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这里我统称为“慢性乳腺炎”,乃为无奈之举,因为无论称为“浆乳”还是“肉芽肿”其实都是既对,也不全对。因为这两者的诊断都是基于病理检查的结果,临床中,我们看到的是病理检查所见,与取材的位置有关,有时甚至是“浆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都有;第二,这类疾病往往病灶范围较大,病理医生很难对所有标本进行取材、诊断;第三,“肉芽肿”并不具有特异性,比如说异物刺激机体局部,都会形成“肉芽肿”;再者,“浆细胞”确实不是所有标本中都能见到。无奈之下,称其为“慢性乳腺炎”,区别于发生于哺乳期的“急性乳腺炎”。1. 疾病特点:大多数疾病的“慢性”是由“急性”转变而来,但“慢性乳腺炎”却并不是由“急性乳腺炎”转变而来,而是一种独立的、有着自身特点的疾病。这种疾病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好发于产后2-5年,少数为其他年龄段女性,甚至男性。表现为乳房疼痛,出现肿块,肿块于短期内迅速增大,初起B超检查可能仅提示为“乳腺增生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多正常。若给予抗生素干预,一般疼痛可改善,但肿块常无明显变化。乳房肿块处皮肤可逐渐变红、变软,形成脓肿,虽有脓肿,但多数患者无发烧等全身表现,予以脓肿切开引流后,常表现为脓腔此消彼出,出现肿块、脓肿、溃口、结痂同时存在的“四世同堂”之像,病程较长。疾病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结节性红斑,膝踝关节疼痛等并发症,出现红斑时,可伴有发烧。病因方面,目前仍不明确,可能和以下几个方面相关。第一,乳头凹陷;第二,高泌乳素血症;第三,精神类疾病史并予以药物治疗;第四,产后长时间或不恰当使用吸奶器;第五,免疫系统疾病史;第六,饮食、情绪等。男性发病多有吸烟史。病机方面,这类疾病属于无菌性炎症(这也是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多无增高,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因),因一种或多种原因导致乳腺导管内分泌物积聚,在某些诱因下乳管内分泌物外泄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表现。分泌物的积聚,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为产生过多,二为排出不畅。产生过多可能与高泌乳素血症、药物影响(如抗精神类疾病药物)、饮食不当、情绪刺激等有关。排出不畅可能与乳头凹陷、乳管迂曲、吸奶器的长期或不当使用改变乳管壶腹部括约肌功能等有关。诱因往往是外力损伤,如小孩踢、撞,乳房按摩,性外伤,内衣过紧,或其他一些作用于乳房局部的伤害。2. 治疗:对于该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内治、外治两个方面。内治又包括中药内服、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结核治疗;外治包括中药外敷、肿块切除、脓肿切开引流、脓肿扩创+中药祛腐结合拖线、熏洗、绑缚等。抗生素治疗,有改善疼痛症状的作用,部分患者在疼痛被控制、病灶范围较小的基础上,病灶可吸收而恢复正常,但若病灶范围较大,一般很难经抗生素治愈。