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内分泌失调:人体有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和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正常 情况下各种激素是保持平衡的,但是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心情、工作压力、疾病),引起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过多或过少,新陈代谢功能紊乱,就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导致内分泌疾病发生。内分泌失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它包括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等方面的失调,所有的激素出现异常都可以称为内分泌失调,所以内分泌失调的症状也很复杂,关健是哪一部分的内分泌出现失调、哪些激素出现异常。各种内分泌失调的症状各不相同。男女均可出现内分泌失调,但仍多以女性人群为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及工作压力的增大,患这种病的女性朋友越来越多。据临床资料统计,有80%以上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女性由于工作、生活、家庭等多方面压力、年龄增长、肾气衰退、情绪失调、营养不良以及环境因素等,饮食不规律等多重因素,很容易引发其内分泌的紊乱。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痤疮、脾气急躁、肥胖、不孕等。内分泌紊乱的表现多种多样,总结为以下常见症状:1.皮肤老化、无光泽当女性内分泌失调时,患者通常可表现为皮肤松弛、毛孔粗大、肤色暗淡无光、色素沉重、色斑形成等。2.情绪烦躁、内分泌失调患者的常会表现为脾气暴躁、情绪变化幅度较大、潮热盗汗等临床表现[5]。有些女性在来月经前容易关头疼,有紧张情绪,或者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些都是内分泌异常所导致的。3. 毛发旺盛。女性体内会产生雄激素和雌激素,只要雄激素分泌过多,就可能出现毛发旺盛症状。4.乳腺增生、胀痛: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雌、孕激素水平不平衡有关。5.月经失调:压力过大、甲状腺异常、雌激素偏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都会导致月经不规律或者停经。6.不孕不育: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任何部位功能异常,都可能妨碍正常排卵周期的建立,进而导致不孕症。7.痤疮。这是内分泌失调促使皮脂分泌过盛,无法排出而将毛囊堵塞的结果。还有些女性,皮肤上突然出现很多色斑,面色发暗,也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8、经常疲劳。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伴随体重增加、食欲波动、排便不正常,最常见的是甲状腺功能减退。部分女性在月经期间萎靡不振,也与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美国研究发现,经期女性体内褪黑素分泌减少,以致难以入睡,白天精神不振。9、肥胖。有些人“喝凉水都会长肉”,这往往与长期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脂代谢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与脂肪过剩相关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也会出现超重或肥胖。肥胖反过来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诱发各类代谢性疾病。10、白发早生也可能是个内分泌问题。另外,内分泌失调,尤其是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中医与西医理念不同,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即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阴阳双方失去协调平衡关系的病理状态。是任何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病理变化,任何疾病都可用阴阳失调来说明。内分泌失调也不例外,属于阴阳失调范畴。“内分泌失调”代表荷尔蒙的不稳定状态,如何调理内分泌失调?调节内分泌首先从饮食、运动、情志上入手,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加强体质;有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保证充足睡眠。科学研究发现成年人每天睡眠的时间如果少于4个小时的话,时间一长其身体新陈代谢系统的功能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障碍从而引起内分泌失调。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十分重要。女性因为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很容量因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出现抑郁,愤怒等情绪,特别是在月经期或者妊娠期等比较特殊的时期,这时更要注意内分泌的稳定。因此女性更应该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较大引起患者的内分泌功能紊乱。至于药物的调理,主要通过使用相应的女性激素来使女性体内的内分泌恢复正常。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平衡阴阳、调畅气血为原则。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分清实、虚、阴、阳、气、血等进行不同调理,如患者以失眠为主,可选用酸枣仁汤加减、合欢安神方剂;月经不调者选用四物汤加减,潮热盗汗选用知柏地黄丸,皮肤老化选用柴胡舒肝散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中药可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平衡女性气血,使内分泌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实践证明,内分泌失调及早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本文系杨辰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治疗前列腺增生 立足温阳化气在门诊曾治疗一位82岁前列腺增生老人,诉患病十余年,夜尿频多,每晚3 ~5次,排尿无力,点滴不尽,十分痛苦。