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多年前开始做中医健康教育时就向大众宣传如何看中医,其中判断中医是否优秀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中医扶持的力度前所未有,中医热正在神州大地上演,民众对中医的认同与日俱增,但在此大环境下,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各种中医密法甚嚣尘上。实有必要再次发出声音:盆友家人看病,一定要有明亮的眼睛和清醒的头脑!一定要找到好中医!不然被骗还硬把账算在中医头上,岂不冤哉?找到好中医之一:良好口碑现在资讯发达,有意无意的骗子太多,而中医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而被各种怀有目的人利用,所以社会上越是过分宣传和夸大其词的名头越是不能完全相信,就算是公立医院,照样不是个个都是好中医!要相信的是老百姓口碑相传的好中医!其身后必定会有一群忠实追随的粉丝!所以有些年轻中医的诊室门庭若市,有些“神医”“名医”照样门可罗雀,这还和餐馆有几分相似呢。找到好中医之二:求实态度态度是决定好中医的必要条件。好中医给您的态度一定是如沐春风,不会故作玄虚,不会随意打发,不会阿谀奉承,而是展现出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求实态度,用你听得懂的语言和例子讲解病情和注意事项,以及煎药方法,甚至思想教育,给你感觉是多年的老友而非高高在上的医生。找到好中医之三:规范诊疗是不是好中医一出手便知分晓。首先好中医对于自己的处方不会声称是秘方藏着掖着;其次好中医不会偏执一法而声称百病皆效;第三,好中医处方精当,很少超过20味药,绝对不会超过30种药物,要知道就算病情复杂,也有主要病机的;第四,好中医不会给你乱七乱八开好多中成药!或者是不相关的中医非药物治疗!找到好中医之四:卓越疗效当然,判断好中医的终极标准还是临床疗效。好中医不会让你先吃一个月看看的,而是服药很快就有感觉的。试想,如果您偶感小恙遇到一中医就能手到病除,难道您以后生病不去找他(她)么?如果您辗转求医效果不显,忽遇一中医应手起效,难道您以后生病不去找他(她)么?如果家人重病沉疴求助一中医就能力挽狂澜,难道您以后生病不去找他(她)么?
常常有文章介绍水果富含包括维生素在内的多种营养元素,多吃了水果就可以有利于健康,绝大多数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答案真的是这样么?我在门诊时常常建议病人服药期间不能吃水果,甚至病好以后每天也只能吃那么一点点。很多病人都张大嘴,脸上满满的怀疑,问生病吃中药忌口还好理解,平时为什么也要少吃水果,这是什么道理?今天把我每次门诊反复告知病人的话进行整理,希望大家对进食水果有正确的认识和行动,这才是生活中的养生。首先是服中药时不能吃水果。有道是:病号不忌嘴,大夫跑断腿。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就是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因为中医认为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食物均具有各自的性能,而水果本身就是生冷,其中还有很多性属寒凉,在服中药时食用水果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药物治疗作用均会产生影响,导致疗效不佳甚至出现病情恶化。其次,日常生活中进食水果必须少量、适量。现实生活节奏和压力常常导致人肝气不疏,一方面横逆犯脾,一方面郁火内生,形成表象有热实则中寒的状态,大量食用水果虽然可行一时之快,但牺牲的却是自己身体的阳气,最终会导致脾肾阳虚,除了腹泻、纳差、恶寒、手脚不温等症之外,女子常常月经不调、面色不佳、脸上长斑;男子常常会腰酸膝软腿沉……。第三,水果加热也不能多吃。常有病人在我说不能吃生冷时就问:“那水果加热可以吃吗?”水果加热是不属于生冷了,但不代表水果属性就改变了!苹果、香蕉等寒性水果加热也改变不了其寒性,同理,桂圆、橘子等热性水果您冰镇后服用同样会导致上火。要改变水果的寒凉属性,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放一些姜、胡椒之类的温性调料,与水果一起加热,这好像没人愿意吃吧?中医讲究“中和”,什么都要讲究一个“度”。现代营养学的认识也一样,所以多吃水果不利于健康?答案是正确的!《黄帝内经》里讲的明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水果只是我们日常饮食的补充和帮助,少量适量即可!
春城晚报2012年06月12日 星期二 第B2 15版http://ccwb.yunnan.cn/html/2012-06/12/content_584795.htm?div=-1 夏季为什么要排湿呢?专家介绍,由于夏季降雨增多,气候湿润,湿气过剩就会变为湿邪侵犯人体;同时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都爱吃冷食、冷饮,而如果食用过量就会造成人体内阳气被受到遏制,从而造成湿气的排泄不畅;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的运动量在减少而摄入的滋腻食物却在不断增多,这就会导致身体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郁,最后出现舌腻口粘、大便不爽、不思饮食等症状。所以夏季养生,千万不要忘了排湿。先来认识湿邪身体的湿邪从哪里来?专家介绍,中医学认为,湿邪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者居处潮湿所致,由于长夏湿气最盛,所以湿病较多,这在中医叫“湿邪困脾”。另外一种湿气是内湿,内湿跟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喜欢吃滋腻的食物,从而导致气机受阻,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又或者在夏季经常喝冰啤酒,冷饮等,导致脾阳受伤,这样湿气就重了。当然由于现在生活节奏都很快,很多人都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内湿不化,这在中医叫“脾虚湿困”。湿邪四大特点●湿为阴邪,阻遏气机。常常由于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导致阳气受损。就会出现胸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而且由于人体水分的代谢主要是靠阳气,所以阳气受损之后,体内就会湿气为患,出现拉肚子、胸闷腹胀等症状。●湿性重浊。这里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重”,一个是“浊”。湿邪容易困住我们的肌体,让人感觉到身体沉重,四肢酸楚,仿佛被湿气困住了,头像被什么东西裹住了一样沉重,而且精神状态比较差,甚至还有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女性则出现白带增多等。