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可以吃些什么,有什么忌口”一直困惑着患者、家属及亲朋好友们。如何让肿瘤患者吃得科学健康,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益于肿瘤的治疗,是众多患者及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 笼统地讲,肿瘤病人体质较弱,消化能力差,应该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根据中医理论对肿瘤和食物进行分析辩证,来确定应予以忌口的食物。肿瘤属于阳证、热证、火证,忌服辛辣芳香、气味浓郁的食物,如大蒜、韭菜、香菜等;肿瘤属于湿性、痰症,忌服甜腻的食物,如奶油、乳酪、肥肉等;肿瘤见气滞、血瘀,忌服壅气类食物,如糯米食物、土豆、花生、黄豆等。 1、忌口,肿瘤患者有必要 大家在讨论肿瘤忌口时常常提到“发物”这个中医特有的术语。忌口被认为是中医的特色。实际上,不仅肿瘤患者需要忌口,没有肿瘤是也要忌口,目的是预防肿瘤发生。中医最早提到的“热病”需要忌口。泛指辛辣燥热刺激、肥甘厚味及低级海产生物等一类食物。 肿瘤的中医发物包括:狗肉、羊肉、蚕蛹、蟹、螺、辣椒、烟、酒等容易动风化火、生痰的食物。病人食用发物这类高脂肪、高蛋白、刺激性的食物,异种蛋白的过敏可造成机体发热、皮疹、消化功能紊乱,刺激性食物会造成消化道粘膜充血或溃破、皮肤皮疹,这就是发物致病的机制。 肿瘤病人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使机体处于免疫应激或低下状态,或者伴有胃肠功能低下,此时进食发物,可诱发过敏反应、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使正气更虚,继而诱发肿瘤加重和复发。可见,中医提倡肿瘤戒吃发物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然而发物的范围不应该肆意地扩大。目前,有些人把鸡、鹅、牛羊头、猪头肉甚至韭菜、香菇等均归属到发物的范畴,使肿瘤病人有“不敢吃”“因噎废食”之虑。 目前主张采取均衡饮食,忌口是个体化的,按中医理论,确定患者的寒、热、虚、实,辩证症候,食用相宜的食品比较可行。如患者出现口干、恶心。舌尖红、光苔等阴虚不足的情况,应当禁忌辛热、香燥伤阴的食品,如辣椒、胡椒、生蒜及煎炒的干果等;平时脾胃阳虚,容易腹泻,怕冷喜暖的人,须忌食甘甜油腻重的食品以及性凉之物。 2、肿瘤患者如何进行中医食疗、食补? 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手术、化疗、放疗都有不少副作用。配合适当的中医食疗,可增加营养,改善病人在上述过程中的体质,帮助其更好地完成上述治疗。 在肿瘤手术前,食疗应以扶助元气、补益气血为主,如桂圆、红枣、莲子等;手术后恢复期,则以补益气血、调理脾胃为主,如党参、、黄芪、山药、枸杞等,还可增加一些行气助消化助排便的食物,如白萝卜、山楂、香蕉等。 肿瘤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是消化功能障碍和骨髓抑制,常见反应是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贫血、白细胞减少,食疗注重健脾开胃、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嘱病人多食山药、扁豆、薏苡仁、龙眼肉、大枣、花生衣、黑木耳、猪肝、乌鸡等。 肿瘤放疗的过程中,食疗应以开胃、增加食欲为主,特别是放疗后期,常出现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副反应,此属中医津液亏虚,应多食甘寒养阴的食物,例如荸荠汁、梨汁、甘蔗汁等,切忌香燥、烩炙、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狗肉、烟、酒等。 总之,肿瘤病人的饮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关键讲究一个“适合”,多种食物互补,以杂食为佳,既要在“质”上注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有条件情况下予以中医食疗;又要在“量”上注重数量合适,再好的食物,一味贪多,也只能适得其反,因为人体每日食物摄入量是有限度的,过犹不及。 本文系邓德厚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信息时代的加速前进,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已从书本跨越到了网络搜索。对于肿瘤君,人们越来越清楚其恐怖的预后,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明白了体检的重要性。胸部CT作为常见的肿瘤筛查手段,是体检项目中重要的一环。很多人拿到CT报告,看到上面写着“肺部结节”,顿时感到天都塌下来了。而作为肿瘤科医生的我,经常接到很多亲戚朋友的电话:我(亲人)体检发现肺部有个结节,是不是肿瘤,要不要手术,是不是晚期等等一连串问题。这让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当我们体检发现肺部结节时,应该怎么办。首先,不要慌,找专科医生咨询并信任他,而不是有医学背景的朋友。医学是一个大类,现代医学分科非常细,专科与非专科医生之间对于肿瘤的理解差距有木匠和水泥匠对于书柜的理解差距那么大,更别提医学生、护士与专科医生之间的差距。很多人担心恐慌,往往是由于发现结节后找隔壁医科大学读信息工程的小马看了一下,小马表示很可能是肿瘤的结果。其次,很多结节并非肿瘤,很多肿瘤并非癌症。肺部结节有很多可能,比如肺结核、肺真菌感染、肺部的小肉芽肿、肺肿瘤(肿瘤又分良性和恶性,恶性的才是肺癌)等,甚至,你可能从小就是长了这么个结节,只不过之前没拍过CT而已。CT显像就如同隔着纱窗拍照片,要诊断结节情况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如最近是否有咳嗽咯血、胸闷胸痛、气急气促等表现,或者结核菌素试验是否阳性,或者肿瘤标志物情况如何等此类情况。具体检查需要做哪些,这就又回到了第一点,不要慌,找专科医生并信任他。最后,定期复查。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并非所有地方复查都比较简便。因此,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检查,在此,以下两项需要特别注意执行:一、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二、如果结节只有一个,而且直径小于8mm,可以3-6个月后复查一下,如果体积没有改变,则6-12个月再复查一次即可。但如果结节有2个或者2个以上,或者单个结节直径不小于8mm,这些情况下,仍建议找肿瘤专科医生,并且请信任他,即第一点。最后的最后,很多人问有没有饮食禁忌。在肿瘤确诊以前,没有饮食禁忌,想吃什么吃什么,就是不能抽烟。还得保持心情舒畅。心情与疾病的关系虽然目前证据不足,但临床上普遍认为心情不好的人生存质量差,不管有没有生病。如果有的人说不抽烟和保持心情舒畅只能选一条,那么,不抽烟。本文系张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民以食为天,在很多中国老百姓心中,“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当家中有人患了肿瘤,很多患者和家属都非常关心怎么吃,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事实上,“吃”对于肿瘤患者至关重要,美国癌症中心的营养专家认为,约40%的肿瘤患者实际上是死于营养不良,而不是死于癌症本身和治疗。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肿瘤患者的饮食问题。其实“肿瘤患者“分很多种,比如按是否带瘤可以分为带瘤患者和无瘤患者;按手术前后可分为术前患者和术后患者;按是部位来分可分为肺癌患者、胃癌患者、肠癌患者等等。每类患者的饮食其实是不同的,比如头颈癌患者频繁吃鸡蛋(≥3次/周)会提高肿瘤复发概率。文章篇幅有限,我们尽量从大的方面来讲肿瘤患者的饮食。带瘤生存的患者:对于带瘤生存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营养均衡,全面摄取各种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取比例要合理,荤素搭配,多素少荤,多“油”少“糖”(肿瘤细胞只能通过糖代谢获取营养,患者要尽量减少糖的摄入,从脂肪中获取能量)。同时应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包括蛋(不包括头颈部癌)、奶、鱼、豆制品),其中鱼以深海鱼为佳。不要吃腌制食品,控制盐的摄入,减少糖的摄入,戒烟戒酒。每日摄入5份水果或300-500g蔬菜。根治术后的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的患者,往往术前因为肿瘤的高消耗性,已经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经过手术,机体大量动员,营养更加不足,影响术后恢复,以及术后治疗,如辅助放化疗。特别是消化系统的术后患者,很难完成既定的术后辅助方案。因此,术后的患者需要规范的营养支持治疗。对于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多数就医时已经是中晚期,术前营养差,手术创伤大、术后禁食时间长,因此术后尽早使用肠内营养至关重要,肠内营养能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行,防止粘膜萎缩,维护胃肠道粘膜的防御系统,避免肠道细菌易位,继而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促进愈合和恢复;胃癌患者在接收根治术后,往往食欲较差,究其原因是因为胃癌根治术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淋巴结清扫,再加上术后腹腔脏器的粘连,这些对胃肠道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普通的胃大部切除术。因此胃癌术后患者要注意少量多餐,每天进食5-8次,从流质、半流质、软食过渡到普通饮食常常需要3-6个月。饮食以清淡为主,应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患者可吃些蛋、奶、鱼、豆(制品)以补充优质蛋白,限制油炸、辛辣、过甜、过热和刺激性食物,不要吃不易消化和过黏的食物,如粽子、年糕、凉糕等。此外,胃癌患者常常伴有贫血,可适当额外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肝癌患者因肝功能受损,合成蛋白能力下降,除了正常肿瘤患者饮食注意点外,需要额外补充支链氨基酸以减轻、肝脏负担。切记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导致肝脑病;中晚期肠癌患者除以上要点外,可在规范化治疗结束后每日补充小剂量阿司匹林,有助于减轻降低肠癌的复发率。
肿瘤标志物在1978年就被发现了,它是指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检测到的与肿瘤相关的物质,达到一定水平时,可反映某些肿瘤的存在。 血清肿瘤标志物分类: 一个最广谱的指标:癌胚抗原(CEA) 1965年发现的CEA可谓是最广谱的指标,它的升高可见于结/直肠癌、胃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及子宫颈癌、泌尿系肿瘤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总之,腺癌中CEA最容易升高,其次是鳞癌和低分化癌。肿瘤分期晚、瘤体负荷大、肿瘤转移者,也会出现CEA升高。 此外,肝硬化、肝炎、肺气肿、肠道憩室、直肠息肉、结肠炎等良性病也会导致CEA升高,胸腔积液、腹水、消化液、分泌物中的CEA常常升高。 33%的吸烟人群的CEA会升高,需要特别注意。 肝癌:甲胎蛋白(AFP) AFP是一个古老但优秀的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中特异性很高,阳性率达70%。如果患者有乙肝病史、肝脏有包块、AFP>400ng/ml且持续1个月,即可诊断为肝癌。 除肝癌之外,内胚窦癌、畸胎瘤、睾丸癌、卵巢癌、胃癌伴肝转移者AFP也会升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绝大部分也会出现AFP升高,但不会超过400ng/ml。 妇女妊娠3个月后,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也不会超过400ng/ml),分娩3周后恢复正常。 卵巢癌:糖类抗原125(CA125) CA125在临床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反映卵巢癌,阳性率达61.4%,且CA125是判断卵巢癌疗效和复发的良好指标,治疗有效时CA125下降,复发则CA125升高先于症状。 CA125于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宫颈癌、宮体癌、子宫内膜癌中阳性率为43%,胰腺癌50%,肺癌41%,胃癌47%,结直肠癌34%,乳腺癌40%。 其他非恶性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A125升高,虽然阳性率较低,也需引起警惕,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结核。 良、恶性胸、腹水中都会发现CA125升高,所以不能借此判断其良恶性。 早期妊娠,也有CA125升高。 乳腺癌:糖类抗原15-3(CA15-3) CA15-3在乳腺癌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乳腺癌初期的敏感性较低,为30%,于乳腺癌晚期敏感性高达80%,对乳腺癌的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复发和转移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在肝、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性疾病中阳性率不足10%。 消化系统:糖类抗原19-9(CA19-9) CA19-9是消化系统肿瘤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中,CA19-9明显升高,尤其是胰腺癌,晚期阳性率可达75%。 此外,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中CA19-9阳性率分别为50%、60%、65%。 同样,CA19-9升高也不要着急诊断为癌症,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囊炎、肝炎、肝硬化等一些消化道炎症中,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利用CA19-9鉴别癌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后者CA19-9一般<200 U/mL; 鉴别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前者CA19-9明显升高、后者正常。 糖类抗原242(CA242) CA242临床应用较少,在腺癌中升高明显,在非鳞状组织中比鳞癌水平高。CEA、CA242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腺癌的敏感性。 