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部的肌肉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里有大量的肌群,肌肉是围绕着椎体来生长的,而前方是没有肌肉的,主要靠椎间盘的支撑力来支撑我们的脊柱。后方的肌肉很强大,拉住了我们整个脊柱,就像船的桅杆一样,是多根绳子把“它”拉起来和固定住,而在人体中由于前方没有肌肉,是靠我们的椎间盘来把脊柱“顶”住。
老李最近总是胳膊,肩膀疼,走路时脚还觉得踉跄,有种像是踩棉花的感觉,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他颈椎问题很严重,颈椎间盘突出了,而且已经压迫到了神经和脊髓,医生说他这种情况要尽快住院做手术,再不治疗病情发展有可能会导致瘫痪。老李听后非常害怕,但一方面觉的自己年龄大了能凑活一天是一天,一方面又怕自己万一瘫痪了还会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犹豫再三到底要不要手术,那他这种情况必须要手术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选择有外科手术治疗和保守两种选择。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明显的脊髓、神经受压症状或反复保守治疗没有效果,则临床多建议手术治疗。临床上,目前脊柱神经外科对于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治疗主要有颈前路减压术、颈后路减压术、颈椎间盘显微切除术等术式。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脊髓、神经受压症状,可建议根据患者病情通过药物、牵引、按摩、理疗、颈部制动等保守治疗方式治疗;记住:脊髓型颈椎病千万不要按摩!保守治疗一定要咨询脊柱神经外科专科医生,避免操作不当等加重症状,甚至可能导致瘫痪!
一般门诊分这么几种病人。初次发作非常重的病人来就诊,另外一种就是症状不是特别重,但是出现症状的年限比较长,反复发作的时间比较久,那么今天早上就遇到一个患者是症状发作有20余年,从片子上看是腰4-5和腰5-骶1的这个椎间盘突出,伴有椎管儿狭窄,那么相应的位置对神经的压迫也是非常的重。病人现在主要表现的是整个左侧肢体的局部的麻木无力,这个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我们就要鼓励针对一些有相应的椎间盘症状的病人,就应该及时的就诊,及时的治疗,防止病人在症状严重的时候在进行治疗,导致它的治疗效果不佳的状态的出现。
门诊有个病人说腰疼做b超没查出来啥问题,其实,腰痛做B超一般是不可以检查出来的。因为B超检查太过单一,不能够确诊是否是腰肌劳损或者是腰椎病变,最好通过腰部增强CT检查做进一步确诊。在病情恢复期间晚上睡觉时尽量选择睡硬板床,这样可以减轻腰椎的压力。恢复期间一定要避免长时间弯腰下蹲,以免使疼痛症状加重。
腰痛可以睡乳胶床垫,但有一个前提,要将乳胶床垫垫在硬板床上,对腰部肌肉非常好,具有保护作用。不可以睡非常软的床,或者把乳胶床垫放在很软的床上,会对腰部肌肉产生损伤,因为在睡软床的时候整个腰椎会下陷,腰椎生理曲度会消失,甚至改变为反弓,这个时候就会加重腰肌损害,加重症状,腰肌会发生痉挛。所以腰痛要睡硬床,可以在硬床上垫一层乳胶床垫,这个没问题。
慢性骨骼肌肉疼痛治疗摘要:人体慢性骨骼肌肉疼痛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处置措施和急性的骨骼肌肉疼痛十分不同。对慢性疼痛传导、调节、感知等生理学知识的了解在疼痛处置过程中非常重要。药物和非药物的治疗手段如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均可运用与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疗中。目前对各种原因慢性疼痛的治疗已经有了较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曲马多,选择性三环类抗抑郁药,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痉挛药物,阿片类,双氯芬酸等在目前疼痛治疗中应用较多,并且疗效尚可。但需引起注意的是,药物具体的疗效和治疗的疾病种类存在相关性,骨科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当熟知这类药物特性,并安全,合理的应用药物治疗慢性骨骼肌肉疼痛。慢性骨骼肌肉疼痛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对骨科医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报道,美国每年花费在慢性疼痛控制方面的医疗费用超过1000亿美金,而因慢性疼痛引发的长期肢体功能障碍,工作能力减弱及生活质量下降等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NSAIDs和阿片类药物是目前治疗急性疼痛最为常用的两种药物;但上述两种药物在治疗慢性骨骼肌肉疼痛时效果不佳。