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0年11月18日15:00主讲人:赵继华主治医师恩施州中心医院儿科
直播时间:2020年11月11日14:56主讲人:赵继华主治医师恩施州中心医院儿科
第一,分解社交行为,明确孩子需要培养的目标行为。 比如,我们可以把社交行为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分享玩具或食物 ● 遵守先后顺序 ● 手放好 ● 不大声喧哗 ● 保持坐姿 ● 不霸道 ● 邀请同伴参与活动 ● 询问同伴想玩什么 ● 用什么样的方式玩 ● …… 在孩子与小伙伴日常交往的社交行为中,重点观察并帮助孩子分析是哪一个部分出现问题而导致社交失败,选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作为首先改变的目标行为,切忌一次选择太多,否则对孩子来说将会不堪重负,造成气馁,成功社交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第二,在家练习新技巧。 当和孩子确定好需要培养的目标社交行为后,需要在家学习并勤加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① 使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家长来当孩子,并展示新的社交技巧; ②让孩子当场模仿看到新的社交技巧; ③鼓励孩子在下次与其他孩子玩耍时也尝试使用新的社交技巧。 第三,确定奖励机制。 在一张图上写下1个希望孩子改善的行为,并将图贴在家长和孩子都能看到的地方。和孩子商定每出现一次目标行为,有小奖励或者代币,累计小奖励后可兑换大奖励。 第四,积极关注,协助实践。 当有机会观察孩子与小伙伴玩耍时,需要家长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走到孩子附近,重点关注孩子需要实践目标社交行为的时机,若孩子没有自主实践,则需要通过口头提问、动作提示等方法来提醒他此刻需要尝试的社交技巧。然后积极关注,当孩子使用新技巧后,在游戏休息阶段需要及时表扬(口头、身体语言均可)。 第五,及时总结。 当孩子在使用目标社交技巧遇到阻碍时,家长需要及时与ta进行分析总结,继续拆分这个社交技巧,直至孩子在社交中自主成功地使用这个技巧。 第六,可以尝试使用视频教学。 可以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录制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的情况,在进行第五点时,和孩子一起观看视频,先给孩子大量的积极反馈,再挑出社交过程中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进。也可以和ta一起观看其他孩子之间的社交情况,找出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七,找固定的同伴。 可以找一个和家长和孩子都很熟悉的小伙伴,然后一起分析体会这个小伙伴在与自己孩子和他人相处过程中使用到的社交技巧。和孩子讨论这个小伙伴哪些是积极的行为,哪些是自己孩子需要尝试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说教的过程,切忌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视觉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基础:包括眼和大脑视觉中枢,以及连接两者之间的视路系统。而视觉形成的过程,类似于相机成像的过程:物体影像,通过瞳孔和晶状体(相机的镜头),成像于视网膜(相机内的胶卷),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感受光刺激后(胶卷上的银盐),将光信号(如明暗、强弱、颜色等)转变为生物电信号(胶卷曝光),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视觉中枢,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主观感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冲洗胶卷,显像)。