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是抑制免疫、减轻肾小球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肾功能衰竭。在病变活跃期治疗更关键,主要是激素加细胞毒药物治疗。你现在已达尿毒症阶段,透析是最好的选择,但要综合治疗,在排除毒物的同时,还要抗贫血、抗凝、保持血压稳定等。 但要特别注意,有些情况会加重肾功能损害,或使肾功能快速恶化,如感冒、腹泻、发热、呕吐、服用不当药物、避免劳累、避免日晒、清淡饮食等。如果病情稳定可做肾移植,要早做准备,等待肾源的时间会很长的。
麻醉科是以医疗、教学、研科于一体的二级学科、临床一级科室。承担神经外科、胸外科、骨科、普外科、乳腺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肛肠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多个手术科室的临床麻醉和手术室外麻醉、麻醉后监护和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 人员配置方面,科室现有工作人员 10名(含手术室护士),其中,主治医师 1名,住院医师1名,助理医师1名。科内医师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手术室设有3个手术间,麻醉科配置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多功能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心电除颤仪、呼吸机、微量输注泵、有创血血流动力学监护仪等仪器设备。手术室还配备了包括腹腔镜、手术显微镜、输尿管镜、前列腺电切仪、 C 臂 X 光机、进口全自动手术床在内的多种先进手术器械,每年完成临床麻醉 2000 多台次。 目前已开展的手术麻醉包括有:神经外科、胸外科、骨科、普外科、乳腺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肛肠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检查等。全麻比例30%。开展的常规麻醉技术包括气管内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气管内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神经阻滞麻醉(颈丛、臂丛及连续臂丛)、控制性降压、有创性静脉压监测、麻醉气体监测、血糖监测,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等。临床麻醉:已超过2000人次/年,其中手术麻醉近1200人次/年,无人流200多人次/年,无痛胃肠镜100人次/年,术后镇痛500人次/年,急救复苏:100例/年。 教学方面,麻醉科常年承担各级基层单位麻醉医师的进修培训任务。科内每周一次病案讨论,每月一次业务学习。 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麻醉科全体医务人员将一如既往,众志成城,将以更热忱的态度和更优质的服务,服务于广大病患者。
麻醉药物主要是通过麻醉你的神经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至于副作用是否存在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如果是采用的局麻药物,因为没有进去血管没有进去脑循环,对身体各方面的影响都较小,如果是全身麻醉药,因为进入了血液循环,对大脑神经也产生了作用,可能对记忆方面的能力有些影响,一般在做完手术后会因为麻醉药物的原因引起头晕头痛,但是过几天等麻醉药物代谢掉后这些症状会自行消失的。
麻醉往事(上) 要开刀,必麻醉!今天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150多年前,医学界对手术疼痛的控制却一筹莫展。19世纪40年代,美国波士顿的一群年轻牙医,开创性地为人类找到了止痛良方,全身麻醉自此出现。在对付疼痛这一恶魔时,人类走过太长的夜路。有趣的是,在麻醉发展的道路上,也写满了医学家的争名斗利。 “疾病是死亡先锋,它引导你严肃思考并反省一生所为。人之一生充满悲伤苦痛,大多时候苦痛是短暂的,但也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很难想像,这段哲思妙语是说给要开刀的病人。