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稍凉的毛巾(约25℃)在额头、脸上擦拭。 2、将衣物解开,用温水(37℃左右)泡澡,可使皮肤的血管扩张,体热散出。每次泡澡约十至十五分钟,约四至六小时一次。 3、肛温38℃以上者可使用冷水枕,以利用较低的温度作局部散热。 4、用温水加上 70% 的酒精,以一比一的比例稀释,稀释后的水温约为 37℃ 至 40℃,再擦拭四肢及背部。 注意事项1、卧床休息:发烧时请卧床休息,以利於恢復体力,早日康復。补充水分。发烧时体内水分的流失会加快,因此宜多饮用开水、果汁、不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 2、避免穿过多的衣服或盖厚重的棉被,因为这会使身体不易散热,加重发烧的不适。 3、遵照医生嘱咐,定时定量服用药物。
癫痫,俗称“羊痫风”、“羊羔风”、“羊角风”。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脑部慢性综合征,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元异常放电是各种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任何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的致病因素均可诱发癫痫。根据病变累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和自主神经等不同程度的障碍。痫性发作则是指单纯感觉性、运动性和精神运动性发作,或指每次发作及每种发作的短暂过程,患者可同时有一种或几种痫性发作。正常人由于感冒、发热、电解质失调、药物过量、长期饮酒戒断、睡眠不足等也可引起单次痫性发作,但不能诊断为癫痫。癫痫因其临床表现复杂,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中医学的痫证(与癫痫大发作基本相似)、头痛等范畴。
作为临床一线医生,在急诊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急切的声音--“孩子发烧、抽了,怎么办?",特别是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们,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伟大的母亲会好不犹豫的把自己的手指塞进患儿口中、按压患儿人中、掐虎口,甚至是把宝宝放到浴缸里“物理降温”。。。。。下面几张图,你中招了几个?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热性惊厥的诊断及预防(各位看官,此处敲黑板哦) 1.定义 热性惊厥--根据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标准,该疾病为一次热程中(肛温≥38.5℃,腋温≥38℃)出现的惊厥发作,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无无热惊厥史。通常惊厥发生于24h内,部分表现为惊厥起病,发作后或时立即出现发热,注意与癫痫鉴别。-----也就是说,热性惊厥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抽搐,如脑炎、癫痫、肿瘤等。 2.分类 单纯性和复杂性,此处作为简单了解内容,详情可咨询我哦(不是10086哦,哈哈),至于惊厥持续状态,属于超纲内容,后期有机会详聊哦。 3.病因 一句话--尚不明确(可见医学的发展还需咱们下一代的继续努力)。目前多认为与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鼻炎、肺炎等)、脑发育不成熟、遗传易感性(父母有类似病史)有关。因此,我们的宝宝们找对象记得多问问对方家人健康情况哦。。 4.诊断 目前多结合临床表现、家族史、必要时腰椎穿刺、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具体需要做哪项检查,需要医生的专业知识判断了。 5.治疗 一般热性惊厥持续1-3分钟可自行缓解,期间我们需要做什么呢,参考下图(切勿出现片头出现的错误操作哦)。若大于5分钟,则需药物治疗,此时,我想大家应该记住的电话号码应该是120吧? 6.预后 单纯性热性惊厥预后良好,对于复杂性/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需要更专业的医生咨询。 最后,我们提醒各位宝爸宝妈,若出现下列情况,记得及时住院治疗: 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首次发作年龄<18月龄 感染重/感染原因不能明确 复杂性热性惊厥/惊厥持续状态(简单解释:反复抽搐不能自行缓解) 写到最后的话-----“女子本柔,为母则刚”,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大多数为母亲,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温暖与爱,现在我们需要把爱,毫无保留的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作为新手父母,我们的面对疾病时候应该更加坚强、勇敢,避免焦虑与恐惧,因为我们传递爱的时候,也需要传递一些更积极的力量,相信我们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好孩子、一切也都会美好起来!!!!(比心)最后的最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我哦,必删
有时,单用一种药物来退烧,还没到下次服药时间又出现发热,这种情况下有些医生会建议同时或者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同时/交替用药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很多父母关心的是孩子能否同时/交替用药。这个问题仍存有争议。一般来说,建议儿童交替用药,而不是同时用药,另外,父母需谨慎控制剂量,不要用药过量。 大部分患者一种退烧药就有效,但是如果服药后1-2小时体温仍不降,在对两种药物都耐受的前提下,可以服用另一种不同药物来帮助降温。这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救命的。为什么要等1-2小时再服药呢?因为药物起效通常需要45-90分钟。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多吃药。 同时/交替用药的时候,两种药物仍要遵循推荐的用药间隔。泰诺推荐每隔6小时用一次,布洛芬6-8小时。建议可以用纸笔记下来每次给药时间,避免遗忘。总之,这两种药物的药效是有人群差异的。为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尽可能服用最少剂量的药,这也是用药的最基本标准。