糖皮质激素,早期使用有治疗作用,但需要长时间、规范使用,若见好即收往往肿块会迅速再次出现,且病势更重;若已经有脓肿形成,糖皮质激素往往获效欠佳;经激素治疗后,很多患者会留有既不消散,也不成脓的僵块,非常棘手;激素的副作用对于年轻女性也是一个考验。免疫抑制剂或抗结核治疗,为无依据的无奈之下的少数人的尝试(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除外),目前就我们所见效果不佳,结合药物的副作用,持反对态度。肿块切除,对于病灶范围较小、乳房较大的患者,可以实施,但是切的范围要足够大,术后乳房外形可能有所改变。脓肿引流,为局部脓肿形成之时的对症处理,同时有治疗作用。因其脓腔形成为非同期、相互间有间隔等特点,往往要多次引流。中医药治疗,为目前治疗本病的主流方法,尤其是对于复杂性慢性乳腺炎。包括了中药内服,脓肿引流、脓肿抽吸、脓腔扩创结合脱腐中药的局部使用及中药熏洗、垫棉加压绑缚等方法,获效满意,不足之处为时间较长。3. 调护:避免外力损伤(包括内衣不要过紧、避免不恰当乳房按摩等);少吃高热量食品,如蛋糕、奶茶、芝士、坚果、蟹黄等;少吃传统认为大辛大热之品,如桂皮、八角,羊肉、鹅肉等(临床看到有相关性,目前原因解释不清楚);少生气,少熬夜。
一、什么叫乳房结节?顾名思义,结节就是摸上去有结节感,好比和面里面有个面团没打开,或者揉面团里面有个质地比面团整体要硬的东西,再或者穿外面衣服时把棉毛衫的袖子带上去那种团在一起的感觉,也就是有东西团在一起、不舒展。二、结节和肿块有什么区别?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但并没有任何资料有具体的数字描述两者的界限。三、结节可能是什么疾病?结节是个宽泛、笼统的概念,包含多种疾病,比如乳腺增生结节、纤维腺瘤、囊性结节、甚至乳腺癌。四、如何发现结节?好比面团里的异物,乳房内的结节往往外观不可见,需要触诊甚至一定的辅助检查手段才能发现。如何触诊乳房呢?乳房触诊的时间有讲究。建议育龄期女性于月经干净后2-3天触诊乳房,此时的乳房最为松软,最易察觉乳房结节等问题。其他年龄段女性建议每月固定日子触诊乳房,这样前后好对比。触诊乳房的手势有讲究。要四指平伸,指腹触诊,不可抓捏,抓捏的可能是折叠的腺体。触诊范围有讲究。包括乳房的全部区域以及腋下、锁骨上下区域。可借助的辅助检查有哪些?对于乳房较大或乳腺腺体致密的女性,有时仅靠手的触诊不能发现小的结节,需要借助B超、钼靶、乳房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且往往需要上述这些检查来判断疾病的性质(良、恶性)。虽然病理检查是结节性质评判的金标准,但是否需行病理检查,是根据病史、触诊、上述影像检查结果综合评判所得出。五、乳房结节怎么处理?从医生的角度来看,不同性质的结节,处理方式不一样。单纯囊性结节,可考虑囊肿抽吸,囊液送脱落细胞检查,局部加压绑缚,或中医药治疗,或观察随访;增生结节可选择观察随访或中医药治疗,其中增生结节伴疼痛者,中医药治疗效果好;纤维腺瘤可选择观察或者手术治疗,或穿刺活检;可疑恶性的结节需要组织活检,具体方式包括空芯针穿刺、麦默通旋切或局部切除等;恶性结节则依据乳房恶性疾病治疗规范行相关治疗,可能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具体需依据肿瘤分期、分型及患者的基本情况而定。患者的角度,还有心理、经济等因素参与结节的处置决定。最终,在医生的建议、患者的选择下,医患共同完成对乳房结节的处置。
