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老王到北京开学术会议,因为会议期间要保持安静,老王就把手机调到静音,又担心不能及时收到重要的信息,就把手机放在桌面上,开完会就赶飞机回沪,到了机场,一摸口袋,手机还在会场桌面上呢——相信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有这样的遗忘事故发生,并且禁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老年痴呆。那么,这些生活中发生的事对于预测老年痴呆有用吗?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老年人一般的认知功能的分布状况吧。所谓认知功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注意、计算、时空间定向、空间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老人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老年期痴呆是最严重的认知功能缺损,约占老年总人口的5%~10%左右,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占痴呆总数的2/3,它的诊断要点是2个以上认知领域障碍及严重度达到职业或社交能力受损。阿尔茨海默病肯定存在情景记忆损害,但是患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记忆问题而主动就诊呢?临床观察到不同的患者之间的健忘主诉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的承认自己存在记忆障碍,也有的患者不承认自身记忆丧失,这对于患者的安全(如易外出迷路)和干预效果(如不愿配合检查、不愿服药)非常不利,使照料者负担加重而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痴呆是可逆的,寻找这些痴呆的病因是我们记忆门诊的重要任务之一。轻度认知损害:轻度认知损害被认为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约占老年总人口的15%~20%,它对于痴呆的早期诊断或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特征、诊断、分类、发病机理和转归是当前老年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干预试验研究的热点。轻度认知损害的诊断标准的要点是必须有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诉,最好有一个知情者确认;神经心理测验证实存在客观的认知功能损害;日常生活活动基本保存;没有痴呆。通俗地说,“轻度认知损害”有它的上限和下限,准确识别需要一系列的检查,不是简单的根据主诉确诊的。神经心理测验的方法与文化背景相关,笔者针对中国文化背景的老年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识别与诊断,不断优化各种神经心理测验方法、提出一系列认知功能评估手段,已经发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认知抱怨:这部分老人经常抱怨自己有认知损害,最常见的是记忆减退,也有的表现为命名不能和概念形成障碍,部分老人因为担心进一步发展为痴呆而主动就诊、就治,但是所有认知神经心理测验在正常范围,他们少数是脑器质性疾病所致认知障碍,多数是焦虑抑郁等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的表现。社区老人中约30%有“认知抱怨”,这些不大突出的认知症状有什么临床意义?它会演变为痴呆吗?病人、家属和临床医生对此都非常关注,它与轻度认知损害有什么关系?在一项持续15年以上的随访研究中,有学者发现那些貌似微不足道的主诉是有意义的,可以用来预测认知减退或痴呆,年龄匹配的有健忘主诉和没有健忘主诉的老年人在思维方式、大脑海马灰质密度和海马容积(海马是记忆中枢)和大脑皮层代谢水平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当然,也有相反的调查结果,认为这些“认知抱怨”仅仅是心理障碍如抑郁、失眠和人格改变的反映,与痴呆没有因果关系。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通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或脑脊液检查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这些老人是否会转化为痴呆,但是,是否在临床常规开展这些预测性检测还存在伦理学上的争议,这就象检测遗传性疾病的致病基因一样,在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仍愿不知道自己患有潜在的致命性疾病。成功老年:医学上,目前还没有国际公认的何为“成功老年”的诊断标准,尽管成功老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认知特征、行为模式、脑血流和脑代谢机制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一般认为,有良好的自我健康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正常、客观的神经心理测验得高分(至少在正常范围)和躯体功能无残疾是诊断成功老年的基本要求。很显然,成功老年人是健康的模范,他们生活在社区,医院难觅其踪影。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成功老年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50%。迄今为止,成功老年、认知抱怨、轻度认知损害等作为诊断实体还不稳定、边界不够清晰、预后变化多端。比如,被检老人目前属于“轻度认知损害”组,明年复查既可能属于“认知抱怨”组、也可能转化为痴呆组、还可能依然是“轻度认知损害”组。人到老年,躯体和精神疾病增多,轻度的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轻度的脑供血不足、轻度的情绪问题等相当普遍,从而对细致的认知功能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增加了不同认知障碍组别的界定的困难。