先是服用过哈乐、保列治、特拉唑嗪等西药,早期有效,继则无效。近两年求治于中医,效果亦不明显。患者不愿意手术,想再用中药试试,求治于余。查看以往中药处方,不外补肾、活血、化湿利水、软坚散结之类。看舌脉,舌淡润苔薄白, 脉沉细。给予肾气丸加黄芪、冬葵子、王不留、炮山甲、知母、黄柏,并重用附片、肉桂,7 剂后每晚小便次数已不超过3 次, 排尿有力, 点滴也有所好转, 继服 14 剂,每晚小便次数 1 ~ 2 次, 排尿通畅。嘱肾气丸长期服用。前列腺增生症(BPH),旧称前列腺肥大,中医称“癃闭”、“遗尿”等病,是老年男子常见疾病之一,为前列腺的一种良性病变。其发病原因与人体内雄激素与雌激素的平衡失调有关。其临床特点是以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年龄是前列腺增生发病的基本条件之一。40岁对于人的发育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矣,起居衰矣”。说明40岁以后,人的各组织器官在开始走下坡路,譬如人的前列腺组织中间质成分相对比上皮组织更活跃,发生前列腺增生时,主要表现为间质增生。中医学认为:肾主水,肾脏在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气化和固摄上面。而肾气分化的肾阴肾阳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打个比方说,肾阳的气化,形象地说就相当于我们家里做饭用的天然气灶,只有火足够旺盛才能将水烧开;而肾气的固摄作用,就相当于三峡的大坝一样,只有肾气充足,大坝才能开合有司。膀胱的作用是在肾阳的辅助下气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渗入膀胱的水液,经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温煦气化,达到升清降浊的作用。故全身水液的代谢依赖于肾阳和膀胱的温煦气化作用。清代医家谢映庐曾说过:“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化与不化。”。若肾阳的温煦和膀胱气化功能的激发和固摄作用失常,膀胱开合失权,即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又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前列腺增生症的典型表现。因此肾阳不足及气化失司是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温阳化气利水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基本原则。长期的临床观察,前列腺的肥大、增生之所以易出现在中老年人,是因为50岁以后肾衰精少,肾阳不足,肾气虚衰,气化不利,不能运气行血,久之气血不畅, 聚而为痰, 痰血凝聚于水道;或憋尿过久, 败精瘀浊停聚不散, 凝滞于溺窍, 致膀胱气化失司而发为本病。肾阳的虚衰,气化的不足是本,而尿路的受压, 阻塞不通是标,所以抓住根本不放,治病求本,临床以济生肾气丸为基本方,随证加减,疗效满意。 以附子、肉桂为主药, 虞抟曰:附子禀雄壮之质, 有斩关夺将之气,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 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 引温暖药达下焦, 以祛除在里之冷湿。《本草汇言》:肉桂, 治沉寒痼冷之药也, ……, 假此味厚甘辛大热, 下行走里之物, 壮命门之阳, 植心肾之气, 宣导百药, 无所畏避, 使阳长则阴自消, 而前诸证自退矣。肉桂与附子皆为补肾阳益命火之品, 二药相须为伍,用以温肾补火祛寒, 壮肾阳, 沸腾肾水, 膀胱气化恢复, 瘀浊扫除, 水道则通, 水湿自利。夜尿多加桑螵蛸、益智仁、乌药;小便不畅加冬葵子、王不留、炮山甲;增生明显加海藻、昆布、鳖甲等。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 又名“ 肝斑” “ 妊娠斑”“ 孕斑” “ 蝴蝶斑” “ 面尘” 等 ,中医学中被称为"肝斑",主要由于黄褐色色素在面部沉积而成。多出现于颊部,呈对称蝶状分布。多见于青中年女性。该病症虽无自觉症状,却会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和社交影响。多数学者认为, 黄褐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内分泌紊乱、紫外线照射、 遗传、 氧自由基、 血清铜含量、 药物与化妆品、 口服避孕药、 妊娠、 局部微生态、 机体系统性病变、 情绪波动、 精神因素等。已有研究证实[1],黄褐斑的发病主要是由于女性雌素水平偏高所导致。从中医理论分析, 黄褐斑与肝、 脾、 肾三脏关系密切, 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可分为以下证型:1 肝郁气滞型主要症状为: 面部斑颜色呈浅褐色或青褐色, 情志不遂, 月经失调, 气滞不通。治宜活血化瘀、 疏肝理气, 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2 肾水不足型主要症状为: 斑色深暗, 月经量少或月经先期, 手足心热, 虚烦不得眠, 目涩便干, 小腹冷痛, 腰脊酸痛。治宜补肾养血、 化瘀消斑, 采用益肾化斑汤(桃红四物汤加仙灵脾、菟丝子、僵蚕)加减治疗3 脾不统血型主要症状为:斑呈黄褐色, 消化机能减退, 面色苍白, 头晕乏力, 少气懒言, 月经不调。治宜健脾益气、 养血调经, 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4 气滞血瘀型多发于慢性疾病或久病日久患者,斑色灰褐或黑褐, 伴月经色暗有血块, 或痛经, 胸胁胀痛刺痛, 舌暗红有瘀斑, 脉涩。气滞血瘀, 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治宜行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祛斑增白作用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已明确, 单味药有白芷、 天麻、 防风、 白芨、 白附子、 天花粉、 川芍、 桃仁、 丹参、 刺蒺黎、 当归、 白僵蚕等; 成方有逍遥丸、 六味地黄丸、 血府逐瘀汤、 养颜青娥丸等中药外治: 外治剂型多样,使用方便,效率高。常用中药外治法有: 中药膏霜剂、 中药面膜、 中药散剂、中药封包疗法、 敷脐疗法。这里介绍一祛斑面膜方 : 白芷50 g, 白附子50 g, 珍珠粉30g,白及30 g,白茯苓30 g, 天花粉20 g, 当归30 g, 粉成极细粉末,过120目筛备用。中药倒膜方法 : 每次取50 g, 并加石膏粉30 g,蛋清10 m L、 温水少许, 调成糊状。患者洁面熏蒸后倒膜, 半小时后取下, 之后进行面部按摩, 持续半小时。
