝宝也受到了感染,但不能代表血的CMV-DNA也是阳性,也不能说明病毒在复制,因为巨细胞病毒IgM抗体在有些人感染后或一次活动后可持续长达6个月阳性,而血的CMV-DNA持续时间短。上述内容是由goodbaby网站的Yale11网友总结的
引言:啼哭是儿童正常行为的一部分,也是临床常见现象。据统计,婴儿生后前三个月,约20%以啼哭或哭吵为主诉就诊。近年来,儿科医生、饥饿心理学家评估后发现,啼哭过程对婴幼儿健康和情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婴儿哭吵为良性过程,但过度哭吵会导致家长焦虑,甚至采取一些危险措施,如盲目使用镇静药,甚至导致“婴儿摇晃综合征”。定义:首先来看一下“过度哭吵”的定义:目前主要遵循Wessel提出的“3”法则:即婴儿1d哭吵3h以上,每周3d以上发作,并连续3周,持续3个月。根据婴儿哭吵的特征,可将其分成3种:1)正常;2)过度、由于不适或疾病引起;3)不明原因,婴儿肠绞痛属于这一类。原因:1、神经系统相关的影响因素:目前最能被接受的假说认为,过度哭吵与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例如出生时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儿存在更加频繁的哭吵。同样,婴儿父母抑郁、早产、小于胎龄儿也是出生后第一个月过度哭吵的高危因素。2、生物钟系统:一些研究认为,生物钟调节失衡也与过度哭吵有关。生物钟由下丘脑调节,受睡眠时间、体温、进食和褪黑素的影响,在生后逐渐发展成熟。3、婴儿气质:婴儿气质也会影响啼哭。气质由个体应对刺激的反应类型、适应性能力(压力情况下冷静的能力)、以及活动水平等决定。部分难养性气质的婴儿常敏感、易怒、反应激烈等。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婴儿啼哭,即使是易养型气质的婴儿,在家庭破裂环境中,如社会心理问题、家庭暴力等,也会出现过度啼哭。婴儿能敏锐觉察到看护人,尤其是母亲的状况,一项研究表示,孕期压力与婴儿出生前6个月过度啼哭密切相关。5、消化系统相关问题: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或者胃食管反流等也与婴儿哭闹相关。近些年一些研究也表示,婴儿肠道菌群变化也与过度哭吵相关,需进一步证实。临床干预措施:多数婴儿啼哭是良性的,95%自限,剩余5%有明确病因。临床管理中同样适用“3”法则:1)多数婴儿哭吵不是一种疾病;2)婴幼儿不会因此发生危险或其他状况;3)肠绞痛会自动停止,“宝宝也会逐渐学会应对肠绞痛”。部分患儿通过改变体位可改善啼哭症状:如将婴儿置于父母怀抱,或取俯卧位,用温布或用热水袋温暖婴儿腹部并进行腹部按摩,可有效改善啼哭症状。一过性使用安慰奶嘴也可让婴儿安静,但长期使用效果还有待观察。有研究表示,将8周龄以内婴儿包裹起来,与对照组相比,啼哭明显变少。同样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也能有效减少42%的婴儿啼哭。还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氛围,也可缓解婴儿哭闹。益生菌用于缓解婴幼儿过度哭吵的疗效也颇具争议。
一天,一位母亲带着4岁的宝宝慌慌张张地赶到儿科诊室,一问才知道,宝宝误食了家中阳台上摆放的滴水观音叶子,后听人说这种植物有毒,不放心带到医院咨询,幸好宝宝误食很少,没有什么症状,经检查也没有发现口腔咽喉部有异常表现,虚惊一场。 随着生活品质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家里养一些花花草草,有宝宝的家庭注意了,一不小心,以下这些花草可能会给您的宝宝带来大麻烦,不养也罢。 1 汁液有毒,切勿误食——滴水观音、万年青、一品红、马蹄莲、夹竹桃等,这些植物的汁液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宝宝误食后,轻则导致身体不适,重则会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 2 身披尖刺,谨防触碰——仙人掌、仙人球、龙舌兰、虎刺梅、龙骨等,这些植物的表面都有尖刺,宝宝好奇心重,一旦触碰,会有皮肉之苦; 3 香气浓郁,不可久闻——郁金香、夜来香、百合、兰花等,因为香气浓郁,闻之时间过长,成年人都会头晕目眩、心烦气闷,小孩子更会有不适表现; 4 诱发过敏,哮喘发作——茉莉花、水仙、玫瑰花、迎春花、绣球等,对过敏体质的宝宝可能会诱发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甚至哮喘发作。 那么,有宝宝的家庭可以放置哪些植物呢? 芦荟、吊兰、常春藤、白掌、铁树、绿萝、龟背竹等,这些都是些观叶植物,安全、好伺候,是宝妈们的较好选择。
根据科学家与考古学家的研究,牛奶作为人类的饮品,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那么,5000年前的牛奶是什么样的呢? 所谓α2奶,就是只含有A2型β-酪蛋白的牛奶。 我们知道,牛奶中含有乳清蛋白和酪蛋白两大类蛋白质,其中酪蛋白又包括β-酪蛋白、κ-酪蛋白及α-酪蛋白,而β-酪蛋白又有两种变异型——A1型β-酪蛋白、A2型β-酪蛋白。大部分牛奶(普通牛奶)都含有这两种酪蛋白或者仅含有A1型β-酪蛋白,只有少数"特制"的牛奶才只含有A2型β-酪蛋白而不含A1型β-酪蛋白,即我们所说的α2奶。 根据科学家与考古学家的研究,牛奶作为人类的饮品,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而且远古时代的奶牛所产的奶据考证都只含有A2型β-酪蛋白——α2奶,随着漫长的自然演化,奶牛的基因逐步发生变异,牛奶中渐渐开始含有A1型β-酪蛋白,如今纯种的产α2奶的奶牛在全球变得越来越稀少,导致α2奶这种古老的饮品在今天变成了稀罕之物了。 那么,与普通牛奶相比,α2奶究竟有什么优点呢? 1 能明显减轻敏感体质的人喝奶后腹胀、腹痛不适感; 2 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3 降低患心血管病的风险; 4 对人的大脑及认知能力有某种促进作用。 α2奶这么好,能大规模生产吗? 随着基因筛选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可以通过严格的基因检测,筛查出只产α2奶的奶牛并单独饲养,这样就能获得纯净的α2奶源了。不过,由于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这项技术还不能大规模推广,到目前为止,α2奶在市面上还是不折不扣的“小众奶”!相信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这种古老的“小众奶”一定能恢复青春、造福人类。(同步在微医网发布)