CA242被作为CA19-9的升级指标,在胰腺癌、胆管癌中灵敏度与CA199一致,特异性优于CA199,较少受到胰腺炎、肝炎及肝硬化等良性疾病影响,在结直肠癌中,灵敏度可达60%~72%。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PSA是前列腺最特异的指标,阳性率可高达50%~80%,但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也可见PSA升高。 当总PSA(T-PSA)的值为4~10 ng/ml时,可引入游离PSA/总PSA,即F/T的概念:F/T>0.16,为正常情况;F/T< 0.1,则有56%的可能为前列腺癌;PSA >0.25时,前列腺癌风险为5%。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小细胞肺癌最敏感、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升高明显,如: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黑色素瘤、胰岛细胞瘤等。 需要注意的是,NSE的值非常不稳定,溶血会导致升高。 糖类抗原50(CA50) CA50也是一个非常广谱的肿瘤标志物,肝、肺、胃、结/直肠、胰腺、胆囊、肾、子宫、卵 巢、乳腺、膀胱、前列腺癌、淋巴瘤、黑色素瘤中都有升高,在肺炎、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等某些感染性疾病中也会升高。 另外,某些溃疡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CA50升高的现象。 胃癌:糖类抗原(CA72-4) CA72-4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65%~70%,有转移者更高。在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中也有一定阳性率 CA72-4可作为癌症治疗后随访及复发和预后的重要判断指标。 肺癌:细胞角质素片段抗原21-1(CYFRA21-1) 检测肺癌的最佳指标。如果肺部存在不清晰的环形阴影,同时血清CYFRA21-1浓度>30ng/ml,需高度怀疑肺癌。初诊肺癌时一旦发现CYFRA21-1升高,它就可以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CYFRA21-1在肺癌中的敏感度: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在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肝癌和良性肝病、肾衰竭中,CYFRA21-1也会升高。 组织多肽抗原(TPA) TPA由细胞角质蛋白8、18和19组成,可以直接反映细胞增殖、分化和肿瘤浸润程度。肺癌患者TPA 增高,敏感性与CYFRA21-1相当,阳性率约61%。 膀胱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TPA升高;急性肝炎、胰腺炎、肺炎和胃肠道疾病及妊娠后3个月也可见TPA 升高。 鳞状上皮癌抗原(SCCA) 鳞癌特异性标志物。用于诊断鳞癌,宫颈癌、肺癌、头颈部癌,其浓度随病情加重而增高。其增高也见于肝炎,肝硬化,肺炎,结核病等良性疾病。 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 HE4是诊断卵巢癌的一个非常好的肿瘤标志物,敏感性最高72.9%(高于CA 125),特异性为95%。CA125+HE4是诊断卵巢癌的最佳组合。 Free-β-HCG 生殖细胞癌最敏感指标,尤其是绒癌,敏感性高达100%。肝上有包块时,若是AFP升高,则高度怀疑原发性肝癌;若Free-β-HCG升高,则怀疑生殖细胞癌。 Free-β-HCG升高还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铁蛋白(Ft) Ft与多种肿瘤相关,但不是肿瘤的直接证据。输血、铁剂治疗;再障、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原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结缔组织病;各种肝脏疾病及慢性肾衰;感染性疾病等都会出现Ft升高的现象。 缺铁性贫血患者会出现Ft下降。 肿瘤标志物组合筛查 没有哪一种肿瘤标志物的准确率能达到100%,一种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与多种肿瘤相关,临床上常采用组合筛查的方式。 通过对这些肿瘤标志物的一一解读,不难得出结论: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癌症;某一些肿瘤并不分泌相关蛋白,所以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排除肿瘤。合理应用、适时监测,才是临床上应用肿瘤标志物的正确方式。
导读:肿瘤标志物增高除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外,就受检者而言,各种部位,如胃、肺部等处的炎症、感染等,均可导致CEA、CA199、CA50、CA724、CA125、PSA等肿瘤标志物的低度增高,即“假阳性”表现。 在癌情汹涌的当下,许多人都寄希望在体检时通过检查肿瘤标志物,来早期发现或排除恶性肿瘤。但是,真的检查了肿瘤标志物以后,一些人因结果正常而兴高采烈不久还是被医生确诊患了肿瘤;另一些人则因结果异常查了很久也无法排除肿瘤而愁眉苦脸。 经常有人问不怕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肿瘤标志物高,到底要不要紧,会不会得癌?今天,将为大家解答! 肿瘤标志物增高不等于患了肿瘤 肿瘤标志物是用于反映恶性肿瘤是否存在的一类生化物质。理想情况下,一旦增高就应该可以确诊患了恶性肿瘤,即灵敏度应100%;如果正常则又可以肯定地排除恶性肿瘤,即特异性100%。 但实际上,目前没有一个肿瘤标志物能完全符合这样的定义和达到这样的目标。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增高,并不表明一定患了恶性肿瘤,而肿瘤标志物不增高,也并不表明一定没有患恶性肿瘤。 既然是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医生还要人们检查肿瘤标志物呢?在临床上,肿瘤标志物首先是用于已知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分析,如分析恶性程度、侵袭性、扩散情况、生存期等;其次,对那些治疗前增高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治疗期间的疗效评估、决定是否更改治疗方案、诊断有无残留,随访期间用于诊断复发;再次,对有明确肿块或转移的患者可用于肿瘤来源的辅助诊断、肿瘤分类;最后,仅个别肿瘤标志物可用于体检时筛查和早期诊断相应的肿瘤。 这些肿瘤标志物,体检时应该查 根据临床实践,下列肿瘤标志物可用于筛查和早期诊断相应的恶性肿瘤,其增高的幅度可达上千。 甲胎蛋白(AFP): 反映分化较好的肝细胞性肝癌,其增高常早于肝区疼痛等临床症状,可使肝癌手术切除率、一年生存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AFP增高还可见于卵巢和睾丸等部位的生殖细胞肿瘤,包括畸胎瘤,因此,肝癌排除后还应检查是否存在这些肿瘤。此外,急慢性肝炎也可发生AFP的增高,但多在300微克/升以内,且常伴转氨酶增高。 糖类抗原125(CA125): 反映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在各种盆腔肿块中,卵巢恶性肿瘤阳性率78%,其中,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00%阳性,粘液性囊腺癌只有33%,且为低值增高,较少超过65u/毫升。 其他,如子宫内膜移位、纤维瘤、功能性囊肿、盆腔炎症、输卵管积水等盆腔良性疾病中,只有6%阳性。各种其他恶性肿瘤,如同时伴有CA125增高时,常见明显的胸腹水。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v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肛门指检以及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波检查一样,都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最佳方法。 降钙素(CT): 反映分化较好的甲状腺髓样癌。这类患者常有脸部潮红、长期腹泻的表现,CT明显增高时可存在严重的腹泻,甲状腺甚至下颈部有较硬的结节存在,如是家族性患者可存在双侧甲状腺结节伴肾上腺肿块。CT增高,还可存在于其他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如小细胞性肺癌等。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是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绒癌、睾丸癌的有效肿瘤标志物,其血含量的改变可充分反映治疗情况。通常HCG用于检测是否怀孕,因此,育龄妇女HCG增高首先要考虑妊娠。近期流产或不规则经血者若HCG持续增高,要考虑绒癌。 肿瘤标志物增高,你该怎么办 其实,肿瘤标志物增高除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外,就受检者而言,各种部位,如胃、肠道、肝胆、泌尿生殖系统、肺部等处的炎症、感染,肠道息肉、炎性增生,皮肤疾病如银屑病,胆汁淤积,肝肾功能不良等,均可导致CEA、CA199、CA50、CA724、CA125、PSA等肿瘤标志物的低度增高,即“假阳性”表现。 许多肿瘤标志物在怀孕妇女中也低度增高,甚至有些育龄妇女是在体检中因肿瘤标志物增高才发现是怀孕所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持续、大量的肿瘤标志物增高,需警惕同时伴有癌症。 此外,医院的标本质量、操作因素、试剂种类和方法学问题等也将影响肿瘤标志物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因此,体检者如遇肿瘤标志物增高,可到肿瘤医院就诊,医生首先会对其正常值范围、增高幅度、个人症状和该肿瘤标志物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地说,对稍高于正常值上限但无明显可疑症状,或特异性非常低的肿瘤标志物低度增高,可在适当调理、休息后,在肿瘤医院一个月复查一次,如继续在原值范围波动,或有增高趋势,应针对同一项目同时在肿瘤医院和其他医院复查。如继续增高,医生会仔细排查,必要时需要做CT、PET/CT等检查。 若肿瘤标志物反复上下波动,但总体没有继续增高的趋势,此时,患者不必过分紧张。 总之,临床证实,部分肿瘤标志物可以筛查和早期诊断相应肿瘤,为此,建议从事高污染工作和进入高危年龄者应每年检查一次,有肿瘤家族史者应提前跨入体检行列。
转自丁香园。关于癌症,流传着各种说法。总的来说,正确的少错误的多,尤其是那些广为流传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错误的。真不知道那些把牙都侃出缝的义务癌症教育家心里是怎么想的?让错误的观点传播得越广越好,这样别人都得癌,他能笑到最后?还是领了有关部门控制人口的任务了?看待癌症,首先要有应该怎么活的正确概念。去年做体检,检查结束后和医生聊几句:X 医生,你觉得我身体怎么样?非常好。你看,男人前五大疾病死因冠心病、癌症特别是肺癌、慢性呼吸道病、中风和糖尿病或者与你无关,或者你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没什么可担心的。拍案惊奇!一语道出该怎么活之真谛。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追求长生,如今长生不老仙丹没人吃了,人们就粉各种保健食物保健方法,据说某个人吃了这东西、这么干了之后活得百来岁,大家就学习呀学习,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长寿不成反而短命。这种迄今还被中国人奉为健康之路的思路之头号问题在于个例不能代表普遍真理,某人长命百岁也许因为生活习惯特健康、也许因为他爹娘给的基因特拽、还可能因为此人运气实在与众不同。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是 55 年封将中人,建国后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喝一大杯蜂蜜水,活得 100 岁的时候很得意自己的长寿之道,某次聚会见到一位 105 岁的,觉得这位老哥肯定也几十年不懈地遵循某种健康习惯或饮食,便问:您天天吃什么呀?我就爱吃巧克力,天天吃,使劲吃。这个问题科学家早看出来了,不能用个例做证据,要去老寿星集中的地方,总结一下百岁老人们都是怎么活的。那几个深山老林里面的长寿之乡开始人来人往,长寿之道也总结出来了,少吃呀多活动呀等等,列出来其实就一句话:投生到穷乡僻壤去,从能走路一直劳作到死。且不说这样的人生值不值得活到一百岁,在那种缺医少药、事故频出的地方,能不能活到成年都值得怀疑。天花乱坠的长寿之乡调查无疾而终,科学家终于认识到错在哪里了。也许未来的人们能活到二、三百岁,但现存最长寿的人也没有活过 120 岁。120 岁到 150 岁是人类这种动物的理想寿命,可是现在先进国家的人均寿命才 80 岁,也就是说人均预期寿命还有 20 年到 40 年的提升余地。没有达到理想寿命的原因不是因为人们没有坚持吃能长寿的东西或者坚持做能够长寿的事,而是因为人们过早地死了。所以,长寿之道不是要研究人们是怎么活下去的,而是要研究人们是怎么死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避免早死。长命百岁用不着刻意追求,我们本来就应该活那么久。那么人们都是怎么死的?意外不算,看看病死的吧。心脏病和癌症一直是美国人的头两号死因,根据 2010 年的数字,美国每年有 59 万多人死于心脏病、57 万多人死于癌症,两者加起来占死亡人数的半数之上,也就是说在美国每死两个人,其中一个死于心脏病或者癌症,而且从 1980 年以来,心脏病的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而癌症的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按目前的趋势,癌症会很快超过心脏病,成为美国人第一位死因。现在已经是 45 岁到 64 岁人群的第一死因。中国则领先一步,2006 年癌症就成为城乡居民第一位死因。每年死于癌症的约 250 万并且是 65 岁以下人群的第一大死因。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癌症是近代才出现的疾病,按许多专家的解释,是因为人们现在活得长,以前没有那么多癌症是因为没活到得癌的岁数已经死翘翘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小部分,对于某些癌,比如平均发病年龄 68 岁平均死亡年龄 80 岁的前列腺癌,这种解释说的过去。但对于大多数癌症来说,这种解释说不过去。癌症病例一直存在,只不过因为以前排名前几位的死因都是各种传染病,保不准哪天就街倒了,谁还在乎身上多个包呀?对于近几十年来癌症病例快速上升,看看上面举的癌症年轻化趋势的例子,就更无法用活得长也就是说癌症是一种老年病来解释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癌症诊断技术的改进,打个比喻,从前人们诊断肿瘤如同拿一望远镜看,后来改用肉眼看,现在用显微镜看,越看越细,就把很多很多的癌症给看出来了。