胰岛素治疗是临床上用于控制2型糖尿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合理应用胰岛素在控制糖尿病的急性代谢紊乱、防治各种慢性并发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临床工作中,有部分患者乃至医生对胰岛素存在着误解。在此对常见的胰岛素使用误区予以归纳,以解医生和患者之惑。 误区一:使用胰岛素会导致肥胖 使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增加患者体重,但只要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调整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在控制血糖的情况下保持“身材”。首先要保证胰岛素用量的合理,避免因低血糖造成的防御性进食。其次,控制热量摄入,多吃蔬菜、粗粮等低热量食物,三餐后可散步半小时,增加热量消耗。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可减少胰岛素剂量,从而减少患者体重增加。 误区二:注射胰岛素会非常疼 胰岛素注射装置的发展经历了从专用注射器到胰岛素笔、胰岛素泵的过程;与此同时,胰岛素注射笔针头也不断更新,针头趋向更短更细,以适应胰岛素皮下注射的要求,在进一步减轻注射疼痛的同时,提高了注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胰岛素注射部位的神经末梢非常少,这也极大地降低了疼痛程度。在患者刚开始采用胰岛素注射时,可能会感到些许不适,但当熟练掌握胰岛素注射技巧并逐渐适应,胰岛素注射的治疗依从性并不会低于服药治疗。 误区三:注射胰岛素易导致低血糖 尽管低血糖是胰岛素最主要的副作用,也是治疗中影响患者血糖达标的主要原因,但只要剂量合理,正确注射,低血糖能够被最大程度地避免。社区医生应给予接受胰岛素治疗者更多的糖尿病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血糖监测意识,指导患者血糖安全达标。此外,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胰岛素类似物应用于临床,这些类似物能够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对人胰岛素治疗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可考虑换为胰岛素类似物治疗。 误区四:使用胰岛素会“上瘾” 有些患者担心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则会“上瘾”,需要终生使用,而且剂量将越用越大,其实并非如此。 随着糖尿病的进展,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会逐渐降低,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这是自然病程进展的结果,而非用了胰岛素以后“上瘾”。相反,不少社区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使用人胰岛素(如优泌林70/30)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短期治疗后,高血糖得到了控制,症状缓解,能减少胰岛素剂量,甚至改用口服药治疗或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这都说明胰岛素并非是会“上瘾”的药物,需不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由胰岛β细胞功能决定。一旦起始使用胰岛素,就需要终生使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五: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不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很难在短期内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有研究显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大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获得血糖控制并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其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短期强化治疗。其机制可能为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高血糖,最大程度地解除糖毒性影响,同时能抑制脂肪分解,减轻脂毒性,从而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此外,胰岛素还有直接的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因此,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的高血糖时,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状缓解后可根据病情调整方案。 误区六: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恶化,治疗失败 在传统观念中,2型糖尿病一般要在疾病进展到不得不用胰岛素时才开始这种治疗,但是现在对于胰岛素治疗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尽早和尽可能使血糖达标及恢复β细胞功能,应尽早启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本身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会逐渐降低,原来有效的饮食、运动和口服药治疗可能会逐渐失效。 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当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即可开始加用胰岛素治疗。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通过减轻糖毒性、脂毒性以及控制炎症,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持久益处。
