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剂注射治疗通常用于改善较小范围和程度较轻的静脉曲张。这一操作主要是通过注射少量的液体硬化剂到曲张的静脉中,使静脉硬化塌陷。硬化剂注射治疗操作简便,可以在门诊进行,不需要麻醉。对于不同阶段的静脉曲张、静脉性皮炎、溃疡,我们有最佳方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以长病程、难治愈、高心理负担、高经济负担、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为特点,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预后带来严重威胁。一旦治疗不当,患者有可能被截肢。而如果选择规范的治疗方式,完全可以减缓糖尿病足的发展速度,从而保全肢体。1、什么是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变。组织缺血、周围神经病变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三大病理基础,三者通常合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及组织缺血作为发病的始动因素,而感染常随之发生。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下肢及足部血管出现阻塞或狭窄,影响足部血运,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皮温降低,伤口难以愈合。高糖状态也会使下肢及足部的感觉神经受损,出现疼痛麻木,感觉迟钝,呈袜套样改变。糖尿病足有以下三个特征性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通常发生在病变早期,具体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突然出现臀部、大腿、小腿后面的麻木、疼痛以至于痉挛,导致跛行,严重者甚至蹲下休息,等症状完全消失后才可继续行走。静息痛:通常发生在病变中期,表现为安静情况下脚趾或者脚趾末端疼痛,卧位时疼痛更为明显,夜间尤其厉害,需要步行几步才能缓解。肢端溃疡坏疽:根据肢体溃疡性质和临床表现,肢端坏疽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混合性坏疽3种类型。湿性坏疽临床表现为肢端水肿,溃疡部位分泌物多;干性坏疽临床表现为动脉搏动消失,肢端无水肿,脚趾或脚趾以上干枯变黑,黑变组织和健康组织界限比较清楚,分泌物较少;混合性坏疽往往是将湿性坏疽与干性坏疽临床表现同时存在。2、什么是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足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通过局部穿刺技术,运用特殊的导管导丝和球囊,将病变段血管进行扩张,置入或不置入支架,以达到重新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的目的以改善肢体的血供,从而改善溃疡及其邻近组织的微循环与氧代谢,为缺损组织的修复创造有利的条件,可比较好地实现溃疡愈合和保肢的治疗目标。介入治疗旨在打通足弓的血管通路,以起到保障患者患肢的正常血液循环。结合控制血糖、抗感染、抗凝、改善微循环和局部换药等对症支持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愈合较快,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疗效令人满意。糖尿病足介入治疗,即“经皮外周血管成形术”,是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在恢复血供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疗效。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有两大类,一类是放置球囊,另一类是放置支架,选择时应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对下肢血管节段性狭窄患者,可以使用球囊对血管进行扩张;对严重狭窄者,则可以放入支架,使血管保持畅通。介入治疗的目标:保存肢体功能,降低截肢平面建立直达足部病损部位的血供,促进足溃疡愈合改善缺血性疼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介入治疗的优势:创伤小成功率高恢复快保肢率高死亡率低介入手术可重复、多次施行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有明确的临床缺血症状及(或)缺血证据的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临床指征包括:典型的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症状,下肢缺血性溃疡、坏疽、股动脉及其分支、腘动脉、足背动脉波动减弱或不能触及;无症状,但有下肢动脉缺血证据:如彩超、MRA、CTA提示下肢动脉明显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0%。介入治疗的禁忌症: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肝功能、肾功能不全;慢性闭塞病变,临床及解剖学判断其成功可能性极低;不能合作的患者。介入治疗的时机:下肢冷感、间歇性跛行:多为中度狭窄性病变,PTA成功率高,预后好——及时介入;静息痛或新近出现的溃疡,此时血管多为狭窄病变,而尚未闭塞,介入成功率高,症状改善明显——首选介入;明显干性坏疽:常常为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成功率低——尝试介入,力保患肢。3、糖尿病患者怎么预防糖尿病足?定期检查足部,发现所有的神经损伤;不打赤脚;不使用尖锐的物体来去除鸡眼和脚垫,或用药店销售的化学药物;不使用过热的水、电热毯或加热垫,热水袋;不吸烟;清洗,干燥,每天检查你的脚;检查脚趾之间的皮肤;穿适合的鞋和袜子;确保鞋里没有尖锐或有刺激性的物体;如果鸡眼、脚垫和伤口久不愈合,要向你的医生汇报;剪脚趾甲时要直行,不要太接近肉,有助于防止嵌指甲和继发感染;控制血糖。
