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中老年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群体。目前来说,治疗心血管疾病并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普通药物来抑制病情,难以彻底治愈。由此可见,预防心血管疾病尤为重要。通过常见的中药三七预防心血管疾病效果非常不错。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多数是因为多瘀多虚造成的,而三七粉可以帮助补气、补血、活血化瘀,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出现原因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因此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不错的效果。三七又名田七、人参三七、金不换、盘龙七,《本草汇言》记载:“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无毒。”《玉揪药解》云:“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不仅用于预防,在治疗方面同样作用突出。现代医学药理实验发现,三七中所含的三七总皂苷具有凝血和抗凝血功能,能降血脂、降血压,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和脑损伤、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栓、抗休克有显著效果。针对胸痛、气促、乏力、心悸、头晕目眩、晕厥等症状效佳。
一、“湿热”如何生成脾主运化,“运化水湿”功能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若脾虚或暴饮暴食,过食油腻、甜食,脾失运化而使“水湿内停”;湿热中的热与湿同时存在,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湿热”合邪,互为狼狈。二、湿热体质特点体内蕴热,易上火,其人多油光满面。湿重则身体沉重、汗出粘腻、口苦、脘闷腹满、便溏稀不爽、脉濡数;热存则易伤津耗气,口渴、便秘,或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湿热留于脾胃肝胆,易得痤疮、酒渣鼻、毛囊炎、湿疹、体癣、牙疳、牙龈炎、脂肪肝、糖尿病、高脂血症、急性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黄疸等;湿热留于下焦,易得便秘、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等。三、体质调护保持二便通畅;饮食上少甜食、甘甜饮料、辛辣刺激、少喝酒等;忌讳熬夜;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或居住。若症状严重,可以配合中药口服加以调理。
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血压高,我们就会陷入疑问:我是不是得了高血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血压高和高血压不是一回事。血压高是一种状态,而高血压是一种疾病。血压高是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之一,但血压高也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例如:长时间的紧张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的情况,血压也会出现偏高的情况,这时候可能去医院测量或者连续在家测量血压,可能会出现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的情况,但如果这时候祛除引起焦虑的诱因,一段时间后,血压就会恢复正常。还有一种情况:平时在家测量,血压正常,而去医院测量时血压就会变高,回家再次测量时,血压又恢复正常。这种又被称为白大衣型高血压,是因为患者在医院,看到穿白大衣的医生,情绪难免激动,紧张引发的的,虽然在诊室测量的时候血压高但也不是高血压。除了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剧烈运动以及寒冷刺激等因素,导致患者血压急剧升高的情况,外,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血压偏高,但是停药这种血压偏高的情况就会渐渐消失。故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在家使用血压测量仪的时候,要注意在30分钟内禁烟酒、咖啡、浓茶,并且排空膀胱,不处在情绪激动、紧张的状态,并且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测血压,确保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然后再进行血压的测量,以免出现血压测量不准的情况。
引言:刘某某,男性,武汉市人,现年45岁,于2015年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这个堪称心血管疾病中久攻不破的疑难杂症,其五年生存率与癌症相仿。家人陪同他辗转求医之后,来到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住院治疗,其胞姐有感而发,特撰文一篇。(作者:刘尚兵)自2015年,大弟被诊断出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功能三级以来,全家人心里蒙上了阴影,也走上了漫漫寻医求药之路。 从此, 大弟在家和省人民医院之间奔波,岁月也在心包积液和穿刺抽水之间轮回,最多的时候,半年内住院六次。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计划,也被宣告无效。心脏移植被提上了治疗方案……一次偶然机会,结缘了河南省中医院心内科王振涛主任,似乎,命运有了逆袭,也充满了希望。从2017年6月在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住院之后,就改写了每月必住院,住院必穿刺抽取心包积液的记录。王振涛,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任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主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职务。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重大科研项目3项,厅局级科技项目2项。目前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衰、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的研究,迄今共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90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其中2部任主编,获各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大弟因感冒又病倒了,当地乡医输液几天不见好转,1月2日,他又住进来了。大弟吃完晚饭后,床头铃声就响起来了,传来了温馨的问候:"刘老师,您忙完了吗?可以为您做治疗了吗?"我以为听错了,第一次听到有人称病人为老师。我不禁感慨万千,精湛技术加上感动服务,难怪全国各地病友慕名而来。 王教授要求大弟出院 后,在家自己每天测体重、量血压、查舌苔并每月复查一次。雕刻在住院部门前的" 大医精诚"四个鲜红的大字,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醒目。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善救舍灵之苦!