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例患者第一位原来每天需要口服2900毫克吗啡相当于每天吃100片药,手术完成后不再需要吃药,仅需要0.2毫升(2毫克)吗啡注射液(吗啡注射液规格:10mg/支/1ml);第二例患者原来每天需要口服450毫克吗啡相当于每天吃15片药,手术完成后不再需要吃药,仅需要0.09毫升(9毫克)吗啡注射液(吗啡注射液规格:10mg/支/1ml)。
美国癌症学会公布的十大生活致癌因素第一是粮食蔬菜水果和饮水中的农药,尤其是江河湖海的污染,使得水产品成为致病源。造成了肝脏和大脑的慢性损伤。第二是吸烟,造成咽喉气管的慢性损伤。第三是乙肝病毒,造成肝脏的慢性损伤。乙肝病人使用化学药物,是雪上加霜!第四是包皮垢,造成阴道和宫颈的慢性损伤。第五是酒精,造成食道炎、胃炎、脂肪肝。第六是大气污染,造成身体各部位的损伤。第七是食品添加剂,引诱无知的孩子,从小就发生器官损伤。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第八是在空气中传播的放射线,使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身体受到损伤。第九是经常使用化学药物,以及毒剧自然药物,使人体发生慢性中毒。第十是快速进食烫物,造成口腔和食道的慢性损伤。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由于体内肿瘤细胞的原因,在饮食上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在癌症的护理当中,也是应当多加注意的事项。一般来说,癌症患者应少食发性、辛辣、油炸、腌渍等食物。以下总结了一些癌症患者护理期间应注意的一些饮食禁忌,供大家参考。禁止饮食冰凉的东西(果汁,凉菜等) “冰”即是“病”,“冰”是泛指由冰箱,冷柜等压缩机形成的寒气所生产或储存的产品,由天然气候所致的冰不在此文所指的”冰“中,例如:冰激凌,冰块,冰啤酒,冰水,各种凉菜(直接从冰箱拿出,未加热),各种冰冻蛋糕,各种生鱼片(铺在冰块上)等。酸奶,饮料,水果等须在冰箱中储存,从冰箱拿来食用前,现在常温自来水中泡水一小时,然后食用,其中类似面包黄油,因为其中含水量低所以寒气比较少,黄油本身能量与微量寒气相抵,冰箱中拿来直接食用时影响不大。禁食所有生的东西(生鱼片,生菜等)未煮熟的蔬菜不吃。未煮熟的蔬菜富含各种维生素,但是食用生蔬菜会导致心脏循环系统堵塞,从而导致肺活量降低,呼吸困难,严重时能引起心肌梗塞等疾病。未煮熟的各种瓜类不吃 例如:西瓜,哈密瓜,生木瓜,香瓜,生黄瓜等。煮熟的瓜类可以吃 例如:熟南瓜,熟冬瓜,熟黄瓜,熟木瓜等。禁食甜品(甜汤,蛋糕等)身上有伤口,有炎症,或者有肿瘤的人,不能吃甜品,会加速恶化病情。禁食生姜晚上不能吃生的生姜,易造成神经衰弱。禁食鸡肉(鸡蛋可以吃)有肝部疾病的人,不能吃鸡肉,喝鸡汤。禁食葫芦瓜有肾脏疾病的人不能吃葫芦瓜普洱茶不宜多喝大森林中植物和植物气的交流产生一种毒素,外地人进入森林区域之中易慢性中毒,产生身体不适反应。普洱茶为此中森林毒素的解毒药,所以渠道云南贵州广西等山区,森林去,需要喝普洱茶解毒,但是平时不宜多喝,会干扰免疫力。慎饮生水痛风病是由于腿部动脉堵塞,动脉血流不下,此病属阴,不能喝生水,没有煮过的水统称生水,包括纯净水、矿泉水、井水等。糖尿病是由于腿部静脉堵塞,脏血流不回去,所以糖尿病的伤口不易好,此病属阳,需要多走路。菠菜和豆腐在一起食用会引起结石豆制品在日常生活中较多,建议35岁以上人群不吃菠菜。小孩子和年轻人还需要菠菜中的铁和维生素,可以避开豆制品适量食用。严重过敏体质者饮食禁忌忌吃油炸豆类,腊肉,咸鱼虾,蘑菇等。忌喝酒,豆浆,普洱茶大闸蟹不宜多食大闸蟹性寒,适量食用。过多食用会引起皮肤和肌肉松弛和下垂,严重时引起皮肤和肌肉瘫痪。禁食低度酒低度酒不喝,酒精度低于12度的酒统称低度酒。例如:黄酒,各种水果酒,啤酒,低度清酒,米酒等。食用水果注意事项水果店的水果大部分是常温的,但是由于各种水果从产地运输到销售地,大部分需要冷藏柜运输,所以为了去除冷藏中的寒气,市场上买回来的水果泡常温自来水一个小时后方能食用。本地产的水果没有经过冷藏运输和储存过程,可直接食用。瓜类水果慎吃葡萄在早上10点之前吃,有补血提神功效。晚上吃葡萄,会引起过度兴奋,难以安眠,长期以往会引起神经衰弱。香蕉,对于腰酸背痛,筋骨不适的人不宜吃,会加重疼痛。柑橘类要适量,多吃会引起咳嗽多痰。芒果是易过敏水果,有过敏症的人慎用。禁食鳝鱼鳝鱼不吃慎食面食凡是骨骼有疾病的人,不能吃面食,包括面条,面包,馒头等。痛风患者禁食动物内脏痛风患者不能吃动物内脏燕窝滋补,过犹不及燕窝是燕子的唾沫,内含细菌种类非常多,一个月吃一吃有滋补功效。如果吃得过于频繁,会使免疫力下降。切忌柿子与酒同时食用柿子(包含柿饼)和酒在一起食用是引起肺部疾病的主因,严重时引起肺癌。目前大量的菜品中都会用到料酒,尤其在饭店内,所以酒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柿子的食用要格外谨慎。建议不吃柿子。慎食羊肉羊免疫系统非常好,所以太阳的毒素,鸡鸭猪牛吃了都承受不了,但是羊吃了没事,所以羊肉中存储的毒素比较多,吃后容易发痘痘甚至中毒,而羊奶喝了则增加免疫力。草原上的羊或者吃纯天然牧草的羊,体内本身没有毒素,所以吃了没事。