50多岁的老李患糖尿病十多年了,由于坚持合理用药、严格控制饮食和坚持适宜的运动,病情一直很平稳,虽然久病多年,却没有出现其他合并症,渐渐的老李已经不在意身上所患的糖尿病君了!生活规律的老李喜欢泡脚,但1周前泡脚时不慎烫伤了脚,起初脚面、脚趾只是红肿,老李也没在意,自己只是抹了点红霉素药膏,以为过几天就好了。可是几天下来,红肿的脚趾不但没好,反而开始发黑了,还时不时蹦出穿心的刺痛,老李坐不住了,赶紧让老伴陪着去医院检查一下,一番检查下来,医生告诉他患了“糖尿病足”,如果不及时治疗,搞不好要截肢的。老李虽然对糖尿病有所了解,但糖尿病足还是头一次听说,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到底是什么病呢?需要怎样治疗呢?老李真想弄明白自己的脚出了什么问题......想弄明白“糖尿病足”还是简单地从糖尿病说起吧: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以体内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说白了,这种“富贵病”就是由于血糖太“甜”而“腻”到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身体不适。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众所周知,即“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但大家对其并发症却知之甚少:急性并发症——严重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最常见,呼气中有烂苹果味高血糖高渗状态:老年人多见,脱水严重,死亡率高乳酸酸中毒低血糖昏迷感染性并发症皮肤化脓性感染:疖、痈真菌感染:足癣、体癣、真菌性阴道炎女性患者常见肾盂肾炎、膀胱炎肺结核及肝脓肿也比较常见慢性并发症1.大血管病变:动脉硬化患病率高,发病早,病情进展快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即脑出血及脑梗塞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2.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直径在100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糖尿病肾病:I型糖尿病最主要死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力进行性下降,直至失明糖尿病心肌病:心肌广泛或部分性坏死,可诱发心衰、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3.神经系统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神志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痴呆危险性增高周围神经:最常见,常对称性,下肢较重,进展慢自主神经病变:瞳孔缩小,排汗异常,胃排空慢,腹泻(饭后或午夜),尿失禁4.糖尿病足——截肢或致残的主要原因何为糖尿病足?经过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简单的说糖尿病足就是血糖升高后出现的“甜蜜的足疾”!定义: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糖尿病足是一组足部的综合征,不是单一症状。有以下三个要点:1.糖尿病患者;2.有足部组织营养障碍(溃疡或坏死);3.伴有一定下肢神经或(和)血管病变。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糖尿病足。病因: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脚足的基本原因,它们共同作用导致肢端缺血,以此为基础,加上感染等一系列诱因,最终造成了“烂脚”,甚至截肢,不但给患者带来难忍的疼痛,而且增添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足部神经病变可导致肢端感觉异常,对热、痛等刺激不敏感,甚至无反应,后期出现运动神经受累可出现肌力减弱甚至肌肉萎缩,至使肢体保护功能减退;血管病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毛细血管壁增厚、血粘度增加、血液凝集性增加等一系列改变,至使微循环产生障碍。两者合力导致肢端缺血,至使足部抵御感染和伤口自愈能力下降。感染是糖尿病患者足坏疽的继发因素。其他诱因如烫伤、皮肤自发性水疱、外伤、动脉血栓、毛囊炎、脚癣、冻伤等,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均可逐渐扩大造成严重的肢端坏死。分型:神经型、缺血型和神经缺血型(也称混合型)。目前,我国糖尿病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而单纯神经型比较少见。
弹力袜的选择要求 1、弹力袜一定要覆盖脚后跟,可以包括足趾,最好选择膝盖以上的弹力袜。 2、弹力袜选择前需要测量腿的周径,确定合适的型号,通常用卷尺测量穿者脚踝(脚脖子最细处)周径、小腿肚最大周径及大腿最大周径。 3、弹力袜要选择2级压力; 1级中压治疗型适合浅静脉曲张、血栓的治疗与预防; 2级、3级高压治疗型用于大小隐静脉剥脱术后、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等。 4、需选择从踝部向上梯度压力逐步递减的弹力袜。 5、心功能不全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好不要穿弹力袜;下肢有溃疡或者感染不建议穿弹力袜,最好使用弹力绷带。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管外科 满新贺医生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多见于中、老年病人,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少数为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性病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好发于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等,也可累及颈动脉,上肢动脉很少发生。