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的主要适应范围是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骨质增生症,其病症包括骨关节疾病、筋膜疾病、脊柱及其相关疾病、和神经卡压性疾病等。 一、骨关节病症 颈、腰椎增生引起的颈、腰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引起的骨关节炎,跟骨骨刺引起的足跟痛,颈、腰椎间盘变性导致的颈、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脊柱炎等。 二、腱鞘炎、滑囊炎 腱鞘炎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腱鞘炎。滑囊炎如肩峰下滑囊炎,髌上、髌下滑囊炎等。 三、肌肉和韧带的慢性损伤 如梨状机损伤,冈上肌损伤,棘上或棘间韧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等。 四、血管神经卡压综合征 如腕管综合征,臂丛卡压等。 五、肌腱末端在骨突的附着点发生的纤维性病变 如跟腱炎等。 六、局部顽固性疼痛 头、颈、躯干、四肢伴有结节、条索、组织增厚的顽固性疼痛。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鼻炎、鼻窦炎 鼻炎,尤其是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以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鼻炎、鼻窦炎,疗效 鼻炎的治疗,传统上是针刺面部的三对穴位,迎香、鼻通、印堂,临床经验证明,这组穴位对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的疗效,但一些病例容易复发,远期疗效不能保证。 蝶腭神经节,其所选穴位蝶腭穴在胃经的下关穴附近(颧髎穴后1cm),此穴的针刺不同于一般的针灸手法,必须在进针后刺中头颅深部的蝶腭神经节,所采用的针灸针是专门为针刺蝶腭神经节配置的。蝶腭神经节是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植物神经调节鼻腔血管、腺体的枢纽,针刺此处有利于宣通鼻窍。通过蝶腭神经节的刺治,鼻炎可望治愈,而不至于反复发作。
腱鞘炎是常见病,常见于腕后桡骨茎突和手指,是其所在部位的腱鞘、肌腱由于长期使用、摩擦、劳损,引起肌腱炎症,腱鞘增厚、水肿,以至于卡压肌腱导致肌腱滑动受限制疼痛。腱鞘炎早期,如果是从来没有疼过或只是开始疼,手部尽量少活动,抹点外用药、做做理疗。如果是比较顽固的疼痛伴有所谓的扳机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难以屈伸,或者腕关节向尺侧运转时桡骨茎突明显疼痛(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都说明其病症较为严重,已把肌腱卡住。对于这种情况,包括特别顽固的,数月或者经年不愈的患者,我们使用小针刀对其肌腱的腱鞘进行松解,肌腱所受到的压迫和炎症就会消退掉,这样,病人的症状往往一次或者两次就会解除,而且针刀松解处还不会留下一点点创痕。
刃针减肥是针灸减肥的发展,它运用中医学的思路,用专用针代替针灸针用于减肥,有以下几个特点:1:刃针,即微针刀,刃口0.6毫米宽,刺激量大:是针灸减肥的20-30倍。2:0.6毫米宽的刃口,是针刀中刀口宽度微小的一种,一般人都能接受,且无须穴位注药皮麻。3:省时:针灸减肥一般每周需要三次,每次起码40分钟。刃针减肥每周只需一次。4:疗效好:经过临床验证,特对一些顽固性肥胖,药物减肥免疫者、啤酒肚、局部肥胖和针灸无效者,塑型与瘦身一步到位。5:见效快:治疗一次即有食欲受抑制或腹部轻松或体重下降等感觉,特别是对食欲受抑制和月经的调节作用更快。6:优于针灸减肥,具有疗效显著、不易反弹的特点、治疗肥胖并发症、,是绿色健康减肥,深受全世界减肥人士的青睐!有些女孩追求快讯减肥,而不惜机体受到损伤,采用吃减肥药、过度节食、过强的体育运动,控制每日的饮水量等错误的做法来进行减肥,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减肥方法到底有哪些弊端:吃药减肥腹泻利尿虽然减轻体重较快,但减去的都是水分,随着水分的丢失,体内地电解质也随之造成紊乱,还易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对减肥来讲,百害而无一益;过度节食节食不但不能持久,而且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出现疲乏无力,恶性呕吐等症状;过强的运动易消耗葡萄糖,不利于脂肪代谢,对减肥徒劳无益;控制饮水量造成机体脱水,不但对脂肪代谢不利,还增加了肝肾负担,使代谢过程中的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引起机体的自身中毒反应。而刃针减肥就不存在以上这些问题,所以这些快速减肥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我提倡稳速的健康减肥。针刀减肥更安全可靠,对人体无任何损害,是一种安全的减肥方式。什么人不适合刃针减肥?1患病期间2具有出血疾病及贫血3义务献血不满一月4患有皮肤病贫血刃针减肥的效果非常明显临床统计显示,减肥总有效率达98%。完成整个过程后停止治疗,稳定达92.8%。减肥过程中体重不会直线下降,需经过治疗期-稳定调整期-巩固期三个过程。治疗结束后,须在指导下进行行为矫正,防止反弹。
