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发表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2)》,说明近视儿童可酌情点用低浓度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度数增加。哪些近视儿童可点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注意事项有哪些?一、到目前为止,阿托品滴眼液仍是唯一经循证医学验证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高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的控制效果可高达60%~96%,但高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存在严重畏光、近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以及停药后反弹效应。亚洲人群的系列随机对照临床实验(ATOM1)提示阿托品滴眼液具有显著延缓近视进展作用,且存在浓度依赖效应,0.01%阿托品滴眼液具有良好的延缓近视进展效果,且和高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相比具有最小不良反应以及停药后最小反弹效应,其他类似研究也指出0.01%阿托品滴眼液的近视防控效果可达27%~83%,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和停药后反弹效应,同时对近视控制具有累积效应。概括一下,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都有控制儿童近视的作用,但0.01%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安全性最好,副作用最小,停药后反弹最小。二、关于不同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防控作用的研究仍在探索中,0.01%、0.02%、0.025%、0.05%浓度的研究均有。对于部分对0.01%应答不良的儿童,可以考虑选择较高浓度(如0.02%)来达到同样的近视防控效果。0.01%阿托品滴眼液和安慰剂相比具有一定延缓近视进展作用,和更高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相比不良反应最小、反弹效应最低,因此可能是现阶段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合理浓度。三、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一)、0.01%、0.1%、0.5%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应用均未出现视网膜功能受损现象,高于0.01%且低于0.5%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应用后仍然存在较显著畏光(17.8%)和近视力下降(11.9%)症状,但0.01%阿托品滴眼液的眼部不良反应明显较低(畏光6.3%,近视力下降2.3%)。在0.01%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进展的研究中,尚未发现与药物使用相关的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眼部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发生率较低,并且会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逐渐耐受,0.01%阿托品滴眼液应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下。瞳孔散大、畏光反应和眼压升高瞳孔散大现象(较用药前散大0.5~1.0mm)比较常见,用药4个月后瞳孔大小趋于稳定,停药2个月后恢复如初。在正常的室内或日常室外光线下,用药儿童没有明显畏光反应;在明亮环境下,0~24%儿童用药2周内可能出现畏光反应,这其中,部分患者在随访4个月时症状消失,部分患者症状持续存在但可耐受。尚未发现0.01%阿托品滴眼液的应用与眼压升高存在风险关系。2.调节能力和近视力下降儿童用药后调节幅度平均下降2.00~3.00D,停药2~4个月后恢复如初。0~4.9%的儿童用药后2~4周可出现轻微的近视力下降现象,后随着时间进展逐渐消退。3.过敏反应0.01%阿托品滴眼液应用过程中过敏反应比较少见,发生率为0~6.4%,多见于阿托品过敏者,常在阿托品滴眼液应用2周内发生。常见症状为眼部瘙痒、灼热,体征为眼睑肿胀和眼周发红等。4.刺激性反应少数儿童会出现眼部刺激症状,如刺痛不适。(二)、不良反应的处理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如畏光、近视力下降或者用药后刺激性反应,能耐受者可暂时观察,不予处理,不耐受者可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如畏光可戴遮阳帽、变色眼镜缓解,视近不清晰可通过配戴近附加眼镜或者调节功能训练缓解。如出现过敏反应,则应立即停药,一般停药24h后症状减轻,停药1周后可恢复,局部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加速恢复速度。四、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年龄为4岁至青春期(青春期一般是指14~17岁和18~25岁2个阶段)的近视人群,伴或不伴散光,目前文献报道使用人群年龄为4~16岁,对于小于6岁的儿童,用药需要更加严格的监控和随访。18岁以后的青少年,如近视仍较快进展或用眼负荷仍较大,可考虑适当延长用药时间。近视屈光度和增长量近视等效球镜度达到或超过-0.50D(达到或超过50度近视),或等效球镜度年增长量达到或超过0.50D(近视度数每年增加达到或超过50度),或眼轴长度年增长量超过0.3mm;其中伴有近视快速进展危险因素(如高度近视家族史、发病年龄早、近视初始屈光度高的儿童可较早干预。3依从性能理解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作用机制和实际效果,依从性好,能及时、定期按照要求前往指定机构复诊。(二)、禁忌证对莨菪碱成分过敏、患青光眼或有青光眼倾向(浅前房、房角狭窄等),颅脑外伤、心脏病(特别是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等人群禁用。调节力低下、低色素者(如白化病)等慎用,部分伴有畏光症状的眼病(如角膜炎)可待痊愈后使用。五、用药过程和随访对于具备用药适应证、经过健康宣教同意使用的儿童和青少年,才可启用,推荐使用方法为每晚睡前1次,1次1滴(双眼),对推荐使用方法应答一般或应答不佳的儿童,可遵医嘱适当调整应用频率或浓度,但需严密随访,监控用药后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第一次随访时间为用药后1~2周,以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最佳矫正视力(包括远、近视力)、调节功能、眼压、屈光度、瞳孔检查、眼前节检查、眼轴长度检查;每6个月随访增加眼底检查,每1年随访增加相关全身症状评估,如面色潮红、头痛、心脏病及泌尿系统症状的问诊等。如出现需要处理的不良反应如视近困难、畏光、过敏反应等,应及时、按需给予相应解释和处理。①应答良好:近视年增长量不超过0.25D(近视每年增加不超过25度);或近视年增长量下降至少50%;②应答一般:近视年增长量超过0.250D低于0.75D(近视度数每年增加超过25度,低于75度);③应答不佳:近视年增长量达到或超过0.75D(近视度数每年增加达到或超过75度)。对于应答不佳或应答一般的儿童和青少年,应询问其用药是否规范,有无不良用眼习惯,以及其他增加近视危险的因素,在良好用眼习惯条件下,可酌情考虑增加用药频率(如早晚各1次)、提高阿托品浓度(如改为0.02%)、其他近视防控手段的联合应用、或更改其他近视防控方式。