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周身性疾病。常见症状为腰背僵硬或疼痛,活动后可以缓解;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至严重功能受损,好发于青少年男性。 AS有明显家族聚集现象,90%以上的患者携带HLA-B27。它是存在于人白细胞中与遗传直接相关的染色质上的一种抗原,依不同的位点编码。但HLA-B27阳性的人群中仅20%的人患AS。所以 “HLA-B27阳性即会患AS”的观点是不对的。 但如果20~30岁之间年轻男性反复肠道、泌尿道感染且有AS家族史,同时HLA-B27阳性,则应特别警惕。当有腰背部疼痛,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僵硬感而活动后减轻,或腰部活动不灵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求早诊断,早治疗。 AS患者注意事项: 1、坚持关节功能锻炼。 2、逐步增加锻炼强度,以不增加关节疼痛为适度。 3、活动期一定要配合药物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锻炼(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难治性疼痛,治疗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口服药物:目前口服给药仍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首选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片类镇痛药如曲马多缓释片、抗抑郁药如多虑平等。2、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常用、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皮内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硬膜外阻滞、椎旁神经阻滞及神经干阻滞均可依据疼痛部位的神经支配而选择应用。亦可选择持续“患者自控镇痛(PCA)”给药模式。3、神经毁损疗法:对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各种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或疗效不能维持时可采用神经毁损方法,以达到较长期疗效的目的。乙醇、酚甘油及射频疗法是常用的神经毁损方法。4、中枢神经电刺激:脊髓或脑内电刺激治疗是治疗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其价格昂贵,难以推广。
1、局部改变: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1个月后患区仍有持续性或发作性剧烈疼痛,触痛明显;患病区域内可见色素沉着。有的患者因为害怕衣服的摩擦引起剧烈疼痛而不敢穿衣服,甚至用自制的装置来保护局部的皮肤2、后遗症状:大部分患者在病变区域内除了疼痛之外还可以出现感觉异常、蚁行感、痒、紧束感、麻木感或不定时抽动及其他不适的感觉等,比疼痛还要难以忍受,临床病程往往与疼痛症状并存,在绝大部分患者长于疼痛期。3、疼痛的性质:以突发的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或持续性烧灼痛为主,不能触摸,甚至衣服磨擦都能引起“火烧火燎”样烧灼痛,大多数患者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另外疼痛区域内还可夹杂有麻木或痒感,极个别患者缺乏典型的神经痛症状。4、心理异常:患者由于对剧烈疼痛的恐惧,往往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尽早明确带状疱疹的诊断,使用足量抗病毒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急性期病程。早期充分镇痛应予以足够重视,且一般的镇痛药多不能奏效,最有效的方法当属神经阻滞疗法。带状疱疹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超激光治疗可能会降低慢性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在癌症疼痛治疗临床工作中,常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对合理使用止痛药产生影响。癌症疼痛治疗的误区大多集中在对阿片类药的错误认识。误区一:使用非阿片类药更安全事实上,对于慢性癌痛需要长期用止痛药的病人,使用阿片类药更安全,长期用药无肝、肾等器官毒性作用。然而,对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医生就该熟悉非甾体类抗类药的限制性用药剂量。