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女,54岁。症状:肩痛,活动受限。跳舞时做天鹅飞舞(肩外展70度、肘关节屈曲100度、掌心向后下,做掌心下压后滑)动作疼痛加剧。查体:上臂上段前内侧纵行条索,压痛(+)。诊断:喙肱肌损伤治疗:松解喙肱肌起止点,一次而愈。起点:肩胛骨喙突尖止点:肱骨中部内侧,肱骨小结节嵴的下部和内侧肌间隔功能:屈肩及上臂内收神经支配:肌皮神经(C5~7)
肩胛舌骨肌也是二腹肌,它和二腹肌一样对舌骨的位置影响很大!症状:锁骨上窝颈胸交界处疼痛,屈肘120度位上抬肩关节疼痛加重。查体:局部压痛,前内向后外走行筷子粗细条索。验证:指压条索,吞咽动作症状加重。病因:每次喝酒频繁举杯,每次举杯发言时间过长!治疗:松解舌骨上肌群、上斜方肌,立效!1,肩胛舌骨肌起止点:下腹:肩胛骨上缘有时起自肩胛上横韧带上腹:舌骨体外侧部的下缘功能:下降舌骨、喉神经支配:颈襻(C1~3)2,二腹肌解剖知识整理起点:下颌骨的二腹肌的肌窝,肌纤维纤维向后移行于中间腱(中间腱以坚韧的结缔组织固定于舌骨体和舌骨大角的分界处)止点:止于颞骨乳突切迹作用:①当下颌骨固定时,上提舌骨②舌骨固定时,下牵下颌骨,协助咀嚼神经支配:①前腹: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②后腹:面神经的二腹肌肌支支配
导读:寰椎后弓部分缺如,寰枢关节半脱位,寰椎前弓骨折,断端移位,原因究竟为哪般?病例患女,7岁,2个月前晨起出现项部僵痛,抬头及旋转不能。当日在诊所就诊,诊断为“颈椎关节错位”,行颈椎扳法,当时剧痛难忍,第二日疼痛减轻,出现斜颈畸形,颈部活动受限。后到当地知院就诊,以“颈椎关节错位”行推拿、理疗,疼痛、活动受限减轻。再到大医院就诊,拍开口位、侧位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今日经当地医院推荐前来我院。查体:轻微知更鸟畸形,左风池穴饱满,压痛(+),旋转活动受限。自带X线(影像如下):开口位显示不清,无法读取;侧位片后弓后移、前倾、侧倾。提检颈椎三维CT(影像如下)见:寰枢后弓部分缺如,寰椎前弓骨折,断端分离伴硬化。建议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X显示不清时,必须三维CT重建明确诊断,否则,否则……!
长春电视台讲稿题纲:(1) 看病不到科室:颈痛才是颈椎病:头晕、头痛、手指麻痛、下肢无力、高血压、冠心病、眼耳口鼻、胃痛、呃逆、咽炎(任辉)、发音不清(三叔)、(2) 高枕无忧(挺尸、正寝)、不用枕头、枕啤酒瓶(3) 骨质增生导致颈椎病(4) 骨质疏松导致颈椎病(5) 拍片CT、MRI最好(6) 颈椎病去按摩院治疗(7) 颈椎病首选牵引治疗:真理是一定时间空间内正确的东西!(8) 看病有片子就不用患者了(9) 看片子知病情轻重(10)治颈椎病必须吃药
患者资料1.1 病史周**,女,57 岁。2005 年 3 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前憋闷,左侧颈根部、肩、臂部疼痛难忍;不能负重(不超 1.5kg)、远走(不长于 10min)、劳动(如洗口罩),否则心悸、虚脱;每日清晨 3 时发作,无法再寐,下地走动后稍有减轻。其间曾在吉大一院、二院、长春市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心脏病科以“冠心病”治疗无效。2008 年 10 月 23 日经会诊以“颈椎病”收入推拿科治疗。1.2 症状左侧颈根部及左胸憋闷,左肩胛区及左臂疼痛;不能负重、行走及劳动;每日凌晨 3 时症状加重,患者因左侧颈根部及左胸憋闷而醒,无法再寐,下地行走后诸症略减轻。1.3 体征颈椎平直,项部肌肉紧张度高,第 7 颈椎左侧横突前方 0.5cm 处压痛(+),转头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侧霍夫曼征(-)。1.4 治疗经过前 8 日采用常规推拿(放松颈部软组织,整脊手法纠正颈椎关节紊乱)、针刺(风池、天柱、安眠、颈夹脊、神门、三阴交、内关、上 6)治疗效不显;第 9 次推拿时发现患者左侧第 7 颈椎横突前方肌紧张,压之患者左颈根部及左胸闷痛加剧,伴心悸,抬手即止。据以痛为腧理论,改用按揉手法松解第 7 颈椎前方软组织,针刺压痛点(因其位置当星状神经节所在部位,故命名为星节穴)。当晚发病时间延迟至晨 5时,程度明显减轻,再用同法治疗 8 次痊愈,至今未复发。