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去年八月去了位于美国中部,被誉为美国西进运动起点,位于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圣路易斯市的华盛顿大学,baptist医院疼痛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学习时间半年。半年时间,较为深刻的体会到了,中美医疗之间的区别。总体来讲,美国的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签约有家庭医生(PCP)。美国的病人,除了急诊,几乎所有的疾病,均先通过家庭医生初诊。家庭医生能解决的,给予解决。如果解决不了,转诊至大医院,到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处就诊。在美国的综合性大医院,没有挂号处,因为病人不可以直接挂号到大医院看病,必须经过家庭医生转诊。急诊例外,所有的慢诊病人都要预约,然后看医生。当然美国的家庭医生都是经过严格的医学教育培训,一般均为临床医学博士(MD)。这导致的好处美国的大医院井井有条,由于有充足的时间,看病比较仔细。另外,专科程度比较高。例如,在美国,做心脏介入的,几乎说接触的病人,全是心脏介入的患者。做疼痛微创治疗的,所接诊的患者,几乎均是适合做微创治疗的患者。专科医生,只看专科疾病。所以专科医生的专业技能都很高,能够提供较为优质的医疗服务。美国科室的分工比较明确。美国的综合性医院几乎均有疼痛科。美国的疼痛科侧重于影像引导下的微创介入治疗。疼痛科不进行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一般转诊给专门的物理治疗科进行。美国疼痛科的常用的技术包括,神经阻滞,脊神经后支射频,椎体成形,椎间盘微创技术,脊髓电刺激,蛛网膜下腔泵等等。与国内相比,国内的疼痛科和美国,临床业务是类似的。但会比国内多很多脊髓电刺激,蛛网膜下腔泵这些业务。疾病可以笼统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性疾病,他们往往可以通过一次性的手术或者微创,彻底解决。例如阑尾炎,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将阑尾切除,从而根治而不复发。再例如骨折,通过内固定,创造条件将断裂的骨骼重新长好,从而一次性加以治愈。但也有一部分疾病,是无法通过手术或者治疗,一次性治好的。例如糖尿病,必须长期的药物治疗。对于慢性疼痛,相当一部分,也是长期的对症治疗。对于疼痛科所治疗的疾病而言,除去一些能够一次性治愈的疾病,例如椎间孔镜将椎间盘突出物摘除后,获得治愈。但是,相当多的慢性疼痛,需要长期多次治疗。例如一些慢性腰痛,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以及长期多次的神经阻滞等。比如说,颈椎病,颈椎已经存在了退行性疾病,需要长期的多次治疗。美国慢性疼痛的治疗理念,与国内有所不同。美国的疼痛科,往往强调长期多次的治疗。患者也能认可一些长期的治疗方法,医生也有这方面的观念。国内的患者,往往欠缺长期多次治疗的理念。如果一些治疗方法,未能一次彻底治愈,或者疗效仅仅维持时间不长,往往倾向于认为治疗无效。在这一方面是存在差异的。美国医生的准入门槛比较严格。一般要成为医生,首先得读完大学本科。在本科的基础上,申请医学专业。医学专业一般四到五年。一般读完就是MD(医学博士)。在美国,本科生可以直接读博士。博士之后,进入医院,当resident(住院医生)。住院医生的时间为3到7年。住院医生一般是多科轮转。住院医生结束后,经过fellow(专科医生培训),一般3年。fellow(专科医生培训)合格之后,成为attending(主治医师)。这里与中国的区别,在美国成为主治医师之前,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和锻炼的时间,很长。美国没有副主任和主任医师。而国内的医学教育,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时间也很长,但是在实验室和理论学习的时间长,在临床实践中的时间是偏少的。第二点,美国基本上将基础研究方向和临床方向分开。在美国,临床医生,称之为MD,做基础研究,是PhD。临床医生可以和医科大学里面的基础研究教授合作,而极少有医生直接去做基础研究的。美国医生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标准。发表论文,做研究,全靠兴趣。这一点和国内区别也很大。事实上,临床医生从事基础研究,确实精力有限,也未必擅长。所产生的结果。第一,美国的临床医生,水平均很高,而且同质化水平较高。也就是只要是当上主治医师,其临床知识和技能都是合格的。所以在美国不存在,很多的病人千里迢迢的到大医院去看病的情况。在美国观察不到,病人千里迢迢的跑到纽约,芝加哥这些大城市的大医院求医。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在当地解决。第二,美国的病人对医生非常的信任。因为病人心理清楚,医生能成为主治医师,肯定是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拥有了过硬的技能。和中国有所不同,美国病人,往往是认可某个医生,而不是某个医院。也许是由于教育的原因,美国医生的临床创新能力较强。在美国,医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治疗方法。例如MILD手术,就是美国的介入放射科医生创造出来的新的手术方法。美国的医疗费用较为昂贵。