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疼痛(包括压痛点和传导痛)、脊柱的活动功能障碍和一些相关症象(即脊柱相关疾病的病症)。(一)疼痛?疼痛是大多数疾病共有的症状,是人类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它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保护功能。脊柱疾患的最常见临床症状也是疼痛。痛觉的变异性很大,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候、不同的地点,对疼痛的感受都不一样,因此很难给痛觉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为此,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痛觉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包含性质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复合感觉,并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它不是简单地与躯体的某一部分的变化有关,也不是由神经系统某个单一的传导束、神经核团和神经递质进行传递。与其他躯体感觉最大的不同是痛觉不能或很难产生适应,而且痛觉包含感觉和情感两个成分。“感觉成分”具有其他的共性特点:有特殊的感受器、感受器的激活需适宜的刺激、感受器能(或大致)定位病灶和对刺激强度进行鉴别等;痛觉的“情感成分”与逃避的驱动密切相关,其变异性极大,很易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是临床的难题。?1. 疼痛的分类: 按疼痛的部位、性质、起因和时程,可将其分为两大类:生理性痛和病理性痛,也可称为“急性痛”和“慢性痛”。? (1)生理性痛:浅表痛定位明确,由强刺激皮肤引起;深部痛定位模糊,源于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内脏痛具有深部痛的特征。浅表痛又分为由外周神经细胞有髓鞘(Aδ)纤维介导的刺痛和外周神经无髓鞘(C)纤维介导的灼痛。“刺痛”又称“锐痛”、“快痛”或“第一痛”,定位明确,只在刺激时存在,刺激停止后疼痛消失。“灼痛”也称“钝痛”、“慢痛”或“第二痛”,是定位模糊的持续性疼痛,具有烧灼和跳动感,刺激停止后疼痛依然存在。和刺痛不同,重复刺激可引起灼痛强度增加,这种时间总合作用特性和C纤维激活的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的时间总合特性颇为一致。? (2)病理性痛:按其起因可分为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它们在躯体和内脏组织均可产生。① 由创伤、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外科手术等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的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灼热感和功能障碍。由此产生对伤害性刺激敏感性增强和反应阈值降低的“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非痛刺激(如触)引起的“触诱发痛(allodynia)”。此外,在损伤区域有“自发痛”。这种类型的痛觉过敏可谓之“炎症性痛觉过敏”,包括损伤区的原发痛和损伤区周围的继发痛。② 另一类痛觉过敏谓之“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由创伤、感染或代谢病损伤神经引起,也伴有自发痛。实验性神经损伤,如慢性压迫坐骨神经或神经根所产生的自发痛、灼热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这些与临床的某些神经病理痛相似。炎症性痛和神经损伤性痛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但它们的产生机理有根本的区别。?2.压痛点与激痛点?(1)压痛点:压痛点是原发病灶在接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后产生的疼痛信号,即当病灶受到外力压迫时,使原来的刺激量增加而产生更为显著的定位疼痛感知。它常与较表浅的筋膜炎或深部的损伤部位相符合。压痛较集中、固定和明显。在椎周软组织受损害时的特定部位,不论头颈背肩部还是腰骶臀髋部,必有高度敏感的压痛点的存在。在其上滑动按压时会立即引出局限性剧烈的压痛,与局部的主诉痛相符合。目前已经知晓,特定部位的压痛点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的出现,常不是孤立的一个压痛点,而是由不少具有规律的一群压痛点。它们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构成一个立体致痛区域,即所谓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区(简称软组织病变区域或疼痛病变区)。例如:肩胛骨背面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冈下肌、大圆肌和小圆肌骨骼附着处等压痛点群构成一肩胛骨背面软组织病变区。又如:腰骶部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骶棘肌、多裂肌和旋椎肌骨骼附着处等压痛点群构成一腰骶部软组织病变区。这些压痛点的解剖特点是在软组织(特别是骨骼肌、筋腱)骨骼附着处;病理特点是存在无菌性炎症病变。这些压痛点有别于中医的“穴位”,也有别于西医的“激痛点”或“激痛区”;主要是后两者的病变部位在神经肌肉的运动点上,而不是肌肉筋膜等起点或止点的骨骼附着处。 临床实践告诉人们,人体疼痛部位出现的压痛点应有原发与继发之区分。由软组织病变区的原发性痛点散发出来的疼痛会波及病变区周围的正常软组织,形成一疼痛反应区,出现与主诉痛不相上下的早期反应痛。例如肩胛骨背面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冈下肌、大圆肌和小圆肌附着处的原发性疼痛会波及病变区周围的正常软组织,形成一颈背肩部疼痛反应区。又如:腰骶部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腰?3~骶?4部骶棘肌、多裂肌和旋椎肌在棘突、中嵴、椎板、背面、后关节、横突尖以及髂后上棘内上缘等附着处的原发性疼痛,会波及软组织病变区周围的正常软组织,形成一包括上腰部、肛门会阴区和臀部的疼痛反应区。上述两个疼痛反应区中的反应痛虽则明显,但其下受累的软组织尚未继发无菌性炎症病变,则局部只会出现反应性压痛点;晚期上述软组织继发了无菌性炎症病变,则局部就形成继发性压痛点。两者的治疗原理均应该在这两个不同部位的软组织病变区中正确选准针对特定的原发性压痛点进行治疗;早期病例,不但可使疼痛病变区的原发性疼痛完全解除,而且还可使疼痛反应区的反应痛和反应性压痛点就不治而自愈。如果人们在治疗上不区分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压痛点,错误地把疼痛反应区作为主治目标而忽视了软组织病变区,这样的本末倒置的治式,必然遭遇治疗的失败。?(2)激痛点:激痛点是指来自肌筋膜痛的敏感压痛点,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可扩散到周围或远端部位引起激惹感应痛。