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刚刚生产完很辛苦,妈妈和婆婆等长辈通常从月子里开始就会开启“大补”模式,来帮助宝妈恢复体力和犒劳宝妈。但是,我们现在早已不是妈妈辈物资匮乏的时代,平时就营养充足,偏肉食主义的话,更要注意清淡饮食,一不留神就会因为饮食油腻,而导致乳汁变稠,油脂含量变多,从而形成乳栓,导致乳腺炎的发生。到时,乳房红肿疼痛,给宝妈带来巨大痛苦。 那么,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容易引起乳腺炎的食物吧。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古籍称之为“乳岩”。无生育史或无哺乳史的妇女,月经过早来潮或绝经期愈晚的妇女,以及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乳腺癌较少发生。其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有乳头溢血,晚期溃烂。体质虚弱之人易患此病,情志内伤,忧思郁怒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病因病机乳腺癌的发生、复发、转移同机体正气不足,人体对外来邪毒抵御的能力下降,有着极大的关系。乳腺癌一旦被发现,目前治疗多选用手术、放疗、化疗等,尽管癌肿已被切除或控制,但机体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正气受损,抗病能力低下,不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转移,影响预后及生存质量。乳癌根治手术虽然已将癌灶切除,然而癌细胞及毒素早已侵袭或滞留于血液之中、是为邪滞之一,术后放化疗,其药毒续扰为邪滞之二,病者体内代谢不断产生湿热痰浊、痰瘀胶结为毒,为邪滞之三。所以乳腺癌术后以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脾肾虚为本,而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血瘀,痰凝结毒为标。临床表现无痛性乳房肿块是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的第一症状,约占95﹪~98﹪。肿块好发部位为乳房的外上方,其次为内上方。大多为单发,肿块早期和中期能活动,晚期则固定不移。肿块的大小不一,能在越小发现越好,大多数肿块质地都较硬,触摸上去边界不清楚,当发生周围浸润时可以与表皮粘连,皮肤出现凹陷、牵拉、“橘皮样”改变。也有一部分恶性肿瘤可以出现疼痛,多以牵拉痛、钝痛、放射状痛为主。乳头的内陷、牵拉、偏移也是典型的表现,肿块往往在被牵拉的方向处,触诊时可以发现。乳头导管单乳管溢血,同样是导管内病变,但尤其要注意乳腺癌,有上述表现再加上或有腋下淋巴结肿大,可以说是乳腺癌较典型的临床表现。随着癌肿的浸润发展,出现疼痛,乳房皮肤及外形改变,肿块固定不移,乳头溢液,全身消瘦,腋下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均可发生转移。晚期出现血行转移及转移器官损坏的症状。治疗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古代医家重视乳癌之辨证,今主张乳癌早期手术,重视乳癌手术后之辨证治疗,临床应诊者大多均已作乳癌根治手术,古人描述的“山岩崩破如熟石榴,内溃深洞如岩穴,凸者如“泛莲”的乳癌晚期症状,临床已实属鲜见,因此,乳癌辨证施治的重心应转移到术后、放疗化疗时或放化疗之后。乳腺癌术后“扶正祛邪”是治之大法,重在“扶正”扶正,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祛邪,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机体的一种治疗原则。据文献资料报道,100例复发转移患者中,有70%是在术后2年内发生的。据分析,在此期间患者经历大手术创伤,又经放化疗损害,加上内分泌治疗对机体内分泌代谢等内环境的干扰,整体虚弱是主要的,加上岁月漫长流逝,诸多烦心操劳,中青年患者的精神压力,中老年患者的家务重担,又不注意调摄,正气受挫,蛰伏之邪毒容易蕴发走窜。因此,“扶正祛邪”的治疗应重在“扶正”,使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达到平衡与协调,使正气恢复,达到正胜邪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转移率,提高生存率。食疗方:中医倡导医食同源,从《神农本草经》以来的中医药基础理论,一直把“药食同源,药食同用”作为预防与治疗疾病的重要观点。对于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合理适宜的饮食能增加人体的营养,提高抗癌药物的效果,具有“悦神爽志,以资气血”的功效。乳腺癌形成之后,大量消耗人体的营养物质,加之忧思伤脾,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特别是经手术或放疗、化疗后元气大伤,气阴两亏,宜清淡且易消化的补益食物。属清补的食物主要有山药、莲子、百合、甲鱼、鸭蛋、牛乳、薏苡仁等。属温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狗肉、鸡、鸽、鳝鱼、海参、桂圆、荔枝、糯米等。和胃降逆、益气养血之品,如鲜姜汁、甘蔗汁、鲜果汁、桑堪果汁、佛手、番茄、黑梗米、白扁豆、灵芝、黑木耳、向日葵子、百合、菌菇类、龟、乌鸡、紫河车、桂圆肉及红枣等食用真菌猴头菇、香菇、银耳等营养丰富,特别是蘑菇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均宜于乳腺癌患者食用。 