例如,国内的X线引导下神经阻滞,国内费用只有数百元人民币,而美国的治疗费用,达到数千美元。但是,由于国家经济比较的发达,医保资金较为充裕。所以绝大多数的临床项目,在美国医保都给予报销。报销比例能够达到95%甚至100%。所以,虽然美国的医疗费用较高,但是医保覆盖之后,病人的花费,也不是很高。除去美国医生的高门槛,所带来的医生过硬的业务素质。美国医院的硬件设备非常的优异。我所在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疼痛医学中心,疼痛门诊有四个C型臂。美国医疗的信息化程度也很高。几乎所有的医院,病人信息,包括影像资料,病历资料都是共享的。不需要病人提着其他医院的检查单,去某家医院看病。美国的医疗的效率极高。手术,大部分都是门诊手术和日间手术。例如,膝关节置换手术,住院三天。肺栓塞抢救病人,住院三天。膝关节镜,椎间孔镜,均门诊治疗。能门诊治疗的,就给予门诊治疗。因为,把一个本可以门诊治疗的病人,收住院,会耗费很多没有意义的人力和资源。这里面最大问题是,在中国医保只支付住院病人的费用,导致在国内住院率偏高。医院床位数,普遍比美国高很多。美国的医生,是独立执业的个体,其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力,承担独立的责任。每个临床医生都会买保险。出现医疗事故,都是医生直接承担责任,与医院毫无关系。这一点和中国有很大的区别。从本质上看,医院只是提供了一个执业场所,让医生执业。医生和医院是平等的法律关系,而没有过多的依附关系。同中国一样,美国是允许多点执业的,而且多点执业非常普遍。同一个科室里面的医生,当成长为主治医师后,大家是平等的合伙人关系。这一点与国内有所相似。由于前述一些原因。例如,美国医生的入门门槛较高。一般情况每个医生,都拥有过硬的基本功。以及美国医生是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体等原因。美国的病人,一般是看医生,而不是看医院。病人就医,认的是医生,而不是医院。这一点和国内也有非常大的区别。在美国,医护人员的人权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我曾经和一个手术室护士交流。他和我谈到,他一周工作三天,每天工作12小时。我很惊讶,问他,其他四天,都休息吗?他会的是的。其他四天,可以做自己爱好的事情。可以陪家人。之所以这样,因为我所在的州的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每周不能超过40小时。超出了这个时间,要给予很高的经济报酬。对患者的人权保护也比较严格。我们外国进修学习人员,必须要经过较为严格的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PA)的学习和考核。我所在医院的门诊和科室的入口处,都有显目的,用各种不同语言写成的关于保护病人平等权的告示。当然对人权的保护,还体现在其他方方面面。如果还有什么其他差异,那可能是文化的差异。美国人情感比较外露,而中国人情感比较内敛。下图是美国医护人员的更衣柜。上面贴着自己孩子或者亲人的照片。这个场景,在中国,似乎见不到。美国人比较重视细节,且在工作中,能感受到一种用心的姿态。下图是餐厅的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当桌子打扫过之后,写着“坐位已打扫,请坐”的一面朝上。当桌子没有打扫,就餐的人吃完饭之后,将写着“请让我们为您打扫卫生”的另一面朝上。当然,美国医疗,也有不太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些疾病的就诊,需要预约较长时间。比如医疗费用较高等。但是总体来说,半年的学习过程,收获非常多。除了知识,技术,以及英语的提升。同时也有来自于美国法制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对病人权益的尊重,对法律法规的尊重,自身权利和义务等意识的强化。国外医生,对工作的敬业和热爱等等。这些影响还是很积极的。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颈肩手综合征。主要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导致上、下椎体边缘关节突骨赘形成,刺激颈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咽后壁、及食管周围软组织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症状,所以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脊柱病的简称。若颈椎仅有骨质增生和椎间隙变窄,而无神经、椎动脉等软组织受压的症状则不叫颈椎病,仅叫颈椎退行性关节炎或骨性关节炎。颈椎病是年龄较大者的常见病,40岁以上者占80%。男女之比为3:1。 由于颈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病理改变也有特点:单纯椎间盘突出者较少见,仅占5%左右;最常见的改变是骨质增生,尤其是钩椎关节骨刺形成。后者往往是造成颈神经根与椎动脉受压的主要原因。有时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并突入椎管可压迫脊髓。此外,某种程度的发育性的椎管狭窄(前后径<12~14mm),对颈椎病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发现,此种异常并不少见。