其临床特点是:①激痛点可为钝痛或锐痛,突然痛者多为外伤引起,渐渐发作者多为劳损引起。内脏疾病、病毒感染、精神创伤等也可诱发;②每块肌肉都有不同形式的感应痛点,用指压或针刺激痛点都可引起。激痛点越灵敏,感应痛越重,持续时间越长;③激痛点可诱发植物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流涎、流泪、头晕、耳鸣等;④激痛点也可使肌肉紧张发硬,但肌营养不受影响,因而无肌萎缩,此点与根性神经痛不同,后者虽然也有压痛,但多有肌萎缩。3.传导痛? 从人体脊柱某一原发性疼痛病灶发出的向躯干另一部位或四肢某处循行的疼痛,临床上各有不同的命名。最早出现的是“放射痛和反射痛”,以后是“牵涉痛”,最后是“根性、丛性和干性痛”三大类。?(1)“放射痛和反射痛”的传统概念在腰腿痛中指的是“腰骶神经根于椎管内或外部遭受炎症的刺激引起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可以涉及到下肢麻木及神经功能受累,多见于小腿与足部”,称为“放射性坐骨神经痛”;“因脊神经后支或硬脑膜返支分布区域的组织遭受炎症刺激传入中枢造成不典型坐骨神经痛,仅局限于大腿外侧而无小腿麻木及神经功能受累的体征”,称为“反射性坐骨神经痛”。在颈臂痛方面与上述腰腿痛相同,也分为“放射性臂神经痛”和“反射性臂神经痛”。从这两种疼痛命名中所知,古人早就明确了椎管内外两种不同部位疼痛的发病原因均属炎症,也就是与“慢性腱鞘炎”、“肱骨内外上髁炎”等完全一样的非特异性无菌性炎症。?(2)“牵涉痛”,主要是指“内脏某一脏器有病变时,常在特定体表发生疼痛,此称为牵涉痛。如心肌缺血时有心前区、左肩及上臂内侧痛;胆囊病变出现右肩及肩胛区疼痛。”以后引用于颈肩腰臀痛方面又指出“颈肩腰痛也存有牵涉痛,如颈?5~6椎病变时,除根性痛外,也有颈根肩上及肩胛间区痛;腰4~5?、骶、椎关节突病变时,除在局部有深压痛、压痛外,还有大腿后侧牵涉痛”。?(3)“根性痛、丛性痛和干性痛”是按照发病的神经解剖部位划分。?1)“根性痛”指的是“根性坐骨神经痛”或“根性臂神经痛”。从它们的发病部位(局限于椎管内)、发病原因(神经根受机械性压迫致痛)和临床表现(典型的“坐骨神经痛”或典型臂神经痛”)来看,两者全属传统的“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或“放射性臂神经痛”。所以“根性痛”与“放射痛”一样,只是命名上不同而已。2)“丛性痛”指的是“丛性坐骨神经痛”或“丛性臂神经痛”。从《神经痛》一书中可知,前者的发病部位在骶神经丛;发病原因属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致痛,但在该书列举的多种病因中仅“髂腰肌和梨状肌损伤或炎症”一种;而临床表现是以骶部痛为主的“典型坐骨神经痛”。后者的发病部位在臂神经丛;发病原因属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致痛者在该书列举的多种病因中也仅“臂丛周围组织的炎症扩散”一种,而临床表现是以锁骨上下窝痛为主的“典型臂神经痛”。?3)“干性痛”指的是“干性坐骨神经痛”或“干性臂神经痛”。 干性坐骨神经痛的发病部位在坐骨神经干;发病原因“常为其周围组织损伤或炎症,其中梨状肌损伤多为使之受累的因素”,实际上这也是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惹起“坐骨神经干继发的反应性炎症”的病种;病床表现是以臀痛为主的“典型坐骨神经痛”。 干性臂神经痛的发病部位虽然也在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部位,但该书强调在腕掌侧横韧带下的腕管内;发病原因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临床表现主要是“第2、3、4指麻木、刺痛等异常及鱼际肌群萎缩”(也就是“腕管综合征”)。“放射痛或反射痛”、“牵涉痛”和“根性、丛性或干性痛”它们不具有鉴别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的诊断意义,仅作为疼痛循行方向和疼痛部位的描述;对真正鉴别椎周软组织损害诊断的可靠手段,只有结合其它的脊柱功能活动检查,以及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检查等,这样才有较高的正确性,可显著提高诊断质量。? 另外,软组织病变区的原发性痛点引出的原发性疼痛可在躯干对侧或沿肢体某侧远离原发性压痛点的一个或几个部位形成了疼痛传导区。例如:肩胛骨背面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冈下肌、大圆肌和小圆肌骨骼附着处的原发性疼痛可传导至前胸部或传导至肩关节前、外、后三个方向,分别形成一肋软骨部疼痛传导区或喙突部结合肱骨近端外、前、后方的疼痛传导区,最多见的是沿上肢的背侧直达手指,常在肱骨三角肌附着着周围或肱骨外上髁部形成一疼痛传导区。又如:腰骶部软组织损害时,其中腰?3~骶?4部骶棘肌、多裂肌和旋椎肌骨骼附着处的原发性疼痛可向前传导至下腹部形成一疼痛传导区;最多见的是沿臀部、大腿外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趾,常在下肢外侧、腓骨小头部或小腿外侧形成一疼痛传导区。与疼痛反应区的情况相同,早期其下受累的软组织骨骼附着处还未继发无菌性炎症病变,则局部只会出现传导性压痛点;晚期上述软组织继发了无菌性炎症病变,则局部就会形成继发性压痛点。临床常见疼痛及其特征1、急性痛: 有明确的病因,常为疾病或创伤等所产生的唯一或伴随的急性症状,精神及情绪表现为兴奋焦虑有防御反应。表现为快痛、锐痛,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临床上常见于急性炎症、心肌梗塞、脏器穿孔、创伤手术等,严重者常伴发休克、虚脱、发热等全身症状。2、慢性痛: 病因可以有多种明确的原因或不明,具有复杂的精神情绪心理变化,常表现为抑制状态,精神忧郁和逃避行为,严重久病者出现消极悲观厌世情绪。疼痛程度一般以轻中度居多,常为慢痛钝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严重者如晚期癌症可以是持续顽固痛,临床上常见于慢性腰腿痛、神经血管疾病性疼、病情长者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食欲不振、脉缓、低血压等,慢性痛是临床上疼痛治疗的主要对象。3、表浅痛: 位于体表皮肤粘膜以角膜牙龈最敏感,由于穿刺、切割、挤、捻挫、冷热和酸碱等伤害性刺激引起疼痛,性质多为锐痛、快痛,比较局限,定位准确,分辨清楚,有防御反应,重度者可发生休克等全身症状。4、深部痛: 为肌腱、关节、韧带、骨膜及血管的疼痛,以骨膜和动脉最敏感,肌肉较差。性质多为钝痛,疼痛部位比较弥散,范围不够明确,疼痛多为痉挛、缺血、炎性物质所引起。可伴有呕吐、出汗、脉缓等症状。5、内脏痛: 为分布在内脏壁层(脏层)内脏感受器与血管壁的游离神经末梢感受疼痛,感受器在内脏的分布稀疏,故对强烈刺激如切割、挤压等锐性刺激反应不敏感,定位不明确,范围弥散而广泛,刺激方式和强度与疼痛反应不呈正,由于脏器实质的血管壁化学感受敏感,对缺血、缺氧可产生剧痛。内脏痛常在躯体同时出现疼痛的感觉区称为内脏牵涉痛,例如心绞痛发作时,病人经常感到上胸部、左肩、左臂疼痛。牵涉痛的机制为由于脊髓背角第5层细胞接受来自皮肤和内脏纤维的会聚,这些细胞冲动的输出可投射到大脑,从而引起两处疼痛的感觉,亦称反射痛。6、中枢性疼痛: 疼痛来自脊髓以上的中枢部位,其疼痛往往投射到远端肢体躯干,易与周围性疼痛相混淆,行局部神经阻滞治疗无效。由于脊髓病变创伤可以伴发疼痛,如脊髓梅毒、出血、外伤等,中枢脑区的损伤如中风、出血等经常是严重顽固性疼痛的原因,特别是在丘脑及其周围,常是顽固性疼痛。中枢性疼痛常伴有运动或某种感觉功能的缺少,这取决于脑损伤的部位。