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个概念:视觉功能的发育 双眼视觉功能是指两眼共同看物体,并且在大脑中形成立体完整的影像的过程。因此双眼视觉功能包括双眼同时知觉,双眼融合功能以及视深度觉。 ● 双眼同时知觉:指孩子两眼可以同时接受物体影像的过程; ● 融合功能:将两眼看到的物体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影像——想象一下我们运用望远镜,调节焦距使远处物体更清晰的过程。 ● 深度:用来辨别物体的远、近,三维立体空间的感知能力。 宝宝出生后视觉功能在尚不成熟,但随月龄增加,对物体的清晰感受和反应也不断变化。 那么,宝宝的视力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呢? ■ 出生时 宝宝在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视觉,但由于视觉结构、视神经发育不成熟,视觉极不敏感,仅对光刺激有反应,视力大约为0.05。 ■ 满月 1个月时宝宝能看见眼前15-30厘米内的物体,会短暂注视抱他的人。同时,宝宝也学会了平躺时用眼睛跟随或追踪移动的物体,但注意力无法持续太久。 图案的对比越强烈,越会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宝宝偏爱鲜明的对比色,因此家长可选用黑白卡、红色的玩具来逗引宝宝。 ■ 2-3个月 人脸是宝宝最喜欢看的东西。将宝宝抱在怀里,宝宝的注意力会立刻集中在妈妈的脸上,尤其是看大人的眼睛。随着月龄增大,宝宝可以逐渐看清大人的整个脸。3个月时宝宝“追踪”的能力发育较前更协调,眼转动角度已经可达180度,会注视大的物体,也可看到自己的手。视力达到0.05-0.1。 视觉功能发育使宝宝具有一定的感知视深度的能力,可以拍打在他上方或面前移动的物体,但是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找得准。这种练习有利于其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 同时宝宝的远视能力有所进步。宝宝可以对站在较远处的大人微笑,盯着几米以外的玩具看。 色觉也会逐渐发育。宝宝仍然对色彩对比强烈或黑白颜色图案感兴趣。但色觉有限。 ■ 4-6个月 良好的视力在宝宝早期运动和认知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该时期的宝宝视网膜已经发育的较好,能由近看远,再由远看近,视力范围已经增加到几米以上,还会持续性增加。“追踪”能力的发育使得宝宝可以跟踪越来越快的动作。随着手眼协调能力的增强,宝宝可以伸手去拿眼睛看到的东西,开始建立立体感,会以视线寻找声音来源,抱起时会转头追踪物体或熟悉的人。 在婴儿床前面悬挂一个床铃是刺激宝宝视力发育的好方法。为了保持孩子视觉兴趣,还可以带着宝宝不断移动——在家的周围、小区楼下、商店带着宝宝走动,给宝宝看一些以前没见过的物体,告诉他物体的名称(视觉刺激)。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宝宝自己照镜子。视力约为0.1-0.2。 ■ 6-12个月 8个月时,宝宝会用眼睛找寻突然消失的东西(躲猫猫)。特别喜欢用视线来追踪眼前的物体。手、眼协调更加灵活。并会用眼睛辨识亲人。到1岁时,视力保持在0.2-0.3之间。 ■ 1-6岁 1岁以后,宝宝的视力和视觉的深度、广度逐渐成熟,会分辨物体大小、上下、内外、前后和远近等空间概念,喜欢看图书。至6岁时视力发育接近完善,达到成人的视觉,约为1.0。 小总结: 虽然宝宝视觉发育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到6岁以前,关键期则在3岁以前。正常的视力发育是依赖于正常的视觉发育环境和适宜的视觉刺激。宝宝出生时,神经细胞的连接已基本完成(视觉发育环境),其功能的完善和强化需经过后天的视觉刺激,而主要的刺激是形觉刺激而不是光本身。形觉刺激包括红线团、红气球、黑白卡等。如果在这个时期,人为给予视觉剥夺,如蒙着被子、盖着头,不让宝宝接受外界的形觉刺激,则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弱视等问题。 Tips:如果宝宝出现如下表现,家长应及时带来就医: 1、新生儿期对强光照射无闭目、皱眉反应 2、婴儿期不会追视,或表现出无目的的寻找 3、交替遮盖宝宝双眼,遮盖某一侧无反应,但遮盖另一侧时,宝宝会出现用手推开遮盖物的行为 4、视物凑近、眯眼、皱眉,头经常偏向固定的一侧,排除斜颈的问题 5、学习走路的时间明显延迟,或走路容易跌倒、被东西绊倒