王某,女性,67岁,患有糖尿病15年,冠心病、高血压10,6年前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发凉,现用胰岛素治疗,既往胰岛素用量30单位,血糖控制良好,近几年逐渐加量,每日60单位,血糖仍维持在10mmol/L以上,餐后2小时血糖15mmol/L,患者时有胸闷、乏力、头晕、失眠,舌质谈暗,舌边有瘀斑,脉滑。病人不愿意再增加胰岛素用量,求治于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处方:生黄芪30克,生地30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赤芍15克,川芎10,苍术10克,丹参30克,葛根15克,鬼箭羽30克,酸枣仁20克。每日l剂,水煎服。服一月后,上述诸证明显好转,查空腹血糖7mmol/L,午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胰岛素用量减为每日45单位,守方服用3月,血糖基本达标,病情稳定。 中医讲“病久入络”,糖尿病由气阴两虚发展而来,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缓慢瘀滞,而成瘀血,即所谓“气虚瘀留”。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血同源.津亏液少则血液粘稠不畅亦可成瘀,即所谓“阴虚血滞”。尤其是合并有慢性血管、神经病变时,口服药物失效或者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常常伴有瘀血表现,诸如面有瘀斑,肢体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心区疼痛,或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妇女月经量少、经期延后、闭经,舌质谈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舌下络脉青紫、怒张等。中医治病2大特色,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既然存在瘀血,就应该活血化瘀畅通血流,改善循环,实践证明,对长期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或有慢性并发症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治疗后常可使部分患者的降糖药及胰岛素用量减少,而病情仍控制满意。 清热解毒类中药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也有较好的降糖作用,临床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可以降糖、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中药降糖并不局限于一方一法,前面介绍的益气养阴、润肠通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均可调理血糖。中医常常针对年龄、体质、症状、并发症、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辨别脏腑(肺、脾胃、肝、肾)阴阳虚实,补虚泻实,调理气血阴阳,虽然没有直接降糖,而最终起到降糖作用,这也许正是中医的奇妙之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适应证: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5.6-7.0 mmol/L ,餐后血糖7.8-11.1mmol/L;2、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0 mmol/L以下者;3、糖尿病合并血管、神经、肾、眼等慢性并发症着;4、糖尿病合并失眠抑郁者;5、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失效或有高胰岛素血症者;6、糖尿病足病。
糖耐量异常怎么办?血糖空腹大于6.1mmol/l,餐后2小时大于7.8mmol/l,小于11.1mmol/l,考虑为糖耐量异常,此时患者有三种转归,1.发展为糖尿病,2.仍为糖耐量异常,3.转为正常。此时患者应该节食、运动、服用拜唐苹或二甲双胍,中药及针刺亦是不错的选择,无论如何此时都应该抓紧治疗,就是不能完全正常,亦能延迟糖尿病的进程。
背部正中线1.5寸是膀胱经的腧穴,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均有腧穴对应,且多为脏腑腧穴。如第五胸椎对应心腧,第九胸椎对应肝腧,然而唯独第八胸椎无有相应穴位,现代解剖学发现,此处正对胰腺,因此认为此次胰腧穴,笔者临床中针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胰腧穴,确有降血糖、修复胰岛素功能的作用。
复发性口腔溃疡,指一类原因不明、反复发作但又有自限性、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又叫复发性口疮或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由于该病反复发作,且具有明显灼痛感,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该病病因尚无完全明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我们采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病因病机该病属中医“口疮”之范畴,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有阐发。《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即是中医对口疮的最早描述,指出口疮由火热导致。《景岳全书》:“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丹溪心法·口齿》:“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提示下焦虚火和脾气虚弱与口疮发生有关。而《齐氏医案·口疮》:“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辨阴阳虚实寒热而治之”,进一步总结了该病上焦实火熏蒸、下焦阴火上炎、中焦虚弱的病机特点。 “心气通于舌”、“脾开窍于口”、“舌为脾之外候”、“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说明口疮发病虽在口,却与心、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究其病机,因脾胃素虚,加之溃疡反复发作,久病必虚;长期服用苦寒药,损伤中气;过食肥甘膏粱厚味,或忧思郁结,损伤脾胃,致脾胃升降失调,气机郁滞,虚实夹杂,寒热互结。寒者中焦虚寒;热者脾虚生热,湿郁化热。若湿热熏蒸,口腔黏膜失却温养,溃疡遂生。湿性粘腻,湿热交结,致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2.