有研究提示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比单纯应用阿托品滴眼液或单纯使用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效果更佳(所以适合戴角膜塑形镜的8周岁以上近视儿童,可考虑戴角膜塑形镜和点用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使用,控制近视效果更佳)。0.01%阿托品滴眼液和除角膜塑形镜以外的其他近视防控手段的联合应用效果是否比单纯应用阿托品滴眼液的效果更佳,尚无明确循证医学证据。六、停药常规停药不同研究均提示连续用药2~3年是有效且安全的。对于0.01%阿托品滴眼液应答良好(例如第2年几乎没有近视进展或进展不超过0.25D),尤其是在13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可考虑停药并密切观察反弹效应;对于年龄小、近视进展快、应答一般的儿童青少年,可继续用药来维持更好的近视防控效果,直至应答良好或青春中后期停药,但需严密随访,监控用药后不良反应及安全性。2.反弹效应阿托品滴眼液在停药后会出现一定的反弹效应,表现在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的增长速度反弹,反弹效应是停药时机难以确定的主要原因。浓度越低,近视反弹效应越小,其中以0.01%阿托品滴眼液表现出最低的反弹效应;反弹效应还与停药年龄、用药期间近视进展率、用药前近视度数以及眼轴长度有关,停药年龄越大、用药期间近视进展率越低,用药前近视度数高和眼轴长,停药后出现近视反弹效应越小。七、注意事项: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在具有医疗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购买,部分医院也生产了可局部流通的院内制剂,建议广大医师严谨对待适应证范围,并嘱咐患者凭处方至规范机构进行购买。自行配制的阿托品滴眼液存在浓度不均一、浓度不稳定等可能性以及感染风险,不建议患者自行配制。八、怎样购买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目前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国内还没有正式上市,部分医院有院内制剂和临床药物试验用药(如下图),可在有相关药物的医院眼科面诊时开药,或者其他医院眼科医生面诊后下医嘱点用0.01%阿托品滴眼液后,在互联网医院开药。九、是否对于未近视儿童,或者有生理性远视储备下降儿童点用0.01%阿托品滴眼液预防近视?目前没有相关循证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不建议未近视儿童点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预防近视。十、是否可直接点用0.02%、0.025%、0.05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控制儿童近视?不建议。高于0.01%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点眼控制近视,停药时反弹更明显,且用药期间相关副作用发生记录高。不仅以直接点用高于0.01%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在规律点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期间,随访发现控制效果不理想时,可由面诊医生酌情下医嘱,尝试点用0.02%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但应密切随访。附:国内不同医院眼科常见的0.01%阿托品滴眼液图片和照片
隐形眼镜基弧越大,镜片内表面越平坦,基弧越小,隐形眼镜内表面越弯曲隐形眼镜适合的基弧,需要根据角膜曲率计算。所以需要先在医院眼科或眼镜店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曲率有两种表示方式,分别是屈光度,单位是D,还有角膜曲率半径,单位是mm)。根据角膜曲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出角膜对应的基弧。理想的镜片基弧=最大角膜曲率半径1.1。角膜曲率用屈光度D或曲率半径mm表示。角膜屈光度角膜曲率半径=337.5。举个例子:右眼角膜曲率K1:42.67D,K2:43.66D。右眼K1方向上的角膜曲率半径BC1=337.5/42.61=7.92mm,K2方向上的曲率半径BC2=337.5/43.66=7.73mm。右眼的平均角膜曲率半径BC(平)=(BC(1)+BC(2))/2=7.825mm。2.理想的镜片基弧=平均角膜曲率半径1.1。比如右眼平均角膜曲率半径是7.825mm,右眼理想的镜片基弧就是:7.8251.1=8.6mm。建议选择基弧为8.6的隐形眼镜。选择隐形眼镜基弧时,建议选择的镜片基弧和理想基弧差别在0.2mm范围之内。隐形眼镜基弧是一个重要参数,但又不是一个需要很严格遵守的参数,因为戴镜效果还与镜片直径、镜片材料、透氧量、镜片中心厚度等因素的影响。就像去买鞋,店家告知顾客鞋子尺码偏大,或者鞋子鞋面是网面高弹的,鞋子偏松,所以也需要综合判断。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药评中心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是治疗敏感细菌引起的眼部感染,包括:细菌性结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睑腺炎(麦粒肿)、泪囊炎等,以及眼科围手术期的无菌化疗法。一、儿童能否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药物。全身用药(口服、注射)时,可致软骨关节损伤,18岁以下儿童禁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次2滴、1日4次)给健康成人连续滴眼2周,最终滴眼1小时后的血中浓度为定量界限(0.01μg/ml)以下。目前为止,并未有证据显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局部使用(滴眼/滴耳)会对关节有任何不良的影响。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0.5%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用于治疗≥6岁儿童及成人的细菌性结膜炎。EMA(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0.5%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用于治疗≥1岁儿童及成人由敏感菌引起的外眼部感染(如结膜炎等)。所以,通常1周岁以上幼儿是可以点用的。由于1岁以下婴儿使用本品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确立,因此不建议用于1岁以下婴儿使用。二、用法用量常用规格:0.5%(其中可乐必妥滴眼液是眼科常用的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一般1天3次、每次滴眼1滴,根据症状可适当增减。推荐疗程:细菌性结膜炎7天、细菌性角膜炎9~14天,或遵医嘱。附滴眼液正确用法:1.洗净双手和脸部,头略后仰,眼向上望;2.下拉下眼睑,右手持眼药水瓶,使瓶口距眼2-3cm左右,避免眼药瓶触及睫毛及眼睛,将眼药水滴入结膜囊;3.轻轻闭眼,按压内眼角1~2min,以减少全身的吸收。四、开启后能使用多长时间?虽然左氧氟沙星可以抑制细菌生长,但是一旦开启,在贮藏和使用过程中仍易被微生物和泪液污染,从而给眼部造成安全隐患。2020版《中国药典》对眼用制剂(滴眼剂、洗眼剂、眼膏剂、眼用乳膏剂、眼膜剂等)启用后的使用期限有明确规定,即启用后使用期限最多不超过4周(眼科临床中通常建议开瓶3周后不再继续使用)。特别提醒:左氧氟沙星对光不稳定,滴眼液需要遮光、密闭保存。