误区一 “医生,我们宝宝不讲话,是不是舌筋短呀?” 来看语言问题的家长,十个有八个都会有此疑问。“医生,我们听隔壁邻居说,宝宝舌头下的那个筋短,剪掉就会讲话了。我们今天就是来看舌筋的!” 每次遇到这种疑问,我们都会让孩子张大嘴,把舌头伸出来,然后指着舌系带,耐心的跟家长解释,宝宝不会讲话,跟舌系带并没有关系。“襻舌”,也就是家长通俗所说的“舌系带短”并不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因为语言发育落后的儿童大部分舌系带都是正常的;再者,即使儿童的舌系带偏短,也不会影响他学会开口说话,只会对发音的清晰度造成影响,譬如卷舌音和翘舌音的发音不准确,把“zhi”说成“chi”;或者发音错误,把“de”说出“te”等,并不会影响孩子的词汇量。打个比方,就像一个手表没电了,不能指示时间,可是你却埋怨是手表指针短,影响手表的行走,其实两者是没有关系的。 由于很多家长不理解个中道理,盲目带宝宝去医院剪舌系带,结果造成孩子对医生的恐惧,一到医院就哇哇哭闹,不愿意配合检查。由此增加宝宝学习讲话的恐惧心理。 误区二 “医生,我们宝宝已经4岁了,还不会讲话,亲戚说了,‘贵人语迟’,不打紧的” 首先要更正概念,大部分“贵人”都不语迟,相反,“贵人”的语言发育一般比同龄孩子好的多,譬如1岁多会讲很多话,2岁会背诵儿歌、唱歌等。语言作为神经心理发育的基础,语言的发育也预示着孩子的社会心理以及智力的发育。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分享想法,交流互动,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也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也是认知发育的良好的基础。所以,“贵人语迟”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切不可听信流言,耽误了孩子在关键期的语言训练。 导致儿童语言发育落后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宝宝听得见吗 听觉器官包括外耳、内耳、鼓膜还有听觉中枢,它们是语言的感受器官,”听清楚”是”讲的好”的基础。 面对语言问题的儿童家长,,医生都会问:“孩子讲话不好,听力检查过了吗?”大部分家长都会回答,“医生,我们孩子的听力肯定没问题呢,关门声音都能听见呢!” 耳朵对于不同频段的声音的分辨率是不一样的。对话和发音所要求的听力的音频和分贝数至少达到25分贝;如果儿童耳朵的听力阈值稍高于这个分贝数,儿童对普通响声分辨是不受影响的;比如开关门的声音,但是对于对话、语言这种频率的声音,是听不清楚的。 也有家长会说“医生,孩子出生时听力筛查做过了,肯定没问题!”。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时听力筛查,筛查出听力异常的阳性率是千分之一,而儿童中听力异常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二。说明儿童听力异常的发生率比新生儿高得多。提示对于语言发育障碍的孩子,听力检查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病毒感染、中耳炎、鼻炎等,均有可能造成听力受损。所以不做听力测试,光凭家长在家观察,是无法判断出孩子听力是否正常的。 曾经有个5岁的大孩子,因为“语言发育迟缓”就诊,家长怀疑孩子智力低下,结果检查出来是双耳听力受损,需要五官科做听力矫正。孩子妈妈后悔哭着说,“医生,为什么我们没有早点发现宝宝听力问题呢?”。其实,轻中度的听力异常在家庭中很难被发现,除非严重的听力障碍。因此,有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孩子不仅要观察平时对声音的反应,还要做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排除听力障碍。” ◆智力问题 语言是智力发育的一部分,很多语言发育迟缓的宝宝,他们在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各方面能力的发育都较同龄儿落后,如6个月不会翻身,8个月才坐稳,1岁才会爬,2周岁会走。家长需要携孩子前来发育行为门诊就诊,完善语言和智力等发育评估,必要时做头颅磁共振和脑电图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交往异常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人究竟为什么需要语言?