2 鉴别诊断本病与冠心病症状极其相似,故诊断时首先要排除冠心病。颈源性冠心病多在夜间或晨起发病,冠心病多在运动、劳累或激动后发作。“颈源性心绞痛的特点是先在颈、肩、肩胛部痛,后表现为心部痛……多为长时间的刺痛、灼痛、或胀痛,疼痛与颈、肩活动有关;冠心病心绞痛者,疼痛先起于胸前区,后向左肩臂放射……多为短暂的绞痛,与颈肩活动无关,多无颈椎病的其他症状[1]。”冠心病运动后症状加重,颈源性冠心病适量运动后症状减轻。冠心病发作时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颈源性冠心病多无明显变化。冠心病给予硝酸甘油治疗有效,颈源性冠心病硝配甘油治疗无效。3 发病机制冠心病系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所致;颈源性冠心病糸由颈部交感神经节或交感神经在颈部受到牵张或挤压刺激而受到抑制,相对副交感神经兴奋,冠状动脉痉挛而变窄,心脏供血不足而出现临床症状。4 治疗机理颈交感干位于颈动脉鞘的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颈下神经节位于第 7 颈椎处,在椎动脉起始处的后方,常与第 1 胸交感神经节融合成颈胸(星状)神经节[2]。颈上、颈中、颈下神经节分别发出心上、心中、心下神经,构成心丛,与副交感神经一起协同控制心脏冠状动脉的舒张与收缩。本疗法治疗颈源性冠1750颈源性冠心病是由颈椎病引起、与冠心病症状类似的一种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与冠心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用硝酸甘油治疗无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针刺、推拿星节穴(第七颈椎横突前方约 0.5cm)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冠心病 1 例,疗效确切,因施术部位为交感神经中枢之所在,能为针刺作用机理提供新的依据,成为交感神经学说新的补充,并为临床选穴提供新思路,笔者为推拿手法可松解星状神经节周围软组织,解除机械压迫;针刺直接刺激交感神经节,降低其对压迫、牵张刺激的敏感性,解除交感神经抑制,从而达到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相对平衡状态,而达治疗之目的。5 展望头针疗法通过刺激神经中枢所在部位能够治疗中枢相关疾病,同理,推拿、针刺交感神经的中枢亦可治疗交感神经中枢相关疾病,故认为此类疗法不但可以治疗颈源性冠心病,还可用于交感型颈椎病及其他颈源性疾病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参考文献[1] 马奎云.颈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M].洛阳: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98-399.[2] 王根本, 王云祥.人体解剖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3.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齐 伟长春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王朝辉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自诉1998年因事上火后出现右耳耳鸣,时轻时重,听力下降,未经治疗,2001年右听力丧失,曾到长春市耳聋医院就诊,确诊为神经性耳聋,经治无效(具体情况不详)。2010年4月因颈部疼痛、头晕、双上肢麻木,右耳听力丧失,耳内沉闷,似有“塞子”塞住感。经门诊以“颈椎病”收入院治疗。体格检查:颈部肌肉紧张,双侧风池穴压痛(+),第5颈椎右侧横突前方压痛(+),持续按之左耳鼓膜有向外冒风感,放手后耳内轻松,沉闷感减轻。转头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活动度:前屈20度,后伸5度,左右侧屈15度,左右旋转20度。肱二、肱三头肌腱及桡骨膜反射正常,双侧霍夫曼征(-),双侧巴彬斯基征(-)。