在此推荐一些用于乳腺癌的食疗方,以供参考。(1)天门冬茶主料:天门冬8克,绿茶2克。制法:将天门冬洗净晾干,切成饮片,与绿茶一同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即可饮用。服法:代茶饮,一般可冲泡3~5次,饮至最后,天门冬饮片可同时嚼食咽下。功效:养阴清火,生津润燥,防癌抗癌。适用于早期乳腺癌。(2)当归黄芪粥主料:当归10克,炙黄芪10克,粳米250克,白糖15克。制法:将当归、黄芪加水煎取药汁,加入白糖融化成药糖液,备用。另将粳米淘净,加适量水煮,待米快熟时加入药糖液,再继续煮至熟。服法:早晚分食。功效: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功能。适用于乳腺癌等癌症手术后气血虚弱、免疫功能低下者。总之,乳腺癌术后围化疗期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优势在于可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化疗辅助用药的剂量,提高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按时按量完成化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中医药在乳腺癌围手术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以及巩固期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适应证和独特的优势。 预防调护 1.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不良情绪,排除不良的刺激与干扰,正确面对疾病的变化。乳癌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定期检查,照样与常人一样生活、工作。2.避免过度操劳,尤其是术后2年以上又相当稳定者,容易放松警惕。常常超过自身能力承担家务或工作责任,致使体内邪浊蕴发,复发转移。因此特别要警示术后2年以上的病情稳定的中青年患者, 千万珍惜这个稳定期,稳定期超过10年,复发转移率就极低了。3.生活要有规律,食宿有序,保持体态,避免肥胖;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尤其应在室外绿化环境或公园内快步活动锻炼,逐步增加活动量,亦自然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4.中年患者停经半年、10个月的,现在又临经,亦不必惊慌,说明身体日渐恢复。该有月经的年龄段硬是抑制月经,反而扰乱了体内正常的生理、内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了身体的免疫力,这并不可取。5.定期检查。乳癌术后防复发与转移,是医患双方最关切的问题,因此须在坚持治疗的基础上,定期检查。如果手术中发现有腋淋巴结转移,或保乳手术的,应在1~2年内,每3个月检查一次;若无腋淋巴结转移的,2年内半年查一次,2年后可每一年查一次。
加强产前产后卫生宣传,指导产妇保护乳头,帮助哺乳妇女掌握正常的哺乳方法是预防外吹乳痈(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有效措施。 1.妊娠期乳房卫生: 妊娠最后2个月,经常用肥皂水或清水擦洗乳头;或用70%酒精(或烧酒)棉球涂擦乳头、乳晕,以加强乳头的抵抗力。因酒精能脱去油脂,长期使用可使乳晕腺、皮脂分泌减少,引起乳头干燥,造成皲裂,故不能长期使用。 2.矫正乳头凹陷: 在妊娠中期就要设法纠正乳头凹陷。可用小酒盅扣罩乳头,外用布带固定。或用吸乳器吸引,1~2次/天。也可行乳房按摩,或经常用手牵拉。 3.正确哺乳: 每次哺乳时应双侧乳房轮流哺喂,并不断改变抱婴姿势,使乳腺管充分吸空。 4.保持乳汁排出通畅: 乳汁的淤积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故应定时哺乳,哺乳后要排尽剩余乳汁。可用吸奶器或手按摩挤出,使乳汁排空。为了预防乳汁过稠,发生凝乳阻塞乳管,要鼓励哺乳妇女多次饮汤水饮食。 5.及时处理乳头皲裂: 乳头皲裂可引起疼痛,影响哺乳,可用黄柏、白芷各半研末,再用香油或蜂蜜调匀后涂患处。或涂以次碳酸铋搽剂(碱式碳酸铋4g研末,加植物油6mg),也可涂安息香酊,用吸奶器吸出乳汁喂育婴儿。 6.加强婴儿口腔护理: 注意婴儿口腔的清洁,可每天用清水轻擦婴儿口腔黏膜和牙龄1~2次;不让婴儿含乳而睡。7.断乳适应证: 如病人有高烧或脓肿形成,应停止哺乳,进行一侧或双侧断乳,以防感染的乳汁对婴儿影响。断奶前可用生山楂30g、生麦芽30g、枇杷叶15g,煎汤代茶,至回乳为止。用芒硝60g装入纱布袋中,外敷乳房,湿时更换。放于一侧乳房,仅使一侧乳房断乳。8.产褥期不宜过分强调高蛋白、高脂肪饮食,那样会造成奶液分泌过多致奶汁淤积,这也是引起急性乳腺炎的原因。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属中医“乳痈”范围。临床以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为特征。