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内上髁骨折病例中,约有5-18%的病例发生肱骨内上髁骨折块发生于肘关节内嵌顿。由于肘关节僵硬是内上髁骨折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所以需要稳定的固定,以便早期活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内上髁骨折合并关节内骨折块嵌顿具有良好的临床和功能效果。严重损伤时应特别注意在治疗一些潜在的损伤,尽可能减少出现并发症。
小趾背侧内翻畸形(Quintus varus)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是第5趾的畸形,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小趾外旋、内翻和跖趾关节背伸,骑跨于第四趾之上。主要的问题是穿鞋引起足趾不适感,或局部皮肤磨破、疼痛,或美学问题。可通过手术改善。
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会因为偶然洗澡或不经意间触摸到孩子颈部的“小包块”,其中会有家长非常着急和担心,会疑问“不会是肿瘤或发炎了吧?”。事实上,这些包块实际上大多是我们身体中正常的淋巴结。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是淋巴结,这些淋巴结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呢,现在这里做简单的介绍。 淋巴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各种损伤和刺激常引起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使淋巴结肿大,称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尤以颈部淋巴结常见。其原因很多,包括细菌、病毒、毒素、变性的组织成分及异物等,都可成为抗原或致敏原刺激淋巴组织引起反应。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不等,有时可达10cm。镜下,由于致病原因不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成分和分布情况不同。颈部淋巴结一般分为4个群,分别位于颏下、下颌下、颈前、颈外侧,此外在颌上、耳后、耳前、腮腺和枕后也有淋巴结分布,如果在这些部位出现蚕豆样,形扁质软、无触痛、无粘连、可以滑动、黄豆大小的包块,那首先就可能是淋巴结。出生后,这些淋巴结的构造和功能逐渐完善,到1岁以后,如果仔细检查,在大多小孩都可以摸到淋巴结,3岁以后,随着皮下脂肪的减少,颈部较浅的淋巴结更为明显,有些直径可达1.5cm,甚至小孩歪头就能看见,所以,在这个岁数前来就诊的小孩最多。年龄更大后,淋巴结可能就触不清了。局部或全身病变时可能引起淋巴结的进一步长大,如咽喉部的感染,结核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等,这时,淋巴结长大就成为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甚至医生可能会要求作淋巴结活检帮助诊断。临床上需要鉴别的疾病除恶性淋巴瘤外,还有淋巴结核、淋巴结炎以及转移癌等。如果发现淋巴结肿大伴有明显压痛、有粘连、质硬、有波动感,数个淋巴结融合或有破溃、短期内长大迅速,就应及时就诊了。
出生~6个月此阶段为DDH治疗的黄金时段,方法简便易行,依从性好,疗效可靠,并发症少。DDH治疗的目的是取得稳定的同心圆复位,避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1、 临床表现与体征:大腿皮纹和臀纹不对称,关节弹响和下肢不等长等。脱位侧髋关节外展试验阳性。 Ortolani/Balow征阳性。肢体不等长,Allis(Galleazzi)征阳性等。2、 影像学检查: ≤4个月患儿首选髋关节B超检查,Graf法;>4个月患儿可拍X线双髋正位片,常用指标为Perkin方格、髋臼指数(AL)、中心边缘角(CEA)、Shenton线、泪滴(Teradrop)征。3、 治疗:首选Pavlik 吊带,维持髋关节屈曲100°~110°,外展20°~50°。24小时维持。禁脱位动作(包括检查和更换衣服)。定期B超检查,1次/1~2 周 。若3周后B超提示取得同心圆复位,则继续维持2~4个月。然后使用外展支具直至髋臼指数(AL)<25°,中心边缘角(CEA)>20°。如果3周后B超及临床检查提示未取得复位,则停用 Pavik 吊带,改用其他治疗方法。否则后脱位的股骨头持续压迫髋臼壁可致吊带病(髋臼后壁发育不良)。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支具(固定体位同吊带)或直接采用闭合石膏固定,禁忌非麻醉下复位、穿戴极度(蛙式)外展支具,以避免损伤股骨头软骨和AVN。