颈椎X线片:颈椎MRI:C3/4、C4/5、C5/6、C6/7椎间盘向后突出,硬膜囊受压。2.结 果采用针刺、推拿结合治疗。推拿:患者仰卧位,以推法放松颈阔肌,以拿法、按揉、弹拔法放松颈部肌肉;以颈部三向牵伸法纠正下颈段颈椎关节紊乱,以定点闪正法纠上颈段紊乱;以点法点按第三颈椎右侧横突前方压痛点约1分钟(至耳部冒风感不明显),最后以理筋手法疏理颈部软组织。针刺:患者坐位,取穴:四神聪、中渚、晕听区、翳风、听宫/听会、天窗、风府、天柱、风池、安眠、百劳、大椎;刺法:四神聪、晕听区平刺,平补平泻;翳风、天窗、听宫/听会直刺,强刺激,使针感到达耳内;中渚穴向上斜刺,使针感传至肩以上为佳;余穴直刺,平补平泻;留针:20 min。前3日,针刺耳周穴位患者无感觉,症状无变化;第4日,针刺时感觉到耳内有疼痛,耳内“塞子”松动了。第5日,“塞子”消失,耳内沉闷感减轻,能听到较大声音,但听不清楚,感觉极遥远;第7日,耳内有螬杂声音环绕出不来,心烦意乱;第10天,耳内沉闷感消失,耳膜向外鼓,能听清大喊的声音。第12日,能听清楚正常交谈,第13日,能用右耳接听电话。自行到吉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测试听力:左侧50 ,右侧30 。随访至今右耳听力无变化。3.讨论颈源性耳聋是指颈椎病引起的听力减退或丧失,属神经性耳聋范畴[1]。一般认为:颈源性耳聋是由于急慢性头颈部外伤或退行性变引起颈椎内外平衡失调,椎动脉受压迫或交感神经受刺激,致椎动脉分支—迷路动脉供血障碍而发病。两侧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后再发出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系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的分支。故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受压迫引起供血障碍时,应是双侧同时出现耳聋症状,单侧的耳聋无法用“椎动脉受压迫”来解释。颈部椎旁神经节既交感干神经节位于颈椎两旁,横突之前方,借节间支连接成两条交感干。颈部的椎旁神经节有三对,即颈上交感神经节、颈中交感神经节及颈下交感神经节。颈中神经节与颈下神经节之间分散的节间支内常存在有小的神经节,称为椎动脉神经节,常以交通支包绕椎动脉。颈下神经节至椎动脉的神经较大,参与形成椎动脉丛。椎动脉丛沿椎动脉上升达颅内,并沿基底动脉和它的分支径行,远达大脑后动脉,与来自颈内动脉的交感神经丛相结合[2]。可见,支配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丛为单侧支配,且无交叉。因此单侧交感神经受刺激时,引起相应一侧椎动脉及其分支痉挛,其供血区域出现供血障碍。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后的分支迷路动脉,是从基底动脉下段或小脑下前动脉发出的细长的动脉,伴随前庭蜗神经入内耳道,在内耳道底分成前庭动脉和蜗动脉。前庭动脉和蜗动脉的前庭支共同分布于球囊、椭圆囊和半规管。颈部某侧交感神经结或交感神经丛受刺激时,同侧交感神经支配的椎动脉及其分支痉挛,供血量减少。迷路动脉细长,且吻合支较少,故更易发生供血不足,出现听力障碍。 本病的诊断先要确诊为神经性耳聋及颈椎病的诊断。在此基础上,耳聋发作时间与程度上同颈椎病存在相关性,经治疗颈椎病缓解时耳聋程度减轻。查体时在颈部触诊到与耳部相关的阳性反应点可增加诊断的可靠性。本案采用针推结合的方法治疗。推拿松解类手法放松颈部软组织,解痉止痛;三向牵伸法中纵向牵伸纠正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及反弓;侧向牵伸法纠正钩椎关节错位及侧弯;旋转牵伸纠正关节突关节错位及椎体旋转移位;定点闪正法纠正寰枢关节错位。经以上三组手法,解除交感神经在颈部所受各种刺激,降低其兴奋性,血管痉挛得解,供血得以恢复,相应症状消失。针刺风府、天柱、风池、安眠、百劳、大椎治疗颈椎病;针刺翳风、听宫/听会、天窗、中渚治疗耳聋。天窗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灵枢·经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针之可治疗耳部疾患。天窗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第5颈椎横突前方,椎动脉神经节之所在位置,当针刺或以拇指点压此穴时,起到交感神经阻滞作用,椎动脉及其分支迷路动脉痉挛解除,供血增加,故有耳部冒风感,其作用机理与星状神经节阻滞后眼部充血相同。[参考文献][1]马奎云.颈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18-419)[2]张朝佑.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46-1950)