绝大多数发生于产后哺乳期,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因发病原因和发病时期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在哺乳期发生的称外吹乳痈(又称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妊娠期发生的称内吹乳痈(又称妊娠期急性乳腺炎),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的称不乳儿乳痈(又称非妊娠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临床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约占95﹪,内吹乳痈较少,不乳儿乳痈则更少。由于对外吹乳痈的防治不但关系到产妇的康复,而且关系到哺乳及婴儿的生长发育,因此颇受医家重视。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治疗乳痈,既有科学性,又有先进性,其疗效目前也处于领先水平。1.原发病因正气虚损:妇女产后失血耗气,正气不足,腠理不密,抵御外邪的功能下降,外邪趁虚而入,引发本病。情志内伤:乳头属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调节乳汁分泌。妇人新产,气血损耗较多,不能濡养肝经,肝失所养,疏泄失畅;加之乳母心情不畅,不知调养,暴怒忧郁,导致肝郁气滞,使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而化热,热盛肉腐而成乳痈。饮食不节:乳房属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化。妇人产后饮食不节,妄用膏粱厚味进补,而致脾胃运化失职,脾胃积热,胃火较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湿热浊气壅结而发本病。胎气上冲:妊娠期间,胎气旺盛,胸满气上,气机失于疏泄,邪热蕴蒸阳明胃经,以致结肿而发内吹乳痈。2.继发病因乳汁郁积:乳汁郁积是最常见的原因。新产妇乳头娇嫩容易破损,或乳头先天内缩畸形,影响充分哺乳,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均可导致乳汁郁积,乳络阻塞成块,郁久化热酿脓而成乳痈。外邪侵袭:初产体虚,汗出受风,或露胸哺乳,风邪外袭;或乳儿口气焮热,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或乳头畸形、凹陷或乳头破碎,毒邪外侵,均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3.诱发因素情志郁怒、乳头皲裂、破碎、乳头内陷、过小、乳多积滞、挤奶用力不当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西医认为本病多因产后抵抗力下降,乳头破损,乳汁淤积,细菌沿淋巴管、乳管侵入乳房,继发感染而成。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临床表现:患者多数是哺乳期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1)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排乳不畅,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可有乳头破裂糜烂。伴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2)化脓时: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雀啄样疼痛,皮色焮红,皮肤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按之疼痛。至乳房红肿热痛的第十天左右,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全身症状加剧,高热不退。(3)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发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溃后久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即形成乳漏。治疗:1.中医辨证治疗: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乳汁淤积,热毒内盛,其治疗以疏肝清热、通乳消肿为主,可用瓜蒌牛蒡汤加减,药用瓜蒌、牛蒡子、天花粉、黄芩、陈皮、栀子、金银花、连翘、柴胡、甘草等。通乳加穿山甲、木通、王不留行;气郁加橘叶、川楝子;发热明显加生石膏、重用黄芩;肿胀痛者加乳香、没药、赤芍;需要回乳者加焦山楂、焦麦芽。同时可外敷金黄膏、玉露膏。对乳汁排出不畅者,可定时进行乳房按摩。成脓期:如脓肿确已形成,应及时予以切开排脓。切开排脓后,局部可用“八二丹”或“九一丹”提脓排毒,并用“红油膏”纱布外敷。如果有袋脓现象,则可用垫棉法治疗,即在脓腔下方放置一棉垫,并予加压包扎,使脓液不致潴留。如果形成乳房局部窦道,则可用“五五丹”药捻插入窦道,以腐蚀管壁,待脓液消失后,予“生肌散”促进窦道愈合。除局部治疗外,仍可予以适当的内服药物,以促进托毒排脓,扶助正气,加速疮口愈合。2.西医治疗:西医西药治疗可口服或注射抗生素,特别是严重的感染,局部及全身症状明显时,应早期足量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目前各类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但对急性乳腺炎来说,普通青霉素仍是极其有效的,因此我们建议,只要不过敏,抗生素宜首选青霉素,以静脉注射效果为好。需要说明的是,最好不要因图省事,而只用抗生素治疗,不接受中医中药治疗。单用抗生素有时会使乳房的急性炎症迁延难愈,形成僵块。