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寒冷,面瘫就诊病人明显增多,但很多病人都是在医院中辗转了好几个科室后再到我科室来的。叹......。面瘫并不可怕,一般在急性期有效控制炎症后一个月左右,80—90%的病人都能恢复正常,极少部分人留有后遗症。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定期健身,这些积极地生活方式能有效的预防面瘫。
风湿性疾病是一种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肌肉、肌腱、滑囊、韧带等的疾病。病因多样,如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退化性、地理环境性、遗传性等。现在老百姓的认识上有误区,一讲风湿,就是风湿性关节炎,一讲关节炎也是风湿性关节炎,这都是错误的概念。事实上,关节炎不仅仅指风湿性关节炎,但风湿性疾病只限于关节炎。需要强调一下,风湿性关节炎现在在我们国家已经很少了,尤其在大城市里面更少。风湿性疾病的症状以关节、肌肉、肌腱疼痛相当普遍,四肢大小关节均可累及,以对称性关节痛居多。部分病人最终出现关节僵硬、畸形、功能丧失,部分病人虽反复有关节肿痛,但终无畸变。一般来说,凡发生于大关节部位的,愈后较好,且不留畸形,但易侵犯心脏,称为风湿性关节炎。凡发生于小关节部位的,愈合较差,易留畸形,也易侵犯骨骼,称为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疾病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和改变病情,阻抑进展。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已经深入人心。对由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及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其所引起的风湿热和风湿性关节炎就可消除。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如消炎痛、布洛芬、萘普生、芬必得等,慢作用抗风湿病药、生物制剂,来改善症状,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并形成药物依赖,引起并发症日趋增多,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越来越大,摧残着人的身心健康,缩短着人类的寿命。生物制剂价格昂贵,疗效不确定;慢作用抗风湿病药物起效时间长,需要2-3个月,患者依从性差,影响治疗效果。还有的长期使用激素,引发了众多的副作用,甚至摧残生命,导致死亡。风湿病症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系统有极大的关系,药物很难将其治愈。有许多患者缠绵难遇,大多数的患者终生服药,达到的目的也只是控制,可是药物的副作用带来的伤害是极大的。多数风湿性疾病呈慢性病程,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或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可能有较大差异。病程呈反复发作与缓解。实践证明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难以使“风湿、类风湿”得到根治,现在临床中有人博采众长,独辟蹊径,采用银质针导热、牵拉整复手法、运动锻炼,再结合药物治疗,银质针导热能消除炎症、改善疼痛和发僵,牵拉整复手法能纠正短缩的软组织和狭窄的关节间隙,运动锻炼恢复肌肉等软组织的柔韧性和力量,这样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和时间,不但使毒副作用大大减少,而且解决了长期服用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对各类型久治不愈的“风湿、类风湿”患者均有成效,为人类治疗“风湿、类风湿”开辟出一条新路。
阿司匹林不仅价格非常便宜,是人人都负担得起的药物,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药物中,经济效益学最佳的。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每预防1例心血管事件,降压药,降脂药的花费分别是阿司匹林的5.28倍和17.14倍。 200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4万名健康的美国女性进行坚持服用阿司匹林长达10年的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首次卒中的发生率下降1/4,而高血压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获得的益处更多。 目前阿司匹林已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最基本的药物。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高风险人群(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龄,吸烟,肥胖,冠心病家族史,心房颤动)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该咨询医师,考虑服用阿司匹林。 虽然阿司匹林具有上述许多疗效和优势,但在我国,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1.服用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风险。 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脑梗死,外周动脉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以降低疾病复发风险。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下降1/3。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获益更多,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5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在每1000例患者中,可挽救25人的生命,并可预防10~15例复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咨询医师,只要没有禁忌证,应该早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2.有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者,服用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阿司匹林并不适合所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但是对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人群,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自1988年以来,先后有6项临床研究专门探讨无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是否应该服用阿司匹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男性医师研究”和“女性健康研究”。