而“浊”字则为秽浊之意,湿邪侵袭多有腹泻、呕吐等症状。●湿性粘滞。这是湿邪的一个主要特点,一旦被湿邪盯上,那就感觉怎么都不爽,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是反映在病程上,它使得我们的气血不能正常流通,疾病缠绵反复不愈。出现病程比较长,反复发作,难以好全,如风湿病、湿疹。●湿性趋下。即指湿邪所致疾病多发于人体下部意思,如湿疹,双脚水肿等。排湿有妙招保持良好情绪专家介绍,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而如果情绪经常处于低落,比如经常生气,那么就会导致肝脾不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一旦自身水湿运化不良,体内湿邪大量积聚后,就会出现身体沉重、腹胀甚至腹泻,晨起眼睑浮肿等,而且人的抵御能力也会下降,外湿也容易入侵。所以要在忙碌的上班之余,要注意调整好自己,让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及时的释放。注重饮食清淡在炎热的夏天,冷食、冷饮会成为很多人降暑的选择。对此专家表示,过量食用生冷食物,那么体内阳气就会被阻碍,影响肠胃吸收消化功能。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宜多吃,因为这些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而酒为助湿生热之物,要适量而饮,特别是要少喝冰啤酒。此外,可以在做菜的时候,适当地放入一点香料,比如藿香、砂仁、花椒等,因为芳香化湿,有振奋阳气的作用,同时食用一些去湿的食物,比如冬瓜、绿豆、山药、薏米等。保持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是防止体内湿气淤积的方法之一。因为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还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帮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进而防止内生湿邪的产生。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而且适度的运动也可以缓解压力,让身体更加轻盈。避开环境的湿气专家介绍,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外,还和外部环境有关。经常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所以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是对湿气敏感(如痰湿体质、阳虚体质)的人,更是要注意。一般不要直接睡地板,因为地板湿气重,容易造成四肢酸痛;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更不要淋雨;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饮水,如果本身有湿气,那么水分摄取要适量,平时家里也要注意保持干燥。
古往今来,健康长寿是人类向往的美好愿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更加成为人们永恒的主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老年朋友对养生尤为关注,中医经典《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天我们就根据这段话,一起来学习一些关于养生的方法,看看养生都存在于生活中什么地方,它到底距离我们是近还是远。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此句话的意思是说,效法阴阳,调和术数,什么是阴阳?什么是术数?这是中医的名词,大概的意思就是天地之间人与自然的规律,大家都知道,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季节的变化影响着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的运行。只有顺应四时,才能身体健康。如何才是顺应四时呢?(1)、中医养生学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春季来临,人体应该顺应这种万象更新的气候的变化进行养生保健,冬装退去,但又不可凑然减衣,春捂者,为顾护阳气也。不要贪床恋睡,清晨应着装柔软保暖衣装,走出去在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的公园或郊外,吸收自然界的清气精华,增进机体的吐故纳新。还可根据自己的体力和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如太极拳,舞剑、散步、跳舞等,以活动筋骨,舒展阳气,疏通气血。(2)、中医养生学认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夏季来临,人体应该顺应这种欣欣向荣、阳气旺盛的气候的特点养生保健,人体要静,要调摄精神,调整情绪,莫因世事纷繁而动气恼。不能贪床早睡,而且应该早些起床,积极投身大自然的怀抱。(3)、中医养生学认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来临,自然界阳气减弱,秋风瑟瑟,养生必须遵循“收”的原则。人们起居调摄应与气候变化相适应,不可骤加厚衣,反之应遵循‘秋冻’原则,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4)、中医养生学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此时自然界阳气闭藏而见天寒地冻,草木枯黄,叶落花谢,虫兽藏匿。冬季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注意保暖,注意节欲,收藏阴精,保养阳气,使精气内聚,滋养五脏。老年人外出晨练不可过早,并且要特别注意头、脚部的保暖。2、“食饮有节”“节”,为节制,条理之意,所以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饮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活中我们又如何才能做到“饮食有节”呢?(1)、进食必须有规律,定时进食不仅可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可保持体内阴阳之气的平衡。倘若过饥进食或随时随意吃零食易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使消化能力下降,食欲下降而损害健康。(2)、饮食不要过饱或过饥。