回到文首的遗忘事件,它的价值不能孤立地看,既不能肯定地说它与未来许多年后的痴呆无关,也不能肯定就是一个预测标志,必须与系统的神经心理测验、神经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有的情况下还需要参考电生理学、实验室检查、甚至脑脊液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由于“认知抱怨”和“轻度认知损害”涉及千家万户,目前国内外对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脑结构基础、认知特征和预后转归等各个环节的研究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白发浪潮的到来,这些研究对于政府部门制定与时俱进的合理的公共卫生政策将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可以几年,十几年或更长,因此,一旦被诊断为老年性痴呆,为病人以后的生活做一个最适合的安排是非常关键的。 应该如何来安排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生活呢? 1、做好一个护理者 护理者首先应该认识到阿尔茨海默病并不是“精神错乱”,同时要让病人及其周围的家人和朋友正确认识阿尔茨海默病这个疾病。经常询问医生或与其他护理者进行交流,这些都是很好的办法。 2、控制病人的外出活动 保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安全是家庭成员的一项主要责任,最危险的就是让病人经常在街头徘徊。家庭成员常常无法控制这种行为,因而要控制病人外出。 当然,为防止意外,可以在病人身上放置一张写有病人姓名、住址和电话号码的卡片,以便病人迷路时路人能将其及时送回。在晚上,锁上房门也是一种防止病人外出的有效方法。 3、创造安全的空间,避免伤害 即使在家中,一些对于普通人安全的环境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可能也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必须对家中进行全面的检查,要注意以下问题: 去除容易引起病人摔倒的危险因素,如绳索、破旧的垫子、易滑的地板、不平的地面等。 将杀虫剂、汽油、药品等危险物品放置在病人不能拿到的地方。 妥善处理火炉和家用电器,将火炉开关隐藏起来,家用电器用完后,要拔掉电源,并放置在安全的地方。 将清洁用水的温度调整至37摄氏度以下,以免烫伤。 在浴室安装可抓的扶拦,并在浴缸和淋浴器下放防滑垫。 拆除厕所和卧室的门锁。 在生活都安排就绪后,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便成为其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特殊护理技巧1、吃饭 (1)每天至少陪病人吃一顿饭,这样可以增加感情的交流。 (2)将食物切碎,如果病人容易噎住,给一些软食。 (3)食物应富含纤维素以防便秘,并保证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 (4)减少影响病人吃饭的因素,如确保光线充足,使食物更有色彩,拿走调味品等。 (5)减少分心的事,确保病人安心就坐。 (6)安全提示:因病人对温度不敏感,不要给病人太烫的食物;提醒病人细嚼慢咽。 2、衣物和装饰品 (1)避免病人自行选择衣物,从衣柜或抽屉拿走不合季节或者很少穿的衣物,拿出病人以前常穿的衣物。 (2)选择简单易穿的衣物,尽可能避免衣物有拉链、搭扣等。 (3)考虑病人以前的习惯及爱好。 (4)安全提示:避免穿高跟的鞋子、太长或太大的裙子或裤子,过大的袖子容易被家具或门把手挂住。 3、洗澡 (1)尽可能与原来习惯保持一致。 (2)事先准备好所用物品,如毛巾、香皂、洗发水、衣物等。 (3)在病人进浴室前调好水温,使病人感到平静、温和、有安全感。 (4)鼓励病人尽可能不要其他人的帮助,整个洗澡过程中要与病人进行交谈。 (5)检查皮肤上的疹子和划痕,干性皮肤可使用润肤露。 (6)安全提示:使用橡胶浴盆垫,橡胶座,防滑拖鞋,不要使用油类产品以免滑倒;将电器及剔须刀放在病人不容易拿到的地方;不要锁浴室的门。 4、牙齿护理 (1)准备牙刷并演示如何刷牙。 (2)如果病人不能刷牙并拒绝帮助,可准备口腔护理液清洗口腔。 5、上厕所 (1)在浴室门上贴一个彩色或明显的标识,以便病人容易发现。 (2)穿松软有弹性的裤子,以便病人处理。 (3)提示病人定时排便、排尿,并注意观察病人的表现,如坐立不安或焦急提示病人可能要排便,排尿。 (4)帮助病人有一个舒服的体位。如果病人排尿困难,可用流水声来诱导排尿。 (5)睡觉前2小时控制饮水量,在床边放置便盆可能有所帮助。 (6)对尿失禁病人可在床上放置尿布等。 6、睡眠 (1)尽可能减少午睡时间。 (2)餐后散步及少量运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3)睡眠环境应安静,灯光柔和(但不要完全黑暗),最好放一个床头灯。 (4)难以入睡时,可服用弱效的镇静药。 (5)安全提示:锁好通向外面的门、窗等。 7、活动 (1)了解病人患病前喜欢的各类活动,观察病人所能承受的活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病人从事这些活动。 (2)有的病人常常会喜欢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骑车等。可以在看护者的陪同下适当地进行这些活动。
诸位病友大家好!本人,郭起浩,工作单位已经改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看老年神经内科门诊。近3个月,都在办理各种手续,并装修神经心理室。目前,手续已经全部办理结束,心理室也已经装修完毕——有4个安静的评定室,这是看记忆障碍门诊必不可少的装备。我现在的门诊时间是,周2上午特需门诊,周4全天专家门诊,为什么不开设普通门诊呢?因为普通门诊没有空的诊室了,等待有诊室空出来就立即开设。我也将尽可能回答病友的提问。谢谢!
1.秋风起,一场秋雨一场凉,温度也像过山车一样,变化很大,由此,我们的身体也处于不断适应外界的变化之中,机体的血压也会变得不稳定状态,这就需要有高血压的患者每天测量血压的次数增加,尤其是在号称“魔鬼时间”的清晨,极容易出现血压的波动与变化,及早发现,及时和你的主治医生沟通与应对。2.秋天温差加大,也是胃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要注意饮食调整,注意暖胃和预防感冒,防止气管炎和哮喘的发生。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来说,注意阿司匹林对胃的影响。3.秋天温差大,对有冠心病、脑卒中疾病史患者来说,保暖,心情愉悦尤其重要,“春捂秋冻”是句老话,是针对健康人群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参照此话,要随时保持身体处于温暖的状态。因为在秋冻的状态下,血管会强烈的收缩的,血压,血糖等都会产生剧烈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心脏和大脑的正常的功能与状态的。4.除了跟踪血压外,一定要关注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的变化。