根据临床实验,一般将非甾体抗炎药的上限剂量限定为标准推荐用药剂量的1.5-2.0倍。当非甾体类抗炎药用药剂量达到限制性剂量时,如果仍然不能满意控制疼痛,应该只增加阿片类药物的用 剂量。中度或重度癌症疼痛治疗,应首选阿片类止痛药。WHO在2000年提出:“尽管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在所有止痛治疗方法中,阿片类止痛药是癌症疼痛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对于中度及重度的癌症疼痛病人,阿片类止痛药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因此,国际麻醉药品管制局(INCB)强调必须保证止痛治疗中阿片类药品的供应。”误区二:疼痛剧烈时才用止痛药事实上,及时、按时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而且所需要的止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长期得不到有效止痛治疗的癌症疼痛病人,容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性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痛觉过敏的异常疼痛等难治性疼痛。误区三:止痛治疗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事实上,止痛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无痛睡眠是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理想的止痛治疗除达到此目标外,还应争取病人达到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的目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误区四:用阿片类药出现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阿片类药事实上,除便秘副作用外,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映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阿片类药物的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一般仅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数日后症状多自行消失。对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积极预防性治疗,可以减轻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误区五:使用度冷丁是最安全有效的止痛药事实上,WHO已将度冷丁列为癌症疼痛治疗不推荐的药物。度冷丁的止痛作用强度只为吗啡的1/10.代谢产物去甲度冷丁的消除半衰期长,而且具有潜在神经毒性及肾毒性作用。此外,因度冷丁口服吸收利用率差,多采用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本身会产生疼痛,不宜用于癌痛等慢性疼痛治疗。误区六:终末期癌症病人才能用最大耐受剂量阿片类止痛药事实上,阿片类止痛药的用药剂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少数病人止痛治疗需要剂量阿片类药。阿片类止痛药无封顶效应,如果病情恶化及疼痛加剧,可以通过增加阿片药物的用药剂量提高止痛治疗的效果。对于任何重度疼痛病人,无论肿瘤临床分期及预计生存时间长短,只要止痛治疗需要,都可以使用大耐受量阿片类止痛药,以达到理想的疼痛缓解。误区七:长期用阿片类止痛药不可避免会成瘾事实上,癌症疼痛病人长期用阿片类药治疗,尤其是口服或透皮贴剂按时给药,发生成瘾(精神依赖性)的危险性极微。孙燕教授在长期从事晚期肿瘤病人诊治的过程中,40余年只遇到过4例发生精神依。平均每10年才有1次,而从1990年开展WHO癌症止痛以来一例也没有发生。国外Porter报告用阿片类药发生精神依赖性的危险性低于万分之四(4/11882例)以上事实均说明癌症病人阿片类成瘾非常罕见。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性或身体依赖性,并非意味已成瘾,也不影响继续安全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阿片类控缓释剂型或透皮给药的方式,按时用药可以避免出现过高的峰值血药浓度,从而减少发生成瘾的危险。尽管如此,但广大公众,甚至部分医务人员、药物供应及管理人员依然为阿片类药的使用存有戒心,甚至恐惧。全国癌症疼痛治疗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医务人员及药物供应及管理人员对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感到恐惧。