正如《内经》所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内经》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讲的就是过饥和过饱的害处。中医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滞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不能化生,机体必会受到疾病的侵害。清代的《老老恒言》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老年人本身脾胃功能减退,因此更应注意食量,切忌贪食暴食,亦要防饥饿过久。(3)、饮食必须全面,忌讳偏食。正常情况下,人食五谷,其四气五味各有所偏,饮食全面则阴阳调和,常吃贪食某种食物则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调,疾病也就随之而来。《内经》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意思就是说如果过食大鱼大肉辛辣厚味,易助热化火生痰,致使人发生疮疡。所以即便是山珍海味,进食也不可过多。老年人脾胃多有不足,进食过多寒凉、滋腻常可发生胃肠道病变,节假日子女回家团聚时尤应注意。反之,一部份老年人又因为血脂血压高而忌讳含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肉类食品,有的人几乎是一点都不敢食用,这也不行,因为蛋白质、脂肪在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和促进新陈代谢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体内胆固醇及蛋白质低下的人还容易患癌症。记住,一日三餐的学问是饮食品种要多样化,进食不能超过八分饱!3、“起居有常”生命离不开睡眠,睡眠是生命中的一种绝对需要。中医养生名著之一《养生三要》里说:“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睡眠可以延缓衰老,有利长寿。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都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睡眠当然不能例外。内经提出“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认为夜间阳入于阴,此时人则眠,白天阳出于阴,此时人则寤。 “入夜则寐,入昼则寤”,所以睡眠也是人体自身阴阳消长规律的一种体现。对此我们应该遵循“起居有常”,具体就是:遵守有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环境干扰包括要有安静舒适空气清新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进食物,睡前应热水浴足。除此之外还应调心,调肝,调胃。(1)、调心“心主神明”,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生活中由于某些事件导致情志不悦,精神过劳,焦虑惊吓、担惊受怕等影响到心,神明受扰,大脑思绪纷纭,就会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夜寐不实、失眠健忘等等亚健康状态。一位哲人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故养生需调心。调心者,使心情经常保持愉悦也。睡前不看情节易引起紧张兴奋的电视等,也属调心之列。(2)、调肝“肝主疏泄”,肝体阴而用阳,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气机顺畅则气血通,经脉利,脏腑和调,全身舒适,心情愉快。然而人生在世,事事顺心、处处遂愿是不可能的。尤其在“空巢老人”比比皆是的今天,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身体的某些不适都有可能成为老年人肝气郁结的因素,肝失疏泄,阳不入阴,魂不守舍,噩梦纷纭,极大地影响睡眠质量。故养生需调肝。也就是要做到随遇而安、心态平和。(3)、调胃《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如平素饮食规律,食量适中,气血和平,动静相融。自能安睡;反之暴饮暴食,胃中积滞,酿生痰热,热扰心神,或食少忍饥,胃中空虚,虚火扰心,心神不宁,皆可致卧寐不安。所以老年人晚餐的数量一定要控制得当,再次强调“八分饱”。4、“不妄作劳”不妄作劳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劳作活动要与自身相适应,二是要注意房劳。“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与现代医学“生命在于运动”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增进脑和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保持大便通畅,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使各组织器官充满活力,延迟衰老的进程。老年人通过适度的锻炼,可以起到保健祛病,延年益寿之功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皆有此功效,散步、游泳、登山等亦是老年人常用的锻炼方法。孙真人在《千金方》中记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极强所不能堪耳”。过多过激烈的运动,不但起不到锻炼的作用,还会对身体产生伤害,老年人体质不同,禀赋各异,适合别人的锻炼方法未必适合于你,所以说劳作活动要与自身相适应!《内经》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也就是说,老年人无论男女,到一定年龄后,皆有不足之症,养生的关键在于固摄肾精,所以需避免房劳,以使其精不竭,其真不散,从而达到养生之目的。总的来说,养生既是时尚也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养生可以促进健康,可以减少医药费用的支出,可以美容,可以延缓衰老,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能好好做到以上几点的老同志,是能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之目标的,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够使大家对中医养生有一个基础的认识,现录刊于人民文谪之养生小谚与大家共勉:“笑口常开人不老,知足常乐老变少,少吃一口青春宝,食无节制寿减少”。