在心病科,有一群践行"大医精诚"美德的好医生。令人感动的是,住院期间,大弟没带银行卡,打款就转给了管床医生曹程浩老师。曹老师不厌其烦帮他去病案室复印病历。芮老师也多次打电话给远在武汉的我,沟通治疗方案。 门诊刘舜禹老师也是我们住院就诊的顾问。无论是电话咨询病情,还是微信询问王主任的行程安排,刘老师都详尽地一一回答。 每次一下火车,大弟的病房都安排好了,为他的敬业精神点赞更温馨的是,按照"王振涛大夫就医攻略",无论来自哪个省市,都不会走弯路,延误时间。病历资料复印好了,就寄到家。看完病后,中药也可以煎好后,做成饮品,快递到家。这些措施极大地方便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病友们。因为有暖阳,严冬不再寒冷!生病是不幸而痛苦的,就像冬天里凛冽的寒风,吹在身上锥心刺骨。但因遇见了一群有温度的医生,他们的走心行为,而成为不幸中的万幸,就像寒冬里的一抹暖阳,温暖如春。 他们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医学,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绚丽的传统文化,践行了"大医精诚"的人文精神。他们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了中药,给病友带来便利,也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人民日报主办《民生周刊》2016年第一期(4月25日出版)刊登《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的新突破——记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主任王振涛教授》,全文如下: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的新突破---记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主任王振涛教授说到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西医在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方面已相对成熟,但扩张型心肌病(简称扩心病)却是个久攻不破的疑难杂症,不仅会由于心慌、胸闷、气短、浮肿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而且隐患巨大,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心肌损伤,重则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其五年的存活率与癌症相仿。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主任王振涛教授,是首届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政府津贴专家。他长期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扩心病,摸索出了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卓有成效。该项研究2011年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鉴定意见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年又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已使很多扩心病患者获得新生。扩心病隐蔽而凶险,发现时难治亦难人的心脏只有自己的拳头那么大,个头虽小,却是生命的动力来源,正是心脏昼夜不停、不知疲倦地跳动,才为人体周身血液循环提供了推动力,这个力量来源于心肌的舒张和收缩。像躯干部位的肌肉组织一样,心肌也可能被病毒侵袭,也可能发生一些病变,出现心肌细胞出现破裂坏死、凋亡等情况。如果是躯干部位的肌肉出现问题,我们可能会出现酸痛症状,可是心肌出毛病,问题就严重了。心肌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病是扩张性心肌病(简称扩心病)。扩心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是:心脏逐渐扩大,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步出现,这一时期有时可达10年以上。症状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其中以闷气和浮肿为最常见。最初在劳动或劳累后闷气,以后在轻度活动或休息时也有闷气。由于心排血量低,患者常感乏力。扩心病远不如冠心病等病被人熟知,但它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而且很凶险。它的凶险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起病隐匿,容易误诊误治。由于这种病青壮年男性多发,患者通常自认为年轻力壮,有症状也通常不会怀疑心脏出问题。加上扩心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有的只是略有胸闷、咳嗽等疑似感冒的症状,往往会按感冒或支气管炎等病治疗,这样极易延误治疗,等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通常已发展到心衰了。2.死亡率高。扩心病在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死亡,扩心病患者有心衰症状的如不治疗5年死亡率是50%,严重的1年死亡率为50%。3.医疗界一直没有很有效的治疗办法。王振涛教授介绍说,扩心病的具体原因不明,但有几个因素是会致病的:1.病毒性心肌炎。并不是所有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最终都会得扩心病,有12.5%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之后会患上扩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常常是因感冒引起,病毒会随着血液到达心脏,从而侵犯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肿大破裂凋亡减少,造成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因为没什么症状,容易被忽略而未做及时治疗。往往几年后,病人出现心衰表现了,再去检查往往发现发展成扩心病了。2.长期过量饮酒引发心肌炎。科学研究证明,乙醇对心脏有毒害作用,过量饮酒,乙醇代谢不出去,随血液到达心脏,伤害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像草木一样枯萎凋亡,心肌细胞一个个死去,心室变大,心肌像弹簧一样失去了弹性,不再紧致,而是变得松长,由心肌组成的心室变得宽松,这个时候,病人去做彩超,便会发现他的心脏变大了。此外,有扩心病家族史的也可能会得扩心病。还有很多扩心病患者发病原因不明。医学难题扩张型心肌病,单纯西医治疗有局限以前,提起扩张性心肌病,医生就头疼,因为患者最终结局就是心力衰竭和死亡,该病一旦出现心衰症状,患者的5年生存率还不到50%。冠心病好治,能做手术,而扩心病不好治,不能做手术,死亡率很高,只能做心脏移植,可是全世界每年也移植不了多少例。长期以来,治疗扩心病,一直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难题。目前,西医治疗扩心病,首先是消除病人的胸闷、咳嗽、水肿的症状,主要用强心、利尿药物。症状消除后,如果想改善心室变大、增强心脏功能,需要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当正常的心肌细胞减少,左心室收缩无力时,心脏会释放一些物质(如肾素儿茶酚胺)来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从而让心脏跳得更快。