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该项目的体检报告中,人们常常可看到这样的字眼:幽门螺杆菌阳性。对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有人不以为然,也有人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那么,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什么东西?感染幽门螺杆菌会怎么样?幽门螺杆菌需要治疗吗?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型、微需氧以及对生长环境非常苛刻的细菌,是唯一在胃内可以存活的细菌,1983年由澳大利亚二位科学家巴里马希尔和鲁斌沃伦发现的。 它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冠心病等疾病,可以有腹痛、反酸、腹胀、口臭等症状,大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无症状。 好多人会问:幽门螺杆菌会传染吗? 2014年全球幽门螺杆菌治疗专家在日本京都召开有关幽门螺杆菌的会议,会议专家达成共识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和乙肝、肺结核一样是传染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和可能被污染的水源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等。 检测幽门螺杆菌方法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有创包括胃镜检查活组织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染色、细菌培养等;无创方法包括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大便抗原检测、呼气试验等。目前推荐的是呼气试验这种方法。 重点来了——幽门螺旋杆菌要治吗?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从控制传染源角度所有感染者均要治疗,但对于18岁以下感染者需不需要治疗国际上有不同意见,我们国家大部分专家不主张积极治疗,但可以每日饮用丁香叶茶,丁香叶茶有极强的杀菌作用。 对于45岁以下18岁以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无报警症状如消瘦、贫血、吞咽困难、大便出血等可以直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45岁以上感染者不主张直接除菌治疗,建议内镜检查后治疗。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目前共识是2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克拉霉素分散片、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五种当中选两种)加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类四联治疗,疗程10至14天,治疗结束后停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1月后复查呼气试验,如阴性即可。如阳性待半年后考虑再次治疗。当然,日常依然可以饮用丁香茶杀菌,以防止幽门螺旋杆菌复发。 那么,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呢?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要积极治疗,勤洗手,不吃生食物生水,分餐制度,餐具定期消毒,保持口腔健康(推荐使用清幽牙膏刷牙,能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必紧张,但也不要大意,应到正规医院专科医生处咨询诊治。
夏季天气炎热,一不小心就容易中暑,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或者那些长时间在空调房间工作,忽然出门吃饭或者回家吃饭的路上,很容易出现头晕、虚脱、恶心等中暑症状,严重可能会有致命危险,因此我们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患于未然。下面告诉你几个预防中暑的小妙招。 1、要多喝水 无论是在户外工作还是在室内工作,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水,千万不要等到口渴的不行的时候再大量饮水,最好是隔半小时就喝一次水,如果出汗多的话,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淡盐水,平衡电解质,补充盐分,另外很渴的时候不要猛然喝很多水,而是要循序渐进,一点点的喝,喝一点就休息一下,然后再喝。 2、注意防晒 尽量不要在正午11点到下午三点左右最热的时候出行或者工作,这个时间点是最容易中暑的,如果实在要这个时候吃饭或者工作的话,一定要注意防晒,尤其是头部要戴帽子,或者遮阳伞,以及太阳镜,怕晒黑的话,一定要涂抹防晒霜,衣服尽量穿透气性好的、棉麻的衣裤,另外要随身带好饮用水,以及风油精、藿香正气液等治疗中暑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另外中老年人身体不好,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最好少出门。 3、多吃蔬果 吃饭之后尽量多吃点蔬果,尤其是水分含量高的西瓜、香瓜、黄瓜、生菜、西红柿等,即可以补充身体所需水分,还能补充体力,另外可以适当喝些酸奶牛奶等乳制品,补充水分的同时还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 4、注意休息 夏季天气炎热,容易睡眠不好,但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睡前洗个热水澡,喝杯牛奶,既可以防止睡眠,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在睡眠中的修复身体,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而且可以有效预防中暑的发生概率,另外晚上天气比较凉快一些,不要对着空调或者电扇吹,以免受凉。
慢性咳嗽的定义:根据胸部X线检查有无异常将咳嗽分为两类,一是初查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癌、肺结核等;二是胸片检查没有异常,即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以咳嗽为主要和唯一症状,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 引发慢性咳嗽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病因有5种:(1)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又称为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3)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4)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5)变应性咳嗽(AC) 一、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其常常是早期哮喘的一种表现形式,咳嗽可进一步增高气道反应性,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可能发展为典型哮喘,故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诊断标准:常伴有明显的夜间刺激性干咳;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PEF昼夜变异率>20%,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临床上常常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咽炎等,因此给予大量的抗生素治疗,或仅给予一般的镇咳药,咳嗽不能缓解,患者反复多次求医,使咳嗽成为顽疾,成为患者和医生都感到头痛的疾病。