控制儿童近视度数增加,避免出现高度近视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于儿童近视控制的方法,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方法有验配和配戴角膜塑形镜,长期夜间点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近年研究发现多种离焦镜片(比如近视离焦镜片——新乐学,周边离焦镜片——成长了,环形离焦镜片——依视路星趣控,以及一些多焦隐形眼镜等)也有一定程度控制近视度数增加的作用和效果。对于8周岁以上儿童,如出现近视,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检查排除相关禁忌证后,可考虑验配和配戴角膜塑形镜。研究发现角膜塑形镜可以控制32%~63%眼轴增长量。角膜塑形镜配戴时,有时容易继发角膜炎或结膜炎,所以配戴期间需要定期复查,如果出现眼红、眼部异物感、畏光、眼部分泌物的情况,需要及时到眼科复查和治疗。必要时需要停戴一段时间。0.01%阿托品滴眼液,相关研究发现,儿童近视患者长期点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有51%的近视控制效果,并且存在较少反弹,但长期点用的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主要用于光学矫治方法控制近视效果不佳时的合并治疗。0.01%阿托品滴眼液目前国内刚刚有正式上市的产品。少数儿童对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能比较敏感,少数儿童点用后白天时可能出现因瞳孔散大导致的畏光和看近不清。还有少数儿童有可能出现点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后出现面色潮红的现象。出现上述情况是均需要及时停用眼药。一些研究发现特殊设计的离焦近视框架眼镜有控制近视度数增加的效果。多种离焦框架眼镜有一定程度控制近视的效果,但这类镜片控制近视总体效果不如戴角膜塑形镜。
近视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在无法改变遗传因素的情况下,改变与近视发生有关的环境因素是防止近视的决定因素。第一条、“目”浴阳光中小学生应坚持每天至少2小时,幼儿园儿童每天至少3小时日间户外活动,阳光可促进体内多巴胺分泌物,延缓眼轴增长,有预防近视的作用。第二条、连续近距离用眼要休息3010法则——中小学生连续看书、做作业或看电视每30-40分钟至少休息10分钟。2010法则——幼儿园儿童每15-20分钟,近距离用眼至少休息10分钟。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近距离用眼后,眺望20英尺(6米)外20秒。第三条、少用或不用电子产品线上学习时间:小学生每天不超过2.5小时,每次不超过20分钟。中学生每天不超过4小时,每次不超过30分钟。娱乐时间:不玩或少玩手机、电脑或游戏机。非学习用目的不宜超过15分钟/次、1小时/天。不建议学前儿童接触电子产品。孩子看屏幕,选择优先度: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第四条、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牢记“一尺、一拳、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沿一拳远,手离比较一寸远。选择适宜的桌椅高度:儿童青少年坐在椅子上时,大腿应与小腿垂直,背挺时上壁下垂,肘部应低于桌面3cm-4cm。第五条、在良好的视觉环境下用眼读写时,光线应从左前方照射(如习惯用左手写字,光线应从右前方照射),避免阴影遮挡视线。使用台灯时,房间里的大灯也应该同时开着(不宜用彩色灯光)。看电视时,人与电视机保持3米以上距离。第六条、均衡营养不挑食、不偏食,多吃水果盒蔬菜,少吃甜食和含糖饮料。第七条、确保充足睡眠小学生每天至少10个小时。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均不应晚于21点入睡。初中生每天至少9小时,高中生每天至少8小时。第八条、定期检查眼睛,建议每6个月到医院眼科查视力、验光。视力下降时及时到医院眼科检查
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起核性硬结,逐渐长大而不红不痛的慢性外障眼病。病程长,易复发。西医学称之霰粒肿。本病多为单发或多发。小儿且反复发作,本病多因恣食炙煿,脾胃蕴热生痰,痰热互结,阻滞经络,瘀阻胞睑内而成。一般小儿发病多因脾胃功能差。第一,先天禀赋不好;第二,后天喂养过度;第三,恣食肥甘厚味。此病多与麦粒肿(针眼)相鉴别,针眼起病急,“红、肿、热、痛”为表现,易化脓,溃后自愈,若长期不溃破可转发为霰粒肿。霰粒肿有时可在胞睑内自行穿破而愈,或形成肉芽增生。 在治疗过程中,未溃破者肿物较小可以温热敷,肿物较大必要时手术,手术前要注意是否有感染,有感染者先行抗感染治疗后行手术。 中医治疗多用除湿化痰散结中药口服,局部湿热敷。也有中药雾化外熏治疗,一般治疗时间长,患者依从性差。 平时注意饮食调养,顾护脾胃,清淡饮食,注意用眼卫生。
低中度近视的发生发展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父母近视也会增加儿童近视风险,并且随着父母近视的严重程度及父母近视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当父母双方均不近视时,由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孩子7岁时仍有7.3%会发生近视;父母有一方近视时,孩子7岁时有26.2%会发生近视;父母双方均近视时,孩子7岁时有45%会发生近视。
解读中主要说明以下问题:近视前期定义,多少度近视是高度近视?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区别。发生高度近视的原因。遗传和环境共同起作用。父母中1人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2.99倍;父母中2人均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10.74倍。5.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分级:豹纹状眼底、弥散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黄斑区萎缩、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Fuchs斑眼底是什么样?6.儿童怎样预防高度近视?儿童出现生理性远视储备下降或消失,或者出现近视怎么办?7.儿童多久需要眼科检查一次?查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散瞳验光?散瞳用哪种散瞳滴眼液?---------------------------------------------------------------------一、近视的分类当眼球调节放松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划分:等效球镜=近视或远视+1/2散光度数,比如验光结果-3.0D/+1.0DCA180,SE=-3.0+1/2(+1.0)=-2.5D,即等效球镜度数为250度近视。①近视前期:SE≤+0.75D且>-0.50D;也就是等效球镜度数在75度和75度远视以下,以及低于50度的近视。②低度近视:SE≤-0.50D且>-3.00D;等效球镜度数达到和超过50度,但低于300度的近视。③中度近视:SE≤-3.00D且>-6.00D;等效球镜度数达到300度或以上,但低于600度近视。④高度近视:SE≤-6.00D。等效球镜度数达到和超过600度近视。