但心率过快会加速心肌细胞凋亡,β受体阻滞剂就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而血管紧张素Ⅱ则是心脏自己调动跳动频率时分泌的一种物质,这个东西会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导致心肌纤维化,加重扩心病病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就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分泌的。这两种药长期用且用够药量的话,可以起到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但这两种药会让医生和患者陷入两难境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要用到一个很大的目标剂量,而β受体阻滞剂是药量越大效果越好(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量),然而药量一大,病人就会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变慢、缺钾、乏力、厌食的副作用也越大,以至治疗不得不中断,而中断用药,病情则很容易进一步发展,最终延误病情。正因为此,扩心病的治疗一直没有好的办法,医学研究也没有太大的进展。目前西医最好的治疗扩心病终末期的方法是换心脏,可牵涉到技术难度和器官来源,这个方法几乎上不能算是个方法。数载潜心钻研,中西医结合终获良效怎样能阻止扩张性心肌病走向心衰、死亡?这是王振涛长期在思考的问题。他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衰,研制出了“抗纤益心方”方剂,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确能改善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还能抗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脏局部神经内分泌。随后,又经临床证实,患者长期服用这一有益气活血功效的方剂,不仅能阻止病情发展,甚至能逆转疾病。2004年,郑州一位3岁半的小姑娘,体质不好,反复感冒。一次感冒后,出现了心慌、闷气、乏力等症状,小孩乏力,便不想走路,老让大人抱。去医院检查,心肌酶高,有频发室性早搏,医生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小姑娘先后在郑州、北京三家大医院住院治疗,几个月下来效果一直不好,花了几万块钱,家人很绝望。最后,小姑娘的家人听朋友介绍来找河南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王振涛教授。此时小姑娘的心脏已经扩大,有了心慌、闷气、乏力等心衰表现。王振涛教授认为,小姑娘是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转为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再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的。他解释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其中约有12.5%会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心肌炎转成慢性,心肌细胞会发生凋亡使其数量大量减少,而胶原组织会代之增多,从而使心肌变得僵硬无弹性,这就是纤维化,随之心脏的舒张和收缩的力度就小了,泵出的血液就少了,这时心脏会自行调整,增加收缩的次数,从而代偿性的增加了射出血液的次数,于是,心跳就加快,这个过程,医学上叫心脏的代偿。在心脏出现代偿的时候,左心室会慢慢变大。由于孩子年纪小,无法耐受西药的副作用,于是王振涛教授只给孩子吃了一种西药,然后主要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住院一个月后,孩子的心肌酶正常了,闷气、乏力等症状消失了,但心脏还大,没有恢复正常,而且心律失常依然严重。小女孩继续坚持吃了一年中药,再做检查,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心律失常现象也消失了。2005 年元月,中央电视台2套节目《健康之路》专门为小女孩做了一期节目,介绍了王振涛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扩张性心肌病的方法。王振涛教授对扩张型心肌病进行了不懈的研究。通过深入钻研传统中医学理,广泛涉猎国内外相关研究,走访国内医学大家,在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方案。王振涛教授研创的“抗纤益心方”:抗纤,就是抗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缩小心脏;益心,就是补气活血,改善心脏功能。从中医角度讲,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意思是气率领血运行,当气虚血瘀时就会发生扩心病,而扩心病又反过来加重了气虚血瘀的程度。因此,抗纤益心方中有党参、黄芪、丹参、赤芍、泽兰、益母草等药组成。抗纤益心方可以补气活血,能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抗心肌纤维化,从而抑制心室重构达到缩小心脏的目的。这个方子还有升血压和心率的作用,刚好可以抵消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带来的副作用。利用“抗纤益心方”联合西药,最终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缩小心脏的目的。王振涛教授十余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扩心病,临床治愈率达87%,只要出院继续坚持用药,一般不会再犯病。医患同心抗病魔,口口相传声名远播深圳市的30岁的刘先生经常胸闷、心慌、不能平卧,一活动还下肢水肿。经心脏超声检查,被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多方治疗无效,这个患者老家是河南的,在网上查到王振涛教授擅长治疗这个病,慕名而来,王振涛对他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西药基础上使用“抗纤益心方”。1年后,不仅胸闷、水肿症状消失,左心室容积也从72毫米缩小到了52毫米,扩大的心脏竟完全恢复到了正常范围。郑州一名离休老干部患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长期住院,生活不能自理。王教授采取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方法,对症施药,患者在服用“抗纤益心方”方剂后,气喘、胸闷、水肿等症状基本消失,能够下床走路。郑州另一老年女性患者由多年冠心病引起了顽固性心力衰竭,常年西药一大把,一动就喘,由其两个亲属搀扶来我院就诊,在王教授精心调治疗下,服用“抗纤益心方”方剂两个月后,可以自己买菜做饭,一个人就来看病了。新密一名老太太常年受扩张性心肌病的痛苦,胸闷、水肿,不能平卧,服用“抗纤益心方”方剂后,症状消失,坚持服药一年余,扩大的心脏缩小到了正常范围,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效果。无数病案印证了“抗纤益心方”方剂能改善心肌纤维化,它的研发,使得心衰、死亡不再是扩张性心肌病的唯一结局,令无数患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从郑州市区、郊区、省内地市,到山东、湖北等周边省份,再到辽宁、黑龙江、广西、新疆、青海...越来越多的扩心病患者从全国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这当中有许多人是经亲友、病友介绍,也有家中同是扩心病的兄弟姐妹一起来就诊,真真是“一传十十传百”。经粗略统计,目前每周前来门诊就诊的扩心病病人都有20-30人。