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圣托马斯医院手术室外,牧师要对每位即将走向手术台的病人进行如此一番布道式的疼痛宣教。彼时的外科教科书,很少谈论解除疼痛的方法,没人关心病人是否舒适。疼痛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宗教苦难。 手术?毋宁死 被伍尔芙尊称为“英国小说之母”的范尼·伯尼(Fanny Burney,1776~1828),曾描述过她恐怖的手术经历。1811年9月30日,拿破仑首席军医多米尼克·拉莱(Dominique J. Larrey,1766~1842)为她实施了乳腺癌切除术。伯尼事后记录到: “我上了手术床,一块丝质的手帕放在我的脸上。七名医护人员围住了我,透过手帕,我看见闪闪发光的钢刀。接着是一阵寂静……当恐怖的钢刀刺入乳房,我无法控制地开始哭泣。我大声尖叫,并持续了整个手术过程,那简直是一种酷刑。 小说家Fanny Burney 虽然痛苦,但这是一次成功的手术——她多活了29年,但记忆里增加了一份残酷——任何能唤起起这次手术的事,都让她不寒而栗。 那个年代,忍受疾病折磨还是选择手术治疗,成为一种艰难选择。有不少病人选择了轻生,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痛苦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如选择了结。 在真正让人无痛的技术发明前,手术当然还是要照做不误。古埃及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截肢和睾丸切除术。若病人难以忍受苦痛,五花大绑按倒在手术台上就是,完全无视其嚎叫疼痛的惨状。 西亚古国阿西利亚还曾用压迫颈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实施包皮环切术。罗马时代的名医迪奥斯科理斯(Pedanius Dioscorides),编纂过一本在药理学保持权威达1500年之久的著作。这本名为《药物论》(Materia Medica)的书中描述,曼陀罗花和白酒能产生麻醉作用。放血把人弄晕、用木棍将人打晕等方式,也都曾是手术前的准备方法。 中国的古人也涉足这一领域。据《三国志·华佗列传》载,华佗曾发明“麻沸散”,以此麻醉病人进行腹腔手术。公元652年和1596年,孙思邈和李时珍分别在《备急千金药方》和《本草纲目》中介绍过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赵学敏在其著作《串雅内编》中介绍过一种开刀药方,便由草乌、川乌、天南星等组成。 19世纪,催眠术在欧洲渐趋走红。鼓吹者声称,催眠术是一种“生物磁力”,能解除术中疼痛。手术时,先将病人催眠,助手还要一直盯着病人的眼睛,以吸引其注意力。然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下设的委员会,证实催眠术能解痛完全是骗局。这个委员会,包含了几位响当当的人物,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拉瓦锡和断头台发明者盖勒庭(Joseph Ignace Guillotin,1738~1814)。 让人笑的气 麻醉技术发端,采用的是吸入这种方式,可说是一个历史上的偶然。 18世纪,化学家们认识到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当时,环境卫生糟糕,人群疾病频发。针对“纯净空气”的研究应运而生,来改善身体健康。气体吸入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时尚养生疗法,英国布里斯托也出现了首个空气SPA疗养院。呼与吸是肺的功能,吸能汲取自然精华,纳入充备氧气,满足机体所需;呼则排除机体垢污,释放二氧化碳和毒物。 1772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1733~1804)与布莱克(Joseph Black,1728~1799)制成了氧化亚氮。它的昵称是“笑气”,最初却被认为能传播瘟疫。英国年轻的化学家汉弗莱·戴维(Humphry Davy,1778~1829),不顾专家意见,年仅20岁就发现这种气体不但能缓解疼痛,还能让人欣快并且笑出声来。 戴维 戴维亲自体验过笑气后,这样写道: “我并非在可喜的梦幻中,却为狂喜所支配;我的胸膛并未燃烧可耻的烈火,两颊却泛起玫瑰红色。我的双眸充涨闪耀的光辉,我的嘴唇喃喃自语,我的四肢不知所措,好像有新生的力量附上了我的身体。” 这一研究成果被写进《化学和哲学研究》(Chemical and Philosophical)后,很快惊爆整个欧洲。笑气的诞生意味着手术再也不是撕心裂肺的哭喊,病人将微笑着接受手术。 