二、高度近视的分类①单纯性高度近视:SE≤-6.00D,成年后近视度数趋于稳定,不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也就是说计算后的等效球镜度数达到或超过600度近视,但度数相对稳定,没有明显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戴镜视力正常。②病理性高度近视:SE≤-6.00D,成年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增加,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及其他致盲性眼病,BCVA常低于正常。也就是等效球镜达到和超过600度近视,但常年后近视度数仍然明显增加,同时伴有影响视力的明显的高度近视继发的眼底病变。戴镜视力明显低于正常。三、高度近视的原因高度近视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用眼情况、儿童期白天室外活动时间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已确定9个非综合征型高度近视致病基因,这些单基因变异能引起高度近视。绝大多数高度近视的发生是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常染色体显性基因SCO2、ZNF644、CCDC111、SLC39A5、CPSF1、P4HA2;常染色体隐性基因LOXL3、LRPAP1;X染色体基因ARR3。多基因的微效累积效应与高度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家族遗传性特征。与父母均无高度近视的子代相比,父母中1人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2.99倍;父母中2人均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10.74倍。2.环境因素近视发病年龄、近距离用眼负荷、户外活动时长、书写姿势、受教育程度、饮食营养、家庭学校光环境、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睡眠时长等都与高度近视的发生与否有关。2001—2015年,18岁高中学生高度近视率从7.9%上升至16.6%。中国人群万人高度近视队列研究表明,COVID-19疫情期间,6~18岁儿童青少年平均高度近视率从4.11%(2019年6月)增长到4.99%(2020年6月)。提前1年入学的儿童高度近视风险将增加1.4倍。四、高度近视的诊断单纯性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达到或超过600度近视,眼轴常明显延长(成人正常眼轴在24-24.5mm左右),戴镜视力可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伴有视疲劳或飞蚊症。眼底通常有豹纹状改变、视盘周边萎缩弧、视盘倾斜等表现。2.病理性高度近视成年后近视度数仍继续增加,眼轴过度伸长,戴镜视力无法达到正常,可伴有视物变形、视物遮挡感等症状。眼底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常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漆裂纹、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或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如黄斑裂孔、黄斑劈裂、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3.高度近视黄斑区评估分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分级:0级无近视视网膜变性病变等级1豹纹状眼底等级2弥散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等级3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等级4黄斑区萎缩伴随其他损伤漆裂纹、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Fuchs斑五、辅助检查常规检查儿童生理性远视储备下降或消失,以及出现近视,常规需要查眼压、裸眼视力(不戴镜单眼视力)、电脑验光、根据验光结果试戴镜视力,测眼轴长,查角膜曲率。对于儿童,如初步验光生理性远视储备明显下降,或者有近视,应做散瞳验光检查。6周岁以下儿童需慢散,7-12周岁建议用中效快速散瞳滴眼液——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赛飞杰滴眼液)散瞳验光,13周岁及以上可用常用的快速散瞳滴眼液散瞳验光。6-10岁儿童眼轴增长量小于0.20mm/年为安全增长范围。小于6岁儿童眼轴增长的安全增长范围应高于此界值,10岁以上者眼轴增长安全年增长应低于此界值。对于近视度数较高儿童,需拍眼底彩照和做OCT检查2.特殊检查(1)视野(2)视觉电生理:反应视神经和视网膜整体功能(3)眼底血管造影: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视网膜、脉络膜情况。(4)3D磁共振成像(3D-MRI)或B超有助于判定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和分级。(5)遗传筛查对于眼轴增长过快的近视儿童或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的近视儿童,应增加高度近视遗传易感筛查。六、高度近视的预防与管理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和遗传风险的人群,应早期性基因遗传筛查。针对近视前期、低度近视期、中度近视期和高度近视期(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各阶段特征,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比如,戴近视离焦框架眼镜、夜间睡前点0.01%阿托品滴眼液、8周岁以上100度以上近视儿童验配和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控制近视,控制眼轴增长。近视前期(尚未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重要观察项目3周岁以上儿童常规每6个月查视力,验光,测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当儿童青少年近视度数持续增长、眼轴增长过快时,应尽快前往规范医疗机构检查。(通常认为学龄儿童每年眼轴增加超过0.2mm是异常)。防控管理重点:延缓近视发生提倡儿童增加白天户外活动时间,鼓励每天白天户外活动2h以上(有确切预防近视作用);加强读写姿态管理,严格限制高负荷近距离学习;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改善用眼环境,合理调整室内照明和桌椅高度。每年2次眼健康检查。低龄或近视风险较高的儿童每隔3个月查一次。2.低中度近视期发现近视时近视度数越高,年龄越小,高度近视发病风险越大。近视度数增加及眼轴增长速度越快,高度近视风险越大。儿童伴发明显的豹纹状眼底,高度近视风险增大,同时并发其他眼病风险也随之增高。控制近视: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一定的近视控制效果,能够延缓35%~80%近视进展。3.高度近视期定期检查眼底,监测视功能状态。若伴发2级及以上的黄斑病变,应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检查,避免发生不可逆视力损伤,甚至盲。嘱咐患者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减少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遇到眼前有黑影、出现闪光感或视力下降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等问题。