7、心因性疼痛: 疼痛的原发因素属心理性的慢性疼痛,常常是神经症的原因,神经质是慢性痛的结果,病人表现为心理紊乱,主诉为头痛、腹痛、腿痛等症状。这些病人采用疼痛治疗方法效果不好,需要行心理治疗。坐骨神经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患了"坐骨神经痛",而其中不少人对从骨神经痛的实质并不清楚,有的盲目戴上"坐骨神经痛"的帽子产生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坐骨神经痛并不是一种病的名称而是一种症状。典型的表现是从臀部沿大腿外侧后面向小腿和踝关节外侧的患痛,可伴有小腿和足的无力、麻木。疼痛可因坐骨神经受牵拉和刺激,如弯腰、提重物、咳嗽等诱发和加重。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一支周围神经,由部分腰4和腰5、骶1-3神经在盆腔内汇合构成坐骨神经,经坐骨大孔梨状肌下缘穿出盆腔,沿大腿后侧下行直到足趾。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病因有多种,可概括为:凡是坐骨神经本身或行走沿线附近的伤病均可发生坐骨神经痛。可归纳为如下四大类:(1)创伤,如腰有折、神经挫伤等(2)炎症,如神经炎、腰骶椎结核、硬膜外脓肿等; (3)肿瘤,神经纤维瘤、腰骶椎骨原发或转移瘤等;(4)神经被卡、压,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等。在上述诸多的病因中引起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是椎间盘突出,特别是青壮年,也就是说如果青壮年出现坐骨神经痛,首先考虑的疾病是腰椎间盘突出。人有五个腰椎一个骶骨,腰椎间及腰骶椎间由椎间盘相连,椎间盘的作用是便于椎体间活动又制约椎体过度活动,传导应力吸收震力的"弹性垫"作用。其上下有软骨板与椎体相连,周围由纤维环包饶,中间的髓核为胶状物质。所谓椎间盘突出就是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入后侧的椎管椎间盘是突入骨性的椎管内,在体表是无法摸到的。"江湖医生"说在体表摸到突出的椎间盘是违背医学常识的。当做腰屈伸活动时,腰椎间前后缘可产生50g压力,从地面举重物时腰4-5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可以是原重物的15倍,当椎间盘承受压力平均增至350g时有纤维环破裂的可能。可见椎间盘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外伤,也有人提出椎间盘突出是免疫性疾病,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由于腰骶部活动度和承受的压力大,所以90%以上的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两个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依据是有反复发生的坐骨神经痛,检查可有如下体征:常有强迫性腰椎向左或向右侧弯的特殊站立或行走姿势,腰棘突间中线弯1.5cm出现压痛和向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实验阳性、足趾屈伸力减弱、小腿和足内或外侧痛觉迟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屈颈实验和颈静脉压迫实验阳性等。侧位X线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病变腰椎间隙变窄或由正常的前宽后窄变为前后等宽或前窄后宽。椎管造影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对造影剂的弧形压迹或神经跟袖中断。CT和核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总之,目前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并不困难。腰椎间突出的防治。预防腰椎间突出的主要方法是防止腰部损伤和加强腰背肌锻炼。可采用背伸法或保健操法锻炼腰背肌,强壮的腰背肌有助于腰椎的稳定。一旦发生腰部损伤应充分休息,有利于创伤愈合防止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分保守(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法。非手术治疗适于疾病初发或早期无广泛肌力、感觉障碍,无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具体方法有: (1)急性期卧床4-6个周对"隆起形"突出(纤维环部分破裂外层完整者)可望髓核自行还纳。(2)腰椎牵引或牵引加按摩复位法,是保守治疗中较有效的方法。(3)硬膜外封闭:醋酸强的松龙75mg加1%利多卡因7ml注入硬脊膜外腔,每周一次,共2-3次。对减轻神经根水肿,消除疼痛有明显疗效。 (4)正确推拿、按摩有利于治疗,要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防止"江湖医生"粗暴手法造成副损伤。(5)正确使用保护性腰围有助于限制腰部活动,防止坐骨神经痛症状复发,但长期使用可能加重腰肌萎缩,必须使用腰围与加强腰背肌锻炼相配合才有助于防止复发。手术治疗:对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或小腿肌肉明显无力、无手术禁忌症者应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手术效果是良好的。手术禁忌症是指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某些病不能耐受手术或精神病患者。目前手术方法已经有较大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手术方法,例如:经皮椎间盘摘除、不切除椎板的椎间隙椎间盘摘除等。传统的术式有:开窗式、半椎板、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手术方法选择的原则是根据病情采用创伤小疗效好的术式。比如:无椎间盘钙化、非游离型、无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可采用创伤小的经皮椎间盘摘除。年轻体力劳动者尽量采用对椎板损伤小的开窗式或经椎间隙入路椎间盘摘除。年龄较大伴有椎管狭窄者采用全椎板切除方法在摘除椎间盘的同时椎板减压解除椎管狭窄。我们创用了在减压后利用咬下的棘突重建椎管后壁,称为"棘突造盖",扩大了椎管矢状径又防止术后疤痕造成椎管再狭窄,以及造盖与关节突出壁融合,加强了腰椎稳定性。腰腿痛诊断的困难与对策 腰痛的严重性 1.常见:80%成年人有过腰痛。美国400万工人因腰痛不能工作,中国腰痛占外科门诊的1/3—1/4。 2.诊治混乱:统一患者,不同医生,诊断不同;同一诊断,同一医生,治疗不同;同一病种,相同方法,效果不同。腰痛的机理 1.人类进化—爬行一直立行走;后纵韧带负担过重→易破;椎间盘压力过大→易突;腰前弯间盘向后突;小关节负担过大;肥胖→腰肌负担增加。 2.椎间盘无血供→退变→不稳;小关节磨损增加;韧带负担增加;肌肉劳损;间盘易破。 3.腰骶关节畸形多(15%—60%),包括骶椎腰化,腰椎骶化,椎弓裂,滑脱。 4.腰椎毗邻多种内脏引起腰痛:泌尿科,妇产科,腹部外科,神经内外科。 5.脊椎静脉无静脉瓣,转移癌多:肺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 6.现代社会:腰肌锻炼少;姿势不良多;高跟鞋。