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高尿酸可以导致肾损害,血肌酐升高,慢性肾衰竭,称痛风性肾病;而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因为尿酸排泄障碍,也会出现高尿酸血症。 如果一个患者,检查发现血肌酐和血尿酸同时升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高尿酸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还是慢性肾衰竭引起的高尿酸?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呢?临床上鉴别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1. 病史是关键资料 如果患者先有慢性肾脏病,血尿酸升高晚于血肌酐升高,那就是慢肾衰导致的高尿酸;如果许多年的高尿酸,血肌酐逐渐升高,那高尿酸肾病的可能性很大。 比如一位70岁的老人,发现高尿酸10年,近几年曾间断用过降尿酸药苯溴马隆,但一年顶多用2盒(每盒只有10片),近期曾有一次痛风发作;发现高血压3年,最高血压160/90mmHg,未用降压药。最近老年体检发现血肌酐高,肾小球滤过率为54.74 ml/min。根据专业分级,已经是慢性肾脏病3期,通俗的说已经是中度肾衰了。 老人的肾功能下降了,但尿蛋白阴性,这种情况可以排除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肾小球疾病。根据她长期高尿酸病史,诊断为痛风性肾病(高尿酸性肾病)。当然后期出现的高血压对肾脏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期高尿酸,尿酸沉积在肾小管、肾间质导致肾脏永久性损害,最后导致痛风性肾病。 研究证实,血尿酸水平,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者发生尿毒症的危险分别增加4倍和9倍。血尿酸每升高60 μmol/L,肾脏病风险即增加7%~11%,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14%。医生一再呼吁患者控制高尿酸、控制痛风,就是因为这些大数据得出的结论。 但是,临床上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病史不明,第一次就诊就发现二者同时升高,那应该怎么区分呢? 2. 血尿酸/血肌酐比值 以前,我国的血肌酐和血尿酸数值单位是mg/dl,现在改成了μmol/L。现在,欧美日等国家仍沿用mg/dl。 首先,我们可以先把μmol/L换算成mg/dl。具体换算方法是:血肌酐μmol/L除以88就是mg/dl;血尿酸μmol/L除以60就是mg/dl。 其次,进行血尿酸(mg/dl)/血肌酐(mg/dl)比值,如果比值大于等于2.5,高尿酸引起的慢性肾衰竭可能性大,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同时合并有原发性高尿酸血症。 一般来说,血肌酐≤132 μmol/L,血尿酸>540 μmol/L;血肌酐132~176 μmol/L,血尿酸>600 μmol/L;晚期肾衰,血尿酸大于720 μmol/L,高尿酸血症不仅仅是由慢性肾衰竭引起的。 痛风性肾病,控制血尿酸达标(300 μmol/L以下)是主要的治疗措施。慢性肾衰竭导致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治疗原发性肾脏病,控制血压等,是非常关键的治疗措施。当然,控制血尿酸达标,可以延缓肾损害,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1、治疗后约2小时即麻药消退后方可进食(麻醉消退2-4小时,个体有差异)。 2、治疗后至复诊期间,封药患牙侧请勿咀嚼,需刷牙但须轻柔。 3、治疗后两三日内,如有轻微疼痛或咬合不适症状多属正常反应。 4、治疗后应避免食过冷热辛辣刺激或较粘、较硬食物。治疗期间保证休息睡眠,减烟限酒,避免剧烈活动。 5、如患牙出现剧烈肿痛和封药脱落等特殊情况请及时联系复诊。 6、根管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患牙,牙齿抗折能力均降低(尤其是隐裂牙),容易牙齿劈裂导致拔牙。请避免使用患牙咀嚼硬物,并遵医嘱及时行嵌体、桩冠修复。 7、根管治疗后,机体有一个修复适应过程,短期内会有部分患者感觉不适,如情况不是逐渐加重可观察随访。 8、根管治疗成功率一般为80%-95%。确为无法治愈的患牙,必要时须拔除患牙。 做了根管治疗后的牙齿,缺失营养供应和水分,脆性大,容易牙齿劈裂,所以,做冠(牙套)很有必要。 一般根管治疗后一周就可以做牙冠,具体时间还是遵从医嘱,期间主要是观察治疗的效果。 那么根管治疗后,做牙套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根管治疗后做牙套前注意事项: (1)根管治疗后在做牙套之前,应尽量避免用患侧咬物,尤其是硬物(比如骨头、坚果类食物),以免牙齿崩裂。一般来说,做牙套期间医生会在牙体预备后制作临时牙套(即临时冠)保护牙齿。 (2)避免粘性食物,以免根管治疗后牙齿的暂封材料脱落。 (3)保持饭后漱口和早晚刷牙,以免食物残渣堆积和菌斑、牙石形成,导致牙龈红肿,影响复诊时牙体预备、牙套的戴入和口腔健康。 保持饭后漱口和早晚刷牙,以免食物残渣堆积和菌斑、牙石形成,导致牙龈红肿,影响复诊时牙体预备、牙套的戴入和口腔健康。 2.做牙套后注意事项: (1)初戴时可能有轻度不适感,患者应耐心练习使用,逐渐适应。一般一周后仍有不适或疼痛者,应及时复诊修理。 (2)应保持认真刷牙,尤其是牙套与基牙的接合处,避免食物残渣堆积和菌斑、牙石形成,防止出现牙龈炎、牙龈萎缩和继发龋。牙缝间可使用牙线清洁。 (3)如果所做牙套为烤瓷冠或全瓷冠等,则不宜咬太硬的食物,因为烤瓷冠或全瓷冠受到较大的咬合力可能会崩瓷。如果出现崩瓷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一般需要将原有的烤瓷冠或全瓷冠去掉后,重新做牙套修复。