慢性骨骼肌肉疼痛慢性疼痛是一个复杂,多层面的生理现象,目前对此并没有完全准确的定义。通常认为,“疼痛持续6月不缓解”或者“疼痛持续的时间超过预期疼痛好转的时间”均可认为是慢性疼痛。骨科医生在门诊是通常会遇到各种患者出现慢性骨骼肌肉疼痛的情况,如多发创伤(术后1年80%的患者出现慢性疼痛),截肢(术后1年超过50%的出现慢性疼痛),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超过10%患者出现慢性疼痛)。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慢性疼痛分级评分标准,通常描述慢性疼痛时需包括部位(如腰部,骨盆,腹股沟等),疼痛原因或性质(如神经源性,退行性,肿瘤源性,肌筋膜源性)。从生理学上看,慢性疼痛症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典型的如腰痛患者,其疼痛来源可能包括,自发性的腰椎退变、神经、肌筋膜、心理学等。目前有强有力的研究证据提示,慢性疼痛往往合并有抑郁,焦虑及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躯体病样精神障碍等,这也为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增加了困难。接近50%的慢性疼痛患者存在心境障碍(如重度抑郁或双相情感障碍),而焦虑在慢性疼痛患者中比例也接近50%,部分患者则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情况。对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慢性疼痛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精神障碍患者在描述慢性疼痛中容易夸大慢性疼痛的程度,并且,其对疼痛治疗的反应往往过度否定,干扰医生对疼痛治疗效果的判断。、躯体病样精神障碍疾病患者通常主诉疼痛,疼痛无法通过正常的病理生理进行描述。对这类患者疼痛治疗前应提请精神科会诊进行精神状态评估。患者确诊慢性骨骼肌肉疼痛前需除外其他器质性病变可能。血流灌注不足,压迫性神经症,纤维肌痛,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等通常可以很好的进行鉴别,通过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疼痛病理生理学17世纪哲学和科学家Rene等人第一次报道了疼痛体内传导机制。在他的传导模型中包含周围疼痛感知系统,及中枢疼痛接受系统,他将此形象的解释为:当脚底部皮肤受火灼伤,疼痛传导犹如从脚底部拉一根系在大脑里面的铃铛的绳子,铃响时即疼痛传导到大脑(图1)。Rene等人建立的疼痛传导机制模型在今后的数百年内一直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疼痛传导方式并非单向、直接的线性传导,而是动态,多线路的信号传导方式,疼痛传导过程中受多种因素调节。现今,科学家认为,疼痛在人体传导过程中分为三个区域,严格区分。图2示疼痛传导的3个区域,表1示不同止痛药物作用于疼痛传导不同水平。传统药物治疗NSAIDs,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NSAIDs类药物是骨科医生最常使用的止痛药物。NSAIDs类药物和阿司匹林有止痛,抗炎,退热及COX抑制作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有类似的止痛剂及退热作用,但没有抗炎作用。尽管这类药物对急性的疼痛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对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较差。NSAIDs和阿司匹林止痛效果和其减少炎症因子的机制有关。外周神经的C型纤维痛觉感受器对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敏感,这些物质的产生可以被NSAIDs的COX抑制作用阻断。但是,在某些慢性疼痛状况中,这些外周炎症介质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因此NSAIDs药物对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在一项关于腰痛患者使用NSAIDs的meta分析中发现,NSAIDs药物对缓解患者的疼痛无明显的效果。但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则有所不同,美国AAOS关于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指南中也推荐这类患者可以使用选择性、非选择性、经典的NSAIDs类药物。依据现有的研究证据和指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使用NSAIDs药物可以获得较安慰剂组更好的止痛效果。尽管目前临床上对NSAIDs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观点不一,但是目前仍有较多患者在就诊时被开具这类处方,或者是自行购买类似药物治疗。