由于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优势,故应以中医中药为主,在适当的时机予以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临床会取得很好的疗效。3.外治 ①如意金黄散以醋或白酒调成糊状,粘敷病变局部。②鲜蒲公英60~120g,葱白30~60g,捣烂成糊状,敷于患处,用绷带或三角巾扎紧,每天换药1次。③三黄膏外敷: 三黄膏,即黄柏、大黄、黄芩各等份,研成细面,用凉开水、蜂蜜或等量凡士林调成膏。4. 其他疗法:按摩、针刺、艾灸、敷贴、穴位注射法、塞鼻法、掐挤法、药浴疗法等。5.治疗乳腺炎食疗方:在此推荐一些乳腺炎食疗方,以供参考。(1)丝瓜络白酒饮主料:丝瓜络(干品)20克,白酒40毫升。主料的药用价值:丝瓜络:味甘,性平、略偏凉。有泻热生津止渴、清热凉血解毒、祛风化痰、止咳平喘、通经络、行血脉、消浮肿、下乳汁之功效。白酒:味苦、辛,性温。有通脉行气、舒筋活络、少饮提神、暖胃辟寒、止痛、作药引之功效。制法:将干丝瓜络放入碗中,用麻杆火烧成炭粉末,加入40毫升白酒,搅匀即可。服法:每日一次,连用3次。功效:本品具有通经活络、清热化痰、散郁行滞之功效,适用于乳腺炎早期者食用。(2)蒲公英粥主料:蒲公英90克(干品50克),粳米100克。辅料:清水适量,白糖适量。主料的药用价值: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粳米: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养精除烦、壮筋骨、止渴止泻之功效。制法:(1)先将蒲公英去杂洗净切碎,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汁待用。(2)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与药液一起煮至成粥,加点白糖调味即可。服法: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连用5天。功效:本品具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适于乳腺炎脓肿形成期者食用。
乳腺增生病,中医学称之为“乳癖”,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而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增强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病年龄多在25~45岁,社会经济地位高、受教育程度高、初潮早、低胎产状况、大龄初孕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高发人群。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结块,并多随月经周期或情志改变而变化。病因病机1.原发病因情志内伤:人皆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情绪变化,如果在正常的生理耐受限度内,则不会致病,也不称为情志内伤。若长期承受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个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便可致病。在乳房疾病中,乳腺增生病是较典型的情志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同男性一样,肩负着社会重担,同时还有家庭的责任,所要承担的担子不轻,加之每月的月经来潮,情绪更易波动。情志内伤多先伤气,最易伤肝,因肝禀将军之性,体阴而用阳,稍有情志不遂则肝气自郁于本经,导致疏泄失常,轻则双乳胀痛,重则无形之气滞化为有形之结而发本病。劳倦内伤:由于工作操劳过度,尤其是超龄在职且较长时期体力透支,自我加压,以及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生理诸多因素,导致劳力过度,消耗元气,损伤肾脏及脾胃,脾胃虚弱加之肾气虚损,无以灌养冲任,冲任失调而成本病。饮食内伤:近年绝经后妇女患乳腺增生病的越发增多,其与当今饮食摄入过多肥甘厚味之品,过多营养素、生长素、雌激素等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受盛水谷,以化生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灌溉五脏六腑,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若饮食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或贪凉饮冷,损伤脾胃,导致脾虚胃弱,无力推动人体的正常运行,气血运行不畅,产生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停滞于乳房局部,即可导致本病。2.继发病因痰浊:若先天不足,脾胃虚弱,或贪凉饮冷、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留于中焦,生湿聚痰;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气行,可推动津液顺利布散于全身,肝失疏泄,气滞则津液停留于身体局部,肝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结于乳房而成乳癖。气滞:外邪、内伤或痰瘀导致气机运行不畅,郁于体内而不得外发。