秋高气爽,温度适应,秋天也是生物储存能量的季节,人也不例外。此时人的食欲与睡眠都处于比较好的状态,胃口大开,因此,一定要注意血糖、血脂与尿酸等变化,预防这些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指标有明显的升高。5.对于有冠心病,心脏植入支架的患者,保持血压在130/70-80mmgH,心率在60-70次/分;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血压保持在140-160/70-80mmgH,心率在60-80次/分,让大脑保持一定的血压灌注,以防脑供血不足。本文系谈世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夏季每天测量血压2-3次,观察血压的变化,一般来说,天热时,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会下降的,会引起头晕、黑矇、心慌等症状,所以,要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2.锻炼身体时间要选择在早上或者傍晚太阳落山后,温度下降后进行。切记,不要在高温下锻炼身体。3.不要贪凉,空调温度不要太低,一般在23-26度左右为好,温差不要太大,血压不要波动大。还要注意开窗通气。4.注意心率保持在60-90次/分,低于60次/分,或高于100次/分要及时和医生沟通。5.饮食上,一定以清淡为主。每天要及时饮水,每天饮水要在1500-2000ml或以上,小便以淡黄,清亮为好,不能是深黄色。6.有脑梗的病人,血压不能太低,保持在130-150/70-85mmHg为好。7.有冠心病的病人,尤其是放了支架的,血压要保持在130/70-80mmHg,舒张压不要低于60mmHg。本文系谈世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经常有患友问,超重甚至肥胖,血压高、血糖高,医生说我是代谢综合征。什么是代谢综合征?听着名字好吓人?危险吗?怎么治疗啊?能治好吗?下面,我分7个方面来介绍。一、什么是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征候群,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直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也增加了发生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代谢综合征患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与非代谢综合征者相比,其罹患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均显著增加。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高吗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自2002年(13.8%)至2009年(18.2%)逐年增高。患病率随年龄递增,至60~69岁达高峰。三、对照诊断标准看看自己是否符合代谢综合征我国关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至少3项:(1)腹型肥胖(即中心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2)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和(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空腹三酰甘油(TG)≥1.70mmol/L;(5)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04mmol/L。四、为什么会发生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生活方式病,就是和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长期饮食过多过饱,暴饮暴食;食物种类单一,食物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进食过多甜食、高淀粉精细淀粉食物;摄入过多食盐,如咸菜、腌制菜、腌制肉等;吸烟、饮酒、酗酒;运动不足、久坐不动,超重、肥胖。五、代谢综合征带来哪些风险我国研究显示,与非代谢综合征患者相比,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升高。其中,10年心血管病风险增加1.85倍,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2.41和1.63倍。代谢综合征类型中以腹型肥胖合并高血压及低HDL-C者的心血管风险最高(增加5.25倍),如在上述组合基础上合并高血糖,则其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增加16.58倍。六、怎么治疗代谢综合征治疗原则为早期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降糖降压降血脂,进而可降低心血管风险,预防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1)生活方式干预:健康膳食和合理运动是干预、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也是必要行动。健康膳食指饮食结构合理,食量适中,不饱食、不暴饮暴食,不酗酒。适当增加运动可提升骨骼肌功能,促进骨骼肌代谢、加强肌肉力量,同时降血糖。研究证明可降低代谢综合征风险10%~20%。(2)降压药物的应用:在医生指导下降压等对症治疗。高血压患者推荐ACEI和ARB优先应用,尤适用于伴糖尿病或肥胖患者;也可应用二氢吡啶类CCB;伴心功能不全及冠心病者,可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3)超重或肥胖伴有高血糖或糖尿病:可以口服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及抗氧化等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治疗饮食及运动血糖控制不佳,或口服二甲双胍等药物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4)高脂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在饮食管理,规律运动基础上仍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调脂药,并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七、代谢综合征的防治代谢综合征防治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心血管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积极有效的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或者代谢综合征患者则要预防心血管事件。