这类药物长时间使用时容易出现较大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等。近期的研究结果则特别强调了部分NSAIDs药物潜在心血管风险。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以减少胃肠道副反应,但其对心血管,肾功能,脑血管等的影响目前仍不明确。阿片类吗啡在止痛方面的应用已经超过了2个世纪。现有的研究证据提示吗啡可以作用于外周,脊髓,脊髓上等疼痛各个环节。吗啡和阿片类似物在外周可以抑制C型纤维的突触前信号传导。在脊髓及脊髓上水平,吗啡可以减少中枢结构内疼痛感知和信号传导的兴奋强度。吗啡类药物对急性疼痛的治疗效果良好,但对慢性疼痛的效果较差。尽管现有研究证据提示调节阿片类受体可以降低疼痛,但大部分研究证据均提示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对疼痛治疗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可能是阿片类药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药物耐受。有回顾性文献报道发现,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非癌性疼痛,其阿片类药物成瘾性可超过50%;阿片类药物的副反应(便秘,恶心,消化不良,头痛,欣快感,意识混乱,困倦,昏睡,尿储留等)和其使用的时间长短显著相关。芬太尼贴片和口服吗啡类速释药物对治疗慢性疼痛的效果较差。在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超过6个月后,其药物效果显著下降。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中并不推荐,因其较高的药物耐受,成瘾及较大的副反应。但对顽固性的慢性疼痛则可考虑使用上述药物。替代药物抗痉挛药抗痉挛类药物可以使高反应性神经元反应性呈持续衰减。慢性疼痛可能是脊髓背侧角上疼痛传导和调节的神经元高反应性的一个结果,通过抗痉挛药物如γ氨基丁酸类抑制剂、钠通道组织剂等的持续衰减和其他相关作用,可以有效的减弱神经源性疼痛。近期慢性疼痛药物治疗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在治疗神经源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脊柱损伤及其他神经疾病方面,加巴贲丁较安慰剂组可以降低慢性疼痛程度达50%以上。加巴贲丁和普瑞巴林是目前治疗慢性骨骼肌肉疼痛(背痛,神经痛)的一线药物。类似的,其他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发现,卡马西平等可以减少三叉神经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引发的慢性神经疼痛。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以增高中枢神经系统中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浓度。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通常按照主要作用机制进行分类;三环类抑郁药也可以抑制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这类药物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内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从而下调疼痛在脊髓和脊髓上的传导。此外,对存在情绪障碍的慢性疼痛患者,抗抑郁药物通过缓解患者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可以改善慢性疼痛。现有的文献证据表明,抗抑郁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治疗剂量远低于其治疗精神疾病的剂量。也有研究证据表明,对不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也可以获得疼痛症状的改善。目前关于心理疾病和慢性疼痛间的关系后期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尽管目前临床上对这两者的关系还不十分明确,但现有的研究证据清楚的表明,部分三环类抗抑郁药和SSRIs在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劳累,睡眠障碍及疼痛强度方面有明显帮助。曲马多目前对曲马多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显示,其具有阿片类和抗抑郁类药物相似的效果。和阿片类药物相似,曲马多可以激活u阿片受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传导下调;同时和抗抑郁类药物类似,其具有轻度的中枢神经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作用。