在此基础上,一旦发生颈椎退行性变,即使程度较轻,也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span="">一、临床表现 根据受压部位、组织及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颈型颈椎病(肌肉韧带关节囊型) 本型最常见。 1)症状:颈项部疼痛常常是颈椎病的首发症状,病程较长者可有颈硬及异常响声。由于颈椎退变,使椎间盘纤维环、韧带、关节囊及骨膜等神经末梢受刺激而产生颈部疼痛及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疼痛多由于睡眠时头颈部的位置不当、受寒或体力活动时颈部突然扭转而诱发。故疼痛常在清晨睡眠后出现,一般呈持续性酸痛或钻痛,头颈部活动时加重。 2)体征:体检可见头向患侧倾斜,颈生理前凸变直,颈肌紧张及活动受限。患部常有明显的压痛点,如肌腱附着点、筋膜、韧带及颈椎棘突等。一般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3)X线检查显示轻度或中度颈椎退变。(2) 神经根型颈椎病 1)症状: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呈间歇性病程。突出的症状为颈部神经根性钻痛或刀割样疼痛,可由颈神经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及前臂乃至手部放射,其部位多局限于一侧的单根或少数几根的神经根分布区内。 2)体征:发作期常见病人颈部强直、活动受限、颈椎生理前凸变小,重者头部处于强迫位,最有诊断意义的是相应颈横突尖部有放射性压痛。 3)辅助检查:X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前凸变浅、消失甚至反曲,病变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骨刺形成,椎间孔变小,偶有椎体滑脱等改变。(3)颈椎病 1)症状:本型较少见,发病常呈慢性经过,但有时也可急性发作。主要症状为缓慢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走路不稳、踩棉感、发抖及肌无力等。病变的好发部位为下颈段脊髓,相当于颈5-6和颈6-7椎间隙水平,约占90%,且主要损害脊髓腹侧的正中偏某一侧。 2)体征:颈椎活动受限,颈部棘间隙、棘旁及横突尖部常有压痛点。 3)影像学检查:颈椎平片大多有颈椎病的特征性改变,CT或MRI:可清楚显示颈髓受压的情况和部位。(4)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椎动脉及椎动脉交感神经丛(椎神经)受损而产生的同一综合征。引起本综合征的最主要原因是颈椎退行性变。 1)症状 ①头痛:呈发作性出现,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乃至更长,偶尔也可为持续性痛而阵发性加剧。疼痛主要位于一侧的颈枕顶部,多呈跳痛(波动性痛)、灼痛性质,或常伴有患区酸胀等异样感觉。发作时常由颈后部开始,迅速扩至耳后及枕顶区,有时向眼眶区和鼻根部放射。有时发作时可出现眼前一阵发黑或闪光等先兆,并在疼痛剧烈时有恶心、呕吐、出汗、流涎以及心慌、胸闷、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个别病例头痛发作时可伴有面部、硬腭、舌或咽喉部的疼痛、麻木、刺痒或异物感等,因此种头痛与偏头痛的表现颇为相似,故有颈性偏头痛之称。 ②眩晕:为本综合症的最常见症状。其性质可呈旋转性,也可呈一般性眩晕。 ③耳鸣和听力减退 ④视觉症状:主要由于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其表现常为发作性视力减弱,眼睛暗点、闪光,视野缺损,偶有复视、幻视等。 ⑤其他症状:少数病人可有发作性意识障碍。另有个别病例可突发四肢麻木、无力而跌倒,但神智很清楚,并能很快爬起来继续活动。 2)体征: ①椎动脉走行投影处压痛; ②类似颈型颈椎病的体征。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常见颈椎明显增生、尤其是横突孔处;MRA可见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或变形;CT常无阳性发现。(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本型颈椎病,是颈椎发生退变而使颈部交感神经受到直接或反射性刺激所致。其症状表现极为复杂,且累及的范围也特别广泛,可包括患侧的上半部躯干、头部及上肢,即交感神经分布的所谓"上象限"区。 1)症状:常见的症状有疼痛和感觉异常、腺体分泌改变和营养障碍,以及内脏功能紊乱等,并且这些症状往往彼此搀杂发作。 2)体征:同颈型颈椎病,但常有心率增加,早搏等循环系统的体征。 3)辅助检查:ECG检查一般正常。脊柱X线检查常示颈椎或上胸椎退行性改变。(6)混合型颈椎病 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体征并存者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二、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一般不难诊断,但需要与枕神经痛、美尼尔病、锁骨下动脉逆流综合症及肩周炎鉴别。三、治疗颈椎病的治疗目前以保守疗法为主。主要措施包括:(1)镇痛液注射:根据颈椎病的不同类型,将镇痛液分别注入病变部位的硬膜外腔、钩椎关节、横突、关节囊、黄韧带、棘间韧带、项韧带以及病变肌肉;对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椎间盘突出明显者可行胶原酶溶盘术。