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经过2周的紧张工作,吉林市人民医院PET/CT组装完成。 吉林市人民医院引进的PET/CT是西门子公司最新型的Biograph mct,目前在国内订货不足10台,仅组装3台,是东三省最新型产品,配备的52环PET具有全身高清显像,时间分辨显像(TOF技术),四维采集成像(呼吸门控及心电门控),提供高清无伪影图像;64层CT可以完成包括心脏在内的全身血管成像;78厘米的大孔径不仅使患者检查舒适,还可以完成各种介入操作;配备的放射治疗系统和治疗床可以协助制定放疗方案,提供生物治疗靶区。 设备5月19日进入调试阶段,临床应用后,将为吉林地区及邻近患者提供低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造福患者。
肺癌是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首要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估计2011年美国将有156,900人(男85,600例,女71300)死于肺癌。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有15.6%,部分原因是大多数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已经是晚期肺癌。 有效的筛查将较早查知肺癌(在出现症状之前和治疗更可能有效之时)并降低死亡率8。目前,大多数肺癌患者只是在出现症状(如咳嗽、胸痛、体重减轻)时才被临床诊断;不幸的是,具有这些症状的患者通常为晚期肺癌。肺癌的早期发现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机会。开发筛查工具以发现早期肺癌具有相当高的关注度。目前的资料支持使用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来筛查处于肺癌高危风险的高危患者。 NCCN肺癌筛查专家小组根据目前的证据群开发了2011年本新筛选指南。本NCCN筛查指南:1)描述了肺癌的风险因子;2)推荐了筛查的选择性高危人群的标准;3)提供了筛查中发现的结节的评估和随访推荐;4)讨论了LDCT筛查方案和影像学方法的精确性;5)讨论了筛查的益处和风险。 (一)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筛查大多数肺癌(85%)分类为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见于大约13%-15%的患者。因此NCCN筛查指南主要涉及到查知NSCLC。其他癌症可以转移到肺(如乳腺癌),同时有不常见的肺部或胸部癌症(如胸膜间皮瘤、胸腺癌)。肺癌筛查也可能查知胸腔内其他情况(如主动脉瘤、冠状动脉钙化)和胸腔外肿瘤或良性疾病(如肾细胞癌、肾上腺癌)。筛查的目的是查知处于无症状期的疾病且此时的治疗大多数是成功的。筛查须通过增加生命预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受筛者)获益。假阳性结果的比率须是低的,以避免不必要的额外检测。没有疾病的大部分人群必须不被伤害(低度危险),筛查检查不应昂贵到使健康关怀系统(the health care system)产生沉重的负担。因此,筛查检查须:1)改善结果;2)科学验证;3)低度危险、可重复、可操作、费效比好。或许肺癌筛查最大的困难是对道德责任的评述。作为希波克拉底宣言的一部分,医生承诺首先“不伤害”。窘境在于,如果肺癌筛选是有益的但医生没有使用,他们就忽视了患者的有效保护,而如果肺癌筛查是无效的,则患者将为过多诊断、额外检查、侵袭性检查或操作程序、以及对潜在癌症诊断的焦虑所侵害。来自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筛查的争论可为肺癌筛查提供额外的见解,尤其是考虑到过度诊断问题时。(二)CT作为筛查计划的部分CT用作肺癌筛查须成为保健计划的一部分,而非作为一项孤立的的检查单独地开展。约定高假阳性率及患者随之而来的后续治疗,肺癌筛查的风险和益处就应该在做筛查性LDCT之前个体化讨论了。推荐应用多学科方法开展肺癌筛查的体系应包括诸如放射学、肺医学、内科学、胸部肿瘤学、胸部外科。后续检查的处理和小结节的随访是强制性的,可建立管理进程以确保随访的充分。(三)随机试验Randomized Trial疾病特异性死亡率(癌症死亡的数量与筛查人群的数量相关)被认为是对筛查有效性的终极检验和没有偏倚的唯一检验。随机对照研究对于决定癌症筛查是否降低疾病特异性死亡率是基本的。非随机试验易受偏倚影响从而导致生存率的明显增加(例如领先时间偏移、持续时间偏倚)。如果在症状出现前发现癌症,那么诊断上的领先时间(lead time)等于筛查间隔时间,否则或者因为症状,或者因为其他影像学检查而确立诊断。即使早期治疗也不获益,筛查者地生存仅仅由于额外的领先时间而增加。持续时间(Length-time)偏倚意指筛查手段发现癌症的趋势,而该癌症本可能因为发展较慢、以及或许为惰性癌症需要更长的时间成为有症状者。经常有生存(疾病发现和治疗后存活的人群数量,与该疾病诊断的人群数量相关)的报道,但受这些偏倚的影响。对于随机和非随机筛查试验的进一步讨论,”部分。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几个随机试验评估了胸部X线检查是否改善肺癌的生存期。多数研究因其设计或影响力而存在缺陷,且所有的研究均为阴性。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螺旋LDCT为基础的肺癌筛查更敏感的方法(也见本书稿部分)。然而,几个使用LDCT扫描的肺癌筛查研究的分析提示,过度诊断(例如,不会威胁生命的“癌症”诊断)和假阳性筛查试验引起了明显的关注。因此,尽管LDCT扫描可能是更好的肺癌筛查方法,它也有局限性。多个进行中的随机试验正在评估高危人群中LDCT筛查肺癌(的作用)。2个随机试验是1)国家癌症筛查研究(NSLT),由国立癌症研究院倡导;和2)成为NELSON的荷兰-比利时筛查研究。2010年11月NLST的初步结果报道,提示LDCT筛查降低了疾病特异的死亡率。NLST研究的结果近来已发表,显示与单用胸部X线相比,LDCT使肺癌特异死亡率下降了20%(95%CI,6.8-26.7,P=0.004),全病因死亡率下降了7%(95%CI,1.2-13.6,P=0.02)。