【摘要】分析中医药国际化的困难,指出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学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重视中药质量控制和准确的中医药宣传以及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来制定遵循中医理论原旨的中医药国际标准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关键词】中医中药;法律法规;宣传;标准化;国际化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fficul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alysis .Points out that setting up a perfect accor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w of developmen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control and accur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paganda,Play 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ulate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one follow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t,s the on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wards the world.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paganda standard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有人认为中医走向世界,是中医在面对西医的所谓科学面前,一种不自信心理的表现。具有浓烈的自卑感迫使这些人想争取越来越多人的欣赏。我并不赞同。我以为,既然我们一直在践行,以中医药的博大精深,疗效确切,为什么不能向全世界推广呢,所以几十年来,我国中医药界众多同仁都在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而奔波努力,也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中医走向世界之路仍然曲折,到底是什么在困惑着中医药走向世界呢,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1. 需要完善正确的中医药立法建立符合中医药学发展规律和完善的中医药法律体系,使中医药有法可依,是依法管理中医药事业和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和前提。我国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医药卫生事业,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在国家基本大法中,确立了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的法律地位,为中医药发展和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据【1】。此后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目前,我国与中医药有关的法律法规有30余部,应该说不少了。但可以说我国中医药已经进入法制化时代了吗?应该说,现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 对中医药的管理是到一定作用的,使我国在中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中药品种与资源的保护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了立法管理。但这些法律法规多分散在相关的法律之中,主要是参照现代医学及管理模式制定的,有些法律内容过时,立法体系交叉分散,体现中医药特殊性不够等,这些都不能完全适应中医药的发展要求,出现这种情况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医理论基础现仍存在许多矛盾问题不能完全清晰的解释,其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晰,针对不能完全解释和不确定的中医,国家层面是不可能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所以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中医药法律。中医是古人不断地通过临床实践并在理论上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伦理学等等诸学科的知识,并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构建,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只有花大力气对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做出“包容性”思考和诠释,求同存异,既不是按现代医学要求来解构中医药,又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正确完善的中医药立法。而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学发展规律和真正保护中医药的法律体系必须要立足于中医药自身特点,以此作为保障,中医才有走向世界的基础。2. 打通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上下游环节2.1中药是中医发展的上游环节中医大夫治疗疾病离不开中药,现代管理制度人为割断了中医药之间的距离,中医药互补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难以发现中医中药两者之间的问题。而中医临床疗效主要就是通过中药来体现的。目前制定的GAP认证条文都有无法控制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如光照、水气、干旱等)和土壤条件(N、P、K含量,微生物,人工施肥干扰等) ,何况更多中药种植还没有达到基本要求。而由于部分药商以假充真, 以劣充优,造成市场上中药饮片经营状况混乱,伪劣产品大增,加之监管方式不力导致中药材质量严重下降。中药材品种、产地生态环境、种植管理、采收与初加工、炮制、贮藏养护等。