动脉的分支部是血栓闭塞性疾病的好发部位。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后,导致狭窄或闭塞动脉远端的血流减少,引起相应的脏器或肢体供血不足的症状。【病因】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病因尚不很清楚,但多数患者肥胖,有脂肪摄取过多史,其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脂蛋白也增高,因此本病与血脂增高有关。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患有高血压,因此认为,高血压是本病的易患因素之一。尼古丁和烟碱的作用可使周围血管痉挛,因此认为吸烟与动脉硬化有关。糖尿病患者因脂肪代谢异常导致的动脉硬化,发病较早且病变较一般动脉硬化的范围广,可累及下肢小动脉,易发生溃疡和坏疽并易继发感染。因此,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病因是多方面、多种因素促成的。【病理】因在分叉处容易形成涡流,致使动脉内膜损伤,所以动脉硬化性闭塞好发于动脉的分叉部位,如腹主动脉的末端、髂内及髂外动脉的分支部、股总动脉及腘动脉的分叉处。病变早期动脉内膜血脂沉积,进而内膜增生及粥样斑块形成。动脉中层的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变,但很少侵犯动脉外膜。随后钙质在动脉粥样斑块上沉着,使斑块增大、质地坚硬。随着粥样斑块增大而向腔内突出,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影响血流的通过,产生涡流。继而发生血栓形成,可使动脉管腔完全闭塞。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可导致远端动脉急性栓塞。由于弹力纤维变性、失去弹性,肌层变薄,在不断受到动脉压力的冲击下,可导致动脉扩张而形成动脉瘤。动脉的外膜一般保持完整,与动脉中层之间常有一可剥离的间隙,使动脉内膜剥脱术成为可能。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常为节段性,也可双侧同时发病。根据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可将腹主动脉以下的动脉硬化性闭塞分为四型:①骨盆型:约20%,主要病变位于腹主、髂动脉段;②股部型:约50%,主要病变在股、腘动脉段;③周围型:约17%,病变多在腘动脉以下;④混合型:病变广泛而多发。由于狭窄和闭塞的进展是缓慢的,有侧枝循环形成。随着狭窄加重,侧枝也逐渐增多。在腹主动脉或髂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时,肋间动脉、腰动脉、髂腰动脉、臀上动脉及旋髂深动脉等分支都可参与侧枝循环,与股深动脉的分支吻合,而且侧枝循环较丰富,可代偿供血。这些侧枝虽不能完全代偿而出现肢体缺血的临床症状,但很少引起明显的肢体急性缺血表现。一般也不发生肢端坏疽。在周围型中,膝周的动脉分支也可形成侧枝,但不如上述的侧枝循环丰富,代偿功能较差,可导致肢端坏疽。【临床表现】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平均发病较大,多数在50岁以上。男性病人明显多于女性。在疾病早期,病人仅有患肢轻度发凉感、轻度麻木,活动后易感疲乏。病变继续加重,症状也随之加重,出现下肢动脉供血不全的特征性症状──间歇性跛行,小腿的症状比大腿的症状重。若侧枝循环不足,可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患肢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病情再继续加重,即可出现肢端坏疽。在骨盆型动脉硬化性闭塞的患者中,除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外,常有下腰部、臀部、大腿和小腿肌肉的间歇性跛行,很少出现肢端营养障碍。此型又称Leriche综合征。检查时,狭窄或闭塞段以下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Buerger征阳性,足背静脉充盈时间延长。足背静脉充盈时间取决于狭窄的程度及侧枝的多少。患肢远端皮肤温度降低,肌肉萎缩,汗毛稀疏。动脉狭窄区可闻及血管杂音。出现静息痛2周以上、踝部动脉压≤6.7kPa(50mmHg)、趾动脉压≤4.0kPa(30mmHg),或踝/肱比≤0.5,即为慢性危急性下肢缺血(chronic critical leg ischemia),截肢率较高。【辅助检查】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病人大多为男性。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不难作出诊断,根据脉搏的触诊及听诊可判断闭塞的平面。1.实验室检查:多数病人血脂增高,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增高,血流变学检查多有异常及高凝状态。2.Doppler超声:一般的Doppler超声检查仪可测出动脉搏动强度及血流速度。先进的多功能Doppler超声检查可显示动脉的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佐证,因此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手段。3.心电图:可提示心脏有无伴随病变。4.核素血流图:可显示受累动脉的病变部位。5.动脉造影:动脉造影可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及其周围的侧枝循环情况,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术式的选择。【治疗】一、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血管扩张、祛聚、蛇毒制品等药物和中药治疗,以及交感神经封闭术、高压氧舱疗法、交替正负压疗法及止疼药物等。