任何肺癌筛查方案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分辨出处于进展为肺癌的高危人群。尽管吸烟是一个金字招牌式的危险因素,其他环境和遗传因素似乎也增加了危险。下面评述了新近已知的进展为肺癌的危险因素,以便分辨出筛查须针对的高危人群。吸烟1.主动吸烟烟草烟雾是主要的发展为肺癌的可变风险因素,其占死亡相关的所有肺癌的85%烟草烟雾和肺癌的因果关系首先报道于1939年。自那以后,烟草烟雾引起肺癌的风险就已经牢固确立。烟草烟雾中有超过4500种化合物;其中50种以上已知为增加分子水平致癌性突变风险的致癌物,尤其在遗传倾向的人群中。烟草烟雾和引起肺癌风险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然而,不存在没有风险的烟草烟雾暴露水平,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肺癌相对风险接近20倍。停止烟草烟雾降低肺癌风险。然而,与从不吸烟者相比,改了的前吸烟者也有较高的肺癌风险。其结果是,当前和以前的吸烟均被认为是引起肺癌的危险因素,而不管(烟草烟雾)暴露的强度大小和停止吸烟的时间长短。在NCCN肺癌筛查规则中,伴吸烟史30包-年或更多的人群(年龄55-74岁)被选作肺癌最高危人群,并根据入选NSLT的标准被推荐进行筛查(1级)。吸烟史的包-年定义为每天吸烟的包数乘于吸烟的年数。停止吸烟少于15年的有吸烟史30包-年的人群,仍然属于最高风险组。2.二手烟暴露肺癌和暴露于二手烟(也即众所周知的环境烟草烟雾、“被动吸烟”、不情愿吸烟)的关系在1981年发表的流行病学研究中被首次提示。自那以后,几项研究和合成的相对风险预估提示,二手烟有原因地增加了非吸烟者的肺癌风险。然而,NCCN专家组并不认为二手烟是独立的风险因子,因为其相关性既弱又不定。故此在本NCCN指南中,二手烟并不使暴露人群具有足够大的、需考虑肺癌筛查的风险。一项对37个已经发表的研究的合成分析发现,对于与吸烟者一起生活的成年不吸烟者,估计的相对风险为1.24(95%CI,1.13-1.36)。一项对25个研究的合成预估发现,暴露于工作环境中的二手烟,肺癌风险的RR(相对风险)为1.22(95%CI,1.13-1.33)。对6个研究的合成预估提示二手烟暴露的年数与肺癌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对儿童时期的二手烟暴露和成年后肺癌风险(的关系),资料是矛盾的。对儿童时期烟草烟雾的暴露,对引起肺癌的合成RR预估,美国主导的几项研究为0.93(95%CI,0.71-0.92),欧洲国家主导的研究为0.81(95%CI,0.71-0.92),而亚洲国家主导的研究为1.59(95%CI,1.18-2.15)。(二)职业暴露大约150种因子被分类为已知的或可能的人类致癌物(IARC 2002)。8种因子经鉴定为特别针对肺的致癌物即砷、铬、石棉、镍、镉、铍、二氧化硅和柴油烟雾。这些因子以其推测的风险顺序列出。在美国,对这些因子的已知职业的暴露人群,经计算后引起肺癌的平均相对风险为1.59。对暴露于这些致癌物者,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有更大的肺癌风险。(三)居所氡暴露氡(铀-238和镭-226的气态衰减物)与肺癌的发生有关。来自铀矿矿工的职业暴露的肺癌风险已十分确定。然而,有关居室氡气的风险不确定。8个研究在1997年的荟萃分析得出的预估相对风险为1.14(95%CI,1.0-1.3)。但是,2005年一项13个研究(用病人个人的资料)的荟萃分析,报告了家中检测到的氡浓度和发展为肺癌呈线性关系。对于暴露于氡气者,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肺癌风险更大。(四)癌症病史有证据表明,在肺癌、淋巴瘤、头颈部癌、或吸烟相关的癌症(如食管癌)的生存者中,发生新原发癌的风险增加。在生存的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发生新原发癌(主要是NSCLC)的风险增加3倍。对于继续吸烟和以前行胸部放疗或烷化剂治疗的患者,随后发生肺癌的危险增加。对以前行胸部放疗的患者,新发原发性肺癌的风险增加了13倍,以前用烷化剂治疗的患者的相对风险估计为9.4。对以前治疗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如果以前用烷化剂治疗,新发原发性肺癌的相对风险为4.2,如果以前用5Gy或更高(剂量)放射治疗的,其相对风险为5.9。在头颈部癌症,随后新发原发性肺癌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新发原发性癌大约在9%的头颈部癌症患者中出现。其中大多数为鳞癌及三分之一出现在肺。然而,资料并未提示以前对头颈部癌的治疗增加了以后的不依赖于烟草暴露的新发原发性肺癌的风险。证据显示,首发吸烟相关肺癌的成功治疗(如已治愈)患者和停止吸烟的患者,以后的吸烟相关癌症风险比继续吸烟者有降低。