眼轴长度(AL)和眼轴/角膜曲率比(AC/CR)可判断是否已发生或将发生近视。总结了以下主要问题:我国3-18岁未近视人群正常眼轴长度参考值是多少?不同年龄段每年眼轴增加参考值是多少?我国3-18岁人群眼轴长/角膜曲率比(AC/CR))筛查近视临界值是多少?我国3-18岁未近视人群眼轴每年增长安全中位数是多少?我国3-18岁已近视人群眼轴每年增长安全中位数是多少?我国6-10岁儿童青少年每年AL安全增长范围的界值是多少(眼轴每年增长不超过多少相对安全)?我国6-16岁儿童青少年眼轴每增长1mm近视度数增加多少度(屈光度数变化多少度)?一、AL的定义与测量眼轴是指从角膜顶点到视网膜中轴线的距离长度,即眼球从前到后的长度。眼轴长度(AL)不受调节影响,是衡量儿童青少年眼球发育情况的主要参数之一。通过AL所处相应年龄人群中百分位可预测未来近视的发生风险,通过一次测量数据和计算眼轴/角膜曲率比(AL/CR)可判断是否已发生或将发生近视。测量AL时应至少连续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2次测量值的差异超过0.05mm时需重新测量。二、儿童青少年AL生长发育特征婴幼儿期的AL快速增长,新生儿时约16.5mm,至3岁时约增长5mm,6岁时约为22.46mm,随后每年平均以0.09mm的速度增长,7~8岁时增长幅度最为明显(0.22mm),15岁时约为23.39mm。6岁时眼轴长度的参考区间为20.93~23.98mm,其跨度超过3mm;15岁时眼轴长度的参考区间为22.10~24.68mm,跨度为2.58mm。若AL增长过快,轴性近视发生的风险大为增加。研究表明,近视儿童在近视发生的前2年到近视发生后的5年AL增长明显,且在近视发生前1年AL增长最快。据《中国学龄儿童眼球远视储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参考区间及相关遗传因素专家共识(2022年)》显示的数据,15岁仍未近视儿童6岁阶段AL中位数为22.53mm、10岁时为23.13mm、15岁时为23.39mm(未分男女)[26],与本共识中未近视儿童青少年AL中位数参考值(6岁男:22.76mm,女:22.30mm;10岁男:23.42mm,女:22.92mm;15岁男:23.82mm,女:23.38mm)呈现的结果和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三、AL/CR在人群横断面筛查中的应用AL/CR是AL与平均角膜曲率半径的比值,AL/CR与屈光度数相关性高于单独AL与屈光度数相关性,AL/CR判断近视的准确性优于AL。本专家组推荐大规模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建档应采用AL/CR指标,而不仅仅是单独AL值。上海3~18岁儿童青少年AL/CR筛查近视的判断界值见上表,6~18岁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AL/CR筛查近视的准确性均较高。诊断界值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女生从6岁时的2.93逐渐升高至18岁时的3.07,男生从2.96逐渐升高至3.07,男生诊断界值略大于同年龄段女生。大于诊断界值则提示近视风险较大,疑似远视储备量耗尽,12岁以下儿童应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确证。在3~5岁儿童中,AL/CR用于筛检近视的准确性欠佳,联合应用AL/CR、视力、非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结果等多个参数可能具有更好的近视筛检效果。一项研究推荐9岁儿童AL/CR>3.00作为判断近视界值,与上表中相应年龄所示界值基本一致。四、AL在近视防控动态管理中的应用AL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安全容许范围,在该范围内的增长不会带来屈光度数的显著变化。AL增长引起的屈光度数变化可被晶状体屈光力代偿,当眼轴增长的幅度和晶状体发育引起的屈光力改变正好匹配时,全眼的屈光状态保持不变,此时的眼轴延长可被认为是安全范围内的变化。由于晶状体屈光力与年龄呈负相关,因此AL安全增长量值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计算AL安全增长量时,考虑到电脑验光仪的测量误差一般为0.25D(25度),若每年屈光度数变化量绝对值不超过0.25D,对应的AL增长量可认为是安全年增长值。基于上海地区对采用环喷托酯(中效快速散瞳滴眼液——赛飞杰滴眼液)散瞳后获得的屈光度数和AL测量数据分析,未近视儿童青少年中,3~5岁AL安全增长值中位数为0.25mm/年,6~12岁为0.18mm/年,13~17岁为0.04mm/年。在已近视人群中,3~5岁、6~12岁、13~17岁AL安全年增长值中位数分别为0.30mm/年、0.26mm/年、0.08mm/年,大于同年龄段未近视人群。对于随访至15岁仍未近视的对象,估计其在7~10岁阶段AL平均进展约为0.2mm/年,10岁后AL增长速度减缓,至14岁约为0.02mm/年。建议将小于0.20mm/年的增长量作为6~10岁儿童青少年AL安全增长范围的界值,小于6岁儿童AL的安全增长范围应高于此界值,10岁以上者AL安全年增长应低于此界值。由于儿童青少年可通过晶状体屈光力的下降部分代偿AL增长引起的屈光度数变化,而且代偿能力的大小与年龄和屈光状态相关,因此儿童青少年眼轴每增长1mm对应屈光度数的变化通常小于3.00D。上表列出,在不同年龄及屈光状态的儿童青少年中,AL每增长1mm对应的屈光变化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近视人群ΔSE/ΔAL值从6岁时均值2.06D/mm逐渐增大至16岁时均值2.59D/mm,未近视人群从6岁时均值1.65D/mm逐渐增大至16岁时均值2.18D/mm。相比新发近视和未近视者,已近视者的ΔSE/ΔAL更大,且ΔSE/ΔAL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近视防控中可参考上表中屈光度变化和AL变化对应的数值关系,就测量得到的AL变化量进行屈光度数变化量换算,但需注意此表不适用长期随访周期下的两者对应关系换算。五、AL联合其他参数对屈光度和近视的预测效果AL联合相关参数可提高近视筛查和量化屈光度数的准确性。AL/CR联合未散瞳电脑验光后,判断是否近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可从0.954提高至0.987。安阳眼病研究发现,AL判断是否近视AUC为0.85,联合非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或裸眼远视力后可提高至0.91和0.96。深圳市研究发现AL/CR比值判断近视的AUC为0.937,联合父母近视情况后可提升至0.976。缙云市研究发现,AL及AL/CR联合非睫状肌麻痹屈光度数、未矫正视力、眼压等判断睫状肌麻痹后等效球镜的决定系数(R2)为0.93,在非睫状肌麻痹情况下可较为准确量化睫状肌麻痹后屈光度数。因此儿童青少年常规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查裸眼视力、电脑验光、散瞳验光、矫正视力比较重要。六、生物测量仪准确性评估我国医药行业标准规定,光学生物测量仪需进行测量允差和重复性的评估验证,避免错误测量AL,要求测量设备的AL测量允差±100μm,测量重复性≤33μm。本共识明确3~18岁儿童青少年AL及AL/CR可作为筛查近视及预测近视风险的应用指标,6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AL/CR高于2.90应及时进行睫状肌麻痹下验光,明确屈光度数;本共识给出了不同年龄段的AL安全增长参考值,其中6~10岁儿童青少年眼轴增长较快,安全增长量小于0.20mm/年。本共识还给出了6~16岁儿童青少年AL每变化1mm与睫状肌麻痹下屈光度数的换算关系。