自1967年出版至今,整整半个世纪,不断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上千万册,风靡整个东南亚,这就是日本著名儿科专家松田道雄先生的《育儿百科》。 这本《育儿百科》有如下特点: 1 以时间为序,从孩子出生前备孕到学龄儿童,分各个年龄段,内容包罗万象,详尽叙述了喂养方法、生活环境、异常情况、集体保育等; 2 从孩子自身需求出发,一切育儿措施都要符合孩子身心发育规律,强调自然成长。比如:鼓励母乳喂养、循序渐进地适应周围环境、科学护理、适度锻炼、按时预防接种、不要过多使用药物,等等; 3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没有一套所谓绝对正确并适宜所有宝宝的育儿方法。比如:许多看似不正常的现象其实只是个体差异,孩子的饭量有大小、睡眠时间有长短、脾气有安静与吵闹、走路有早晚、出牙有先后等等,不要与别人家的孩子攀比; 4 母亲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替代。母亲对孩子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与观察,最清楚宝宝的需求及有无问题,要相信自己的判断,理性对待别人的意见; 5 有些疾病是自限性的——会自行恢复,如普通感冒,没有必要过度干预,但有些急症需要立即送诊及处置,否则会给孩子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如肠套叠、异物误吸等。
一入秋,天气稍有转凉,到儿科诊室来看病的宝宝们,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穿上了厚厚的衣服,看上去萌萌哒,殊不知对宝宝的身体却很不利呢。 1 使宝宝容易反复感冒、发烧甚至咳喘 家长怕孩子受凉,总是想让宝宝多穿一点,其实孩子穿得过多,反而容易出汗,若出汗后没有及时发现、擦汗并适时减少衣物,冷风一吹,反而更容易受凉。 2 过多衣物包裹可引发皮肤病 宝宝穿得太多,由于汗液等刺激,可诱发湿疹、尿布疹、皮肤褶烂、脓疱疹等皮肤病。 3 影响动作发育 过度保暖的结果是,孩子被层层包裹,行动不便,运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时间一长会导致运动发育迟缓,如不会爬、走路较迟等。 4 小婴儿甚至会出现“捂热综合症” 小宝宝的身体限制在厚厚的衣被里,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发,衣被里的温度越来越高,孩子又太小行动能力很弱,热得不行了也难以挣脱衣被,长久的高温会导致孩子高热、脱水、缺氧、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 其实,宝宝很多时候并不觉得那么冷,之所以“被穿上”这么多的衣服,只是因为“妈妈觉得你冷”! 那么,宝宝到底穿多少衣服合适呢? 1 活动时 小一些的宝宝,可按照“比大人多一件”的标准穿衣;大一些的宝宝可以和成人穿一样多,甚至稍微少一些,因为他们都喜欢活动,而且适当锻炼御寒能力可增强体质,不易生病。 2 年龄大小 由于1岁以内的宝宝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但身体产热能力相对不足,所以,寒冷天气外出时还是应该多穿些。三岁以上的孩子都会自我表达冷暖,只要孩子不觉得冷就没必要多穿。 3 判断标准 不能以孩子手脚温度来判断他的冷热,孩子的心脏较小,搏出的血量较少,达到孩子四肢末梢的血量自然就较少,所以局部摸起来会偏凉,这是正常现象; 孩子的颈部、前胸、后背温热,手脚偏凉一些正合适。 总之,无论是室内、外还是白天、夜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气温总是在不断变化。然而宝宝对于温度调控能力较差,家长应该根据当下的气候与温度状况,及时替宝宝增减衣物,再搭配帽子、袜子、手套、围巾等小配件,达到既保暖又不厚重的舒适效果。
支持孩子的每一次探索家长发现孩子在探索周围世界时,千万别打扰,因为他们在学习。此外,家长不要给孩子制定太高的目标,应该制定孩子能达到的任务,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有了动力,自然能开心地学习。让孩子了解失败没有关系家长在得知孩子失败时,千万别表现出一副可怜的模样,更不能指责孩子。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想要成功,就要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然后继续努力。家长要允许孩子的失败,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相信他们一定会成功。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当孩子成功时,他们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为每次的成功都是一种学习,更会让孩子信心十足,有动力朝下个目标迈进。(转自育儿网)
1 何谓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具体表现为持续腹泻、胃肠胀气等。2 乳糖是什么样的糖类?如何被人体吸收的?乳糖是牛乳、母乳等乳类食品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成分。因为乳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双糖,不能直接经人体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它需要存在于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单体。只有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单体才能经过肠黏膜吸收进入人体血液,起到提供人体热量的作用。由于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自足月婴儿出生后就已经基本成熟,所以孩子出生后就可接受含有乳糖的乳品。3 出现乳糖不耐受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的,其发生率与遗传和种族有关,我国新生儿的乳糖不耐受多属于此类,只是程度有轻有重。二、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包括病毒、细菌在内的病菌侵袭肠道后,破坏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一旦乳糖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乳糖不能被分解,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现象。另外,抗生素的使用也会破坏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活性,同样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现象。4 如何处理乳糖不耐受?腹泻前就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可以换成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粉即无乳糖奶粉喂养;腹泻前采用母乳喂养的孩子,是否能坚持母乳喂养,主要看孩子是否还腹泻。如果腹泻持续一周不见好转,应添加外源性乳糖酶或换成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一般要服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2周后,再逐渐转回普通婴幼儿配方奶粉。