(五)肺癌家族史数个研究提示肺癌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即使对年龄、性别和吸烟习惯做调整,发生肺癌的风险仍增加,一项28个病例对照研究和17个观察群组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兄弟姐妹/父母或(其他)一个一级亲属患肺癌的人群,相对风险为1.8(95%CI,1.6-2.0)。对多个家庭成员患病或于年轻时诊断癌症的人群,其风险更大。虽然没有针对肺癌(小细胞肺癌或非小细胞肺癌)描述高外显率遗传的综合征,一些团体已经鉴定出了可能与增加的发展为肺癌的风险相关的基因位点。肺癌流行病学协会(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Consortium,GELCC)主导了一项数个一级亲属患肺癌的52个家庭的基因组广泛连锁分析。连锁不平衡显示位于6号染色体,影响肺癌风险的易感基因座定位于6q23-25。随后,3个团体在肺癌及配对对照者中施行了基因组广泛相关(genome-wide association)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位于15q24-25的,与肺癌风险增加、尼古丁依赖以及外周动脉疾病相关的基因座。有趣的是,注意到了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的亚单位位于该区域(CHRNA5, CHRNA3 and CHRNB4)。其他研究者近来发现,像通过CT评估的那样,一个15q24/25的变种与肺量测量的支气管梗阻和肺气肿相关。在典型的家族癌易感性综合征[如视网膜母细胞瘤、李弗劳明综合征(p53基因有突变)]患者,其吸烟患者的肺癌风险实质上(substantially)是增加的。(六)患者的肺癌史(即肺癌个人史)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与肺癌风险相关。这种相关性很大部分是由于吸烟;Yang等发现在重度吸烟肺癌患者中,COPD占12%。然而,即使在做统计学调整后,证据提示COPD和肺癌的相关性并不完全是由于吸烟。例如,1)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家族史与肺癌风险的增加有关,以及2)从不吸烟者中,COPD与肺癌有相关性。Yang等发现在从不吸烟肺癌患者中,COPD占10%。Koshiol等发现,当将分析限制在腺癌时(腺癌在非吸烟者中更常见,尤其妇女)。COPD仍然与肺癌风险增加相关。2.肺纤维化弥漫性肺纤维化患者,即使考虑年龄、性别和吸烟史后,似乎仍处于较高的肺癌风险(RR=8.25,95% CI,4.7-11.48)。在有石棉暴露史的患者中,那些发生间质纤维化者,比之没有纤维化者,处于较高的发生肺癌风险。(七)激素替代治疗目前人不清楚HRT使用是否会影响女性肺癌风险。已经发表了20个以上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大多数目前可用的信息得自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研究。累积来看,这些研究是反复不定的;他们发现的相关性有肺癌风险增加、没有影响,以及HRT对肺癌风险的保护作用。然而,在一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用雌激素和孕激素替代治疗的绝经后妇女的肺癌发病率没有增加,但在接受HRT患者中肺癌(特别是NSCLC)死亡率较高。(八)高危筛查人群的选择如同前述,肺癌发生有多个众所周知的因素,尤其是烟草。来自新近得出结论的NLST的结果,支持对处于肺癌高危的选择性人群的筛查。NCCN专家组推荐高危人群须行筛查;而中度和低度危险的人群不应在此时行筛查。患者选择是在NLST纳入标准、非随机试验和/或观察性研究中使用不同的风险标准进行的。基于可用的资料,NCCN肺癌筛查专家组建议使用以下标准确定人群是否是处于肺癌高危、中危或低危。1.高危人群NCCN专家组推荐使用螺旋LDCT对具有下列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肺癌筛查。1)筛查推荐于高危人群(1级):55-74岁;≥30包-年吸烟史;及如果为以前吸烟者,在15年已停止吸烟。NLST中某些高危人群也有COPD和其他风险因素。这是1级推荐,因为这些人群是根据NLST纳入标准选择的。如前所述(见本讨论的开始部分),一项NCCN1级推荐是基于高水平的证据(例如,随机对照试验)和NCCN专家组成员间的一致同意。根据NLST,对这些高危人群,推荐每年1次地筛查,直至74岁。然而,有关筛查恰当的持续时间和筛查不再合适的年龄,仍是不确定的。2)筛查也推荐于(如下)高危人群(2B级):≥50岁,吸烟史≥20包-年,加一个额外的危险因素。这是一项NCCN专家组的2B级推荐,因为这些人群是根据非随机研究和观察性资料来选择的。这些额外的危险因素前面已经叙述,包括:癌症病史、肺部疾病史、肺癌家族史、氡气暴露和职业暴露。注意NCCN专家组目前不觉得暴露于二手烟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因为资料既弱又不一致。2.中危人群NCCN定义中危人群为:年龄≥50岁和吸烟史和吸烟史≥20包-年或二手烟暴露,但没有额外的肺癌危险因素。NCCN肺癌筛查专家组不推荐肺癌筛查用于这些中危人群。这是一项根据非随机研究和观察资料的2A级推荐。3.低危人群NCCN定义低危人群为:年龄<50岁和/或吸烟史<20包-年。NCCN肺癌筛查专家组不推荐肺癌筛查用于低危人群。这是一项根据非随机研究和观察资料的2A级推荐。