般若学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思想流派。般若是梵文的音译,全称为般若婆罗蜜多,意译为智慧、智、慧、明等,被认为是成佛的特殊认识。这种认识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所生,而没有实在自体,故称性空。东晋的一批般若学名僧,大都深受玄学清谈的影响,以超脱世务为高。但也有一些人仍然保持着汉魏高僧的特色,精于方技数术,把方技数术与传扬佛法结合起来。于法开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一天,于法开外出化缘,走着走着,天黑了下来。他加快了脚步,看到不远处的一户人家已掌上了灯,于是,他径直朝灯光的方向走去。主人见来者是个出家人,急忙迎了上来。“一路辛苦了。”主人说。“阿弥陀佛”于法开双手合十,躬下身来,行礼道。主人领着于法开进屋,就在这时,内室里传出一阵妇人地尖叫:“娘呀,娘呀!”“怎么回事?”于法开放下行囊,问道。“夫人临产,已经好几天了,还没有产子,把她折腾得又累又痛,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请大夫了吗?”“请过好多人过来诊治都没有用,你看我们一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真是愁得没有办法。”“咩--,咩--!”“怎么晚上还有羊叫?”于法开又问道。“再生不下来,夫人会没命的,我们没有什么办法了,只好杀羊,用祭祀的办法,祈祷神灵庇佑。”“你们不要再瞎忙乎了,这事就交给我办吧。羊杀了,就先煮一点羊肉汤让产妇吃下。”主人照于法开说的办了,吩咐家人杀羊煮汤。然后带于法开一同走进内室。“使劲!用力!”内室里,一产婆坐在产妇的胯前,朝产妇吆喝道。“嗷!嗷!”豆大的汗珠从产婆的额头上流了下来。主人走到产婆身边,耳语了两句,产婆停了下来。“汤煮好了!”这时,家人端来一碗没肉的羊肉浓汤,。于法开等产妇喝完热汤,掏出针具,拿出毫针来。“啊!原来是个医僧。”不错,这于法开,就是医僧,是于法兰的弟子,籍贯、家世已不详,按时俗跟随老师的姓,也就姓了于,法开是他的法名。于法兰是高阳(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人,15岁出家,精勤诵习佛经,至20岁左右便已“道振三河,名流四远”,成为北方有影响的大乘学僧。素闻剡县的山水奇秀,于是便来到石城山麓立寺,后来成为元华寺。于法开从老师那里获得经学知识,并能独立思考,在《放光般若经》、《法华经》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他独特的见解。他刻苦学习印度僧人传来的医学,结合中华的传统医术,以“妙通医法”见称。升平五年(361年),晋孝宗有病,宫中派人把于法开接去治疗。于法开通过脉诊,知道孝宗已经无药可救,便不肯再为他诊治下去。皇太后见于法开想法推脱,不禁大怒,下令道:“皇帝得了点小病,昨天叫法开视诊,他却只到门边,不肯进来,种种借口,推辞不就,应该把他交由廷尉治罪!”可是,不几天,皇帝就驾崩了,证实了于法开所讲的不错,于法开这才被免罪释放出来。从此,于法开的医名就更大了。 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是于法开的朋友,王羲之有个内弟叫郗愔,他笃信道教,非常虔诚,但经常肚子疼,请了很多医生都没能治好。于法开替他把脉,当即诊断道:“你所患的这个病,正是吃得太精太细的缘故,精细的东西易于滞留肠胃,当用泻法。”他开了一剂汤药给郗愔,郗愔服下之后大泻,却拉出几团纸来,像拳头那么大,打开一看,竟是先前服下的符文,惹得朋友常拿此事取笑他。话说回来,于法开趁着产妇喝下热汤,全身气血流行之际,给针刺了催产的穴位。“准备接生!”于法开对着产婆说。他转动着手中的针,稍息,对产妇说:“用力!”同时加大了针刺的刺激强度。“哇--,哇--!”随着婴儿的啼声,羊膜拌着胎儿产下来了。产婆剪下脐带,清理掉胎儿身上的杂物,用小包被裹了起来。主人紧绷的脸露出了笑容,他接过婴儿,抱到夫人的眼前,夫人笑了。于法开见她的衣服里外都被汗湿透了,对家人说:“赶快给她擦身,换上干净衣服。”“多谢法师!”主人向于法开深施一礼。“不必客气,我本来就是个医僧,这也是我份内的事。”于法开回道。“可有一事我不太明白,你用针刺是为我夫人催产,那喝羊肉汤又是什么意思?”“你夫人已临产多日,气力耗尽,仅靠针刺催生,产妇无法着力配合还是惘然。而羊肉,从其药性来说,性甘温,归脾、肾之经,具有补益中气,温煦肾阳的作用。正是羊肉这种扶助元阳的作用,增强了产妇的气力,才使得此后的针刺能有立杆见影之效。”“法师高明!”有关于法开的这段记述,喝羊肉汤加针刺,羊膜与胎儿一齐产下。其中所提羊膜,可能是我国有关羊膜一词的最早记载。于法开晚年在剡县山中钻研医术,以化缘行医的方式传扬佛法。有人问他:“法师理论高深,出行简便,为什么还要把医术看得这么重?”于法开回答道:“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佛教指出有六种从人世的此岸到达涅盘彼岸的方法或途径,称为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项内容。四魔指烦恼、五阴、死、自在天魔。于法开把行医治病,自利利人纳入六度的范围,放到寻求解脱、涅盘的高度,丰富了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内容,增强了佛教对劳苦群众的影响力。参考文献第七章《绍兴府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南朝梁·慧皎:《高僧传》