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只抓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徒劳的。应该规范每一个环节的操作和管理,以保证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的优质与稳定【2】。试想由于中药质量的下降使中医失信于民、失誉于医学界,同时也使许多中医师对中药疗效和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中医药还能走向世界吗?还有就是毒性中药的应用问题,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以现代药理毒理来进行“安全性”评价,很多毒性中药和作用峻猛的药慢慢的淡出了大家的视线,现在很多中医大夫不会用毒性中药饮片,而病人又有各种忌讳不敢使用,一些使中医药临床“以毒攻毒”治疗疑难杂症的用药特色逐渐消失。有报道称北京市2009年千金子、斑蝥等年用量还不足1公斤。其实很多有效的中成药历久应用不衰,疗效卓著,与其含有毒性中药不无关系,如安宫牛黄丸、六神丸等。沸沸扬扬的“马兜铃酸导致肾功能不全”事件,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炒作下,使中药形象大为受损。其实,这是将中药成分化并将中药当作保健食品长期食用的结果,中医自古就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的说法,这正是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基本要求的恶果。当前全世界正面临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各种不断变种病毒的严重威胁,继承发掘毒性中药和作用峻猛的中药治疗潜力,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最佳选项。2.2准确的中医药宣传是中医发展的下游环节中医药学从上世纪就常常被视为玄学、迷信而屡遭诟病。以至近年还有人批评中医不科学,或斥为伪科学而加以挞伐。其实中医文字古奥, 传承久远, 方法别致, 理论独特, 有着自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思维层次,既有哲学思维又有具体的逻辑思维,例如“五行”,“气”等等复杂概念,就连梁启超曾经大发感慨:“中医尽能愈病, 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面纱始终掩盖着脸庞,那就依然神秘,人们就无从了解真正的中医是什么,加上中医内部也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医神秘化、庸俗化,这样人们就不清楚中医发展的来龙去脉,不能正确了解中医所固有的特点和应用中医中药的深远意义,肯定就会有人对中医药产生误解甚至进行否定。正因为说不清道不明,中医之名屡屡被移花接木成为虚假广告的主流,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所以正确通俗的中医科普宣传至关重要,这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讲者,一个是受众。一句话就是中医药工作者要把什么是中医的正确观念以及中医治病的辨证道理用最通俗的语言说明白,让老百姓准确地了解中医从而信任中医。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近几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就是中医最好的宣传。中医药走向世界也必须国际宣传,在不违背中医理论的原旨下,应该尽可能的采用外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宣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宣传的目的。3. 逐步解决标准化的困惑国际标准化是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统一标准并加以推广实施的过程。中医药国际化需要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3】。但我们决不能简单的去与西医西药标准接轨。硬要接轨,必然是阉割中医药的精髓和灵魂。中医与中药相比,医要重要得多。中医不仅用药治病,也有许多非药物疗法,如针灸、导引、按摩、刮痧等等;然而药离不开医,离开中医,中药可以说就是垃圾。此言重了点,却是事实【4】。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不能简单移植西医的医院结构、教育体系、资质认证程序、评价标准,而是迫切需要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中医只有脚踏实地的不断探索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老老实实地分析、归纳、总结、确立自身的评价标准,才能在理论和技术上牢牢把握住中医药原创优势,这不仅使我国能够在国际中医药领域中确立长时期的领先地位,而且有可能将这种领先优势延伸到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为了保持这种原创优势,一定要加强中医药自身的标准化建设,以原创化主导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国际化。比如同为附子,药典规定常用量3-15g,在北京等地经常10g以上处方就要双签名,而云贵川的很多中医大夫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症,经常用到30-60g,甚至100g以上者也不鲜见。更何况附子含有“乌头碱”等有毒成分,炮制上各地也有不同。这些是不可能用任何一个简单标准来强行规范的,所以要制定附子的使用标准就需要有大智慧,可以借鉴现代医学的指南,使其既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灵活使用,又能用现代标准来逐条规范。中医药标准化还处在探索过程,已有的标准适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与中医药工作实际相结合,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去做,而不是急于求成,匆匆为国际化而标准化。只有解决了标准化的困惑,中医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才不会失去其独特的优势。