曲马多缓释类制剂治疗慢性疼痛效果良好(表3)。多个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提示曲马多缓释片可以显著改善慢性骨关节炎和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和阿片类药物相比,曲马多缓释片疗效类似,但其人体耐药性和副反应等更小,但因曲马多的u受体激动作用,其也同样存在一定的类阿片药物副反应,如胃肠道抑制,镇静,成瘾等。肌肉松弛剂环苯扎林是目前研究最透彻的肌肉松弛类药物,其具体作用机制不详。但这类药物中有一和三环类药物相似的三环分子结构,因此学者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和三环类药物相似,即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其副作用也和三环类相似。环苯扎林在脊髓和脊髓上水平发挥功能。一项包括21项研究的系统分析发现,在缓解急性疼痛和肌肉痉挛方面较安慰剂组有更好的效果,但对其长时间的效果尚缺乏研究证据。替扎尼定是一类α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脊髓水平的疼痛中间神经元的递质释放。尽管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证据支持其在慢性疼痛中的长期应用,但有限的文献报道提示,替扎尼定在治疗肌筋膜相关的背痛和颈痛时效果较好。因目前并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支持抗痉挛药物在慢性疼痛中的长期应用,因此我们不推荐此类药物作为治疗慢性疼痛的一线用药。局部止痛药物利多卡因贴片可以阻断周围神经痛觉感受器的门控钠通道。利多卡因贴片可轻度缓解骨关节炎、腰痛、其他神经病引发的慢性疼痛。局部止痛药物应用可以减少静脉或口服类药物的全身副作用。局部使用NSAIDs如双氯芬酸目前开始逐渐增多,其长期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皮肤上使用辣椒素可以治疗慢性疼痛。皮肤涂抹辣椒素可以减少周围组织内P物质的释放,从而减少周围神经的刺激。短期及中期的Meta分析发现,局部皮肤应用辣椒素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基于目前研究证据,我们推荐使用利多卡因贴片及局部NSAIDs类药物作为治疗慢性骨骼肌肉疼痛的一线药物。辣椒素可以作为一个局部应用的替代方案,特别是对神经源性的慢性疼痛。薄荷醇和水杨酸甲酯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两种非处方类药物,对慢性疼痛有轻到中度的止痛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局部应用这类药物有毒性累加效应,因此,长期应用这类药物是相对禁忌症。维生素尽管维生素C并没有止痛效果,但使用这一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桡骨远端骨折局部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但目前并没有长期的研究证据支持维生素C在慢性骨骼肌肉疼痛中的长期应用。近期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维生素D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慢性疼痛,因此并不推荐维生素D在止痛方面的应用。非药物治疗非侵袭性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可以使用不同的刺激频率,强度和时间,产生不同的止痛效果。电刺激的电流可以抑制周围疼痛感受器,而高强度的电刺激则可以激活在脊髓节段的疼痛抑制性传入神经元。TENS通常较为安全,可以对腰痛和神经痛患者产生一定的止痛作用。一项系统回顾分析发现,使用TENS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不一:13例报道有效,9例报道无效。因此,TENS不能作为治疗慢性疼痛的一线方案,但其对治疗慢性疼痛确实存在一定疗效。脊柱按摩疗法可以为急性,非特异性疼痛提供短时的疼痛缓解,但是治疗慢性脊柱疼痛的效果不尚不明确。其他非侵袭性的疗法,如体外休克冲击波治疗等目前治疗效果也不明确,因此并不能作为慢性疼痛一线治疗方案。其他非侵袭性的治疗方法,如局部热疗,冷疗,治疗性超声,透热疗法,雷瑟,磁疗等目前并没有严格的高质量证据支持。侵袭性疗法侵袭性疗法,如针灸,肌筋膜起点局部注射,硬膜外激素注射等均有报道用于治疗慢性疼痛。针灸目前在治疗慢性疼痛中的应用已经逐渐增多,特别是腰痛患者中。但是受限于针灸治疗的特点,无法对此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尽管目前研究认为针灸治疗慢性疼痛有效,但不推荐针灸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对难治性疼痛,针灸治疗确有一定疗效。