典型的例子是因为 FDA 批准前列腺癌特殊抗原血液检测(PSA),结果在 1986 年到 2005 年之间,因为 PSA 出现,美国多了 130 多万前列腺癌病人,其中 100 万人以上接受了治疗。其他癌症都在不同程度上因为诊断方法的改进而发病率增加,而科学家们还在继续研究更精确的癌症诊断方法,所以癌症病人会越来越多。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这个说法正确吗?正确。美国对 525 位死于车祸的男子的解剖结果发现,30 到 39 岁者三分之一前列腺存在癌变,而 70 到 79 岁者这个数字上升到 70%,对死于医院的老人尸体解剖发现三分之一存在甲状腺癌变,这还仅仅是两个癌,如果多查几种的话,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找到某种癌细胞。但是,癌细胞不等于癌症,更不等于恶性肿瘤。从癌细胞到癌症之间、到恶性肿瘤之间有一个距离。如果不重视预防癌症的话,这个距离就会缩短,于是迟早会得癌症、会得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会死于癌症。如果重视癌症预防的话,这个距离就会延长,延长到有生之年不得癌症,或者得了癌也不会因此而死。每个人迟早都会死,癌症预防的目的是不死于癌症。人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慢性病的关系是一场竞赛,寿终正寝是人的胜利,病死了是慢性病的胜利,不能做到寿终正寝也要尽可能推迟病死的时间,这才是健康之正道。许多人对待癌症,采取的是被动的等待,希望癌症不会找到自己,就这样等到成为癌症病人。作为一个癌症病人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有些癌的恶性程度很高,但有些癌的恶性程度不高,比如每六个前列腺癌患者最后只有一位会死于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病人这个比例达到 20:1。这些癌症的患者大多数不会死的,但谁也不敢不治疗,癌症不仅存在过度诊断,也存在过度治疗,此外还有心理压力等等,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要远远不如正常人,哪怕晚几年变成癌症患者,人生都会有意思得多。因此,对待癌症要采取主动预防的态度。怎样预防癌症?先说几点不要。1. 不要相信祖传秘方、偏方,也不要相信诸如中医历史悠久早就能治癌防癌的鬼话。大多数癌症是近代才常见的,没见过怎么会防治?比如说有一种外星生物长了五条腿各有长短,患了软骨病,不会走了,我们的医学能治吗?没见过,连什么样都没见过,那几条腿怎么保持平衡都不知道,治个屁?2. 不要相信个例、传闻、故事。不要说所谓专家编的故事和骗子为了卖书卖药造的传闻了,即便你身边的人真有奇迹发生,癌不见了,被医生判了死刑可是还活着,吃什么干什么了一辈子不得癌症等等,也不要效仿。赌咒发誓的很多不是真话,仅有的那点真的也没用统计有意义,药物三期临床试验的一个主要目地就是要排除类似的偶然性。3. 不要盲目相信专家,也不要盲目相信写医学科普文章的人,包括我。没有人说的话百分之百是真的,也没有人说的话百分之百是假的。信于不信要看他的话是不是从科学角度出发,是不是建立在可信的数据和证据上。是不是专家看的不是他们的头衔,而是看他们的水平,不客气地说,大多数中国医学专家的水平还不如我这个业余的。4. 不要盲从最新的科研成就,媒体上那些最新抗癌成果基本上昙花一现,都是为了沽名钓誉、骗科研经费。想当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做博士后的时候,本校某实验室有个轰动发现:Broccoli(花椰菜)抗癌!真有同事从此顿顿花椰菜,半年后才明白过来,要达到那个实验的剂量,每天得吃一车。在实验室里和身上实验动物获得的科研成果只有很少一部分应用到人体。这些抗癌试验在这个阶段是不考虑安全性的,比如在小鼠身上发现癌缩小,其原因很可能是小鼠让药物搞成恶病质,活不了多久,癌当然不长了。饿死癌症的谣言也是这么回事,癌症病人死了以后,他身上所有的癌都死光了,谁要这么治?那么应该怎么办?要看统计数据,一个人怎么得癌或者怎么不得癌没什么意义,一万个人怎么得癌或者怎么不得癌就有意义。统计数据有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数据,最好是随机双盲试验的数据,这样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随机双盲试验能够排除偶然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有些结果是很出乎意料的,比如 MAYO 肺项目在 1971 年到 1996 年之间追踪了 9211 人,以验证胸部 X 线筛查是否能减低肺癌死亡率,结果发现每年做三次胸透的实验组肺癌的死亡率(4.4/1000)高于对照组(3.9/1000)。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因为一旦胸透发现肺癌迹象,就要手术切除,手术后 30 天内患者死亡率为 5%,因为得肺癌的大部分是吸烟者,肺已经很烂了。说到这儿,就是预防癌症的第一条:戒烟。雾霾影响到国人对吸烟危害的认识,觉得吸不吸烟出门一圈后都一样,有大专家说雾霾肯定会增加肺癌。雾霾会导致肺癌增加,但增加的比例多大值得商榷,特别是会不会增加肺癌的死亡率。1956 年发表的对 34000 名英国医生进行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吸烟是引起肺癌的主要原因,伦敦大雾等空气质量因素是次要原因。肺癌患者中 80% 到 90% 是和吸烟或二手烟有关,这是因为烟草中致癌物起码有 60 多种,雾霾虽然厉害,但里面含有的致癌物要少多了。另外很多人说不少肺癌患者不吸烟,是的,他们可能是二手烟受害者。中国有三亿烟民,二手烟受害者达到七个亿,算算中国一共有多少人口?在中国不吸烟的人成为二手烟受害者的可能性大?还是不受二手烟之害的可能性高?此外,还有一个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死于肺癌的人中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比例是 17:1!脊髓 CT 扫描技术把一些临床上无法诊断的肺癌诊断出来了,这些肺癌大多是不会死的。CT 扫描诊断出的肺癌中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之比为 1.1 比 1。对比肺癌死亡者的数据,可以发现很多非吸烟者的肺癌是因为过度诊断的原因。中国肺癌发病率上升得很快,其中儿童的肺癌发病率迅猛上升。从控烟到禁烟是预防肺癌的最有效的办法。戒烟不仅可以让自己预防肺癌这种恶性度很高的癌症,也可以让你的亲友家人包括你的孩子预防肺癌,为什么不干?除了肺癌之外,吸烟还会导致其他癌症,一位肺部专家说的好:买香烟要付两次费,一次是你买香烟,另一次是香烟买了你的命。吸烟和 22% 的癌症有关,远离香烟起码可以把患癌的可能性降低 10% 到 20%。即便是老烟枪,戒烟后患肺癌的可能性起码下降 15%。结直肠癌是另外一类常见癌症,虽然还不如肺癌病例多,在美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在中国上升趋势很快,北京市从 2000 年到 2010 年肺癌发病率增长了 55.57%,结直肠癌发病率则增长了 97.15%。结直肠癌的过度诊断比较少,所以增长趋势是很可怕的。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包括吸烟失控和肥胖症增多等,在食品安全彻底失控的中国,预防结直肠癌非常重要。除了远离香烟之外,预防结直肠癌的办法之一、也是预防癌症的第二条:控制体重。肥胖不仅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而且和其他 20 多种癌有关。2008 年英国的研究表明 20% 的癌症与肥胖或超重有关。美国的数据每年因为肥胖症导致 10 万起癌症,男子 14% 女子 20% 的癌症死亡病例是肥胖症造成的。瑞典的一项为期十年的研究发现患有肥胖症的妇女做减肥手术后,死于癌症的可能性下降了 42%,证明控制体重是预防癌症、预防死于癌症的有效办法。控制体重靠的是少吃和多锻炼,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正是活动少,这样就说到预防癌症的第三条:锻炼。哪怕每周锻炼三次每次 30 分钟,可以将患结肠癌的危险降低一半,患肺癌的危险降低 40%,患乳腺癌的危险降低三分之一。如果坚持做负重锻炼的话,可以将死于癌症的危险降低三分之一。锻炼还能将结肠癌术后复发率减少一半。控制体重和锻炼是每个人要毕生坚持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抗癌办法,要从今天做起,不能等。从结直肠癌说到预防癌症的第四条:服用低剂量阿斯匹林。服用低剂量阿斯匹林主要不是为了防癌,而是为了预防心脏病。在癌症预防上,目前并没有推荐服用阿斯匹林。反对服用阿斯匹林的主要原因是少数人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我在博客上有一篇专门的文章,迄今为止所有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都证明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的益处。在预防癌症方面,服用五年后可将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 37%,10 年后降低 74%,服用三年后可将肠道息肉的出现减少 19% 到 35%。阿斯匹林还能够减少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达三分之一到半数。阿斯匹林的效果是累计的,能做到天天吃最吃,不天天吃也无妨。除了结直肠癌外,阿斯匹林对其他肿瘤也有预防效果。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2007 报告的大型研究结果,服用抗炎药物哪怕每年一次,也能将胃癌的发病率减少三分之一,而且越多吃效果越好。阿斯匹林是抗炎药之一。近年的一项在意大利的研究发现阿斯匹林可以降低口腔癌、喉癌、食道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胃癌和乳腺癌在中国是大癌。服用阿斯匹林可以同时预防几种癌。反对服用阿斯匹林的人忽视了一个问题,阿斯匹林服用的推荐是有前提的,就是男 45 岁女 55 岁,因为这个人群心脏病发病率高,而结直肠癌也和年龄有关,50 岁以上就算高危人群了,如果担心出血的话,不要空腹吃,吃药的时候喝一大杯水,或者吃肠溶片,如果出血了就停药。不能因为有少数人出血,大家都不吃了,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美国长期服用阿斯匹林者占人口总数将近 20%,有了这么一大群人经常吃,才得以了解其利弊,尤其是副作用的情况,是经过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获得的可靠数据。中国服用阿斯匹林的比例很低,报道的那些副作用是否真是阿斯匹林引起的不好说,光凭临床病例来证明服阿斯匹林有很大危害是很不科学的。我本人坚持服用很多年了,因为我父亲死于直肠癌。结直肠癌的另外一个危险因素是家族史,因此有家族史的要早点吃阿斯匹林。从结直肠癌再说到预防癌症的第五条:定期检查。有些癌症是可以自己发现的,比如发现某个痣突然变得不规则、变大了、颜色变深了,要去看皮肤科医生,他们会切除之后做病理,看看是不是皮肤癌。如果身上有肿块了,特别是女性乳房有肿块,要去看医生,看看是不是有癌症了。每年的体检也很重要。结直肠癌早期检查最好的办法是结肠镜,50 岁以上每 10 年应该做一次,我这种有家族史的要早做,已经做了两次了,一切正常。结肠镜不仅是早期诊断技术,而且是早期预防方法,因为在检查的时候可以将息肉都切除了,不是所有的息肉最后都能癌变,但切除息肉就能够预防结直肠癌。结肠镜是癌症筛查技术中少有的不存在过度诊断的技术之一,只是在息肉病历诊断方面出现过度诊断,但并不影响癌症发病率,而且 10 年一次。结肠镜的应用使得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由于多数应该做结肠镜的人没有做,使得这项技术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威力。如果符合标准的人都做了结肠镜,结肠癌的死亡率会下降 90%。目前对于乳腺癌 X 线摄影技术有所争论,因为存在过度诊断,美国有关部门已经将 40 岁以上妇女年检的推荐改成 50 岁以上隔年检。但如果可能的话,还是要按原规定,40 岁以上每年做一次。子宫颈抹片检查和人乳头状病毒检查是早期发现宫颈癌的有效方法,如果有可能的话两者同时做,作为年检的一部分。从宫颈癌说到预防癌症的第六条:接种疫苗。科学家一直希望研制出能预防癌症的疫苗,这些努力最终集中在病毒引起的癌症上,从预防病毒感染的角度达到预防癌症的目的。目前有两个成功的疫苗,一是针对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病毒(HPV)疫苗。这种疫苗可以预防大部分宫颈癌,但必须在少女有性生活之前接种,因此在西方引起保守派的反对,认为接种这种疫苗有鼓励青少年过早性生活之嫌。之二是乙型肝炎(HBV)疫苗,现在已经进入计划免疫,在过去二十年里将儿童肝癌的死亡率降低了 75%。中国是乙肝大国,坚持接种 HBV 疫苗,可以减少 HBV 感染,从而减少肝癌的发病率。这两种疫苗是癌症预防的巨大成就,要让孩子们享受这种医学的成果。提到肝癌,该说到预防癌症的第七条:适量饮酒。从健康的角度,酒精是双刃剑,适量饮酒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过度饮酒可导致肝癌和乳腺癌,这个度就是男子每天一到两杯,女子一杯,这个杯是根据酒精含量,比如葡萄酒一杯大致 200 毫升。国人饮酒过量,因此要限制饮酒,如果本来不喝酒的话,也没有必要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而有意饮酒。对于肝癌,还有一种预防办法,就是预防癌症的第八条:喝咖啡。关于咖啡的益处,我也有专文介绍。2005 年欧洲的一项对 10 项研究的分析表明,经常喝咖啡可把患肝癌的危险降低 40%。每天每杯咖啡可降低患肝癌的危险 23%,如果每天喝三杯以上,可将患肝癌的危险降低一半以上。日本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每天喝一杯咖啡可将患口腔癌、食道癌和喉头癌的危险降低一半。日本的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妇女每天喝三杯以上咖啡可将患结肠癌的危险降低一半。咖啡的效果与咖啡因无关,因此茶无效,是咖啡中某种或某些抗氧化物的效果,如果担心咖啡因摄入太多会出现问题的话,可以和我一样饮用去咖啡因咖啡,但不要饮用速溶咖啡。谈到抗癌物,就要说预防癌症的第九条:健康饮食。咖啡也可以算在这条。有很多抗癌饮食的说法,还有很多膳食补充剂抗癌的说法,这些说法都没有证据。前者因为我们每天吃很多种食物,很难确定某种食物的抗癌或致癌效果。后者则经过很多项研究,发现没有除了维生素 D3 尚未定论外,没有一种膳食补充剂有抗癌效果,过量反而会导致癌症,从这个角度,如果能够从食物中摄取,就不要吃任何膳食补充剂。因为无法验证单一食物,各项研究便集中在大类上。根据现有的资料,脂肪摄入量高会导致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但不会导致肝癌和宫颈癌。要少摄入脂肪,尤其要少摄入动物脂肪,就是不要吃红肉,要吃脂肪含量少的鸡肉,牛奶也要喝脱脂的。对植物脂肪也要注意,因为只有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癌症无关,摄入过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也会引起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要少吃油炸食物,做菜少用油,并避免从糕点等食物中摄入过多的脂肪。脂肪摄入过多是结肠癌的一个因素,多吃纤维的话可以减少脂肪的危害,这里指的是从食物中摄入纤维。除了纤维外,多吃水果蔬菜、用橄榄油做烹饪油可以减低患消化道癌症的可能。亚洲妇女比西方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低,目前发现原因和豆制品有关,而且和岁数有关,在 5 岁和 11 岁之间多吃豆制品的话,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会降低 58%。错过这个时间段再多吃豆制品的话就没有这种效果。如果真心爱你们的女儿的话,让她们小时候多吃豆腐和豆制品吧。最后说预防癌症的第十条:晒太阳。过度晒太阳会引起皮肤癌,因此要用防晒霜。但这样一来就无法自身生成维生素 D。维生素 D3 缺乏和一些癌症尤其是肺癌有关。2005 年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夏天做手术的肺癌病人的存活率比冬天做手术的肺癌病人的存活率高一倍,提示补充维生素 D3,尤其是在阳光照射下自身合成的维生素 D3,很可能有预防肺癌等癌症的效果。这种晒太阳用不着很长时间,每周两次每次 30 分钟足矣。每天在阳光下呆上 15 分钟,不仅补充了维生素 D,起到一定的预防癌症效果,还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快乐起来。这就是预防癌症的正确方法,请转告给所有你关心的人。