同时,近几十年的全国禁毒宣传深入人心,对麻醉类药物实行了严格的管理政策,强调了关于阿片类药物不正确使用及滥用的后果。然后,在强调阿片类药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使人们对正确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症疼痛产生顾虑,甚至恐惧。误将阿片类药物耐受性等同于“成瘾性”等错误观念,也是导致人们对阿片类止痛药恐惧的重要原因。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性,临床表现为随着阿片类止痛时间的延长,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产生耐受,并且可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阿片类药物的用药剂量。对药物耐受性在癌症治疗中普遍存在,不影响癌痛病人继续使用阿片类止痛药。WHO已经不再使用“成瘾性”这一术误。替代的术语是“药物依赖性”。而药物依赖性又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大类,躯体依赖性不等于“成瘾性”,而精神依赖性才是人们常说的“成瘾性”。躯体依赖性常发生于癌症疼痛治疗中,表现为长期用阿片类药物后对药物产生一定的躯体依赖性,突然中断用药时出现戒断症状。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在癌症疼痛治疗中是相互独立出现的。癌症疼痛病人因止痛治疗的需要,对阿片类药物产生的躯体依赖性不影响继续合理使用阿片类止痛药。临床上,癌痛病人需要长期用阿片类止痛药,或需要增加用药剂量的主要原因是癌症止痛治疗的需要,而并非“成瘾”所致。癌症疼痛病人对阿片类药产生耐受性及躯体依赖性,并非以为已成瘾,不影响继续安全用阿片类止痛药。阿片类药物滥用是指阿片类药物的非医疗目的的使用。而医源性成瘾则是由于医疗目的用药不合理所致病人产生的精神依赖性。此外,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发生率与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给药方式有关。静脉直接注射使血药浓度突然增高,容易出现欣快感及毒性反应,从而易于导致成瘾。在慢性疼痛治疗中,采用控、缓释制剂,口服或透皮给药,按时用药等方法,可以避免出现过高的峰值血药浓度,并且使血液中的活性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定。这种规范化的用药方法,可以在保证理想止痛治疗的同时,显著降低发生成瘾的风险。误区八:阿片类药物如果广泛使用,必然造成滥用积极推行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开展合理用阿片类止痛药的宣传教育工作,不仅将使广大癌痛病人得到理想的止痛治疗,同时也可避免或减少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WHO自1992年发布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以来,全球吗啡医疗消耗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全球吗啡医疗消耗量在2.2吨左右,而进入90年代全球吗啡医疗消耗量达22吨左右。然而,在全球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明显增加的同时,并未增加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误区九:一旦使用阿片类药,就可能终身需要用药事实上,癌症疼痛因疾病控制及疼痛的消失后,随时可以安全停用阿片类止痛药。吗啡日用药剂量在30-60mg时,突然停药一般不会发生意外。长期大剂量用药者,突然停药可能出现戒断终合症。建议对长期大量用药的病人逐渐减量停药。在最初的两天内减量25%-50%,继后每2天减量25%,直至日用量减至30-60mg时停药。减量时观察病人的疼痛情况,及有无腹泻等激动症状,如果疼痛评分>3-4,或有戒断症状时,应缓慢减量。误区十:用阿片类药止痛治疗就是给予安乐死用阿片类止痛药治疗不是进行安乐死,相反,根据癌痛病情使用阿片类止痛药,不仅能有效控制疼痛,而且能降低因剧烈疼导至死亡的危险,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据调查,身体的广泛疼痛可能与癌症死亡危险相关。Maefartane报告,1991-1992年对英国西北地区6569例癌症病人进行长达8年随访的前瞻性疼痛调查,结果发现,患有局部疼痛及广泛疼痛病人的死亡率比率为1.55,全身广泛疼痛病人则为2.07.有全身广泛疼痛的非疾病以外原因(如车祸、自杀、他杀等)造成的死亡也较多(死亡率比率为5.21)。研究者认为,癌症病人主诉的身体广泛疼痛与癌症死亡密切相关。