遗憾的是,笑气效果虽好,但戴维手下没有学生继续这一研究。 因此,第一位试图用吸入气体方法进行手术止痛的专业人士,不是汉弗莱·戴维,而是英国外科医生亨利·西克曼。遗憾的是,他选择了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只有在很高浓度下才有麻醉效果。他对二氧化碳的研究孜孜不倦,并将研究结果邮递给一位同行,但并未得到认可。 麻醉研究踽踽前行。笑气沦为上流舞会的“摇头丸”,它让贵族的笑容显得更灿烂;它成为邮轮远航途中的助兴节目,像杂耍般为观众带来谜一样的体验。一位年轻的美国富商,甚至打起靠笑气发财的主意——他就是左轮手枪的发明者塞莫尔·柯尔特(Samuel Colt,1814~1862)。 此人从化学家那学到制造笑气的技术后,在19世纪30年代沿北美东海岸常年推销笑气,这项获利丰厚的事业,也让他终于有资本申请了左轮手枪专利。 麻醉往事(中) 一洋之隔的美国,也开始了麻醉探索。1844年10月10日晚,哈佛大学一间教室里,正在进行笑气公开演示。演示者是一位业余化学家,名叫考尔顿。他曾在纽约学过两年医学,期间掌握了制取笑气的技术。随后,便自称教授,游走四处演示笑气。演示者无意,观看者有心。牙医霍勒斯·威尔士(Horace Wells,1815~1848)看到笑气的神奇效果后,第二天就邀请考尔顿用笑气辅助拔除自己的一颗坏牙。令威尔士惊讶的是,只感到一点疼痛,他马上意识到笑气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药物。早年他曾用催眠术给病人拔牙,也参加过考尔顿的讲座,现在终于悟到了这是一种麻醉的好方法,于是马上从考尔顿处学会了笑气的制作方法,将其用于拔牙手术。 随着经验积累,威尔士向哈佛大学申请公开演示笑气麻醉,以推广他的成果。原本的计划是要演示更为疼痛的截肢术,病人却临时退缩。此时,一位医学系学生自告奋勇愿意做笑气的实验品。不幸是手术将近尾声时这名同学浑身扭动,极不配合。现场观众开始口哨与讥讽,认为威尔士笑气麻醉完全是胡扯。威尔士备受打击,从此再也不公开演示他的笑气麻醉方法。 查阅史料可以发现,威尔士的首次表演其实并不算彻底失败,是现场观众的讥讽摧垮了他。当时,整个手术非常平稳,快结束时病人才有响动。有人认为那只是一声呻吟,有人宣称那是撕心裂肺的喊叫。术后,病人自己则说没感受到疼痛,也不记得出声。 嘲笑他的人群中,有一位威廉·莫顿(William Morton,1819~1868)见证了整个过程。两年后,是这个人完成史上首次成功麻醉表演。 莫顿可说是威尔士的学生,也是一名牙医。在威尔士表演失败后,他考虑应该用更好的麻醉药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威尔士的窘境。他无疑是幸运的,在医科学校就读时与化学教授查尔斯·杰克逊相交甚好。莫顿向杰克逊描述了自己的想法,后者建议使用乙醚,因为他自己曾在实验室吸入过它,发现竟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乙醚是种易挥发的液体。早在1275年,就被西班牙人拉里斯(Raymundus Lullius,1232~1315)发现了。1540年,普鲁士人科达斯(Valerius Cordus,1515~1544)发明了乙醚的合成方法。大约同一时期,瑞士一位医生发现乙醚具有催眠的作用。 莫顿得到乙醚后,先在宠物和自己身上进行实验。1846年9月30日,他终于成功应用乙醚为病人拔除了坏牙。手术告捷引起了麻省总医院外科医生亨利·比奇洛的注意。在目睹整个过程后,他决定为莫顿安排一次公开演示。半个月后的10月16日,麻省总院一间圆形阶梯教室内,很多高年资医生聚集在这里,欲探究乙醚麻醉的神奇功效是否可信。68岁的外科主任约翰·沃伦亲自主刀,切除一名20岁病人的名颈部血管瘤。莫顿则在一旁手持乙醚方便病人吸入。手术结束时,病人开心说道:“尽管我知道在做手术,但一点都不疼。”这无疑宣示了乙醚麻醉获得成功,一名在场医生按捺不住激动,现学现卖,第二天就应用乙醚麻醉完成了一台上肢肿块切除的手术。 作为莫顿最早的支持者和资助者,外科医生比奇洛在场见证了他的成功。若无比奇洛的穿针引线,莫顿是否能演示乙醚麻醉还是未知数。几个月后,比奇洛撰文详细记述了乙醚麻醉的历史性场面。 关于乙醚的首次应用,不得不提另一位医生威廉森·朗(Crawford Williamson Long,1815~1878)。虽说大多麻醉教科书和医学史家公认莫顿为现代全身麻醉鼻祖,而实际上,莫顿公开表演前4年,威廉森·朗就展示过了乙醚麻醉。1842年3月30日,他在乙醚麻醉下成功摘除患者颈部的两个肿瘤。更于此前一年间便将乙醚用于小手术。遗憾的是,直到1848年他才将这些结果公布与众,发表在《南方医学与手术杂志》(Southern Medical and Surgical),与“现代医学全麻第一人”的称号亦失之交臂。 