而王振涛教授主持的“抗纤益心胶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发”获得了2014年度河南省杰出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的资助,“抗纤益心方干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荣获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一部。名医小传王振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主任。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河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几个医学名词,但每个名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很多人未必搞得清楚。在此,给大家讲解三者的联系和区别。1.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脏一刻不停地跳动,需要大量的氧和各种营养物质,但它们不是直接来自心腔内的血液,而是由长在心脏上的左右两条叫冠状动脉(它的形态好像是一顶帽子扣在心脏上,因而得名)的血管供应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比如血脂高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使这两条冠状动脉血管变狭窄,血流不通畅,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营养,就会出现心肌缺血现象,这就是冠心病,也叫缺血性心脏病。2.心绞痛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与冠心病又是什么关系呢?先说心绞痛。患冠心病时,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或不畅,心肌内积聚了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不能被血液运走,这些产物就会刺激心脏的传入性交感神经,传入大脑而产生痛觉,故心绞痛是心肌缺血所致,是冠心病的重要症状。3.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当冠状动脉较大的分支完全闭塞(血栓形成)时,这条血管供应的心肌因得不到血液营养而坏死,称为心梗,故心梗也是冠心病,且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后果。因此,当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应积极防治,如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降脂药等防血栓、稳定斑块,否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心梗,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而猝死。综上,三者的关系可以这样总结:1,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一个总称;2,心绞痛是冠心病加重的重要症状;3,心梗是冠心病的最严重后果。也可把心绞痛、心梗统称为冠心病,是冠心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程度的表现。以上内容摘自网络,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临床表现为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乏力、晕厥等。各种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疾病、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都有可能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内科介入治疗如起搏器安装、心脏电复律与导管射频消融术等,外科治疗包括切除、搁置、离断参与异常传导的心机组织等。平时要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调节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调节生活工作,减轻精神负担,遵循医嘱准确用药等,能有效地避免心律失常的发作。1、饮食指导:饮食应注意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注意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心动过缓病人可避免用力排便时屏气而兴奋迷走神经至心动过缓加重。指导患者注意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浓茶等。2、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和加重病情。3、休息与活动指导: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适度的活动和充分的休息相结合,避免劳累。运动可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如活动中有心率过度加快、呼吸困难等,应立刻停止活动。4、用药指导:用药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擅自减量和停药,每月门诊复查一次,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5、其他保健指导:积极防治原发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贫血、甲亢等,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等。教会病人及家属测量脉搏和听心律的方法。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注意合理的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的活动和充分的休息相结合,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还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导语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该注意哪些问题?阿司匹林治疗的适宜人群2006年AHA/ASA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一级预防指南建议,阿司匹林应长期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超过6%~10%的人群,以防止首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Ⅰ级推荐,A级证据)。根据试验荟萃和指南,结合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表,如果没有禁忌,以下3类高血压患者应考虑使用阿司匹林:①≥50岁单纯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良好,无禁忌;②<50 岁,合并任一危险因素的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良好,无禁忌;③有血栓性疾病(高血压、脑梗死、外周动脉疾病) 的高血压患者, 血压控制良好,无禁忌。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脂、腹型肥胖、冠心病家族史等。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应注意出血风险阿司匹林长期服用会有出血风险,一般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延长出血时间;长期大剂量应用(5g/日),可以抑制凝血酶原形成而致出血。