肾病号称沉默杀手,不过也并非没有表现,但如果你出现这些非典型症状,那或许是你的肾脏在求救了: ” 1、尿尿有泡沫 健康人每天排尿4~6次,尿量约1000毫升~2500毫升,如果尿量过多或过少,或者起夜次数过多,小便有泡沫,就应引起注意。 ” 2、全身没力气 肾功能不好时,很多废物难以从尿里排泄出去,会出现精神不振、疲劳、乏力等感觉。 ” 3、出现水肿 慢性肾脏病的患者由于肾脏排泄功能下降,肾脏分泌的激素紊乱以及尿蛋白的流失,出现水钠潴留,造成眼睑及双下肢浮肿。 ” 4、胃口不好、恶心呕吐 慢性肾病患者会出现多种消化道症状,尤其是出现胃肠道水肿后,常有不思饮食、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肾功能衰竭时,血中尿素氮增高,在肠道中分解为氨,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恶心呕吐。 健康人每半年检查尿常规就可及早发现是否有肾脏疾病。如果有早期肾病,尿常规会有异常,此时再增加一点花费,查一查肾功能即可确诊。
感冒刺激会加重肾病负担 为什么寒冷的冬天会成为肾病患者的一道“坎”呢?这是因为当天气变冷后,人体为了抵御寒冷,会不自觉地通过增加食量来产生更多的热量以抗寒。如果此时肾病患者没有好好管住自己的嘴,一不小心吃多了,尤其是摄入过量富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而新鲜蔬菜、水果又摄入不足,就容易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原有的肾病加重。 而且,天冷很多人喜欢躲在温室里不愿运动。吃多了、运动少了,都不利于肾脏的血液流动及体内的新陈代谢。因此,容易使得积聚在人体内的代谢物得不到很好的清除而加重肾脏的负担,最终导致肾脏硬化、萎缩。 另外,在寒冷天气时,如果人的抵抗力较低,就容易遭到病毒侵袭而“中招”。一个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没什么大碍的感冒,对肾病患者来说却可能是一个不良的刺激,感冒的发热、用药及免疫反应等,都可增加肾脏的负担而导致肾病患者原有的病情加重,所以冬季预防感冒对肾病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过冬从饮食、运动、防感冒着手 那么如何才能让肾病患者安全过冬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饮食 饮食上要注意不要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平时适量摄入的蛋白最好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鸡蛋、鱼、瘦肉等。另外,肾病患者在饮食上还要注意低盐饮食,尽量少吃甚至不吃含盐量较多的腊肉、咸菜等腌制品。如果患者已经浮肿、尿量减少,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吃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少尿的肾病患者,为了防止高钾血症的出现,还要注意限制含钾高的水果、果汁或蔬菜、菜汁等的摄入,如香蕉、柑橘、椰菜等。 2 运动 肾病患者在冬季天气比较好的时候,仍需坚持适当运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抵抗力以减少感冒发生的次数,减少对肾脏的损害;另一方面,适当的运动还可以促进肾脏血液的正常流动,预防肾小球硬化等问题。肾病患者的运动以强度适中、不感到疲惫等比较舒缓的运动为宜,如饭后散散步、慢跑、太极等。在运动过程中注意保暖,以免受凉。但如果是在急性肾功能损害时,则要注意卧床休息,尽可能多地使肾脏得到血液的供应来延长和保护肾脏。 3 预防感冒 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户外回来要注意洗手、洗脸,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动,注意适当增加衣物,以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最近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违背了做医生的起码的道德准则!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参与其中。其中不乏教授,主任!直接败坏了我们的行业形象。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大米!! 我们要坚守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誓言!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患者的同情心;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还应具有高尚的医德。从行业特点、职业要求和本院实际出发,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抵制 “回扣”、“红包”、“大处方”、“滥检查”等行业不正之风。有的老百姓上城来看病,就带了100元,为什么有的大夫非得开100多元的药物呢? 当今,兽医真是横行! 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从源头抓起,你们的幸福建立在老百姓痛苦之上,你睡得香,吃得舒服吗? 白衣天使,难道真演变成白衣饿狼了吗? 痛心疾首啊!卫生行业肩负着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荣职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知荣耻,树新风,做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