综上所述,中医药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厘清中医自身的许多矛盾问题,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取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并有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其次,必须要在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的条件下全面协调地发展,打通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上下游环节,第三务必要制定符合中医药理论实践和发展的行业标准,而不是为了迎合西方文化及科学体系而对中医药进行“规范”和“扬弃”来制定标准。只有这样,中医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真正的中医才能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桑滨生. 略论我国中医药法制建设. 中医药管理杂志 , 2006,14 (12),1-22.王仲焕,郝庆芝,苏华. 刍议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 中华中医药学刊 , 2007,25 (01)163-1643.李振吉,龙致贤,程四林,贺兴东,姜再增. 以标准化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相关问题. 世界中医药 , 2007, 2(01),45-504.贾谦,杜艳艳.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战略.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06,13 (05)2-3
老年高血压患者具体应该怎样做呢?总的来说包括三点:(1)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2)正确的药物治疗和认真的血压监测;(3)中国传统医药保健的积极配合。老年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该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因为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使血压得到一定得控制,还能治疗危险因素,减少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是防治高血压及有关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正确的生活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1、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呢?首先应该正确对待疾病,不能不在乎,也不能太在乎。不在乎容易迁延失治,并发症大大增加;而太在乎则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反而使血压升高。其次,要正确地对待人生,坚定美好的人生信念,努力做到心胸开阔,乐观豁达,遇到烦心事不生闷气,“一吐为快”则有益健康。第三要安排丰富的休闲生活,尽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置身于集体之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生活更加充实。第四,在面对家庭、单位、社会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智地调控好心理状态,遇事妥善地处理,“拿得起,放得下”才能积极地化解负性情绪导致的异常心理-生理反应。2、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已被证实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肥胖者发展为高血压的危险性是体重正常者的8倍。所以老年高血压患者应该积极的控制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中国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正常值为20~24,25~27为超重,大于27为肥胖。控制体重的方法主要是控制饮食量,总脂肪摄入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以下,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避免进食过饱,提倡少食多餐,并且应注意膳食平衡以及结合适量的体育锻炼。3、 合理的膳食结构中国传统膳食的特点是主食以碳水化和物为主,特别是优质的动物蛋白较少;摄入的盐较高而钾、钙、镁及纤维素偏少。由于我们吃的不是单个的营养素,而是含有多种营养素的各种食物,因此整个膳食类型对血压的影响是较为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饮食的要求如下:首先应限制总热量以保持标准体重;其次应限制总脂肪量,胆固醇应控制在每天300mg以下,植物油不超过20g/d;第三,低盐饮食,并多食含钾、钙丰富的蔬菜、水果等食物;第四应定时定量定餐,晚餐应安排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4、 减少钠盐摄入高盐膳食是引起高血压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伴随高盐摄入,人群的平均血压、血压均随年龄的增长幅度会明显增高。国外资料显示,若食物中氯化钠摄入量超过4g/d,高血压及其心血管并发症较为常见,相反,低于此水平则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我国14组人群研究表明,人群膳食中如平均每天摄入量增加2g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因此,限制食盐摄入不仅仅被列为高血压预防的重要项目,而且也是高血压治疗的有力措施。那么正常人每天摄盐多少为宜?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6g。这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人吃盐过多都会患高血压,不同的个体对盐摄入的血压反应敏感性不一,有人敏感,有人不敏感,甚至拮抗,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约一半以上的患者是属于盐敏感型。5、 适量的锻炼“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作为有效控制高血压的一项措施,具有自然、易行、费用低等特点。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当的运动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增加养气吸入和输送为主要目的的耐力运动。