应用阿司匹林的出血主要表现在胃肠道的非致命性出血。为了降低出血风险,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的血压控制非常重要。Meade等观察了5499例患者,阿司匹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控制良好者(收缩压<145mmHg),对于血压>145mmHg者获益与风险基本抵消。HOT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使高血压患者获益,其受试者绝大部分血压控制良好( 舒张压<90mmHg)。因此,2005年的阿司匹林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规定,高血压患者血压稳定控制后(<150/90mmHg)使用阿司匹林。高血压人群应用阿司匹林的合理剂量抗栓协作组(ATC)荟萃分析证实,每天100mg 左右(75mg~150mg)阿司匹林是长期使用的最佳剂量。<75mg/日是否有效不能确定,而剂量>325mg/日则不良反应增加,疗效降低。因此,目前医学界达成一致:“小剂量”阿司匹林是指75mg~325mg/日,而长期使用的最佳剂量为75mg~150mg/日。
据我国最新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现患人数大约2.9亿人,而且其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严重负担。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50%~60%的脑卒中和40%~50%的心肌梗死都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高血压患病率达24%,估算有2.66亿高血压患者。由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还有待提升,故高血压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都是我国要面对的 健康问题。而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大幅增加。在60岁到69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超过40%,而且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逐渐上升,在75岁以上人群其患病率已经超过,60%。老年高血压发病率在男女不同,6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为41.6%,而女性为38.4%。由于老年人的绝对人数和占人口的构成比在不断增长;而且在影响老年人健康长寿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中,高血压是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等方面都有特殊性。因此,老年高血压已经日益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 简介 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人口健康报告中建议根据各国的社会经济学背景确定老年人的年龄切点,即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以≥65 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0 岁。1982年我国采用≥60 岁作为老年期年龄切点,此标准一直沿用至今。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新近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8.87%。根据 1999 年 WHO/ISH 高血压防治指南,年龄≥60 岁、血压持续或 3 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据高血压患病率和2005年我国人口数推算,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老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我国队列研究显示,在相同血压水平时,伴随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也增加;在老年高血压病例中60%-85%的患者均伴有任意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调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与35-39岁年龄组相比,≥60岁人群的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5.5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2.2% 和7.6%,虽然高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处于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2 发病机制 2.1 遗传机制 目前已经公认遗传机制的高血压发生的基础之一,主要有单基因遗传模式和多基因遗传模式,其中多基因遗传模式是主要的一种,而单基因遗传模式只存在于少数高血压患者中。目前发现的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主要有家族性高醛固酮血症等;多基因遗传模式主要与RAAS基因(如AGT编码基因、ACE、CYP11B2)、交感神经系统基因(TH、ADR)、水盐代谢相关基因(α-ADD、ENaC)、血管内皮相关基因(ET、eNOS)和胰岛素抵抗基因等基因有关,这些基因并非单一作用,而是多基因共同作用而导致高血压。 2.2 大动脉弹性减退 老年人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纤维性硬化,导致大动脉弹性减退,管壁扩张性降低,官腔舒张性下降,使压力传导速度加快,压力反射波的叠加从舒张期提前至收缩期,最终导致心脏射血阻力增加、收缩压增高;舒张期顺应性降低、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影响大动脉弹性减退的其他因素有身材矮小、糖尿病、血脂异常、高盐摄入等有关。 2.3 周围血管阻力升高 老年人的小动脉壁的透明样变性和结构重构,导致管壁增厚、官腔变小,使血流阻力增大,小动脉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收缩反应性也增强,使收缩压增高,因此,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 2.4 肾脏排钠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皮质萎缩变薄,有效的肾单位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的浓缩能力减弱,造成排钠能力下降,使水钠潴留。 2.5 交感神经系统α受体功能亢进 老年人灭火和清除去甲肾上腺素的能力减弱,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同时,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β受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使α受体相对增多,导致血管收缩力加强。 2.6 血小板功能减退 血小板的释放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储存于血小板内的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等)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加强;同时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管阻力增加。 