1.扩血管药物可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枝循环形成,改善患肢的血液供应。2.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祛聚药物,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的发展和蔓延。3.交感神经封闭可在短时间内解除疼痛,特别对合并有严重血管痉挛者,效果更明显。4.高压氧舱疗法,可增加肢体的组织供氧,减轻疼痛,对促进溃疡的愈合有一定作用。5.镇痛治疗:疼痛是本病患者的较为突出的症状,患肢出现溃疡、坏疽或继发感染者,疼痛更为严重。一般止痛药物常难以奏效,此时可适当地使用吗啡或杜冷丁类止疼剂。为预防药物成瘾,可采用普鲁卡因股动脉内注射及腰交感神经封闭术等,以减少止疼药物的用量。腰交感神经封闭术效果明显者,应及时行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6.中药:如丹参片或针剂及毛冬青等。二、手术治疗(可参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大动脉炎)手术方式主要有:1.动脉内膜剥脱加自体静脉片修初术2.血管重建、旁路移植术3.经皮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4.腰交感神经切除术5.静脉动脉化6.大网膜皮下移植术什么是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是一种运动性疼痛,是肢体慢性供血不足的典型症状。下肢的运动性疼痛多在行走一段路程后才疼痛,休息几分钟后疼痛即可完全消失;再走差不多相同路程后又开始疼痛,休息后疼痛又完全消失,因此医学上把这种性质的疼痛叫做间歇性跛行。下肢缺血越严重,能行走的距离越短。上肢也有间歇性跛行,只不过不是走路引起的,上肢的间歇性跛行主要表现在工作时感到患肢困乏、无力,特别是在上肢上举时更明显,不得已而垂下上肢,才能缓解。间歇性跛行有哪些特点?动脉缺血性引起的间歇性跛行有以下特点:1.病人在未做运动或行走前不觉得有任何疼痛,但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疼痛,不得不停止运动或行走。休息几分钟后,疼痛可以完全消失。2.每次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距离基本相同。3.走上坡路的距离缩短,相反,走下坡路的距离延长。哪些疾病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能引起间歇性跛行症状的疾病除肢体动脉供血不足外,还有腰椎疾病(主要是腰椎椎管狭窄性疾病以及关节疾病,特别是老年性关节病)和下肢静脉疾病(如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良等)。怎样区别缺血性间歇性跛行与下肢静脉性疾病的间歇性跛行?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和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良都属于下肢静脉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间歇性跛行,可称静脉性间歇性跛行。其表现也与下肢缺血性间歇性跛行相似,但不如下肢缺血性疾病那样明显。疼痛以胀痛和沉重感为主,行走的距离越长,胀痛越重,正如人们常说的患肢象灌了铅似的沉重。只有停下来,活动一会双腿,如反复进行下蹲、站立的运动或把两腿抬高后,才能缓解症状,或使症状消退,才能继续行走。怎样区别腰椎疾病疾病引起的间歇性跛行?有的腰椎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等也可有类似的间歇性跛行,因为这种间歇性跛行与腰椎的脊髓受压有关,因此称之为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由于缺血引起的间歇性跛行就叫做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二种间歇性跛行是有区别的。因血管疾病引起间歇性跛行的病人,喜走下坡路,每次无痛行走的距离较接近。而因腰椎椎管狭窄等引起间歇性跛行的病人则喜走上坡路,每次无痛行走的距离也无规律,有时短,有时长,与患者行走时的姿势有关,如弯腰走路时,由于脊柱间的间隙加大,神经受压可减轻,行走的距离也能延长。患骨关节病在运动时也出现下肢疼痛,与间歇性跛行有什么区别?患关节病的病人在运动时也出现疼痛,但其疼痛特点与下肢缺血引起的疼痛正好相反。即在开始运动时疼痛最重,活动一会后,疼痛会有所缓解,再继续运动可能疼痛还会减轻,但一直有疼痛伴随。而缺血性间歇性跛行则是在运动或行走一段距离后才出现疼痛。什么是静息痛?严重的血管病变,在休息状态下仍有持续性疼痛称为静息痛。一般表示缺血情况较间歇跛行时明显加重。Leriche综合征:在骨盆型动脉硬化性闭塞的患者中,除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外,常有下腰部、臀部、大腿和小腿肌肉的间歇性跛行,很少出现肢端营养障碍。此型又称Leriche综合征。Buerger征是怎么回事?在临床上,多数疾病的初步诊断是医生靠体格检查得出的,Buerger征检查的结果可为医生提供有用信息。这种检查方法是伯格这个人首先使用的检查方法,因此叫伯格征。伯格征是判断肢体有无动脉供血不足的检查方法之一。怎样做Buerger征检查?检查下肢时,先让病人仰卧于床上, 使双下肢伸直抬高,髋关节屈曲45~90度,3分钟后观察病人足部皮肤颜色。正常时,呈淡红色或稍发白。动脉供血不足时,皮肤颜色苍白。若皮肤颜色无明显变化,可嘱病人反复屈伸踝关节。运动后出现足部皮肤颜色苍白,提示有动脉供血不足。苍白程度与缺血程度成正比。严重供血不足时,还会引起不适或疼痛。然后让病人坐起,双小腿和脚自然下垂,观察双脚的皮肤颜色变化。正常时,在10秒钟内发白的足部皮肤转为正常。超过10秒就提示有动脉供血不足,即为Buerger征阳性。足背静脉充盈时间是怎么回事?正常情况下,即使在平卧状态下,足背的静脉内也是充满血液的,坐位或站立位置时,足背静脉会明显鼓起,即充盈。当一侧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时,足背静脉的血液量减少,与正常侧的足背静脉相比明显变瘪。足背静脉充盈时间检查也是判断下肢有无动脉供血不足的检查方法之一。