据此结果推算,全身广泛性疼痛持续一天就可能使癌症死亡的危险至少增加20%,因此积极地进行止痛治疗,与减少因疼痛而致死的危险性,起到间接延长生命的作用。误区十一:肺癌病人不能用阿片类药物事实上,肺癌疼痛病人可以安全有效地使用阿片类止痛药。人们对肺癌病人使用阿片类止痛药疑虑的症结在于对阿片类药物呼吸抑制作用的担心。人们担心肺癌、肺转移癌病人可能因肺功能不良,对阿片类止痛药的耐受性低。肺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是外周性病变,即肺部病变所致,而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是药物的中枢性作用,即对呼吸中枢抑制的副作用,一般仅发生在过量用药,尤其是血药峰浓度值极剧快速上升的情况下,如静脉大剂量用药时,或药物蓄积中毒,如肾功能不全时。癌症疼痛病人合理用阿片类药物,出现呼吸抑制不良反应是极少发生的。其主要原因:一是因为疼痛是阿片类药物呼吸抑制不良反应的天然拮抗物,剧烈疼痛病人合理用阿片类止痛药极少出现呼吸抑制;二是因为癌症疼痛病人长期用阿片类药很快会对药物的呼吸抑制副反应产生耐受。误区十二:麻醉药品管理麻烦,品种越少越好事实上,阿片类药是癌症疼痛治疗必不可少的药物,其种类、剂型及规格的多样化有利于临床个体化给药。WHO(2000)提出:“尽管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在所有止痛治疗方法中,阿片类止痛药是癌症疼痛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对于中度及重度的癌症疼痛病人,阿片类止痛药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因此,国际麻醉药品管制局强调必须保证止痛治疗的阿片类药品供应”。目前多数医院可供临床使用止痛药的种类及剂型还不能满足所有病人,尤其是有特殊病情病人的需要。例如,误认为有阿片控、缓制剂即可。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癌症病人来说,在使用阿片类控、缓制剂的同时还需要备用即释剂。在止痛治疗初期,使用阿片即释制剂有利于迅速滴定到个体化用药的最佳剂量。在止痛治疗过程中,备用阿片类即释剂有助于控制突发性或爆发性疼痛。
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又有“50肩”之称,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对于肩周炎的治疗,疼痛临床有比较独特的方法,总的治疗原则如下。1.一般治疗 口服消炎镇痛药及活血化淤中草药,外用涂擦剂、贴敷剂及理疗、按摩等。适用于轻型及病程早期病例,或作为其他治疗的辅助方法。2.神经阻滞疗法 肩胛上神经阻滞、腋神经阻滞、肩关节周围压痛点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3.小针刀疗法 于压痛明显之滑囊、腱鞘、肌肉紧张及肌筋膜粘连等处,施以小针刀治疗,可在痛点阻滞后,退针时阻滞皮内形成皮丘,经皮丘刺入针刀,达病变组织,剥离松解粘连,切割瘢痕,切碎钙化块等,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限于病灶局限者。4.麻醉下手法松解术 对于已发展为冻结肩,功能显著受限者,可采用静脉全麻或肌间沟臂丛或肩胛上神经阻滞,待阻滞完善后,采用手法将肩关节周围之软组织粘连松解。
大多数来到疼痛科就诊的病人一听说“神经阻滞治疗”,就问“是不是打封闭针啊”、 “封闭,打打针,治标不治本”、 “打多了骨头会变脆吗?”,以为“神经阻滞治疗”是一种“应付疗法”,只能暂时止痛且副作用大。另外,许多街头村口流动野医、非疼痛治疗专业医护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和训练,热衷于在痛点、穴位或神经末梢处注射多种药物来缓解疼痛,他们自称为 "封闭疗法"。这类治疗虽然有时能缓解部分患者的疼痛,但也发生了许多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的事例,使“封闭”一词增添了不良色彩。这种"封闭疗法"的称呼流传甚广,使某些医务人员和一些患者对正规的"神经阻滞"也产生误解,甚至存有惧怕心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那我们如何来正确理解神经阻滞呢? 1、作用机理不同: “封闭”治疗起源于原苏联,又称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是将普鲁卡因注射于人体的局部痛点,阻断从病变部位传入中枢的不良刺激,把不良刺激封闭在局部,以起到暂时止痛的作用,“封闭”可以简单理解为哪痛打哪。神经阻滞的英文是 “Neural blockade”或“Nerve block”,这一术语已被全世界应用了近百年了,目前仍在应用,是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神经阻滞疗法”的治疗机制,不只是阻断病变部位的疼痛感受和不良刺激的传入,达到阻断恶性循环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神经阻滞疗法”是把一些有效的治疗性药物直接注射到病变组织局部,这些药物有调节神经和扩张病变部位微血管、改善病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这些作用有利于炎性渗出细胞和致痛物质的吸收,因而有利于病变的恢复。