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一旦患上某种病,就害怕与癌症扯上关系。这虽然有些杞人忧天,不过一些常见病的确与癌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肝炎: 虽然“病毒性肝炎患者只要活得够久,最终都会患上肝癌”听起来有点绝对,但它的确是肝癌的最主要诱病原因之一。因此,高危人群必须定期检查,以早诊早治。2.慢性溃疡性疾病: 口腔溃疡、胃溃疡十分常见,许多人常常不将这些“小病”当回事。但专家表示,慢性溃疡长期存在可能发生癌变。一般的口腔溃疡,经过适当治疗,7~10天就能痊愈,但如果同一处溃疡数周甚至一个月还不见好,就可能和口腔癌关系密切了。“胃溃疡也是这样,如果反复发作,胃黏膜反复受到破损刺激,就可能会恶变,发生胃癌。3.糖尿病: 有研究者指出,糖尿病患者癌症的患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明显的癌症包括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胰腺癌等。对此,罗荣城分析认为,这与糖尿病患者中肥胖症发病率高有关,也与高血糖有关。另外,有研究表明,增加血胰岛素水平的降糖药也可能增加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4.胃肠道息肉: 许多胃肠道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尤其是腺瘤性结肠息肉,癌变率更高。有调查显示,结肠息肉患者结肠癌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者可高出10倍。专家说,胃肠道息肉癌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大小、类型、数目等,一经确诊即应治疗。5.宫颈糜烂: 调查发现,有宫颈糜烂的女性,宫颈高度病变发病率显著高于无宫颈糜烂者。专家说:“宫颈癌症状与宫颈糜烂表现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被忽视,需要格外警惕。”6.乳腺囊性增生: 据统计,腺瘤样增生长期不愈的病例中,约20%可恶变,囊性乳腺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机会是健康人的4倍。患乳腺囊性增生的患者要定期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有无癌变。7.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和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有关。统计显示,女性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多发性甲状腺结节多为良性,单个甲状腺结节,更偏向为恶性,因此如果发现甲状腺有肿块,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
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养颜抗衰,总会刻意食用猪手、凤爪、猪皮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然而,正如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无法完全从膳食中得到满足,需要通过营养补充剂等保健食品来完善一样。肌肤也同样需要胶原蛋白粉,来完成对皮肤的营养补充。胶原蛋白本身是一种“劣质蛋白”。人体吸收合成蛋白质的方式也注定了摄入的胶原蛋白不能直接运送到人体的皮肤上,吃胶原蛋白也不能帮助人体合成胶原蛋白。什么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Collagen)是人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它具有很强的伸张能力,是韧带和肌键的主要成份,胶原蛋白还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使皮肤保持弹性,而胶原蛋白的老化,则会使皮肤出现皱纹。胶原蛋白亦是眼睛角膜的主要成份,但以结晶形式组成。人体如何合成蛋白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可以分为转录-翻译-翻译后修饰三个步骤。首先在细胞核中,RNA聚合酶会以DNA的模板链为模板合成信使RNA(mRNA)。经过修饰的mRNA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携带有不同氨基酸的转运RNA(tRNA)在核糖体的帮助下以mRNA为模板开始肽链的合成(tRNA上的3个碱基对形成一个反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最后合成的肽链还要经过化学修饰,形成最终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吸收≠合成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非全部)是以小肽形式吸收进入肠黏膜细胞,然后在肠黏膜细胞内大部分(非全部)分解为氨基酸才进入血液。摄入蛋白质后,血液中可以检测到少量小肽和大量的氨基酸,以及偶尔或极少量的多肽。血液中的氨基酸能够进入体细胞,参与新蛋白质的合成,但是小肽和多肽不能进入体细胞,当然也不可能是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再说回胶原蛋白。在食用胶原蛋白时,有些小肽可以直接进入血液,但是这都不意味着有助于你的身体合成胶原蛋白。因为在合成新的蛋白质时,其原料依旧是氨基酸。而且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量是有限的,无论吃多少,最后被吸收合成为身体蛋白质的量不变。那么,多余摄取的胶原蛋白等同于身体废物,需要人的肾脏系统把它代谢成大便、小便从身体排泄掉。所以,吃得越多排得越多,会加重肾脏负担。为何有研究或者人口服事例“证明”有效?有一些动物实验常被用来“证明”吃胶原蛋白有效。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证明不无道理。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动物实验不等同于人类生活。动物实验为了“证明” 胶原蛋白有效,除了要给一部分实验动物的饲料添加胶原蛋白外,另一部分实验动物(作为对照)的饲料要么蛋白质总量比较低,要么完全不含胶原蛋白。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的日常饮食,因而说服力不大。而有人口服有效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种可能性是安慰剂效应。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理论上,口服胶原蛋白导致的安慰剂效应不能认为是胶原蛋白有效,但只要你自己愿意(只看效果不关心理论),当然可以认为胶原蛋白有效。第二种可能的原因就是因为胶原蛋白产品中添加了大豆异黄酮(或者大豆提取物、大豆精华等)。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植物激素具有与雌激素相似的分子结构,可以和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与雌激素类似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比人体内的雌激素要小。当人体内雌激素不足的时候,它的结合可以起到补充雌激素的作用;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它的结合又因为阻止了雌激素的结合,而起到抑制的作用,相当于降低了雌激素的水平。因此,植物激素又被称为女性雌激素水平的调节器。1999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大豆异黄酮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使用。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胶原蛋白并非优质蛋白想靠着吃胶原蛋白来美容的愿望看来是落空了,那么仅仅将其当成一般的食物用来补充蛋白质呢?我们知道肉、蛋、牛奶、蔬菜等许多食物都含有蛋白质。但蛋白质有不同的类型,且有好坏之分,肉、蛋、牛奶里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质,但胶原蛋白却是一种劣质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人体有20多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直接供应的,叫做“人体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好坏就由这种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来判定。鱼、禽、蛋、瘦肉、牛奶、大多数坚果和豆类中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很多,所以称为“优质蛋白质”。而胶原蛋白没有含有全部的“必需氨基酸”,是一种劣质蛋白。就是说,你吃了这种食物后,不能满足身体需要,还需要吃其他优质蛋白食物来满足身体需要。所以,把“胶原蛋白”夸到天上也没用,改变不了它的蛋白特性。况且,胶原蛋白粉还不便宜。大约出现在明代,是指双方都是活人时,将两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内,看是否凝为一体,如凝为一体就说明存在亲子兄弟关系。滴血认亲的原理是不同血型的血相混合会产生沉淀,但是血型是否相同和是否亲生没关系。而且影视剧中常见的将血液滴入清水中的方法,会导致红细胞细胞膜破裂,所以两滴来源不同的血也根本不会发生沉淀。“滴血认亲”的原理不同血型的血一旦被混合,可能会出现沉淀之类的情况。民间传说中的“非亲属关系血液不能相融”,说的就是发生这种沉淀的情况。通常说的血型是指ABO血型,即A型、B型、AB型和O型。它是根据血红细胞表面ABH抗原进行分类的。特定血型的血,红细胞膜上有特定的抗原、血清中有不同类型的抗体。红细胞膜上只有A抗原的为A型血,血清中有B抗体;红细胞膜上只有B抗原的为B型血,血清中有A抗体;红细胞膜上同时有A、B两种抗原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A、B抗体;红细胞膜上只有H抗原为O型,血清中同时有A、B抗体。同类型的抗原、抗体可以结合,从而使红细胞由于重量增加沉积下来。举例来说:如果一滴A型血与一滴B型血滴在一起,A型血红细胞结合B型血中的A抗体而沉淀,B型血红细胞也会结合A型血中的B抗体而沉淀,这样便产生很多沉淀性颗粒。这就是不同血型的血相混合会产生沉淀的原理。这些沉淀看上去就像小颗粒(血量越多、颗粒越多),表现出来便是不能融合。这种现象只会发生在不同血型的两滴血相混合时。而相同血型的两滴血,红细胞不会结合抗体,就可以融合而不发生沉淀。血型相同≠亲生但血型是否相同和是否亲生并没有关系。中国人口有13亿,而ABO血型就只有四种,相同血型的人有千千万万,如果就根据血型是否相同来判断是否有亲子关系,那世间的冤假错案也就太多了。可见,能融合也不一定是亲生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具有亲生关系的父母和孩子,血型也很可能不同。ABO的四种血型是由基因决定的,存在一定的遗传规律。从后面所附的表中可以看出:父母和子女的血型对应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例如,父亲是AB型血,母亲是O型血,生出来的小孩血型却将是A或B型,与父母的血型都不同。所以说,两滴血相容可以说明血型相同,但并不能进一步说明是否亲生。血滴入清水:无论如何也不会沉淀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有这样的“滴血认亲”片段:取一碗清水,再将两滴血滴到清水中。这样一来,滴血验亲的结果就更不可信了。因为红细胞只有一层脆弱的细胞膜,没有坚固的细胞壁。由于渗透压的关系,红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而胀破,让细胞膜破成碎片。碎片上的抗原与抗体也能结合,但不像完整的细胞膜一样能结合大量抗体,这样便达不到沉淀所需重量,也就不产生肉眼能看清的小颗粒,所以用这种方法,不管这两滴血的血型是否相同,看上去都是融合的。结论:滴血认亲不可信这种滴血认亲的鉴定方式是不可信的。古人缺乏认识人体的恰当手段,不具备现代医学知识,因此想当然地认为一家人血脉里流着相同的血。相同的血混合便能融合,不相同的血混合便不能融合。而且实际上,由于滴血认亲常常是讲血液滴入清水中,红细胞由于渗透压的原因会细胞膜破裂,所以两滴来源不同的血出现通常意义下的“不能相融”的情况并不可能发生。蛀牙一定要及时拔掉,否则会影响周围牙齿的健康。蛀牙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早期时采用补牙、牙冠修补等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只有到晚期时才会考虑拔牙。蛀牙是龋齿的俗称,这是一种在儿童和成人中都非常常见的慢性病,仅次于感冒。导致龋齿的原因是由细菌引致的。口腔中的细菌、食物残渣、唾液形成牙菌斑(黏性的透明薄膜)并黏附在牙齿表面。细菌把残留在口腔的食物中的糖分解,产生酸,这些酸能溶解牙釉质,口腔的临界pH值低于5.5时就会有机会发生龋齿。龋齿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初期时,牙齿的珐琅质被侵蚀,这时人们通常不会感到疼痛;接下来侵蚀会延伸到牙本质,这时人们在接触热的、冷的或者甜的食物和饮料时会感到疼痛,说明此时牙髓还是健康的,如果此时接受治疗,牙医可以将龋齿修补,并且不会产生后遗症;如果不接受治疗,侵蚀将会扩散到牙髓,牙齿在没有外来刺激时依然会感到疼痛。此时就会对牙齿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牙髓坏死之后,疼痛就会暂时消失,但是牙齿可能变得敏感,因为此时牙根已经出现红肿、感染等症状,造成牙龈炎或者牙脓肿。