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舌像非常重要,如何正确地用手机采集合格的舌像照片呢? 1背景要单一,颜色与舌头有一定反差。 2最好请他人帮您照,自己照不容易照清楚。 3给您的舌头来个大大的、正面的特写,而不要让脸太过抢镜。 4要在自然光线下,也就是明亮的日光下拍照,尽量不要选择晚间的灯光下。 5伸舌要充分,也就是全伸出来,但要放松,不要绷着。 6舌上舌下面都要照,卷舌向上时舌尖不要顶上膛。 7照相前不吃东西、不喝水,也不用刻意地吞咽唾液和刮舌苔。 以下是示例照片,请大家参照,谢谢!
中药汤剂疗效显著、针对性强,是目前临床最主要的应用剂型,但是中药饮片煎煮不便,费时、费力,对煎具、用水、火候、煎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很多患者,尤其是刚开始服用汤药的患者往往一头雾水,那么到底怎样煎中药呢,让我慢慢道来。煎中药首先要选择煎煮器具,最好选择专门的砂锅或陶罐,因为此类器皿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温性能好,也可暂用搪瓷锅或不锈钢锅,但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皿,以免金属元素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变化,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应用砂锅时要注意,因为砂锅很容易破裂,故加热以后不能马上放到灶台上,以防骤冷骤热,发生破裂;当第一次使用砂锅或发现砂锅出现小的裂痕、漏水时,可以抓少许大米用此锅熬粥,粥浆灌缝,使裂痕得以填充。目前市场上还用一种电子煎药锅或养生壶,多为紫砂陶制成,有文、武火和自动停止功能,可以防止水被烧干时发生危险,还可以煲汤、熬粥,适用于长期服用中药的家庭,不足的是这种煎药壶一般容量较大,多为3-4升,必须加较多量的水,煎出量较多,对于药味小的处方很不方便。煎药的用水,古代曾用长流水、泉水、井华水、米泔水、雨水等,现在用自来水就行,亦可用井水、蒸馏水等,总以水质纯净新鲜为好。加水量要考虑到饮片的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等因素,一般以水平面没过饮片1-2cm为好,太多则煎出液量多、浓度低;太少则易干锅、糊锅。另外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的药物,需要久煎,加水量可适当增多;解表剂、芳香类等易挥发药物,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加水量在考虑到饮片充分吸收水份的基础上,没过药物平面即可。在煎煮之前,要先将饮片浸泡一段时间,一般约30-60分钟,以使饮片可以充分地吸收水分,这是煎药前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促进有效成分充分地煎出,并减少煎煮时间,尤其是对于解表剂、感冒药,更要强调“多浸少煎”,以防长时间的煎煮使其有效成分挥发、丧失。需要强调的是,此时不要用热水浸泡饮片,这是因为许多中药有效成分是脂多糖、淀粉及蛋白质等,遇热水后会黏着、糊化及变性,影响煎煮效果;还有就是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药物腐败变质。饮片在充分浸泡后,就可以上火煎煮了。一剂中药要煎2-3次,第三次煎出液的浓度就远不及第二次的了。第二煎、第三煎前要加热水,这是为了防止本已受热张开的药物纹理遇冷闭合,影响有效成份的煎出,这一点就跟炖肉时要加开水是一个道理。服用时将两次或三次煎液去渣滤净后混合,均分为两份或三份,早晚或早中晚服用。平时工作较忙时,可以晚上将药一次性煎出,当晚和第二天早晨、中午带到班上服用,比较方便。煎药有文、武火之分,所谓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是指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说白了,文火就是小火、微火;武火就是大火、急火。一般煎药时要先用武火后用文火,即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持续沸腾的状态,以免药汁扑出或蒸干。另外煎药的具体火候和时间,还要根据药物性味而定。如解表药、芳香类药物,讲究“多浸少煎”,武火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即可;补益类药物及一些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类、贝壳类、骨角类药物讲究“文火慢炖”,以使有效成风充分煎出。某些药物因为质地特殊,煎法也比较特殊,如先煎(下)、后下、包煎、冲服、烊化、另煎、焗服及煎汤代水等。1、先煎:主要有两类,一是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角类等药药,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至少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此类药物较多,包括:生石膏、龙骨、龙齿、牡蛎、石决明、寒水石、代赭石、磁石、紫贝齿、水牛角、生铁落、海蛤壳、紫石英等。特别要说明的是,有些厂家药材质量较好,加工细致,以上药物多打碎、切片或刨成细丝,以方便患者煎煮;若患者抓到的药物未经过这样的处理,那就需要自行先打碎或碾碎后再行煎煮,如生石膏碎块较大时,可以先用擀面杖将其轧碾成细末后再煎煮。另一类是毒性较大的药物,经过久煎可以使毒烈之性降低,确保用药安全。此类药物主要指制乌头、制附子等,一般先煎30分钟至两个小时,以口尝无麻辣感方可。为了合理地利用时间,可以统筹安排,在先煎药物的同时,将其他药物用水浸泡,这样待先煎完成,其他药物也充分吸收了水分,便可入锅同煎了。