2.7 压力感受器功能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井,是体循环的调节能力减弱。 3 老年高血压特点 3.1收缩压增高为主 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并出现收缩压和舒张压分离现象,即舒张压正常或轻度升高而收缩压明显升高,约50%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这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弹性降低,周围小血管管径变小,周围循环压力增高,出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同时导致脉压差增大。收缩期高血压及脉压的增大,增大了左心室后负荷,导致左心室肥厚,增加了心肌耗氧量,改变了冠状动脉的灌注和血流分布,降低了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加重了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及动脉壁的损害,因此,收缩期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2 血压波动大 老年高血压在一日之内血压波动很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晨起后血压急剧升高,夜间血压明显下降,这是夜间脑缺血或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产生机制可能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退行性病变,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反应变慢,体内各种血压调节因素失衡有关。老年人的血压在一年之中变化也很大,大多表现为夏季较低、冬季较高。因此,偶测血压很难对老年人高血压的病变做出准确评估故有必要对老年人高血压进行动态血压观察和评估。 3.3 假性高血压多见 老年人中假性高血压较多,我们临床上常用的测量血压方法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心动脉血压。假性高血压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严重的动脉硬化是测量时气袖压力不能压迫住僵硬的肱动脉而导致测量值过高,从而导致假性高血压。如果老年患者有持续性较高的血压,但是无靶器官受累,而周围脉搏触诊缺乏弹性或者上臂X线检查由于血管钙化影,应高度怀疑假性高血压。 3.4靶器官并发症多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较多,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症等,从而加速了动脉硬化进程,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并发症多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病史长、血压控制不理想,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明显增多,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肌肥厚、肾功能异常、间歇性跋行等。 3.5 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 代谢综合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所致的糖脂代谢失调和高血压,并伴有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升高、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综合征,老年人发病率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3.6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卧位改变为直立体位的 3 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 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体位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从蹲位到站立或从站立到蹲位,起床后由卧位到坐位(速度偏快时),血压突然下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甚至摔倒。这可能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功能减退有关,也可能与血管收缩因子活性下降、功能失调或分泌量不足有关。故建议老年人起床时慢慢坐起,再慢慢站立。 3.7 诊室高血压 又称为“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诊室里血压升高,达到高血压诊断的标准,而在诊室外血压为正常,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也为正常。在根据诊室内偶测血压值诊断为轻、中度高血压的患者中有20%-30%为白大衣高血压,在老年人中甚至可达到40%。综合文献报道,白大衣高血压在初诊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中发生率在12%-50%。与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人诊室高血压更为多见,易导致过度降压治疗。因此,对于诊室血压增高者应加强监测血压,鼓励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必要时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是否存在诊室高血压。 另外,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在老年人也较多,又称“逆白大衣高血压”,也有有称为“反白大衣性正常血压”,是指患者诊室外测的血压高于诊断标准,而诊室内测得血压是正常的。研究发现有10%的患者属于这种情况,多发为老年、男性、有吸烟饮酒史;常合并糖尿病、血肌酐偏高,体重指数过高等情况。“逆白大衣高血压”者,诊室内测得血压虽在正常范围内,但要比正常人群高,容易发生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较高。 3.8 对降压药物反应不一 由于老年高血压的血波动大,所以对同一种、同一剂量的降压药在不同时间内服用的反应不一致,尤其是晨后血压波动更大。因此疗老年高血压要经常监测血压,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3.9 继发性高血压常见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继发性高血压较常见,如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嗜络细胞瘤以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如果老年人血压在短时内突然升高、原有高血压突然加重、或应用多种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仍难以控制,应注意除外继发性高血压。