(2)手法矫治: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对引颈试验阳性者实施轻柔、安全的手法矫治。针对病症,或按摩推拿,或旋转复位,或兼而施之。(3)理疗或器具治疗:根据需要,进行适宜的局部理疗及颈椎牵引和固定,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宜。(4)药物治疗:在整个治疗期间,配合应用舒筋活血、改善微循环及消炎止痛的中、西药物,如丹参注射液、654-2注射液静脉给药,颈复康或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口服,也可应用局部消炎涂擦剂。(5)小针刀疗法:在注射后局部无痛条件下,用针刀切碎痛性硬结,切割肥厚的黄韧带扩大椎管,切开关节囊行关节腔减压,扩大椎间孔,松解粘连的神经根。应当强调实施操作的医生必须熟悉解剖,对针刀的前端及其周围是何组织和结构必须了如指掌,确保定位准确否则将引起严重后果。
腰背痛,是人类脊柱最常见的病患。也许你现在还没开始疼痛,但很可能今后“在劫难逃”,因为一项权威的统计数据显示:八成成年人都会在生活中出现腰背痛的现象。随着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腰背痛更不是中老年人群的“专利”,很多年轻的上班族,已出现腰背酸痛、直不起腰等典型疼痛症状。那么,腰背痛的“幕后”病因到底有哪些?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本期周刊,我们邀请了疼痛领域的权威专家,为您讲解腰背痛的防治知识。——编者认识腰背痛的防与治腰背痛致病因素有哪些通俗地说来,腰背痛就是背部、腰部、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这种疼痛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放射痛。腰背痛,大多表现为隐痛、钝痛、刺痛,局部压痛或伴放射痛;患者常常活动不利、俯仰不便、不能持重、步行困难、肢倦乏力等,有的甚至出现腰部前屈,后伸,侧弯等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脊柱畸形。腰背痛的致病因素有哪些?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慢性腰背痛的发生与工作性质、职业习惯、天气等因素息息相关。具体原因有:抬举或用力搬移重物;弯腰和姿势不当的扭转;气候阴冷潮湿;久坐不动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弯腰提取重物这一动作,对脊柱后部结构椎间关节、关节囊、棘间、棘上韧带以及椎旁肌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继而导致腰背痛,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类似的危险性动作;此外,部分人群对阴冷潮湿的环境尤为敏感,一遇变天就会发作疼痛,为此还应充分做到保暖防寒、预防疼痛。腰背痛症状提示哪些疾病很多疾病在早中晚期,都会表现为腰背痛的症状。这些疾病大致有:椎体滑脱,强直性脊椎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肌劳损,腰背肌肌筋膜炎,各种原因的脊髓压迫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与此同时,一些看似与腰背毫无关联的疾病,其症状也可能包含腰背痛:比如肾炎、泌尿系结石、胆囊炎、胆囊结石、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子宫内膜炎等。有意思的是,临床上还有一些腰背痛患者,其最主要的症状并非是腰背部疼痛。最常见的是大腿内外侧疼痛患者,很多此类患者以腿痛为问诊症状,但东摸西摸就是找不到大腿哪个地方疼痛,反而在腰背有明显的压痛感。其实,这是大脑感知功能在“作祟”。由于大腿外侧皮区,小腿前内侧皮区,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皮区都是由不同的腰椎神经支配,当腰部出现问题时,支配大腿的神经出现兴奋,传达给大脑便成为腿痛。患者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多寻求有经验的医生,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对症处理。腰背痛治疗讲求个体化针对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康复,还需讲求个体化治疗方案。具体康复方式可分为三种途径:一、保暖、休息和功能锻炼。一旦腰背部疼痛发作,可在24小时后进行热敷,促进炎症消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疼痛状态。急性椎间盘脱出、挤压性骨折需要绝对休息,骨质疏松症和骨软化症患者需要部分时间休息,至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则尽可能少休息多运动。不论何种病因,患者在恢复期过后都要通过锻炼来恢复功能,此时可选择打羽毛球、网球、游泳、太极拳、瑜伽等运动,让整个躯干部的肌肉强劲起来,以此来保护腰背部不受伤害。二、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牵引治疗、氙光、低频、超声疗法或中医穴位疗法等物理疗法,可在腰背部疼痛中起到重要作用;药物疗法在急性发作期具有明显改善症状的作用。