2、后下:有些药物如解表药、芳香类药物有效成分易挥发或破坏,不耐久煎,故在其他药物煎沸后3-10分钟下药,如薄荷、砂仁、白豆蔻、钩藤、生大黄、番泻叶、沉香、檀香、降香等,其中多数药物后下3-5分钟即可,像砂仁、白豆蔻等,应该“现用现杵”,即临用时方可杵碎,以防有效成分挥发;钩藤后下时间略长,10分钟左右;而生大黄、番泻叶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3、包煎:即先用纱布将个别药物包好,再放入群药中同煎,需要包煎的药物有三类:一是质地较轻,煎煮时易漂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或服用的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等;二是形质较细,又含有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煎煮时容易粘锅、变糊、变焦,如车前子、葶苈子等;三是表面有绒毛的药材,对咽喉有刺激性,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等。4、冲服:某些药物需要研成细粉,制成散剂冲服,如芒硝、元明粉、三七粉、朱砂、琥珀、羚羊角、珍珠等;还有一些液态药物也需要冲服,如竹沥汁、姜汁、生藕汁、荸荠汁等;另外临床上还有许多中成药也常需用汤药冲服,如紫雪散等。5、烊化:某些胶质或粘性大的药物,为了避免粘锅、煮焦,或粘附于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应当先用水或黄酒蒸煮烊化(溶化)后,再兑入煎好的药汁中,此类药物包括: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饴糖等。说道饴糖,也就是麦芽糖,现在很难买到了,我曾经在上海南京路第一食品百货边上的南北干货店买到过几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6、另煎:贵重的药材应该另煎,以使其最有效的利用,煎出的药汁可以另服,也可以兑入其他煎好的药汁中一并服用,此类药物包括:野山参、西洋参、枫斗等。7、焗服:有些用量较少,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药物的煎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个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肉桂、藏红花、胖大海、番泻叶等。8、煎汤代水:有些药物如灶心土、玉米须等,不便与其他药物同煎,故可以先煎去渣,再以此煎液煎煮它药,称为煎汤代水;还有一些药物质地轻,体积大,大量使用时,煎煮不便,如丝瓜络、芦根等,也可以考虑煎汤代水。药物煎好箅净后,药渣中还吸附有一定药液,故可能的话,最好榨汁取汁,避免浪费。以上就是家庭煎煮中药的方法。除此之外,有些医生对于煎药还有特殊的要求,则应该按医嘱执行。
老百姓都知道中医治病常常效不更方,疗效也不错。 久而久之一些慢性病患者也就懒得再排队就诊,而是挂个普通号径直去抄方,有时候一个方子一吃就是半年。但“抄方”到底好不好呢? “抄方”和“效不更方”是两回事。效不更方是指在医生诊治后继续服用相同药物,此时患者的诊断明确,治疗原则和方法正确,服药后收到一定的疗效,症状、体征有一定减轻,但是还未完全达到治愈目的,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继续服原来的药方巩固治疗,这叫“效不更方”。 “效不更方”是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需要医生根据服药后的病情和反应,作出是“效”还是“不效”,从而是“不更方”还是“更方”,严格来讲不存在患者自行“效不更方”的情况。而抄方则是患者不经医师指导,自觉服药后效果不错,或是认为“中药起效慢”,还需要继续服药才能见效,从而自行决定照服前药。从各个角度讲,抄方都是利少弊多的。简言之:其弊有五:1、增加用药风险 很多人以为中药是无毒的。其实不然。早在《周礼》中就指出:药物各有偏性。虽然中药与西药相比副作用较小,但得知道:中药也是由各种化合物组成的,如果没有医生的指导,长期连续服用相同的药物,就有蓄积中毒的危险。大家可能听说过,龙胆泻肝丸,小柴胡颗粒不良反应事件吧。上世纪90年代,小柴胡颗粒在日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肝病的治疗,大量患者长期服用小柴胡颗粒,甚至有一名患者,连续3年累计服用小柴胡汤制剂达7.5kg之多,此后不断报出因服小柴胡汤出现间质性肺炎的新闻,日本厚生省于1996年3月,在“紧急安全情报”中发出了“关于小柴胡汤严重的副作用——间质性肺炎的警告”,并于2000年1月14日发出“医药品医疗用具等安全性情报”通令:全面禁止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使用小柴胡汤。而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龙胆泻肝丸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龙胆泻肝丸作为一种传统的清热类中成药,被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效果显著,许多反复发病的患者,一吃就好。由于是非处方药,不仅医院的医生大量处方应用,市井百姓平时“上火”,也经常到自行药房购买服用。但是由于龙胆泻肝丸中还有关木通,此药含马兜铃酸,有肾毒性,长期服用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导致尿毒症。许多长期服药的患者出现此类情况,最后不得不换肾或是长期透析治疗。龙胆泻肝丸,小柴胡颗粒事件就是长期不当用药的后果。2、降低药物疗效 中医的最大特色就是辨证论治。