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CVA的重要药物,大部分患者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加β受体激动剂即可,常用药物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氟替卡松沙美特罗联合制剂,成人推荐的维持剂量为每天2吸,可以早晚各吸入1吸,也可以在早上或晚上一次吸入2吸。CVA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间一般不小于8周。CVA患者一般不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严重患者可短期口服小剂量激素,如泼尼松 10-20mg /天,使用时间不超过一周。 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又称为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 本病是鼻部疾病引起的分泌物倒流鼻后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除了鼻部疾病以外,UACS还与咽喉部疾病有关,如变应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入睡后较少咳嗽;鼻后滴流和(或)咽后壁黏液附着感;有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或慢性咽喉炎等病史,检查发现咽喉壁有黏液附着、鹅卵石样观。 治疗根据基础疾病而定,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变应性鼻炎可采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吸入(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1~2次/日,每个鼻孔各2喷),或联合第一代组胺受体拮抗剂(如氯苯那敏,4 mg,3次/日,口服),当症状得到控制时,维持剂量为每日1次,每个鼻孔1喷;如由细菌感染所致慢性鼻窦炎可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 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咽、喉、气管的咳嗽受体受反流物刺激,或引起支气管收缩有关,也可能由食管黏膜炎症激发迷走神经介导的咳嗽反射所致。 诊断 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大多发生在日间或直立位,以干咳为主,伴或不伴有相关症状,如胃灼热、反酸、胸骨后灼热感、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是目前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最为有效的方法。 对于不能做食管pH值监测的单位或经济条件有限的慢性咳嗽患者,具有以下指征者可考虑进行诊断性治疗:①患者有明显的进食相关咳嗽,如餐后咳嗽、进食咳嗽等;②患者伴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如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热感等;③排除咳嗽变异型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鼻后滴流综合征等疾病,或按这些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满足上述3个条件时,若抗反流治疗后咳嗽消失或显著缓解,可以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治疗 ①抑酸,常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 mg/次,1~2次/日);②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10 mg,2~3/日);③如有胃十二指肠基础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炎或溃疡、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等)均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是一种以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非哮喘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慢性刺激性咳嗽,多为干咳,无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对油烟、冷空气比较敏感;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PEF昼夜变异率阴性;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2.5%。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EB的主要药物,尤其是吸入糖皮质激素是首选,常用药物为二丙酸倍氯米松,每次250-500ug,每天3-4次,持续4周以上。初始治疗可联合应用泼尼松口服,每天10-20mg,使用时间不超过一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 五、变应性咳嗽(AC):主要指临床上某些慢性咳嗽患者,具有一些特应性的因素,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不能诊断为哮喘、变应性鼻炎或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暂不宜归纳为其他疾病。将此类咳嗽定义为AC。 诊断标准: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检测阴性。具有下列特征之一(1)过敏物质接触史 (2)变应原皮试阳性 (3)血清总IgE 或特性性IgE增高。(4)咳嗽敏感性增高。排除CAV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EB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糖皮质激素或抗阻胺类药物有效。 变应性咳嗽可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目前吸入激素治疗时间一般在4-8周之间,可短期口服泼尼松,10-20mg/天,持续时间为3-7天。
BMI(Body Mass Index)即身体质量指数,又称体质指数、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与健康的关系,各国和各地区有所差别,在中国大陆,以《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认定的数据为标准: 研究显示,当BMI值超过 25 时,每增长 5 个单位,死亡率就会上升 29%。 BMI因为易于测试,而成为最为常用的肥胖统计标准,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些人体重很重,但身材健美,肌肉很多,并没有多余的脂肪,他们的BMI值会超出正常水平而显示为超重或肥胖,但他们却可能比许多BMI值较低的人更为健康。 因此,如果你觉得你超重是因为经常锻炼,而不是脂肪超标,你可以采用体脂肪率的方法测试。