腰痛的病理基础:可由皮肤、韧带、肌肉、腰椎小关节、硬脊膜、神经根、骨组织、椎间盘病变所致。腰腿痛常见原因:退行性变,最常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手指爬墙--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限度,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3.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5.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6.梳头--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侧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掌心向上),尽量用肘部擦额部即擦汗动作;7.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8.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请注意:以上八种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漏尿在中老年女性群体中十分常见,但很多中老年女性在出现漏尿时,都不愿意就医,她们有的是怕花钱,有的是怕给子女添麻烦,也有的是觉得身边的朋友也有这样的,这不过是衰老的正常表现,根本不需要治疗。这些想法统统要不得,漏尿是一种病,得治!什么是漏尿漏尿是在不自主或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出现不自主的尿液流出,常发生于产后和中老年人,有的是在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如大笑、咳嗽、打喷嚏)时出现的漏尿,我们称之为压力性尿失禁,有的是在有强烈尿意下而出现的不自主的漏尿,我们称之为急迫性尿失禁。漏尿是一种常见病英国报道的更年期妇女及70岁以上妇女的患病率分别为30%左右及30-40%,大约50%的女性患有压力性尿失禁。我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高达18.9%,在50-59岁年龄段,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最高。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对我国 7 个城市妇女尿失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病率为30.9%。为什么会漏尿为什么漏尿会如此“偏爱”中老年女性呢?这是因为中老年女性随着绝经期的到来,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这会导致盆底肌肉和筋膜等支持组织变得薄弱,盆腔肌肉及结缔组织的支持力量下降,尿道支持和关闭阻力降低,就会出现尿失禁。而且很多中老年女性年轻时都曾经历过怀孕分娩,如果盆底在此过程中受到的损伤在产后没有恢复,老了以后,出现尿失禁的风险也会增加。漏尿的危害有哪些1. 易发生子宫脱垂、膀胱尿道的膨出2. 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3. 引起夫妻感情不合等家庭问题4. 反复尿路感染5. 会阴部发生湿疹、皮炎漏尿是不是小事,一测便知!如果你平时有漏尿的现象,如果你自觉尿液排出有控制不住的情况,请先自测一下漏尿是否已经影响了你的生活。如果你自测发现漏尿已经影响到了你的生活,那就说明漏尿对你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它正悄然改变着你的生活,如果不加以控制,对你的生活将会有更严重的影响。如果不幸中招,出现了漏尿这样的尴尬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遵照医嘱,接受康复治疗。你要相信,漏尿是完全能够改善的,早治疗,早康复,才能有一个幸福的夕阳红。注:图文来自伟思
原创 LHY 伟思盆底 生完孩子,很多女性会发现身体似乎在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原来怎么吃也不胖的身体生完孩子后却是哪哪都胖,孕前每次感冒两三天都能好,生完孩子后却经常感冒,而且每次感冒都要持续一个多星期,孕前几乎没有出现过腰背痛,生完孩子后却时常腰酸背痛…… 生完孩子后究竟有没有恢复好,看看自己有没有这6大表现: 1 大肚子松垮赘肉多 很多女性孕前小腹平坦,但生完孩子后却大肚子松垮瘦不下去,有的宝妈生完孩子好几年肚子依然像怀孕几个月时一样。这样的产后大肚子往往并非只是胖而已,原因可能有很多。 首先,妊娠期间,腹部逐渐隆起,腹壁皮肤随之发生相应扩张,腹直肌间距增大致部分弹力纤维发生断裂,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其次,整个妊娠及产褥期,产妇容易营养摄入过量,脂肪慢慢堆积,大肚子就更难消下去了。 2 尿频、尿急、憋不住尿 很多女性发现生完孩子后自己突然不能大笑了,也不能跳广场舞了,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漏出尿来。妊娠期间的压迫和分娩时的牵拉,给盆底带来巨大损伤,损伤的盆底难以履行控尿职责,漏尿于是发生了。盆底损伤带来的不只是漏尿,还可能会发生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松弛、尿频尿急憋不住尿、便秘等等盆底疾病。 想要避免这些盆底疾病,产后盆底康复一定要重视,及时通过盆底康复修复受伤的盆底。 3 屁股变大、胯变宽 部分产后女性发现自己屁股松了,胯变宽了,其实,这不是错觉。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胎儿过大、用力不当或是姿势不当等因素,都可能造成产后骨盆收缩力平衡失调,使腰骶关节软骨面发生错位,耻骨联合面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从而出现骨盆松弛。 4 反反复复总是腰背痛 生完孩子后就落下了腰背痛的毛病,很多女性以为这是月子病,其实并不是。产后腰背痛主要是因为在妊娠期间,腹部逐渐隆起,为了维持平衡,腰部肌肉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容易使腰背部肌肉劳损。腰背部的肌肉劳损如果在分娩后得不到充分休息与恢复,在产褥期经常弯腰劳累,产后腰背痛就出现了。产后腰背痛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慢性腰背痛。此外,腹直肌分离、盆腔器官脱垂也会伴有腰背痛的发生。 5 耻骨联合疼痛走不了路 一些产妇在产后出现耻骨联合处疼痛,翻身或活动时加重,有的甚至行走困难,这是发生了耻骨联合分离。妊娠期激素改变、难产、急产、产钳助产、先天性发育不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产后耻骨联合分离。一般情况下,产后耻骨联合分离会在几日后自行恢复,但也有的产妇恢复期漫长,甚至不恢复,持续的疼痛会给产妇带来很多痛苦,所以产妇在出现疼痛时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 6 胖若两人瘦不了 孕前产后,胖若两人,生孩子带来的形体改变让很多产后女性黯然神伤,孕前还是纤纤细腰,产后已经摸不到腰了。妊娠分娩后的形体改变,主要是因为孕期增重过快、产后不控制饮食、缺乏运动造成的脂肪积聚。