日期:2009-3-25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安锐 教授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什么是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s, 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干细胞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胚胎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或单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被称为“万能细胞”,能分化成各种不同的人体细胞,有望从根本上治疗多种现代疑难杂症。但全能干细胞只能通过胚胎获取,因此带来了干细胞研究中广被质疑的伦理问题。教会及保守派人士认为人类早期胚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为了获取胚胎干细胞而创造一个生命再毁灭它,是不合伦理道德的。而最主要的担心还在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会导致有人偷偷克隆生命,有可能导致克隆人的出现。道德层面的争议已经成为制约干细胞研究的瓶颈,科学与伦理再次成为对立的两方。不过这方面的情况也正在改变,2009年1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撤销布什发布的限制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行政命令,随后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全球首宗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 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多和最先用于治疗疾病的成体干细胞,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干细胞只属干造血系统,随着干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近年来,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发现了干细胞,干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工程已成为继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之后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和最有应用前景的生命学科。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MSC最初在骨髓中发现,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 干细胞是目前细胞工程研究最活跃的领域,随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这项技术将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引发医学领域的重大变革,它已成为 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那么,核医学工作者在干细胞的研究中可以有何作为呢? 我认为,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干细胞移植的活体示踪研究和观察干细胞移植后对脏器功能改善这两个方面。 我们知道,干细胞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治疗疾病。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使用哪一类干细胞,都需要将所获得的干细胞移植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干细胞移植后,活体追踪干细胞对实验研究和指导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核医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技术就是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它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准确性好的特点,尤其是可以在生物机体完整无损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示踪物在生理剂量和原有生理状态下的代谢和变化。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相应的配基进行显像的核医学显像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成为移植后在体追踪干细胞最具潜力的手段。分析各种核医学显像近年来的发展和部分干细胞研究结果,发现在各种核医学显像方法中,受体显像方法简便,最有可能首先进入干细胞示踪领域,但其稳定性和通用性较低;而利用寡聚核苷酸为探针的反义显像特异性高、通用性好,将成为干细胞活体示踪的有效途径。 比如,301医院曾以放射性碘标记铁饱和转铁蛋白为示踪剂,进行活体闪烁扫描成像和脊髓切片放射自显影,可以示踪到脊髓内移植第2天的间充质干细胞,提供了一种以移植干细胞表面标志为靶点进行核素显像的活体示踪方法;另外,他们还以11C-raclopride(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为示踪剂,用PET显像示踪到脊髓内移植第2天的人神经前体细胞系HNPC-TERT,提供了一种以特异性表面标志为靶点进行PET显像的移植干细胞活体示踪方法。 