积极且持久的生活方式治疗可以达到改善、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目的。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基础。早期代谢综合征可以通过饮食管理、运动等方式达到目的,中重度的代谢综合征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但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1)生活方式干预:保持理想的体重,适当运动,改变饮食结构,减少热量摄入、限盐、减少含糖或代糖饮料摄入,戒烟、不过量饮酒和保持良好情绪等。通过这些干预措施,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也能改善糖耐量,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2)针对各个组分如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药物治疗,治疗目标如下:①体重在1年内减轻7%~10%,争取达到正常体质指数(BMI)和腰围;②血压:糖尿病患者要降到<130/80mmHg,非糖尿病患者要降到<140/90mmHg;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0mmol/L,TG<1.70mmol/L,HDL-C>1.04mmol/L(男)或>1.30mmol/L(女);④空腹血糖<6.1mmol/L,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直播时间:2022年03月25日19:29主讲人:李利娟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问题及答案:问题:一紧张就浑身燥热,全身痒,尤其是头皮,特别难受,怎么缓解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紧张性头痛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李医生,糖尿病人不能多吃粥,可吃泡饭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糖尿病怎么预防糖尿病足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75岁脑梗病人,血压有时150几,高吗?需要吃药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面条馄饨能吃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75岁脑梗病人继续提问,停了十天,前几天还好,这几天开始有时会一百肆一百伍,可以继续停药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75岁脑梗病人继续提问,血压保持在一百十几到一百二十几,有时一百三十左右,血压基本正常,现在已停药,问题:75岁脑梗病人继续提问,血压降的很低,晚上一百零几,吃了一个月后改每天半片,吃了四个月,问题:75岁脑梗病人,以前血压有时偶尔会150几,医生让吃药,于是吃苯磺酸左氨氯地平,开始2.5mg一天片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什么时候能看门诊和开药?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酸奶能吃不问题:主任,平时应该吃一些什么样食物问题:主任可以线上开药不问题:主任,是需要少吃主食以减少碳水摄入吗问题:主任,是少吃主食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医院门诊有24小时检测血压问题:氯沙坦钾可以加半片问题:谢谢您。就是血压不稳定,问题:早7点30服过药氯沙坦钾50㎎/日,头痛头晕,9点血压135/83.,今晚18点,96/56咋办呢问题:手表示心率,夜里心率40次,偶尔37次,白天一般50多次,夜里常睡不稳,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我在沈成兴主任那看的,如果药吃完了可以挂你的号吗?问题:李医生血压13295沙库巴曲200mg和拜新同,富马酸,如何吃问题:西洛他唑片这个药是不是去血管外科开?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2型糖尿病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慢性病之一,我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居世界第一。据研究资料报道2018年达到12.4%,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到38.1%,二者总患病率达到50.5%。我国60~69岁糖尿病患病率为28.8%,在≥70岁的人群中患病率为31.8%,我国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仍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根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年龄≥65周岁的糖尿病患者即为老年糖尿病患,包括65岁以前和65岁及以后诊断糖尿病的老年人。研究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未患糖尿病的老年人一般情况下,糖尿病诊疗的原则适用老年患者。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使其在血糖管理和血糖控制目标制定、药物选择个体化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全面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全身状况、合并疾病、并发症、营养、心理、老年综合评估等等有助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预后。