肝主疏泄,通调气机,又影响冲任二脉的通畅,肝郁气滞则津液布散于周身的功能失司而形成乳癖。气滞则血瘀,痰瘀同源,二者交结不散更易形成包块。3.诱发因素烦劳过度,情志过激皆可诱发或加重本病。乳癖的发生,可由单一脏腑偏胜致病,亦可由多个脏腑偏胜、偏衰致病。在临证中单独由心情抑郁引起的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的多见于青年妇女;复合因素致病的,多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引起,多见于中年及中年后妇女。临床表现1.疼痛: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可有刺痛和牵拉痛。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2.肿块:乳房肿块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乳房,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肿块的质地中等或硬韧,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肿块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1~2厘米,大者可超过3厘米。肿块形态可有片块型、结节型、弥漫型、条索型、混合型等。3.乳房肿块可在经前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个别患者还可伴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4.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疼痛为主,或以肿块为主。患者常伴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但乳腺增生的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软,或中等硬度,肿块多为双侧多发,大小不一,可为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活动度好,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肿块的大小、性状常随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而发生变化,且肿块生长缓慢,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硬,有的坚硬如石,肿块大多为单侧单发,肿块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长到很大,活动度差,易与皮肤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无关,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此外,在乳房的钼靶X线片上,乳腺癌常表现为肿块影、细小钙化点、异常血管影及毛刺等,这些也可以帮助诊断。肿块针吸乳腺癌可找到异型细胞。最终诊断需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准。治疗1.整体辨证治疗中医讲究治病求本,乳腺增生病之本,是肝、脾、肾与冲任。(1)对于情绪抑郁、心烦易怒,工作压力大的患者归属于肝郁气滞型,应从肝入手辨治,治则以疏肝理气为主,方选逍遥散加减;(2)对于工作生活压力大,长期体力透支,容易疲劳的肝郁克脾,脾虚生痰,痰瘀互结,留滞乳络的苔腻纳呆患者,归属于脾虚痰结型,治疗应从脾入手,治则以健脾化痰为主,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3)对于月经不调,经前乳胀结块加重,腰背酸疼或临经少腹坠疼,情绪不适的,归属冲任失调、肝肾不足型,治疗应从调摄冲任、补益肝肾入手,方选四物汤、二仙汤加减;如有舌红伤阴液者可选用二至丸、六味地黄汤加减。 临床上常出现肝脾肾三者混合的类型,就需三法共进,在辨证治疗中,治肝、治脾、治肾(冲任)互有侧重,以应对临床之复杂多变。2.局部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还应重视对局部症状、体征的辨治。(1)对于局部仅有疼痛与触痛而无肿块的,为无形,属气滞,拟选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香附、延胡索、佛手等;(2)对于局部有肿块的为有形,气滞久郁而成形,触诊时肿块有软韧感的多为乳腺囊性增生,质硬韧的多为纤维化增生或为纤维瘤化,应分别加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如丹参、三七、赤芍、桃仁、益母草、象贝母、海浮石、煅牡蛎等;(3)对于伴有乳头溢液的,应在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辨治。(4)乳腺增生病同时伴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患者,可加用理气活血、软坚散结之品,如小茴香、金铃子、当归尾、王不留行、莪术、土茯苓、菟丝子等。3.外治治疗本病的外治法有:中药贴敷法、中药熨烫法、药物乳罩、局部熏洗、离子透入等。4.食疗方:在此推荐一些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食疗方,以供参考。(1)艾叶煮鸡蛋主料:艾叶150克,鸡蛋2个。制法:共煮。服法:弃汤食蛋。