什么叫辨证论治呢?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处方的调整。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个体化治疗。不经医生指导随意抄方使中医药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病人节约了一点儿候诊时间,但在其后的几天或几周内可能服用的都不是最合适的药物。这实际是主动放弃享受中草药灵活多变,因人制宜的特长,结果看了中医,病人却不能从中受益。3、助长错误认知 在医疗服务中病人是消费者,有被尊重的权利。但大多数病人对中医学了解不多,以为中医药也是一种病对应一种药,反复要求医生照方抓药:实际上对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状况下,中医会开出不同的药物。决非一药对一病那么简单。病人要相信医生有知识、有道德,愿意治好自己的病,不要想省事,省略正常的诊疗程序。4、造成药材浪费 经常要求抄方的人都是工薪族,是慢性病患者。他们能享受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一方面他们把吃药当作自己重要的福利,另一方面又因为工作紧张,无时间候诊。所以只得抄方。但必须知道,药物与食物不同,药物是有偏性的,不当使用,必有害处。不经医生诊治,将中草药当作中成药服用,疗效必然低。为此病人又会增加服药量或延长服药时间,必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5、忽略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体。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医患的交流对疾病的减轻、痊愈有重要的作用。盲目抄方破坏了这种交流(一般说来这种交流的效用占总疗效的30%左右),代之以简单的买药、卖药关系,确实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此要知道:时间紧张,但健康更重要。中药虽然相对安全,但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如果您真的重视自己的健康,我们相信您是能安排好时间去看病的。实在没有时间,也得知道:盲目抄方还不如不吃药。
读《伤寒论》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伤寒论》中病位分表、里、半表半里,治表以汗法,治里以吐、下、清、消、温、补等法,治半表半里以和法。除了治疗大法不同外,治疗次序也是不同的,很多情况下如果有表证存在,是要先解表的,表证去除了,才能治疗里证,就如上文所提及的“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这是因为:有表证解表,可以第一时间截断病程,使病情得到扭转,这样起效快、疗效好、慢性及后遗症的可能性小。如果存在表证而不解表,不仅治疗不得法,疾病不容易痊愈,而且容易转成慢性和遗留后遗症;有的时候还会将在表之邪引入里,造成疾病更难痊愈。以上原则不仅在外感疾病中适用,在内伤杂病中同样适用。不仅在内科适用,对于皮肤科等专科同样适用。试举几例: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导致,虽然不是当时感染的病毒,但是在发病初期往往会伴有表证,如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头身疼痛等,这个阶段非常短暂,一般约3天左右,此时应抓住时机辨证地予以解表治疗,不仅前述症状能够马上减轻,而且皮疹、疼痛也可以快速消退,可以缩短病程和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湿疹:目前急性湿疹多辨证为湿热浸淫证,亚急性湿疹多辩证为脾虚湿蕴证,而慢性湿疹多辨证为血虚风燥证。其中对于急性湿疹的初发阶段,很多都伴有表证,出现恶风恶寒,周身疼痛、瘙痒明显等症状,此时应在清热利湿的同时结合散风解表的方法,皮疹、瘙痒会很快减轻,如表里双解的防风通圣散、越婢加术汤等即是此意。痤疮:痤疮的发生,很多医家多以肺热、湿热、热毒论治,采用清热解毒等法。但是痤疮中表证也有不少,《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讲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可见外感风、湿之邪也是痤疮发生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可以采用葛根汤、麻杏薏甘汤、甚至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治疗,或者在原有清热解毒等药物基础上加用散风除湿解表的药物。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急性的、初起的皮肤病,病程短,发病急,此时往往伴有发热恶寒恶风、周身或关节疼痛,瘙痒剧烈等症状,此时尤其要辨别是否存在表证,如发疹性皮肤病(水痘、麻疹等)、过敏性紫癜、进行期点滴型银屑病等。不能一味清热、凉血、解毒。采用解表法,还要务必做到鉴别和处理里证,安排好次第。表里同病时,一般先治其表,再治其里;或是表里同治;也有需要先治里证的情况,如《伤寒论》91条说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在表里同治时,要分辨里证的性质,以采用对证的方法,如里实热证采用清、下法,里实寒证采用温散法,里虚寒证采用温养法等。总之,治疗皮肤病和其他疾病一样,都要本着“辨证论治”的原则,准确、全面的辨别疾病的病性和病位,并采用对证的治法,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