治则与方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既然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机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治疗当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为法。辛开苦降法,又称辛开苦泄法,是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其将辛热、苦寒两种药性相反的药物置于一方之中,彼此为用而又相互佐制,使所组方剂具有燮理阴阳、调和寒热、通畅气机、清热祛湿等治疗功用。临床多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司、湿热蕴结的病证。依据该病的病机特点,用于口腔溃疡的治疗甚为合拍。复习古籍,梳理文献,在仲景之半夏泻心汤基础上,自拟溃疡汤治疗该病疗效较好。主要药物:连翘15g,公英20g,黄连9g、黄芩10,干姜9g、半夏12g,生甘草15g,炙甘草6g等。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除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以散寒,甘草、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虚。诸药合用,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甘温升补、苦寒降泄,具有标本兼治之功。现代药理学认为,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黄连有抗病原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且具有抗菌作用;黄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抗病毒、抗过敏作用;干姜有镇静、抗炎、抗凝和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诸药合用,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临床体会,随症加减,用于各型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加减:口中粘腻加白花蛇舌草、连翘、栀子、茵陈;皖腹账满加厚朴、枳实;食欲不振加砂仁、陈皮、焦三仙;便溏加苍术、山药;疼痛明显加公英、肉桂;烧心泛酸加吴茱萸、瓦楞子等。3.病案举例:患者,男,40岁,2008年9月10日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5年余,每因饮食不节、烦劳过度、睡眠不佳发作,。一周前下口唇处又发现一浅表溃疡,面积逐渐增大,溃疡周围红肿,表面有渗出,疼痛,伴有纳差腹胀、泛酸、便溏、舌胖苔厚腻、脉沉弦。胃镜:慢性红斑性胃炎。自服牛黄解毒片、华素片、维生素B1、B2及养阴清热中药,外用西瓜霜喷剂等无效,求治于中医。辨证为上热下寒、湿热蕴结,治疗宜调和脾胃,辛开苦降,予半夏泻心汤加味,处方:茵陈20g,连翘15g,公英20g,黄连9g、黄芩10,干姜9g、半夏12g,生甘草12g,炙甘草6g、生姜、大枣适量,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两次温服。二诊:食欲转佳,腹胀消失,已不疼痛,舌苔薄白,效不更方,继服五服,溃疡已基本愈合,改为香砂六君子丸调理。4.体会: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错综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多与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营养失衡、感染、遗传、胃肠功能紊乱、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中医学将其成因归于火。征之临床,由于病情反复,病程冗长,加之频繁应用苦寒泻火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十分多见。单用苦寒清热则伤阳败中,使虚者更虚;只用辛温祛寒则伤阴助热,火上加油。唯有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方能标本兼治。值得一提的是,临床发现许多患者伴有溃疡渗出糜烂、口流粘液、食欲不振、大便黏滞不爽等脾胃湿热之象,此乃病情反复发作根源,湿热不除,病难痊愈。临床辩证加入祛湿之品,可明显增强疗效。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一亿人,很多人的朋友、同事、亲戚中就有患糖尿病,看到糖尿病人艰难地控制血糖,很多人开始害怕: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患上糖尿病。实际上,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中的一类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不会突然发生,在发生前夕,身体会出现相应改变。1、口渴经常性感到不明原因的口干、唾液少,非常容易口渴,总是想喝水,尤其是想喝含糖饮料和冰水。2、消瘦不明原因的身体消瘦,体重相比以前明显下降。3、尿频经常半夜尿多,或白天时间内不明原因的尿多、尿次数频繁等。4、皮肤皮肤上容易长疖子,或者经常出现脓性感染,伤口愈合速度较慢,或者已经出现尿路感染等。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黑棘皮病,脖子、腋下等部位呈黑色,一般出现在青少年身上。5、肥胖身体较为肥胖,有的还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代谢综合征表现。或者父母中任意一方患有糖尿病,而且自己存在严重的肥胖症状。6、酸痛经常性感到四肢酸痛或腰痛,骨质酥松。双脚足趾、手指经常感到麻木或刺痛,或经常头晕、心慌、胸闷等。7、疲惫虚弱老是身体疲劳、虚弱,分身无力,工作或者学习都无法集中精力。吃饭之前感到饥饿时,心慌手抖,甚至想发脾气。视力减退视力突然减退,经常看东西很模糊。8、耳朵耳朵经常感到瘙痒,耳屎明显增多,而且耳屎有着异味。9、便秘经常性的便秘。经常感到恶心、呕吐或腹痛,但是又找不到明显的肠胃原因。10、脱发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脱发。12、其他在没有过量劳动、过量睡眠的情况下,下肢仍然浮肿。当身体无缘无故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体内血糖水平异常所导致的,这个时候可以及时进行血糖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干预控制,避免问题变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