随着我么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种富贵病也纷纷袭来,除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之外,脂肪肝也是其中之一。我国30-50岁中青年中有10%比例患脂肪肝,而50岁以上人群,这个比例达到24.6%,脂肪肝的其发病率已经排到了肝病的第一位,大多数人群现在会每年做做体检,发现得脂肪肝这种病症的人越来越多了。 什么是脂肪肝?人体的肝脏是没有脂肪细胞的,通常情况下,脂类物质在肝脏内和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之后进入血液,成为血浆中蛋白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当这一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时,不能有效结合的脂类物质就会沉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肝细胞脂肪样变,即脂肪肝。 导致脂肪肝的原因是什么?1、营养过剩 长期吃大鱼大肉、油炸食品以及甜食,会使肝脏的脂肪合成过多。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时,超过了肝脏处理的限度,使肝脏负担增大,干扰了对脂肪的代谢,打破了肝脏的输入输出平衡,脂肪就会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2、肥胖 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有合并脂肪肝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肥胖者血液中含有大量游离的脂肪酸,源源不断地运往肝脏,大大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引起肝脏脂肪堆积而造成肥胖性脂肪肝。 3、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摄食不足或消化障碍,不能合成,以致积存肝内,形成脂肪肝。 4、长期嗜酒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期过量的饮酒以及蛋白质缺乏,或食物中缺乏核黄素、泛酸、烟酸,会使肝功能损害,受损的肝脏对脂肪酸的代谢发生障碍,就导致脂肪在肝内堆积过多。 5、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中约50%可发生脂肪肝,其中以成年病人为多,因为成年后尿病人有50%~80%是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的利用,脂蛋白合成也出现障碍,大多数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脏内转变成脂肪,最终使脂肪在肝脏堆积下来,引发脂肪肝。 6、高血脂症 当血液中脂类过多超过了肝脏所能处理的限度,便会造成脂肪在肝内的堆积,引起脂肪肝。 7、细菌性及等感染时也可发生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病人若过分限制活动,加上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肝细胞脂肪易堆积;接受皮质激素治疗后,脂肪肝更容易发生。控制感染后或去除病因后脂肪肝迅速改善,还有所谓胃肠外高营养性脂肪肝、中毒性脂肪肝、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脂肪肝等。
同型半胱氨酸如同隐藏在我们体内的敌人,它的升高,也增加了我们患病的风险。目前已知的有50多种疾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有关,比如心脏病、中风、某些癌症、抑郁症等。 目前人们对同型半胱氨酸的重视还不够,检测也还不是很普及,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我国已将同型半胱氨酸>10umol/L列入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我们要像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那样,把降低同型半胱氨酸作为疾病干预的重要手段。 何为同型半胱氨酸? 今天我们来聊聊同型半胱氨酸,看看它是何方神圣。同型半胱氨酸(英文缩写Hcy),咋一听这名字,您是不是认为它也是我们身体所需要的一种氨基酸呢?很多人每年体检,基本都会测血压以及化验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但很少有人主动检测同型半胱氨酸,这也反映出我们对它了解甚少。 简而言之,它是我们身体里氨基酸代谢的中间产物,而这个中间产物对我们可不是很友善,它是很多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 10umol/L)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密切相关。 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危害有哪些? 01 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损害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改变脂质代谢及促进血栓形成等,导致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尤其与脑中风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同型半胱氨酸> 10umol/L已被列入我国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好比一个犯罪团伙(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并存被称为H型高血压),在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狼狈为奸。它们可能是导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中风高发的两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控制住这两个“罪犯”,可能是有效控制我国脑中风高发的重要措施。 02 同型半胱氨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还是除脑中风以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研究报道,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认知障碍、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 03 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健康者明显升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及周围神经病变密切相关。 04 同型半胱氨酸与静脉血栓栓塞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哪些因素会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遗传因素 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缺乏 内科疾病,比如慢性肾功能衰竭 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所使用的一些药物,如贝特类、烟酸 吸烟、酗酒等 哪些人群要检测同型半胱氨酸? 