文章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近视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预防近视发生、延缓近视进展是减少近视眼相关并发症的当务之急。近年来,近视预防或控制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特殊光学设计框架眼镜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因特殊光学设计框架眼镜具备配戴方便、不良反应少、没有年龄限制等优势,成为临床近视控制技术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尽管目前框架眼镜广泛应用在近视管理解决方案中,但对不同特殊光学设计框架眼镜的目标人群选择、验配规范及有效性评估方式,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指导性意见。从临床验配规范及近视防控指导意义双重考虑,有必要形成特殊光学设计框架眼镜在近视管理临床应用中的专家共识,以期为广大一线从业者提供指导,推动我国近视防控工作的健康发展。本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和执笔团队在文献查阅、临床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酝酿而成,经过初稿开放讨论、多轮修改和循证、审稿及定稿程序,形成最终共识。1 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可能的光学机制1.1调节机制根据研究,近距离视物在诱导调节发生时,常常会出现调节反应低于调节需求的现象(称作“调节滞后”),而这种现象会让物像落到视网膜后方而形成远视性离焦,导致眼轴加速伸长[1]。因而通过在镜片视近区增加近附加,使调节需求减少,进而减少调节滞后的方法在21世纪前后曾被尝试用于近视的临床控制。但多个独立研究小组开展的临床试验均发现,该方法的实际效果较弱,与单光镜对比,相对延缓率在11%~21%之间[2-6]。1.2周边离焦机制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可能是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7-9]。Huang等[10]利用激光对恒河猴的黄斑部进行消融,实验性近视仍然能被诱导出来,提示周边视网膜本身即可调控正视化过程。基于此机制,通过微结构设计而在镜片周边部实现大幅度离焦信号(包括离焦大小、面积和位置)。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该类设计的镜片获得一定近视控制效果[11-12]。1.3 高阶像差理论研究显示角膜塑形镜具有一定的近视控制效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详。有些研究认为,近视控制与角膜塑形镜使用后导致高阶像差增多有关,尤其是认为角膜塑形镜使用后增加的正向球差和彗差能使眼轴增长速度减缓[13-15]。基于该理论,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通过同心环带微柱镜设计来实现视网膜高阶像差增加目的的镜片,且最近临床研究证明该镜片具有一定的近视控制效果[16]。1.4 对比度理论有研究确定近视基因之一MYP1突变的患儿,其视网膜对比度信号异常增高[17],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位于该基因片段内的OPN1LW(长波长视锥蛋白基因)/OPN1MW(中波长视锥蛋白基因)突变与人群近视易感性相关[18]。此外,研究也发现,部分具有近视控制效果的镜片也存在降低视网膜成像对比度的现象[19-21]。由此,研究人员设计了降低周边视网膜成像对比度的镜片,且最近研究报道该类镜片具有良好的近视控制效果[22]。2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的有效性目前,矫正近视并缓解近视进展的镜片包括双光镜、双光镜合并棱镜、渐进多焦镜、周边变焦镜、微结构设计的特殊光学镜等。见表1。双光镜、双光镜合并棱镜和渐进多焦镜控制近视主要是基于调节滞后原理,双光镜和双光镜合并棱镜近视控制效果为30.5%~51%,其中双光合并棱镜的近视控制效果稍占优势[23,30]。渐进多焦镜片近视控制效果为14%~32.7%。视网膜周边离焦设计镜片通过形成周边视网膜的近视性离焦来控制近视,近视控制效果为14%~30%[25]。周边微结构设计的框架眼镜目前有多焦点正向光学离焦(Defocusincorporatedmultiplesegments,DIMS)框架眼镜、高度非球面微透镜(Highlyasphericallensletstechnology,HAL)框架眼镜、同心环带柱镜设计(Cylindricalannularrefractiveelement,CARE)框架眼镜和点扩散技术眼镜(Diffusionopticstechnology,DOT)等。目前研究表明周边微结构光学设计镜片,可以明显提高近视控制效果[11-12,16,22,26-28],近视控制效果为21.1%~74%。评价特殊光学设计框架眼镜有效性多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需要1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光学镜片的真实世界研究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研究结果能给予临床验配重要的参考意义。目前评价近视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大多将单光框架眼镜作为对照,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是评价近视控制效果的主要参数。除了与对照组比较,我们还需考虑到儿童青少年生理性眼轴增长量,相对正视眼近视控制率可能可以作为评价近视控制效果的新指标(图1)。但儿童青少年生理性眼轴增长量的相关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搜集和统计,该数据与年龄、发育高度相关。3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适应证与禁忌证3.1 适应证3.1.1年龄特殊光学设计框架眼镜因具备配戴方便、不良反应少等优势[31],在年龄上尚无明确的限制,对于低龄儿童,应关注配戴安全性。3.1.2近视增长量进展性近视的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量≥0.75D/年,眼轴增长≥0.4mm/年)[1]或有近视防控迫切需求的儿童青少年。3.1.3近视前期近视前期的儿童青少年还需更多的循证医学及临床试验证据支持。3.1.4其他其他解决方案无法耐受的近视儿童青少年,或作为其他方案的辅助方法。3.1.5依从性能理解特殊光学设计框架眼镜的作用原理和实际效果,能正确配戴框架眼镜、依从性好,能及时、定期按照要求前往指定机构复诊。3.1.6特殊要求特殊光学设计框架眼镜类型很多,根据临床研究和循证证据得出的特有适应证,如双光框架眼镜适合高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者,渐进多焦点框架眼镜适合调节不足者[32]。3.2 禁忌证有生理疾患无法稳定配戴框架眼镜;因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问题,在配戴框架眼镜时造成伤害可能的;不能耐受单焦框架眼镜的屈光参差患者;弱视。3.3 其他以下情况需临床医师进一步判断:显性斜视或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活度等)异常。4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验配流程具体验配流程见图2。4.1 验光4.1.1一般情况问诊①年龄、性别;②近视初发年龄;③用眼习惯及环境;④家族近视史;⑤眼部病史及全身病史等。