哺乳期发生奶结该如何应对?第一,发生奶结时,要检查自己的乳头是否有白点、破损,乳汁能否继续排出。如有白点,往往相应乳管所对应区域会有结块、疼痛,白点处乳管开口处乳汁不能排出或排出不畅。这时需要去除白点。首先可以尝试让宝宝吮吸,看能否吸通。如不能吸通,局部以软毛巾蘸水后擦拭,看能否擦掉。或局部先以食用植物油涂敷5-10分钟,再以温水擦拭,看能否去除。或一边模仿宝宝吮吸的动作,以手提拉乳头,一边予以擦拭。总而言之,想办法去除白头(为奶痂、负压吸起的皮、奶栓等)。一般不建议自行以针头挑破,如自己无法去除,如有条件,请至医院寻求帮助。如有乳头破损,建议暂停亲喂,乳头局部予以修复霜、蛋黄油、青石软膏(龙华医院院内制剂)等涂拭,同时配合手或吸奶器挤出乳汁。无论是手还是吸奶器,原理都是模仿宝宝的吮吸。动作要轻柔,不可使用蛮力,尤其是使用吸奶器,还需要注意压头的大小、模式的选择等。第二,回想自己的饮食,有无太过油腻或吃了什么特别的,积极予以调整。第三,对于仅是乳房局部有结块的宝妈们,建议首先要清淡饮食,然后设法排出积乳。首选方案仍是宝宝吮吸,如宝宝吸不通,若发生结块总时间小于3天,可尝试手法排乳,具体步骤为:结块处予以热毛巾(宝宝洗澡水的温度即可)热敷5分钟左右,同时手上涂抹水或乳汁或橄榄油后模仿宝宝吮吸的动作提拉乳头,以打开乳窦、刺激泌乳反射;拿掉毛巾,局部予以打圈圈按揉,以有一定压力,但无明显疼痛为度;按揉2分钟左右,沿乳管走向往乳头方向推捋数下,再次提拉乳头;如此提拉乳头----按揉结块----向乳头方向推捋----提拉乳头,反复循环,一侧乳房操作整体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如局部已有脓肿或水肿、血肿形成禁止手法排乳,表现一般有皮薄光亮,疼痛明显或为跳痛,或质软皮薄(如软柿子)等。如结块时间过长,一般指超过5天,不要轻易按揉。第四,一次手法排乳往往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可分次解决。如按揉后局部红、热,可予以冷敷(卷心菜、土豆片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冷敷起作用)。最后,如自行努力后仍不能解决,建议医院就诊。
2016年10月15日,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会上有讲者讲述浆乳的治疗经验,与会专家提问,浆乳到底该不该手术?因为是龙华医院土生土长的乳腺科医生,受陈红风、程亦勤老师影响颇大,结合自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觉得或许总结为“不要见肿块就挥刀上阵,但是该手术时也无需拖泥带水就好。”总结为短语就是:“不急拿刀,不弃拿刀”! 是不是有人已经开始疑惑:你在说浆细胞性乳腺炎,但是我是肉芽肿啊,我要手术吗? 其实,这个乳房部突发肿块,可有外伤、不良情绪刺激、饮食等诱因(也可能无明显诱因);或有先天乳头凹陷、垂体微腺瘤、精神类疾病等基础问题;肿块多红肿热痛,大多无发烧、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少数病例也可有全身症状);激素或抗生素或可改善症状,但激素需要长期(甚至2年,且也可能无效),抗生素往往是肿痛减轻,但常减到一定大小就僵持无效,不能完全消除;成脓、溃破,反复不愈,病期长的疾病(定语比较多,有点累);无论叫ta浆细胞性乳腺炎还是肉芽肿性乳腺炎都是不准确的,两者都是基于病理改变而得出的,但是炎症过程中有浆细胞浸润、或肉芽肿形成则是没有特殊意义的,不能代表什么。 回归核心问题,该不该手术? 让刀飞一会儿。如果患者疾病初起,前来就诊,考虑为浆乳时,我们一般先予以药物内服外敷保守治疗一段时间,看疗效。如果药物完全无效,肿块与日俱增、成脓,不会优柔寡断,刀落。但是刀虽一样,使刀的人却不一样(同一把飞刀,小李可使,小王或小张就可能是效颦,不是吗?)