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进行筛查,目前意见还不统一。但对于以下高危人群则有必要检测同型半胱氨酸: 有心脑血管疾病者 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静脉血栓栓塞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长期服用对同型半胱氨酸有影响的药物者(比如贝特类和烟酸) 肿瘤患者等患病人群,以及健康人群中的中老年人 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育龄妇女、孕妇等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该怎么办? 1 首先,我们应该遵循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按照我国膳食指南的要求: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2 其次,对于上述重点人群,可以通过补充含叶酸的复合维生素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拿H型高血压来说,我国高血压患者中H型高血压的比例高达75%,也是我国脑中风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而在降压的基础上加用叶酸可显著降低新发中风的风险。 有研究提示,每天补充0.8mg叶酸具有最佳的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补充时间持续3年以上才可以降低脑中风的风险。 富含叶酸的食物包括:肝、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谷类等。食物的制备和烹调会造成叶酸的流失,尤其在煮沸时损失更大,所以也要考验家里主厨的手艺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害,那么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危人群,应该引起重视,在治疗基础疾病时,记得同时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根据中国糖尿病协会最新调查发现,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全国糖尿病人接近一个亿,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超越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传统的糖尿病检测方式(比如空腹血糖)存在着灵敏度低,步骤繁琐等诸多特点,且大多为有创检测,给病人带来了额外痛苦。EZSCAN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利用尖端的检测人体汗腺离子浓度原理,通过头手脚6个对称的电极,向人体输入标称电压为1.3V的直流电,检测人体反馈的电流信号,利用EZSCAN驱动软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存储及分析,通过汗液离子密度的测定来分析自主神经病变的程度,从而得知胰岛素抵抗的病变程度等多种指标综合评价糖尿病患病风险和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风险。 该仪器具有以下特点:1、预测准确,传统的空腹血糖检测灵敏度仅为65%,本系统则达到了98%。2、检测过程简单方便,即时可出结果。3、不受空腹影响,随时可测。4、无创安全,最大限度降低受检者痛苦。5、除检测糖尿病外,在糖尿病前期或其并发症尚未发病时,即可检测出该类疾病的发病风险,更早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检查适应范围:糖尿病早期检测、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风险测定。
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又称踝臂指数(ankle arm index)或踝肱压力指数(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是踝动脉(胫后或足背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 早期,ABI主要用于检测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AD)。ABI≤0.9对于PA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99%,被认为是诊断PAD的最佳无创指标。近年,人们发现ABI降低不仅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强效预测因子。因此,ABI不仅可用于诊断PAD,还可用于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进行危险分层,同时亦可提示足部溃疡能否愈合或是否须早期介入治疗,在临床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将带您详细了解ABI的测量与计算方法、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及意义。 检测方法 测定ABI须通过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和多普勒探头完成。 测量前患者须排空膀胱、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测量前2~4小时内不可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 测量时,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掌心向上,置于身体两侧,测量肱动脉收缩压(图1)。将血压计袖带置于患者上臂,袖带下缘应置于肘窝上方2~3 cm处,触摸患者肱动脉的搏动,在感到有脉搏的部位涂以超声耦合剂,并将探头朝向患者头部以45°角置于皮肤上,得到动脉音信号后,快速给血压计袖带充气;当肱动脉血流声停止后再充气20~30 mmHg,然后将血压袖带中的气体缓慢放出,用听诊器听收缩压并进行记录。测量踝动脉收缩压时,须将袖带紧贴于踝关节上,袖带下缘应置于踝关节上方2~3 cm处。胫后动脉走行区域在踝骨下方踝中心点周围,足背动脉走行区域在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之间,用测肱动脉收缩压的方法测出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收缩压,并进行记录。 注意事项 探查顺序 探查顺序对双侧踝动脉压有一定影响,一般顺序为右侧肱动脉→右侧足背动脉→右侧胫后动脉→左侧足背动脉→左侧胫后动脉→左侧肱动脉。 区别动、静脉音 须注意动脉音与静脉音的区别:动脉音与心跳同步,为有节奏的搏动声,声音较清脆;静脉音声音强度随呼吸节律改变,似吹风样的声音。听到动脉音时,方可开始测压。 检查周期 ABI的检查周期一般为12周,当患者在12周内足部发生变化(例如疼痛和溃疡等),应重新检查ABI。 计算和意义 正常人下肢动脉血压≥上肢动脉血压。ABI 计算公式见图2。ABI测定的意义见表。当ABI<0.9时,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www.cm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