华佗诊断疾病是和别人不同,他往往看上病人一眼,或者搭一下脉就能将病情了解得差不多,并且,还能准确地判断预后。盐渎(地名,东汉属广陵郡,今江苏盐城市西北)的严昕与好几个人一起探问访华佗,刚见到华佗,还没等张口,华佗就对严昕说:“你感觉身体还好吗?”严昕有点奇怪,回道:“跟往常一样。”华佗点点头,道:“从你的脸色看,你有急病,可千万要注意,不能多喝酒。”严昕将信将疑年,华佗也没有再多说什么。谈话结束,几个人回去,行了几里路,严昕突然头晕目眩,眼前发黑,什么都看不清楚,竟从车上摔了下去,同行的人赶紧扶起他,把他重新安放在车上,乘车回家,第二夜,严昕就死去了。郡守佐吏,掌管督察纠举所辖各县违法之事的督邮徐毅得病,华佗前去看望他。徐毅对华佗说:“昨天,让其府内的小医官刘租针刺了胃部,后来,便感觉到味苦咳嗽,想要躺下,总是不得安宁。”华佗看了看,说:“针刺没有触及胃部,是误中肝脏了,饭量会一天天地减少,看来,撑不过五天。”果然,徐毅没能度过五天,就死了。 郡守府中的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到华佗这儿就诊,两人都是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也完全相同。可是,华佗却说:“倪寻的病,应该用下法来治疗,而李延,就当发汗。”“为什么要这样?”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证,李延是内实证,所以治疗它们应当不同。”华佗给两人分别服药,次日早晨起来时,两人都已病愈,行动自如了。 还有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只要将这个人惹火,将其刺激到极至,病就好了。于是华佗多次接受这个郡守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华佗不辞而别,只留下一封书信给郡守,信中将他大骂了一顿。郡守先是送去礼品,却得不到救治,到后来连人也见不到,又看到华佗的留书,果然大怒,他命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不让人追赶。郡守愤怒得更厉害了,一下子吐出黑血好几升,打那以后,他的病就不再发了。这些神奇的诊病和治病的故事,使华佗的名声很快地传扬开来。魏相曹操患有头风病,一发作起来就心中烦乱、两眼昏眩。听到华佗的名声,便把他召来,华佗为他针刺了背脊部附近的穴位。“我是头目晕眩啊,你怎么针这个地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血不足、肝风内动都可能导致昏眩。况且《难经》所云,八会之血会就在这里,肝膈部应该是针刺治疗之所在。”华佗为曹操针刺了膈俞,风眩随手而愈。“你就留在我的身边吧!”曹操感受到华佗医术之奇妙,就把他留在了身边。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复发,并且加重了,于是,他就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见曹操的头风并不象初次治疗时那么简单,就对曹操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难有进展。”曹操患头风,初始得华佗针刺立愈,这次复发病情加重,华佗却改变了口风,曹操的疑心病又犯了。“华佗他能治好我这病,他之所以这样说,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曹操对别人说。华佗不想为曹操的一个治不好的头风白白消耗时光,他想,如果自己在乡里,一天能为很多百姓解除病痛,一定要设法回去。华佗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由,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曹操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华佗的结局可想而知,他被交付许县监狱,曹操帐下的首席谋臣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最终还是将华佗给处死了。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书给狱吏,说:“这卷书能救人活命。”狱吏畏惧曹操的刑法,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他,将那本书扔进了火盆。华佗死后,曹操的头风病时常发作。但他还是耿耿于怀地说:“华佗能治愈这种病。他却不肯根治我的病,想以此抬高自己。即使我不杀死他,他也终究不会为我除掉这个病根的。”后来曹操的爱子仓舒病危,他才叹息道:“我后悔杀掉华佗,不然的话,这孩儿也不至于死去。”人们都知道华佗是被曹操杀害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曹操的孙辈对针灸学作出的贡献。