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指患儿出生时或在发育过程中髋臼变浅或股骨头脱出髋臼之外的现象。又叫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新生儿及婴幼儿髋脱位特点: 1、先天性髋脱位在新生儿期诊断较为困难,一旦确诊治疗容易,且会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为新生儿期病理改变最轻,易于矫正;生后第一年骨盆发育最快,尤其在新生儿期更快。 2、临床症状 外观:大腿、小腿与对侧不对称,可表现为增粗变短或变细、外旋(单侧);臀部增宽(双侧)。 皮纹:臀部、腹股沟与大腿皮纹增多、增深和上移不对称。 肢体活动:患肢活动少,在换尿布时最易发现。 3、体征 患肢股动脉减弱或消失; 内收肌紧张痉挛; Barlow试验阳性 Ortolani征或外展试验阳性,此2法仅用于3月龄之内。 4、X线检查 Von-Rosen位骨盆平片:正常延长线经髋臼外缘相交于腰5与骶1的平面以下; 骨盆平片:髋臼指数 正常为20-25°,至12岁时基本恒定于15°,异常为>30°; Perkin's方格 正常位于内下象限 Shenton氏线 Nelaton线征破坏。 测量 Hilgenereiner股骨干骺端顶点至水平线的距离为H,正常为10mm;股骨干骺端顶点至髋臼最内缘的距离为d,正常以12 mm为标准。当H值小于10 mm或d距离大于12 mm应怀疑髋发育不育。 Bertol测量法:正常上方间隙a为9.5 mm,内侧间隙b为4.3 mm。若a小于8.5 mm,b大于5.1 mm应怀疑髋脱位。若a小于7.5 mm,b大于6.1 mm可诊断为髋脱位。超声波在早期诊断DDH中的价值是什么?超声波髋关节检查技术在很多医学发达国家和地区被公认为早期诊断DDH的首选方法,成为当前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儿童DDH的重要手段。超声波具有穿透软骨的特性,特别适合在股骨头尚未出现骨化的新生儿和婴儿中施行检查。随着股骨头骨化中心的形成和增大,超声波的作用也将下降。超声波髋关节检查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精确性表现在发现髋臼形态变化的能力上比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AI)更为精确,它发现盂唇和园韧带变化的能力与髋关节造影相当Graf指出:超声波提供了早期鉴别髋关节成熟的可能,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并实施监视的可能。国际上常用的方法是Graf法:探头置大转子上,纵轴和躯干纵轴平行,前后平行移动探头,以获得较清晰的髋额状断面声像,测得α、β角。再根据α、β角的大小将髋关节分为4型。Ⅰ型α>60°、β<55°,属正常髋关节,骨性髋臼发育良好;Ⅱ型:α43°~60°,β55°~77°,即髋关节发育不良;Ⅲ型:<43°,β>77°,半脱位;Ⅳ型:完全脱位。α角(骨顶角)是指由骨顶线(BD)和基线(AB)相交而成的夹角;β角(软骨顶角):由软骨顶线(BC)和基线(AB)相交而成的夹角。
生长痛 (growing pains)(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henhoupingdr.haodf.com)家长问:孩子不时的有夜里睡觉时痛醒现象,请问怎么会这样?医生:他/她有可能是生长痛,下面一起来了解下这个小儿骨科常见的问题。一、什么是生长痛(growing pains)?生长痛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是指儿童期多见于大腿前、膝关节周围、小腿的后侧等部位的疼痛,没有外伤史,活动正常,检查没有异常的体征;经对儿童检查后,排除其他致病原因后,可确定为生长痛。常见于2~ 12岁的健康儿童群体,常表现为多发生于夜间的反复发作的间歇性下肢肌肉疼痛。二、为什么会有生长痛?对于生长痛的病因至今尚无确切的说法,可能与解剖、活动强度、心理因素和生长的速度等有关。一般认为儿童活动量大、长骨生长快与局部肌肉筋腱的生长发育不协调所致;也研究发现扁平足伴膝外翻、致姿势改变等也可能是发病一方面原因,但临床观察对此观点尚有争议。也有观点认为生长痛与儿童的痛阈有关,尚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撑。三、生长痛有哪些表现?生长痛对于不同的儿童表现各异,大多数的儿童呈间歇发作的疼痛,一般疼痛程度较轻,少数表现严重的孩子可能会从梦中痛醒,持续约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缓解,发作间歇期无任何不适,亦不影响白天的活动。