有趣的是,美国现已将每年3月30日定为医师节。这一天,正是为了纪念威廉森·朗完成的第一例全麻。在医师节这天,人们常会给自己的医生送上一支红色康乃馨,道一声亲切的“谢谢你”,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尊重与感谢。 麻醉往事(下) 明争暗斗 乙醚麻醉的出现,如利剑般铲除了疼痛这个恶魔。莫顿公开演示乙醚麻醉时仅27岁,其他人取得发现的年龄分别是:戴维 22岁,威尔士 29岁,朗 27岁,考尔顿 30岁。最老的杰克逊,也仅有41岁。几个小年轻,成为了现代全麻的先驱人物,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天才,他们不过是普通人。但冒险与实践精神贯穿了全身麻醉这段历史的始终。真正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没有哪段医学历史事件像现全身麻醉的发明一样,如此传奇讽刺、争议纷纷,这些人的后半生纠缠在谁才是麻醉的真正发明者的纷争吵嚷上,演出一幕幕闹剧乃至悲剧。 莫顿10月16日下午英雄般的演示过后,杰克逊坐不住了。他跑出来坚称是自己发现了乙醚的麻醉特性。同样,威尔士则宣称,他最先将笑气用作止痛药,是他启发了莫顿和杰克逊。实际上在1845年,这三个人曾在不同场合碰面沟通,聊起过笑气、乙醚的麻醉特性。但表面上,谁都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成名后的莫顿,想到的是乙醚麻醉的广阔钱景。他拒绝公开乙醚的化学特性,故意添加香料和染料,让别人分辨不清其性质。甚至恬不知耻的说,全身麻醉是他独立研究的结果,与威尔士毫无关系。事实上,正是威尔士的失败,为莫顿的成功做了铺垫。当报纸大幅报道莫顿时,杰克逊提出和莫顿共享麻醉专利,美国境内10%的麻醉收益归其所有。专利争夺一度闹到法庭,延续了十数年之久。1862年,纽约州法院裁定,乙醚麻醉仅算是发现而非发明,没有资格申请专利保护。而旷日持久的争论官司,却让莫顿精神疲惫、一贫如洗。 1868年,杰克逊请人撰写文章,指明自己是乙醚麻醉发现者。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后,莫顿气急败坏,决定前往纽约与主编理论。按照历史学家描绘,7月6日一大早,他便赶乘火车,透过车窗与夫人互道珍重。火车响起了汽笛声,最后驶离站台。 不知莫顿是否想到,此一去,竟是与波士顿这个城市的永生告别。这年的纽约暑热难耐,他的风湿性关节炎更是加重。当莫顿夫人接到电报到来时,方知丈夫早已病重多时,于是匆匆奔去照顾。7月15日,莫顿非常坚决的要求出门,然后疯也似地驾着马车,狂奔在第五大道。随后,他把马车驶入中央公园,跳下车,一头扎进湖水里。等莫顿夫人将他拉起,倚靠在一棵树下时,莫顿已逐渐意识消失。次日,《纽约导报》报道:一位来自波士顿的男士,昨天在第110街与第六大道交界处昏迷,送往圣卢克医院途中死亡。此后一天,这家报纸补充说明道:“纽约昨日因中暑死亡的人士中包括威廉·莫顿,他将麻醉引入手术,对缓解人类手术疼痛贡献巨大。” 威尔士的故事也十分悲情。他成功用笑气进行过拔牙术,公开表演时却一塌糊涂。围观医生们的嘲笑,让他的医学声誉大受影响。自信心受损后,他远离牙医行业,成为旅行推销员,出售家用小玩意。莫顿成功后,曾联系已身在巴黎的威尔士,许可他在法国进行乙醚麻醉,于是欧洲大陆出现了一名“麻醉推销员”。1847年3月,英国伦敦医学院实施了首例乙醚麻醉下的手术,随后短短数月间,这项技术在欧洲各国风行起来。 乙醚有刺激性气味,还容易燃烧,这些不利特点促使研究者寻找更好的药物,在这个背景下,新型麻醉药氯仿出现了。1848年初,威尔士也迷上了氯仿。他不眠不休地试验氯仿,几近疯狂,终于有一天走火入魔:吸入氯仿后神智不清的走上街头,把腐蚀性的硫酸泼洒到妓女身上。随后被警察投入监狱。清醒过后,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谬,陷入极度沮丧。1月24日,他割断了股动脉,吸着氯仿,以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荒诞一生。令人唏嘘的是,他自杀前不久,法国科学院将已将他列为麻醉的发明者。 谁是No 1? 全身麻醉的出现,是波士顿医生们集体合力的结果,意想不到的是人人都想争头功。威尔士是个心思敏感、不能容忍错误的人。或许,他做出了正确的发现,却不是正确的发现者。莫顿进取心强烈、精明大胆、自私贪婪,虽被公认为现代全麻第一人,但性格造就了他的悲剧人生。杰克逊博学多才,研究过地理,申请过火棉和电报机的专利,与莫顿的麻醉专利之争最终让他精神错乱,7年后死于波士顿一所精神病院。现在,世界各地的麻醉纪念碑多为莫顿、威尔士和朗医生而立。杰克逊当年进行乙醚吸入试验时,所坐的椅子则贴有这样的标签:1842年2月,在这把椅子上,杰克逊医生发现了乙醚麻醉。