肌筋膜起点局部注射治疗慢性疼痛研究较多,但尚不能得出肯定结论。对慢性腰背痛,硬膜外注射激素是最为常用的措施。局部使用激素和麻醉剂可以减少外周疼痛的神经电位和C纤维的神经传导。一项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研究证据支持长期(>6月)使用硬膜外注射可以治疗慢性腰背部疼痛。也有证据表明,腰椎关节突注射药物可以缓解腰背部疼痛超过6周,但颈椎关节突注射治疗目前并没有证据支持。局麻阻滞和射频消融关节支神经可以提供长期的止痛效果。在建议患者接受特定的侵袭性治疗前需要明确腰痛的病因。治疗策略据上述回顾分析内容,推荐对慢性疼痛的治疗策略如表3所示。表3:慢性疼痛的治疗策略疼痛类型一线治疗方案二线治疗方案替代方案慢性腰痛曲马多缓释片(100-300mg qd)去甲替林或其他类型抗抑郁药/SSRI(25-150mg qd)利多卡因 5%贴片(1-3片,可持续12h)激素或利多卡因硬膜外或关节注射加巴贲丁治疗神经根症状(100-1200mg tid)双氯酚酸乳膏1% (4g qid,每日最高剂量32g)替扎尼定(4-8mg tid,最高剂量12mg)电刺激疗法射频消融术低剂量缓释阿片类环苯扎林(急性肌肉痉挛)慢性骨关节炎疼痛萘普生或替代的NSAIDs类药物(250-500mg bid)对乙酰氨基酚片(325-975mg tid,最高剂量3g)曲马多缓释片(100-300mg qd)激素或关节腔内注射辣椒素乳膏 0.025%(tid-qid)低剂量缓释阿片类针灸慢性创伤后肢体疼痛利多卡因 5%贴片(1-3片,可持续12h)曲马多缓释片(100-300mg qd)去甲替林或其他类型抗抑郁药/SSRI(25-150mg qd)加巴贲丁治疗神经根症状(100-1200mg tid)普瑞巴林(150-300mg bid)辣椒素乳膏 0.025%(tid-qid)双氯酚酸乳膏1% (4g qid,每日最高剂量32g)电刺激疗法低剂量缓释阿片类针灸慢性神经性肢体疼痛加巴贲丁治疗神经根症状(100-1200mg tid)普瑞巴林(150-300mg bid)度洛西汀(60mg qd)辣椒素乳膏 0.025%(tid-qid)利多卡因 5%贴片(1-3片,可持续12h)去甲替林或其他类型抗抑郁药/SSRI(25-150mg qd)曲马多缓释片电刺激针灸总结药物具体的疗效和治疗的疾病种类存在相关性,骨科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当熟知这类药物特性,并安全,合理的应用药物治疗慢性骨骼肌肉疼痛。
1、什么是腰椎滑脱?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连接异常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简单地说腰椎滑脱是指一个椎体在另一椎体上向前或向后移位。腰椎滑脱一般为前滑脱。后滑脱好发于腰5和腰4椎体,约占95%,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90%,其他腰椎少见。一些外伤或退行性滑脱可多节段同时发生,甚至出现后滑脱。2、腰椎滑脱是怎样引起的?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引发的。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主要有5种情况。(1)先天发育不良:由于骶骨上部或腰5椎弓缺损,从而缺乏足够的力量阻止椎体前移的倾向,使其向前滑脱。有遗传性,有报告父母与子女同患腰椎椎体滑脱的病例。(2)关节突的峡部异常引发滑脱:峡部异常可有峡部疲劳骨折,峡部急性骨折;及峡部的延长。(3)退行性变:由于长时间腰椎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小关节发生磨损。退行性改变,使之呈现特殊形态,关节突变得水平而逐渐发生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倍。多见于腰4,其次为腰5。(4)创伤性:创伤引起椎弓、小关节峡部等骨折,由于椎体前后结构的连续性破坏,发生滑脱。(5)病理性骨折:由于全身局部病变累及椎峡部上下关节突,使椎体稳定性丧失发生椎体滑脱。总之,除先天性滑脱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外伤和劳损引起。先天性滑脱占33%,峡部裂引发滑脱占15%,最多见的是退行性滑脱。3、腰椎滑脱的临床症状大多数腰椎滑脱没有症状。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滑脱类型、腰椎稳定情况,滑脱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通行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患者可有腰骶部疼痛,酸胀感可向大腿后方或整个大腿放散。腰椎稳定性较差时疼痛有如下特点:休息时意识到疼痛和下肢僵硬感,活动后可稍缓解,长时间站立,蹲起活动后疼痛加重,再休息后又缓解。伴椎管狭窄时可有下肢疼痛、各种运动感觉障碍,肌肉僵硬,皮肤刺痛、麻木等。有时出现间歇性跛行。伴椎间盘突出时,神经牵引征阳性。