4.1.2眼部检查内容①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②眼底检查;③眼位检查;④眼压检查;⑤眼生物学检查。注意事项:眼位检查,如存在恒定性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时,建议进行斜视科会诊,需临床医师进一步判断是否适合验配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如存在明显隐斜视时,建议进行全面双眼视检查,包括集合近点、远近融像范围及聚散灵敏度,临床医师根据融像储备能力,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视觉训练。4.1.3屈光检查内容①客观屈光检查;②主观屈光检查;③调节功能检查;④睫状肌麻痹验光。注意事项:通常采用调节幅度及调节反应检查评估调节功能。如存在异常,建议进行全面调节功能检查,包括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检查,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视觉训练。睫状肌麻痹验光,参照《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2017)》[32],根据双眼平衡结果进行试戴并给予处方,遵循最大正镜度最佳视力原则,尽量避免欠矫与过矫。4.2 配镜4.2.1选择镜架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与传统眼镜相比,对患者视觉质量和主观感受的影响不同,并且对配戴位置和配戴时长有额外要求。镜架选择应满足安全性、稳定性、舒适性及美观性,最大限度提高患者配戴后的视力、视觉质量,扩大视野,并且能够提供稳定的配戴位置和较长的配戴时长,以保证近视控制有效率。建议镜架尺寸尽量满足镜架水平尺寸(鼻梁+ 镜圈)-瞳距≤8mm;原则上镜架垂直尺寸只要符合镜片大小即可,但考虑配戴舒适性,垂直尺寸不建议超过48mm。4.2.2确定眼镜参数在选择镜架后,进行镜架调的镜架上,精准测量单眼瞳距及单眼瞳高。4.2.3宣教①适应期:主要表现在中周边及周边视物模糊、视力不稳定等,绝大部分儿童青少年可以在1周内适应。②戴镜方法:为减少周边视物模糊或不适感,看周边物体时候转动头部,眼睛仍然通过镜片中央视物。③镜片及镜架保养。④建议全天配戴,至少≥12h/d。⑤复诊:每3~6个月复诊,在配戴过程中出现视物模糊、镜架变形等情况随时复诊。5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随访流程具体随访流程见图3。5.1 取镜检查取镜时务必核验患者基本信息、镜片信息、镜片屈光度、瞳距及瞳高等,确保无误。进行戴镜评估,检查戴镜状态,注意戴镜位置。进行宣教和复诊交代,包括配戴时长及注意事项。5.2 复查建议每3~6个月复查1次。5.2.1检查内容询问与治疗有关的病史、眼部健康检查,戴镜远近视力、客观验光、主觉验光、眼球生物学测量(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调节和双眼视觉功能等,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或眼底检查。5.2.2眼镜参数评估每次复查应对眼镜参数进行评估,包括测量镜片度数、眼镜瞳距及评估镜片磨损程度。检查眼镜架有无损坏、变形,检测镜眼距、前倾角、左右眼瞳高、左右眼瞳距以及与脸部的配适情况。5.2.3适应性和依从性评估每次复查应评估患者对镜片的适应性,如是否拥有清晰视力,是否存在重影等。评价患者的依从性,如每天戴镜时长、复查频次等。5.3 近视控制效果评价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家族史、近距离用眼时间和强度、户外活动时间、近视发病年龄、既往近视进展速度、戴镜时长等,因此患者的近视控制效果存在明显个体差异。5.3.1应答良好近视年增长量不超过0.25D或近视年增长量下降至少50%。5.3.2应答一般近视年增长量超过0.25D且低于0.75D。5.3.3应答不佳近视年增长量达到或超过0.75D或眼轴年增长达到或超过0.4mm。5.4 换镜标准对于应答良好的儿童青少年可继续配戴该类型镜片,镜片磨损程度较严重时,或瞳距变化较大时应及时更换镜片。如果停止配戴近视控制相关框架眼镜,应在最初的3个月、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监测,以确认近视是否继续进展。如果进展较快应恢复治疗,若进展较慢应继续监测直到确定患者情况稳定。之后每年随访1次,如视力有任何变化,及时就医[33]。对于答应一般或应答不佳的儿童青少年,首先应审视患者依从性后再考虑更换其他治疗方案或选择联合治疗。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已成为临床近视控制的主要方式之一,镜片新设计和种类不断涌现,需要科学循证积累和长时间的临床观测提升更个性化和更精准的近视防控验配。与此同时,近视防控机制的基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进设计更有效特殊光学镜片、临床验配的规范性及视觉的科学保障。期待本共识为临床近视管理提供基本资讯,进一步推进规范科学验配近视防控框架眼镜,保障儿童青少年的眼健康。执笔团队(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序号姓名工作单位1蓝卫忠爱尔眼科医院集团2李丽华天津市眼科医院3刘新婷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4吕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5毛欣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6孙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7杨晓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参与共识意见的专家成员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序号姓名工作单位1白继白继眼科门诊2陈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3陈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4陈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5陈兆爱尔眼科医院集团6陈志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7陈晓琴天津市眼科医院8陈跃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眼科中心9迟蕙北京远程视觉眼科门诊部10崔冬梅深圳眼科中心11戴锦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12杜蓓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13方一明泉州爱尔眼科医院14郭长梅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15韩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16何鲜桂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17何向东何氏眼科医院18何燕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19赫天耕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20胡亮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1胡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