此外,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可导致或加重老年人的高血压,表现为夜间睡眠及晨起血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老年人常因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治疗,还应注意由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引起的高血压。 3.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增多,而且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增加,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加强、血管功能障碍(动脉僵硬度增加、动脉顺应性下降)、氧化应激增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都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3.11 其他 如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病率高、体液成分改变、尿酸代谢异常、β-受体敏感性降低及交感神经活性降低等,都是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4 治疗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积极而平稳地进行降压治疗,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治疗老年高血压要达到什么目标水平,至今尚无明确结论。最新JNC 8指南中,对于≥60岁的一般高血压患者,在SBP≥150 mmHg或DBP≥90mmHg时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降压目标值为SBP<150mmhg和dbp<90mmhg,为强烈推荐——a级专家意见。尽管专家组同意支持推荐1的证据非常强,但有关sbp目标值<150mmhg的推荐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某些专家建议,对大于60岁的个体仍可继续使用2003年jnc7基于专家意见的sbp目标值<140mmhg。治疗老年高血压,尤其是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时,宜选用作用平和、缓慢的制剂,如利尿剂和长效钙拮抗剂及acei等,定期测量血压,并随时予以调整剂量;降压速度不宜过快,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增加剂量,逐步降压,多观察药物的治疗反应,特别是体质较弱的患者更是如此;降压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观察降压的治疗反应,还要注意心、脑、肾、眼底等重要脏器的反应;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应一并予以治疗,同时要注意降压药对这些疾病的不影响;另外要注意个体化原则。< p=""> 首先,非药物疗法是降压治疗的基本措施,包括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合理膳食,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并减少膳食脂肪及饱和脂肪酸摄入、钠盐摄入、补充适量蛋白质及限制烟酒,同时做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健康、减轻精神压力等。 其次,JNC7推荐的六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醛固酮)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JNC 8已经将β受体阻滞剂不再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应根据患者是否并存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除非为轻度高血压,一般均应联合用药,以更好地降压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开始治疗时1种或2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确定联合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基线血压水平、并存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靶器官损害情况。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时应当注意:平稳降压、重视药物不良反应、注意选择性运用降压药物、注意降压药物停药问题。 5 小结 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三高、三低、三不”现象,“三高”即高患病率、高危害性、高增长趋势;“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三不”即患者不长期规律服药、不坚持测量血压、不重视非药物治疗。我国有庞大的老年人群,高血压对于老年人的大,而且老年高血压有其独特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以及死亡的危险显著增高。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其高血压的诊断与防治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今,老年高血压患者正在不断的增加,高血压对老年人的长期健康有深远影响,对个人、社会都有较大影响。我们应关注老年高血压,对高血压易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及干预;对确诊的患者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及其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改进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方案以预防或至少改善早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诊断,对高血压易患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和积极治疗。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应一并予以治疗,同时要注意降压药对这些疾病的不影响;另外要注意个体化原则。
1、什么是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起病缓慢,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以30-50岁多见,主要是心脏增大,心脏收缩功能减低,不能正常将血液运送到全身。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呼吸困难、腹胀、水肿等。超声心动图示心腔明显增大,心电图示多样易变的心律失常,ST-T改变等。2、心肌病的发病情况怎样?近年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等心血管病的防治已受到重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心肌病对健康的危害也很严重。据一些医院和局部地区统计,心肌病在我国住院心血管病患者中占15%左右,人群发病率约1/10000,以此推算我国约有12万以上的心肌病病人。心肌病的死亡率非常高,扩张型心肌病5年来死亡率高达35%。3、扩张性心肌病的分类有哪些?原发性心肌病(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相对常见。 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多由长期的慢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梗后心室重塑引起。