在龋齿发展的初期,医生可以采用填充(补牙)或者牙冠修补来治疗龋齿。再严重的龋齿(牙髓坏死)则会采用根管治疗法进行治疗[4]。只有龋齿发展到晚期、牙齿被侵蚀到非常不完整时牙医才会考虑拔牙治疗。(根管治疗法示意图)对于龋齿,还是应该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以减少对牙齿和口腔的伤害。另外平时应该注意口腔卫生,做到定期洗牙(半年到一年)、饭后刷牙、使用牙线、使用含氟牙膏等,另外儿童应该尽早进行窝沟封闭,同时不应摄入大量高糖饮料等。在这个吃好喝好的时代,广大中青年争相发福,最明显的莫过于越来越挺的肚子。人们把这种肚子叫做“啤酒肚”,于是不少人依此认定“啤酒肚”跟爱喝啤酒脱不了干系。虽然酒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但说酒是使人发胖的“罪魁祸首”还是有些冤枉它了。酒的热量很高是用燃烧法测得的,从人吸收代谢的角度来说,很快会被分解,热量并不高。“啤酒肚”和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有关系。啤酒:高热量让人胖?啤酒,也被称成为液体面包(liquid bread),不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何而来,但确实会让人误以为啤酒含有不少热量,并因此引起肥胖。相比白酒而言,啤酒和葡萄酒的营养更丰富,除了酒精之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糖、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物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啤酒和葡萄酒的热量更高。实际上在酒精饮品中,能量的主要来源还是酒精本身,通常度数越高能量就越高。可以看出,啤酒单位质量所含的能量比其他常见酒类都低,并非什么高热量饮品。不过喝过酒的人都知道,通常喝啤酒都要比喝白酒喝得更多,许多人把啤酒当成一种普通的饮料。那我们就再来看看啤酒和其他饮料的能量比较吧。美国农业部(USDA)提供了各种常见食品所含热量的数据,为人们提供了准确实用的参考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论所含能量,啤酒并不比其他常见饮料更多,说它热量高容易导致肥胖实在是冤枉了它。啤酒烈酒葡萄酒,谁是凶手?烈酒所含能量最高,难道烈酒更容易让人发胖?实际情况是酒精对于人体的作用比较复杂。除了本身被分解产生的能量,它还可能影响其他物质的代谢,不同人群饮酒习惯的不同也会带来代谢上的差异。到底哪种酒和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关系最密切呢?一群和我们一样想知道答案的科学家展开了研究和统计。科学家们得到的结论可谓五花八门。有些结果显示,啤酒和烈酒确实会促进“啤酒肚”,而葡萄酒却能减腰围;有的研究则显示,葡萄酒并没有这个神奇的功效;有的科学家专门找了世界上最爱喝啤酒的捷克人(捷克的人均啤酒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一)做样本,仔细的挑出了滴酒不沾和只喝啤酒的人希望找到啤酒和“啤酒肚”的联系,但结果显示啤酒跟大腰围没什么关系。研究者们承认,也许由于研究方法的误差和不足,多年来的各个研究并没有得到一个定论。根据目前的结果,很难说到底哪种酒才是造成“啤酒肚”的元凶,或者更容易引起“啤酒肚”。无论白酒啤酒都是酒精饮品,因此很多科学家抛开不同酒类之间的差异,直接针对酒精对肥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酒精与肥胖从身体代谢的角度来说,酒精虽然是一种能量物质,但它对人体存在潜在的毒性,所以不会被身体贮存,进入身体后它会被优先分解。酒精和脂类的代谢都依赖于肝脏,酒精会抑制身体对脂类的代谢,这是嗜酒者易患脂肪肝的原因,也为肥胖埋下了隐患。这时,好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在饮酒的同时,注意相应减少其他能量物质(如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或者加强锻炼,消耗因为饮酒累积下的多余能量,那么饮酒就不一定会导致肥胖。如果酒要喝,饭照吃,还要加个肘子下酒,久而久之累积的脂肪就会越来越多,想不胖也难了。针对腹部肥胖,有研究指出酒精可能是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脂肪在内脏积累。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会促进脂肪在腹部堆积,而酒精能够通过刺激神经分泌系统或直接刺激肾上腺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因此饮酒过量会提高腹部肥胖的风险。不过与原理研究不甚相符的是,针对酒精与肥胖(包括腹部肥胖)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有不少,得出“酒精会导致肥胖”和“酒精不会导致肥胖”结论的却都占一定比例。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这种暂无定论的局面与这些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有关,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饮酒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比如有些地方喝酒就会少吃饭,有些地方则不会因为喝酒影响饭量,这些关键问题都可能对最后的结论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想要进一步了解群体中酒精与肥胖的关系还需要更严谨的研究方案,并配合生化原理方面的研究。喝酒频率高,腰围反而小?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有研究者发现腹部肥胖可能和喝酒的频率相关,近几年又有欧洲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饮酒量相同的情况下,喜欢偶尔豪饮的人比喜欢少量多次喝酒的人更容易发生腹部肥胖。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个有趣的现象,科学家们随后又对特定人群按喝酒频率进一步细分,并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随着喝酒频率的提高,腹部肥胖呈现下降趋势,与总饮酒量和酒的种类关系不大。他们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1、偶尔喝酒的中轻度饮酒者和长期饮酒的重度饮酒者代谢酒精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重度饮酒者代谢酒精主要依靠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而中轻度饮酒者则依靠乙醇脱氢酶系统,前者在代谢过程中比后者耗能更多,从而减少了积累的能量;2、长期饮酒的人每次饮酒量通常不大,我们大家都知道喝酒时候会有发热的感觉,即散发掉很多热能,如果饮酒量不大,很可能每次饮酒产生的能量都在发热过程中被快速消耗掉了。需要提醒的是,尽管高频率的饮酒可能让“啤酒肚”更小,但长期过量饮酒的习惯并不健康,容易引起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可不要以此为理由放纵自己喝酒。据国外媒体近日报道,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导致肥胖的另一大因素是夜间灯光。夜间灯光会扰乱人体生物钟节律,造成黑白颠倒,在不该进食的夜间进食,所以才会导致肥胖。夜间灯光既包括开灯,也包括电视或电脑产生的弱光。因此,无论夜间灯光强弱,只要有光,就可能会增加肥胖几率。而夜间关灯睡觉则有助于减肥。流言属对实验结果的误读。夜晚的光照会影响小鼠的摄食习惯,导致体重增加。这一研究结果或许能解释人群中夜晚光照的增加和肥胖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未提及关灯睡觉能减肥的结论。这项研究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行为神经学专家Laura Fonken主持的。研究揭露了光周期的变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整个研究包含了两个试验,每个试验为期8周。在第一个试验中,小鼠被分为三组。一组小鼠接受标准的明/暗昼夜循环(16小时强度为150勒克斯的光照+8小时完全的黑暗,记为LD组),一组小鼠接受明/暗光昼夜循环(16小时强度为150勒克斯的光照+8小时强度为5勒克斯的暗光,记为DM组),最后一组小鼠接受24小时强度为150勒克斯的光照(记为LL组)。试验结果表明,LL和DM组的小鼠体重明显大于LD组小鼠。三组小鼠的每天的摄食量和活动量没有明显差异。小鼠是一种夜行性的动物,进食多在夜晚,但是DM组小鼠在“白天”会吃掉55.5%的食物,而LD组小鼠只吃掉36.5%的食物(由于LL组没有昼夜区别,因此在这里不予考虑)。该试验的结论是光周期变化会影响小鼠的摄食习惯,进而导致体重的变化。随后在第二个试验中,研究者又为DM和LD组小鼠分别设置了三种获饲喂方式:持续供应食物(FA组),只在“白天”供应食物(FL),或者只在“晚上“供应食物”(FD)。结果表明,只在”晚上“供应食物能防止DM组的小鼠长胖,这进一步证明了第一个试验中的结论。以上两个试验说明,夜晚的光照会影响小鼠的摄食习惯,导致体重增加。这一研究结果或许能解释人群中夜晚光照的增加和肥胖之间的关系。但是试验中提到的是体重增加,不能等同于减肥。所以夜晚关灯睡觉并不能减肥。
当我们把“中医·五运六气·大气变暖”这个题目列出来的时候,连我们自己也觉得有些别扭,但反复考虑,却没有比这个题目再贴切的了。这是我们的认识过程,我们正是从中医而认识和证实五运六气的规律,又从这个规律引发了对大气变暖的思考。于是,这也就成了我们论述这一问题的步骤和层次。我们想这更便于大家的理解,尤其对于中医的界外人士,在没有兴趣关注中医时,或许因为这个题目而能耐着性子把这篇文章看完。当我们把这篇文章写完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这三者是一个问题了,尽管看起来有点费解,有些枯燥,与我们的常识有不小的距离,但是它有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这个题目还透着几分浮浅和不确定性。原本想加上“初探”或“浅析”之类的后缀,但总觉得谦虚得有点假,不如坦荡直白来得痛快。本来这个议题就有些跨学科的边缘性,就别让它边缘化了。这是一个小题,也是一个大题,当大气变暖成了世界关注的大事的时候,我们该有个清醒的头脑,有点探求真理的劲头。把小题当作大题来做,实在是有些迫不得已。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实际上,仅只是个开端,只是挤开了一个小小的门缝。要想打开这扇大门,真得靠大家用力了。五运六气的推算准确吗?我们重视五运六气是从“非典”开始的。通过这一特殊疾病的发生、蔓延、消失的全过程,我们领略了五运六气的神奇。五运六气的推算竟然是惊人的与实际相符,使我们不得不叹服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不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而自豪。解不开的“非典”之迷我们只要认真回顾一下,就会看到从“非典”发生直到今天,仍然还有一连串解不开的迷:为什么“非典”三月来,五月走?来时不知是哪里来的病毒,走时又没听说谁杀死了病毒。为什么“非典”的传变伤及的是肺,而不是心、肝、脾、肾等脏器?为什么“非典”的传染,从广州到北京?上海同样是大城市,同样有广州人前往,为什么却安然无恙?为什么往常传染病发生时,接触人最多最杂最易染病的出租车司机,在这次“非典”中却无一例感染?为什么“非典”多光顾青壮年,而通常认为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和儿童反而染病者甚少?为什么防护严密、消毒严格,多有预防素质的医务人员染病的比例反倒大大高于没有防护的普通人?为什么第二年(2004年)从实验室里带出地道“非典”病毒的人,往返于北京外地两个来回,沿途接触不下数百人,却只传染了一个家人,再没有形成大范围的传播?解开“非典”之迷这一连串的问题,用现代医学的病毒病菌学说恐怕全都回答不了, 以至于西方医学的权威专家至今没有一个人敢于问津,都在那里视而不见,装聋作哑。真正敢于正视这些问题的恰恰是被冠以“伪科学”的中医。依据中医清晰、完整、系统、严密的理论,我们轻而易举地给出了答案:发生“非典”的2003年是癸未年,当年的年运是水运不及,则火必旺,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三月至五月(二之气)的主客气都是少阴君火,正是湿气为主兼有寒热二气。中医认为天人相应,湿、寒、热三气并存,正为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最根本的条件。尽管作为传染源的病毒各式各样,尽管它不断发生人们难以料想的变异,但只要具备条件,就必然形成疫病。《黄帝内经》说在这种气运下是“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非典”既然以湿、寒、热三气并存为条件,当五月下旬进入三之气,主气变为少阳相火,火旺携风,风能克湿,当湿的条件不存在了,疫情就会结束。我们在当年四月据此作出“非典”将在五月下旬结束的判断(当时即上网公布并致信政府)。而正是在5月20日全国“非典”发病报为零,准确得连我们都难以相信。作为现代医学至今没有杀灭病毒的药物,发生病毒性流感后的传变并不少见,都属非典型性的,常见非典型性肾炎、心肌炎等。中医认为这次“非典”发病的年运火旺,在二之气时,主客气少阴君火叠加,火旺克金,肺属金,发病传变必主在肺。“非典”之春,北京气候一反常态,无风而多小雨,温暖湿润;而上海也不同于往年,是少雨而多风。那年春天上海的风比住年都大。有风而少湿,上海就不具备“非典”发病的条件。正因为北京当时气候宜人,出租车几乎都是开窗行车,车行有风,恰恰是风除去了司机体内的湿热,从易感者变成了非易感者。老人和儿童虽然免疫力不如青壮年,但他们不熬夜,不喝大酒,不过分操劳,体内很少有湿热,所以他们不是易感者。而我们的医护人员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起来,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再加上滥用消毒水擦地刷墙,把环境搞得湿气很重,自己制造了湿热易感的条件。平心堂的医护人员同样奋战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但由于坚持以中医理念预防,清热祛湿的中药加上有“天然白虎汤”之称的西瓜,即使连夜加班,也没有一人上火,故而平安无事,一例疑似也没出现。至于第二年从实验室里跑出来的“非典”病毒携带者,尽管带的病毒是真的,却由于自然大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人们体内的小环境也随之平和,再凶恶的病毒,没有了生存、繁殖使人致病的条件,也就无处施其淫威了。直到今天,我们没有听到“非典”病毒被消灭的喜讯,但是“非典”却离我们远去,谈虎色变的恐慌已经消于无形。难道我们周围真的就一个“非典”病毒都没有了吗?恐怕只有傻瓜才会如此天真。那为什么我们不再“非典”了?这就是我们不用再找答案的答案。中医防治“非典”的真象“非典”来时,大家纷纷喝中医预防。真正有效的,是那些清热祛湿的清轻之剂。当时指导广东省中医院防治“非典”的邓铁涛老(著名中医,现年93岁,近日获“国医大师”称号)专门打电话来,叮嘱我们,防治此病,重在祛湿。