此外,也有直接治疗无菌性炎症、减少粘连、软化瘢痕的作用。“神经阻滞疗法”应用的剂量虽然小,但是药物却在局部的浓度很大,并且能直接和病变组织充分接触,所以不仅疗效快、效果持续时间长,并且由于到全身去的的药物量很小,故药物的反应小,副作用也很低,也不需要天天治疗。也正是由于药物是直接注射到病变组织局部,分布到心血管系统等全身其他部位的量甚微,所以对一些口服、静脉给药禁忌的病人,在严密观察下也可谨慎应用局部注射疗法。 2、使用药物不同: “封闭”使用较高浓度的麻药,而“神经阻滞疗法”所用药物更合理、更广泛、更具安全性,一般只使用浓度较低的麻药就可以达到治疗的作用,所以不会有肢体功能障碍发生;其中最有争议的是药物中含有激素,可能是有一些一知半解的人认为含有激素就会骨质疏松,但他们却严重忽略了给药方式、时间的掌握及量的控制。在权威骨质疏松的专著中提到:“连续一年、隔日给予可的松25毫克,1年后小梁骨骨量减少3.5%”,可见我们在疼痛治疗时所用的那一点点激素是微不足到的,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在疼痛治疗中就可以随便使用激素,要做到既不害怕用激素,又要充分认识激素的药理和副作用,合理应用,防患于未然。另外一般“封闭”注射药物一般只含麻药,而“局部阻滞”使用一些对病变组织有直接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维生素B12;3、技术操作难易和疗效高低不同: “封闭”只是把药物注射到疼痛部位的近端或附近就达到目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一般只要会打针,就能执行“封闭”的技术操作。而“神经阻滞疗法”是必须经过长时间专业培训的高年资疼痛医师才能正确实施的技术操作,因此,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找准病变部位精确位置,心须要把治疗药物准确地注射到病变组织内或其周围,才能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所以同样做一项治疗,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的经过专业培训的治疗疗效相差甚远。 4、对诊断的要求不同:“封闭”疗法是根据疼痛封闭以阻断疼痛弧的持续,注射前诊断不一定明确,注射部位也不一定是病灶,因此诊断不明确也可以进行,往往疼痛减轻了但病灶可仍有发展。而施行“神经阻滞疗法”疗法前,必须明确诊断,了解病灶所在,药物必须注射到病灶处。 5、适用范围不同:和“封闭”相比,神经阻滞适用范围更广,不但在临床上可用来镇痛、治疗,还能进行诊断、判断预后和预防疾病。并且技术操作难度更大、操作更复杂、要求更精确,适用于各种痛症、非痛性疾病(如痉挛、麻痹等)。 由此可见,两者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概念,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是集中药力优势,打歼灭战和快速战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一种收效快、费用低、疗效高、病人到医院次数少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因此“神经阻滞疗法”作为疼痛治疗的最基本的手段,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疼痛患者解除切身的痛苦。
近日,我院疼痛科成功为一名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施行了C臂引导下脉冲射频术,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家住临沂市兰山区71岁的何伯伯,9个月前,因左侧胸背部患上带状疱疹(俗称蛇胆疮)前往当地医院治疗,医院给予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镇痛治疗后,病情虽得以缓解,但烧灼疼痛感并没有控制住,反而比之前加重了,以至于夜晚根本无法入睡,甚至穿衣服时、触摸皮肤时都会出现火烧火燎一样的疼痛,何伯伯痛不欲生,甚至有自杀的想法。经多方打听,何伯伯找到我院疼痛科门诊王飞主任就诊。临沂市人民医院疼痛科王飞王飞主任根据情况判断何伯伯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疾病治疗不及时、不规范、不彻底而留下的后遗症,并且已经出现了痛觉过敏、超敏的症状,而且这种后遗神经痛是世界难题,也称“不死的癌症”,令患者痛不欲生、生不如死,治疗相当棘手。