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很多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都是缺乏语言的动机,没有交往的需求。也就是家长描述,孩子在家经常一个人玩,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玩;即使跟小朋友在群体中,也是以“看”为主,很少能融入到游戏中去。大部分时候喊他不理人,需要什么自己去拿,拿不到就拉着大人手去,不看人眼睛,沉迷于动画片。在这些场景下,孩子是很难有迫切的交往需求和主动学习语言的意愿的,这也是很多家长苦恼很难在家里教孩子学讲话的原因。 如果孩子经常有以上情况,一方面需要警惕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自闭症),另一方面家长要反省,是否给孩子太多的电子屏幕(电视、手机、电脑等)暴露。 研究表明,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电子屏幕暴露的时间越长,其语言发育越落后。所以家长冀希望于孩子看电视学习语言恐怕是不切实的。 对于语言发育迟缓并且同伴交往不好、不听指令的孩子,医生建议携孩子前来发育行为门诊,行孤独症的筛查,对于确诊或疑诊孤独症的孩子,需要及时接受相应的康复治疗。 若是由于电子屏幕暴露和家长忽视等不良养育方式问题导致的语言发育迟缓,则需要从改善养育方式入手,如切断电子屏幕(手机、平板、电视等)的暴露,增加家长和孩子优质的互动时间,从日常生活中教孩子语言,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语言和社交环境。另外也可以前来发育行为门诊寻求帮助,给予家长的家庭训练指导。 ◆单纯性的语言发育落后 有的孩子的父母、长辈小时候也存在语言发育落后的问题,孩子在整体发育进程中,除了语言迟缓,并没有其他的发育落后表现,也没有交往异常,可以正确使用手势、姿势、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的方式与人正常交流,在排除听力障碍、智力低下及孤独症的情况下,则考虑孩子只是单纯性的语言发育落后,家长无需过度焦虑,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语言和社交环境,定期门诊随诊。 儿童保健医生: 总之,儿童的语言发育是儿童感知觉发育与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一项技能。如果家长怀疑孩子有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需要及时携孩子来医疗机构的发育行为门诊进一步检查原因,切不可盲目相信误区,耽误了孩子的治疗。
屏幕暴露的利与弊 利: ★ 当孩子能够理解他们所收看的节目内容和情境时,一档高质量节目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教育意义,正常情况下2岁以上的孩子基本上能够理解他们所收看的节目内容和情境。 (但是家长要记住,儿童早期通过现实生活中不经组织的、不插电的游戏学习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和运动技巧的效果,比被动地看电视玩手机要好得多。对于语言的习得,孩子在生活中通过听到、看、摸的真实体验,比通过手机电视的形式好得多。) 弊: ★ 对亲子交流的影响:电视手机的使用减少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甚者家长因为使用电子产品疏于对孩子的照看,从而导致孩子发生人身安全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 对认知、语言的影响:在儿童发育早期,过度的屏幕暴露对儿童认识、语言和社会情感都有不利的影响。儿童长时间电视暴露能增加边缘智力以及智力低下发生的风险。 ★ 对肥胖的影响:学龄前期严重的屏幕暴露会显著提高儿童肥胖的发生。一些专家认为可能是与孩子在看电视时吃了太多的零食,久坐继而玩耍跑跳时间减少有关 ★ 对睡眠的影响:睡觉前看电视可能与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规律有关。