怎样检测足背静脉充盈时间?检测方法与Buerger征检查方法基本相同,即让病人仰卧于床上, 使双下肢伸直抬高,髋关节屈曲45~90度,持续3分钟以上,使下肢静脉排空,然后让病人坐起,双脚自然下垂,观察双侧足背的充盈时间。正常的足背静脉充盈时间在10秒以内, 超过10秒即为足背静脉充盈时间延长。足背静脉充盈时间的检查也可与Buerger征一起完成。足背静脉充盈时间延长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什么意义?足背静脉充盈时间延长提示有动脉供血不足,充盈时间越长,说明缺血程度越重,充盈时间在1~3分钟,说明有严重供血不足。若充盈时间超过3分钟, 提示侧枝循环不足,是坏疽的先兆。什么是踝/肱比?踝/肱比是肱动脉的收缩压与踝部动脉压(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的比值。一个正常人的踝/肱比应≥1。踝/肱比的临床意义?当踝/肱比<1时,表示患肢的动脉有狭窄性病变,一般情况下踝/肱比<0.8时,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0.5时,会出现静息痛及肢端坏死。
这是我做静脉曲张的感受,但是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手术过程也有一点的差别!仅代表个人观点!
子宫的疾病很多,有些严重的甚至需要切除子宫,这给很多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威胁,增添了很多困扰。但是,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子宫疾病可以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免除了手术的困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神奇的子宫动脉栓塞术吧。什么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介入治疗的手段。所谓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响设备的引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通过导管等器材和药物对病变进行灌、堵、通、扩、引等一系列治疗技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就属于“堵”这一类。具体来说,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于右侧大腿根处,经股动脉穿刺进针插入导管,在医学影像设备(如DSA、B超等)的定位下进入两侧子宫动脉,注入栓塞剂栓塞子宫动脉,达到止血或让子宫肌瘤和病灶缺血坏死的目的。子宫动脉栓塞术都能治哪些病?1、产后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是非常凶险的疾病,有时候甚至需要切除子宫。而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在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导航”下,精准插管至出血的子宫动脉并注入明胶海绵栓塞剂,把出血的血管堵住,马上就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2、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虽说是良性肿瘤,但是会导致月经过频、过多及经期延长,许多患者饱受折磨。过去,子宫肌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有些患者对手术的接受度较低,不愿意手术,还有的患者有保留子宫功能的需要,此时就可以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用的是“断其粮草”的思路。股动脉穿刺后,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子宫肌瘤的供应血管切断。这样一来,可以直接切断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还能组织子宫肌瘤生长所需的雌激素经血流进入肌瘤内,使肿瘤萎缩,达到治疗的目的。除了以上两种疾病,子宫动脉栓塞术还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病、疤痕妊娠、宫颈癌等疾病。子宫动脉栓塞术有哪些优势?首先就是微创,整个治疗只需要在股动脉上进行穿刺,手术创伤小,痛苦小,副作用少,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此外,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能避免切除子宫,保留生育功能和女性第二性征,患者接受度高。还有,子宫动脉栓塞术操作起来也比手术要简便。子宫动脉栓塞术有哪些并发症?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患者常见疼痛、发热、恶心、呕吐、乏力及疲倦、厌食等症状,这些统称为栓塞后综合征,是栓塞术后的正常反应,是由于子宫局部和周围组织的缺血、坏死而引起的非炎性反应。一段时间后就会减轻消失。子宫动脉栓塞术后会影响怀孕吗?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可以怀孕。但是子宫动脉栓塞术之后,对母亲或胎儿来说,会增加不安全因素。因此,医生不建议想要怀孕的女性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医生建议女性患者在子宫动脉栓塞术后避孕。总之,子宫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介入治疗的手段,在治疗产后出血、子宫肌瘤等多种疾病上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同时由于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越来越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