曹操有个儿子是东平王曹徽,曹徽之子曹翕是个酷爱方术的人,他写下好多医书,其中涉及针灸内容的有《黄帝明堂十二经偃侧人图》、《曹氏灸方》。《曹氏灸方》是继先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的又一灸法专著。它较《足臂十一脉灸经》等书所载灸法孔穴多,并具体记载了灸法禁忌与禁灸的原因。显示了秦汉三国以来灸法的发展。它的部分佚文保存在晋陈延之《小品方》、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及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籍中。在《三国志·华佗传》中,魏武王曹操的风眩,“随华佗之手,针膈俞而愈”。然而,《后汉书·华佗传》并没有列载孔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三却于脑空条下载写此案,后世人多从之,但也有人认为,实际指的穴位是风府,如《扁鹊心书》中的头晕治验所言。参考文献第五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华佗传》、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传》
中华中医药学会 温长路中国人在5000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积淀丰厚的故事。它涉及的领域宽广,汉语、京剧、书法、国画、美食、中国功夫等,都留下了难以尽述的精彩。其中,最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莫过于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胶结难分的中医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 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中国人的责任,自然是中医人的责任。传播中国文化、中医文化,就是把中国的故事、中医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并讲到他们的心坎里去。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张载义教授撰写的《奇针妙灸皆故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讲中医故事、传播中医声音的书。《奇针妙灸皆故事》,一套两册,《针方奇谭》一册50章,是专注于针的;《灸火烟云》一册50章,是专注于灸的。两本书,侧重有分,妙谈千古针灸奇人奇事;互为唱和,共叙巧用经穴奇法奇效。100章的小说体,娓娓道来,链接起中医辉煌的发展史;41万言的优美文,涟漪绵绵,勾勒出针灸惠人的神奇图。把故事讲圆故事,是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侧重于过程的表述、情节的描写、人物的塑造、道理的阐释,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可读性的艺术作品。历史上,涉及针灸的故事出现很早,数量也很多,但真正出于专门的故事书或带有故事书性质的文学书的却为数甚少,大多是以只言片语、支离破碎、一笔带过、时隐时现的形式出现在医学案例和其他社会学著作中的。要把它们变成能够引人入胜的完整版故事,不增添相当多的故事元素是无法实现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写故事的人首先遇到的考验。为此,作者遍查古代的史料,医学传记、笔记、医案之外,视野要扩展至史学、文学和民间传说等的更大空间。从书中选材看,作者查阅的资料既有像《左传》《史记》《说苑》《南史》《绍兴府志》《江西通志》这样的正史、方志,也有像《世语新说》《集异记》《夷坚志》《太平广记》《齐东野语》这样的小说、杂记,几乎是大海捞针式的搜索。资料核实之后,需要的就是如何把故事说圆范的本领了。“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汉·王符《潜夫论·释难》)100个故事,都要经过如此构思、构架、构造,透视出的是作者坚实的文化底蕴、老道的笔力和十足的功夫。把人物说活故事的核心是人物,要把故事讲好,就得让人物活灵活现。“灵”是内在的灵性,是思想的跨越;“现”是外露的形态,是举止的再现。文化传播的魅力,靠的正是这个。故事中的神医们“神”在哪里?必须要有足够的事实来支撑,让读者看到他们立体的形态和透亮的心灵。遗憾的是,原始史料恰恰无法提供这些食粮,需要作者跳出故事之外,把触角延伸到更远的地方,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追寻主人公的足迹、扑捉主人公精神中的闪光处。面对一大堆繁简不一的素材,如何从中去寻觅主人公的情结、把握主人公的情调、表现主人公的情怀,从而塑造出主人公的真实人格、高尚人品、可信人缘,是需要智慧的。作者具有这样的睿智和把控力,这道难题的解自然也就有了:如在《针方奇谭》第二十六章,为表现张从正消目肿、学针的心理动态,他从《金史·张从正传》入手,演绎了主人公“为人放诞”的性情,让人物活了起来;在《灸火烟云》第二十三章,为表现李东垣敬师长、学灸法的秉性品格,他取《元史·李杲传》精髓,升华了主人公“忠信笃敬”的德行,使人物动了起来。