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峥【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治疗我国属于乙肝感染重灾区,据统计,全国共检测出1.3亿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其中肝炎患者超过3千万。每年有近10万患者死于乙肝相关性疾病。然而,由于其发病率高、治愈难度大,已成为世界性医学攻关难题。吾师江一平教授是江西中医学院中医肝胆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从事于中医肝胆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科研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遣方用药独具匠心,且疗效显著。本人有幸师从江教授,得以侍诊于旁,亲聆教诲,受益匪浅,兹将吾师治疗慢乙肝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特点: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掌握其辨证施治关键,正确运用补泻之法,方可收到较好疗效。江一平教授认为此病病机实中有虚,症候错杂转化,具有如下特点:⑴肝郁气滞、正虚邪恋、抗邪无力、疫毒深伏是其主要病机。初起湿热疫毒侵袭肝胆,热毒为主。症见黄疸、口苦、便秘溲赤;肝气郁抑,继而横逆乘脾,脾气虚弱,症见神疲乏力,纳食减少,呕恶乏力;肝郁日久,伤及肾中阴阳,且经气不畅,致痰瘀交阻,症并见面色晦青、胁痛、五心烦热、腰腿酸困。⑵湿热、气滞、血瘀是乙肝的三个主要病理因素,常相合为病,与肝、脾、肾虚损相连、相兼,从而使邪正消长无时不在,贯穿整个病程之中。一般来说,乙肝初期为肝胆湿热,疫毒蕴结;中期多为肝郁脾虚,湿阻阳遏,末期为肝肾不足,痰瘀阻络。总之,本病病位在肝,累及脾肾;湿浊与湿热是其发病的始动病因,脾气虚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内在因素,符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发病特点。⒉辨证论治:吾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机虚实相兼,证候错综转化,临证中,需抓住正虚与邪实的消长变化,权衡主次进退;此外,要着眼全局,认真处理矛盾证型,合理对症治疗。做到疏肝不耗气,健脾防壅滞,清热慎苦寒,祛湿免过燥,化瘀忌峻剂,为愈病创造良好条件。吾师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归纳出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如下证型:⑴ 脾虚湿困型:我国1.3亿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中,其中大部分为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按全国慢乙肝防治指南要求,此类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定期监测,一旦进入免疫清除期再进行治疗;吾师认为人体外感乙肝疫毒,然正气存内,拒邪于外,虽有疫毒而未见发病。西医对此束手无策,可从中医予扶正健脾之法助其正气,祛邪外出。吾师经验方,常予黄芪30g、白术10g、巴戟天10g、仙灵脾15g、茯苓15g、叶下珠15g、蛇舌草15g、败酱草20g、米仁30g为主方加减,每用此法,常可获得满意疗效。验案:闫某,男,28岁,2008年5月初诊。患者于4月体检时首次发现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偏高,进一步查乙肝五项示: HbsAg(+),HbeAg(+),HbcAg(+);肝功能正常,HBV-DNA:3.4+07拷贝/ml。外院未经任何治疗。诊见:形体偏瘦,神疲乏力,纳食减退,偶感恶心及右胁隐痛,舌淡苔白脉弦滑。予上方加陈皮10g、法夏10g、柴胡12g、玄胡30g、川楝子10g。水煎服,日一剂。服毕半年后,不适主诉均除,复查HBV-DNA阴转,乙肝五项为1、4、5阳性。⑵ 湿阻中焦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因症状明显,病情较重而就医,易发展成肝衰竭,治疗棘手。吾师认为疫毒内阻中焦,肝气郁遏,化生湿热之邪而发病。其病机重在一‘湿’字。治之当以清热化湿,和中运脾;以免病势长绵,邪更甚而成重肝。吾师经验,常予甘露消毒丹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叩仁10g、藿香3g、茵陈30g、滑石15g、通草10g、石菖蒲10g、黄芩10g、浙贝15g、白术10、炒谷麦芽15g,郁金15g,佛手10g,炙甘草5g。验案:李某,男,32岁,因乙肝病史5年,目黄尿黄、乏力纳差2周于2008年9月入院。乙肝五项示:HbsAg(+),HbeAg(+),HbcAg(+),肝功示:ALT 685U/L,AST 387U/L,TB 52.2umol/l,DB 22.4umol/l,HBVDNA7.8+6拷贝/ml。诊见:身目黄染,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大便偏结,小便黄。