又比如,在本届核医学学术会议的投稿论文中,有三篇都涉及到用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的方法,从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改善程度两个方面,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术治疗的疗效,并认为心梗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随访和评价疗效有一定临床价值。 我们关心核医学在某一领域有何作为,不应拘泥于它现阶段达到了怎样的程度,而是应该牢牢把握核医学最核心的部分(比如示踪原理),将其与医学和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走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上述观点不一定正确,请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安锐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科讯网 Sharon2011年12月19日 关键字:影像融合 医学影像 影像设备 自2003年PET/CT出现之后,医学影像呈现不断融合之势。作为临床医学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近年来医学影像中的放射、超声、核医学等各门学科自身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依靠单一影像检查技术做出诊断的越来越少,更多是依靠多重影像检查结果,进行不同图像间观察和比较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综合影像诊断结果。 “过去想融合,现在在融合,未来被融合。”在“2011中国医学影像战略研究高峰论坛”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一语中的,指出了医学影像的发展轨迹。业内人士认为,在综合影像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融合不同影像优势,提高学科综合水平,将从根本上增强医学影像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医学影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融合成大势所趋 近年来,医学影像的融合之势日趋明显,依靠单一影像检查技术做出诊断越来越少。专家指出,医学影像融合发展乃大势所趋,业内对推动其发展十分积极。医学影像融合符合其自身发展需要,可满足医学临床诊断需求。医学影像融合可进行不同图像间观察和比较分析,提供更多不同角度的影像信息,从而对患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和诊断,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疾病。 所谓医学影像融合,就是指影像信息的融合,是信息融合技术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应用,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综合处理,将多源数据协同应用,进行空间配准后,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影像,以获得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描述,同时融合各种检查的优势,以达到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目的。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戴建平指出,影像融合需要更好的融合包括X线、超声、核学、光学、成像在内的各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影像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融合技术可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属于诊断,一部分则是为了治疗而存在。作为诊断的融合技术,出现了血管的CT、血管的MR;治疗上进行融合则有介入学、超声等,甚至还把X线、超声、聚焦和磁共振结合在一起进行治疗。 而医学影像融合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则需建立在网络数字化的基础上。数据的网络化为提高诊断效率和诊断质量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技术平台。