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近30年,经常有患者咨询是否适合中医诊治,尤其近些年各类媒体都在大谈养生保健话题,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及本人的临证经验,简要归纳如下;1.功能性疾病:如神经官能症、胃神经官能症、肠道激惹综合征、习惯性便秘、慢性消化不良、头晕目眩、疲倦无力、心悸、失眠、健忘、无名发热等病症,做各种检查无明显器质性变化。2.慢性病和老年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炎、慢性泌尿系感染、中风后遗症、高脂血症、糖尿病、贫血、耳目失聪等病症。3.神经精神科疾病:如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狂躁、忧郁、神经官能症、面瘫等病症。4.皮肤科疾病:湿疹、神经性皮炎、脱发等。5.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及经前期、更年期综合征、痛经、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不育、阴冷、更年期综合症、妊娠及产后疾患(产后无乳、回乳)、乳腺小叶增生等。6.男科疾病:阳痿、遗精、少精、死精、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等。 7.儿童疾患: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上感、腮腺炎、病毒性肺炎等)、小儿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及营养不良等。8大病初愈恢复期:对大病初愈后的康复期中出现全身疲乏、头晕、失眠、没有食欲、消化不良、盗汗、低热等不适.9. 亚健康状态的调理。
某一种病证应吃或应忌什么饮食,这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规定的,也就是根据饮食品的性味功用,结合病情来决定的。 中医师诊病后,对病人的饮食宜忌即做出原则性的嘱咐,例如忌“生冷”、“油腻”等,这样原则性的交代,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至于“生冷”、“油腻”等包括了哪些饮食品,今分别举例介绍如下。 1油腻 主要是指各种动物的脂肪及肥肉。 这对于一切外感病及急性病实证(伤寒、温病、伤风、感冒、疟疾、发痧、黄疸、吐泻、脚气、喉痹、疮痈、目疾等)、湿热、痰饮、慢性脾胃病、慢性病伴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均忌之。 慢性病消化力强,而现阶段虚证者可以酌量食之。 2荤鲜 指新鲜的禽肉或兽肉。 一切外感热病及急性病实证时均忌之。 热病恢复期及虚证可以选食猪、牛肉,尤其是动物内脏,如肝、腰之类更为相宜。 但猪头肉、公鸡、鹅肉等发物,其病者均不相宜。 急性病恢复期初进鲜肉时,应略加盐罨制三四小时后再烹食。 3鱼腥 包括河鱼、海鱼、鳖等—切水族,如鲤鱼、鲢鱼、鳗鳝、沙鱼、海参、虾、蟹、蛏子等,其产于海中者又称为海鲜。 鱼类多数具有滋补性能,所以外感卒病属于实证者均忌之。 另一方面鱼类多具有发病的副作用,李时珍说:“丹溪朱氏言诸鱼在水无一息之停,皆能动风动火。”所以有哮喘、疟、痢、疥疮等病的人要忌多种鱼腥,对海鲜尤忌。 其在热病恢复期可酌食白鲞、鲫鱼、鲻鱼等以佐餐,惟海蛇能清热化痰,开胃润肠,诸病多不忌食。 至于海参、鲍鱼、淡菜、干贝、鳗、鳖之类,味厚补益力强,各种虚弱证可选食之。 蚬、蚌、螃蟹之类其性甚寒,脾胃虚寒者忌之。 4辛辣 指生姜、胡椒、花椒、辣椒、芥泥等辣味食品,都属热性,温病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均忌之,寒证可酌食。 5瓜果 包括西瓜、香瓜等生食的瓜类和各种水果。 伤寒、温病有表证时、虚寒病证及脾胃弱者均忌之。 伤寒、温病表证解后,在化热时期及杂病之热证可选食西瓜、藕、梨、荸荠等水果以清热解毒。 水果之偏于寒性者,如西瓜、柿子、柑子之类,见外感风寒、中气虚寒、痰湿内阻、胸腹痞满、产后、病后、泻、痢、消化力弱,均非所宜。 果之偏于热性者,如桃、梅、杏、李、杨梅、樱桃之类,又能助火、生热、酿痰,患热证者忌之。 病中思食水果者,以苹果、鲜藕为佳,可少少与之。其余百合、莲子、芡实等具有清补作用,热病后阴虚或杂证之属阴虚者,可煮食之。 6生冷 指生菜(如拌莴苣、生拌黄瓜等),冷食(如冰棍、冰激凌及冷藏食物),以及瓜果等。 见表证寒证,脾胃病均忌之。 7煿炙 指油煎食品,如油炸饼、熏鱼等等,见外感时邪及内热者患疮疡者均忌之。 8厚味 指过咸、过甜、过鲜、味之过浓厚者,以及烟、酒、浓茶等。 对外感证、实证、热证、湿证、哮喘、咳嗽、肝阳、消渴等病证均忌之。 养生者以淡饮食,薄滋味为贵。 9发物 指鱼腥、公鸡、鹅、虾、蟹、猪头肉、蘑菇、毛笋、酒精等能动风、发疮、发疟疾之物,均非病人所宜食。 100滞气食品 如番薯、芋头、熟栗、莲子等食之壅气之物。 凡热病、黄疸、痰湿、中满、痞闷、脚气、消化不良症均忌之。 