前言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控制是晚期癌症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提高终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阿片类止痛药是目前癌痛控制的核心药物。阿片类止痛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这个过程被定义为癌痛滴定。临床上常见的滴定流程有:短效阿片类药物滴定流程、缓释阿片类药物滴定流程、门诊简易阿片类药物滴定流程,本文将一一介绍。癌痛的量化评估初始剂量滴定原则三大癌痛滴定滴定流程短效阿片类药物滴定流程缓释阿片类药物滴定流程门诊简易阿片类药物滴定流程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滴定的三个“3”原则阿片类药物剂量换算表参考文献:1.AdultCancerPain(Version2.2021),NCCN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inOncology.2.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17(01):4-8.3.崔月倩,孙腾宇,侯军君,等.癌痛治疗中阿片类药物的滴定方法及个体化应用[J].肿瘤研究与临床,2021,33(10):785-788.以上文章来源于医脉通肿瘤科,作者haixin
SAPHO综合征即滑膜炎(synovitis)、痤疮(acne)、脓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炎(osteitis)五种疾病英文字母之首缩写而来,1987年由Chamot首次提出,是一组包含多种血清阴性骨关节病及与其相关联的皮肤损害的临床疾病。目前已有超过50种命名用于定义此类疾病,且SAPHO综合征的疾病分类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美国NCBI的Mesh数据库1999年将其定义为AcquiredHyperostosisSyndrome(获得性骨肥大综合征):由滑膜炎、痤疮、掌跖脓疱病、骨肥厚和骨炎(SAPHO)组成的综合征。疾病最常见部位是前胸壁上部,表现为邻近关节的大部分骨硬化损害、骨肥厚和关节炎。无菌炎症性骨损害联合嗜中性染色斑疹是这种综合征的表现。将SAPHO综合征归类为骨发育不良性疾病。SAPHO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骨和关节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来诊断。患者骨关节肿痛,骨关节病变最常累及前上胸壁(65%~90%),特别是胸锁关节(70%~90%)、上部胸肋关节、肋骨肋软骨联合、胸骨体柄联合。随着疼痛学科的发展及大众对疼痛科认知度的提高,患者常以胸前区肿痛为首要主诉就诊于疼痛科,极容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脊髓炎、脊柱强直、银屑病等。至2009年全球文献报道SAPHO综合征仅450余例,目前我国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相关报道多为个案报道,发病率尚不得而知。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以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病变和骨关节病变,但两者不一定同时出现;皮肤损害主要包括无菌性脓疱病(特征性掌跖脓疱病、脓疱性银屑病等)和重度痤疮(聚合性痤疮、爆发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等),其中以掌跖脓疱病最常见;骨关节病变包括滑膜炎、骨肥厚和慢性无菌性骨炎;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影像学常表现为胸骨、脊柱、四肢等部位关节肿大、骨膜增厚、骨髓炎性化。核素骨扫描常呈典型牛头征表现,此征在诊断上有重要参考价值。Kahn和Khan于1994年提出SAPHO诊断标准,并在2003年美国风湿病年会上作出修订,符合以下4个条件任意1条即可诊断:①骨和(或)关节病伴有掌跖脓疱病;②骨和(或)关节病伴有严重痤疮;③成人孤立的无菌的骨肥厚或骨炎(痤疮丙酸杆菌除外);④儿童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此外,SAPHO综合征需要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化性骨髓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关节性银屑病、佩吉特病、Sweet综合征等鉴别。对SAPHO综合征的治疗,可以考虑选用NSAIDs作为一线药物,糖皮质激素和抗风湿药物(DMARDs)作为二线药物;难治性SAPHO综合征可以选用TNF-α拮抗剂和双磷酸盐作为三线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顽固的难治性SAPHO综合征,疼痛科独有的射频热凝术辅助药物方案将为其治疗提供参考!