业内人士认为,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这种基于“云计算”的医学影像网络化平台,可集成各种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将是未来医学影像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PACS可以实现信息交叉互补,方便为临床医生提供三维的图像,监测并发现一些病变;医生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随时调阅其他患者诊疗信息;实现区域化和广域化资源共享,并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 市场前景广阔 医学影像现在在融合,而未来则是被融合的局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认为,影像诊断的发展依靠技术推动,未来逐渐提升的影像诊断水平要求在原来定性的诊断上,进行定量的诊断。“从定性到定量,从设备先导到需求先导,这种变化使影像技术不得不进一步融合,这将促使医学影像在未来向着被融合的方向发展。” 而医学影像的市场前景同样诱人。从全球医学影像市场需求看,部分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虽已接近饱和,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拉美、中东、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市场需求仍大。F&S大中国区执行董事侯绪超认为,在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国内医学影像行业在医改推动下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国内市场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基础医疗的释放。 业内专家进一步分析指出,随着国内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投入的增加和医疗需求的释放,使得中国医疗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医疗器械收益最为明显。而在医疗器械里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医学影像,未来几年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总额达17.2亿美元,2011年预计可达23.2亿美元。 侯绪超表示,国内大力推动基层医疗发展,将拉动超声、X光机、DR等影像设备的市场需求,但未来的医疗重心倾向以基础医疗机构为主的初级医疗,和以三级医院为骨干的高级医疗,因此医学影像设备在高级医疗领域的需求也会有一定增长。 “未来,医学影像设备不管是在高端应用和大型设备上,还是低端和小型移动设备方面,都将面临长足的发展机遇。”侯绪超说。
恶性肿瘤具有“进展”和转化的特点。肿瘤细胞基因突变后,具有更大可能形成基因或外基因突变的可塑性。在机体的免疫抵抗、医学治疗和自身“不健全”生长的多重压力下,只有具备更恶性的成份可以存留和发展,结果是肿瘤表现出“趋恶性化”倾向。证据说明,血源性转移的肿瘤,可在体内多处血管床部位发现许多早期的瘤细胞微克隆,大多数细胞会死亡,存活的只有极少数,可能发展为临床可见转移灶的更少数。转移的病灶与原始病灶相比,其生物学行为、组织特征、对治疗的响应等,均有不同。
1,肿瘤的高增殖特点决定了瘤细胞对能量物质需求的增加:肿瘤细胞的葡萄糖转运mRNA表达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Glut3水平升高、己糖激酶水平升高。 2,肿瘤的糖酵解代谢率明显增加,瘤细胞对核苷酸的高需求,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加剧葡萄糖的消耗。 3, 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下调及18F –FDG无法参与细胞内氧化磷酸化,显像剂滞留于肿瘤细胞。 4,18F-FDG是PET技术的“辕马”,负责90%左右的临床工作,是一种广谱肿瘤示踪剂。
吉林市人民医院由原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和吉林市医院整合组建,将于2011年12月28日上午10:00举行揭牌仪式,届时市相关领导和友好单位朋友将参会并参观我院,另据最新消息,我院顺利通过卫生部PET/CT配置证考核,将在吉林地区率先引进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分子影像设备PET/CT,造福广大江城人民。
1、测量体重、空腹血糖,病史采集(录入电脑)。内容和一个临床入院记录差不多。2、交代注意事项3、注射4、图像采集5、医生阅片:我一般是先大体看一下PET cine 图像,心中有个大概的印象,有问题的部位重点观察。然后看CT图像、融合图像。6、书写报告7、由科主任审核报告8、报告由登记室发给患者;需要出示安慰报告者,家属提出申请。9、如患者需要解释,由报告审核医生负责(解释时间不能低于20min)。