舌暗苔薄黄,脉濡数。患者因经济原因未服抗病毒药。予上方加虎杖15g、槟榔10g、厚朴10g、白茅根20g、金钱草20g。水煎服,日一剂。2周后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脉数。复查肝功能ALT、AST均明显下降,胆红素退至正常。继予上方加减,门诊治疗两个月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随诊一年,病情稳定,未再反复。⑶ 肝郁脾虚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较长,多为前C区/C区变异。病情易反复,西医予抗病毒治疗常因疗效较差疗程更长而棘手。吾师认为乙肝病程至此,多为肝郁脾虚,湿郁中焦,兼夹痰瘀。治当标本兼顾,疏肝解郁,健脾化湿,兼化痰瘀。吾师经验,常予加味柴芍六君汤,方药组成为:党参15g,白术10 g,茯苓15g,炙甘草5g,柴胡12g,白芍15g,法夏10 g,陈皮10 g,白花蛇舌草15 g,绣花针15g,垂盆草15g,赤芍20g,土鳖虫10g,丹参15g,郁金12 g。验案:肖某,男,44岁,乙肝病史15年,乙肝五项示:HbsAg(+),HbeAb(+),HbcAg(+),肝功能反复轻度异常,HBV-DNA:4.7+04拷贝/ml。诊见:面色晦暗,精神差,纳差,夜寐欠安,大便偏稀,夜尿增多,舌暗苔白滑边有齿痕,脉濡细。予上方加垂盆草15g、炒谷麦芽各15g。水煎服,日一剂。2月后纳食好转,面色转清,夜寐安,大便成形小便可,舌淡苔薄白。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继服一月巩固疗效,复查HBV-DNA阴转。随访一年,肝功能未见异常。⑷ 瘀血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10年或反复肝功能异常而未经正规治疗者易多伴早期肝硬化。病程至此,抗肝纤维化治疗,防治并发症发生为此期主要治疗目的。吾师认为此期已属乙肝病程晚期,疫毒湿邪因迁延日久,经气不畅,络脉阻滞,瘀血内停,则致痰瘀交阻;肝郁日久,因乙癸同源而伤及肾;若化火伤阴,肝阴耗伤,致肝肾阴亏;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故治当健脾益气、滋阴养肝、活血通络。吾师经验方,常予生黄芪30g、黄精30g、白术10g、紫河车10g、姜黄10g、土鳖虫10g、鳖甲15g、田七粉3g、郁金10g、茜草15g、山楂10g、浙贝15g为主方加减。验案:方某,男,51岁,乙肝病史20余年,自诉今年常感乏力神疲,腰酸耳鸣,五心烦热。查体:面色晦暗,身目轻度黄染,未见明显肝掌及蜘蛛痣,齿龈萎缩,少量溢血,双下肢不肿。舌暗苔薄,脉弦涩细数。肝功能示:GGT、ALP异常,轻度黄疸;肝纤四项明显异常;腹部CT示:早期肝硬化,脾稍大。予上方加陈皮10g、茯苓15g、炒麦芽15g。水煎服,日一剂。3月后复查GGT、ALP、肝纤四项明显好转,未见黄疸。之后间断用药,随访至今,未再反复。3. 中西医结合治疗:江一平教授认为,随着肝病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已成为主导,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不断研发与临床应用,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控制病情发展等方面显出了较为确切的疗效,因此,若在秉承传统医学优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的抗病毒特色,定能使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大大提高。吾师常在使用中药汤剂口服的基础上,配合核苷类等抗病毒药物,一方面增强了单用抗病毒药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中西药联用可大大减少耐药及病毒变异的机会,提高临床疗效。因而吾师认为,继续深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寻找结合位点,探索治疗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烟花爆竹辞旧岁,大宴亲朋过新年!这已成为炎黄子孙千百年来的传统。在这四海同庆、举国共欢的吉日佳节,健康的话题每年都会老生常谈,而又不得不提。因为每一个中国人似乎都将自己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热情、精力、胃口和酒量在这短短的十几天内尽情挥洒,君不见肉馨酒香冲云霄、麻将声声传万里。山珍海味、美酒佳酿在前,哪能不吃?!尤其是那满桌的饕餮盛宴,更倾注了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诱惑我们虽是肉山酒海亦愿一往无前!亲朋难得一聚,打个几天通宵麻将,亦无可厚非。但古语云:万物有度,过犹不及。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衷心的祝愿大家过一个健康、舒心、没有遗憾的春节,尤其是提醒患慢性乙肝的朋友们,在这些场合虽亲情难却,也要注意克制,适可而止,无须争强好胜,一颗敞亮的心更能赢得真诚的祝福。当然,节日期间平时的生活饮食规律都被打乱,节后务必去医院检查一下肝功能等各项指标。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在新的一年中迎来更多美好的机遇和福报。再次恭祝每一位朋友:健康喜乐过新年!