三、神经阻滞或微创介入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变或椎管狭窄患者,进行椎旁或硬膜外神经阻滞,可有效缓解疼痛。其他如射频技术,用于治疗慢性腰背痛已有40余年历史,随着医学的改进,射频技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也越来越小,安全性越来越高。女性更易腰背痛现有的调查显示,腰背痛已成为仅次于感冒的日常生活常见病。约有80%的人一生中患过腰背痛,其中10%则演变成为慢性腰背痛。相对男性而言,女性腰背痛的发病率更高一些,分析原因,这与女性特殊的生理有关。例如,青年女性月经期出现的下腰痛与女性月经周期生理变化有关;怀孕期间的腰背痛与女性妊娠期生理变化有关;哺乳期的腰背痛与哺乳特殊的体位和动作有关;中老年女性的腰背痛,与绝经期女性的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有关;至于一些妇科疾病,也会引起腰背牵涉疼痛……此外,职业女性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弯腰、久坐不动,也易诱发女性腰背肌慢性劳损、脊柱退变等,而这两种疾病正是腰背痛的主要病因。为预防腰背痛,女性朋友可遵循以下生活护理原则:起床后首先活动一下腰部;抽空做做广播操;学会放松,减少紧张;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睡硬板床;改进饮食,避免肥胖等
直播时间:2021年06月24日18:33主讲人:马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
76 岁的吴奶奶(化名)身子骨还算硬朗,没啥基础病,但 3 个月前却被带状疱疹缠上身了。 因为吴奶奶的疼痛已经超过 1 个月,属于带状疱疹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这种针刺样的疼痛,每天都会爆发 6 次左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吴奶奶的睡眠,这时她的疼痛已经达到了 vas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 8 分(最高分 10 分) 在来到新华医院疼痛科之前,吴奶奶有去其他医院的皮肤科就诊过,自己也病急乱投医采用了一些民间的土方法,但都没有效果。 到了疼痛门诊,我们给她开了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痛的药物,又进行椎旁神经阻滞术,术后完全好转,但仅两天,症状就复发了。 一周后她再次来医院就诊,告诉我们还是跟之前一样疼。于是我们决定让吴奶奶住院,给她做了行 C 型臂 X 光机引导下神经根阻滞治疗。 经过此次治疗,吴奶奶症状完全好转,但仍然是好转没几天又复发,疼痛还是没减轻。 即便这几次治疗方法呈阶梯式升级,但都没能长时间有效地缓解吴奶奶的疼痛。 于是门诊医生和吴奶奶介绍了下一步脉冲射频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提到了后续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脊髓电刺激。 吴奶奶在了解这两个方案之后,选择了后者。也因为吴奶奶的病情是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反反复复的发作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她的生活,所以最终我们决定采取终极治疗方法——脊髓电刺激。 吴奶奶入院后完善了相关检查,临时埋入了脊髓电刺激的电极,电极将疼痛区域完全覆盖,术后 vas 评分降到 0-1 分,睡眠也有了极大改善。 拔除电极后一周,吴奶奶来到了门诊随访。这时疼痛已经明显改善 70% 。我们相信后期经过口服药物调理治疗,她的疼痛程度能够进一步缓解。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跟年龄和免疫力有关系。在大部分免疫力强的年轻患者中,常常只有发病期间有疼痛,而且也较轻,随着皮疹消退愈合,疼痛也就消失了。 而在免疫力弱的老年患者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尤其高发。 研究表明,60 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中,约 65% 会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0 岁以上的患者中,这一数据高达 75%。 也就是说,上了年纪,免疫力逐渐下降,不仅带状疱疹发病率高,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概率也非常高。 同时,病情拖延的时间越久,治疗难度也会越大,所以出现带状疱疹请及时来疼痛科就诊。