王飞主任近十年来致力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防治的研究,已经为临沂及周边县市区的众多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解除了痛苦,也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赞许。王飞主任团队为何伯伯制定了脉冲射频术的治疗方案,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在麻醉手术部、影像科团队大力支持下,为患者施行C臂引导下左侧胸4、5、6、7脊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术后当日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据王飞主任介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为带状疱疹(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为3-5,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6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约65%会发生PHN,70岁及以上者中则可达75%。脉冲射频术是一种神经调节治疗,通常使用频率2Hz、电压45V,电流持续时间20ms,间歇期480ms的脉冲式射频电流进行治疗,脉冲射频可以影响感觉神经ATP代谢以及离子通道的功能,持续、可逆地抑制C纤维兴奋性传入,从而对相关神经的痛觉传导起到阻断作用。脉冲射频对神经纤维机构无破坏作用,能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也较少发生感觉减退、酸痛、灼痛及运动神经损伤,较多的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该手术微创,操作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多数慢性疼痛患者可获得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脉冲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我院“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新技术的开展,更好地为我市乃至鲁南苏北地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减轻痛苦,同时也填补了我院、我市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项技术空白。近年来,在院领导和兄弟科室的关心支持下,我院疼痛科不断引进新技术,努力提高自身诊疗水平,相继开展了冲击波治疗、超激光疼痛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技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银质针治疗技术、臭氧疗法、胶原酶椎间盘化学溶解术、椎间孔镜技术、等离子技术等技术,为众多疼痛患者解除了痛苦的折磨。
痛风患者食谱一、 可吃的低嘌呤类食物1、主食类:米(大米、玉米、小米、糯米等)、麦(大麦、小麦、燕麦、荞麦、麦片等)、面类制品(精白粉、富强粉、面条、玉米面、馒头、面包、饼干、蛋糕)、苏打饼干、黄油小点心、淀粉、高梁、通心粉、马铃薯(土豆)、甘薯、山芋、冬粉、荸荠等。 2、奶类:鲜奶、炼乳、奶酪、酸奶、麦乳精、奶粉、冰淇淋等。 3、肉类与蛋类:鸡蛋、鸭蛋、皮蛋、猪血、鸭血、鸡血、鹅血等。 4、蔬菜类:白菜、卷心菜、莴苣菜(莴笋)、苋菜、雪里蕻、茼蒿菜、芹菜、芥菜叶、水瓮菜、韭菜、韭黄、番茄、茄子、瓜类(黄瓜、冬瓜、丝瓜、南瓜、胡瓜、苦瓜等)、萝卜(包括胡萝卜、萝卜干等)、甘蓝、甘蓝菜、葫芦、青椒、洋葱、葱、蒜、蒜头、姜,木耳,榨菜、辣椒、泡菜、成菜等。 5、水果类:苹果、香蕉、红枣、黑枣、梨、芒果、橘子、橙、柠檬、葡萄、石榴、桃、枇杷、菠萝、桃子、李子、金柑、西瓜、宝瓜、木瓜、乳香瓜、葡萄干、龙眼干。 6、饮料:苏打水、可乐、汽水、矿泉水、茶,果汁、咖啡、麦乳精、巧克力、可可、果冻等。 7、其他:西红柿酱、花生酱、果酱、酱油、冬瓜糖、蜂蜜。油脂类(瓜子、植物油、黄油、奶油、核桃、榛子)、薏苡仁、干果、糖、海蜇、海藻、动物胶或琼脂制的点心及调昧品。 二、宜限量的中等嘌岭食物 1、豆类及其制品:豆制品(豆腐、豆腐干、乳豆腐、豆奶、豆浆)、干豆类(绿豆、红豆、黑豆、蚕豆)、豆苗、黄豆牙。 2、肉类:鸡肉、野鸡、火鸡、斑鸡、石鸡、鸭肉、鹅肉、鸽肉、鹌鹁、猪肉、猪皮、牛肉、羊肉、狗肉、鹿肉、兔肉。 3、水产类:草鱼、鲤鱼、鳕鱼、鲑鱼(即三文鱼)、比目鱼、鲈鱼、梭鱼、刀鱼、螃蟹、鳗鱼、鳝鱼、香螺、鲍鱼、鱼丸、鱼翅。 4、蔬菜类:菠菜、笋(冬笋、芦笋、笋干)、豆类(四季豆、青豆、菜豆、豇豆、豌豆)、海带、金针、银耳、蘑菇、菜花、尤须菜。 5、油脂类及其他:花生、腰果、芝麻、栗子、莲子。 三、禁忌的高嘌呤食物 1、豆类及蔬菜类;黄豆、扁豆、紫菜、香菇。 2、肉类:肝(猪肝、牛肝、鸡肝、鸭肝、鹅肝)、肠(猪肠、牛肠、鸡肠、鸭肠、鹅肠),心(猪心、牛心、鸡心、鸭心、鹅心)、肚与胃(猪肚、牛肚、鸡胃、鸭胃、鹅胃)、肾(猪肾、牛肾)、肺脑、胰、肉脯、浓肉汁、肉馅等。 3、水产类:鱼类(鱼皮、鱼卵、鱼干、沙丁鱼、凤尾鱼、鲭鱼、鲢鱼、鸟鱼、鲨鱼、带鱼、吻仔鱼、海鳗、扁鱼干、鲳鱼)、贝壳类(蛤蜊、牡蛎、蛤子、蚝、淡菜、干贝)、虾类(草虾、金勾虾、小虾、虾米)、海参。 4其他:酵母粉、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
