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反复,难治性下腰痛,不伴有下肢麻木者(诊断盘源性腰痛),我科采用新治疗技术:C臂透视下,椎间盘穿刺造影给药,真正做到:复制疼痛,消除疼痛,一针见效。该技术具有创伤极小,费用低,精确,效果好,持续时间长。
患者:检查及化验:没有治疗情况:没有治疗过,自己热敷过,说感觉会好一些病史:母亲58岁,右手手肘处痛一个月有余,后痛处又撞到过家具,现在我摸起来觉得有个凸起。想问问有可能是什么病,谢谢涪陵区人民医院骨科刘陵: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 患者:谢谢,请问医生需要用药吗?她说这段好些了。我说带她去医院看病又非不去。涪陵区人民医院骨科刘陵:右上肢悬吊休息3周,或局部封闭治疗患者:休息了一段时间,好多了,谢谢医生,她说不痛了。
【摘要】: 目的:对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总结,探讨单侧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0例患者。结果:经2年随访,患者原有腰腿痛全部缓解,1月后恢复下地行走。术后6月复查腰椎动力位片:融合节段椎间隙形变角度小于5°,可见有骨痂形成,符合临床腰椎融合标准。结论: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微创,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该技术适合于基层医院使用【关键词】单侧内固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锁扣原理
痛风饮食治疗目的是通过限制嘌呤饮食,减少外源性核蛋白,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并增加尿酸的排出,防止痛风的急性发作。痛风病人总的饮食原则:“一限三低”即限制嘌呤、低热量、低脂肪、低蛋白质饮食。在急性发作期,禁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应严格控制在150mg/d以下,应选用基本不含嘌呤或含嘌呤很少的食物。在痛风缓解期,可采用含少量嘌呤的食物。痛风发作的急性期食物如何选择? 急性期菜谱:正常嘌呤摄取量为每天600~1000mg。急性期应严格限制嘌呤在150mg/天以下,蛋白质每日50-70g。禁用含嘌呤高的肝、肾、胰、鲭鱼、沙丁鱼、小虾、肉汁、肉汤、扁豆、黄豆以及菌藻类。可选用下列含嘌呤很低的食物,以牛奶、鸡蛋(特别是蛋白)、谷类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脂肪不超过50g,以碳水化合物补足热量的需要。液体的进量不少于每日3000ml。痛风发作的间歇期食物如何选择? 在缓解期,膳食要求是给以正常平衡膳食,以维持理想体重。蛋白质每日仍以不超过80g为宜。禁用含嘌呤高的食物,有限量地选用含嘌呤中等量的食物,其中的肉、鱼、禽类每日用60-90g,还可将肉类煮熟弃汤后食用。扁豆、黄豆以及菌藻类等蔬菜可少量选用;另外可自由选用含嘌呤很低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痛风患者饮食方面应注意些什么呢? 1. 避免饮酒 酒精在体内会代谢为乳酸影响肾脏的尿酸排泄,同时酒精本身会促进ATP分解产生尿酸,故患者须禁酒,尤其是啤酒最容易导致痛风发作,应绝对禁止。必需饮酒时可饮少量红酒。咖啡及茶则无限制,多喝水则可以促进尿酸排泄及避免尿路结石。 2. 避免高嘌呤食物(每100g食物含嘌呤150mg以上) 所有动物肝脏﹝例如肝、肾、脑等﹞、猪肠、浓肉汁。鱼贝类:白仓鱼、鲢鱼、带鱼、海鳗、沙丁鱼、牡蛎。所有贝壳类、干贝、小鱼干等。蔬菜类:豆苗、黄豆芽、芦笋、紫菜、香菇、野生蘑菇等。第二类含嘌呤中等的食物(每100g食物含嘌呤25-150mg) 肉类:鸡肉、猪肚、牛肉、羊肉、鸭肠、猪肾、猪脑、肉丸。鱼虾类:草鱼、鲤鱼、虾、鲍鱼、鲨鱼、鲤鱼、鳕鱼、鲩鱼、鱼翅、螃蟹。蔬菜类:菠菜、椰菜、枸杞、四季豆、豌豆、蘑菇、竹笋、海带、银耳、花生、腰果、栗子、莲子。 3. 豆类可以吃 豆类一般可以吃,除非它确实曾引起过您的痛风发作。统计发现,在所有引起痛风发作的诱因中,以啤酒最为常见﹝占60%﹞,其次为海产﹝18%﹞,内脏食物﹝14%﹞,而豆类制品则几乎很少引起发作﹝2%﹞。同时根据以前国内、日本及美国所检测:豆类的嘌呤含量除干黄豆外含量都很低,但黄豆的嘌呤含量其实比数十种海产、内脏低许多。 另所有五谷根茎类皆可食用,蔬菜类除去晒干香菇、紫菜类,干水果则无禁忌。此外应避免大量食用果糖及维他命C。 4. 适量饮水 每天要喝 2,000ml以上的水分,增加尿量,以利于尿酸的排泄。饭前半小时内和饱食后立即饮大量的水,这样会冲淡消化液和胃酸,影响食欲和妨碍消化功能。饮水最佳的时间是两餐之间及晚上和清晨。晚上指晚餐后45分钟至睡前这一段时间,清晨指起床后至早餐前30分钟。 许多人平时喜欢饮茶,痛风患者可以用饮茶代替饮白开水,但茶含有鞣酸,易和食物中的铁相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影响铁的吸收。别外,茶中的鞣酸尚可与某些蛋白质相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鞣酸蛋白。所以如果餐后立即饮茶,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易造成缺铁性贫血等。较好的方法是餐后1小时开始饮茶,且以淡茶为宜。 5. 痛风患者应选用什么样的蛋白质? 由于蛋白质在体内具有特殊作用,摄食过多蛋白质,也可使内生性尿酸增加,故应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痛风病人应主要选用牛奶、奶酪、脱脂奶粉和蛋类的蛋白部分。因为它们既是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能够提供组织代谢不断更新的需要,又含嘌呤甚少,对痛风病人几乎不产生不良影响。但酸奶因含乳酸较多,对痛风病人不利,故不宜饮用。 6. 痛风患者应选用什么样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痛风患者应供给足量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还有含有较多钠、钾、钙、镁等元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蔬菜每天1000g,水果4~5个。 