【比死亡还绝望的癌痛】癌痛,就像癌症的影子,如影随形,尤其是在癌症的中后期。 调查显示,初诊的癌症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25%,晚期的癌症患者中疼痛发生率则升至60%-80%,其中1/3为重度疼痛患者。在中国,估计有一半的癌症患者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有30%的患者临终前的严重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癌痛会随着肿瘤的进展疼痛加重、多变,并出现多部位的疼痛。癌痛发生的原因60%由肿瘤因素引起的相关骨软组织、神经、内脏等部位的疼痛,由化放疗等治疗因素所引起的疼痛占20%左右。如果说生孩子是10级疼痛,癌症患者的疼痛可达12级,难以言表。 【癌痛,有什么影响?】假设患者得了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症,比如食道癌、胰腺癌、胰头癌等,至少有半年或者一年以上的时间要与疾病做斗争。但此时如果有一个恶性的、极度严重、让患者彻夜难眠的疼痛,对饮食,睡眠,精神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无法积极配合其他的治疗,可能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把人从精神到躯体完全摧垮,甚至死亡。 【癌痛,需要治疗吗?】答案是肯定的。癌痛能治,且必须要治! 中国人鼓励“忍”的文化,包括忍痛,认为对身体影响不大,往往直到忍无可忍的程度,才勉强吃点药物治疗 事实上,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 越拖延的病情,越容易导致情况的反复甚至恶化,原本通过低成本的简单方式控制住的疼痛,到后期治疗费用反而会更高。 因此,癌痛需要及早干预,及早治疗! 【如何科学治疗癌痛?】评估癌痛是治疗癌痛的关键,根据“三阶梯止痛阶梯”原则,80%左右的患者可以有效的控制疼痛。 目前,全球公认的癌痛治疗三阶梯: 1、 轻度疼痛:可选用非阿片药物(NSAID) 2、 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 3、 重度疼痛:首选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推荐使用鞘内药物灌注疗法。 【医生,我还有其他问题:】止痛药物,会“成瘾”吗? 我的疼痛情况,适合哪一阶梯的止痛药物呢? 吃了药,好像还是痛,还有其他办法吗? 一吃药,大便就拉不出来,有没有好点的办法? 晚上睡觉会被突然痛醒,药刚吃好,痛就好多了,有没有办法可以一下子控制疼痛的? ………… 【新华医院肿瘤中心癌痛门诊,开诊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是上海市疼痛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理痛中心,于2010年开始疼痛诊疗工作,年门诊量近2.1万次 疼痛科,是临床一级诊疗学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神经阻滞、微创介入、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是现代医学进步的智慧结晶。通过镇痛、治痛、防痛三位一体的整体方案解决了临床的疑难病痛。 疼痛科主要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脊柱内镜技术及其他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头、颈、肩、腰、腿痛等疾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手术后疼痛综合征、幻肢痛、丛集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癌痛。尤其是近年来,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脊柱内镜手术治疗重度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脱垂,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 【门诊时间】癌痛门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22号楼癌痛中心一楼3号诊室) 疼痛门诊时间: 普通门诊: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周三、周四上午 特需门诊:周三下午 联系方式:021-25078707、021-25078714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665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综合门诊楼6楼
认识癌痛近些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在全球不断上升,肿瘤所导致的疼痛,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一大难题。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却又最难控制的症状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新发癌症患者,60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50%的患者有癌性疼痛症状,70%的晚期癌症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在疼痛患者中,因各种原因使50%~80%的疼痛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当前,中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数约180万,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达到140万。