产后想要快速瘦身,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必不可少,还可以通过电刺激来帮助产后塑形。 生完孩子很多女性会凭借着身体的自行恢复能力进行产后恢复,然而身边很多故事告诉我们,产后自行恢复有限,因此,一定要做产后康复! 产后瘦身六大要点 为什么要做产后康复?现在终于知道真正原因了!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fibrocartilagecomplex,TFCC)是指腕关节尺侧的一组重要结构,包括关节盘,半月板同系物,掌侧和背侧远尺桡韧带,尺侧伸腕肌腱鞘深层,尺侧关节囊,尺月韧带和尺三角韧带。掌侧和背侧远尺桡韧带包括浅层和深层纤维,二层在桡骨附着处汇合。TFCC复杂的解剖和多重的功能,使其易于遭受外伤和出现退变。可在摔倒手撑地时发生,此时腕关节在伸腕、旋前的位置受到轴向应力。其他损伤机制包括较大的旋转暴力或牵张暴力造成损伤。急性TFCC损伤指损伤时间距修复时间小于三个月,与健侧对比,很多情况可以有机会恢复80%以上的握力及关节的活动度,其预后优于亚急性(三个月到一年)和慢性损伤(一年以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平足症,通常称为胫后肌腱功能不全(PosteriorTibialTendonDysfunction,PTTD),近来,更为流行的名称是AAFD,即成人获得性平足症(AdultAcquiredFlatfootDeformity)。一般认为,平足症是胫后肌腱疾病造成的,但是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多种足与踝的畸形。病理变化不仅限于胫后肌腱,还有足弓的改变,以及支持足弓的韧带病变。严重的平足症,可造成严重的足部畸形,引发足部的疼痛无力。胫后肌腱是小腿后筋膜室中最深层的肌肉之一,位于趾长屈与拇长屈肌间。起于骨间膜后面和邻近的胫骨与腓骨面,主要的止点位于舟骨结节、舟楔关节下部和内侧楔骨下方,此外还止于中间楔骨与外侧楔骨及骰骨,另发三支止于中间三个跖骨基底。此外还有后部止于跟骨载距突前缘。约9%~23%的人胫后肌腱内有籽骨。主要的功能是内翻、跖屈足部,行走时支持足的内侧柱。1.病因与病理PTTD没有明显的致病因素。患者没有明确的创伤史,发病是一个渐进的肌腱退变过程。胫后肌腱在内踝与舟骨结节之间有一个缺血区。病情的发生通常是患者平足之后肌腱病变,并随之出现进展性畸形。50至60岁的女性发病较多见。胫后肌与胫后肌腱是小腿部第二强大的肌腱。肌腱退化后,伸长,渐渐失去内翻力量,在步态中失去没有锁定后足的力量。没有正常的内翻力量,内侧韧带应力增加,如邻近的弹簧韧带复合体。反复的应力使韧带劳损,功能丧失,造成平足。如果一开始韧带就被损伤,那么胫后肌腱的应力会明显增加。不管哪种情况先出现,都会导致足弓塌陷。平足出现后,跟骨外翻,跟腱代偿内翻的力量减弱。当跟骨外翻过度时,跟腱就成为一个外翻力量。这种情况下,小腿部最强大的肌腱将促进畸形的进展。当跟骨出现外翻过度时,跟腱的力量就成为一个外翻力量。这种情况下,小腿部最强大的力量成为造成畸形的力量。跟骨外翻后,腓肠肌发生挛缩。查体时要注意它的紧张度,因为腓肠肌出现挛缩,需要手术松解。韧带拉伤与劳损可在足弓的任何部分出现,包括第一跖楔关节与舟楔关节。PTTD的分期Ⅰ期,肌腱出现退变和撕裂,但是没有出现足部的畸形Ⅱ期,肌腱退变,伴有足部柔软,可复性畸形A(早期)跟骨外翻,轻到中度的足弓下陷B(晚期)足弓下陷,中足在距舟关节处出现外翻Ⅲ期,固定性畸形,不可被动复位Ⅳ期,由于三角韧带的劳损,距骨倾斜、外翻,达到了内踝的位置2.病史、临床表现和查体由查体就可以进行分期。第Ⅰ和大多数第Ⅱ期的患者有后足后内侧疼痛病史,疼痛位于胫后肌腱,在内踝远端、内侧的走行处。查体时可及此处的压痛,患者在行单足提踵试验时出现疼痛。或不能完成提踵试验。单足提踵试验最简单、最敏感。从患者后方看,可以见到提踵时足部内翻。部分患者,主诉疼痛,无力,但可以完成提踵试验,并且不伴有内翻。此外查体时从患者跟骨后方观察,可以发现的阳性体征有跟骨外翻。此外还可以见到“多趾征”,系前足外展所致。鉴别足部畸形是否是僵硬性畸形还有“木块试验”,患者前足外侧踩一个高为2cm的木块,如果此时患者跟骨外翻消失,多趾征消失,那么说明患者处于Ⅱ期,畸形还属可复性病变。随着疾病的发展,内侧的疼痛与压痛可以消失。患者有一段时期症状减轻,或是可发现足部无力,足弓变柔软。随着畸形发展,骨撞击造成的疼痛与压痛在外侧发展到腓骨尖部和外侧距下关节。此时,患者有更严重的平足畸形,有明显的足弓旋前。MRI检查可以见到肌腱炎,纵向的撕裂或完全断裂。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的查体还包括腓肠肌的检查。患者坐位,后足保持中立位,被动活动膝关节伸直(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与屈曲时(比目鱼肌)踝关节的背伸度。多数患者是单纯的腓肠肌挛缩。无论是哪一类的挛缩都可以进行跟腱延长术。3.治疗第Ⅰ期手术指征与禁忌征第Ⅰ期患者的腱鞘炎和肌腱部分撕裂疼痛超过3月,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进行手术。胫后肌腱完全断裂时应当行急诊手术。保守治疗包括:足部支持,用AFO固定6周,也可使用更长的时间,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此外还可以长期使用UCBL,或是Arizona等支具进行治疗。无论有无疼痛都要求患者定期复查观察畸形有没有复发。要向患者说明畸形发展后需要行复杂的手术治疗,而且术后功能不佳。患者有进展性的疼痛和畸形时,考虑进行手术治疗。肌腱中只是部分撕裂、伸长,还有一定的内翻能力,造成肌腱处的持续疼痛。手术包括屈趾长肌腱移位,增强或是取代撕裂的胫后肌腱。肌腱横断面可见的退变少于75%时,可以行退变组织切除,从而保留肌腱的完整。但是最常见到的是患者肌腱在一段内完全退变,不得不切除整个退变的肌腱。胫后肌腱的弹性可以在术中进行检查。弹性没有减弱的情况下可以将趾长屈肌腱在踝关节以上水平与胫后肌腱缝合。如果患者有平足,肌腱移位手术中可行跟骨内移截骨术,以减轻胫后肌腱移位术后的应力,避免进一步的畸形发展。截骨通过改善足弓静态结构,改善跟腱提踵的内翻活动。评价Ⅰ期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的患者时,MRI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肌腱的退变程度,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撕裂与退变,只是腱鞘炎。此时可考虑进行保守治疗,必要时行腱鞘切除术。手术治疗腱鞘切除术选择内踝至舟骨间胫后肌腱走行处行内侧切口,显露肌腱,探查肌腱的内、外侧。退变与撕裂的部分常见于内踝高度,所以切口要高于内踝以探查近端。屈肌支持带要保留1至2厘米。胫后肌腱下方,距舟关节内侧是的屈趾长肌腱。部分人的屈拇长肌腱与屈趾长肌腱有相连部分,在足底部形成Henry结节,术中探查如果没有此结节,需行两肌腱缝合。术后护理非负重石膏固定4至6周,6周时更换可拆卸石膏进行逐步负重练习。10周至12周时可用鞋具或是支具进行负重活动。术后4月内,仅行轻微的内翻力量练习。4月后肌腱完全康复再进行力量锻炼。预后与结果Ⅰ期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患者的内侧疼痛在治疗效果好。如果足部骨对位对线纠正,通常不会出现畸形进展。因为多数患者胫肌腱的力量与柔韧性不能完全恢复,多数患者恢复后不能进行有跑步与跳跃的体育活动。一些患者可以重新开始跑步等体育活动。如果患者在术后4至5月肌腱完全愈合后进行专门的康复锻炼,还可以恢复较好的内翻力量。并发症可能出现截骨矫形不足或是矫形过度。要在术中进行判断以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术中还要避免肌腱过于紧张或过松弛。