莫顿乙醚公开演示22年后,在波士顿市政府资助下艺术家汤姆斯·李(Thomas Lee)建造了一座乙醚纪念碑,是一块无字碑,至今仍树立在波士顿人民公园里,用以纪念那些为现代麻醉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尘归尘,土归土。麻醉发现者的纷争,早已成为往事。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人早已不用担心手术的疼痛问题,麻醉的出现犹如一道光,祛除了疼痛,造福了人来。透过150余年的光阴,回望全身麻醉发现那几年,我们可以如此判断:从发明优先权角度看,朗医生最早开始乙醚麻醉,他应该是发现者;但朗对乙醚的研究缺乏热情,转而用一些无效药物进行麻醉试验,并非乙醚的坚定推行者;若就吸入麻醉这一想法的提出者而言,应算是威尔士;但在医学史家眼中,莫顿是第一个将吸入麻醉带给世人的,他切实推动了麻醉的医学实践,被公认为全身麻醉第一人。 用莫顿墓碑上的碑文作为结尾吧:威廉·莫顿,吸入麻醉发现者。他让外科手术疼痛,得以预防和消除。此前,外科手术极度痛苦,此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早期阶段 (1960年以前) 探讨不同阶段的麻醉死亡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今的麻醉安危。早于1944年Gillespie已注意分清麻醉与其他原因的死亡,其麻醉死亡率为1:1,000。Ehrenhaft等(1951)报道10年中7,100例次麻醉,发生心搏骤停有25例,发生率为3.5:10,000。Beecher和Todd(1954)在599、548麻醉中,麻醉死亡率为1:2,427。 1960年-1980年期间 1960年Schapira等报道主要因麻醉的死亡率高达1:232。Philip等分析1,024例术后死亡,其中主要因麻醉死亡估计为1:7,692次手术。 Dripps等(1961)报道麻醉死亡率为1:852,其中全麻为1:1,536,蛛网膜下腔阻滞为1:1,560,而16,000例ASAI级中无1例发生死亡。 Harrison于1968年报道麻醉死亡率为1:3,068,接着又统计分析报道于1978年,麻醉死亡率下降为1:4,537。 Hovi-Viander(1980)统计芬兰100所医院资料,麻醉死亡率为1:5,059。 Turnbull等分析温哥屋总医院48h内195,232例麻醉病人,麻醉死亡率为1:5,138。 纵观1954年以来的有关文献,直到1980年,麻醉死亡率有大降的趋势。 现阶段(1980后年) Keenan和Boyan(1985)统计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附属医院15年来163,240例次麻醉中,术中因麻醉致心搏骤停者有27例(发生率1.7:10,000)死亡14例,麻醉死亡率为0.9:10,000。 Buck等(1987)报道英国3个地区12个月的资料,在50万例次手术中,总的死亡率为0.7%,主要因麻醉而死亡为1:186,056。 根据法国卫生部的资料,自1978年至1982年,统计460所公立私立医院的198,103次麻醉中,麻醉死亡率为1:13,207。 总之,从1980年以来,有关麻醉的死亡率报道不一,但大部分的统计资料表明现阶段的麻醉死亡率为1:10,000,并有下降的趋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分析上海市11所医院自1984至1988年5年中,手术麻醉期间心搏骤停者有38例,发生率为1:3,000-4,000,复苏成功率55%,死亡15例(39%),经统计死亡数为1-1.5:10,000,比一般文献报道略高。 麻醉相关死亡率 1999年美国医学机构(Institute of Medicine,IOM)下属卫生保健质量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近年来麻醉安全得到了显著改善,已证实的麻醉死亡率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万分之二下降到二十世纪末的二十万至三十万分之一,而且这一数据也不能反映为一定与麻醉相关,理由如下:①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经常是很难确定的,很多情况下难以肯定是否一定与麻醉或术中管理有关;②真正手术室中死亡的情况非常少见,而病情很差或很不稳定的病人一般都会转到ICU进行进一步的监护、治疗,如果这类病人在CIU死亡,人们就不太会把死因归咎于麻醉医生所负责的麻醉和术中管理了;③病情极差患者或接受复杂的大型手术者,手术后发生并发症或死亡,可能多由其患者本身的生理或病理状况所致,而较少归咎于术中麻醉医生的管理能力。