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介绍说,鱼油中欧咪伽3脂肪酸和调味品中的化合物都具有明显的消炎属性。姜里的抗氧化剂有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郭海英教授介绍说,抗炎食谱可以从以下食物中选择、搭配。颜色鲜亮的水果,如红苹果、黄香蕉、蓝莓等;全谷物食品,如糙米、燕麦片、全麦面包等;豆类及豆类产品,如豌豆、扁豆;豆腐、豆奶等;黑巧克力;蒜、姜、姜;葡萄皮、红酒、石榴汁。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张明主任医师介绍说,很多疾病都与人体内的“炎症”有关,如心脏病、癌症、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等。发生在血管壁上的,哪怕是轻微的炎症,也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不易察觉的损害。虽然抗氧化剂有助于防范这类损害,但是抗氧化剂往往不足以抵抗炎症。人体试图自行修复受损部位的努力,会引起体内长期的炎症;而长期的炎症又会侵蚀人的关节、动脉和大脑的健康细胞,使人生病。食用“抗炎食谱”中的食物不失为一种防治上述疾病炎症的一种方法。来源:扬子晚报
高盐食物中的“钠”才是罪魁祸首 近日,一则“台湾男子三餐吃泡面猝死”的微博在网上疯传,该微博援引台湾媒体的报道称,台北一名48岁男子,因为三餐都吃泡面,结果“钠”摄取量过高,罹患高血压,3个月后并发中风猝死。记者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张明主任医师处了解到,三餐吃泡面诱发猝死的可能性不大,猝死原因可能与长期过量食用高盐食物有关。“吃泡面猝死”微博转发过万 记者在新浪微博上看到,此“台湾男子三餐吃泡面猝死”一出即被广泛转载,截至记者发稿时这条微博已经被转载了约10900次!不少博友纷纷议论起来: 徐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健康长寿。 尹晓帆:以后不吃方便面了,好可怕! 董鑫:不能吃方便面了!~~~~ 如果有如果:泡面什么的还是少吃吧。 Jokey:吃方便面死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了,绝对不能吃! 王安妮:谁还敢吃泡面啊??? 唐筱婷:幸亏俺不是很喜欢吃。 愤怒的泡面:泡面有害身体健康。 专家提醒: 别掉入“隐性食盐”陷阱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张明主任医师介绍说,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即便是一日三餐只吃泡面,理论上说直接导致高血压并诱发猝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这位男子的猝死原因可能与其本来患有心脑血管疾患或者长期劳累、压力过大等多种因素有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临床上我们的确建议高血压患者和临界高血压患者要低盐低钠饮食。 张明主任医师进一步介绍说,一些读者朋友的血压控制不佳,一个很重要也很容易被一般人忽视的问题就是他在无形中陷入了“隐性食盐”陷阱。比如,南京人最喜欢吃的两种菜是酸菜鱼与盐水鸭,大家平时往往只注意到这两种菜的口感较好,却容易忽视其中含盐量的高低,尤其是酸菜鱼,大家都觉得酸是它的特点,实际上里面含盐量也不低。一些佐料里面含有的碳酸氢钠、谷氨酸钠,其中的“钠”与食盐中的“钠”一样,也会引起高血压。 “我们都知道过量食盐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食盐的化学名为氯化钠,其导致高血压的‘祸首’主要是其中的‘钠’。因为钠离子较多时,会引起细胞外液增加,引起血容量、心输出量的相应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张明主任医师介绍说,如动脉壁内钠含量增加,还会促使高血压病人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有些高盐食物吃起来不一定咸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专家陶雪芬中医师介绍说,她在临床上接触到的不少患者都是“吃出病”来的。比如前不久她接诊了一位月经失调的24岁的年轻姑娘,就诊前吃泡面连续吃了一个月。有些高盐食物吃起来不一定咸,单靠味觉分辨这些含盐食物含盐量的高低未必准确,很多食品同时有其他味道,比如甜味往往会盖过咸味。那怎么判断呢?其实早在2008年5月1日,我国就实施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该规范的第五条、第六条和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在其生产的食品上标注营养标签,标签的内容包括能量、营养素、水分和膳食纤维等,且应首先标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及其含量。所以,大家在选购食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标签,最重要的还是要少吃零食及快餐,多吃正餐和果蔬,饮食科学才是根本。 通讯员 杨璞 侯晓云 本报记者 章庆