在中医五行理论属性当中,春天属木,树木经过漫长冬天的潜藏,到了春天便开始萌动、升发,生机勃勃,此时如给树木浇水,施肥,树木自然会生长得更加健康,茂盛;正如《黄帝内经》中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的肝脏也属木,这个时节的肝脏象树木一样,得天时之利,畅达升展、气血丰沛;但同时也是娇嫩始萌、蓓芽初生的状态,此时如能顺应时节,借助春天阳气生发的天力,对我们的肝脏倍以养护,便能使其气血健旺,为肝脏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说在四季养生的理论当中,春季是养肝的最佳季节。那么,春季如何护养我们的肝脏呢?下面我就简要地介绍一点这方面的知识。 一、调情志、养肝气 肝气,就是肝的生发之气;养肝气就是顺应肝的这种生发之气而调养;肝主疏泄,喜条达。意思是说肝脏有维持体内各个脏腑、组织协调工作的重要功能。“疏泄”就是疏通畅达、协调有序的意思。就是说,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人的五脏六腑就能有条不紊地正常工作。“条达”就是顺畅伸展,不受压抑的意思,就是说肝脏喜欢在一种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工作,这就告诉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情,给肝脏创造一种“条达”的状态,才能够帮助肝脏发挥其疏泄功能,使肝气更好的为生命活动服务,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黄帝内经》中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就是说,春天养肝气应该晚睡早起,披散着头发,解松衣带(飘逸随意),放松身心在野处散步,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使肝气通于天气,天人合一,以使自己精神愉快,胸怀开畅,像万物一样生机勃勃;所以我们在春天里多出去走走,踏踏青,爬爬山,散散步,融入绿色的花草树木当中,给生活一种宽松,给思想一种放纵,让得失置于淡泊;这样让肝气无拘无束的舒展,无疑是给予了我们的肝脏最佳的补养,春季养肝气的要义蕴含于此。 二、适寒温、护肝阳 中医认为“肝体阴而用阳”,意思是说肝脏本身是藏血的(血属阴),负责调节体内血液分配;但其功能特性是升发、舒展向上、阳刚不屈,最恶抑郁的;一但这一特性受到外界的影响,就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春季气候多变,忽冷忽热、忽晴忽雨,人们的情绪也时而宽畅时而抑郁,波动很大;稍不注意,春寒入内,很容易折损肝阳;因此,此时特别要注意适应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民间有“冻九捂三”之说,意思是九月气温由热变冷不可添衣太快,要使身体慢慢适应寒冷的气温;三月气温由冷变热,也不可减衣太快,同样要使身体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只有这样顺应时节的变化,勿使寒气折损肝阳,才能使肝脏更好的发挥其“用”的功能。 三、节饮食、养肝血 肝脏藏血,血亦养肝,肝血是肝脏发挥其正常功能的物质基础,肝血足则气盛神爽、耳目聪明、心情愉悦,肝脏功能正常。春天是肝气升发、肝血补充的季节,此时如调养得当,能使健康的肝脏生机旺盛,使有病的脏腑得以修复,如调养不当,往往使健康的肝脏生病,有病的肝脏病情发作或加重,所以每年春季肝病科室的病人增多,就是这个道理。此时如要保持肝脏健康,尤要注意节饮食、养肝血。“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选择,多选择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如菠菜、红豆、大枣、银耳、黑木耳、红肉、胡萝卜等,其实大多数应时的绿色食物都对肝脏有益,肝在五色中属青,青色的食物能入肝养肝,所以应时的绿色蔬菜、瓜果对肝脏都有好处,应该多吃,就是说,春天既要玩青(踏青),又要吃青。少吃或不吃对肝脏有损的食物如酒、咖啡、烟熏肉、腌制品、油炸快餐、过分甜食、高脂肪食物等;对于不应时的反季节蔬菜、瓜果也应该少吃;由于这一类蔬菜、瓜果,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味混乱,寒热不调,可能会扰乱人体的生命节奏,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二是节制,春天往往雨水绵绵,湿气较重,湿气最容易妨碍肝气的疏泄和脾胃的运化,中医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经典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和土之间关系最为密切,肥甘厚味生湿助湿,脾最恶湿,所以饮食要清淡,食不过饱,饮不无度,胃肠保持一定的清虚,使肝脾运转自如,精微物质才能转化为肝血,充养肝脏。肝脏得到有效的营养补充,抗病能力增强,健康就有了保障。 