所以说,很难准确判断麻醉对手术病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但是这不影响近年来麻醉安全性得到明显提高的事实论断。 手术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心脏的不良事件如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充血性心衰和心律失常,均可导致麻醉时或麻醉后的早期患者死亡,围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和轻度体温下降可增加发病率。一些直接由麻醉引起的意外情况如低氧血症、气管导管误入食管或无法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等的发生率都很低,而这些意外情况的发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设备的技术性故障或监测不足所致(见表1)。 Fasting等分析了1996年至2000年的5年期间83844例麻醉,发现死亡率低于二十万之一,这样低的死亡率,就很难分析麻醉严重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因素,也就难以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是多因素、进展性的,单一因素逐步加重亦会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这些因素一般是一些严重但又不至于致命的问题。为解决前述的分析难题,大家开始转而分析麻醉期间相对多见的严重但非致命性问题(由高年资麻醉医生确认),这些问题可能会进展为不良事件,或者可直接引起严重不良事件,也可能根本不会对病人的预后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差一点就出问题(near misses)”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防治性策略的着眼点。在航空、核能源和其他一些高危工业领域,这种“差一点就出问题”分析方法已被证实可有助于分析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其在医学领域尤其是麻醉这类低死亡率领域的应用前景亦很被看好。
工作的范畴 确保病人在无痛与安全的条件下顺利地接受手术治疗,是麻醉临床的基本任务,但这还只是现代麻醉学科的部分工作内容。麻醉工作还包括麻醉前后的准备和处理,危重病人的监测治疗,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方面的工作。工作范围从手术室扩展到病室、门诊、急诊室等场所,从临床医疗到教学、科学研究。随着工作范围的日益扩大,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1、临床麻醉工作 为了做好临床麻醉工作,必须掌握麻醉基础理论和熟练地应用各种麻醉技术操作,还要熟悉各种病情手术的特点。在施行每一例麻醉时,必须进行以下具体工作。 a、麻醉前准备工作 主要是了解病情,作出正确估计,结合病情确定麻醉方案,选择最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充分估计麻醉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预防措施,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处理的方案。 b、麻醉期间工作 按麻醉操作规程作好麻醉,以取得最好的麻醉效果,使病人在无痛、安静、无记忆、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同时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尽量满足某些手术的特殊要求(如肌肉松弛、低温、低血压等)。做好手术麻醉过程的监测工作,包括循环、呼吸、水电解质、体温等功能的连续监测,并写好麻醉记录。根据麻醉过程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处理,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进行呼吸管理等。 c、麻醉后工作 麻醉后将病人送回病房(或麻醉恢复室),做好交接班。