节目中引起兴奋性的内容以及屏幕的辐射干扰了褪黑激素(一种由人体分泌的、让人轻松下来进而入眠的化学物质)的分泌,都会缩短孩子的睡眠时间。 ★ 对视力的影响:儿童长时间观看电子屏幕容易诱发近视。1-3岁是儿童视力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长期注视屏幕使得儿童视觉疲劳,容易诱发近视。另外长时间观看屏幕,也会让儿童眼睛干涩,眨眼频率增多,如果进一步发展形成习惯性的频繁眨眼,也会较难矫正。 美国儿科学会屏幕暴露建议 ★ 18月以下婴幼儿禁止使用电子设备(视频聊天除外,但前提是宝宝对视频里的人是有印象是认识的); ★ 18-24个月的婴幼儿,不建议使用电子设备,但如父母希望儿童接触电子设备,推荐陪伴孩子一起使用高质量的节目或应用软件,避免儿童单独使用电子设备; ★ 对于2-5岁的儿童,允许观看高质量电视节目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家长需全程陪伴观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看到的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世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 确保睡觉时间、吃饭时间和父母儿童玩耍时段没有电子设备。睡前1小时不看电视及其他电子设备节目; ★ 避免快节奏的节目、有暴力内容的节目和分散注意力的节目; ★ 卧室不出现电子设备,在非使用时间关闭电子设备; ★ 避免将电子设备作为安慰孩子的唯一方法; ★ 亲自动手的、非结构化、社会性游戏对建立语言、认识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更重要。 请记住 作为孩子的父母或照养人,应严格限制或完全禁止2岁或者更小孩子看电视玩手机; 对稍大一些的孩子,限制孩子的屏幕时间(包括电视、手机、电脑、电子游戏等)每天不超过1小时,筛选并监督他们所看到的内容,和孩子一起看,帮助他们从中学习有益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家长应以身作则,自己使用电子媒介的方式和内容同样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在语言门诊中,因“发音问题”前来就诊的孩子越来越多,以上家长反映的问题,在医学上称为:言语障碍。言语障碍的儿童可理解与表达语言,但是存在构音、语言不流畅或发声问题。因儿童言语问题来就诊的家长可能会反映“孩子会说话,但口齿不清、话讲不清楚”、“讲话不流利”、“口吃”等。 下面细说构音问题主要分几大类: 1. 语音改变——省略单词的辅音或韵母 省略辅音:如省略“机”的辅音“J”,将“机”念成“一”;省略韵母ao、ie、iu、ang,将“蚊(wen)子”念成“无(w)子”、“汪汪(wang)”念成“娃娃(wa)”。 2. 语音替代——多为辅音,将不会发的音,用其它音来替代 (1)以舌根摩擦音代替舌前位的发音 如孩子不会发“d/c/t”等音,就用“g/k/h”代替其他语音。例如,不会说“耳朵(duo)”,只能说“耳郭(guo)”;不会说“草(cao)莓”,只能说“考(kao)莓”;不会说“头发太(tai)长(chang)”,只能说“头发盖(gai)扛(kang)”。 (2)舌前音化 以舌前音“d/t”代替某些语音,如宝宝不会说“乌龟(gui)”,只能说“乌堆(dui)”;不会说“公(gong)园”,只能说“东(dong)园”;发不出“裤(ku)子”这个音,只会说“兔(tu)子”。 (3)不会发送气音 发音时气流和语音协调的问题。汉语中有送气音,如p、t、k、c、s等。把送气音用不是送气的音作为替代,如“婆婆(po)”说出“跛跛(bo)”,将“泡泡”说成“抱抱(bao)”。 3. 构音错误使别人难以理解 问题又来了,只要宝宝讲话不清楚,都要来看病,或者做语音训练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下各年龄段语音清晰度的发育吧! 1.5岁-2岁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除了少数一些词,大部分约90%的孩子能够正确使用声母d、m和一些韵母,对于其他大多数声、韵母还不能很准确的使用。差不多到2岁时,在孩子有限的语言表达中,父母大约能听懂孩子50%的话,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孩子能说清楚50%,而是需要父母通过猜测才能了解孩子表达出来的50%的意思。