7. 痛风患者在食品的烹调方法上,应注意什么? 合理的烹调方法,可以减少食品中含有的嘌呤量,如将肉食先煮,弃汤后再行烹调。此外,辣椒、咖喱、胡椒、花椒、芥末、生姜等食品调料,均能兴奋植物神经,诱使痛风急性发作,亦应尽量避免应用。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紊乱(I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目前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标准如下: 1.反复发作的下腰部疼痛,如L4-L5-S1棘突间、髂后、臀后、腹股沟、股前、股后及大转子处的酸胀痛,活动后尤其脊柱垂直应力加大后症状加重,不能长时间处于坐位或站立,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不伴有下肢放射痛和间隙性跛行,无神经根受压的体征,经正规保守治疗后下腰痛无明显缓解; 2.X线检查未发现腰椎峡部裂、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定存在; 3.CT扫描显示无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和其他异常; 4.MRI检查显示病变椎间盘髓核在T2加权像呈低信号改变; 5.腰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造影剂有髓核处漏处至纤维环外1/3或硬膜外腔,可诱发复制与过去相同的下腰部疼痛。
影像学检查;1.CT检查;"盘源性腰痛"的患者,椎间盘的三层纤维环出现破裂,但是形态上变化不大,好比轮胎的铅发丝断裂,但是外形却没有变化,所以CT检查看见椎间盘正常或轻度膨出。2.MR检查;在正常时,人体的椎间盘含有70%-80%的水分,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椎间盘处在退变的基础上,退变的椎间盘病理生理的表现多样化,但是主要表现为脱水,MR检查能清晰的看到脱水的椎间盘在T2加权相表现为低信号,又称为“黑色椎间盘”,而正常椎间盘含有水分表现高信号,又称为“白色椎间盘”。尽管MR检查可以看见“黑色椎间盘”但是并不代表这个椎间盘的纤维环就是有破裂。CT检查仅仅是膨出,MR检查仅仅是“黑色椎间盘”。CT和MR检查却不能明确诊断盘源性腰痛。3,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造影可以明确椎间盘的纤维环是否有破裂。椎间盘的组织结构好比个鸡蛋,蛋黄好比髓核,蛋白好比纤维环,在CT和“C”臂机透视下,穿刺针进入髓核内,注入造影剂,如果注射时感到压力大,造影剂计量仅仅0.5ml,造影剂又聚集在蛋黄内(髓核内),说明椎间盘的纤维环完整,没有破裂。如果造影剂计量>0.5ml,见到造影剂达到纤维环内,说明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造影剂计量越大,说明椎间盘的维环破裂的程度越明显。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时,造影剂还可以把髓核的化学性物质通过破裂的纤维环带到椎管内,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疼痛,这种疼痛也是诊断盘源性腰痛的标准之一。所以椎间盘造影时注射时手感压力小,造影剂进入纤维环内,造影剂计量>0.5ml,患者出现疼痛等,可以明确诊断-盘源性腰痛。不过做椎间盘造影的技术含量比较高,通常椎间盘造影在X线透视引导下或者在CT引导下进行,由于各自机器的局限性,诊断准确率为60%-75%,35%-40%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我们把移动“C”透视机置于CT机下,使得椎间盘造影准确率提高到98%。目前,医学界把椎间盘造影作为诊断"盘源性"腰痛的金标准。
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应是一名艺术家,是用脑去进行每一次的手术,而我们的病人,则是我们的艺术品,这就是我必须要树立精品意识;微创技术是一门爱的艺术,以对病人最小的伤害,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微创医生必须有奉献的精神。
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靶点治疗体会于众多治病因素中,寻找到治病的最主要因素,关键是疾病诊断基本功的考练。疾病症状的把握,病史的演变,细节的把握,既往史的询问,仔细查体,有无明确的神经根定位体征,影像与病理解剖的一致。而一旦寻找到了靶点,就能对之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治疗方式有:神经根封闭术,椎间盘造影,诱发试验,侧路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术,Quadrant下椎管减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开放手术,P-TILF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椎间非融合性固定。针对不同的病因,确定治疗的靶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其目的就是创伤最小,疗效最大。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终极治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我科对此术式进行改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单边内固定。具有微创,恢复快,价格低的特点。适合:1.合并腰椎不稳;2.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3.先天行椎管狭窄或退变性侧隐窝狭窄;4.巨大型椎间盘突出合并或不合并有马尾神经症状者;5.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者。
加入的其他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