这种疼痛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一般孩子生长停止后疼痛也随之消失。 疼痛的部位多发生于双侧下肢,以大腿前面、膝或小腿后面最为多见,有研究显示有生长痛的儿童对疼痛的比较敏感,且常有头痛与腹部疼痛的表现。四、怎么诊断就是生长痛?一般小儿骨科医生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检查进行诊断,通常不需要过多的辅助检查。当症状不典型时,医生可能需要排除其他一些有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肿瘤、骨折、关节炎等;必要时可能会做血液、X线或其他诊断性检查,辅助查明患儿的疼痛原因。五、如何治疗? 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疼痛发作时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为孩子作局部按摩、热敷,帮助减轻疼痛程度,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关怀和安全感。1、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是让患儿忽略疼痛的有效方法。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玩玩具、看卡通片等方法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2、局部热敷、按摩家长可用热毛巾或暖水袋对孩子疼痛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目的。3、减少白天的剧烈运动疼痛发作比较频繁期间,注意让患儿多休息,适当减少运动,让肌肉放松,不进行剧烈活动。4.合理营养给孩子均衡膳食,保持营养平衡,多摄取如牛奶、核桃、鸡蛋,以及蔬菜水果等。六、什么情况下需要求助于医生?1、 生长痛多发生于双侧下肢,如果疼痛局限于单侧肢体时。2、生长痛是发生于肌肉的疼痛而不是关节,所以不会有跛行和发热等异常表现,具体的有如下表现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明确。1) 有外伤史,如摔伤、撞伤等2) 发热、纳差、食欲不振、乏力、易疲劳等全身症状3)跛行或不能走路4)皮肤皮疹、皮肤发红、皮温高、压痛、关节肿胀5) 体重减轻6) 以及其它不明确的异常表现时。
小儿发热是常见且多发生的症状,引起发热原因较多。常见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蛲虫等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如大量失血、脱水、内分泌异常、免疫反应、组织破坏、坏死组织吸收及散热功能障碍等皆可引起发热。小儿时期年龄越小,体温调节功能越差,故体温极易波动而发热。可以说发热是小儿同一症状的多种疾病临床的表现。但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初起症状,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先不要急于为孩子退热。必要时要去医院治疗。在这里摘自台湾儿科医学会文,以让大家对儿童发热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作为参考。[体温的测量1. 运动、长时间阳光照射、穿太多衣服等因素会提高体温,若有这些现象,宜在除去这些因素并休息15至30分钟后再测量体温。 2. 电子体温计适合一般家庭使用,如果使用水银体温计,必须特别注意避免发生水银体温计破裂意外的危险。 3. 水银体温计的测量时间:口温:2至5分钟腋温:3至10分钟肛温:1至3分钟4. 肛温:肛温的测量值比较接近人体真正的中心体温。测量方法:以肥皂水或酒精清洗体温计,以冷水冲净(勿用热水),在末端擦上少许凡士林等润滑剂。幼儿宜采腹部朝下的俯卧姿势,置于成人膝上或床上,一手扶着幼儿臀部上方的下背部,另一手将体温计伸入距离肛门口深度约0.5至1英吋(约1.5至2.5公分)处,不要过度深入。电子体温计需静置约1分钟发出哔声即可判读,其他体温计需静置1至3分钟后判读。5. 口温:平均测量值低于中心体温约0.5OC。5岁以上儿童可以此法测量体温,但禁用水银口温计以免发生口温计破裂的意外。测量前15至30分钟内不宜饮用热水或冷水,以免导致测量误差。测量方法:以肥皂水或酒精清洗体温计,以冷水冲净(勿用热水)。打开电子体温计开关,将感应端置于儿童舌头下方,静置约1分钟,体温计发出哔声后即可判读。6. 耳温:三个月以下婴儿耳温与中心体温的相关性不佳,不建议使用。7. 腋温:平均测量值低于中心体温约0.8OC。不适于以肛温与耳温量体温的新生儿,可考虑以此法测量体温,或以测量腋温的体温计测量背部温度。8. 皮肤表面温度:在额头测量皮表温度(包括额温枪)或以红外线测量皮表温度,均有低估中心体温的现象,不建议使用。