因此孩子这个时候的口齿不清很有可能属于正常情况,家长不必过于焦虑。 2岁-3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约90%的孩子中能够使用声母,如b、m、f、d、t、n、h、x等,父母大约也能听懂孩子3/4的话。而对于相对比较难掌握zh、ch、sh、z、c、s,如果有家长反映说孩子有时候平舌音和翘舌音发不准,同样可能也属于正常情况。 3岁-4岁 到4岁时,孩子虽然还不能完全说清楚,但是几乎在所有的时间里父母能听懂孩子讲的话,约90%的孩子能够很好地使用大多数声母如b、p、m、f、d、t、n、h、x、g、k等。如果孩子这个时候大部分发音还不能正确使用,经常将“兔(tu)子”说出“裤(ku)子”,时,就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了。 4岁-5岁 孩子能正确使用绝大多数的声母和韵母。他人几乎能完全听懂孩子说的话。 如上所述,孩子的语音发育大约需要4-5年的时间才趋于成熟。 可见,孩子的说话清晰度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完善的,而且每个宝宝的语言及言语发育都存在个体差异。不少家长在宝宝两三岁时就因孩子说话不清楚的问题就诊,其实不必过于担忧,你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让孩子去学习去成长。但是若孩子这个年龄段应掌握的发音仍有错误、孩子长时间语言的清晰度没有明显进步、或者孩子都已经四五岁仍有很多错误发音等等,就需要家长及时的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干预。
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 门诊中常有家长因为孩子不肯吃饭来看医生,营养评估后会发现孩子进食量可能并不少。据统计,50%以上的父母会强迫孩子把碗里的食物都吃光。其实,长期的强迫喂养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 对孩子身体的伤害 ★ 肥胖:家长不了解孩子的饱食感受,强迫喂养有可能会喂养过度,导致孩子肥胖。据统计,70%~80%儿童时期的肥胖会延续至成人期,增加罹患慢性代谢疾病的风险。 ★ 厌食: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导致积食或者消化不良,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出现厌食、一吃饭就哭闹等情况。不吃饭、营养不良最终会导致孩子日渐消瘦、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 口腔疾病及功能障碍:被强迫喂养时,孩子容易“包饭”,一口饭在嘴里长时间不咽下去,久而久之易生蛀牙,牙疼后不愿吃饭,从而恶性循环。同时也会影响儿童的口肌功能,导致语言发育的迟缓。 对孩子心理的伤害 ★ “难养型”气质养成:因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经历强迫喂养时,他们往往通过发脾气等方式表达内心的不满,长此以往,容易情绪不稳,常常烦躁、哭闹。 ★ 依赖性性格养成:强迫喂养会使孩子不能独立完成进食,对父母或者喂养人产生强烈的依赖,影响孩子独立自主、自信性格的养成。 我们该怎么做呢? ★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食氛围:控制好每餐的时间(20~25分钟),切勿少食多餐;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保证膳食结构平衡;给孩子自己进食的机会,吃多少也让孩子自己决定。 ★ 少吃零食,重视主餐:饭前一小时不给孩子吃零食或含糖饮料,按时按点规律进食。 ★ 及时就诊:若孩子出现严重食欲不振,对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请及时至医院儿保科就诊。 喂养是关爱孩子的一种表现,但一味的强迫喂养可能会造成很多问题,甚至适得其反,家长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切勿过度担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任重道远,万事开头难,各位家长在改变喂养行为的过程中一定要遵照科学,把握原则哦!