功效:疏肝理气,化痰软坚。适用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2)青皮二花茶主料:菊花、玫瑰花各10克,青皮6克。制法:上药开水冲泡。服法:代茶饮。功效:清热散结,适用于乳腺增生。(3)王不留行瘦肉汤主料:猪瘦肉250克,王不留行12克,黄芪30克。制法:3料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2小时,调味供用。服法:佐餐食用。功效:补气健脾,通乳。适用于乳腺增生属体虚者。预防调护1.乳腺增生病患者注意保持豁达开朗的良好心态,抵御紧张忧虑消极的不良情绪。2.注意保持劳逸结合,工作有序,及时缓解工作紧张、透支、压力状态。3.注意保持愉快和谐的生活环境,健康的饮食卫生习惯,应适当控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4.及时治疗月经失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患和其他内分泌疾病。5.绝经后妇女乳腺腺体退化不全与增生共存,容易发生异常增生和癌变,需加强检查,随访观察,警惕癌变。
笔者作为一个处在哺乳期医生妈妈,对吸奶器的形容确实是----又爱又恨,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 吸奶器用处,顾名思义,就是把乳房里的乳汁吸出来,是哺乳期妈妈的必备品。哺乳早期可以帮助妈妈排空乳房,促进乳汁分泌,亦可以把宝宝吃不了的乳汁保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在产假后哺乳期妈妈都需要上班,这时候吸奶器就更派上了用场,冰包背奶应该是每个母乳妈妈都有的经历。 那为什么“又恨”呢?在日常门诊中,可以见到很多妈妈的乳晕水肿的一塌糊涂,乳房胀痛的很厉害也吸不出乳汁,怀疑自己的吸奶器是不是坏了,其实这些都是吸奶器使用不当引起的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教给大小窍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现如今吸奶器的种类很多,吸奶器有电动型、手动型。手动型又分按压式、简易橡皮球吸方式和针筒式。电动型分可刺激奶阵和不可刺激奶阵,还分单泵和双泵。另外,母乳可能从两侧的乳房同时流出,所以还备有两侧乳房同时使用,以及单侧分别使用两种类型。实际使用时,只要挑选适合自身情况的产品就可以了。手动的吸奶器可以自己调节力度,笔者的体验是吸奶时间超过3分钟,手就会累,长期使用甚至会导致筋膜炎。电动吸奶器是大家比较多用的,一般的吸奶器分为刺激模式和吸乳模式,个人觉得刺激模式有点鸡肋…其实上班以后吸奶的时间很有限,而且长时间的刺激乳晕也会让乳晕肿胀,笔者一般是把手洗干净,自己用手下压乳晕下面的乳窦刺激奶阵,感觉奶阵马上要来就换上吸奶器,这样很快就能排空乳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泌乳后妈妈时常会觉得口渴,建议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杯水;身体可以稍稍前倾,方便乳汁的流出;吸奶器的漏斗是尺寸可选的,如果漏斗和硅胶垫压在乳房上时间过长,或是力气过大,很容易造成乳房的水肿;在手挤奶或做完通乳以后尽量亲喂宝宝,使用吸奶器可能会加剧乳头水肿;出门一定要带吸奶器,不按时吸奶,可能会导致乳汁淤积;吸奶器的设计就是模仿宝宝吮吸,所以一旦您在使用吸奶器时出现了疼痛,那肯定是使用出现了问题。 说到这里肯定很多妈妈对奶量的问题很关注,如果是奶量不足的妈妈,建议还是多多亲喂,只靠吸奶器的话是无法维持奶量,如果遇到乳房疼痛且吸奶器无法吸出乳汁,那您可能遇到乳汁淤积,需要尽快到乳腺科就诊了。 还有关于吸奶器的品牌,说真的,我自己用过安朵,新安怡,新贝,丽家自有品牌的,感觉新贝的劲儿比较大,安朵和新安怡比较柔和,大家在选择的时候选个价位适中,自己能接受的就可以,配件的大小要合适(尤其是漏斗和硅胶垫),配件的损耗不太大就可以啦。目前还有一种可穿戴的胸罩配件,可以解放双手,我自己觉得穿脱比较麻烦,没有体验一下,不知道妈妈的体验如何。公众号欢迎大家有留言反馈使用心得,以便更多的妈妈可以看到。 门诊上还会遇到一些不光乳晕肿胀,乳房也肿胀的,这个我们下次再写吧,娃娃在家嗷嗷待哺啦~ 本文系李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医外治法巧治哺乳期乳腺炎--访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樊英怡医生 原创 2016-07-04 北京中医药学会 金杏健康周刊 由北京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乳管内病变诊疗学习班(北京)于7月2日成功落幕。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乳腺疾病中医诊疗进行交流。其中,乳腺炎症疾病是讨论的热点。 会场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樊英怡医生发表了哺乳期乳腺炎手法排乳的适应症及要点讲解的主题演讲,应观众要求,在分会场对樊医生进行了独家采访。 主持人:樊医生您好,手法排乳您科室做的很好,您提到的仿生手法得到业界认可,也是很多同道慕名前来听课的原因。 樊英怡:谢谢主持人,我们的观点是尽可能阻断哺乳期乳腺炎向其下一阶段发展,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保留母乳喂养功能。 主持人:您提到保留母乳喂养功能确实是妈妈们最关心的话题。 樊英怡:是的。很多妈妈出于担心,以为乳腺炎就一定要用抗生素,所以惧怕来医院,因此耽误治疗,很不可取。