最常见,预后较非缺血性心肌病更差。继发性心肌病 高血压性(扩张性)心肌病:预后较其它为好。 瓣膜性(扩张性)心肌病:治疗原发病后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蒽环类药物性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等4、哪些人应该怀疑心肌病?有扩张型心肌病家族史、慢性心肌炎病史、反复感冒病史、带状疱疹病史、乙肝病史;或长期慢性心肌缺血病史、心肌梗死病史;或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或有瓣膜病史的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疲劳乏力、咳嗽、双下肢水肿、心律失常等,出现四种或四种以上症状时,应怀疑患有扩张型心肌病。5、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继发性扩张性心肌病,尤其是心梗后心肌病或瓣膜性心肌病,因有原发病的缘故,多易于发现;而高血压性或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起病比较隐匿,因原发病因不清楚和症状不明显,早期不容易发现,很多病人是在体检中发现自己可能有心肌病的。这类心肌病早期可没有什么特殊表现,只有在体力活动时才会出现特殊症状,比如疲劳感等。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一些轻度心衰的表现如咳嗽、胸闷等,在这个时期有些病人也不太容易被发现,很多人通常都不会去就诊,随着心衰的进一步加重就会完全出现心衰的症状如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睡覚,需要垫高枕头或半卧位、浮肿(胸部和腿部)、容易疲劳等。有80%以上的心肌病患者可以伴有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病人猝死,所以心肌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6、扩张性心肌病与年龄有关系吗?是否老年人多发?一般来说,老年人引发、加重心脏负荷的因素可能更多,所以,继发性心肌病的发病要高于年青人。但是扩心病与年龄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原发性心肌病。有的人认为自己年轻,不会得心脏疾病,其实心肌病的发病不分年龄大小,但还是以中青年男性居多。7、扩张性心肌病的西医治疗特点及存在问题?西医治疗心力衰竭,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其优势方面:(1)药物方面强心利尿,血管扩张药,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等的应用。 (2)心衰起博治疗主要用于严重心动过缓及心室电活动不同步,可以改善心功能,减少二尖瓣返流。(3)心脏手术治疗心脏移植,心肌成形术等。尽管如此,西医目前对原发性心肌病的病因病机尚认识不清,对于中晚期的心肌病患者常规的治疗方法只能是缓解症状,延缓心衰的进程,不能给予一个满意的治疗。8、中医治疗扩心病有哪些特点?中医治疗的优势:近年来,逐渐认识到,原发性心肌病与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而中医药历来就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治疗中占有一定的优势。(1)中医强调整体观,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效减轻症状,改善心悸、乏力,胸闷、腹胀、出汗、失眠、精神抑郁、腰膝酸软等,通过改善免疫力,减少外感。(2)消除西药副作用。如倍他乐克药量调整,一般从小量开始。两周增量一次,两个月才能调整到靶量。如果增量速度快,病人会出现乏力及严重心动过缓,而不能耐受。调整慢,病人治疗时机常常被耽误,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可将两周调整一次剂量时间缩短到七天,有的三天增量一次,也未出现明显副作用,为病人早日康复、稳定病情,减少猝死争取了时间。(3)没有西药禁区如心衰伴有肾功能不全或低血压时,ACEI药受到限制。心衰伴支气管哮喘的或严重室内阻滞、房室阻滞及严重窦缓者,β受体阻滞剂受到限制,心衰伴低钾时洋地黄受到限制等。中药则无明显禁区。(4)心肌纤维化治疗扩心病后的慢性心衰也是心肌纤维化严重阶段,能否通过有效的治疗,阻止其病情进展乃至逆转为正常状态,是我们治疗扩心病的关键。我们前期的科研攻关课题:“中药复方心肌康抗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的研究”已取得预期的结果,证实中药可以通过抗心肌纤维化来干预心衰过程,该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9、如何预防扩张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的病因不是很明确,但还是有一些易感因素比如患者应该预防感染,包括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此外,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迁延不愈可以发展为扩心病,所以,以往得过心肌炎的患者应该定期进行复查,以便早期发现。还有一点,心肌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有家族史的人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查。继发性心肌病应该积极防治原发病,通过控制血压、改善心肌缺血、置换瓣膜、慎用有心毒性的药物等来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心肌病的发生。癌症患者服用抗肿瘤药物或有一些精神病患者用一些抗抑郁症的药物,长期作用于心脏都会对心肌产生毒副作用。所以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一旦出现了相应症状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10、心肌病患者如何预防猝死?尽管有药物、介入治疗、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但心肌病仍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因此,及早诊断、控制病情发展很重要。患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如果出现一阵阵心慌、心跳特别快和晕厥,应及时看医生;有年轻猝死家族史的家庭成员应进行常规检查。如果这个家族里出现了一例儿童时猝死,那么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应该做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必要时做一下核磁检查。11、心肌病患者如何合理进食?心肌病患者应该在饮食方面引起注意,要吃清淡的饮食,禁吃油腻的食物。而且尽量少吃多餐,因为饱餐是诱发心脏负担加重的主要诱因之一。另外心肌病患者尤其在心衰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如果盐摄入过多会加重浮肿的症状。12、心肌病患者如何合理进行体育锻炼?有心肌炎或先天性心脏病的青少年和有高危因素的老年朋友,应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因为除了心脏疾病导致的猝死外,运动过量也是发生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专家曾统计国外近400个运动猝死的案例中,约有90%的运动猝死案例都与心脏疾病有关。在体育锻炼方面:病情进展期,要静卧休息,避免劳累;病情稳定后,应该选用以有氧运动为主,适度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