研究表明,中国癌性疼痛病人发病率高达50%左右,疼痛的原因以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占第1位约占80%,同时治疗肿瘤也可引起疼痛,发生率占10%左右。 疼痛医学,给疼痛划分了不同的等级:0到10分。0分是无痛,3分以内是轻度疼痛,4-6分是中度疼痛,7分以上就是重度疼痛了。分娩痛可达到8分,而晚期癌痛,却可以达到10分,并且病人一直处于持续不断的10分疼痛中。 癌痛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产生存在“失眠→疲乏→疼痛→失眠”这样的恶性循环,还会伴随着精神折磨,产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更有甚者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面对癌痛,我们应该做什么?癌性疼痛药物治疗的“三阶梯疗法”: ①第一阶梯——非阿片类镇痛药:用于轻度癌性疼痛患者,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可酌情应用辅助药物。 ②第二阶梯——弱阿片类镇痛药:用于当非阿片类镇痛药不能满意止痛时或中度癌性疼痛患者,主要药物有可待因,一般建议与第一阶梯药物合用,因为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第一阶梯药物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第二阶梯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二者合用可增强镇痛效果。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辅助药。 ③第三阶梯——强阿片类镇痛药:用于治疗中度或重度癌性疼痛,当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药物疗效差时使用,主要药物为吗啡,也可酌情应用辅助药物。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IDDS)近期,有一种新的镇痛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就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是国外镇痛领域的领先技术,通过微创手术,把智能药物输注泵植入在患者腹部皮下,通过导管直接输注吗啡到蛛网膜下腔,利用体外程序控制系统随时调节输注速度,最终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目的。 使用这种新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吗啡的用量,使用口服量的1/300即可达到相同的镇痛效果,同时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将大大减少。术后病人愈合快,不影响正常生活,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疼痛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更重要的是可对机体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带来各种并发症,有些严重的并发症是致命的,如心肌梗死、高血压、脑出血等。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疼痛刺激可引起患者体内激素和活性物质的释放增加,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对于冠心病患者,可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对心脏功能低下的患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胸腹部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可造成患者呼吸系统的通气功能下降,使患者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长时间的呼吸做功增加可导致呼吸功能衰竭。3.对机体免疫机制的影响:由于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淋巴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和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等免疫系统的改变,使患者对病菌的抵抗力减弱,受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肿瘤患者因体内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下降和数量减少等免疫改变,可导致肿瘤转移或复发。4.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对肌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心血管、脑血管异常的患者,有导致脑血栓或心血管意外的可能。5.