四、慎用药、护肝体前面说了春天是肝气生发、肝血充养的季节,此时的肝脏既畅达升展、气血丰沛,同时也是娇嫩始萌、蓓芽初生的阶段,尤当加倍呵护。但春天因气候多变,杂病丛生,常常服用一些药物来治疗春天的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等等。几乎所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有些药物对肝脏有直接或间接的毒害作用,有些药物虽然无毒,但肝脏在分解代谢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因此当你生病了又不能不吃药时,必须记住以下原则:1、坚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有些物殊的药物,如抗结核药,还应该咨询肝病专科的医生2、尽量少用药,能用一种药治疗的病不用两种药;用药越复杂,肝脏负担就越重,受损的机会就越大,有些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还会使毒性增大。3、及时停药,比如感冒药最好不要超过三天;没有一种药物是绝对安全的,即使相对毒性小的药,但用药时间过长,也会毒害肝脏,医学上叫“蓄积”中毒。4、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不可超量用药;每一种药的有效剂量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的,有些药的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非常接近稍一超量也可能引起严重中毒。5、记住自己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经历,告诉医生,人的体质是千差万别的,同一种药用在不同人的身上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你过去用药不良反应的经历,对你身体的适应性和耐受性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千万要牢牢记住!6、尽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尤其是本有肝病的人,特别要加以注意。总之中医养生的精要看视高深,其实就是四个字:“顺应自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就象树木花草一样,秉天地之气而生存,生长荣枯,无不由日月主宰;所以只要我们明白了个中道理,将躯体,思想,灵魂置身于大自然,生命的节奏与天地融为一体,就能够健康快乐,终享天年。
立秋之后,正值季节交替之时,祖国医学早已提出“因时养生”的观点,根据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且俗语亦云“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故秋冬适当的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但补什么,如何补,定要因人而异,分清虚实,方能达到最佳效果。秋季五行属金,五脏属肺,五气属燥,五化属(养)收,总的来,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要。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减少,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急剧。因此平时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饮食上要尽可能少食用葱、姜、蒜、韭、椒等辛辣发散之品,以免伤津化燥;尤不宜多吃烧烤煎炸之物,以防灼伤阴津,加重秋燥。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祖国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与寒邪最易伤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复发,所以秋季保健以养肺为主;脾胃为先天之本,饮食水谷化生之源,且根据五行制化,脾胃不足亦致肺气虚弱或肝旺克土,所以秋季保健以调理脾胃为先,疏肝理气为辅;肺与大肠相表里,两者亦相互影响,故保持大肠功能正常,传导有力,有助于肺气畅通。所谓因时养生,实则着重调理人体各个脏腑功能,使之阴阳平衡,相辅相生;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滋燥润肺 秋令保健养肺为先,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秋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人们常有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痒咳嗽、大便秘结等症。应注意室内保持一定湿度,避免剧烈运动使人大汗淋漓,耗津伤液。饮食应“少辛增酸”、“防燥护阴”,适当多吃些蜂蜜、核桃、乳品、百合、银耳、萝卜、秋梨、香蕉、藕等滋润之品,而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秋燥症有其独特的疗效,亦有多种吃法,针对不同主证。