儿童寰枢半节半脱位为临床常见病,多继发于感染性疾病之后,因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强,继发症状少,又不易配合治疗,给本病的诊治带来一定困难,常为患者日后脊柱疾病的发生埋下祸根。故对于本病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完全的复位将对患者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卧位旋牵法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刘※※,女,9岁。黑龙江省伊兰县人,2010年1月29日来诊。自诉45日前颊部肿胀疼痛,遂到伊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腮腺炎,予以静点抗炎药物治疗,15日后炎症消退,颊部肿痛消失。继而出现颈歪、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先后到伊兰、佳木斯、哈尔滨多家医院就诊,未能明确诊断。最后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康复科就诊,拍颈椎三维重建CT,确诊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经科主任介绍前来我院就治。现症:头项部剧痛,左侧头皮发麻,面部转向左侧,颈部活动不能,动则剧痛难忍,不能坐起及站立,卧位稍舒。查体:项肌僵硬,左风池穴压痛(﹢﹢﹢),并向后头部放散,头颈部弹性固定于左旋约40度。颈椎活动度:前屈15度,后伸5度,左侧屈10度,右侧屈5度,左旋转10度,右旋转5度。三维重建CT(图一~六):寰椎以枢椎齿状突为轴逆时针旋转约30度,寰枢中央关节及寰枢外侧关节错位,寰齿侧间隙明显不对称。2.治疗方法与结果:治疗方法:中药熏药热敷20分钟后,手法治疗15分钟。手法操作:①仰卧位,以拿法、按揉、牵伸法松解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头最长肌、前中后斜角肌、斜方肌上部、头半棘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②将患者头向左(逆时针)转至最大限度,右手掌根托枕部,中指扳枢椎棘突向右,左手掌根托下颌,沿躯干纵轴方向向上牵引,至身体与床面之间发生移动之前,患者全身放松瞬间,双手协同用力快速向上牵抖。③将患者头向右(顺时针)转至略超过最大限度,左手掌根托枕部,拇指推枢椎棘突向右,右手掌根托下颌,沿躯干纵轴方向向上牵引,至身体与床面之间发生移动之前,患者全身放松瞬间,双手协同用力快速向上牵抖。治疗前后三维CT对照如下:治疗前 治疗后图一:上面观 图二:后上观 图五:前面观治疗结果: 2010年1月29日至2月12日,治疗11次;2月22日至3月13日,治疗11次,总共治疗22次。治疗后,自诉颈部稍有不适,活动欠自如。查体:项部柔软,无压痛,颈椎活动度:前屈45度,后伸40度,左右侧屈45度,左右旋转80度。三维重建CT(图一~六):未见异常。回访:2010年4月,无明显头颈部不适及活动受限;2010年7月,无异于常童。3.讨论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发病率高于成人,原因有三:一是儿童关节囊及韧带松弛,肌力弱,关节易于错位;二是儿童体质较弱,患感染类疾病机会多,病毒或细菌侵犯寰枢关节周围韧带,使之更加松驰,错位机会增加;三是儿童天性好动,关节活动超过生理极限的机会多。此类患者非重大外力所致,不合并骨断筋伤,多在颈部周围感染之后,加之坐姿、睡姿不良或突然转头而发病。因外力较小,故脱位类型为半脱位。寰枢关节的主要生理功能为旋转,错位多在旋转过程中发生,错位方式多为旋转固定。治疗方面,由于儿童不能配合,加之体重较小,身体柔韧性好,各类扳法难以借力使之复位,故治疗难度较大。