手术结束后足应当可以置于中立位,正常对线。肌腱移位术后为了早期愈合可从外侧跟骨取骨植于舟骨。第Ⅱ期手术指征与禁忌此期的患者最适合手术治疗。畸形的进展的速度和功能不全的情况因人而异。如果持续发展,手术治疗会很复杂,术后患者满意度也下降。有手术禁忌的患者或是不想进行手术的患者可制作Arizona支具。同时告知患者非手术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并且要定期随访。手术方法具有争议。早期的Ⅱ期病变,患者足弓中度旋前,伴轻或中度的跟骨内翻,距骨舟骨轻度的半脱位时,手术行跟骨截骨与肌腱移位就能纠正病变。但是要仔细查体,注意患者有无第1跖楔关节松弛或是跟腱挛缩。如有松弛可行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以消除不稳定。对于有严重外翻,距舟关节下沉造成严重足弓下沉的患者,治疗方法具有争议。多数医生进行跟骨外侧柱延长。一部分医生较少进行矫形手术。而是行距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目标是纠正足部畸形,最大程度保持功能。外侧柱延长可以通过跟骰关节进行,跟骨近端的外侧柱延长(Evan手术)愈合较好,较易进行。术后有跟骰关节炎的可能因此一些医生也进行跟骰关节的融合术。目前的研究表明,Evan手术后患者很少需要再次行融合手术治疗。术后护理无论是Evan手术还是跟骰关节融合术,外侧柱延长术后患者8周禁负重。在跟骨延长术后,患者8周到10周可以换石膏。穿靴形支具活动。跟骰关节融合的患者要石膏制动12周,8周时可以开始负重。去除石膏后开始轻度的三关节活动。内、外翻活动锻炼,以及足趾力量练习。预后与结果Ⅱ期的患者手术后三关节的活动较好,没有完整的内翻力量,但是足的力量比较完整的保留。足有轻度的僵硬无力或是足内侧、外侧无力,但并不产生症状。晚期的Ⅱ期患者足部活动及内翻力量较差,但是只要进行适当的矫正,结果还可接受。术后患者经常感到足外侧不适。在进行消遣性的体育活动时有些不适。多数患者足部功能较好,可步行或是进行锻炼。此类患者的治疗目标是最小的关节僵硬,最佳的对位对线。除了Ⅰ期患者并发症以外,Ⅱ期患者出现矫形不足和过度矫形的可能性大。跟骰关节融合、外侧柱延长术的骨不愈合也较常见。骨不愈合可以继续制动,但可能出现植骨失败和矫形失败。跟骰关节融合术后活动度丢失不如距下与距舟关节融合那样多。但是较Evan跟骨延长术影响要大。第Ⅲ期手术指征与禁忌征患者有明显的畸形但是没有疼痛,可以用Arizona支具进行保守治疗。如果患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也要列入手术禁忌。进行距舟关节融合和距下关节融合的患者术后不可能进行跑步活动,步行活动的体育锻炼也难完成。不平整的路面,过长时间的行走都对距舟关节术后或是三关节融合术后的患者造成不适。如果要行此类融合手术,必需有一个维持患者行走的补救方案。如果患者足的畸形完全僵硬,那么在麻醉后也不能有良好的足内翻。此时就需要时行足融合术后纠正畸形。融合关节数量取决于要纠正的畸形有哪些。最关键的是距舟关节的矫形,这个关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关节融合的位置。术后护理,8周内禁负重,X线检查足的位置与骨愈合情况,条件允许再开始4周的部分负重,12周拆去石膏。制动靴内4周,再转为普通鞋。预后三关节融合术后可明显减少第Ⅲ期患者的疼痛。有的患者术后活动非常好,不过进行体育运动还是会受限。包括跑步也会受限。并发症后足融合的并发症有不愈合与畸形愈合。正确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中要通过肉眼仔细检查足跟与前足的位置,能过X线可是透视检查关节的位置。原位融合时不能让畸形残留。术前距骨在踝穴的位置很好,但是由于三关节融合术后三角韧带应力增加,韧带劳损,距骨可出现外翻。这种情况可能造成融合失败。术前如果发现距骨已经有倾斜,那么行三关节融合术要谨慎。术中要注意跟骨与足的对线,术后患者可以用支具可是夹板不过不能阻止畸形的发展。第Ⅳ期手术指征与禁忌Ⅳ期患者的手术治疗选择有限,大多数的患者术后不能纠正踝穴内的距骨倾斜。因此术后尽量用支具或AFO固定。踝穴内距骨严重外翻倾斜的患者行三关节融合术后,踝关节水平出现进行性畸形很大,随着畸形的进展,大多数出现关节炎。治疗关节炎和踝部畸形的最有效办法是进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术后活动受限,因此只对活动能力已经很小的患者进行此类手术。少数患者活动性的畸形,但是距骨在踝穴内也有明显的外翻畸形,手术治疗这样的患者可行非融合性的纠正,但是手术不能控制踝穴内的畸形进展。也可行三角韧带重建,短期的手术结果尚可。术后行踝关节融合术后下肢活动的力矩增加,可能造成骨不愈合。因此,患者术后至骨愈合期间禁负重。约8周,之后穿一个靴形的支具,由于患者踝关节不能活动,穿运动鞋或是摇椅底的鞋子加内垫以改善活动。预后术后患者活动受限。不过患者术后也可蹒跚行走,患者不能过多的走动,最多走几个街区。功能上讲患者术后的功能与较好的膝下截肢患者差不多。如果患者有完整的三角韧带,可行踝关节置换。
足踝运动损伤的深度剖析在所有运动创伤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踝关节扭伤,约占所有运动创伤的16%以上,每天约一万人中就有一例踝关节扭伤。如此算来,英国每天有5000例患者,美国有27000例患者,中国则会有约130000患者。以下就足踝常见损伤分别叙述。一、踝关节扭伤前面已经提到,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疾病,扭伤后可以发生很多种伤情,包括韧带损伤或断裂、骨折脱位,关节软骨损伤、肌腱损伤或断裂等。通常我们所说的扭伤是指韧带损伤或断裂,其中以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为主,内侧韧带损伤较少见。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三根韧带,防止踝关节向前、后脱位和向内过度翻转。常见的损伤原因是踝关节向内翻转、同时足向内旋转扭伤,距腓前韧带最先断裂;如果暴力持续,跟腓韧带随后断裂。距腓后韧带很少发生断裂。扭伤后外侧肿胀、疼痛,严重时有瘀血,伴活动受限,甚至不能负重行走。检查可以发现外侧压痛,踝向内翻转时疼痛。医生常做两个特殊检查: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内翻侧搬试验提示距腓前韧带或/和跟腓韧带完全断裂。X线检查,尤其是应力位片对判断外侧副韧带损伤有意义。核磁共振(MRI)可较清晰地显示踝关节外侧韧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踝关节内侧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比较强大,除非较大暴力一般不易损伤,诊断方法和外侧韧带损伤类似,区别在于损伤动作和检查动作都是踝关节向外翻转,足向外旋转。踝关节扭伤在急性期应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后期进行肌肉力量、灵活性和平衡训练。距腓前韧带单纯断裂者应在石膏固定3~4周后开始功能康复。根据关节的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尽快的、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如果踝关节明显不稳定,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均发生断裂时需手术治疗。手术将撕裂的韧带缝合,如果韧带从止点撕脱,难以直接缝合时,应进行韧带止点重建术。