虽为佳果,但不宜多食,过则伤脾胃、助阴湿,故风寒咳嗽、脘腹冷痛、脾虚便溏者慎食。 补脾益肺 中医重视培补脾胃(土)以使肺气(金)充沛。故平时体虚之人,宜进食人参、黄芪、山药、大枣、莲子、百合、甘草等药食以补脾益肺(即中医所谓“培土生金”),增强抗病能力,利于肺系疾病之防治。但要注意的是,由于经历了漫长的酷暑,人多贪凉饮冷,难免脾胃受伤,此时如果急功近利,大量吃补品,反会骤然增加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机,应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等;循序渐进。柔肝制肺应贯彻“少辛多酸”的原则,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味能胜酸,故秋季要减辛以平肺气,增酸以助肝气,以防肺气太过胜肝,使肝气郁结,进而损伤脾胃。可多食用芝麻、糯米、蜂蜜、荸荠、葡萄、萝卜、梨、柿、莲子、百合、甘蔗、菠萝、香蕉、银耳、乳品等柔润食物;少吃辛辣燥热与助火之品。固护肌表 肺主一身肌表,风寒之邪最易犯肺,诱发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或成为其他疾病之祸根。故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适当进补,是秋季保健的基本要求,但加强体育煅练,使人体尽快适应由热到冷的气候变化更为重要。此时的要点是:遇冷添衣,遇风捂鼻(对于体弱者遇秋风飕飕之时当戴上口罩),汗不当风,热不贪凉,预防风寒等外邪伤肺,避免感冒,是秋季养肺之首要。 总之,秋季养生要讲究内外兼顾,阴阳平衡,既不能盲目乱补,更不能以补代养,彻底摒弃“无病乱补,以药代食,多多益善,凡补必肉,只补不养”等错误思想,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保持舒畅的情志,才能获得一个好的身体。 秋季是从立秋至立冬三个月,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要。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减少,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急剧。因此平时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饮食上要尽可能少食用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应贯彻“少辛多酸”的原则,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味能胜酸,故秋季要减辛以平肺气,增酸以助肝气,以防肺气太过胜肝,使肝气郁结。可多食用芝麻、糯米、蜂蜜、荸荠、葡萄、萝卜、梨、柿、莲子、百合、甘蔗、菠萝、香蕉、银耳、乳品等柔润食物。在秋季,宜多食温食,少食寒凉之物,以保护颐养胃气。如过食寒凉之品或生冷、不洁瓜果,会导致温热内蕴,毒滞体内,引起腹泻、痢疾等,故有“秋瓜坏肚”之民谚,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要注意。由于从炎夏转入凉秋,人体常常觉得比较舒服,由于“苦夏”而致的身体消瘦也渐渐地恢复,胃口和精神的转好,使秋季成了一个最佳的进补季节。在进补过程中平补,这是根据秋季气候凉爽,阴阳相对平衡而提出的一种进补法则。所谓平补,就是选用寒温之性不明显的平性滋补品,都是平补之品。另外,秋季阴阳虽相对平衡,但燥是秋季的主气,肺易被燥所伤,进补时还应当注意润补,即养阴、生津、润肺,采取平补、润补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养阴润肺的目的。补肺润燥,要多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一方面,可以直接补充人体的水分,以防止品唇开裂等气候干燥对人所产生的直接伤害;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食物或药物补养肺阴,防止因机体在肺阴虚的基础上再受燥邪影响,产生疾病。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既是补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又是养生抗衰的重要内容。总之,秋季进补要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要以不伤阳不耗阴为度。食物进补取材方便,虽有四气五味之分,但毕竟作用力相对较弱,食用时只要对症选用,不仅效果较为明显,一般也不会出现什么不适。饮食有节制益人,无节制则伤人。在秋季饮食保健中应注意食饮定时,是为了让胃肠生理机能维持正常的活动,使其有序进行消化,不至于紊乱或过劳。食饮定量,是为了避免胃肠超负荷活动,以防损伤胃功能,造成消化不良或胃病。老人和小孩消化力较弱,更应定时定量进食。另外,秋天每餐进食宜简不宜繁,这是由于人体阳气衰弱,胃气亦弱,每餐吃品种繁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导致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