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话说医患矛盾
医者,以为患者谋利益为己任,他们为患者解除痛苦,捍卫生命,被施救的患者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医者。 医者,乃独立于世俗之人,不以病者富贵、贫贱而另眼相待,不为权贵折腰,不为钱财所动。怀有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之志,甘于贫困,淡薄名利,潜心医术,才有扁鹊、华佗、仲景等医学大家。然而,近年来,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媒体上不时有打医生、砸医院报道,甚至残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追根溯源,无外乎道德的败坏、金钱的驱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人们的道德修养没有提高,甚至倒退。人们除了金钱、权力没有其他的追求,导致精神的空虚。工作之余,闲暇时间增多,人们想到如何挣到更多的钱、得到更大的权力。这种情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日本、韩国等尤为明显,但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这种现象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宗教起到的陶冶情操,辨别善恶的作用。道德的败坏,导致医者不为病者利益所想,病者不感医者治病之恩。 过去医者乃智者,天资愚钝少有师傅收为徒,不似当今但凡不傻不呆者均可为医者,天资好的可为知名医院的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一般者可为一般医院的像样的大夫,天资差者亦可为乡村中的村医、郎中。 医者不同的道德修养、不同的技术水平、不同的人生追求。 “中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不能以同样的标尺衡量,这在社会上在认同不过了,但在医者的评价体系中,社会却以同样的标尺衡量医者,再加上媒体大肆的渲染,无疑加深了公众的医者道德错误认识。 医者和病者原本是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虽然发展了几十年,仍然经济落后,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看病成了最大的开支,花了钱就要有个结果,哪怕是听过“响”,但人非仙人,终究有个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看病花的家破人亡,生者如何生存,开始想到“来钱的道道”——告大夫。 医护人员收入偏低——众所周知,医生是一个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职业,但医生的收入与其工作的强度和风险并不相称。一个医科硕士毕业生,本科读了5年,加上硕士一共读7~8年,在我国各行业收入排名中,医生的收入在10名以后;而在美国,各行业收入排行榜上排名前8位都是医生(不同专业)。医生收入长期低迷,无法体现工作价值,这也是现在一部分医生收红包回扣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加上媒体的宣传,好像“全民皆兵”——都在收回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