事实证明,只要人体内环境改变,没有了湿、寒、热三气并存的条件,人就不会染病,就可以和病毒“和平共处”。广东省中医院接治“非典”患者五十多人,正是应用了这一理念,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有后遗症。平心堂当时也是依此理论,熬配中药两万多人份,凡服用此汤药者,包括已被宣布隔离的北方交大、电影学院等,均未出现一例疑似。因缘相合则为果,在“非典”流行之际,“非典”病毒是“因”,致病患病为“果”,由大自然而影响的人体内的湿、寒、热则是“缘”。中医防治疫病,正是从“缘”入手,即从条件入手,切断了由“因”到“果”的通道。不管病毒是什么类型,也不管病毒如何变异,中医不是用杀灭病毒的“对抗”方法,而是以调整体内平衡的“调和”之法,达到了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目的。这就是中医常引用《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我们在夏天经常用来治疗腹泻的藿香正气水,在实验中却是大肠杆菌的良好培养基,说明此药没有杀菌的功效,它的作用正是从“缘”入手,从条件入手,改变了人体内湿热的环境,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生长。不仅是“非典”我们用了这么多的笔墨回顾“非典”,目的只在于证实五运六气的科学性。《黄帝内经》说:“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中医顺应此规律,使防治有效,反过来也证实了这一规律。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说,还应加上“时间”,实践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可能这个命题,更接近于真理。能证实五运六气的科学性的不仅是“非典”,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比如在此之前,1956年(丙申年)全国爆发乙型脑炎,老中医蒲辅周根据当年年运属火运太过,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的岁气特点,拟出重用性味辛寒的石膏,以解肌清热为主的处方,在全国推广使用,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后遗症减少。1958年(戊戌年)全国再度发生乙脑流行,大家再度使用蒲老当年的处方却收效甚微,请教蒲老,他指出1956年年运以火为主,1958年却是年运属土以湿为主,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属寒湿岁气,必须重用性味苦燥的苍术,重在散寒燥湿,蒲老据此调整处方后,再次取得了神奇的疗效,显示了中医的威力。再比如今年的“甲流”,今年是己丑年,属土气平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以湿寒为主,猪为寒畜,所以寄主为猪。发病时正值春天二之气,少阴君火当令,在寒湿之上又加上风火,由此我们判断“甲流”爆发的条件是寒湿风热四气,以寒为主。西方的研究结果也证实,“甲流”病毒含有猪流感(寒,猪为水畜)、人流感(湿,人属土性)、禽流感(热,禽为火性)的成分,其广泛流行正是风的表现。寒湿风热四气使“甲流”在各个季节都能流行,因以寒为主,故只是在春季和秋冬之季天气较冷时发病较多,但因为四气自身互相佐制,使得这一流感不象“非典”那么凶险,致死率不那么高,很接近于普通的流感,也很容易转化为普通的流感。我们推荐服用“防风通圣丸”,此药兼有驱风、散寒、解热、祛湿的功效,其有效性已经在今年的防治实践中得到了证明。我们预测H1N1型甲流应该在2010年1月下旬消失,因为从大寒起进入下一个年运,属金运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不再是以寒湿为主的岁气(详见附件1《庚寅年[2010年]气候特点和养生提示》)。再度验证五运六气从“非典”开始,我们以《黄帝内经》所述的五运六气年年推算,月月对照。越对照,越感到五运六气不仅可信,而且有理;不仅有理,而且可用,可大用。大家记忆犹新的2007年冬,从11月下旬小雪到2008年1月中旬大寒之前(即丁亥年的终之气),《黄帝内经》是这样说的“终之气……阳乃大化,蛰虫出见(通“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实际情况正是如此,除了流感病人见多,人们惬意于暖冬的舒适,陶醉于股市的飙升,却忽视了《黄帝内经》的提醒。老天爷一点也不讲情面,从春节前的大寒起,气温骤降,南方大雪加冻雨,成为数十年(应该是30年或60年一见)罕见的大灾。这时我们才想起翻开《黄帝内经》,对戊子年的初之气(即2008年1月20日大寒至3月20日春分前)是这样描述的:“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又言中了。五运六气是什么五运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简单来说,甲乙属木主风,丙丁属火主热,戊己属土主湿,庚辛属金主燥,壬癸属水主寒。其间会有太过或不及,也会有平气之年。年运与岁气的推算互相关联,密不可分。六气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气,即四个节气为一气。从大寒算起,大寒至春分前为初之气,春分到小满前为二之气,小满至大暑前为三之气,大暑至秋分前为四之气,秋分至小雪前为五之气,小雪至大寒前为终之气。依据每年气候常规,每一气的主气都是守常的,初之气的主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的主气是少阴君火,三之气的主气是少阳相火,四之气的主气是太阴湿土,五之气的主气是阳明燥金,终之气的主气是太阳寒水。六气的主气年年如此。厥阴风木的概念是阴尽阳生,所以定为一年之始。这时的气候特点是地气返暖,万物萌动,“木”表示生发,“风”除了显示多风,还表示多变化而不稳定,称为“善行而数(shùo)变”。少阴君火的概念是阴气收敛,阳气始至。气候特点是温而不热。“君火”与“相火”相异,“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取类比象的表述。“君火”时如君临天下,光明普照,热多在形而少在实;一到“相火”,就如同宰相治国,才是实热。少阳相火的概念是阳气正当少壮。气候特点是日渐炎热,而且火旺携风,所以常有风气相助。太阴湿土的概念是至阴返阳,阳气在外,暑热夹湿,土育化万物。气候特点是雨多湿盛。阳明燥金的概念是阳藏秋窗,“明”字原为“朙”,是月照窗棂之意,喻阳气收敛,热随秋去,金为肃杀之气。气候特点是天干气燥,寒霜渐临。太阳寒水的概念是至阳返阴,阳气收内,水沉于下。气候特点是天寒地冻。除了以上随季节规律性变化而确定的主气,每一气还有客气相佐。客气是依每年岁气的变化而推算出来的(见表一:岁气变化周期一览表)岁气的变化,是以“司天”和“在泉”来表述的,“司天”和“在泉”之气统辖全年,司天之气偏重上半年,在泉之气偏重下半年。再加上司天之气与三之气的客气相同,在泉之气与终之气的客气相同,则更强化了客气的影响力。有些时候,当季的气候特点更多的是反映客气的状态。在主气和客气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每一气随岁气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气候特点。比如2009年是己丑年,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则气候特点是全年湿寒,上半年偏多雨,下半年偏寒冷。已经过去的三之气(5月下旬至7月下旬),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太阴湿土,明显比往年雨水偏多。尚未来临的终之气(11月下旬至2010年1月下旬)在泉之气、主气和客气都是太阳寒水,三寒叠加,尽管会因物极必反,出现短暂热象,但整体上一定会比往年冬天要寒冷,大家届时不妨验证一下。(详见附件2《己丑年[2009年]气候特点和养生提示》)。以上只是对五运六气的简单的常识性解释,要想掌握更广泛的深层次的内容,需要深入学习《黄帝内经》、《易经》等典籍;如果想破解此规律之迷,则需要借助天文、历法、物候、气象等各门科学;如果想从此入手研究生命科学,那就只有在中医中找答案了。表一:岁气变化周期一览表岁气地支司天在泉六气变化气候特点六气主气客气子午之纪司天少阴君火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火燥在泉阳明燥金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丑未之纪司天太阴湿土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湿寒在泉太阳寒水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寅申之纪司天少阳相火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火风在泉厥阴风木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卯酉之纪司天阳明燥金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燥火在泉少阴君火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辰戌之纪司天太阳寒水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寒湿在泉太阴湿土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巳亥之纪司天厥阴风木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风火在泉少阳相火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依据《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推演五运六气的周期从表一可见,气运变化每六年就出现一个相似的周期,比如在未年(羊年)的2003年出现的疫病“非典”,到丑年(牛年)的2009年又出现疫病“甲流”。气候与发病特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见表二:岁气与温病相关表)。我们暂称之为“似周期”。表二:岁气与温病相关表年 支公 元岁 气易 发 病 气 运气候与发病特点司 天在 泉气 运主 气客 气辰1988 20002012 20242036 2048太阳寒水太阴湿土初之气大寒到惊蛰1.23—3.21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去年的少阴君火在泉之气此时迁移,相火与君火二气相交。气候反常地温暖而多变,易发疫病和温病。戌1994 20062018 20302042 2054卯1987 19992011 20232035 2047阳明燥金少阴君火二之气春分到立夏3.21—5.21少阴君火少阳相火阳热更盛,导致各种危急病症发生。人们常因患病突然死亡。酉1993 20052017 20292041 2053终之气小雪到小寒11.23—1.23太阳寒水少阴君火冬天气候反温,易发温病。寅1986 19982010 20222034 2046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初之气大寒到惊蛰1.23—3.21厥阴风木少阴君火气候反常地温暖而多变,易发生温病。申1992 20042016 20282040 2052丑1985 19972009 20212033 2045太阴湿土太阳寒水二之气春分到立夏3.21—5.21少阴君火少阴君火火热之气极盛,气候较热,易导致温疫病大流行,不论地区远近,都可发生。未1991 20032015 20272039 2051子1984 19962008 20202032 2044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五之气秋分到立冬8.23—11.23阳明燥金少阳相火气候燥热,易发生温病。午1990 20022014 20262038 2050巳1989 20012013 20252037 2049厥阴风木少阳相火终之气小雪到小寒11.23—1.23太阳寒水少阳相火时值冬令气候反温,易致温病、疫病发生。亥1995 20072019 20312043 2055这种“似周期”的推算,仅以年岁的地支为参数,若再加上天干,则60年为一个“准周期”,称之为一个“甲子”。“甲子”不是单纯的纪年办法,它所包含的内在规律,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观测总结出来的。西方民族的起源多是游牧为主,虽也受气候影响,但由于可以随时迁移,所以消弭灾害的能力比较强。而我们东方则不同,我们是以农业为主,必须对气候变化规律有更深透的了解。60年“甲子”这一规律被我们的祖先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疗等生活中,并扩展到军事、经济、政治等领域,成为涉及天文、历法、物候、气象、地理等综合性很强、应用面很宽的一门科学。并在经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中,逐步渗透进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让时间验证一下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疫病。虽然史书的记载不尽完整,但只要是比较严重的疫情,总会找到些蛛丝马迹。在这次“甲流”发生后,李维贤先生(中医主任医师,原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基础所副所长)从大量史籍中,查找己丑年的疫情,居然被他抓住了规律性的现象,请看下表(表三: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表三: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公元朝代纪年干支疫 情出处269年西晋武帝五年己丑大疫见《疫症集说》卷一869年唐懿宗五年己丑宣、歙、两浙疫见《唐书》卷三十六《五行志》1049年宋皇祐元年己丑河北疫,遣使颁药见《续资治通鉴》卷五十1109年宋大观三年己丑江东疫见《宋史》卷六十二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己丑时疫盛行见《伤暑全书》卷下附刻《疫证治案》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湖州大疫;四月桐乡、象山、高淳大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潜山、南陵、铜山、无为、东流、当涂、芜州大疫;十月江南大疫。见《清史稿》卷四十《灾异志》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娄县疹症大行见怀抱奇《医彻》卷一《发疹类》;兼见沈又彭《伤寒论读》原书凡例1889年清道光九年己丑邗上喉患盛行见张振鋆《痧喉正义》江曲春序(李维贤提供)从此表看,病毒病菌竟然如此听话,不是听我们人类的话,而是听从大自然的摆布。疫病与年运竟然有这么强的相关性。当时的记载太过粗略,没有发病月份的标注。我们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依气运规律推算,发病应多在二之气。中医常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当冬天不冷,阳气不能内收,藏而不能化精,则必成内热郁积,遇到二之气的少阴君火,使内热难以发散,内热遇外寒或内热夹湿,则很容易发生流感。陆懋修的推算晚清有一位名医,叫陆懋修(公元1818-1886年),儒医兼通,精于临证,在当时极有影响。