峡部崩裂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下可有腰背痛和下肢痛,腰部过伸时可加重或诱发疼痛。合并椎间盘突出时可出现根性痛。体征可表现为腰椎前凸增大,病椎处棘突压痛等。4、腰椎滑脱的X线表现X线平片对腰椎骨滑脱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采用侧位,左右斜位及动力性X线片是必要的。侧位片可了解是否有滑脱的程度,斜位片清晰显示峡部病变,动力性拍片即腰部过伸屈位拍片可判断出腰椎不稳定的程度。断层拍片、CT对峡部病变的诊断率较高,CT可明确有无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椎管造影,核磁等检查可根据需要选用。5、腰椎滑脱的诊断(1)长期反复下腰痛,站立或弯腰时疼痛加重,卧床减轻,部分病人出现坐骨神经痛,少数严重者有下肢肌力减弱,肌萎缩,痛觉减退,二便失禁等。(2)腰部后伸活动受限,腰椎前增大,患椎棘突压痛。(3)根据上述症状体征,怀疑为本病时,拍腰椎侧、斜位X光片,可明确诊断,有的需做CT,核磁检查,来明确是否合并椎管狭窄及椎间盘突出症等并发症。6、腰椎滑脱的治疗(1)非手术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有效,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参加腰部负重,扭转、弯腰用力等活动,腰部理疗、腰部支具、围腰保护、加强腰背肌锻炼,局部封闭,服用相关药物。(2)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严重滑脱、X线片证实滑脱进展及伴发持续性神经根压迫症及椎管狭窄者可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大致分二类:其一是经后方人路用特定的器械将滑脱椎体复位、固定,同时行脊髓、神经根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其二是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7、腰椎滑脱的预防(1)减少腰部过度旋转,蹲起等活动,减少腰部过度负重。这样可减少腰椎小关节的过度劳损、退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生。(2)减轻体重,尤其是减少腹部脂肪堆积。体重过重增加了腰椎的负担及劳损,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增加了腰椎在骶骨上向前滑脱的趋势。(3)加强腰背肌肉的功能锻炼。腰背肌肉的强劲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拮抗腰椎向前滑脱的趋势。腰背肌肉的锻炼可用下列两种方法。其一是俯卧位,两上肢呈外展状、抬头、抬胸、上肢离开床面,同时双下肢亦伸直向后抬起呈飞燕状。其二是仰卧位,两膝屈曲,双足踩于床面,吸气时挺胸挺腰,使臀部离开床面,呼气复原。.8、正确掌握腰椎滑脱的治疗原则 由于腰椎滑脱有其特有的病理解剖学改变及放射影像学特征,因此在导致腰痛的各种病因中比较容易被诊断,理应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些患者手术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这除与术者的技术和经验等有关外,对腰椎滑脱不同病理改变的认识及对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的选择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1)不是所有的腰椎滑脱都需要治疗 有些医生认为,腰椎峡部裂都需要手术治疗,以防止腰椎进一步滑脱,症状加重,神经受压。实际上,一部分腰椎峡部裂患者直到老年才出现腰痛症状,甚至一些轻度脊椎滑脱患者因无腰痛症状,终生未经治疗。研究表现,获得性腰椎滑脱患者其慢性腰痛的程度及类型与正常人无实质性差异。最新的研究提示,中年人群中,X线像诊断为轻度或中度的腰椎滑脱者其腰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无腰椎滑脱者无不同。因此,轻度腰椎滑脱不一定是腰痛的根源,对于无腰痛症者没有职业限制的必要,更不需要手术治疗。 (2)伴有腰痛的腰椎滑脱并非都需要手术 对有腰痛症状的腰椎滑脱患者,首先应明确其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判断其疼痛是否与滑脱有关,因为与滑脱部位相邻椎间盘的变性、小关节病变或软组织损伤等都可导致腰痛,应针对其原因进行对症治疗,或进行试验性治疗,如制动、理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确定其疼痛与滑脱有关时,再考虑手术治疗。另外,对老年患者应慎重考虑下腰椎融合后可能带来的弊端。 (3)根据滑脱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腰椎滑脱有多种分类方法,常用的分为发育性滑脱和获得性滑脱,临床上以后者多见。多数骨科医生在描述滑脱程度时采用1~4级即Meyerding分级,实际上Newman系统可能更确切反映腰椎滑脱的状况。