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疼痛可引起体内多种激素的释放,导致高血糖、蛋白质和脂质分解代谢增强,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内源性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可使外周伤害感受神经末梢更加敏感,使患者处于儿茶酚胺释放痛的不良循环状态中。疼痛刺激还可以使患者出现恐惧感、失眠、焦虑等心理上的改变,严重影响其和他人的正常交往。所以,有效地治疗疼痛,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王妈妈最近没睡几个好觉,因为前几天到医院体检,照了X线发现自己的腰部长了骨刺,正好前段时间一直有腰痛,这下王妈妈可发愁了,肉里长了骨刺,以后岂不是要瘫了?真是愁人!这可怎么办?该到哪里看?其实,骨刺在人群中是非常常见的。随着年龄的增生,关节的软骨逐渐退化,细胞的弹性减小,骨关节在不知不觉中被磨损,尤其是活动量大的颈、腰、膝关节、足跟,损伤的关节软骨在没有血管供给营养时,就很难修复。这时在关节软骨的周围血液循环比较旺盛,就会出现代偿性软骨增长。因有时其增生形成状象口唇或象鸟嘴等,故叫做唇状突起或骨赘。骨赘的组织学检查,完全为正常组织无任何病理改变,所以称之为老年性退行性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病。此即为骨质增生的前身,时间久了,增生的软骨又被钙化,这就是骨质增生,也叫骨刺事实上,生了骨刺并不可怕,因为骨刺不见得一定会产生症状,要看是否有压迫到神经根或是脊椎,如果没有的话就不会有什么让人不适的症状产生。相反的,如果骨刺刚好压迫到附近的神经根或是压迫到脊椎,就可能会有身体僵硬不能灵活弯身、疼痛、红肿、麻痹、关节变形、肌肉无力等症状。 人体脊椎在长时间反复使用下很容易发生退化情形,由于年纪的关系,中老年人较一般年轻人容易长骨刺。不过,随着生活工作型态改变,像一些必须久坐、久站, 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姿势或是姿势不正确及反复使用某个关节的工作族群,如家庭主妇、老师、金融工作者、计算机族、工厂作业员等等,都可能因为过度使用及使用不 当,造成关节部位的骨骼与软组织过度磨损。因此,骨刺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可能发生。 人体的关节活动久了也容易发生病变。骨疣一般好发于活动较频仍的关节,由于这些关节长时间反复使用,因此很容易发生磨损与退化的现象。而身体容易诱发骨刺生长的地方包括颈椎、腰椎、膝关节、脚跟,另外,手指跟手肘也是骨刺容易发生的部位。 骨疣会引起跟骨痛、颈胸腰椎狭窄症、退化性膝关节炎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生活上的不适,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轻微的并发症状,可以休息、药物或是遵循复健师的建议,做一些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现在医学早就认识到,骨刺本身并不可怕,导致的局部炎症才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只要消除了局部的炎症,就算骨刺很大,也不至于引起严重疼痛、和功能受限。所以,很多膝关节、肩关节等骨刺,在新华医院疼痛科可以进行骨刺周围的神经阻滞治疗,消除局部炎症,修复神经,减少骨刺的进一步增生,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之一。同时辅以营养关节、润滑关节的药物,多数能够减缓骨刺的生长,消除疼痛和改善功能。骨刺的认识误区 错误认识1: 关节肿痛是骨刺“刺扎”引起的 一些人望文生义,以为骨刺是骨端如铁钉、竹刺样物深深地扎入组织,这是错误的。只有当骨质增生长期刺激,在骨刺周围产生了无菌性炎症,才会引起疼痛等症状。 错误认识2: 骨刺越大关节肿痛越厉害 临床上常可看到有些患者双膝都长了骨刺,一侧骨刺很大,疼痛却很轻,甚至毫无疼痛;另一侧骨刺虽小,却疼得厉害。这是因为大骨刺并没有在骨刺周围引发无菌性炎症,而小骨刺却引发了。所以骨刺的大小与疼痛的程度并无直接关系。 错误认识3: 多锻炼就不长骨刺 这种认识只讲对了一半。有实验表明,长期超负荷运动或劳作,不仅可加重关节面的磨损,而且还对关节产生高应力,刺激骨的再塑形,促使骨刺形成和软骨下骨硬化加快,加重软骨的退变。而另一方面,适当、正确的运动和劳动方式却可以预防或治疗骨性关节炎。因此,运动和劳动是一把双刃剑。 错误认识4: 特效药能消除骨刺 骨刺成分和正常骨组织一样,有些吹嘘能溶解或除掉骨刺的所谓特效药,纯属子虚乌有。骨刺虽无法消除,但炎症却是可以消退的。只要消除了炎症,也就解除了疼痛。因此,治疗骨质增生的关键不是消除骨刺,是在于是否“永久”消除由于骨刺引起的炎症。 错误认识5: 手术治疗胜过保守治疗 手术虽可切除骨刺,但应仅限于极少数压迫神经、血管、脊髓,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刺。因为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外伤,对一些病人会造成无菌性炎症,甚至刺激骨质增生得更快。高达40%的病人,在15年之后会复发骨刺。所以,手术切除并不一定能断根.在目前的医疗水平条件下,除了手术,其他任何药物和方法都不能除掉已经生成的骨刺,因此,病人切莫过分相信广告宣传。还要说明一点,并不是所有骨刺都需要手术切除,只有当骨刺压迫神经、血管而引起功能障碍时,才考虑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