他说“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必先明六气司天之为病”。依据此理,他将公元前2697年(黄帝八年)作为第一甲子的起始,推算至1864年,第76甲子。以人们所熟悉的有影响的古来医家为例,探索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得出“湿寒、寒湿之运,则以温散温补为治者,非偏矣”,“风火、火风、燥火、火燥之运,则以凉泻清滋为治者,非偏矣”(见表四: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中医门派很多,但主要分为寒凉派和温热派,只有当它们疗效十分明显时,才有可能为人们所认可,成为当时的名医名派。而探究其内在原因,则是与当时的气运变化相应。中医历来主张因人、因时、因地施治,就是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应用。表四: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甲 子岁 气公元纪年用 药 特 点第49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184-213214-243张仲景以桂枝、麻黄之温,治中风、伤寒之病,用寒凉之青龙白虎汤治温热、湿温之病。时人习用乌、附辛热,为治多误。第65甲子阳明燥金少阴君火1144-11731174-1203刘守真,燥火用事,亦宜于凉。第66甲子太阳寒水太阴湿土1204-12331234-1263李东垣,寒湿用事,故宜于温。第68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1324-13531354-1383朱丹溪,火燥用事,故宜于清。第72甲子太阳寒水太阴湿土1564-15931594-1623张介宾,寒湿用事,专主温补。第73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1624-16531654-1683吴又可,风火用事,温热暑疫,多用寒凉。第74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1684-17131714-1743火燥用事,相延用寒凉。第75甲子太阴湿土太阳寒水1744-17731774-1803循故辙施治多乖。湿寒用事,王朴庄以温散温补见长。第76甲子少阳相火厥阴风木1804-18331834-1863火风、燥火用事,霍乱盛行,尽为热证,陆懋修独以石膏、芩、连,清而愈之,或以凉水调胆矾,吐而愈之。第77甲子阳明燥金少阴君火1864-18931894-1923依据陆懋修《六气大司天上下篇》我们的再推算陆懋修的推算,揭示了气运变化与中医医家流派的相关性,“补泻温凉,各随其运”,进一步证实了中医的天人相应的理论。对于《黄帝内经》所说“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陆懋修指出“此但就逐年之岁气言之,而六十年之岁气不可不讲也”。按照这个规律,我们继续下推:表五:第78-81甲子气运表甲 子主 客 气公元纪年气候特点第78甲子太阳寒水太阴湿土1924-19531954-1983寒湿第79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1984-20132014-2043风火第80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2044-20732074-2103火燥第81甲子太阴湿土太阳寒水2104-21332134-2163湿寒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正处在风火之第79甲子。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天气很冷,都需要穿棉裤、棉鞋,戴棉帽,有不少人手、脚、耳朵屡犯冻疮。而从1984年之后,据气象观测记载,至2008年之前,已经出现了16个暖冬,这又恰与我们推列的气运的变化规律相符(请看表六:1984-2013年30年气运表)。未来的第80甲子是火上加燥,直到2104年才会回到与1984年相同的坐标横轴,重新开始变冷。当今的中医,虽然真正有功底的已存世不多,但仍可见寒凉派与温热派两派并存。正因我们这代人的年岁跨了两个不同的甲子,1984年以前为寒湿气运,则温热派多良效,之后为风火气运,与当年张仲景所处年代的气运相似,则又能以寒凉派胜出(见表四、表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辨证施治,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正是我们的老祖宗的高明之处。“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不考虑年运的变化,不从大处着眼,抓不住气运变化的大参数,只去抠脚趾头,又怎么能看好病呢?表六:1984-2013年30年气运表甲子纪年公元纪年司天之气在泉之气气候特点甲子庚午丙子壬午戊子*1984*1990*1996*20022008少阴君火阳明燥金火燥乙丑辛未丁丑癸未巳丑19851991199720032009太阴湿土太阳寒水湿寒丙寅壬申戊寅甲申庚寅*1986*1992*1998*20042010少阳相火厥阴风木火风丁卯癸酉己卯乙酉辛卯*1987*1993*1999*20052011阳明燥金少阴君火燥火戊辰甲戌庚辰丙戌壬辰19881994200020062012太阳寒水太阴湿土寒湿己巳乙亥辛巳丁亥癸巳*1989*1995*2001*20072013厥阴风木少阳相火风火以*标明的年份应是1984—2007年间出现暖冬的年份,之后的暖冬还会出现在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大气变暖与淡水危机从1984年到2013年,30年中将出现20个暖冬(至2007年已经出现了16个)。而且根据表五所推,这30年属于第79甲子的前30年,当以厥阴风木为主,气候虽会变热,但由于风具有“善行而数变”之性,其间还会出现偏冷的现象。而其后30年,即从2014年到2043年,即第79甲子的后30年,则属于少阳相火当令,应该比前30年更热,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气变暖将会更加突出。就是说现在还没热到头呢,至少要到2044年以后才有可能开始降温。在以温热为主的年运中,必然多发流感,大家应注意表2的提示。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是,在第79甲子大气变暖之后的第80甲子,进入火燥当令,在热之上又加干燥少雨,恐怕将出现比较严重的淡水危机,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危机。与其现在花大力气去防止大气变暖,不如赶快为解决淡水而未雨绸缪。改变大气变暖不是人力可为,而解决淡水缺少却是人必当为,舍当为不为而取不可为强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气运的叠加陆懋修依60年一个“甲子”的准周期,“扩而大之”,以6个60年,即360年为一大运;以6个600年即3600年为一大周。并“从厥阴风木运始”进行推算。依此推算,从1984年起进入第14大运,至2343年前,这360年就是少阴君火和阳明燥金当令,属火燥大运。从公元904年至4503年,这3600年为第2大周,亦属火燥大周。可见,我们今天正是在火燥叠加的气运之中,气候变暖大势所趋。只不过周期越长、越大,与某一年的相关性越小,影响力越弱。但这类叠加的推算却可以作为长期趋势的参考,或许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意义,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探索大自然规律的新的启示。综合归纳、推理演绎、取类比象是我们祖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西方的统计演算、数理分析、精密实验一道,共同诠释着人类面对的各种事物。与西方相比,我们似乎少了一些精确性,但更多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变化性,从这个角度上评价,其科学性不容置疑。谁是大气变暖的罪魁祸首谁是大气变暖的罪魁祸首?许多人认为是人类自己,是人类无止境地开发、索取、享用的结果。人类真的该承担罪责吗?前些时候,有新闻报道,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了一个经考证为汉代以前的码头,说明这沙漠曾有过广阔的水域。我们至今未见到人类曾在这里有过大规模开发的记载,那么这片土地何以变成了沙漠,码头何以埋在了沙丘之下?恐怕谁也无法将之归罪于人类。在世界各地,几乎年年都有森林大火发生,20多年前的兴安岭大火、前年的希腊大火、这两年的美国加州大火,哪一场大火不是在增温?哪一场大火不是在排放二氧化碳?我们却没有见到周边地区气温升高的报道,如果说它们烤化了北冰洋的冰川,恐怕更不会有人相信。这些大火与几千个发电厂或数万辆汽车的排放相比,该得出什么结论呢?关于大气变暖的思考按照运气学说,大气变暖是一个周期性的必然,就象大气变冷一样,都是不可避免的,都不是人为可以操控的。本文在前面已经将此规律陈述得很清楚了。即便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也应该认识到有变暖的地方就会有变冷的地方,不然暖从何来,寒归何处?现在面对大气变暖,我们说是人类过度地开发了能源。如果将来变冷了,又该怎么说?是不是又要说是人类过度地消耗了能源?每一天都有白天和黑夜,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却没有人大惊小怪,也没有人试图让地球停止转动。为什么面对长期的冷暖湿燥的规律性变化,人们却如此恐慌?人不仅生活在地球上,更要知道人还生活在宇宙中,其他星球的运动变化不可能不对地球产生影响,只是它们的运转轨道太远,运行周期太长而已。地球打个喷嚏,就已经是人类难以抗拒的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灾难。宇宙如果打个呵欠呢?人类该怎么办?面对大自然的变化,面对大自然的规律性变化,人类该怎么办?是改变地球的转速,还是调整与太阳的距离?是把大气层的暖被揭开几层,还是让海水的蒸发把热量散到大气层之外?是把海水注入地壳让岩浆冷却,还是把月亮上的冷气输送到地球?这恐怕都只能出现在神话或科幻故事里。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这么大的“道行”。设想在阴霾的天气中,集合数万人,一齐发力吹,吹不开一片青天;在烈日当头时,尽管有“挥汗如雨”的文学夸张,人再多也浇不湿地皮。“人定胜天”,只是人们的曲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早成了历史的嘲笑。国庆60年“十一”的蓝天白云,是主客气阳明燥金的必然,若说是当日早6时在门头沟所发的400多颗火箭所为,只怕有贪天之功之嫌,怎么连“早看东南,晚看西北”的谚语都忘了?既然如此,人类该怎么办?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之点,在于不仅诞生于天地,不仅生存于天地间,而且还可以反过来认识天和地。在认识天地、探索天地规律的基础上,顺应天地、保持与天地的和谐。中医就是这么做的,老祖宗就是这么做的,我们想,人类就该这么做。当我们在春天播下种子,无须揠苗助长,我们能做的只是施肥、锄草、浇水、杀虫,当秋天来临时,自会迎来丰收的喜悦。尽管我们心有不甘,尽管我们在不断掌握更先进的科技手段,但终究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那就还是让我们脚踏实地吧!关于大气变暖的再思考我们人类的确在毁坏着自身的生存环境,这是不争的事实。人类的行为已经为人类所不解,所不耻,所不容。当我们承受了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朝鲜的焦土轰炸、越南的地毯式轰炸;当我们见识了伊拉克的人体炸弹、美国九一一的惨祸,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我们为我们自己感到悲哀。我们不知道哪一桩增加了大气的含氧,哪一件降低了大地的温度。飞机、坦克的轰鸣,该相当多少汽车?导弹大炮的呼啸,该胜过多少黄沙?如此排放,该用多少钱来购买?我们呼唤环保,我们更呼唤和平!和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要求,违背规律,倒行逆施,带来的将是人类更深重的灾难。我们今天认识到的,还只是要治理空气和水的污染,其实人类违背规律的“作为”还远不只如此,人类自己放出的魔鬼,在觊觎着人类的幸福,啃噬着与大自然的和谐。人类视为灵丹妙药的对抗性药物,破坏着人体和大自然的菌群平衡,再滥用下去难免会出现菌群污染。 “甲流”的肆虐,已经让我们看到病毒变异会越加复杂、越加广谱、越加迅速的倾向,发展下去,假以时日,人类用疫苗对付病毒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弱。总有一天,会象今天抗菌素无法杀灭病毒一样,走到束手无策的地步。到那个时候,花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长期滥用药物、菌群紊乱的个体今天已不罕见,社会上的菌群污染也已经初露端倪,尤其是规模庞杂的大城市,会更早地出现这类问题。菌群污染的恐怖将远远大于空气和水的污染,其治理的难度更是不可想象。我们首先要治理的应该是人类违背大自然规律的做法,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与大自然的和谐。从家庭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谐走向自然和谐。“人定胜天”不能曲解为人一定能战胜老天,而是说人类的和谐安定必会带来大自然的完美的回报。客观存在的规律,什么时候能服从人的主观意愿?我要服从我,你要服从我,大家要服从我,大自然更要服从我,当“以人为本”被悄悄换成“以己为本”的时候,人类自己就离魔鬼不远了。天上有财难买命,世上无药可医愚,最愚者莫过于逆天行事。违背规律,自以为是,最终将受到规律的惩罚。附件1《庚寅年[2010年]气候特点和养生提示》庚寅年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乙庚化金,原属岁金太过,但由于受到司天火气抑制,构成金运平气之年。一般来说会获得正常的收成,尤以稻谷和坚果类收成良好,秋风多发,天高气爽,但可能会出现暴凉现象。全年气候,上半年以热为主,下半年以多变为特征。因而全年气候偏热,变化较大而不稳定。同时由于火气偏盛,热极生寒则必有寒气来复,会出现突然寒冷的变化,人们易于发生外热内寒症,也正因为寒热往复,虚实并见,而且发病急、变化快,在治疗上应采用及时调和的方法,即“和而不争”,这是全年施医的准则。初之气,大寒至春分前(1月20日至3月20日左右),主气是厥阴风木、客气是少阴君火。司天之火,加以客气之火,造成在风气偏盛之时,气候偏热,“候乃大温,草木早荣”,而且“寒来不杀”,即使偶有变天,也不会影响到草木的生长。这段时间人们发病以温病为主,气郁结于上,肝火上逆,易患血溢、头痛、目赤、咳逆等病。养生重在平肝气、养肝阴、去风热。二之气,春分至小满前(3月20日至5月20日左右),主气是少阴君火,客气是太阴湿土。与往年多风干燥的春天不同,气候特点是春雨绵绵,湿温互现。火气被湿气遏制,热郁结于上,易发生咳嗽气喘、呕吐上逆、皮肤疮疡等疾病。养生重在避湿。以多食苦味、燥湿、清火类食品为宜。三之气,小满至大暑前(5月20日至7月20日左右),在全年司天之气为少阳相火的情况下,这段时间主客气都是少阳相火,三火叠加,所以“炎暑至”,气候特别炎热,不再有雨湿天气,疾病多由于内热而生,宜多食清凉解暑、生津降火之品,对于室外工作者应注意防晒。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前(7月20日至9月20日前后),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气候转凉,雨水偏多,气候多变,时冷时热。