夏季炎热的天气,人的健康也在经受“烤验”,尤其是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更要注意,因为有一种心血管疾病在夏季堪称“影子杀手”,并且症状和中暑非常相似,专家提醒需要引起重视。 市民肖大爷是位心血管病患者,昨天中午外出帮孙子买零食的时候突然出现憋气、气短、大汗淋漓等症状,路边的好心人以为肖大爷是中暑了,于是赶紧把他扶到路边一家开着空调的商场里,但是肖大爷的症状丝毫不见好转,被好心人紧急送往附近的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之后,被诊断为无痛性心梗。经过治疗病情好转的肖大爷怎么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心梗一般不都是会很疼的吗?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张明主任医师介绍说,无痛性心梗是比较常见的心脏病,发作的时候经常没有典型的心梗症状,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如此。有的患者夏季出现憋气、气短、大汗淋漓等症状后,还以为是中暑,其实已经出现心梗的症状了。无痛性心梗患者还可能表现为上腹痛、背痛、咽喉痛、牙痛,但缺乏这方面常识的患者往往容易和其他疾病联系起来,想不到是心脏出了问题。因此,老年朋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如果在夏季出现类似中暑的症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送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摘自2011年8月4日《扬子晚报》A52版 杨璞侯晓云于丹丹
惊悚片《夺命心跳》引发心脏移植之惑,专家释疑:的确存在,但这是“非主流” 近期,惊悚片《夺命心跳》在各影院上映,片中所讲述的“心脏移植记忆”引发观众热议。那么,“心脏移植记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影片《夺命心跳》讲述了接受过心脏移植手术的林嫣(林熙蕾饰)发现,“借来”的这颗心脏正在慢慢把她变成另外一个人。之后她跟随梦境找到的一栋老房子却将一切都推翻。林嫣找到了心脏提供者江北燕的男友马本科,马本科想通过林嫣的心脏记忆找出女友的死亡真相。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专家张明教授介绍说,从西医理论上讲,“换心”不应该具有“转换记忆”的功能。西医认为,性格和意识,主要受大脑控制,而不是心脏,单凭移植器官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至少在西医领域中尚欠缺令人信服的理论。 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似乎又有一定的道理。张明教授介绍说,中医著名典籍《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中说:“心藏神。”这里的“君主”主要是体现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的“神”可以理解为西医所指的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中医认为,这些功能由心脏来体现,所以说“心主神明”。若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心脏的移植有可能出现性格或者记忆跟着移植的可能性。 电影中的场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但是多见于国外的报道,尽管如此也是“非主流”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曾历经20多年研究调查发现:至少1/10的器官移植患者都性格大变,“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性格。希瓦兹教授解释称,这是因为人体的所有主要器官都拥有某种“细胞记忆”。当它们被移植到其他人身上后,器官携带的记忆就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杨璞侯晓云于丹丹 扩展链接>>> 换心后性格大变,老翁来宁求诊 哈尔滨人杨孟勇,11年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为我国当时医学史上年龄最大的换心人(换心时57岁)。术后他性格大变,自我感觉越来越年轻,术后8年,他老伴与其提出离婚。2008年2月初,他到南京鼓楼医院寻找性格改变的原因。 该院心脏外科主任王东进教授给杨孟勇进行了全面检查,老杨心脏功能与同龄人相比,心脏收缩能力强,心脏跳动有力,而且心跳还能达到每分钟70多次,和一般的年轻人相当。王东进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医学界普遍认为心脏只是负责全身血液循环的泵器官,“换心人”的种种性格变化,其根本原因源于心脏机能的增强,而不是供体本身心脏携带遗传信息和记忆。 王东进教授指出,换心人在术后性格、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确实会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国内比较认同心理暗示说,而国外则认为是移植的心脏带有记忆功能。 杨璞于丹丹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很多人的印象中,脑梗往往青睐喜欢吃大油大肉的人,但是专家提醒,一味地吃素也不可取,也会有患上脑梗的可能,预防脑梗还是要荤素搭配合理最重要。 