在不同的故事中把不同的人物说活、说动,实非一件易事,没有精专的投入、精心的蕴育、精准的表白,不扑下身子、不绞尽脑汁、不下够血本,断然是无法获得成功的。把学术写真医学是以防病治病、挽救危亡为目的的,注定了它的严肃性。涉及医学的故事,可以趣味横生,却不能有丝毫的儿戏。传播正确的医学信息,是医学故事创作的基本原则。如何处理好学术的凝固性与文学的跳跃性、学术的苦涩性与文学的趣味性之间的关系,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作者较好地把握了这一原则,在忠于史料、忠于学术、忠于医理、忠于生活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史料中那些说不清楚的、讲不明白的、道不系统的情节进行补充完善,把个别说玄了的、说偏了的、说歪了的情节剔除出局,从而保持了学术的纯真属性。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作者还特别注意到故事的典型性、代表性、群众性,尽力在反映的内容中较完整地彰显出历代针灸大家们的风貌。突出重点的同时,努力做好面上的文章。书中涉及的面,有文献研究代表人物滑伯仁、张介宾、李中梓,经穴考证代表人物甄权、孙思邈、王惟一,针法特色代表人物皇甫谧、薛立斋、杨继洲,灸法特色代表人物葛洪、陈延之、许叔微,临床特色代表人物陈实功、陈自明、万全等。他如针灸世家、针灸师承、宫廷御医、民间技法的代表人物也纷纷亮相,可谓百花齐放、群雄荟萃了。借重故事魅力表现学术原本,讲好故事不丢学术真谛,二者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说到这本书的成就,不能不说说书中插图的贡献。画家程多多的妙手之作与这本书文字表述的有机融合,在这里产生了珠联璧合的效果。“书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插图作者用意深切、用笔丰满、用墨丰厚,把创作激情和才华一起注入到每幅画图之中了。这些图,不因定位是绿叶而草率,不因背景为治病而凄惨,不因主人是医者而孤傲,不因对象为病家而龌龊。细腻中饱含浑厚之力,婉约中透发豪放之感,痛楚中流露希望之光,静谧中蕴藏铿锵之声。殷殷的医学情、满满的正能量,随着妙笔生花,熠熠照人,给这本书增添了一层份可意的润泽。《奇针妙灸皆故事》,立足于大文化背景下的中医视角,展现了中医视角里的针灸亮点,刻画出针灸亮点中的动人情景,是一本难得的传播中医文化的好书,值得想讲中医故事、要讲中医故事和能把中医故事讲好的人好好学习。《中国中医药报》2月25日
《针方奇谭》选段第二章女缇萦长安救父感至情淳于意病史成籍传千古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这是《汉书》的作者班固为弱女子缇萦救父的故事所写的一首五言诗。诗中说,仓公被指控有罪,递解至京城,家中无男儿,小女缇萦冒死相救,感动了汉文帝。仓公为何人?又是因为什么事情而被治罪? 仓公,姓淳于,名意,临淄人,曾经做过齐国都城管理粮仓的长官-太仓长,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仓公。 淳于意年轻时非常喜欢医药方术,听说淄川唐里的公孙光善于传扬古方,就拜他为师,学习“方化阴阳”及“传语”之法,并将所学的内容一笔一笔地记录下来。不仅如此,他还多次请求老师再多传授一些知识给他。 过了一段时间,公孙光告诉他:“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你了,我再也没有其他特长了。我身体衰微,不会再吝啬这些了。”淳于意知道,想从公孙光那里再多学些技能已不大可能,于是就在空闲时,与老师一起深入地研究方义,每次讨论,他都能讲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一天,公孙光见到淳于意,高兴地对他说:“意,像你这样专心致志,富于思辩的人,一定会成为大国医的。在我所喜欢的人中,就有临淄的公乘阳庆是我所敬佩的人,他的方技奇特,外人大多不知道。我中年的时候,曾经想向他学习,只是由于当时杨中倩的阻拦,认为我不是这块材料,就没能拜他为师。现在,我要带你一块去拜会他,因为我觉得你倒是非常适合当他的学生。” 也巧,就在这个时候,公乘阳庆的儿子男殷前来献马,因为公孙光需要将马再进献给王府,于是,淳于意就有了与男殷亲近的机会。 公孙光将淳于意介绍给男殷,说:“淳于意喜好方术,希望你们以后好好相处。”后来,他还专门写信给公乘阳庆,向他推荐淳于意。 高后八年(前180年),公乘阳庆接纳了淳于意,那时,淳于意26岁,公乘阳庆已七十有余。由于家境富足,不肯为人治病。淳于意伴侍在公乘阳庆左右,兢兢业业地为公乘阳庆服务,一待就是好多年。 一天,公乘阳庆把淳于意叫到桌旁,对他说:“你以前的那些方书不要看了,所载录的东西都不怎么样,我有古人留传的黄帝、扁鹊的脉书,五色诊病,能知病人生死,解决疑难病症,经脉、药物等的论述都非常地精辟。我家富有,我又很喜欢你,想将我的这些秘藏方书都交给你。” 淳于意听了,十分感动,说:“老师真是太好了,这哪是我敢于奢望的。”向往多年的事情突然成真,他高兴得不停地拜谢公乘阳庆。 打那以后,淳于意如鱼得水,努力学习方书并随时在实践中检验治疗的效果,一年以后就有了一定的疗效。 三年以后,他就经常为人诊病,对疾病生死的预后,已少有差错。此时,淳于意39岁。公乘阳庆私下对他说:“你已学成,可千万不要让我的子孙知道你学会了我的医术。” 淳于意学成后,为人治病,常常是药到病除。出师后,他经常出游,交际诸侯,但又不愿意受那些权贵们的约束,因此,得罪了很多求他看病又得不到医治的人,这其中就包括赵王、胶西王、与济南王。 