疾病多因湿困。当金风送爽之时,人们的感觉会比较舒服。养生重在避湿,以多食苦瓜、薏米等为宜。五之气,秋分至小雪前(9月20日至11月20日前后),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阳热已敛,寒气到来,雨水尚多,树木早凋。由于秋行冬令,气候略冷于往年,要注意防寒保暖。终之气,小雪至大寒前(11月20日至来年1月20日前后),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由于全年在泉之气也是厥阴风木,风气偏盛,沙雾迷蒙,忽冷忽热更显频繁,又由于冬行春令,应冷不冷,草木提早萌发。此时人们肝气偏盛,易于气滞血瘀,再加上木气反侮肺金,易出现咳嗽等病。养生应重补脾清肺,以多食山药、百合和酸味养肝等食品为宜。总之,全年宜随时注意气候冷热变化,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附件2《己丑年[2009年]气候特点和养生提示》按照《黄帝内经》的推算,2009年即己丑年,是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气候以湿寒为主。己丑年属土运不足之年,但得岁运相助,构成土运平气;可是由于同时又是太乙天符之年,全年气候变化极不稳定,疾病表现比其他年份来得急重。各季的气候变化大体如下:初之气(1月20日至3月19日)主客气均为厥阴风木。气候由寒转暖,风和日丽,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只是雨水偏少。人们疾病较少,主要疾病是肝气偏旺,由于肝主筋,因而易出现筋络拘强、关节不利。应注意疏肝理气,避免生气急躁,可少量服用乌鸡白凤丸、加味逍遥丸等药物。二之气(3月20日至5月20日)主客气均为少阴君火。气候偏热,雨水应时而来,人们感觉十分舒适。但由于易受温邪,可能各地都有流行感冒发生,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而渴。应注意清内热,防感冒,可服用流感Ⅰ号等药物提前预防或者以绿豆、白茅根、冰糖、荸荠煮水,每日饮用。也可以多吃西瓜、橙子等水果。三之气(5月21日至7月22日)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太阴湿土。气候大体正常,雨水偏多,寒热互见。由于湿邪较重,人们易出现全身酸重、下肢浮肿、胸满腹胀等症状。应注意采取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发汗利小便等方法温寒、燥湿。同时注意依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不宜过早更换夏装。四之气(7月23日至9月22日)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是少阳相火。气候白天炎热,早晚偏凉,雨水比往年略多。还是以湿邪为主,易出现腹壁水肿,全身浮肿这类疾病。防治方法与三之气大体相同,还是重在发汗、利尿、温中、清热、燥湿。多吃苦味食品。五之气(9月23日至11月21日)主客气均为阳明燥金。气候偏凉,寒霜早降,西风清肃,树木凋零。人们易患咳嗽恶寒、鼻堵流涕、皮肤斑疹这类疾病。应注意保暖防寒,不宜过份“秋冻”。应提前补心火、扶阳气,往年立冬开始服用的养颜、养精膏方应提前至国庆节之际。六之气(11月22日至2010年1月20日)主客气均为太阳寒水。气候特别寒冷,阴云不开,霜凝为冰,雪冻冰坚。人们易患关节禁固、腰椎疼痛、肾病腰痛等疾病。防治重在预防,在五之气时即提前进补,多吃牛羊肉、鸡肉等温性食品,并提前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总之在以寒湿为主的年份应注重温寒燥湿,尤其是在入冬后“必赞阳火,令御甚寒”。而在春季应以多清热、少出门为佳,避免流行疾病的侵扰。以上提示,只是以《黄帝内经》的理论所做的预测,是否准确,有待大家的观察和体验。
1、甲胎蛋白(AFP) AFP是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环中含量极微<20μg/L。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或200~400μg/L持续8周者,结合影像检查,可作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水平常<300ug/L。生殖胚胎性肿瘤(睾丸癌,畸胎瘤)可见AFP含量升高。2、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是从胎儿及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胚胎抗原,属于广谱性肿瘤标志物。血清CEA正常参考值<5μg/L。CEA在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依次为结肠癌(70%)、胃癌(60%)、胰腺癌(55%)、肺癌(50%)、乳腺癌(40%)、卵巢癌(30%)、子宫癌(30%)。部分良性疾病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肺病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CEA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和阳性率较低。CEA属于粘附分子,是多种肿瘤转移复发的重要标志。3、癌抗原125(CA125)CA125存在于上皮卵巢癌组织和病人血清中,是研究最多的卵巢癌标记物,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应用研究均有重要意义。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良性妇科病(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和早期妊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CA125含量升高。4、癌抗原15-3(CA15-3) CA15-3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对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较低(60%),晚期的敏感性为80%,转移性乳腺癌的阳性率较高(80%)。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5、糖类抗原19-9(CA19-9) CA19-9是一种与胃肠道癌相关的糖类抗原,通常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及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检测患者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6、癌抗原50(CA50) 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特指某个器官的肿瘤标志物。CA50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检出不同的阳性率,对胰腺癌和胆囊癌的阳性检出率居首位,占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8%)、卵巢与子宫癌(88%)和恶性胸水(80%)等。可用于胰腺癌、胆囊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及卵巢肿瘤诊断亦有较高价值。7、糖类抗原242(CA242)CA242是与胰腺癌、胃癌、大肠癌相关的糖脂类抗原。血清CA242用于胰腺癌,大肠癌的辅助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80%)和特异性(90%)。肺癌,肝癌,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242含量可见升高。8、胃癌相关抗原(CA72-4) 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28-80%,若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CA72-4水平与胃癌的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在胃癌的Ⅲ-Ⅳ期增高,对伴有转移的胃癌病人,CA72-4的阳性率更远远高于非转移者。CA72-4水平在术后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在70%的复发病例中,CA72-4浓度首先升高。与其它标志物相比,CA72-4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在众多的良性胃病患者中,其检出率仅0.7%。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9、铁蛋白(SF) 铁蛋白升高可见于下列肿瘤: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结肠癌、肝癌和前列腺癌。检测铁蛋白对肝脏转移性肿瘤有诊断价值,76%的肝转移病人铁蛋白含量高于400μg/L,当肝癌时,AFP测定值较低的情况下,可用铁蛋白测定值补充,以提高诊断率。在色素沉着、炎症、肝炎时铁蛋白也会升高。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坏死,红细胞生成被阻断或肿瘤组织中合成增多。10、前列腺特异抗原(PSA)PSA是由人前列腺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至精浆中的一种糖蛋白,PSA主要存在于前列腺组织中,女性体内不存在,正常男性血清中PSA的含量很低,血清参考值<4μg/L;PSA具有器官特异性,但不具有肿瘤特异性。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率为80%。良性前列腺疾病也可见血清PSA水平不同程度升高。血清PSA测定是前列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和疗效观察的监测指标。在血液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结合PSA和游离PSA F-PSA/T-PSA比值是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疾病的有效指标。F-PSA/T-PSA>0.25多为良性疾病;F-PSA/T-PSA<0.16高度提示前列腺癌。11、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前列腺癌血清PAP升高,是前列腺癌诊断、分期、疗效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PAP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12、β2微球蛋白(β2-MG) 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表达在大多数有核细胞表面。临床上多用于诊断淋巴增殖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其水平与肿瘤细胞数量、生长速率、预后及疾病活动性有关。此外,根据此水平还可用于骨髓瘤患者分期。血清β2-MG可以在肾功能衰竭、炎症及多种疾病中均可增高。故应排除由于某些炎症性疾病或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所致的血清β2-MG增高。1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SE为烯醇化酶的一种同工酶。NSE是小细胞肺癌(SCLC)的肿瘤标志物,诊断阳性率为91%。有助于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鉴别诊断。对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和复发监测也有重要价值。神经母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细胞瘤的血清NSE浓度可明显升高。14、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Cyfra21-1是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是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肺鳞癌的首选标志物。与CEA和NSE联合检测对肺癌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Cyfra21-1对乳腺癌,膀胱癌,卵巢癌也是很好的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指标。1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是从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提取的肿瘤相关抗原TA-4,正常人血清含量极微<2.5μg/L。SCCA是鳞癌的肿瘤标志物,适用于宫颈癌、肺鳞癌、食管癌、头颈部癌,膀胱癌的辅助诊断,治疗观察和复发监测。16、核基质蛋白-22(NMP-22)NMP-22(Nuclear Matrix Protein-22)是细胞核骨架的组成成分。与细胞的DNA复制、RNA合成、基因表达调控、激素结合等密切相关。膀胱癌时大量肿瘤细胞凋亡并将NMP22释放入尿,尿中NMP22可增高25 倍。以10kU/mL为临界值,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78.5%。对浸润性膀胱癌诊断的敏感度为100% 。17、α-L-岩藻糖苷酶(AFU)AFU是对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检测的又一敏感、特异的新标志物。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类疾患(包括良、恶性肿瘤)。血清AFU活性动态曲线对判断肝癌治疗效果、估计预后和预报复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甚至优于AFP。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血清AFU活力测定在某些转移性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或子宫癌之间有一些重叠,甚至在某些非肿瘤性疾患如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消化道出血等也有轻度升高,在使用AFU时应与AFP同时测定,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有较好的互补作用。;良性疾病的标志物升高为一过性;恶性肿瘤的标志物升高为持续性。三、监测病情和疗效监测疗效、复发转移是肿瘤标志物最重要的临床应用。肿瘤患者经手术,化疗或放疗后,特定的肿瘤标志物含量升降与疗效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动态观察可反映肿瘤有无复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