家住南京市栖霞区的景大妈今年年近六十了,三年前她一直处于持续发福的状态,由于自己身边的几个好友都是因为太胖和喜欢吃大鱼大肉,先后被脑梗“击中”,所以自己近三年来一直只吃素食,体重也减了不少,为了保险起见,还坚持到医院定期检查血压和血脂,一直都保持在正常状态。但是上周末让景大妈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竟然患上脑梗被收治入院。上周日上午,景大妈像往常一样上街买菜,回家之后感觉头痛、头晕,右半身感觉有劲儿使不上来,景大妈非常紧张,赶紧打电话让儿子开车把自己送到附近的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结果一检查被诊断为脑梗,随即及时被收治入院治疗,目前景大妈已经脱离危险,即将康复。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鞠娟介绍说,近期由于天气炎热,许多中老年人的胃口较差,不少较有保健意识的老年朋友担心吃荤菜太多引起血脂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基本上只吃素食。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长期吃素会造成蛋白质摄入过少,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硬化程度增加,血管内膜容易受损,易形成血栓,反而增加了患脑梗的风险。 该院心血管病专家张明教授提醒,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心脏病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血压,化验血脂、血糖、血黏度。即使血压、血脂正常也不可掉以轻心。当气温升到32℃以上就要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脂、降血糖、控制血压等药物以改善血液内环境。如果出现头痛、头晕、晕厥、半身麻木、肢体无力等中风预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不幸发生脑梗塞一定要在6小时之内到医院治疗。此外,一定要重视饮食平衡,切不可过于偏食荤素,以免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O型血者较少罹患心脏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科学家比较了1.3万名冠心病患者与7400名非冠心病患者。研究人员指出,O型血者体内有一种基因可产生一种酶,从而使其血液呈现O型。正是这种基因对一些O型血患者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其心脏病发病率。那么,如果你是0型血,是不是看到这则消息颇为庆幸呢?但是南京专家却认为,反而更值得警惕,为什么呢?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张明主任医师介绍说,虽然上述研究表明O型血的人不宜患心脏病,但是不等于说这类血型的人就可以对心脏病高枕无忧,相反更应该多些警惕和防患。打个比方说,临床上不少人喝酒喝出心脏病的都是酒中豪杰,相反不少不胜酒量的人心脏反而保护地较好,为什么呢?因为,不胜酒量的人对酒精的刺激更敏感,不适反应更容易出现,相应也就易于重视。但是,不少自认为身体不错的人,心血管系统在不知不觉中被伤害,一旦发现的时候,往往心血管系统伤的更厉害。 张明医生提醒广大读者,拥有再好体质的人在疾病面前都是弱势群体,千万不要轻视心脏病。就春季心血管系统的保健而言,除了大家熟知的远离肥甘厚腻和烟酒之外,务必谨记以下三要素: 提防感冒成“心病”。春季是感冒的高发季节,千万不要忽视这小小的感冒,因为人在感冒发烧时,全身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会下降,这会使心脏在相对缺氧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极易诱发心律失常等疾病。因此,感冒发烧的患者务必及时、规范的治疗。 新鲜果蔬要常吃。每天至少吃500克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这些植物纤维具有清除肠道内有毒物质、净化血液、保护血管的作用。 每天锻炼三十分心脏疾患降三成。临床研究发现,没有锻炼习惯或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罹患心脏病的几率极高。而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半小时以上的人,可把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30%以上。(杨璞侯晓云)