当时,齐文王患肥胖病,气喘、头痛、视物模糊、懒得行动。淳于意听说后,认为文王形气俱实,应当调节饮食,运动筋骨肌肉,开阔情怀,疏通血脉,以泻有余。可是有一庸医误施灸法,使文王病情加重以至于死亡。于是,这些王公贵族就以“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为由,借机加罪于淳于意。文帝四年(前176年)中,有人上书朝廷控告他,根据刑律罪状,要用专车押解到长安去接受肉刑。汉代的肉刑主要有脸上刺字的黥刑、割去鼻子的劓刑,和斩左右趾刑。 淳于意家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女儿看见他要吃官司,就都哭了起来。淳于意看到家里都是软弱的女流,不禁叹道:“生的都是女儿,没一个男的,有了急事竟都是些无用的人,罢了!罢了!” 少女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心里很难过,决定随父西行。 来到长安后,为了救父,缇萦想到了上书文帝,她在文中写道:“我父亲是朝廷的官吏,齐国人民都称赞他的廉洁公正,现在却犯了法,依照法理,犯法就应当受刑。我非常痛心处死的人不能再生,而受刑致残的人也不能再复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无路可行,最终不能如愿。我情愿自己投入官府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使父亲能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缇萦的上书,几经周折,传到汉文帝手中,文帝深为缇萦救父的情义所感动,就解除了对淳于意的肉刑,给他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不仅如此,文帝还让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商议改革刑法,将原有的黥刑、劓刑和斩左、右趾改成笞刑和死刑。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汉文帝正式下诏废除肉刑,开始进行刑制改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帝刑制改革。 淳于意回到家里后,皇帝下了诏书问他关于诊病的一些事情,其中问道:“你所治疗的,有些是一样的病,你治疗的方法不一样;同样的病,有的人死了,有的人却活过来了,是什么原因?”淳于意一一作答,有理有据。 诏书中又问道:“你希望病人都能够挽回生命、恢复健康,可是有的病人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又是什么原因?” 淳于意回答道:“这是因为患者饮食不节,情绪失常,有的不当用药,有的不当针灸,所以,也有病人没有达到预期而死亡的。” 诏书还问道,学过几年医?曾经有哪些疗效?所治疗的病人当中,灵验的有多少人?都叫什么名字?病人是哪县哪乡人?属于什么病?发病时的症状如何?淳于意都能作出具体的回答。为什么淳于意多年之前看过的病人,还能记忆犹新呢?看看下面两个故事,就会明白。一天,淄川王发病头痛,召淳于意诊病。“太仓公,你看我这头痛,伴着身热、烦闷,一直都退不下去。”淄川王说。淳于意诊后说:“这是热邪逆侵上部、症状严重的蹶病,造成的头疼身热,使人烦闷。”接着,他问道:“最近,在生活起居上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可能导致发病的?”淄川王想了想,说:“发病前一天,我洗了次头,洗完后我就躺下睡了。”“头发没干你就睡了?”“是啊!而且很快就睡着了。”“正是这个原因使你头痛。此乃湿邪内侵,郁而化热,热阻气机,以至于气逆于上。”“那怎么办呢?”“你的病在阳明分野,当从阳明经论治。这与济北王乳母足热而烦闷的热蹶不同,济北王乳母的热蹶是饮酒大醉所得,我是刺她脚心的三个点给治好的。”“不会也给我刺脚心吧?”“不会,她的病在下,而你的病在上。不过,在针刺之前,你还是准备些冷水,用冷水敷头,先临时降降温。”“好!。”淄川王说过,就让仆人端来一盆冷水,冷敷了前额。敷毕,淳于意为他针刺足阳明,在左右足阳明经脉上,每侧选取了三个穴位,共六处,刺后不久,热就退了。“太仓公真乃神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效果?”淄川王问道。“针足阳明可泄热于外,导气于下,头痛自愈。”“仓公辛苦了。来!坐下喝口水。”淄川王吩咐仆人倒茶。“等一等,请问淄川王,有空白的帛片吗?”“要它有什么用?”“我要把给你看病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有利于以后的诊疗。”“仓公真是有心之人!案台上就有,你自管使用”淳于意取出一张帛片,记录了诊病治疗的整个过程。还有一次,齐国有一个名叫循的郎中令突然发起了急病,请淳于意前去诊治。淳于意在治疗的间隙,将他随身带来的薄竹简放到案上摊开,用笔在上面简单地记下循的个人情况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他写道:“齐郎中令循。突然昏扑,曾经经过多位医生的诊视,这些医生都认为此病是蹶症,是逆气从下向上厥起,向上逆行而进入腹胸之中,先前他们用针刺的方法为他治疗。