1.肿瘤患者癌痛发生率极高:根据中国2015年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人421万,死亡280万人。死亡率接近70%,一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高达80%。2012年Annals of Oncology 发布的《癌症疼痛临床控制指南》统计显示,治愈性癌症幸存者的疼痛患病率为33%,抗肿瘤治疗中患者的患病率为59%,转移性、晚期或末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患病率为64%。2.癌痛三阶梯治疗不足之处:虽然数据显示WHO癌痛三阶梯指导原则可以控制大约80%的患者疼痛;但是我们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该数据的得出仅为一个静态时间点的数据;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存在以下缺陷:①被动镇痛:其依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相应级别的镇痛药物,在癌痛的全程动态管理过程中会存在不断的依据疼痛的发生进行药物的品种与剂量的调整;②癌性疼痛产生机制是极为复杂的,仅仅依据药效学单纯使用镇痛药物尚不能有效全面控制疼痛,而通过深入研究疼痛传导路径并在不同通路灵活应用物理与化学的方法阻断和调制疼痛的传导的多模式平衡镇痛方法将更加高效控制疼痛;③既往三阶梯治疗中平衡镇痛方式认为在口服药物完全无效时再使用,可能带来多模式镇痛方法已经丧失适应证的问题;3.肿瘤疼痛的管理是一个全程动态管理:过去的理念认为只有在口服镇痛药物无效后再考虑神经介入镇痛治疗,但往往此时可能因为病情进展等因素丧失神经介入治疗机会,导致疼痛无法得到全程有效控制的问题(这是很多肿瘤病人的心态,认为肿瘤治疗好了以后疼痛自然会消失,但很多病人却因为原发病无法治愈后以及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剧烈疼痛症状才会想着改善生活质量这一步)4.随着现代肿瘤姑息治疗理念逐渐紧密嵌合在抗肿瘤治疗的全程中,需要更多的关注患者在患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指数与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能够主动并全程控制疼痛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的问题。2014年我科率先在贵州省内开展了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顽固性癌痛,为许多口服镇痛药物无效或副作用无法忍受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保持该项技术贵州省内数量领先;在鞘内镇痛实践过程中我们亦发现其不足之处,特别是针对新出现肿瘤转移疼痛部位、全身弥漫性疼痛以及头面部疼痛的患者是该技术不能惠及的领域。5.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被证实是阿片药物作用的主要部位所在:我国学者邹刚教授早在1965年通过动物实验注射阿片肽至脑室内证实中枢阿片受体的存在;自1971年Goldstein首先用放射性配体结合法证明脑内有与阿片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后,大量文献业已证实中枢阿片受体集中于第三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胶质区且受体密度远远高于外周阿片受体密度;6.