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症状低血糖”?无症状低血糖,是指患者在血糖很低,进入危险值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的感觉和症状,患者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如果抢救不及时,还可能会因为持续的低血糖,造成大脑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无症状性低血糖,我们称为沉默的杀手。在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低血糖时人体会有保护机制。在刚发生低血糖时,会先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产生头晕、心慌、大汗、手抖等作为警示信号,引起人的注意而作相应的处理,如果患者能够及时的补充糖分,让血糖得到回升,症状就会缓解,不至于出现低血糖昏迷。如果低血糖没有及时纠正,将会进一步恶化,导致脑功能障碍,出现精神意识状态的异常,严重的会意识不清甚至死亡。而无症状低血糖,正是这些症状没有发生,所以造成了漏诊和误诊,最终酿成严重的后果。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无症状性低血糖伴昏迷而不能进食者,不要喂患者任何食物和饮料,以防误入气管引起呼吸道窒息或感染,应将患者侧卧,立即送医院抢救。为什么低血糖发作时会“无症状”呢?因为高龄老人以及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所以发生低血糖时,交感神经无法兴奋产生上述警示症状,也就出现了无症状低血糖。无症状低血糖有哪些特点呢?1. 隐匿性无症状低血糖症患者没有自觉症状,也不监测血糖,故患者很难自行察觉,有症状时已经很严重。因而在没有明显典型症状时,患者往往会认为血糖是正常的,由此导致了无症状低血糖症风险的隐匿性。2. 潜行性低血糖对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有严重损害,由于无症状低血糖症的隐匿性,糖尿病患者往往难以察觉,脏器被损害也因此得不到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这样的损害一直潜行着,最终导致全身各脏器的严重不可逆损伤。哪些人容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伤、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联用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容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此外,长期服用“洛尔”药物者、长期酗酒者、胰岛素功能减退、血糖控制严格者也极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平时一定要加强血糖监测。如何预防无症状低血糖?1. 酌情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对于频发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需酌情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2. 定时、定量进食三餐: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时、定量进食三餐,两餐之间及睡前适当加餐,合理饮食,经常出现无症状低血糖的情况下,不能对血糖控制过于严格。3. 合理运动:糖尿病患者应该合理运动,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相对固定,运动强度适中,每次运动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4. 尽量避免在四肢注射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在四肢注射,以免加快胰岛素的吸收,进而引发低血糖。5. 及时就医:对于经常发生无症状低血糖的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焦虑、甚至对降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治疗。此时应该及时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发现问题,去除诱因,积极控糖,才能打好科学合理降糖的持久战。6. 加强血糖监测:倘若生活规律,药物没有调整,没有特殊情况下,低血糖发生概率较低,每周随机抽测三餐前后血糖即可。7. 及时加测血糖:如出现意外情况,如感冒、发烧、腹泻等,或者活动量明显增加,如旅游、爬山等,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加测血糖。生病时因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或合并应用一些影响降糖药代谢的药物,较易发生低血糖,应在餐前、餐后增加测血糖的频率。旅游、爬山等活动量增加,容易发生低血糖,建议在运动前减少药物或增加食物,避免发生低血糖。运动中及运动后需要监测血糖,被随身带好糖块以备急用。最后,对于老年人及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出行时别嫌麻烦别偷懒,务必随身携带血糖仪,随时监测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综上所述,老年患者容易出现无症状低血糖,许多老人认为中药安全,不会导致低血糖。实际上,许多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往往含有西药降糖成分,如中成药消渴丸就含有西药优降糖。如果对此不了解,过量服用的话,也可能出现严重低血糖。尤其对于老年、消瘦、病程长、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是如此。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定期内分泌门诊就诊调整药物,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尿里有泡沫是怎么回事?门诊上的糖尿病患者也大部分没有意识到尿里有泡沫需要就诊,所以很容易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而早期微量白蛋白期经过积极治疗还是可以逆转的,到了大量蛋白尿期就很难逆转了,因为我们一定要关注尿中是否有泡沫,如果发现有泡沫及时到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时治疗!