在开始之前,家长们需要知道,如厕训练是婴幼儿获得排便排尿控制的有效训练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涉及复杂的神经、肌肉协同参与,同时受社会文化习俗及环境物质条件的制约。因此,能够控制排便排尿尤其是独立如厕常被认为是儿童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一次性纸尿裤的发明方便了儿童便溺护理,美国Brazelton教授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如厕训练理论。它强调顺应儿童自主控制排泄功能的发育,强调灵活性,减少训练中的冲突和焦虑。这一理论成为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儿童如厕训练指南的基础,沿用至今。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的儿童如厕训练指南。首先家长们需要了解自己宝宝进行“如厕训练”的适合时机。 多大适合训练如厕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大多数婴幼儿在18~24个月的时候会出现排便意识,也有一些宝宝直到2岁半才有排便意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时间表,在孩子准备好了以后再进行如厕训练,会非常顺利,一般来说平均训练时间在9个月左右,孩子一般3岁之前就会掌握。 当宝宝准备好了,会有一些信号: 白天至少有2~3小时以上或者午睡后尿不湿干燥(意这味着宝宝已具有短时间的排便控制); 会用“尿尿”、“臭臭”等语言或者动作、表情来表达上厕所的愿望; 开始模仿大人坐马桶,对大人上厕所感兴趣; 可以独自走向卫生间,并平稳地坐在小马桶上; 尿不湿、裤子脏了会觉得不舒服,主动要求更换; 能自己穿脱裤子; 训练中愿意合作,能执行家长的简单指令。 一般我们建议在2岁左右进行训练,不宜过早,因为较小的宝宝,尤其是一岁内排便控制能力还较差,训练起来可能会有较多的挫败感和抵触感。因此我们建议如厕训练的开始时间最好看宝宝的表现,等ta具备上述一些信号后再进行训练。 最好选择春夏天进行如厕训练,一来气温较高,即使宝宝尿湿裤子也不会太难受,二来比较方便穿脱和清洗晾晒。 看准了训练时机后,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能更有效促进宝宝学会自主控制如厕。 如厕训练的一些技巧 选择适合宝宝坐高的坐便器,教ta如何示意如厕意愿 以宝宝的脚能放在地上、且底部宽大不易侧翻、易清洗的坐便器为宜;告知宝宝坐便器的用途,让ta提前熟悉;并学说“尿尿”、“拉粑粑”、“马桶”等简单词语。 培养如厕兴趣 准备一些关于如厕训练的绘本、动画片、玩具,比如,您可以尝试这么做:在给宝宝读完“如厕训练”主题绘本后,找一个宝宝喜欢的玩具娃娃,告诉ta娃娃想要上厕所了,然后给ta演示便盆的使用。当宝宝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后,可增加ta学习和模仿的兴趣。还可以让宝宝陪伴父母上厕所。让ta帮忙递纸、冲水,并告诉ta你在做什么,培养宝宝对上厕所的概念及兴趣。 给宝宝穿上训练裤,体会自主如厕的好处 可以让宝宝穿小内裤、训练裤,大小便后及时更换,让宝宝慢慢体验屁股干净的舒适感,认识自己的生理需要,体会到如厕的感受。 帮助和鼓励宝宝 当观察到宝宝有想要如厕的表情动作或语言示意后,家长可以将宝宝带到卫生间,帮助他坐到小马桶上。顺利完成后,要给予他适当的鼓励和称赞,和宝宝击掌或者口头表扬等。 要有足够的耐心,遇“失误”时保持平静 如厕训练与其说是训练不如说是引导,每个孩子如厕训练的进度是不一样的,家长千万不能心急,更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攀比;不管训练过程中遇到多少失败、怎样的狼藉,家长都不要表现出明显的沮丧、生气,切记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更不能惩罚孩子。 让宝宝逐渐建立户外玩耍、午睡和夜间自主如厕的习惯 当宝宝白天在家的如厕训练顺利进行以后,可以开始进行外出、午睡和夜间的如厕训练,夜间的如厕训练开始一般还要更晚一些,但也有宝宝白天可以自主如厕以后,晚上自动就不会尿在尿不湿上了。 开始进行晚间训练时,注意睡前控制饮水量,让宝宝睡前上一次厕所排空小便,一般不建议凌晨叫宝宝上厕所,慢慢建立夜间控制排便的习惯。 即使宝宝晚夜间睡眠时没憋住尿了床,也不要对ta过于指责或四处张扬,以免造成自尊心的伤害,可能是当天宝宝睡前饮水太多、情绪特别兴奋或者身体特别疲惫导致的,找到原因后,及时帮助宝宝调整即可。五岁前,宝宝晚上尿床都属于可允许的年龄阶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