踝内侧韧带(三角韧带)断裂二、踝关节骨折踝关节骨折一般在踝关节扭伤和车祸中多见,运动项目中容易发生骨折的有跳伞、滑雪、跳远和足球等。踝关节骨折通常与韧带损伤一起发生,治疗时需要考虑韧带损伤的情况。有三种情况可能造成踝关节骨折:①踝关节向外侧旋转加翻转伤,这种伤主要造成内外踝的骨折,同时可以出现下胫腓关节分离;②踝关节向内侧翻转加旋转伤,产生楔子作用。可发生内踝骨折,暴力过大则同时发生外踝骨折、下胫腓分离和远端胫骨后髁骨折;③距骨向后或向前冲击胫骨关节面引起的骨折,原因是足跟受到外力冲击时,距骨撞击胫骨天花板发生胫骨前部或后部的骨折,有时伴距骨脱位。如果在运动场地经检查后怀疑骨折,应立即用棉花垫加压包扎小腿下1/3及足踝部,然后用夹板或支具临时固定,转送医院进行正规治疗。由于踝关节骨折复位不佳将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因此骨折复位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没有移位的骨折或手法整复后保持稳定的骨折,石膏固定4~6周。手术治疗用于难以手法整复和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需切开复位,用钢板和螺钉固定骨折处。骨折切开复位后先用克氏针或复位钳临时固定,然后使用钢板或螺钉等内固定物。三、足球踝足球踝的医学名称为踝关节骨性关节病,又被称为运动员踝、踝关节撞击性骨疣。多见于足球、体操、篮球、滑雪、举重运动员以及舞蹈演员,可严重影响正常训练和比赛,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足球踝的主要特点是关节软骨损伤、骨赘形成和慢性滑膜炎。发病原因为:①踝关节反复微小的创伤形成反复撞击,导致骨赘形成、继发骨折或关节游离体;②踝关节韧带损伤导致的关节不稳定,增加了关节软骨的受力,造成软骨损伤,引起关节软骨的退变;③严重的外伤如骨折或脱位直接造成软骨损伤和创伤性骨性关节炎。足球踝的主要表现为与运动有关的踝关节肿胀、疼痛。最常见的症状是是跑跳痛和全蹲痛。检查可以发现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受限。X线和MRI可以较清楚地显示骨赘和软骨损伤的部位、程度。足球踝早期,许多运动员仍可进行正常训练,骨赘较大者也不一定引起症状,因此保守治疗还是很重要的。治疗时首先应该改进训练消除病因,严格控制引起踝关节疼痛的动作。例如,体操运动员应控制高下法的数量,足球和滑雪运动员应暂停专项训练。对于症状较轻的病例,不需要完全停止训练,减少踝部损伤动作、使用绷带或粘膏支持带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即可。症状较重时可进行理疗、按摩或痛点封闭。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无效,关节内有游离体影响活动或有“卡”的表现,应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增生的骨赘,处理软骨损伤,促进修复。晚期严重的病变则需切开手术,包括踝关节融合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足球踝的预防包括加强足踝部的肌肉力量练习,以保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严格控制体操、滑雪和舞蹈训练的次数,并定期检查;训练时用绷带或粘膏支持带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四、肌腱断裂足踝部的肌腱很多,共同维持足踝的运动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腱、胫后肌腱和腓骨肌腱。跟腱断裂造成的功能障碍最严重,因此以跟腱断裂为例,讨论肌腱断裂的相关问题。跟腱是人体最强大的肌腱之一,能承受很大的张力,除有个别疾病外,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发生断裂,但是学生、运动员及演员中却非罕见。近年来由于体育运动及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跟腱断裂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其中以体操运动员及武打演员更为多见。跟腱断裂的原因包括直接外力如锐器割伤、撞击与间接外力如空翻等跟腱异常受力。间接外力而发生的跟腱断裂可能与跟腱本身先有疾病或受伤有关。运动员跟腱断裂则与足过度背伸(勾脚)发力造成跟腱受力异常增加有关。直接外伤所引起的跟腱断裂皮肤往往裂开出血,伤口内有时可见跟腱组织。如果不仔细检查容易疏漏。间接外力所引起的跟腱断裂在受伤时顿觉跟腱部疼痛,有被踢或棒击感,可听到“啪”的响声,随即足踝动作失灵,不能站立或行走,出现疼痛、麻木、发胀感。检查可见跟腱外形消失下陷,压痛敏锐,特殊检查如捏小腿三头肌试验阳性。通过检查大部分跟腱断裂都能明确诊断,如果有疑问,可通过超身波或核磁共振检查来帮助明确。跟腱断裂有一些石膏固定治疗的病例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对于运动员、演员、运动量大年轻人和重体力劳动者来讲,除非在无条件进行手术或局部皮肤有感染不宜手术的情况下,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法,否则以手术为宜。手术修补原则是断端纤维稍加缝合同时用腱瓣加固。腱瓣加固能增加跟腱的强度,减少再断的可能。手术后需长腿石膏固定(从大腿根部至足尖),3周后改为短腿石膏固定(膝以下),4周后每日在床上去石膏练习踝的主动屈伸活动,6周后穿矫正鞋下地走路,并逐渐将后跟减低,同时,用各种体疗器械练习踝的屈伸活动,约在术后3个月可练习跑步,6个月后才可以恢复伤前运动水平。跟腱部分断裂多数病例均有一次急性拉伤史。但个别病例无急性病史,以致诊断错误。多数病例都在完成强度较大的运动动作时疼痛。足踝损伤有很多,以上只是介绍了最常见的几种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祝愿体育爱好者在运动时候能多一些欢乐,少一些伤病。
2014-05-24江苏省中康复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 一、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足跟痛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足跟痛最常见在早晨起床落地的时间第—、二步最痛,走几步後便可以逐渐缓解为特点的脚跟疼痛。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故而气血四未不达则发生足跟痛。一些人有持久性足跟痛,只要足跟着地或行走,足跟底就疼痛难忍。双侧足跟底疼底疼痛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局部不热、不红、不肿。中医认为这是“肾阳不足”。很多女孩为了爱美常年穿没有跟的拖鞋,而招致风寒邪气入侵,累积下来,年岁大点就会诱发足跟痛。每当发生足跟痛时,首先要纠正保暖的问题,特别是足跟的保暖非常重要。应及时佩穿软质保暖的休闲鞋(旅游鞋)这样既能保暖又能保护足跟。使得足跟具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减少足跟痛的发生。中医的治疗根据四诊的辨证分析,具体分为补益肝肾,活血止痛的调理之外。予以局部的推拿,揉点,摇抖等手法,取穴有足三里,太溪,照海,提拿跟腱,被屈足踝等温补的手法配合治疗。应用一些解毒消肿的中药浸泡双足。