那么下面就介绍一下蛋白尿的相关内容:尿里的泡沫就是蛋白,蛋白尿是肾损伤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引起慢性肾脏病变持续进展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一般来说,尿蛋白量越大,肾损伤就越严重。1、蛋白尿是怎样形成的?蛋白尿的形成原因与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各种病理损伤(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作用于肾脏时,会导致受损肾脏局部微循环障碍,促使肾脏组织(功能肾单位)缺血、缺氧,造成受损肾脏的炎症反应。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发生蛋白尿。简单的说就是肾脏受到损伤后肾小球滤过屏障孔径变大漏蛋白,就出现了蛋白尿,早期是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为大量蛋白尿。2、健康人会出现蛋白尿吗?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大、中分子蛋白质不会滤到原尿中,而所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又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所以尿中一般检测不到蛋白质。若肾小球滤过功能受到损伤,流经肾小球血液中的蛋白质会通过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膜漏到原尿中;若原尿中的蛋白量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终尿中的蛋白质检测就呈阳性,临床可表现为少量、中等量或大量蛋白尿。此外,肾小管病变、血液中小分子量蛋白异常增多等情况下,也可出现蛋白尿(为小分子蛋白尿,常< 2g/24h 尿)。因此,持续性的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的标志。但是,有些健康人在高热、剧烈运动、急性疾病、直立体位(常见于青春期少年)时,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尿蛋白多< 1 g/24h,多属良性过程,其发生机制不清楚。3、蛋白尿有假性的吗?蛋白尿有假性的,所谓假性蛋白尿是指临床上有一些“蛋白尿”不是真正的蛋白尿,而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尿常规检查中蛋白质一项呈阳性反应。假性蛋白尿一般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应注意鉴别:(1)尿中混入血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及月经血、白带等,常规蛋白尿定性检查均可呈阳性反应。所以 月经期或者泌尿系感染时的尿蛋白时不准确的。(2)尿液长时间放置或冷却后,可析出盐类结晶,使尿呈白色混浊,易被误认为蛋白尿;但加温或加少许醋酸后能使混浊尿转清,有助于区别。(3)尿中混入精液、前列腺液或下尿道炎症分泌物等,尿蛋白反应可呈阳性。此情况下,患者有下尿路或前列腺疾病的表现,尿沉渣可找到精子、较多扁平上皮细胞等,可作区别。(4)淋巴尿,含蛋白较少,不一定呈乳糜状。(5)有些药物如利福平、山道年等从尿中排出时,可使尿色混浊类似蛋白尿,但蛋白定性反应阴性。4、蛋白尿如何检测?尿蛋白的检测指标有定性与定量之分。正常尿里没有或仅有微量的蛋白质,尿常规检查检测不到。如果尿常规中蛋白持续阳性,说明肾脏出现了损伤。此外,剧烈运动、发热、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和药物作用等也可能引起尿蛋白阳性,需要鉴别诊断。尿常规中尿蛋白检测多属于定性检测,不能准确反映尿中蛋白质的含量。具体评估尿蛋白量的多少需要进行定量检测,主要包括:24h 尿蛋白排泄量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和任意一次尿的尿蛋白/肌酐比值。5、尿常规蛋白检测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有何区别?尿常规检验技术简单,结果快速方便,是临床最基本的检验方法之一。但是,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测定是定性检查,正常时(-),蛋白尿时以(+~++++)反映尿中蛋白质的多少,而且,尿常规中的蛋白定性检验结果易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故在反映尿蛋白量的多少方面准确性不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为定量检测,即准确收集24 小时尿液,记录总尿量,混匀尿液,计算尿蛋白含量,故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尿蛋白的情况。蛋白尿的出现,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受到损害,对尿蛋白量的准确测定,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断、评估以及对病情预后和治疗的指导。6:糖尿病肾病的分期跟尿蛋白密切相关: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主要是分为五期:第一期,是肾小球高滤过期。这一期的话是肾小球的结构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加,这一期的话肾上也没有什么病理上的改变。第二期,叫做间断的微量白蛋白尿期,这种情况,通过尿常规以及叫微量白蛋白测定的话,会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有可能会增高。第三期,叫做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期,这个时候如果做检查的话会发现,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第四期,叫做临床蛋白尿,也就是通过尿常规化验,就会发现尿蛋白。第五期,就是糖尿病肾病期。也就是显性的蛋白尿期,这种情况的话,往往患者有明显的肾功能衰竭,进入肾功能衰竭期就比较严重了。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复查尿常规尿蛋白,有条件可以住院测24小时尿蛋白,及时发现尿蛋白及时保肾治疗,三期微量白蛋白尿期治疗效果较好,耽误了时间,进入四期五期肾脏功能已无法逆转,所以糖尿病 患者尤其是病史较长的患者,一定要关注尿里的泡沫,定期门诊复查,控制好血糖,积极的保护肾功能,预防和延缓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