22胡建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23黄炎磊朝聚眼科24黄振平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眼科25贾丁山西爱尔眼科医院26柯碧莲上海市第一医院眼科27李科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28李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29李嘉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眼科30李俊红山西省眼科医院31李丽华天津市眼科医院32李伟力深圳黑马眼科门诊部33李志敏贵州普瑞眼科医院34廖荣丰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35廖咏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36刘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37刘泉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38刘慧颖卓正医疗眼科39刘陇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40刘伟民南宁爱尔眼科医院41刘新婷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42陆燕普瑞眼科医院集团43陆勤康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44罗岩北京协和医院眼科45吕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46吕燕云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47毛欣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48梅颖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美视美景视光中心49倪海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学眼科医院50潘美华厦门眼科中心51乔利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52瞿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53瞿小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54沈政伟武汉普瑞眼科医院55盛迅伦甘肃爱尔眼科医院56宋胜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眼科57孙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58唐萍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59田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60万修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61汪辉重庆星辉眼科门诊部62汪育文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63王华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64王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65王青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66王雁天津市眼科医院67王超英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68王进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69王晓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70魏瑞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71文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72吴建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73吴峥峥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74肖满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75许军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76许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77许晟嵩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78许薇薇解放军总医院眼科79严宗辉深圳市眼科医院80燕振国兰州华厦眼科医院81杨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82杨积文爱尔眼科医院集团83杨晓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84杨亚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85杨智宽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86叶剑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87殷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88于翠何氏眼科视光中心89余继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90曾骏文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91张丰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92张立华山西省眼科医院93张铭志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94张日平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95赵炜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96赵海霞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97钟兴武海南省眼科医院98周激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99周佳奇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100周行涛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声明本文为专家意见,为临床医疗提供指导,不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必须遵循的医疗标准,也不是为个别特殊个人提供的保健措施;本文内容与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厂商无经济利益关系;作者之间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