口服阿片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不高:由于肝脏首过效应导致吗啡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30%左右,且由于吗啡系水溶性药物故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仅有1%能透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镇痛部位);所以这些实验与发现为设法将吗啡绕开血脑屏障高效能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基于此在1978年Hosobuchi、Catlin、Foley等人发表了脑室内注射阿片类物质用于人类的镇痛的病例报告;此后陆续出现了多项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2005年Ballantyne对脑室内镇痛进行了系统性评价,文献报告了73%(215例)的患者报告了优秀镇痛的效果,56例患者(19%)报告了镇痛效果好,仅有20例(7%)患者报告效果不满意;文中亦报道持续恶心、尿潴留、短暂性瘙痒较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发生率少;呼吸抑制、镇静以及便秘发生率与鞘内吗啡泵发生率相当;故其总结为该技术至少比其他神经轴治疗更为有效,且可能对于癌痛治疗抗药性患者的希望。7.我院是国内仅有的两家报道过该技术的医院之一,2000年时第三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肿瘤科报道过该技术,但近二十年内来仅有我院疼痛科掌握了成熟技术并且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国外在近20年内每年均有报道该技术的文献发表,应用于顽固性癌痛治疗均展示出了比其他镇痛治疗技术更为可喜的结论。8.脑室内药物输注系统用于顽固性癌痛治疗的适应症(1)全身弥漫性顽固性癌痛;(2)顽固性头面部疼痛;(3)口服镇痛药物无效或副作用剧烈;(4)全身新发多发性转移疼痛。9.脑室内药物输注系统用于顽固性癌痛治疗的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绝对禁忌症:(1)颅内转移;(2)未处理的出凝血疾病;(3) 穿刺局部感染或转移;(4)颅内高压;(6)怀孕(7)脑室狭小者(8)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病人。相对禁忌症:(1)拒绝该技术治疗方案;(2)恶液质、濒死期。10.不良反应(1)呼吸抑制:预防及治疗对策:(1)谨慎注射。(2)纳洛酮药物备用。(2)镇静、嗜睡的预防及治疗:预防措施:(1)调整剂量。(2)使用咖啡因、哌甲酯等神经兴奋剂。(3)低体温及高泌乳素血症预防及治疗对策:预防对策:保温,治疗对策:针对高泌乳素血症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等。(4)术后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预防及治疗对策:对症处理即可,不需特殊处理。11.脑室内镇痛是怎么做?首先需要由疼痛科医生及脑外科医生共同评估无明显禁忌症的情况下,实施一个小小的脑科手术,将一根导管放入脑室并连接皮下储液囊,完成脑室内镇痛药物输注装置的安置手术;然后由疼痛科医生进行全程镇痛管理。12.脑室内镇痛的优点在哪?由于该技术是将镇痛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的镇痛中枢部位,所以它的镇痛效能是非常强大的;据文献报道可以相当于口服吗啡的1500~3000倍;应当可以算是镇痛治疗的“终极武器”。它可以应用于经胃肠道及静脉镇痛等途径均无法实施时、新出现肿瘤转移疼痛部位、全身弥漫性疼痛以及头面部疼痛的患者13.脑室内镇痛治疗什么时候才需要使用该技术?结合目前主张将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理念的姑息治疗紧密嵌合入抗肿瘤治疗管理全程的观念来看,该技术正如其他神经介入镇痛技术一样,我们主张尽早实施,以加强镇痛效果,有助于全程主动管理疼痛。
临床上有很多患者都认为只要把肿瘤控制住了,癌痛也就缓解了,因此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这样是不科学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421万,死亡280万,死亡率接近70%,一年内复发转移高达80%;2012年欧洲肿瘤协会对癌痛的统计调查结果中显示即使癌症被治愈也有大约1/3的患者出现持续状态的疼痛,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的概率是59%,到了肿瘤晚期疼痛的发生概率更是高达64%;因此,我们提倡的是有预见性的在治疗恶性肿瘤与治疗癌痛同时及早进行;其理由有:(1)在漫长的肿瘤治疗过程中全程良好的疼痛控制,不仅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甚至对疾病的治疗康复也有极大地帮助;(2)及早的控制癌痛有助于防止疼痛症状演变为慢性复杂性、顽固性及难治性疼痛;(3)为避免病情进展到晚期各种原因导致常用镇痛方案以及更为有效和强大的神经介入镇痛方案无法实施,出现镇痛效果不佳的尴尬境地,应当对疾病发展有预见性提前实施镇痛准备;(4)目前所有的镇痛方案选择的目的均为了改善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痛苦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一旦病情得到控制,这些镇痛方案均可以灵活减量甚至完全撤除。