以触摸皮肤的方法判断有无发烧,准确度极差。 [发烧的定义 1. 发烧的定义为中心体温≥ 38OC。 2. 中心体温介于37.5OC至38OC时,根据个人基础体温与环境温度之变化而可为正常也可能是低度发烧,必须参考前后测量的体温与其他临床现象判断是否有发烧现象。[发烧的机制 1. 体温的定位点 (set-point):体温调节中枢 (thermoregulatory center) 位于下视丘(hypothalamus)的前部,在此处有一个理论上体温的定位点,人体的各种生理反应会随着体温定位点的高低而维持恒定的体温。 2. 发烧 (fever):发炎反应藉由巨噬细胞(macrophage)等免疫系统细胞分泌多种细胞激素(cytokine),作用在下视丘引起体温定位点的上升。 3. 体温过高 (hyperthermia):体温定位点并未上升,但中心体温超过38OC,例如在炎热的环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婴儿包得太紧、散热不佳、运动、洗三温暖、中暑 (heat stroke)等。[发烧的生理反应 1. 当体温定位点上升的时候,人体觉得寒冷,定位点上升厉害的时候,会出现寒颤 (shivering) 现象以增加热量,并且周边的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丧失,于是会出现四肢冰冷。 2.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的体温定位点并未变化,此时的身体反应是觉得太热,而且周边血管发生血管扩张以散热。[发烧对于人体的影响 1. 一些免疫学的研究显示适度发烧可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也有研究显示退烧药可能因为压抑免疫反应,反而减缓呼吸道病毒被清除的速度、增加动物败血症的死亡率,所以适度的发烧对生物有益。 2. 发烧的时候需要产生多余的热量,所以会增加氧气消耗量、二氧化碳制造量与心脏输出量,此点会加重心脏病与慢性贫血病人的心脏负担、加重慢性肺病患者的肺脏负担、恶化糖尿病与先天代谢异常病人的代谢异常。 3. 部分3个月至6岁的小孩可能因为发烧而导致热性痉挛 (febrile convulsion)。 4. 除非是脑炎、脑膜炎等直接影响脑部的疾病,41OC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病人脑部直接造成伤害。[什么时候需要退烧 1. 非发炎反应引起的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均可退烧。 2. 除了次一条文所列出的特殊情形外,发烧不一定需要使用退烧药,尤其体温并未超过39°C以上时。 3. 有以下情形的发烧病患,体温超过38°C以上时建议退烧: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有心脏衰竭之心脏病或发绀性心脏病慢性贫血糖尿病与其他代谢异常有热性痉挛 (febrile convulsion)既往历或伴有癫痫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他因为发烧而有不适症状者 [退烧的方法 1. 物理退烧法: 酒精擦澡:会引起厉害的血管收缩,反而有碍散热,且酒精如不慎让小孩吸入会有中毒之虞,不应作为退烧法。冰枕、低温毯 (hypothermia blanket)、贴于皮肤表面的散热贴片:可用于中暑 (heat stroke)、中枢热(central fever,又称为hypothalamic fever)等体温过高 (hyperthermia)的情况。不宜作为单一的退烧治疗法,尤其禁用于代谢异常、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贫血等患者。 2. 静脉注射点滴液或口服补充水分:以注射或口服等方法增加体内水分,对于发炎反应引起的发烧并无退烧效果。发烧与其他急性病症常伴随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分泌增加的现象,给予过多水分可能有导致严重低钠血症(hyponatremia)之虞。进食不良、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反复发烧与退烧而导致大量流汗等情形引起脱水时,会使病人排汗与散热能力降低,可能影响退烧药的退烧效果,也可能因为严重脱水导致体温过高,此时应注意适度补充水分与电解质。3. 退烧药:Acetaminophen:a. 建议剂量10-15 mg/kg/dose q4~6h prn。b. 下列病患优先考虑使用本药:凝血功能异常与其他出血倾向、消化性溃疡或出血等上消化道疾病、开刀或因其他原因身上有明显伤口的病人、严重感染症合并发烧。c. 过量使用容易产生肝衰竭,最低单一中毒剂量为120-150 mg/kg,儿童必须特别注意计算药量。d. 长期使用有发生肾脏伤害的可能。