。我们的手术根本意义上是通畅引流。如果保守治疗有效,不妨一边治疗,一边观察。 刀不能一直飞。如果患者已经治疗数月甚至更长,成脓溃破,经久不愈,结合我们自己的判断,如果存有深部脓腔、引流不畅、窦道形成等情况时,刀落。当然,任何的手术都要取得患者本身的同意,即便是恶性疾病,如果患者不同意,我们也不能强拉,但是中医有句话“久炎可癌”,什么意思?炎症是一个不良刺激,长期的不良刺激可能是癌症的原因之一。 刀起刀落,这背后闪耀的其实是思想的光芒(程老师常说,技术容易,理论很难,赞同),我们希望既能为病家治好病,又不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秋风起,蟹脚痒”,每年10月份起,大闸蟹上市,因其味道鲜美,颇受江南百姓的喜欢,这时我们在门诊时常碰到患者询问,“医生,大闸蟹可以吃吗?”(乳腺癌术后)。我们也不知道大闸蟹怎么就被认为是乳腺癌患者的禁忌的,问下来患者往往回答“因为大闸蟹是发物”。关于发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有被重视,生病后经常有长辈或好心人嘱咐要少吃发物,甚至在稗官野史中都不乏关于发物的小故事,比如朱元璋夺得天下后意欲除去功高盖主的徐达,奈何师出无名,后来知道徐达背生痈疽忌食发物却偏偏送去发物烤鹅,徐达明知不可吃却也明白意图只得含恨食下而一命呜呼。那么,到底何为发物呢?其实中医典籍里并没有明确的发物的概念,一般理解能够助邪生病的食物,比如助力火邪、风邪、痰邪的食物,有点类似现代医学过敏原的概念。 既然如此,我们就明白,其实对于个体而言,确实有不适宜的食物,但是往往因人而异,并不是这个食物就不适合所有生病的人,大闸蟹也是如此。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河蟹的一种,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这一漫长的海岸线上均有广泛的分布,其中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鲜美,一般来说,百姓约定俗成的将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称为“大闸蟹”,其中又以长江下游的太湖、高邮湖、阳澄湖出产的大闸蟹为上品。大闸蟹味咸,性寒,归肝、胃经,有清热,散瘀,消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湿热黄疸,产后瘀滞腹痛,筋骨损伤,痈肿疔毒,漆疮,烫伤等病证,脾胃虚寒者慎服。也就是说,大闸蟹确实有不宜食用的人群,主要是脾胃虚寒者。乳腺癌患者是一个大的群体,这里面不同的人体质类型不一,如果是脾胃虚寒者,建议尽量少吃大闸蟹。那么,脾胃虚寒的人有哪些表现呢?主要表现为平素进食喜热,腹部受凉或进食生冷或寒性食物后会疼痛,而疼痛得暖或进热食后可得到缓解。本人自己曾经就是典型的脾胃虚寒的表现,常年没有进食冰激凌的欲望,偶尔馋了吃个小小的生梨还可以,若吃多了能立即胃痛,而这个胃痛可以在进食有胡椒的食物后缓解。如果乳腺癌患者确有脾胃虚寒,而又馋大闸蟹的鲜美怎么办?那么就建议尽量少吃,吃的时候搭配生姜等性温的食物以缓和其寒性。那么,如果没有脾胃虚寒的症状,乳腺癌患者可以肆无忌惮地吃大闸蟹吗?答案是不能肆无忌惮,所谓过犹不及、万事有度,大闸蟹的灵魂在于膏、黄,这些吃多了对脂代谢等还是有影响,且单从热量控制角度,也不宜肆无忌惮。另外,如果进食大闸蟹后会产生过敏症状者,当禁食!总结而言,乳腺癌患者对于大闸蟹不必想吃又不敢吃,如果吃了没有明显不适,可以适当进食。毕竟,美食乃生活之一大乐趣嘛!