PET/CT融合了多项高科技和多学科最新进展的成果,是现代科技之冠,但部分检查者的结果还是差强人意,除了病变本身原因外,好多因素也在影响检查结果。PET/CT检查过程包括:PET示踪剂,通过静脉注射后注入机体;随血流分布于全身,“靶向”定位于体内特定细胞或组织,参与特定的生物过程;发出射线,穿透组织被PET接收;经过重建、校正、生成由示踪剂代表的体内生物活动的分布图像;与同机CT融合、显示;医生根据经验和分析判断标准,得出供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所需的报告。其中的任何环节,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PET的结果。一、 示踪剂影响1.不同品类的示踪剂的体内分布、代谢不同。示踪剂的特异程度影响PET图像表现。特异性越高的示踪剂非靶2.不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示踪剂可能有不同的体内生物转归。组织显像越差,图像的解剖信息越弱,分析判断的专业化要求越高。3.质量不同的同类示踪剂体内分布也有差别。注射时间不同,示踪剂分布也有差别。二,设备条件的影响1. 设备性能示踪剂的用量一般都不高,由之发出的射线量不多。设备的整体性能直接影响图像质量与诊断效率。 2. 显像方式核医学显像的信噪比受显像剂和显像方式的影响。3. 示踪剂量不同设备和不同采集条件影响图像质量和定量分析结果。4. PET与CT配准PET和CT不在同一Z轴平面位置,因此相互间存在空间位置补偿(offset)问题。匹配不好,可能造成衰减校正失误、图像融合失误,可能造成误诊等严重后果。断层视野大小不同,有时会造成受检者躯体边缘部位“剪切”(truncated)效应,形成伪像。三,操作影响显像操作对PET图像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注射前准备、注射质量、开始检查时间、是否采用透射式衰减校正、采集时间、体位、重建方式、显示条件、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转运与清除等表现,进而影响显像结果。1. 检查前准备PET检查前病人准备对结果的影响很大。 2.示踪剂投药技术绝大多数的PET示踪剂要求静脉注射,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血管外误注。显像前口服低浓度X线造影剂以标示胃肠道。3.采集条件(1)注射-显像间隔 注射后开始检查的时间受所用示踪剂的左右,还受临床检查目的影响。不规范的采集时间,可能影响图像或分析结果,甚至导致错误结论。(2)采集时间 采集时间(计数)也是重要因素。(3)体位 检查时必须注意患者体位。(4)固定 部分患者的依从性差,必要时可多处固定。 4.特殊操作 (1)介入:合理应用介入提高PET显像诊断信息。 (2)减少非特异性摄取。 (3)充分利用诊断性CT临床价值。 (4)门控(4D):PET采集时间长,靶组织空间移动对图像质量影响很大。 5. CT造影剂应用 四,分析和校正影响1. 图像显示PET以靶组织的浓聚为阳性判断标准。2. 衰减校正正电子湮灭光子能量较高,无衰减校正的PET检查结果没有差别,但无校正时病灶形态有畸变,SUV值也有较大变化。3. CT衰减校正CT造影剂增加X线衰减的程度与对高能湮灭光子的衰减程度不同。可能因造影剂残存造成局部过度校正。 4. 图像融合PET与CT的融合是提高PET诊断效率的必要手段。融合的前提是两种图像的归一、配准和空间-时间的相对一致性。任何明显的失配准或误配,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5. 显示格式CT、PET的传统显示方式有不同:历史原因,CT习惯于观察体轴横断层像,而PET以冠状断层像观察为主。这种观察方式不同,有时造成相互间对病灶描述的差异或误解。五,医疗影响 1. 治疗改变病灶性质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PET,对CT和SPECT检查结果的影响要小得多。2. 治疗反应时间放疗、化疗后短时间(数小时)内,可能会因肿瘤反应造成示踪剂摄取一过性增高,因治疗对肿瘤生物活性的抑制,表现出示踪剂摄取的降低。可能会导致对残存肿瘤灶的低估。所以,治疗后多长时间复查,一直是PET临床上关注的问题。3. 手术与外伤外伤和手术等外科操作,造成病灶局部、周围及手术入路体表组织的修复和瘢痕,一段时间内可以造成FDG摄取,干扰对术后病情的判断。4其他药物、治疗影响 已知许多药物影响示踪剂在体内的摄取与分布。5. 治疗后全身反应治疗后机体反应。六, 患者自身状态影响1.年龄不同年龄的人群因组织的发育、成熟、老化过程,反映在示踪剂摄取与分布方面的变异。2.生理和病理生理状态示踪剂的高度生理性决定了正电子成像结果对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敏感性。组织状态、生活习惯、饮食药物、医疗及环境因素等,都可能通过改变示踪剂体内分布影响正电子成像的最终结果。3.病史,病人的特殊经历,包括陈旧病史、治疗史,可以造成特殊的PET显像表现。七,病变本身特点1. 病灶代谢特点与CT不同,PET对病灶的显示能力决定于病灶本身对示踪剂的摄取程度。2. 大小与形状PET/CT显示病灶的原理和设备性能不同。CT通过与周围组织的对比显示病灶,而PET利用其组织生物特点显示病灶。病灶大小和形状对PET图像的影响大于CT。3. 生长方式一些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也影响其PET检出率。4. 原发与转移灶过去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肿瘤源于单克隆的认识。现在,更多证据说明,至少部分肿瘤存在多细胞来源,甚至多胚层起源的可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瘤灶,不同区域可以有不同的代谢特点、生物学行为、PET显像表现和不同示踪剂摄取等临床常见的肿瘤异质性表现。这种异质性,还表现在转移灶与原发灶生物特点不同方面。肿瘤异质性的另一代表是临床上所谓“小病灶大转移”。 5. 其他生物特征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尽管PET/CT在肿瘤诊断中有巨大优势,但一个理想准确的结论,依赖于医生和检查者的紧密配合沟通,需要制定严密的检查流程,需要医生高度的责任感,需要医生充足的知识积累和严谨客观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