在我们这里,中药和物理治疗比较推崇,手法排乳是其中之一。我们希望治疗是绿色、安全、有效的。 主持人:您讲到脓肿切开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如果漏奶怎么办? 樊英怡:是的,其实脓肿切开并不会影响哺乳,如果漏奶,局部用一些生肌收口的中药,创口都可以愈合的。 主持人:请您谈谈您科室的中医外治特色。 樊英怡:中医外治方法很灵活,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乳腺炎病人高热不退,39度,在外院输三天抗生素无效,退热药也只能短暂的缓解,病人哺乳期连续高烧已经相当虚弱,我们辨证后发现病人是产后卫表不固,根据“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卫外”的理论,用中药温灸膀胱经的几个穴位,二十分钟后退热,让病人用此方法自行在家治疗,第二天就完全退热了,中医外治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急病人所急,苦病人所苦,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另辟蹊径。 主持人:谢谢您的分享! 樊英怡:谢谢主持人!
题目:急性乳腺炎初期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的思考内容:急性乳腺炎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治疗得到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及患者的广泛认可。中医对于急性乳腺炎初期的治疗,多采用口服中药、按摩排乳、中药外敷理疗等方法,可以不影响婴儿的哺乳,也减轻了产妇的生理、心理负担。中医综合治疗需要推广,但是,综合治疗的推广应用需要有确凿的疗效分析作为依据。在中医综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诸多方法中,尤其是外治方法,目前存在TDP烤灯、敷药、中药离子导入、推拿排乳等各种治疗方法随意运用的现象,无法评估其确切疗效,也增加了医务人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的难度。针对急性乳腺炎初期的治疗困惑,对外治方法的适应症和临床应用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讲课人:樊英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乳腺科 主治医师
哺乳期妈妈必备—得了急性乳腺炎怎么办引子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最易患的乳房疾病,几乎每个哺乳期妇女都会遇到乳头皲裂、乳管堵塞、局部肿胀疼痛甚至体温升高的哺乳烦恼。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宝宝,一边是疼痛难忍的乳房,遇到这种情况,初为人母的妈妈们都会很焦急烦恼,甚至束手无策,需要去就医吗?需要去哪里就医?这些妈妈们在各大综合医院均分诊至普外科门诊治疗,但是其治疗方案往往不尽人意。首先,针对乳头皲裂、乳管堵塞、局部肿胀疼痛这些局部症状,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案。其次,如果使用抗生素,必须停止哺乳,但是停止哺乳又会加剧乳汁淤积,进一步导致肿胀疼痛。所以,这些妈妈们折腾了一整天,回到家中还是痛苦不堪,想到哺乳就害怕。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排乳师”这一新兴行业。众所周知,市场上排乳师行业“鱼龙混杂”,收费标准差别大、从业资格问题多。怎么办呢,这些哺乳期的妈妈们,到哪里才能得到正确的哺乳指导、到哪里才能找到针对哺乳期乳房疾病的质优、有效、价廉、方便的医疗服务呢?乳腺专家振臂疾呼:越早进入乳腺专病门诊治疗,预后越好! 要不要用抗生素 乳房肿胀不能缓解时,往往会引起乳房组织产生炎症,但是这种炎症并不一定意味着感染,局部肿胀疼痛的炎症反应很可能是由乳管堵塞引起的,此时并不需要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使用过早过多,需要暂停母乳喂养,从而使淤滞的乳汁更难通畅,而且,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菌株,增加日后出现乳腺炎的治疗难度。中草药治疗本病就比抗生素灵活的多。有一些中草药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通草”、“瓜蒌”、“王不留行子”等,就是直接改善乳汁壅滞、肿块硬结等局部症状的。这些中草药尤其适用于乳腺炎初期的患者,用一些疏肝清胃的中药很快就能让肿块消散。口服中药的优势还在于:平和无毒的中草药,是类似食疗的自然疗法,服药期间可继续母乳喂养;而且中医注重改善急性乳腺炎的患病体质,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从根本上治疗”,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不易复发。要不要配合手法排乳 得过急性乳腺炎的妈妈都知道,乳腺炎犯的时候,乳房肿的硬邦邦,疼的不敢碰,用吸乳器也吸不出来,而且过大的乳房,只在乳头、乳晕处吸乳,力度不够,会造成乳腺深部乳汁淤积。一旦乳汁淤积还会出现怕冷、轻微发热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当然,最好的吸奶器是宝宝。但是有些妈妈因为和宝宝配合的不够默契,乳头已经被宝宝咬破了,宝宝一碰就疼的掉眼泪,这种情况就最好借助专业人士帮你把淤积的乳汁排出来了。 所以,选择可以辨证用药并配合按摩手法排乳中医乳腺门诊的是哺乳期妈妈首选的简便验廉的医疗服务。