门诊遇到一位年龄40+的女性因单侧乳房单乳孔血性溢液前来就诊,建议查乳管镜等,患者本也同意,预约后到了检查当日却又拒绝,还问“有血出来不是排毒的表现吗?”当然不是“排毒”的表现,那么,乳头溢液可能是什么问题呢?现将临床中常见的乳头“出水”问题总结如下:乳汁样溢液:产后哺乳期的溢液,即乳汁,为正常生理现象。回乳(断奶)后短时间内仍有溢乳也属正常,若超过半年仍有溢乳,当至医院检查催乳素水平等,少数人回奶后数年仍有甚至泌乳素水平正常的、检查不出乳房病变的溢乳,这时需排除甲状腺等内分泌系统疾病,若找不出原因,可随访。其他(非乳房疾病)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的疾病,如垂体微腺瘤,可引起非哺乳期溢乳,而乳房本身没问题,治疗当着眼于维持泌乳素水平的正常值。药物引起泌乳素水平升高,也可以引起泌乳,如氯丙嗪、奥氮平、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片(吗叮啉)等。非乳房疾病或药物引起的泌乳素水平增高,溢乳,乳管内分泌物积聚,可能会引起浆细胞性乳腺炎。清水样:双乳多孔清水样溢液多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可伴有囊肿;单侧乳房单乳孔清水样溢液可能是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这时需要结合乳管镜、B超、钼靶、核磁共振等检查来诊断。浆液性:浆液性溢液可能是乳腺导管炎或乳腺导管扩张症,还可见于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炎或乳腺导管扩张症也可能在某些诱因促使下,发展为浆细胞性乳腺炎。脓性:乳房局部成脓病灶与乳管开口相通,脓液溢出。局部脓灶的形成,往往是因于急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炎性疾病。血性:乳房血性溢液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明确近期有无外伤史,如暴力按摩,然后结合年龄,安排必要的检查,如乳房B超、钼靶、乳管镜、乳房核磁共振等。单侧乳房单孔血性溢液可能是乳腺癌的临床症状。咖啡色:咖啡色溢液同血性溢液一样,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黄色滋水:乳头部出现黄色滋水,伴有瘙痒、蜕皮等症状,而出水并没有明确的导管,往往是一个片状区域,这种情况多见于乳头湿疹,但也可能是乳头paget’s病(属于恶性),需要仔细鉴别。总结而言,乳头“出水”可能是生理性,也可能原因不明确,也可能是病理性,而病理性则又可能是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炎性疾病、局部外伤等,当结合病史、出水的部位、出水的颜色及乳管镜、乳房B超、钼靶、核磁共振及病理活检等仔细加以鉴别,千万不可当作是“排毒”而延误诊断及治疗。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目前,乳腺癌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当综合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内分泌及中医药治疗。虽然叫综合治疗,但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进行个体化的选择,以期让每一位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获益。什么时候可以用中医药治疗?应该说中医药治疗全程实用。只是不同阶段,不同病情,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下,治疗的侧重点有所不一样。比如,术后,化疗期间,患者可能存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白细胞降低等,此时的中医药治疗并不以抗肿瘤为目的,因为目前尚无中药饮片抗肿瘤能力大于化疗药物的证据,所以此时中医药治疗当以健脾和胃为主,脾胃舒适了,能正常进食,一方面会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较好的接受治疗方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中医讲气血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脾气健运,也就是说食欲正常情况下,水谷能得以运化,气血生化才能有源,这个源是源头的源,也有源源不竭的意思,通俗点讲,也就是吃嘛嘛香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足够的体力去战胜化疗的损伤。常用的药物有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生姜、白术、茯苓等。放疗阶段,患者可能会有口干、便干、白细胞降低等阴、精耗损的表现,这个时候中医药治疗会以养阴生津、益精髓为主,结合健脾助运(滋养之药物需运化吸收才能发挥作用),常用的药物有石斛、黄精、太子参、五味子、麦冬、白术、茯苓等。