该6项研究结果均显示: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疾病风险越高的人,获得的益处越多。 建议:并非人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但对伴有多中危险因素的高奉贤人群(高学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龄,吸烟,肥胖,冠心病家族史,心房颤动等)应考虑使用阿司匹林。总的原则是,50岁以下合并2项危险因素,或50岁以上合并一项危险因素者,都应考虑使用阿司匹林。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应选用肠容积型。目前,阿司匹林主要有3种剂型:普通阿司匹林,肠溶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泡腾片。这三种剂型适用的人群和治疗的疾病是不同的。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非肠溶片(如普通阿司匹林或泡腾片)在胃内即溶解,会刺激胃黏膜,只能短期服用,主要用于解热镇痛。肠溶片是在普通阿司匹林外包了一层抗酸的保护层。在胃内酸性环境下不溶解,只在肠道减性环境下溶解,可以显著降低起胃肠道副作用,是长期服用的最佳剂型。当然,肠溶片的质量也很重要。质差的即使符合国家肠溶质量标准,但在胃内仍然会有少量溶解,从而导致副作用增加。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应该选用肠溶剂型。但有一点例外,在疾病发作的急性期,为了使药物尽快起效,首剂应该服用普通阿司匹林片,如果是肠溶片剂,则需嚼碎服用。 4.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佳的剂量是100毫克/天。 许多人知道,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但是小剂量到底是什么范围?是否越低越好呢?2002年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了全世界287个实验结果,认为每天服用75~150毫克阿司匹林效果最好,每天低于75毫克是否有效目前尚不能确定,而剂量高于325毫克/天由于副作用增加,疗效反而降低。资料显示:我国有一半患者在使用每天小于75毫克的无效剂量。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的门诊,仍有超过20%的患者使用每天20或25毫克的过低无效剂量。因此,加大学习和宣传力度非常重要。建议:目前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小剂量”阿司匹林指每天75~325毫克。而长期使用的最佳量为每天100(75~150)毫克。每天150~250毫克主要在急性期使用。
心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多并发症”——“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此,发病初期掌握正确的自救措施至关重要。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会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时应让病人卧床休息;家中如有血压计,应立即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若血压较高,可给予硝苯地平(心痛定) 或卡托普利 (开博通)1~2片,口服或舌下含服,并在20~30分钟后复查血压。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最易发生的急症,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天气寒冷、吸烟过多时发生。发病时心前区呈压迫性或窒息性疼痛,历时5~10分钟。一旦发作,应立即停止任何活动,就地安静休息,并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2片,在2~5分钟内即能见效。急性心肌梗塞疼痛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具有濒死感,这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保持室内安静和空气流通。有条件者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2片,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车或扶病人步行去医院,以防心肌梗塞的范围扩大。心力衰竭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肺心病的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多提示心力衰竭,应让病人安静休息,半卧位,两足下垂,有条件者可立即吸氧,不可随意给药,应尽快送医院救治。
1. 康复治疗必须保持骨折良好对位对线,促进骨折愈合。鼓励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使骨折断端紧密相连、相互嵌插);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如使骨折断端成角、旋转、分离)须严加控制。2. 康复治疗应从整复固定后开始,并贯穿于全部治疗过程,要循序渐进,运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从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活动度使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未出现疼痛为度,直至功能恢复。3.活动应为恢复肢体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应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应围绕恢复负重行走能力进行训练。但是功能锻炼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进行上肢的外展动,内收型肱外科颈骨折不能做内收运动,尺桡骨骨干骨折不能做前臂的旋转,胫腓骨骨干骨折不能做下肢的内外旋运动。进入恢复期后要准确的对有障碍的关节进行运动,不能用邻近的关节来代替。要先恢复关节运动的范围、幅度及关节活动的顺利度,达到关节活动时没有阻碍,再开始恢复关节运动的质,如与理疗配合,则在理疗后进行功能锻炼。4. 康复治疗要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可暴力强行,同时要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医患密切配合。当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稳妥的固定,不需再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时,一般在术后治疗并获得稳妥的内固定,不需要再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时,一般在术后数天,手术疼痛有所缓解后,即应开始功能训练,手术的好处在于提供了早期锻炼的机会,避免骨折病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尽早恢复。也有一些骨折必须手术,但又不能获得足够稳固的内固定,术后仍需辅以外固定时,也应视具体情况尽早锻炼。可见,骨折康复治疗总的原则是在确保内外固定的同时,强调一个“早”字。