1.中医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有何优势?中医治疗急性乳腺炎,强调早期以通为用,以消为贵,中后期以托毒外出为主,贵在分期辨证治疗。初期患者多有恶寒发热,乳汁不通,肿胀疼痛等表现,究其病因属肝胃郁热,故以疏肝清胃,通乳消肿为治则,方选瓜蒌牛蒡汤。中后期患者常发热不退,局部肿痛有波动感,应尽早切开排脓,以免发生传囊乳痈。此时外治法尤为重要,因为随着脓液排出体外,全身症状就可以缓解并逐渐消失。故针对于中后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要注意随时观察,一旦成脓即行切开排脓,加以中药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但就如何运用“托”法就要针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而定。最终目的为使脓液排出体外,祛除余邪。治疗急性乳腺炎要注意避免过早使用寒凉之剂,并巧妙地运用温通之剂,使早期的肿块消之于无形,便不会不分乳腺炎的始末而一律使用抗生素。避免了因过早或过多使用抗生素或寒凉的中药,使乳房局部形成“僵块”,不易消散。以上均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及优势。2.患乳腺炎时能否给孩子喂奶?正确的哺乳对乳腺能起到保护作用,产妇通过哺乳能帮助子宫复原,保护卵巢功能。产前患乳腺增生者可通过产后哺乳而得到复原或好转。而且母乳容易吸收,能提供婴儿全面的营养,并能提高婴儿的抗病能力,对母婴都有利。因此哺乳期患急性乳腺炎的妇女,不可片面强调回奶,而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本病早期,单为乳汁淤积而并未合并细菌感染时(挤出的乳汁色白而无变味),就应该坚持定时哺乳及时疏通乳管,再配合治疗,一般2~5天即可恢复。但若挤出的乳汁色黄而粘稠或乳头破损者,就应采取患侧乳房暂时停止哺乳,给予定时按摩排乳或用吸奶器排乳,乳汁应用吸奶器吸尽,有助于通畅乳管,减轻炎症的发展。经治疗后,如乳汁转为白色且排乳通畅,或乳头破损愈合后则可继续哺乳。但并非所有产妇都适合坚持母乳喂养。产后妇女体质较差,乳腺脓肿切开排脓后,伤口久不愈合,且乳汁清稀的,也应给予回奶;比如产妇因乳头先天畸形(凹陷、短缩、过小、无乳孔等),造成哺乳困难,而出现急性乳腺炎,应予以回奶;乳腺脓肿出现传囊之变,(即多房脓肿),破坏的乳腺、乳管较多,应考虑回奶。且回奶时还应注意如曾患乳腺炎的哺乳妇女,回奶时,应逐渐减少哺乳时间和次数,再行回奶,以防突然断奶,再次造成乳腺炎复发。3.乳腺炎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什么?但凡各种食材都有温性、平性、寒性之分,不同的体质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都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饮食搭配,所以对患有乳腺炎的妇女来说,适当选择合适的饮食,对身体康复十分有利。就肉类而言,偏温性有鸡肉及其内脏、羊肉及其内脏、牛肉、狗肉、猪肝、猪肚,所以乳腺炎重症患者不宜食用,尤其是成脓期有发热等热毒症状者。但乳腺炎后期溃脓后患者,气血亏虚,伤口肉色苍白,久不收口,则可适当选用乌鸡、羊肉、猪肝等炖汤以补气血,收敛生肌。平性肉类有鸭蛋、鸭血、瘦猪肉、牛奶等,可清热生津、健脾养阴,因此适用于各种分型的乳腺炎。就蔬菜水果而言,偏温性的有韭菜、辣椒、香菜、荔枝、桂圆等,因此不适用于体质偏热或有阴虚内热的患有急性乳腺炎的患者。性平类蔬菜水果有胡萝卜、卷心菜、马铃薯、木耳、银耳、香菇、无花果、葡萄、石榴、苹果等,性平柔润,适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偏性凉的蔬菜水果有白萝卜、白菜、黄瓜、海带、紫菜、苦瓜、荸荠、罗汉果、甘蔗、番茄、香蕉、梨等,可益胃生津,清热除烦,润肠通便,因此适用于热毒内盛期的乳腺炎患者。4.哺乳期出现乳房肿痛怎么办?哺乳期的妇女,有些由于乳汁过多或者过于粘稠、排空不完全;或者乳头过小、凹陷致哺乳困难;或者其他原因使乳管排乳不通畅,以致乳汁淤积;或因乳头破损、哺乳卫生不良,婴儿含乳头而睡等原因而使细菌侵入乳管等各种原因,都会出现乳房肿痛,应及早处理。早期出现乳汁淤积,不应使用大量抗生素,以免淤积的乳汁不能消散反而凝聚形成肿块。应给予对症处理,首先,可行肿块局部热敷,使乳腺导管受热扩张,再进行局部按摩(用手掌的大鱼际或小鱼际从乳房的外周向乳头方向按摩),轻轻牵拉乳头,使郁积的乳汁排出,肿块可快速消失。为防止哺乳期出现乳房肿块,还应注意乳房卫生,定时哺乳,双侧交替进行;哺乳后如有乳汁存留,应尽量将其排尽。若乳头破损,应该保持乳头清洁,局部外涂滋润的油剂,以助其修复。如病情加重,应及时就诊,通过用药治疗或局部理疗(如微波治疗),以疏通乳管使症状得到及时的控制,防止乳房脓肿的形成。5.急性乳腺炎的预后怎样?急性乳腺炎的预后要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预后较好。预后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以消为贵”。急性乳腺炎治疗后如排乳通畅,肿痛减轻,发热渐退,则预后较好;否则便易化脓,易引起乳漏,迁延时日,预后较差,若溃后邪气得以祛除,正气得以恢复,只要治疗恰当,即可获得痊愈。总之,消散痊愈的时间及病程长短,与求治是否及时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