老年糖尿病的特点主要有:(1)症状不典型:即使血糖很高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乏力,但可能出现急性并发症如感染、昏迷等(2)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多数人只监测空腹血糖,就认为血糖控制好,很少测餐后2小时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3)伴发病多(老年共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老年痴呆症、脑血管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等(4)并发症多:糖尿病肾病、眼底病,心脑血管病(偏瘫、心衰)、失能、认知障碍等(5)低血糖风险高:胃口不好进食量不足而降糖药不减量(6)饮食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进食不足(7)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常见(8)自我管理能力差:感知能力下降,易出现意外跌倒、摔伤(9)生活习惯影响血糖、营养管理:个人生活习惯影响平衡营养老年糖尿病不仅仅是降低血糖,应该对患者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共病、现病、危险因素、治疗、生活等进行评估。老年糖尿病综合评估内容包括共患疾病情况(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肝肾功能、用药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和工具性使用能力(instrumentalactivitiesofdailyliving,IADL)、认知功能、精神心理状态、营养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评估。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全面评估,控制血糖稳定的同时,管理好其他共患疾病及老年综合征等问题,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一、什么是亚健康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或者说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的状态,称“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二、亚健康有什么危害: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三、导致亚健康的原因有哪些?1、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酗酒、熬夜/睡眠不足、职场压力—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过度劳累,过劳综合征;长时间低头刷手机等。2、营养不均衡:高脂、高糖、高淀粉饮食,喜夜宵,过饱饮食,暴饮暴食,偏食等。3、缺乏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4、超重或肥胖5、生理周期性的低潮6、精神心理方面:抑郁、焦虑情绪持续四、亚健康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或异常(一)自觉不适1、疲乏、体力下降 2、睡眠:熬夜造成身体机能紊乱3、食欲食量改变 4、精神、心理、行为改变(焦虑、抑郁、思虑过多):门诊占20-30%,心因性问题或心理疾病非躯体疾病,或者心理疾病在躯体的反射(反应)(二)检查、检验指标异常:1、不在乎异常指标拖出大病。如体检发现血糖偏高,不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及饮食,血糖继续升高达到临床糖尿病期。2、对轻度异常指标过度紧张、过度就医,导致紧张焦虑3、对机体退化的改变,如囊肿—肝肾囊肿、甲状腺结节、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等,肺小结节,肺纤维条索影等过度关注,紧张焦虑关于指标异常的名词: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五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三)一些常见早期症状1、头晕、眩晕2、心慌、气短、胸痛3、失眠4、情绪、性情改变:持续情绪不佳、抑郁、焦虑、出汗、烦躁、易怒、暴躁五、如何识别或知道自己处于亚健康:1、采用健康生活方式,一旦健康生活规律被打破,引起重视或警惕:比如规律作息,三顿饭按时、定量吃,不饮酒、不酗酒、不饱食、不暴饮暴食,每天坚持锻炼如跑步、慢跑、减脂操、强健肌肉运动、瑜伽、太极拳等,球类运动等等2、重视各种身体异常或不适反应或症状:(1)突发或持续的头晕不适---原因是什么---劳累、紧张、睡眠不足?情绪不佳?血压高?感冒?(2)胸闷、心悸不适,伴或不伴出汗(3)情绪改变,抑郁、焦虑,睡眠不佳,烦躁、易怒等(4)重视早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5)重视早期体检指标异常:如血压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转氨酶偏高,血尿酸偏高等,积极干预、治疗,监测,随访。3、如何正确认识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身体给我们的重要而有意义的信号——改变生活方式,积极摈弃不良生活方式,积极体育锻炼,干预早期异常或疾病,恢复健康。4、如何自我管理亚健康问题治未病,预防永远是第一位的。每天要为睡七小时而努力;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和活动;劳逸结合,既能精力充沛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还能保持个人的身体健康。健康管理的要点: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1)饮食:多种多样,结构合理,低碳水、低脂肪、多纤维素、适量蛋白质 (2)睡眠:至少6-7小时,(3)运动:有氧运动,多种多样—慢跑、减脂操—开合跳、开合走等等,平板支撑、太极拳、太极剑、强肌减脂肪运动每天40分钟慢跑,每周4-5次。(4)干预早期异常或疾病,恢复健康。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等。总之,亚健康状态是我们发生疾病的基础,只有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恢复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