本案采用卧位旋牵法治疗,优点有四:一是患者自觉安全舒适,更容易配合治疗。二是仰卧位时患者颈部肌肉最放松,放松类及整复类手法均可事半功倍;三是卧位牵抖时最大力量只能小于或等于患者身体与床面之间摩擦力,不会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力量极限;四是此手法操作是先旋转,后牵抖,发力过程中不加大旋转角度,不会超过颈部旋转极限。操作要点:一是松解手法要由轻到重,由非痛区到痛区,做到全面无痛的放松,以利于整复手法的实施;二是在牵引力方向与颈椎纵轴一致,保证安全;三是发力时机要在患者完全放松条件下进行,不可使用蛮力;四是牵引力力求短促,即发即收,以不使患者与床面之间发生移动为佳;五是顺错位方向旋牵的旋转角度及牵引力度要小,尽量不引起患者不适或疼痛,以取得患者的信任,逆错位方向旋牵的旋转角度及牵引力度要大,以求复位。
时间:2020年1月11日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患者:邓某,男,43岁,医生,广西人。主诉:颈部不适、头昏38年。现病史:5岁从行驶中的拖拉机上跌落,致颈部不适、头晕,而后时有胸闷、心悸、情绪不稳、焦虑烦躁等症状,数次求医未明诊断。2019年3月拍DR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多方求治(具体不详)无效,网上查阅视频资料后来诊。现症:颈部不适、右旋不利、头昏、记忆力减退,时有头晕、胸闷、心悸、耳鸣、情绪不稳、焦虑烦躁,偶有恶心欲呕,睡眠欠佳。查体:项部肌肉紧张,左侧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压痛(+),头右旋受限,右旋头晕加重,肱二、肱三及桡骨膜反射正常,霍夫曼征(—)。影像:自带DR(图一):颈椎退行性变,寰齿间隙不等宽,寰枢外侧关节不对称,枢椎棘突偏左。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治疗:理筋:松解颈部肌肉,枕下肌为主;正骨:定向仰正法,松动寰枢关节。调衡:旋转抗阻训练。结果:即刻颈部舒适,右旋无受限,眼睛明亮,视物清晰,头昏明显减轻。2日后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复诊,诸症明显减轻,颈部旋转自如。复查DR(图二):寰齿间隙等宽,寰枢外侧关节对称,枢椎棘突居中。讨论:患者为医务工作者,38年多方求医未明诊断,因为内科症状为主,就诊都在内科;颈部仅有不适感,故未引起足够重视而未到骨科就诊。2019年诊断明确后,寰枢关节半脱位已为慢性,周围软组织粘连较重,牵引难于奏效;针灸、推拿、理疗中药外用等法无效;手术治疗风险极大,且费用高昂,患者难以接受。外伤后出现颈部不适、头晕,而后时有胸闷、心悸、情绪不稳、焦虑烦躁。多种症状均在外伤后同时出现,说明所有症状为同一原因所致——外伤。来诊时颈部不适、右旋不利、头昏、记忆力减退;时有头晕、胸闷、心悸、耳鸣、情绪不稳、焦虑烦躁;偶有恶心欲呕,睡眠欠佳。以上三组症状均为成人寰枢关节半脱位常见临床症状,同因于寰枢关节关脱位,或者牵张或挤压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或牵张或挤压刺激椎动脉致脑供血不足所继发。左侧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压痛(+),右旋受限,右旋头晕加重,提示寰枢关节半脱位(逆时针旋转固定);自带X线片阅片见寰齿间隙不等宽,寰枢外侧关节不对称,枢椎棘突偏左,证实寰枢关节半脱位(逆时针旋转固定)诊断无误。肱二、肱三及桡骨膜反射正常,霍夫曼征(—),提示无脊髓受压。治疗以“辨构论治”为指导,予以理筋正骨调衡治疗。理筋法松解短缩的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定向仰正法正骨,恢复寰枢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同时通过牵伸松解关节周围粘连的肌肉、韧带、关节囊;旋转抗阻法调衡寰枢关节旋转相关肌肉,防止复发。陈旧性寰枢关节半脱位复位并非易事,一般需要多次理筋松解方可正骨,且正骨后多不稳定,需要反复调理才能持久,此案一次复位成功,诸症消失,至今未见反复,却实有些出乎意料。 作者:周钰健 齐伟 张成 刘剑宏 孟庆森