Aspirin与其他水杨酸(salicylate)制剂a. spirin在儿童会引起雷氏症候群 (Reye syndrome),不可在18岁以下儿童当作退烧药使用。(注:注射型Aspirin之商品名为Stin、Pediatric Stin等)b. 其他含有水杨酸成分的退烧药也不应使用于18岁以下儿童,包括choline magnesium trisalicylate (商品名:Saycoline ‘Patron’, Trilisate等)、choline salicylate (商品名:Mundisal等)、lysine acetylsalicylate (商品名:Aspegic, Aspirin ‘Chi Sheng’, Aspirin ‘Lita’, Asp-L, L.A.’ Standard’, Lybrile等)。其他非类固醇发炎抑制剂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 a. 副作用:胃部不适、上消化道出血、减少肾脏血流、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等。b. 优先用于幼年风湿性关节炎等自体免疫疾病,其他疾病不建议优先使用非类固醇发炎抑制剂。c. 注意事项:不宜使用于脱水与持续呕吐儿童。d. Ibuprofen建议剂量5–10mg/kg/dose q6-8h prn。e. Diclofenac:儿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未被确认。轮流使用acetaminophen与非类固醇发炎抑制剂a. 未曾评估这种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所以不建议常规使用。b. 有必要时可轮流使用,但必须考虑两种药物可能不同的半衰期。例如acetaminophen每4小时可给予一次,ibuprofen每6至8小时给予一次,可接受的轮流给法为两种退烧药均每6小时给一次,其间间隔3小时。含有同样退烧药成分的口服制剂与肛门塞剂,其退烧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建议儿童应优先使用口服制剂。Pyrazolone(布他酮)衍生物:dipyrone (Sulpyrine,安乃近)、phenylbutazone等,副作用包括可能致命的颗粒性白血球低下症,禁止使用。蚕豆症 (favism,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se缺乏) a. 遵循建议剂量使用acetaminophen(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与非类固醇发炎抑制剂都不会有明显溶血性贫血的危险。b. 因罹患风湿性疾病需要使用高剂量非类固醇发炎抑制剂的时候有导致溶血的可能,例如使用80 mg/kg/day的aspirin治疗川崎病。
问:儿子今年3岁,今天早上起床后,说腿疼,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给他检查了下两条腿都没有发红,也不肿。这几天孩子没有过外伤,就是上周有感冒,已经快好了,是咋回事呢?答:根据孩子的表现,诊断考虑为“儿童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这个病是儿童期比较常见的一个疾病。下面我简单聊下这个病的相关情况。 髋关节滑膜炎又叫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是一种可自愈的非特异性炎症。主要发生于18个月 - 12岁儿童,以2-8岁最为常见。其中以男孩较常见,男童发病率为女童的2倍。大多数患儿发病突然,多数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炎史,说明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另外也可能与儿童髋关节发育未成熟、过度运动、感染、创伤、细菌感染及变态反应有关。 此病典型表现为急性起病,突发髋部、膝部疼痛并伴痛性跛行 。主要的病改变是滑膜充血、消肿、增厚、滑膜小血管扩张,产生大量的积液。临床表现主要为:髋关节疼痛轻微或持续性加重,一部孩子可能仅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伴有行走跛行或不愿行走。体查可能有髋关节压痛、髋关节屈曲、内收、旋转等活动受限,一般化验结果正常,X 线片正常,B 超或磁共振检查可见有关节滑膜增厚、关节积液,关节间隙增宽等表现。治疗:诊断明确后,应卧床免负重或局部理疗,直到髋关节疼痛消失, 一般卧床休息时间为 1~2 周,症状消失后逐渐恢复活动。由于儿童好动,卧床有困难,但也应当想办法尽量做到。如出现患肢屈曲畸形,骨盆倾斜,疼痛症状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卧床加持续皮肤牵引(降低髋关节压力),配合局部理疗(促进髋关节渗液吸收,减轻滑膜水肿)。若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炎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 好转后2周、1月、3月门诊复查。