康复训练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诊断不清,盲目使用康复训练手段。如腰椎椎板骨折(峡不连)常常合并腰间盘突出症,手法推拿时就不宜强力侧搬。如同时有滑椎,背肌力量练习时腰也不宜过伸。因此必须:(一)仔细询问病史 包括运动项目,受伤动作,伤后能否继续运动和比赛,现在的疼痛动作等。(二)系统的全面物理诊断与检查 某些特殊的物理诊断与检查常常是不可缺少的,如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后的关节功能性不稳的诊断,常常需要伤腿做S形的单腿向前侧跳,以明确关节是否有功能性不稳。(三)合理的使用各种辅助检查 如X线片、CT、MRI等。如诊断半月板损伤较好又省钱的方法是膝关节造影,而不是CT或MRI。股骨滑车软骨损伤的最早诊断方法是膝关节的推髌抗助力试验而不是MRI。
手术和创伤引起的中度至重度疼痛,无论疼痛在什么部位,都可对几乎所有器官功能产生影响,了解疼痛产生的原因和应用合适的镇痛药物,对手术和创伤的恢复极为有利。 术后疼痛发生主要原因?(1)切口创伤;(2)肠胀气,肠痉挛;(3)引流管道对伤口和神经的刺激;(4)骨、滑膜、骨膜损伤,止血带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血管损伤导致致炎、致痛物质(如P物质、PGE、组织氨、细胞因子等)等释放;(5)创伤周围肌肉痉挛;(6)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使外周神经敏感化。 术后镇痛常用药物有哪几类?(1)阿片类包括吗啡、芬太尼、度冷丁和可待因,其中前三者为强效镇痛剂,后者是弱镇痛剂。(2)局麻药常用局麻药有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两种长效局麻药。(3)环氧化酶抑制剂主要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泰诺)、芬必得、酮洛酸、选择型环氧化酶2抑制剂(西乐葆)。(4)其它:辅助药镇静及抗焦虑治疗 目前的药物治疗中,多主张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使镇痛作用相互协同的同时减少每种药物的药量,从而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如阿片类与非甾体类合用,硬膜外阿片类复合局麻药,硬膜外阿片类复合局麻药同时加用口服非甾体类药等。
1、颈4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除头部能做自由活动外,四肢和躯干均不能活动,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完全需他人帮助。 ※康复策略:(1)借助患者尚存的头、口功能,训练用嘴咬住一根小棒(口棒)或头来操作一些仪器或做其它活动。(2)进行深呼吸、大声唱歌和说话练习,加强呼吸功能。(3)站立斜床,逐渐抬高角度,至接近90度为止。以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有利于二便排泄。(4)被动全关节范围内活动四肢所有关节,以预防四肢及手足关节僵硬。每个关节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至少一次。 2、颈5完全性脊髓损伤: ※功能障碍:患者肩关节能活动,肘关节能主动屈曲,但缺乏伸肘和腕、手所有功能;由于肋间肌麻痹而致呼吸功能差,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不能独立翻身和坐起;自己不能穿戴辅助具;日常生活绝大部分需他人帮助。※康复策略:(1)增强肱二头肌的肌力;学习使用矮靠背轮椅,并在平地上自己驱动,有条件时可使用电动轮椅。(2)学会使用固定于轮椅靠背上的套索进行前倾减压;可把勺子固定于患者手上,练习自己进食。(3)呼吸功能训练、站立训练、全关节活动度训练。3、颈6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缺乏伸肘、屈腕能力,手功能丧失,其余上肢功能基本正常;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肋间肌瘫痪,呼吸功能减弱。患者能平地驱动轮椅;利用床栏能翻身;利用肘屈肌勾住系于床脚的绳梯可以从床上坐起;利用万能袖带可完成进食、梳洗、写字、打字、打电话等。患者能达到小部分生活自理,需中等量帮助。※康复策略:(1)增强肱二头肌和桡侧伸腕肌的肌力。(2)驱动轮椅的训练。(3)单侧交替地给臀部减压,每半小时进行一次,每次15秒。(4)床上坐起、站立、呼吸、全关节活动度训练。 4、颈7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基本正常,但由于手的内在肌神经支配不完整,抓握、释放和灵巧度有一定障碍,不能捏;下肢完全瘫痪;呼吸功能较差。患者一般情况下在轮椅上基本能完全独立;平地上能独立操作轮椅;在床上能自己翻身、坐起和在床上移动;能自己进食、穿、脱衣服和自我导尿;能独立进行各种转移。患者能达到大部分生活自理,需少量帮助。※康复策略:(1)上肢残存肌力增强训练。(2)坐在轮椅上可把双手撑在扶手上进行减压,半小时一次,每次15秒;用滑板进行转移。(3)关节活动、呼吸、站立训练。5、颈8-胸2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完全正常,但不能控制躯干,双下肢完全瘫痪,呼吸功能较差。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活动、转移,能驱动标准轮椅,能独立使用通讯工具、写字、更衣、能进行轻的家务劳动,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可从事坐位工作,可借助长下肢支具在平行棒内站立。※康复策略:(1)使用哑铃、拉力器等各种器材,加强上肢肌肉强度和耐力的训练。(2)坐位注意练习撑起减压动作。(3)尽力进行各种轮椅技巧练习,以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4)转移训练,适宜的职业训练。6、胸3-胸12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完全正常,肋间肌部分或全部正常,因而呼吸功能基本正常,躯干部分瘫痪,双下肢完全瘫痪。此类患者生活完全能自理,能独立使用标准轮椅和完成转移动作,能进行一般的家务劳动,可从事坐位的工作。利用长下肢支具、拐、助行器或平衡棒做治疗性步行训练。※康复策略:(1)进行颈8-胸2患者所做的训练。(2)主要进行站立和治疗性步行,其中包括使用长下肢支具、助行器、双腋拐,先在双杠内练习站立平衡和行走,然后在杠外练习行走,胸6-胸8练习迈至步,胸9-胸12练习迈越步。 7、腰1-腰2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完全正常,躯干稳定,呼吸功能完全正常,身体耐力好,下肢大部分肌肉瘫痪,他们能进行胸3-胸12患者的一切活动,能用长下肢支具或短下肢支具和肘拐或手杖在家中进行功能性步行,即能在家中用长或短下肢支具进行短距离、慢速地行走,能上下楼梯,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康复策略:(1)练习用四点步态行走。(2)练习从轮椅上独自站起。(3)上下楼梯,身体条件优越者应练习安全的跌倒和重新爬起。(4)其他训练同胸3-胸12损伤的患者。8、腰3-腰3以下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和躯干完全正常,双下肢有部分肌肉瘫痪,用手杖和穿高帮鞋即可达到实用步行的能力,腰5以下损伤不用任何辅助用品亦可达到实用步行的目的。※康复策略:(1)患者残疾程度相对较轻,康复训练主要以双下肢残存肌力训练为主,可利用沙袋、器械等各种方法来提高肌力。(2)用双拐练习四点步态,用手杖练习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