因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与四级分类法相近,反映滑脱椎体后下角的水平移位,第二部分表明滑脱椎体前下角向前旋转的程度。重要的是手术前对患者的年龄、滑脱类型、滑脱程度、椎间盘及椎管的状态作出综合评价,从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期取得预想中的效果。 (4)滑脱椎体的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 对腰椎滑脱患者来说,一个理想的手术应该包括受压神经组织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滑脱椎体与邻近椎体的融合。对伴有坐骨神经痛或间性跛行的患者,一侧或双侧神经根减压是必要的。但对轻度滑脱病人(<33%),一般不需要进行复位,只要能使滑脱椎体融合并保持腰椎的正常生理前凸,就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术者与其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滑脱椎体的复位上,不如集中精力保证滑脱椎体的融合。目前市场上有多种滑脱复位固定器械,在繁多的新产品面前,我们应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我们所需要的固定器械,而不宜盲目追求新技术,忽略了腰椎滑脱的基本原则。
引发手脚麻木的疾病有许多,发生的部位不同,引起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所以出现手脚发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判断!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高血糖、高血压等。这类患者容易出现四肢的麻木,最主要的是因为神经、血管受到了侵扰,容易引起麻木。营养不良、膳食的不平衡,导致B族维生素或者维生素E缺乏,会导致形成末梢神经炎,也会造成手脚发麻的现象。
颈椎手术是做前路好还是后路好?颈椎手术里面大致可以分为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这几种,那么到底前路和后路有什么区别,这个我觉得是比较专业的一个问题,总而言之,每一个疾病的发生和他病理性的改变,它是千变万化的,无论他是神经根型还是脊髓型的颈椎病,还是后方黄韧带的钙化,到底是采用前路的手术还是后路的手术,这个要结合很多的参数,如果说你是前方的压迫更重一些,原则上来讲是从前方减压更好一些,如果你的节段比较多采用的方式是从后路做更好一些,当然这个也不尽相同,我们还要取决于他在椎管里面的占位的面积,包括患者的病史,还有髓内信号的改变,以及它所涉及的阶段,通过这些我们加以评判,然后才能给出一个正确的治疗方式,无论是哪种手术方式,它对于每个病人病理性的改变,都是一个最优化的治疗方案的提出,所以这个方面还是要听取专业人士,专业医生的建议。所以有时候网络问诊是没办法给你准确建议的。经常有粉丝问我,颈椎手术是做前路好还是后路好?颈椎手术里面大致可以分为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这几种,那么到底前路和后路有什么区别,这个我觉得是比较专业的一个问题,总而言之,每一个疾病的发生和他病理性的改变,它是千变万化的,无论他是神经根型还是脊髓型的颈椎病,还是后方黄韧带的钙化,到底是采用前路的手术还是后路的手术,这个要结合很多的参数,如果说你是前方的压迫更重一些,原则上来讲是从前方减压更好一些,如果你的节段比较多采用的方式是从后路做更好一些,当然这个也不尽相同,我们还要取决于他在椎管里面的占位的面积,包括患者的病史,还有髓内信号的改变,以及它所涉及的阶段,通过这些我们加以评判,然后才能给出一个正确的治疗方式,无论是哪种手术方式,它对于每个病人病理性的改变,都是一个最优化的治疗方案的提出,所以这个方面还是要听取专业人士,专业医生的建议。所以有时候网络问诊是没办法给你准确建议的。
游泳是一种全身核心肌群的力量运动,而且在水中我们身体是呈现一个跟地平线平行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腰椎在水里受的压力比较小,那么长时间这样游泳的话,第一核心的力量会增加,第二椎间盘的压力会变小,那么游泳之后,我们整个脊柱它这种双S曲线会更好,这个是确定无误的。但是他不能让突出的间盘还纳,那为什么片子上又表现出来突出的间盘变小呢?因为我们游泳之后椎间隙的高度变大,同样体量突出的间盘在椎间隙变大之后,他就被摊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拍片平面扫描的时候就会看到突出的间盘好像是变小了,其实是由于我们高度增加之后,代偿以后显出来的间盘突出变小。所以说游泳对我们间盘突出这种患者来说,他一定是有用的,但是想让间盘完全的还纳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保持游泳可以让间盘维持这个状态,让腰椎和颈椎保持更加的一个生理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