在整个有氧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大致相当,这种运动可以提高和改善心肺功能,减少体内脂肪,增加骨骼密度,改善心理平衡程度。从生化角度看,有氧运动是机体氧代谢效率最高的运动。有氧运动的方式很多,如步行、慢跑、游泳、打拳、做操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选择动作简单的运动,以免发生意外。并且注意运动量要适宜,避免过度劳累。其中打太极拳简单实用,还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值得提倡推广。6、 戒烟限酒吸烟是高血压病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它们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高血液黏滞度,干扰药物及脂质代谢。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吸烟能使血压进一步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降低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中风的危险性,而消除吸烟危害最有效的办法只有戒烟。同样,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已经出现心脑等靶器官损害者,应尽量戒酒,至少要控制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范围内,即男性每天乙醇消耗量不超过20~30g,,女性不超过10~20g。
老年高血压是指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据统计,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45%,总患病人数在5千万以上,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比例还在增加。由于其患病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甚高,但大家对其危害性往往认识不足。在高血压患者中,已知血压升高的占25%,接受治疗的仅为12%,而血压控制达标的只有3%,因此,老年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就愈发彰显其重要。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很简单,满足以下两点:(1)年龄>60岁,(2)不同场合多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所以60岁以上的老人经常自测血压可以尽早发现疾病。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特点:1、血压波动明显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或是舒张压都比年轻患者有较大的波动。老年人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与纤维化硬化使动脉管腔出现局限性狭窄和动脉弹性减退、管壁扩张性降低等改变致使老年人收缩压升高明显,以及老年人压力感受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等因素导致血压波动性增加。2、体位性低血压常见 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多见,尤其在降压治疗过程中更多见,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致使调节血压的功能减弱3、假性高血压出现的机会多 由于老年人动脉硬化,因此用间接法测量血压时,测量值比直接法偏高。如果患者有持续性血压偏高,但无靶器官损害,且周围动脉触诊缺乏弹性,上臂X线或超声检查有血管钙化影,则应高度怀疑“假性高血压”4、神经体液成分有变化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肾素水平偏低,而β受体反应性则随着年龄增加和血压升高而减弱,α受体的数目则不变或相对增多,结果导致α受体功能亢进,使血管痉挛增加。5、 易出现靶器官损害由于衰老本身会带来代谢异常,心血管系统、肾脏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及对肾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管内皮功能等的影响,再加上人体自身维持高血压就会导致靶器官损害,所以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6、 常合并其它疾病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病率是血压正常者的2倍。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常常合并糖、脂、尿酸代谢异常,心律失常,痴呆,以及尿-留(男性多见)等多种疾病。正是由于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单纯降压治疗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且容易出现波动和反复。这时候采取综合防治的原则,针对不同个体,使用中西药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循序渐进,平稳降压,长期规律的治疗,可以明显的改善预后和减少并发症。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治疗上容易见到效果,但亦多有久治不效者,一般认为久病从脏腑论治,然复习内经咳论,尤觉无论何种咳嗽证治,四时外感因素不容忽略。《素问咳论》所述五脏咳证,一般认为其共同机理为邪犯各脏经脉,使各经脉的气血逆乱所致。其各种症状的出现多是经络症状,如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故有“咳则心痛”;足厥阴肝脉“布胁肋”,故有“咳则两胁下痛”;足太阴脾经之气上连于肺,故咳则右胁下痛,如此等等,均为经气失调所致。个人认为,经云“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固然五脏咳的特点表现为五脏经脉所过之处气血阻滞不通的疼痛为主,如心咳的症状为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肝咳的症状为咳则两胁下疼;肾咳之状为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等。