本报讯近日,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的帖子引起网友关注,南京专家表示,不少白领在医院体检的时候,经常会查出一些心律失常等过劳的前兆,尽管医生会嘱咐要保持按时作息,但是往往因为工作压力或者生活压力等原因,不少白领仍然在过劳的边缘挣扎着,为身体健康埋下了“定时炸弹”。 罗女士是南京一家软件设计开发公司的职员,由于最近公司业务较多,自己又赶着今年“五·一”结婚,不少事情不得不加班进行,最近她时不时地觉得会出现一过性的心慌和手抖的症状,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到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时候被检查出心律失常。医生特别叮嘱罗女士务必按时休息,千万不要继续熬夜工作,否则会把好好的身体给弄垮掉。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张明教授介绍说,熬夜加班对不少白领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往往容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近年来,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在临床呈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上升趋势,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罗女士这类心律失常患者年龄多集中在20到45岁,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和职场人士。 张教授提醒,预防心律失常首先应避免工作过劳、保持心态平和、按时作息。如果平时工作就比较辛苦,更不能多饮酒、吸烟,以免使心跳更加不稳定,诱发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 (杨璞侯晓云杨彦)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明:血小板偏高未必是提示疾病,比如正常人的血小板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运动后也可能增高。因为具体数值不清楚,建议带相关检查单和病历到医院做进一步诊断。如果您所说的心电图倒置是心电图V4,V5,V6胸前导联的T波倒置,提示为心肌缺血或劳损的表现,结合年龄较大,血压偏高,可能为冠心病或高心病所致。建议到医院心血管病专科做进一步检查。 张明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按照中医养生理论,“子午觉”是不错的养生方式,“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阳。但是,近日有德国学者指出,体重超标20%、血压低以及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的三类人群午睡反而有弊无利。 “这并不意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张明主任医师说。午睡的关键是因人而异,找对正确休息时间。对于超重的人而言,午睡易使肥胖加剧,不妨改在午饭前睡20~30分钟。 对于低血压的人而言,午睡时,血流速度缓慢,本身黏稠度高的血液易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诱发中风危险。低血压的患者午睡时间不宜长,最好以半小时为宜。 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特别是因脑血管问题而经常头晕的人群也不宜午睡,饱餐后血液涌向消化道,皮肤、消化道纷纷与大脑争血,此时便有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所以最好在餐前或餐后半小时后,喝杯白开水再午睡。这种午睡能减少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杨璞) 《健康时报》 (2011-04-11 第23版)
本报讯到了冬季,很多老人觉得自己的耳朵时不时地会出现耳鸣的症状,大多数老人会把耳鸣的原因归结为肾虚,于是在冬季喜欢喝些补酒来补肾。但是专家提醒,耳鸣也可能是心血管病的前兆,如果未经诊断就喝补酒,有时反而会越喝越糟。 家住南京市城东的胥大爷今年73岁了,最近一个月他总是觉得自己的耳朵有些不正常,常有耳鸣的症状出现。胥大爷自认为是老了,耳朵功能退化了,该好好补补了。于是,孝顺的子女们给胥大爷买了不少补酒。但是还没喝到半个月,胥大爷感觉自己的心脏有些受不了,为了慎重起见,他来到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就诊,医生告诉他,他的耳鸣不是肾虚引起的,而是心血管病的前兆,这要酒要赶快停掉。胥大爷非常不解,老一辈不都是说耳鸣是肾虚引起的吗?和心血管病有什么关系呢?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张明教授介绍说,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在心血管症状出现之前往往会先出现耳鸣等内耳症状。耳鸣、听力减退或耳聋等内耳症状,常常是动脉硬化、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的表现之一。多数病人在出现内耳症状半年或者一年以后便罹患冠心病。而预防首先要慎饮酒,尤其是药酒。因为长期饮酒可促使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而诱发高血压,从而增加冠心病发作概率。 张明教授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如果病人近年来检查出心血管疾病,同时耳鸣加重,应提高警惕。如果平时并未发现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如果发生耳鸣等症状时,也应该去医院心血管专科就诊,做相关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杨璞侯晓云于丹丹)摘自2011年1月7日《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