病例患者:宋某,女,36岁,白城人。主诉:右侧臀肌萎缩约3个月。病史:3个月前因右侧臀腿痛,于当地医院行封闭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但右侧臀肌逐渐萎缩,推拿治疗无效,经人介绍来诊。自述封闭后出现舌麻、头晕、兴奋、多语、大汗、嗜睡,在医护陪同下,持续约1个小时后缓解。思考:封闭后出现嗜睡、舌麻等症状,疑似局麻药入血中毒,太危险了。问:封闭打的哪个位置,能指一下吗?答:指于环跳穴附近。问:是不是扎了多个方向?答:对,反复退针、进针扎了好几个方向。思考:封闭操作可能伤及臀下神经。查体:站立位腰椎前屈受限,且右臀部疼痛;两侧臀部不对称,右侧臀大肌萎缩、紧张,于臀大肌下部触及一长约5cm斜向外下方条索,压痛(+);双侧跟膝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诊断:臀大肌萎缩(右)臀下神经损伤(右)?治疗:建议行肌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讨论:患者腰椎前屈受限且臀痛,两侧臀部不对称,右侧臀大肌萎缩、紧张,触及条索、压痛(+),故诊断臀大肌萎缩;封闭后出现舌麻、头晕、兴奋、多语、大汗、嗜睡[1],疑似局麻药入血中毒;臀肌逐渐萎缩考虑因操作不当造成支配臀大肌的臀下神经损伤,导致臀大肌萎缩,建议行肌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警示:封闭操作时一定要了解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特别在神经、血管相对丰富区域,进针要小心谨慎,以免局麻药入血中毒、损伤神经,无论何种治疗方式,目的都是消除疾病,而不是制造疾病。参考文献:[1] 李帅,李万里.局部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J].海军医学杂志,2010,31(4):383.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的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病例患者:徐某,女,42岁,长春人。主诉:右肘疼痛1周。病史:1周前提重物时拉伤致右肘疼痛,继而右上肢肿胀、发凉,休息后未缓解,经人介绍来诊。现症:右肘疼痛、右上肢肿胀、发凉。问:能否指出具体疼痛位置?答:能。(指于肱骨外上髁及其与尺骨近端桡侧之间)查体:颈椎向右侧屈,右肩柳肩(肩胛骨下回旋),右上肢肿胀,皮肤苍白,皮温略低,右侧前、中斜角肌紧张,右侧Adson试验(+);右前臂旋前位,被动旋后疼痛,肱桡关节处压痛(+);右侧肱骨外上髁压痛(+),抗阻伸腕试验(+);右侧肘肌肌腹处触及米粒大小结节,压痛(+),向肱骨外上髁处放射。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右)肱桡关节错缝(右)肱骨外上髁炎(右)肘肌损伤(右)讨论:右上肢发凉、皮肤苍白、怕冷,考虑动脉受压,供血不足所致,颈椎向右侧屈,考虑斜角肌紧张,锁骨下动脉受压,推测右手提重物时,打破了身体的左右平衡,使脊柱向右侧屈,为保持脊柱直立,特别是头颈的直立,颈椎向左侧屈,导致右侧斜角肌被拉伤,以致颈椎保护性向右侧屈,右侧前、中斜角肌短缩,使经过前、中斜角肌间隙的锁骨下动脉受压,供血不足,出现肢体发凉,怕冷,皮肤苍白,查体右侧前、中斜角肌紧张,右侧Adson试验(+),初步诊断前中斜角肌综合征;右上肢肿胀,且观其为柳肩(肩胛骨下回旋)体态,考虑静脉回流受阻所致,提重物时,重力通过上肢作用于肩,肩胛骨下回旋,带动锁骨肩峰端下移,使锁骨与第一肋的间隙变小,以致连接锁骨与第一肋的锁骨下肌短缩,压迫经过锁骨下肌下方的腋静脉,腋静脉回流受阻,致上肢肿胀,考虑为肋锁综合征。二病合一,诊断为胸廓出口综合征。右肘外侧疼痛,肱桡关节处压痛(+),被动旋后疼痛加重,诊断为肱桡关节错缝;右肱骨外上髁处疼痛,压痛(+),伸腕抗阻试验(+),诊断为肱骨外上髁炎;肘后疼痛,肘肌肌腹触及米粒大小结节,压痛(+),诊断为肘肌损伤;按压肘肌疼痛向肱骨外上髁处放射,无法用神经理论解释,考虑激痛点(肘肌内活化激痛点传导的疼痛和压痛局限在外上髁部位——语出激痛点手册)。结语人体一个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整体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