但“五藏各以治时”不能忽略,细看五脏咳症状,其中亦蕴含五时之意,如肺属燥金,肺咳的症状中“甚则唾血”有燥邪侵袭之意;心属火,心咳的症状中“咽肿,喉痹”有反应火邪上炎之意;脾属湿土,脾咳的症状中“阴阴引肩背”有湿邪困重之意;肾属寒水,肾咳之状“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则有明显寒邪侵袭的特点等。这和内经四时五藏系统观是一致的。至金代刘完素、张子和把咳嗽与六气联系起来,提出“风、寒、暑、湿、燥、火皆令人咳”实际上就是发挥了经义,再次提醒在临床治疗咳嗽时一定要重视气候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是对咳久不愈,病情转归趋势的总结。从五脏咳和六腑咳的临床表现相对来看,五脏咳是咳病初期阶段的五大分类,外感邪气,病在经脉,以经气不调、逆乱为主要病机。而六腑咳是咳久不愈影响到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气化活动所致,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六大分类,故见诸如“咳而呕”一类胃气上逆的症状,和“咳而遗矢”、“咳而遗尿”、“咳而失气”等气虚下陷,失其固摄的表现,厥脱之相已现,所以说六腑咳较五脏咳的病程长,程度深,病情也较重。有一点必须明确,就是六腑咳是一种以五藏系统为中心的病情转归变化的“代词”,也就是说,这里的“五脏六腑”和我们平时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它以脏腑表里相关的关系为疾病变化的线条,进一步说明四时之邪影响五脏,失治入里而病情发展的规律,并不是说病情由脏及腑。若认为咳日久不愈则传于六腑,是脏腑关系相传而从腑论治则不妥。清代张璐亦有“原无藏府相移之例也”的论断。对于后世有用“五脏咳”“六腑咳”来命名不同的咳嗽,我们必须清楚地辨识其真正的含义,不要轻易被字面意思混淆,这对临床辨治思路有很大帮助。经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此句经言之意素有争论。一为统称六腑咳而言,如杨上善云“六腑咳,皆以气聚胃中,上关于肺,致使面壅浮肿气逆为咳也。”二认为是关于肺胃的脏腑病机,因肺胃分居中上二焦,故云三焦之中上二焦受病。如王冰注:“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走腋。中焦者亦至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言皆聚于胃,关于肺也。”第三种论断认为此句是承“三焦咳状”而言,如《素问吴注》者是。四认为此两句是总结以上诸咳,如张介宾注云:“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阳明之脉起于鼻,会于面,出于口,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故令人咳而气逆。”五版教材《内经讲义》亦认为“聚于胃,关于肺”是“久咳不已”的总结语。诸说不一。个人认为,从内经经文来看,六腑咳并无轻重传变之规律,古人为了系统化,五脏应五腑,而三焦无应,故才于其前加“久咳不已”之句;但其又属六腑之一,故有“三焦咳状”。本人认为“聚于胃,关于肺”应该就是“六腑咳”之一“三焦咳”的病机,因为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由此可见,三焦通行水道的生理功能是和肺胃相关的,所以“三焦咳”的主要临床症状也表现为腹满、多涕唾、面浮肿等。个人认为,《素问·咳论》虽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五脏六腑不应该作为咳嗽的病位,咳嗽的根本病位只有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是突出了“人与天地相参”,故其后又说:“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这说明即使咳嗽病机复杂,但关键病位在肺,他脏之病必须影响到肺,导致肺气上逆才会引起咳嗽,所以咳之病位在肺确证无疑。如《医学三字经·咳嗽》也说:“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肺为娇嫩清肃洁净之脏,易受邪侵,若风寒外袭,加之内有寒饮,其寒气上犯于肺,外内之邪相合,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而发生咳,故曰:“肺之令人咳”。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所指五脏是于四时相对应的,内经提醒我们要注意四时邪气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故有“乘春则肝先受之”等论断。从临床上来也是有意义的:如春季患咳,应考虑风邪影响,同理,如咳嗽之人见到风相,如咽痒等症,亦可以考虑从肝论治等等。从脏腑学说整体角度看,肺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肺为脏之长,为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故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均会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如临证可见肝火犯肺之咳,心肺气虚之咳,肺肾阴虚之咳,肺脾气虚之咳,寒水射肺之咳等,因此临床除用宣肺、益肺、降肺、润肺、清肺治咳之法外,还有如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诸法,其理皆源于此,但已经着重从脏腑而非重时邪了。从以上经文的复习可以认识到,咳嗽病位在肺,治疗大法应为顺应四时而治,出现“六腑咳”的症状则为咳嗽之重症,临床上应充分考虑其预后好坏。笔者结合昆明四时气候特点:由于云南地理位置的关系,在滇中地区形成了特殊气候,并具有十分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每年随着南支西风急流来临,西南季风撤出,滇中地区进入旱季,具有日照充足,辐射强烈,降水少,湿度小,蒸发强,风速大,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征,形成11月~次年4月左右阴天干燥冷凉,晴天则干燥暖热的气候特点。当南支西风急流消失,雨季随即开始,日照减少,辐射减弱,降水多,湿度大,蒸发低,风速小,气温相对较低,昼夜温差小,在5~10月左右形成湿润凉爽的气候特点。所以有“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等民谚。临床上辨治咳嗽通常冬春旱季选加杏仁,玄参,丹皮,前胡;夏秋雨季选加藿香,苡仁,细辛,麻黄,每获良效。出现“六腑咳”的症状则按重症施治,加大扶正之力以祛邪,临床亦多有斩获。--摘自钱锐,李建平著《庆铃馆医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