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手术,做好麻醉后的各种处理,包括对病人的连续监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处理意外,协助临床科对并发症进行治疗,使病人早日痊愈。做好麻醉后随访和总结的记录。 2、麻醉恢复室和加强监测治疗室工作 随着危重疑难病人施行复杂麻醉和手术的增加,手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复原,再加上手术麻醉期间已发生的循环、呼吸、代谢等功能的紊乱未能彻底纠正,麻醉后仍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由于麻醉事业的发展,监测技术的进步,麻醉手术后的病人仍需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促使病人早日康复。对于全身麻醉病人,应使神志完全恢复清醒,各种神经阻滞麻醉病人局部感觉运动功能应完全恢复正常,病人循环、呼吸、肝、肾等重要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并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已发生麻醉并发症的病人应积极进行治疗。因此,麻醉恢复室和加强监测治疗室对麻醉病人的恢复,危重病人的监护,麻醉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麻醉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与否,是衡量现代化医院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 3、急救复苏 麻醉工作者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包括应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的理论知识,气管内插管、人工通气方法、维护循环功能、恢复心脏活动的各种措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低温疗法,以及对心、肺、肝、肾等重要生理功能的监测技术与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经验,在急救复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急救与复苏已成为现代麻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麻醉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4、疼痛治疗 对于各种疾病和创伤所致急慢性疼痛,运用麻醉专业所掌握的镇痛药物和神经阻滞等技术,设置疼痛治疗门诊或病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诊断和治疗某些以末梢血管障碍为主征的血管疾病和神经麻痹或痉挛性疾病等,在术后镇痛、无痛分娩和晚期癌痛的治疗方面,亦取得良好的效果,已在麻醉临床工作中逐步开展应用。 麻醉医师在现代医学的角色 大多数人认为麻醉医生是通过药物治疗解除疼痛、并使病人失去知觉的医生。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今天的麻醉医生在手术室内的任务除保证病人的舒适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手术期间和麻醉恢复期对由多种因素(麻醉、手术等、原发疾病)引起的重要生命功能的变化进行监测、诊断,并由此进行治疗,保证围术期病人的安全。 麻醉医生需有广泛的知识才能胜任着一工作,需具备病理生理、药理、内科、外科、妇儿、麻醉等基础和临床医学多学科的知识。作为麻醉医生要解除病人的疼痛,要管理病人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心脏、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 麻醉医生对围术期(手术中和术前、术后的一段时间)病人出现的医疗问题进行治疗。麻醉医生术前对病情进行判断,依据病人的身体情况,考虑个体差异,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案,在术中利用先进仪器监测病人的生命功能。麻醉医生必须依靠各种复杂、精密的仪器对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维持病人的生命,有些已经是很脆弱的生命。 