放、化疗结束后,可能是持续时间较长的靶向或内分泌治疗,这个时候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扶正祛邪”,肿瘤是身体被邪毒内侵的局部表现,正气虚损、机体内在环境失衡,可能是癌症发生、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说要“扶正祛邪”,也就是说通过中医药的干预,增强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抑制肿瘤发展,从而缓解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具体用药时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常用的有石见穿、蛇舌草、半枝莲、黄芪、党参、南沙参等。我们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适当的中医药方法来缓解患者因治疗带来的副反应,比如温补肾阳、滋阴清热的中药或耳穴贴敷等,能很好的改善内分泌治疗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烘热、出汗等;手法循经推拿结合中药内服,可有效改善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等。需要强调的是,乳腺癌术后是个漫长的疾病管理过程,该过程中患者可能有特发情况,例如感冒、尿路感染、急性胃肠炎等,中医药的治疗也当分清主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变通。总结来说,中医药在乳腺癌的治疗中的可以全程实施,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但是要分阶段、主次,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实施。
1、乳腺增生要紧吗?育龄期的女性,若做乳房检查,几乎都会有“乳腺增生”,这里的乳腺增生,是症,即乳腺增生症,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病,绝大部分都不会癌变。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病理学上的乳腺增生,即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或者乳腺组织,发现有导管上皮的增生。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是:密切的随访,生活方式及情绪等的调整,也无需过分的焦虑。即,绝大部分人的乳腺增生是不会癌变的,即便病理学证实的乳腺增生病,也只有很少部分可能发展至恶性。2、乳腺增生和小叶增生有区别吗?乳腺增生和小叶增生在很多时候是被当作一个概念在讲述,特别是在于乳腺增生症,没有严重的错误。区别在于,从“病“的角度来看,乳腺增生和小叶增生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小叶增生包含在乳腺增生内。3、乳腺增生能治好吗?乳腺增生症可以改善,甚至疼痛、结节都消失,但乳腺增生症就像感冒,好了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压力、熬夜、焦虑等条件下,症状可再次出现。4、为什么会得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的机理是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复旧不全,发生与月经周期、情绪、压力、饮食(高脂、可能富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等)、内衣不适等有关。5、如何能改善乳腺增生?穿戴松紧适宜、棉质、不要海绵的文胸;荤素搭配的清淡饮食,不要迷恋保健品;乐观、开朗、平和的情绪;尽量少熬夜;不要随意用避孕药等激素,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必要时中医药治疗。6、哺乳可以“带掉”乳腺增生吗?大多数人经历6个月以上的母乳喂养后增生的疼痛、结节等症状可改善。7、什么样的症状可能是乳腺癌?肿块,最为多见,肿块质地较硬,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乳头溢液,血性、咖啡色或清水样,单孔溢液为恶性的几率大于多孔;乳头凹陷或偏斜,特别是原本正常的乳头,突然凹陷或偏斜者应引起重视;皮肤橘皮样改变、皮肤酒窝症,虽为乳腺癌的经典特征,但是临床并不多见;乳头乳晕部反复脱屑,需与乳头乳晕湿疹相鉴别。另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很多乳腺癌被检测发现时,并没有异常表现,比如钙化,所以定期体检非常重要。8、如何预防乳腺癌?乳腺癌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有些因素无法改变,如性别、携带乳腺癌基因、初潮年龄小等,所以预防乳腺癌主要从可改变的因素着手。主要有:乐观、平和的情绪、尽量少熬夜、避免肥胖、避免高脂饮食、避免大量酒精摄入、避免乳房部精油按摩、避免滥用雌孕激素、避免女性保健品、适当的文胸,定期乳房自查与体检,积极治疗乳腺良性疾病等。9、按摩可以预防乳腺癌吗?适当的按摩可缓解乳房部因增生引起的胀痛感,或有预防作用,但并不确切。目前临床倒是见到部分病例因不当按摩引起炎症、皮下血肿等,甚至可能导致乳腺癌。建议不要去宣传到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的机构去做乳房按摩。10、BI-RADS 3类,是什么意思?B超、钼靶、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都有BI-RADS分类,目的是统一对疾病性质的判断标准。