先天性垂直距骨,又称畸形性距舟关节脱位;先天性凸形外翻足;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足,是先天性扁平足的一种类型,一侧或双侧同时发病,通常出生后即可诊断。距骨是跗骨的近侧骨之一,在踝部与小腿骨(腓骨、胫骨)相关节的骨。位于足根骨之上。距骨上没有附着任何肌肉,是全身骨骼中的唯一特例。由于距舟关节原发性脱位,跗舟骨与距骨背形成关节,使距骨处于垂直位。一.病因与机制:距舟关节脱位可能自妊娠3个月内就在子宫内形成,而邻近的距骨下关节、跗骨间关节和踝关节半脱位都是继发性。本病可单发,也可是全身多发性畸形的一个部分。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多发性先天性畸形的一部分。有一些学者发现某些家庭和孪生者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认为与遗传因素可能有关。二.病理改变病理改变可分为骨性畸形和软组织病变。1.骨性畸形:主要为跗舟骨与距骨颈背侧形成关节,使距骨呈垂直状。距骨头变形,距骨颈缩短,距骨向后外侧变位,呈下垂状态。距骨在足底呈凸形。其他跗骨间关节也有相应变化。2.软组织改变:胫舟韧带、距舟背侧韧带挛缩,是影响复位的主要因素。三角韧带的前束、背侧距舟韧带、跟骰韧带、距跟韧带和跟腓韧带均有不同程度的挛缩,同时踝关节和距骨下关节的后侧关节囊均缩短,跟舟韧带被拉伸松弛。小腿部肌肉(胫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小腿三头肌等)均有挛缩;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均向前移位,变成背屈肌。三.临床表现:足弓消失或足底凸起,足内侧及跖侧由于距骨头在此处突出显得非常明显。足前部有背伸和外展畸形,足背侧肌肉、胫舟韧带和距舟韧带常发生紧张、挛缩而影响足前部的跖屈和内翻;跟骨外翻畸形致足后部肌肉、肌腱、韧带短缩。因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足部畸形较重,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步态不稳,行走迟缓,患足易出现疲劳及疼痛。四.诊断先天性垂直距骨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即可诊断。有学者提出三点X线征象作为临床诊断参考依据:①跟距轴角偏大,与正常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②距跖轴不延续;③跟距轴交点位移。五.治疗1.治疗原则:治疗的目的是将垂直变形的距骨复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应在出生后尽早开始治疗。在患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根据患儿的年龄、畸形程度选择治疗方法。开始可采用手法整位、石膏及克氏针固定术,若手法整复失败,可在3岁时行切开复位。也有学者主张3个月时即可采用手术治疗。对4~6岁患儿,易先行软组织手术,再试行手法整复固定。对6岁以上的患儿,一般不再做任何手术,因为距骨头易发生缺血性坏死,切开复位常失败,需待10~12岁以后做三关节融合术,切除挛缩组织,进行相应的楔形骨切除术,包括距骨头和舟骨的切除术。2.我院方法:采用“Dobbs反Ponseti连续石膏矫正、微创切开复位技术”,避免了足部因广泛松解手术造成的足部僵硬和距骨坏死等问题,在治疗低龄先天性垂直距骨取得良好疗效。附:典型病例
患者提问:疾病:颈子有点歪,是不是斜颈病情描述:宝宝立抱起的时候脖子往右边歪,喜欢吃右手大拇指,左右转动颈子是灵活的,睡觉比较喜欢往左边偏,但是自己也能偏向右边睡,这个是不是斜颈哦希望提供的帮助:希望能给一些建议贵州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骨科陈后平回复:可以先自行在家里检查一下:1、两侧颈部肌肉(主要是胸锁乳突肌)是否对称?是否有一侧紧张?若一侧紧张,则可能是。2、宝宝平卧,站在头侧,双手轻抚头部做左右两侧歪头动作,看两侧活动幅度是否一样?若活动幅度不同,则有可能是。3、斜颈的孩子几乎都有两侧面部不对称,大的孩子可能有斜视,头易歪至脸小侧,同时下颌会转至对侧的特殊自然体位,若有的话可能是。以上几种情况同时存在,基本上可以考虑是先天性斜颈了。当然,有时还是需要医生根据情况鉴别颈椎畸形或侧弯、眼性斜颈等等情况,但是发病率不高。如果不有能确定,建议到小儿骨科门诊就诊明确。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