肿瘤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会压迫局部的神经,堵塞机体内各种血管、淋巴管、胃肠道,侵犯骨质,释放大量的致痛物质导致疼痛的发生,另外一些治疗性的措施也会导致疼痛的发生;我国目前肿瘤的治疗形势是大多数情况下以拉慢病情发展速度不能彻底消除肿瘤;那么就意味着癌性疼痛是伴随着肿瘤疾病成为一个慢性的过程;疼痛这个症状在早期是一种机体的防御提醒机制,它会提醒告诉患者机体正在遭受外源性损伤或内部组织器官发生病变需要采取措施消除这些损伤和病变,一旦损伤因素去除后疼痛自然会消失;但是癌性疼痛由于其病因大多数目前尚无法彻底根除,导致疼痛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镇痛会导致大脑对疼痛产生记忆后出现更为严重和复杂的难治性疼痛;长期的癌痛不仅给患者及家人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丧失生活处理能力及尊严,同时也会使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使肿瘤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因此,癌痛需要及早的积极治疗。欧洲肿瘤协会对癌痛的统计调查结果中显示即使癌症被治愈也有大约1/3的患者出现持续状态的疼痛,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的概率是59%,到了肿瘤晚期疼痛的发生概率更是高达64%;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放化疗的细胞毒性对神经等组织造成的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出现疼痛,以及肿瘤进展导致的原发疼痛逐渐加重的情况。因此,综上所述,癌性疼痛的治疗管理伴随着肿瘤治疗的全过程,我们提倡及早将癌痛治疗及抗肿瘤治疗同时积极应对。
癌症的发生率:根据我国2015年肿瘤年报的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421万,因癌症死亡人数达到280万,死亡率接近67%,一年内复发转移的人数高达80%,数据中显示癌症发病率与年龄呈现第一位明显相关,即年龄越大患癌症的风险越高;此数据中死亡率及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现状呢?(1)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正在逐步增长,寿命的增长使得基因的复制分裂次数增多,导致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大数据中癌症发病率与年龄明显相关。其他因素可能是增加了基因复制分裂的次数或者导致复制分裂过程中的出错概率。(2)我国民众对于肿瘤的预防措施认识不足,忽略了体检的重要性,多数认为身体没有不适症状就是没有疾病,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现代医学的技术的精度尚无法发现一个细胞的癌变这样及早期;但能够做到3毫米左右病灶的发现,此时机体还不会有任何不适症状,只有定期专项体检才能发现;多数患者是因为不适症状明显加重后,自行处理及常规医疗治疗无效后再进行相关检查,此时发现已经处于晚期转移的状态,所以导致死亡率及复发率较高。(3)欧美国家的新药研发的技术力量及经费投入较我国有明显优势癌症的治疗:目前常见的癌症治疗方式放疗及化疗,从基本原理来讲是“以毒攻毒”的方式使得机体内已经产生的肿瘤细胞总数量得到明显减少,使得其对机体正常状况的的干扰减少或者是延长了肿瘤细胞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产生明显影响的时间;那么为什么不能做到完全杀灭肿瘤细胞呢?俗话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这个道理,得考虑到治疗对正常机体细胞的影响程度,不能为了完全清除肿瘤细胞导致正常细胞也同时全部中毒死亡。尚有一些免疫疗法及靶向药物的问世使用,这些新方法确实是使得一部分对放化疗不再有效但却对这些方法敏感的患者获得了新生;虽说以整体观来看治疗有效率甚至比手术放化疗传统方法还要低,但是对于单个个体生命来讲那无疑是个奇迹,医学工作者也许也能从这些个体中找到规律发现治疗关键点,逐渐寻找到让更多人受益的方法;因此,基于上面的总结:现代医学的技术现状是控制疾病发展速度,改善个体不适症状,正在寻找有效率更高的方法和手段,让更多人受益;未来的展望时能够在肉眼看不到的一个细胞癌变时就能够有办法清除,避免出现不适症状,甚至展望不让细胞癌变。