经针刺人中等穴位,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记下这些之后,淳于意为循切脉,诊后,对他说:“你得的是涌疝,这个病会影响人的大小便。” “是啊!我已经三天没有大小便了。”循说。 “你可要小心,你的病是由房劳引起的,所以,你要避免房事,配合治疗。” “这个你也知道,真不好意思,我一定听从你的吩咐。” “那好,我给你开上火齐汤,你连服三天。” “好!” 淳于意给循饮以火齐汤,第一付饮下后,循就解出了小便,第二付饮下后又解下了大便,如此调理,三剂药就痊愈了。 循病愈后,问淳于意;“你怎么这么熟悉我的病情?” 淳于意说:“我之所以能知道你患的病,是因为我切脉时,你的脉象虽急迫,但从脉象看不出五脏患有病症。脉快是中焦、下焦热邪涌动。你的左手脉快是热邪往下流,右手脉快是热邪上涌,都没有五脏病气的反应,所以说是“涌疝”。中焦积热,所以尿是赤红色的。” 在能用针时用其针,不能针时攻其内,与众医诊病有别,这就是淳于意的绝技。至于火齐汤到底为何方剂,有人说是泻心汤,也有人说是黄连解毒汤,但至今也没有定论。由于淳于意每次诊病,都有详细的诊疗记录,典型的病历,他都能记在心里,因此,对诏书所提的问题,都能如数回答。淳于意应诏述病例、立诊籍,是有史以来已知记录病案的第一人。他的诊籍中记录了25个典型病历,死亡者达10例之多。这在西汉初期就能这样坦白不讳,其科学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淳于意的刺灸记载,只言其经脉,不讲穴位名称,这与当时还没有统一的经穴名称有关,从马王堆西汉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脉》的文献记载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参考文献第二章汉·司马迁:《史记·列传第四十五仓公传》、汉·班固:《咏史》、《汉书·刑法志第三》张载义的《针方奇谭》与《灸火烟云》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
《针方奇谭》选段第一章 虢太子昏迷不醒疑命丧 秦越人妙手回春远名扬 那还是两千三百年以前的事情,一位老人带着几个弟子周游列国,为人治病。一天,他们经过了漫长的旅程,来到一座城池的前面。“师父!你看。”一个徒弟指着前面的城墙说。“城内喧嚣,鼓乐阵阵,好象城内有什么重要的活动。”另一个徒弟接着说。 “城内传出之声,似有祭祀活动所采用的乐曲,间或有巫师舞动的声响。这城,乃虢国之都城。想必宫中出了什么事,我们快点进去看看。”师父说。 师徒几个进入城内,径直而行,到了宫门旁,看到人们正在为病死不久的虢国太子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他们找到了负责管理诸侯卿大夫子弟教育的官员—中庶子,这位中庶子爱好方术,有一定的医学素养。“太子得的是什么病,国中举行这么大的祭祀活动?”为师者问道。 “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阴阳交错而不能疏泄,猛烈地暴发在体表,造成内脏受到伤害。人体的正气不能制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能排除,因此阳脉弛缓阴脉急迫,使得他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中庶子答道。 “死了多长时间?” “鸡鸣到现在。” “收殓了吗?” “没有,太子过世还不到半天。” “太子现在何处?” “在他逝去的地方。” “请转告国君,我是渤海郡的秦越人,想拜见君王在此等待。听说太子不幸而死,我能使太子活过来。” “先生讲话未免太荒诞了吧!人死了怎么能够复生。”中庶子可不相信秦越人所说的这些话,他说:“我听说上古时,有俞跗治病不用汤药、酒液,不以针石、导引,也不用按摩与药敷,拨开患者的衣服,他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的地方。顺着五脏输穴,破皮剖肌,疏通经脉,结扎筋腱。他能触动膏肓,用手指就能疏理膈膜。他能洗涤肠胃,修炼精气,改变容颜。先生如若有俞跗那样的治疗方法,那太子就会有救。如不能那样,还不如给那刚刚会笑的婴儿说去呢!” 听了中庶子的话,秦越人开始一声不响,过了好大一会,才将头抬起来。他仰望着天空,叹道:“哎!你只知道你所说的那些方法,这就象是从竹管中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而我所用的方法,不等观形、望色、听声、切脉,就能够说出疾病所在的地方。我从外表的症状,就能推导出内在的病因,知道了内因,也就晓得了外在的表象。所以,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如果你不相信我所说的话,那你还可以去试诊一下太子,看看太子的鼻翼还有没有丝毫的扇动,听听他的耳孔内还有没有细微的声鸣。还有,你从他的大腿内侧向上探寻,直至会阴处,感觉一下那个地方还有没有些许的余温。” 中庶子本来不信秦越人,可听他说得如此笃定,便禁不住跑去太子处查看,一诊之下,果然与秦越人说得丝毫不差。 中庶子惊呆了,“这人怎么能这么神?!知道得这么清楚。”他感到有些难堪,心想,这秦越人到底是什么人? 秦越人,渤海郡郑(河北任丘)人,又名少齐,年轻的时侯在一个客栈做事。有一个姓长桑的客人到他这里留宿,秦越人觉得此人很独特,不象是平凡的人,就时时地细心款待他。长桑君也看出秦越人不是一般的人。 出入客栈十几年之后,长桑君把秦越人叫到一边,悄悄地说:“我有秘藏的方书,我年龄大了,想把它传给你,你可要好好的保留,千万不可泄露出去。”