11硬固食品 如竹笋、生栗、生白薯等,凡病中及消化不良者均忌食之。 12消伐食品 指毛笋、芥菜、生莱菔等能消滞化痰的食品。 食之胃中易起嘈杂之感,凡虚体、有胃痛宿恙者及服食补品时均忌之。 13盐酱 指食盐、及盐腌食品、酱及酱制食品等。 凡患水肿、鼓胀病者忌之,其余咳喘、肝阳等病宜清淡者,则宜低盐食品,腌腊之品亦非所宜。 14甜食 糖、蜜及其所制食品。 凡湿热、呕吐、痞满、腹胀之属于实证者均忌之,痧胀、湿热、霍乱及消渴尤为大忌。 写在后面 关于忌口,从病人来说,生活上受到限制,很不方便;另一方面,又顾虑到营养问题,自然会有很多人不同意这样做,但是为了疾病的迅速痊愈,不能不克服一些困难。 至于营养方面,应当这样来看问题,中医的禁口规定,对急性病禁忌面较广。 例如急性热病表证时期,忌油腻、荤腥、鱼鲜、辛辣(寒证不忌生姜)、瓜果、生冷、煿炙、厚味、发物、滞气及硬固食物等,只能吃些流质,豆浆、藕粉、稀饭(视病人食欲而定)、蔬菜汤之类。 这是因为急性热病初起大多数是食欲不振,消化力差,勉强进富于营养食物,未必对身体有益; 其次,急性热病初起是实证,宜攻不宜补,病体须抵抗外邪,不能再增加其消化负担; 再则急性热病进行期的过程并不太长,而且自表证解后到恢复期,均逐渐缩小禁忌面,暂时性的减低营养,影响健康不太大。 为了早日恢复健康,应该使病人认识这些。 至于慢性病则禁忌面窄,仅仅是禁食某一部分食品,困难和影响身体营养当不至于太大,这是比较容易执行的。 转自微信肖相如频道
随着人们对祖国医学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中草药来养生、保健以及治疗疾病。但当我们把一包包中草药拿回家以后,到底该怎样正确地煎煮和服用,才能使中药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呢? 煎药器具 器具 一般要用陶瓷器具、砂锅为好,也可以不锈钢器皿代替,但万万不可以使用铁锅、铜锅煎煮和浸泡中草药,因为铁锈、铜锈易和中草药形成有毒物质。在器具的选择上要用略大一些的,利于翻动,易于加盖,防止水份蒸发带走有效成分。 煎药用水 用水 以选用洁净、新鲜、无杂质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化水都行。根据药物的特点和药材煎煮的要求选择,过去也有特殊要求用泉水、米泔水、酒等等煎药的,现在已不多见了。 煎水用量 用量 加水量要和药材的药量、质地、煎药的时间一致。比较吸水的药材就要多加水,一般以液面高于饮片3~5cm为宜。一般的煎煮次数为2次,不太好提取的也可以煎煮3次,每次煎煮所得的药液以150ml为宜。太多了难以下咽,太少了则药材有效物质提取不完全,达不到治疗效果。小儿的方子可以根据药材的量相应的减少。 煎药火候 火候 一般情况下以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同时要根据药物的药性药味确定煎煮的时间、和火候。解表剂和泻下剂煎煮的时间要短,火也要急一些,水量相应就要少一些;补益剂煎煮时间要长一些,火也要慢,水量要多一些。如果煎糊了或是焦枯了,一定要弃之不用。 入药方法 方法 煎药前一定要先浸泡,浸泡时间应以药物吃水的能力而定,煎药前应该让药物充分吃透水分,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所以浸泡时间从30分钟至2小时均可,天热时浸泡时间过长容易使药物变质。有一些需要先煎、后下、包煎、单煎、烊化、冲服等特殊煎煮的饮片,医生和药师一般就在处方中表明了,并且还会单独包装,并加以说明。 先煎 就是将一些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提取的药材,像牡蛎、珍珠母、水牛角、生石膏、代赫石、鳖甲、龟甲、穿山甲等先打碎煎煮20分钟后,再加入其他的饮片一同煎煮;也有一些质地较轻用量又多的药材(玉米须、夏枯草等),或者含泥沙多的(灶土心、糯稻根等),先煎后取其汁,然后用汁代水煎药;另外,还有一些有毒药物(附子、生草乌、生川乌等)需经过先煎降低毒性或者消除毒性。具体情况应该遵照医嘱。 后下 对一些药效易于挥发的芳香药材药物要后下,盖盖儿煎煮5_8分钟就可以了;大黄取其攻下作用时也要后下,煎煮10分钟左右即可。后下的药物也要先浸泡。有时候患者搞不清后下的药物应该是在第一遍还是第二遍煎药,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在第一遍下药取其挥发成分之后,再第二遍煎的时候,还有其他的药物成分溶解,例如大黄久煎有活血解毒的作用。 包煎 像旋覆花、辛夷、车前子等药材煎煮以后对咽喉有刺激,火粘在锅底上不宜翻动,易煎糊了,影响药效,就要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材同煎。 单煎 羚羊角、人参、鹿茸等贵重药材,可以单独煎煮2-3小时,单服或对入其他已煎好的药液中合服。 烊化 阿胶、龟板胶等胶质类因粘性较大,需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匀后服用。 冲服 麝香、牛黄、琥珀等要研为细末,用药液或水冲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