有时,单用一种药物来退烧,还没到下次服药时间又出现发热,这种情况下有些医生会建议同时或者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同时/交替用药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很多父母关心的是孩子能否同时/交替用药。这个问题仍存有争议。一般来说,建议儿童交替用药,而不是同时用药,另外,父母需谨慎控制剂量,不要用药过量。 大部分患者一种退烧药就有效,但是如果服药后1-2小时体温仍不降,在对两种药物都耐受的前提下,可以服用另一种不同药物来帮助降温。这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救命的。为什么要等1-2小时再服药呢?因为药物起效通常需要45-90分钟。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多吃药。 同时/交替用药的时候,两种药物仍要遵循推荐的用药间隔。泰诺推荐每隔6小时用一次,布洛芬6-8小时。建议可以用纸笔记下来每次给药时间,避免遗忘。总之,这两种药物的药效是有人群差异的。为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尽可能服用最少剂量的药,这也是用药的最基本标准。
被多数人叫做“抽痉”的情况在医学上称之为“惊厥”。惊厥常常表现为突然出现全身或局部痉挛性抽搐,多伴有意识障碍、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发作持续时间短,严重者反复多次发作。 抽痉的原因: 1. 婴幼儿持续高热是诱发惊厥的高危因素。 2. 患有脑或神经系统疾病的孩子也容易惊厥。 孩子抽痉怎么办? 1. 合理做好降温措施,避免孩子持续处于高热状态,就能够有效地预防惊厥。 2. 对于原有脑部疾病伴有感染者,低、中度发热即会引起患儿惊厥发作,且为反复发作的高危因素,对这部分婴幼儿,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给予口服退烧药,并根据医嘱口服安定片(0.2-0.3mg/kg)或口服鲁米那片(3-5 mg/kg),以预防惊厥发作。 3. 一旦发现婴幼儿惊厥,应立即解开患儿衣扣、裤带,使其静卧于床上。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让患儿头偏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抽搐极少出现咬伤,禁止往口腔内填塞筷子、手指等,以免出现二次伤害。 4. 严禁对患儿摇曳或大声喊叫等刺激,以防加重惊厥。 5. 如果是高热引起患儿惊厥,则应当退热。可用冰水毛巾或冰袋敷于患儿前额、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用温水擦浴,使血管扩张,皮肤发红,促散热。也可指掐人中,针刺人中、内关、合谷等穴止惊。 6. 惊厥反复出现,神志不清时,应密切注意患儿的呼吸、瞳孔、如出现呼吸浅快、加深而不规则,屏气,双吸气等症状,或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等,应考虑到患儿发生了脑水肿或脑疝,应立即送患儿到医院急救。
推荐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因为这样使用效果最好。 流感季节,有流感症状,不管有没有查出流感病毒抗体,都可以尽快使用,这样就不会耽误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奥司他韦只能抑制病毒繁殖,不能杀死病毒,用的晚了,流感病毒都复制的差不多了,后期应用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我们推荐在流感发病48小时内使用,如果在发病12小时内就使用,那可能减少3-4天病程,效果更好!这也是有些孩子使用药物后,一天就不发热了的原因。
有些家长会说,流感不是自限性疾病吗?干嘛要治疗,撑几天就过去了。话是这么说,但是有些人得了流感容易并发严重的症状,比如脑炎、肺炎等,所以需要治疗。另外,用上药后,能减轻些症状,能让病人舒服,所以,目前还是推荐患病后使用该药的。 以下情况立即使用奥司他韦: 1.小于5岁的儿童,尤其是小于2岁的儿童,只要是怀疑感染流感了,因为其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就建议要立即使用奥司他韦,减少并发症的几率。 2.目前住院的孩子,如果怀疑流感了,也要立即用上奥司他韦。 3.有慢性病史、免疫缺陷、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孩子,如果怀疑流感了,立即使用。 以上是孩子的情况,咱们也把大人的情况列一下: 1.孕妇、准备怀孕、产后的妈妈,如果怀疑流感,立即使用。 2.大于50岁的人,如果怀疑流感,立即使用。 3.住院的,免疫力弱的,长期慢性病的,如果怀疑流感,立即使用。 以下情况可以考虑使用奥司他韦: 1.所有健康的孩子,如果怀疑流感。 2.所有健康的孩子,如果怀疑流感,并且家里面有小于6月龄的宝宝,或者有上面那些情况的家庭成员。感觉这句话是废话,因为上一条说了,所有健康的孩子,怀疑流感都能用该药。 那咱们把上面的情况一总结可以看出,除了青壮年得了流感可以不治疗外,其他的都建议治疗了。哈哈,当然,青壮年也能用。
急救处理小儿一旦发生烫伤后,立即将被烫部位放置在流动的水下冲洗或是用凉毛巾冷敷,如果烫伤面积较大,伤者应该将整个身体浸泡在放满冷水的浴缸中。可以将纱布或是绷带松松地缠绕在烫伤处以保护伤口。 注意事项三级烫伤、触电灼伤以及被化学品烧伤务到医院就医。另外,如果病人出现咳嗽、眼睛流泪或者呼吸困难,则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二级烫伤如果面积大于手掌的话,患者也应去医院看看,专业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留下疤痕。 千万别忘了:紧急情况可以呼叫120
Vojta疗法由西德学者Vojta博士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创建,是一种集诊断、治疗、预防为一体的运动疗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来诱导产生全身的、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与改善患儿的运动机能,因此也称其为诱导疗法。本法有自成一体的Vojta姿势反射,用于早期诊断脑性瘫痪。Vojta法通过反射性腹爬和反射性翻身两种手技诱发患儿的运动能力、用身体各部位支持身体的能力、抬起身体的能力及移动能力,同时促进患儿肌肉收缩方向的转换等,进而改善患儿的异常姿势、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姿势运动模式的发育。 Vojta博士收治8个月以内的脑瘫儿及脑损伤儿113例,治愈109例,治愈率达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