“徒儿遵命。”秦越人高兴地应道。“这是我的全部秘藏,你可要认真阅读,仔细揣摩。”说着,长桑君拿出秘方书,交给了秦越人。长桑君真是慧眼识高徒,秦越人得到诊书之后,认真研读,读懂了书中每一段每一句的意思,并且烂熟于心,很快就开始为人诊病,将所学付诸于实践,疗效甚佳。秦越人行医,有时在这个诸侯国,有时到另一个诸侯国,由于精湛的医术媲美于传说中轩辕时代的扁鹊,而被人们赞誉为神医扁鹊。晋昭公时,晋国朝内国君宗族势力疲弱,而众大夫势力强盛。众大夫之中,又以赵简子为首,独揽国家政事。不料,大夫赵简子暴病,连续五天不醒人事,大夫们惊恐万分,惟恐权利重回国君宗族而削弱了他们现有的利益。于是,他们急召秦越人入宫,来为赵简子诊疗疾病。 秦越人看过赵简子的病后出来,被家臣董安于叫住。 董安于问:“大夫的病怎么样?”秦越人答道:“血脉正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过去秦穆公就曾经得过这样的病,七天就醒了。他的病和秦穆公一样,不出三天肯定会好起来。” 过了两天半,赵简子果然醒了…… 秦越人就是这样的神人。 再说中庶子被秦越人神妙地判断惊呆后,楞了好大一会儿才,醒过神来,这才想到要做的事,他急忙到内室禀报了国君。国君对扁鹊早有所闻,听他这么一讲,急忙下床,连鞋也顾不及穿,赤着脚,一路小跑出了门。 见到秦越人,国君激动地说:“久闻先生大名,幸会!幸会!幸亏先生到来,太子可以活命了。如果先生你不来此地,那太子就没命了,只能下葬掩埋,再不可能回来了……”。国君神情恍惚,语言颠倒重复,话未说完,眼泪就一串串的流了下来,悲戚戚情不能自已。 秦越人说:“太子的病,名为尸厥,是一种假死的病症。太子实际上还没有死,他的那种表象是因为阳气陷入阴脉而阻绝脏气的缘故。阳气袭入阴脉而阻绝脏气的能治愈,如果是阴气袭入阳脉而阻绝脏气的的话,就难以保命了。像太子的这些情况,都会在五脏厥逆时突然发作。高明的医生能治愈这种病,一般的医生不了解内在的原因而产生困惑,就使病人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讲完,他转过身来,招呼几个年轻人上前,对国君说:“这是跟随我的几个徒弟。一块来为太子治病吧!” “先生,请!”中庶子带着他们随国君一起来到了太子静卧的房间。发性 秦越人坐到太子的床边,为太子诊病。弟子子豹进来后,就架起了药锅。 “子阳,你给太子刺三阳五会!”诊病的时候,秦越人令弟子子阳,用厉针砥石,针刺太子的“三阳五会”穴。子阳走到太子的床头,为太子度量好取穴的位置,刺了下去。 过不多久,太子慢慢地睁开了双眼。 “子豹,给太子温熨两胁!”越人见太子醒了过来,马上令子豹给他热熨。 子豹以八减剂加温,交替着温熨太子的两胁下,使温热的药气深入体内五分,过了一会儿,太子就坐了起来。中庶子看到太子起死回生,想到了宫门前的祭祀活动,就急忙跑出来。他到了宫门前,对参加仪式的官员嚷道:“太子醒过来了!太子醒过来了!”这些官员转而又对参加活动的群众大声叫道:“太子醒过来了!太子醒过来了!”鼓乐声、舞声、招魂的叫声和群众的嘈杂声很快平息了下来,一片静寂。不知谁突然敲起了鼓,又带动了乐声。不过这次换了个快活的曲调,场上欢腾了起来。此后,秦越人又为太子调理阴阳,太子服药20余天,病就全好了。太子病愈的消息传遍各地,人们纷纷议论,说扁鹊能使死人复活,而秦越人却说:“我哪有死而复生的本事,只不过是他本身就能活得过来,通过我的治疗,使他早点恢复健康罢了。” 秦越人为虢太子针灸用的腧穴,名曰“三阳五会”,百会穴也有一个别名叫“三阳五会”。百会位于前后正中线上,两耳尖直上之处。之所以有“三阳五会”这个异名,是因为该点为足太阳、足少阳、手少阳三条经脉所经过的地方,同时又是这三条经脉与督脉、足厥阴经相交会之处。也有人通过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涪水经脉木人来给予解读,经脉木人中,手厥阴脉经颈部侧方上头面,过耳前直上巅顶,过三阳成五会,左右相会于督。即木人最为特殊的地方则在于左右两侧的手厥阴脉直上头顶而在督脉上交会终止,其在侧头部与三条阳脉(手阳明及手阳明支、手少阳、足太阳)相切而形成了四个点交会,最后终止于督脉上的“通天”或“百会”而成为又一个交会,从而构成了“三阳五会”。 秦越人所说“三阳五会”,究竟是一个穴,还是多个穴,今人不得而知。至于八减剂,药方早已失传,也就更无人知晓了。参考文献第一章汉·司马迁:《史记·列传第四十五扁鹊传》、汉·刘向:《说苑·辨物》张载义的《针方奇谭》与《灸火烟云》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
《针方奇谭》与《灸火烟云》是《奇针妙灸皆故事》系列的两个部分。 两卷书所涉及到的故事内容主要取材于史料,重点是二十四史,也有地方志的内容;古医书中的病案也是收录的重点;有些素材来源于医书的序言与跋文;另外,一些文人的杂记、古小说、传说中关于针灸的有关事例或故事也被收罗进来。 两卷书所涉及到的历代医家达八十人之多,时间跨度从周代起,写到清代。 《针方奇谭》与《灸火烟云》用章回体的写法,每卷五十章,两卷共有一百多个针灸故事。 《针方奇谭》描写的主要是针刺方面的故事,而《灸火烟云》所叙述的则是以艾灸为主,或灸刺,或兼以火针的相关内容。 两卷书共有插图20幅,每卷10幅,由著名画家,程十发之子程多多绘制。 此两书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正式发行前,本博将从下周起陆续登出部分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