BI-RADS 3类的意思是大于98%以上可能是良性。11、BI-RADS 3类是不是马上就4类了?虽然3、4相邻,但是不是3下面就必然是4,两者之间意义上相差有距离,绝大部分人都会止步于3。12、要做癌基因筛查吗?乳腺癌基因筛查可以发现乳腺癌高位患者,但尚无针对易感基因的靠谱的药物疗法,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学朱莉那么行乳房预防性切除,所以,不建议每个人都做易感基因筛查,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可查,以便更加注意体检及生活方式等。13、豆浆、鸡能吃吗?可以,两者都不是毒药,但是不必当饭吃。14、内衣必须无钢圈吗?不必,但是建议试穿后买大小、形状、松紧等角度都感觉舒适的棉质的内衣。15、内衣可以消副乳吗?副乳属于先天的发育异常,内衣并不能将其消掉。
上海龙华医院中医乳腺科的金黄膏被很多妈妈们奉为治疗哺乳期乳汁淤积的神药。但是很多妈妈们在没来医院前也会按照民间的方法暂予处理,常见的有卷心菜、土豆片、仙人掌、芦荟、蒲公英等,那么,他们有效吗?或为什么有效呢?卷心菜:卷心菜为十字花科植物,性平,味甘,入脾、胃经,补骨髓,益心力,壮筋骨,利脏器,有补有行气利关节,通经络,清热止痛之功。卷心菜的叶子抗氧化作用最强,叶子可以用来吸收人体皮肤衰老的成分并能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卷心菜外敷乳房,有入血软坚、通行散邪的作用,能扩张乳腺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乳房疼痛。土豆片:土豆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消炎止痛的功能。土豆的块茎含有龙葵碱,具有缓解痉挛、减少渗出、消肿止痛、抗感染的作用;加上土豆含大量的维生素C及钾盐,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消炎散结。所以可用于治疗红肿、硬结。芦荟肉捣糊:此药性味苦寒, 据临床观察,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化痪、消炎止痛之功效。芦荟能够直接抑制环氧酶通路,减少前列腺素E2的产生,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蒲公英(新鲜,捣糊)蒲公英为常用中药材,始载于唐《新修本草》,称为蒲公草。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入肝、胃二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利胆利尿等功效。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磺胺增效剂TMP可增强其抗菌作用。蒲公英的热水提取物(1g/ml)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膨大,细胞壁增厚,核糖体聚集成块,有的细胞壁破裂,胞质渗出。说明蒲公英的抗菌作用机制一方面是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另一方面是通过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来实现的。仙人掌(肉,捣糊)仙人掌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碳酸钾;性味苦、寒,入心、肺、胃三经,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腮腺炎、疖肿及其他肿痛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疗效。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过敏,请停止使用
目前为止,并没有权威机构研究证实:离乳之后不清除残留在乳腺导管内的乳汁会增加罹患乳腺疾病(乳腺癌)的风险。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排残奶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兴起的,这个概念兴起后乳腺癌的发病率有降低吗?并没有!再分析一下乳腺的结构,那么多的分支导管,即便有乳汁残留,靠手去排,能排干净吗?抑或,仅靠肉眼看有无“残奶”排出,这准确吗?既然没法排干净或无法判断有没有排干净,而残奶这东西无论从研究还是经验的角度来说,都没有致病的依据,那么又何必要去排?泌乳是激素和神经反射共同作用的过程,停止哺乳后,神经反射告诉乳腺腺泡,不必再泌出乳汁,乳腺腺泡会减少、直至停止泌乳,而乳房中残留的乳汁会被逐渐吸收,这个过程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同个体有差异。乳汁在被机体吸收的过程中,水分逐渐减少,脂肪含量上升,无机盐浓度升高,所以会出现黄色、膏状的物质。而这些膏状的物质如若待在导管内,则和乳房和平相处,相安无事;若是乳房遭受蛮力挤压、外力撞击等,使得乳腺导管破裂损伤,则会引起炎症,临床并不少见。再结合临床看到的乳腺癌病例,目前为止,术中并没有看到过导管内类似乳房炎性疾病所表现出来样子,换句话说,并不认为乳腺癌是由乳汁残留所致。所以,基于目前的研究及临床经验,不建议排残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