冲击波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的新疗法20世纪80年代德国工程师和医学专家合作,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冲击波碎石机(DornierHM3),用于肾输尿管结石的碎石术(SWL),后相继研制了不同型号的碎石机,用于胆道和胆囊结石的碎石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继冲击波碎石术成功用于泌尿系和肝胆系结石后,人们又将高能冲击波技术引入骨科领域,首先用于治疗骨折愈合延迟和骨不连,临床试验实现了骨愈合。这一成功范例又引出一个全新的概念——ESWT,即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ShockWaveTherapy)。由于ESWT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一开始便引起了欧洲骨科界注目。德国的骨科医生用来治疗肩关节钙化性肌腱炎,网球肘,足底筋膜炎,假关节;美国的骨科医生用于治疗慢性跟痛综合症(足底筋膜炎),单次ESWT成功率达76%,重复成功率81%。2000年10月美国FDA正式通过了瑞士HMT冲击波治疗机治疗跟痛综合症的认证。目前,西欧各国已用于10种骨科疾病的ESWT应用,已成为治疗特定运动系统疾病的新疗法。21世纪初,西欧各国ESWT的应用不断扩大,已试验用于骨缺血性坏死,特别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成功应用,取得巨大的成功,这项技术风靡欧美等国。在我国冲击波碎石机的研制于1983年初正式起步,2003年研制出了体外冲击波治疗机。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于2000年8月批准冲击波疗法用于临床治疗骨科疾病[注册号:国药管械(试)字2000第302156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于2000年10月核准通过冲击波于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台湾卫生署于2002年四月审查批准冲击波于骨科临床治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于2002年七月间核准瑞士HMT冲击波治疗机用于临床治疗骨科肱骨外上髁炎、骨不连、肩部钙化性肌腱炎及足底筋膜炎[注册号:国药管械(进)2002第3210888号]:对跟腱炎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也有一定疗效。其它如韩国KFDA也都在2002年相继核准。PS:冲击波是物体高速运动或爆炸时,引起递质急剧而强烈压缩并以超音速传播的过程,属于机械波,同样声波也是一种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压力脉冲可被视为脉宽极短的声波,若正相压力在极短的时间内从环境压上升至最大压力,就是冲击波,也称为激波。冲击波的特征:(1)极快的上升时间(<10ns< font="">);(2)极高的正向压力(达100mpa);(3)极短的持续时间(<10us< font="">);(4)有一负压相;(5)有一宽频谱。冲击波技术的科学性冲击波是一种能量和动量的传递过程,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通过冲击波能量突然释放产生的波,作用于局部组织而达到治疗效应。这种根据物理学、几何学、生物学原理达到临床治疗目的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性。临床应用证实,冲击波技术通过以下几方面而体现其科学性。1、冲击波特性的应用:冲击波的某些特性是用于临床医学的必要条件。其一具有较高能量。冲击波碎石技术所用聚焦冲击波具有102-103N.Kg/cm2的压强,为破坏脆性结石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其二其穿透力强,这一特性保证了冲击波在体内传播,不会大幅度衰减,又不造成人体组织的损伤。2、聚焦技术:聚焦技术是根据冲击波的聚焦特性,利用物理学和几何学设计的创新技术。未经聚焦的冲击波是散射式的,经过聚焦的冲击波是聚焦的。聚焦冲击波作用组织靶标后产生非侵入式的治疗目的,从而减轻了皮肤痛感及组织损伤程度。3、传播介质的选用:冲击波产生后,需要一种介质将其能量经皮肤穿透逐层组织到达治疗目标。由于水的物理性质与人体组织相近,在物理学上,可将人体软组织视为生理盐水。冲击波在生物软组织与水之间的传播如同在一个均质场传播一样,能够有效地进入人体内。故SWL和ESWT中,水是用作冲击波传播介质的最佳选择,治疗中避免了冲击波进入含气脏器而发生损伤。4、破坏方式的选用:当冲击波在治疗体内结石和尿石时,是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大能量式迅速粉碎;二是小能量式缓慢粉碎。在总能量相同条件下,大能量有快速碎石作用,但也造成组织损伤;而小能量式在脉冲连续作用下,可使结石逐渐开裂、解体、破碎,终成细砂,是组织损伤小。故利弊选择而得利。5、生物效应的利用:冲击波进入人体后,自然会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生物学效应。ESWT就是利用冲击波各种生物学效应来治疗运动性疾病。具体体现为:应力效应——作用于骨组织使其形成出血和血肿,是陈旧性骨折端发生骨细胞和粘蛋白的粘合作用,激活成骨细胞,实现骨愈合。同时,在细胞水平上的神经刺激作用,钙沉积物降解,用于治疗骨增生、肩周炎、网球肘、关节早期融合、肌鞘膜粘连、硬化性骨病灶等。空化效应——消除骨摩擦产生疼痛,刺激栓塞的血管,加速血流,改善血流循环,激活成骨细胞,加速死骨和坏死组织的分解,促进血管再生和骨组织再生,用于治疗各种骨坏死,关节腔积液,骨不连等。
此运动方案针对躯干核心区:腹部和腰部。 选择合适的弹力带阻力水平到每个动作能重复完成8到12次为一组,共进行2到3组。 如果有损伤或疼痛,请向您的医生咨询。1.仰卧位腹肌收缩 将弹力带两端牢牢系于地板附近的固定物体上; 仰卧,双膝弯曲; 手臂向前伸,双手靠近紧握弹力带中间; 保持肘部向前伸直,躯干向上屈曲,使双侧肩胛骨抬离地面; 保持并慢慢返回。 小贴士:保持双肘伸直,确保双侧肩胛骨抬离地面。 2.下腹肌练习 仰卧,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将弹力带拉伸至膝部上方,并在膝部下方交叉; 双手紧握弹力带两端,并将手臂置于体侧,肘部伸展; 膝部上举,使臀部离开床面,慢慢返回。 3.斜角下拉 将弹力带牢固固定于头部上方; 双手在肩部上方靠近固定处紧握弹力带,躯干略向弹力带旋转; 双手向对侧髋部拉伸弹力带,并转动躯干,慢慢返回。 注意:训练者需注意保护眼睛或配戴护目镜,以防弹力带滑脱或断裂。 4.斜角举高 把弹力带牢固固定在靠近地面之上; 开始时髋关节和膝关节微屈; 双手紧握弹力带,朝弹力带固定处旋转躯干; 双手将弹力带举高超过对侧肩部,躯干向对侧旋转远离弹力带固定处,慢慢返回。5.长坐位躯干伸展 坐在地板上,双腿伸直; 弹力带中部套在双脚上,双手在胸口紧握弹力带两端; 保持躯干挺直,伸展髋关节来使躯干后仰拉伸弹力带,慢慢返回。 6.站立位躯干侧屈手过头 站立位,双脚分开以肩同宽,髋膝关节微屈保持背部挺直; 双脚牢固踩住弹力带的中部,双手抓住弹力带两端; 一侧的手臂伸展过头,肘部伸直; 躯干向对侧屈,慢慢返回。 7.坐位躯干旋转 在身体的一侧牢固固定弹力带,训练者坐于椅上; 双足平放在地板上,保持背部挺直; 双手紧握弹力带在胸部水平; 向另一侧旋转躯干拉伸弹力带; 保持并慢慢返回。 小贴士:避免躯干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