经常在门诊诊治疾病时,经常有患者对我说:“我的朋友说我现在的症状就和他当时一样,是某某病”、“网上说了我的这个症状就是某某病”;在回答网上咨询患者时也存在如此提问:“我这个症状究竟是什么病”................ 疾病的症状可谓千变万化,没有一个现成的公式或者是与否的关系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如果一个症状对应一个疾病的话,那么早就可以制作计算机程序,自己在家输入症状要素就得出疾病的诊断了,事实上没有这样的软件。其原因:1.疾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就像一个人从出生到童年、成人、中年、老年不同的阶段人的长相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发展的每个时期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自然同一个疾病会有不同症状;2.不同的人得同一种疾病症状表现也会不一样,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基因差异导致对疾病的易感性甚至治疗效果的差异,好比感冒,也许你就是头痛、流涕,口服康泰克就好了,而我却是咳嗽、咳痰、发热,康泰克对我没用,反而重感灵对我效果特好;3.症状只是疾病的表面现象而已,单凭一个人的长相,你能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是好人还是坏人吗?也许你能指出在哪个部位,但是这个部位就像看一张二维的照片而以,人体是三维立体的躯体,在这之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关节、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除了皮肤可以准确指出病变部位以外其他组织的感觉神经支配种类是完全不一样的,深部组织的病变并非一定表现在疼痛的区域内,就好比大家知道胆囊炎可能会有肩背部的疼痛,阑尾炎早期实在肚脐周围疼痛逐渐转移到右下腹疼痛一样,必须通过全面体格检查才能找到真正的病变部位;因此,疾病的诊断单靠症状来判断是完全不可靠的,绝不能单凭长相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就是坏人,你得由各方面的证据来印证你的怀疑,最终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罪犯才能定罪。那么医生怎么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呢? 首先,根据病人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排除这些因素相关的疾病。 第二,根据症状综合起来将它转化成病理生理过程,罗列可能的疾病是来源于哪个组织器官。 第三,在心中推演上述这些疾病是否会导致这样的症状,再次排除部分疾病。 第四,做到心中怀疑可能的疾病后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进一步排除部分疾病,缩小范围。 第五,通过辅助检查、影像检查结果来印证医生诊断逻辑是否准确,如果不符合则重复第二个步骤开始再次筛查,甚至有时候仍然不能确定的话,采取高度怀疑某病的治疗(诊断性治疗)以逐步排除疾病,从得到疾病的诊断。 上述5个原则可以看出:由于症状的表现可能是很多疾病的反映,医生采取这样的逻辑诊断方法过程就好比:撒网--收网--捉鱼这样一个过程,其效率远比钓鱼高得多;这样的好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严谨以避免漏诊,防止和降低医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随着经验的增长第二、三、四步骤排除的疾病数量会越来越多,最终确定疾病诊断的速度加快。另外,可以通过这样的原则首先将威胁生命及导致残废的重大疾病优先考虑检查排除掉。这样的步骤是无论名医还是小医生都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即使古代没有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和影像检查,医生同样需要亲自诊查病人进行望闻问切,绝非网络问诊就能得到准确的疾病诊断,网络看病的意义在于帮助你确定就诊方向,少走弯路,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