2012-12-06 08:01 作者:周广聪 来源:大众网临沂站 大众网临沂11月6日讯(记者 周广聪)遭遇疼痛,你是去医院治疗还是选择选择忍耐?在临沂,几乎所有的大医院都设有疼痛门诊,然而本该获得认可的疼痛门诊却受冷遇,多数市民并不熟知,有的医院最多时一天才接诊几个患者。个案:彻夜难眠的疼痛被治好了 前不久,临沂市人民医院疼痛科来了一位62岁的老人,让人意外的是,这位老人还没进门诊就泪流满面。 “一开始,医院的护士还很意外,了解之后才知道,患者患有带状疱疹,引起剧烈的神经疼痛,并持续了一个多月。”12月3日,市人民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王飞回忆说。 这一个多月里,老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困扰,尤其到了晚上,老人几乎没有睡上一个安稳觉,最严重的时候,穿衣脱衣都困难。尽管老人四处求医,却一直没能“止疼”。听说医院有个疼痛科,家人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治疗。 “患者入院时非常痛苦,在接受疼痛评估时,老人称,睡觉时至少要被疼醒五次,疼痛程度达到了最严重的10级。”王飞说,医生对患者的神经疼痛处进行用药,大约治疗了三次后,疼痛明显减轻了。 记者在该患者的诊疗记录上看到,在治疗五次之后,患者所做的疼痛评估显示,疼痛感完全消失。病好的老人非常激动,专门给医院送去了锦旗。现状:一天仅接诊十多个患者 然而,在王飞看来,像老人这样的因为疼痛到疼痛科就诊的患者并不多,绝大多数市民并不知道医院有专门“止疼”的疼痛科,面对疼痛带来的身体不适,多数人选择当“忍者”。 “我们医院在1989年就成立了镇痛门诊,去年5月,镇痛门诊挂牌疼痛科。尽管我们是全市医疗机构中开展疼痛诊疗业务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科室,然而却面临最大的尴尬——接诊的病人并不多。”王飞说,很多病人是其他科室转过来的。 “跟其他门诊比起来,来疼痛门诊就诊的患者并不多,经常半天来不了一两个患者,多的时候一天也就接诊十多个人。”王飞说。 12月3日,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疼痛科,王飞向记者提供的就诊记录显示,去年该门诊每月就诊量在200多人,而今年也是每月300人左右,明显低于其他门诊。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个别医院外,目前临沂的大医院几乎都开设了疼痛门诊,部分医院还开设了疼痛病房。但是,超过半数以上的疼痛患者并不知道有疼痛门诊的存在,病患即使到疼痛科就诊,多数也是由其他科室接诊后转送来的。观点:疼痛是病,切忌忍痛度日 一份《2012中国城市疼痛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成受访者在疼痛时选择忍耐,近7成疼痛人群发作超过3天后才考虑寻求医生的帮助。 “轻视疼痛病症及担心止痛药副作用是人们不就医的主要原因。”作为临沂市人民医院麻醉科疼痛诊疗医疗组长,王飞说,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疼痛是一类疾病”,正式将疼痛归到疾病的范畴。 “很多市民往往根据疼痛所在的部位去医院检查,如果查不出毛病,多数人选择忍耐,认为忍一忍就不疼了。实际上,这种选择非常错误。持续的疼痛一定要进行专业的治疗才能消失。”王飞说。 “疼痛是病,切忌忍痛度日,不及时治疗容易延误病情。”王飞说,曾有患者因为没办法止疼,选择自杀,而有的患者因为疼的时间长耽误了病情,留下长期的后遗症。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及时诊治将会发展为慢性疼痛,造成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甚至抑郁,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到底什么情况下需要去疼痛科治疗?据王飞介绍,疼痛门诊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癌症疼痛等。“不要一疼痛就吃止痛药,身体在没有外伤等情况下,如果疼痛持续三天,且有加重趋势,建议去医院治疗。”王飞说。(责任编辑:江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