口腔护理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做起的,婴儿口腔护理主要是指孩子从出生后到3周岁前的这一段时间的护理,很多父母都忽略了这段时间对宝宝口腔的护理,觉得孩子对外界的食物摄取也不是太多,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不同阶段婴儿口腔护理都不同,也起到不同的保护作用。其实想要宝宝牙齿好,就要让宝宝从小注意口腔卫生,而且越早越好。 一、宝宝未长牙时,需用专用清洁纱布擦拭口腔; 二、从宝宝长第一颗牙就要开始认真刷牙; 三、定期做口腔检查; 四、甜食控制; 五、涂氟和窝沟封闭预防蛀牙。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l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符合第l~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5岁以下儿童喘息的特点 1.5岁以下儿童喘息的临床表型和自然病程:喘息在学龄前儿童是非常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会发生反复喘息。可将5岁以下儿童喘息分成3种临床表型: (1)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喘息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肺的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 (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特应症表现,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小于2岁的儿童,喘息发作的原因通常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有关,2岁以上的儿童,往往与鼻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有关。 (3)迟发性喘息/哮喘:这些儿童有典型的特应症背景,往往伴有湿疹,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 但是应该注意,第1、2种类型的儿童喘息只能通过回顾性分析才能做出鉴别。儿童喘息的早期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因此不宜在对患者进行初始治疗时即进行如此分类。 2.5岁以下儿童喘息的评估:80%以上的哮喘起始于3岁前,具有肺功能损害的持续性哮喘患者,其肺功能损害往往开始于学龄前期,因此从喘息的学龄前儿童中把可能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患儿识别出来进行有效早期干预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可用于对学龄前喘息儿童作出哮喘的确定诊断。 喘息儿童如具有以下临床症状特点时高度提示哮喘的诊断:(1)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2)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3)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4)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 哮喘预测指数:能有效地用于预测3岁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 哮喘预测指数:在过去1年喘息≥4次,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或2项次要危险因素,为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建议按哮喘规范治疗。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父母有哮喘病史;(2)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3)有吸入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次要危险因素包括:(1)有食物变应原致敏的依据;(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4%;(3)与感冒无关的喘息。 必须强调,学龄前喘息儿童大部分预后良好,其哮喘样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自然缓解。因此,对这些患儿必须定期(3~6个月)重新评估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抗哮喘治疗。 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原因之一,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诊断依据:(1)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问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2)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 以上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注:摘编自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