手术结束时,病人将被送到恢复室或重症监护(ICU)病房,到从麻醉中恢复后,送回病房。麻醉医生的工作范围除手术室,还有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 工作内容 是什么? 麻醉医生又被称作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不但熟练各种麻醉操作技术,确保病人手术无痛、手术顺利进行,而且利用先进的仪器随时监测病人的生命功能,如发现由于手术、麻醉或病人的原有疾病产生威胁病人生命的问题,就采取各种治疗措施,维持病人生命功能的稳定,保证病人的安全。 一般而言临床麻醉医生负责:1、与患者的主管医生共同决定患者是否能承受手术麻醉;2、决定采用那种麻醉及监测措施;3、对患者施行麻醉;4、在手术全过程尽力保证患者的安全;5、在手术结束后使患者安全平稳地恢复;6、术后疼痛治疗;7、慢性疼痛的治疗。 手术中的具体工作 手术中麻醉医师究竟在干什么? 麻醉医师的工作如同飞机驾驶员的工作。飞机起飞和着陆就相当于麻醉诱导和恢复,飞行时用的自动驾驶仪则相当于麻醉药、肌肉松弛药和机械呼吸。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必须持续观察病人、通过眼、耳、手所得到的信息不断地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思考形成某些细致而复杂的判断结果后,进行药物(包括麻醉药、肌松剂、液体及止血药等)作一些调整,以尽可能维持手术患者生理功能平稳,并在紧急情况下施行急救复苏处理。 手:一个手指放在脉搏跳动处相当于几个监测仪。它可以提供脉率以及有无心律失常。有助于维持麻醉医师和病人之间的接触。对病人皮肤的感觉是重要的:干而温暖的皮肤表示临床情况良好;冷而潮湿的皮肤则表示手术中休克。通过压迫或按摩皮肤,注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可以了解组织灌注是否适当。 眼睛:可作下述几方面的观察。 (1)皮肤:紫绀或粉红色表示呼吸不当或其他原因;苍白和出汗则提示出血或休克。 (2)头颈部:眼球运动表示浅麻醉;瞳孔扩大(用阿托品后虽有所扩大)提示深麻醉、神经节阻滞药的作用、急性缺氧和/或呼吸循环衰竭。 (3)胸部:胸部运动表示空气进入肺内,双侧膨胀是否对称?如果病人是自主呼吸的话,呼吸节律的变化伴有呼吸深度的改变。气管牵拉表示肌松药的作用还未完全消失;下胸部肋间肌回缩,则提示呼吸道阻塞。 (4)腹部:在剖腹术中,观察手术操作,判断肌肉松弛是否适当?病人精神是否紧张?有无大量出血?吸引瓶内的血量有多少?腹腔污染的程度如何?(这与术后休克有关) (5)器械:转子流速计是否显示有适当气流?量筒的容量是否适当?挥发器的装置是否正确?挥发器内有无麻醉药?呼吸活瓣是否需要调整?呼吸囊充气是否适当?如用钠石灰的话,钠石灰是什么颜色?钠石灰是否失效了?检查呼吸机的装置:充气压、充气速率、有无负压。呼吸机能否扩张胸部?衔接是否适当?气流速率是否适当?检查静脉输液的量和速度;如果输血,则应核对血瓶号码和病人的号码,确保所输血液对病人是正确的。 (6)生理学方面的监测:测量脉搏、血压,每5分钟记录一次; 如果用心脏监测仪的话,也可以取监测仪上的读数或脉搏监测仪上闪光显示的数值。整个手术期间,必须记录手术失血的情况。 (7)手术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或是有所改变?外科医师遇到什么意外的困难?失血是否大量?如果用止血带的话,压力是否适当? 耳: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们几乎无意识的在用他们的耳朵听呼出活瓣呼出气体的声音,甚至于细小的变化都能很快的听出来;呼吸机的噪音和节律发生变化,也可以立即觉察。飞机的驾驶员即使在谈话时,也能同样熟练而迅速地注意到发动机的音调及其节律的变化。麻醉中经常使用听诊器,心前区置放听诊器监测儿童的呼吸和心率是必要的,也可用听诊器测量血压并记录之。自发呼吸的性质可以提供信息,喉痉挛提示浅麻醉;呼气后停止呼吸表示浅麻醉,而吸气后停止呼吸则表示深麻醉,且伴有腹肌松弛。心脏脉搏监测仪能够发出音响信号,但是这种监测仪可受温度或其他电子仪器的干扰,如果被某人绊掉了电线或导线,则可突然中断信号。 耳朵也必须能够耐受噪音和不相干的谈话。这些噪音可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并引起激动。麻醉医师有权要求安静,甚至要工作人员停止活动。某些外科医师喜欢吹口哨,当麻醉室内进行麻醉诱导时,决不许吹口哨。 麻醉室内保持安静应当成为规则,严格禁止谈话。病人在麻醉诱导的某一阶段,甚至于连耳语亦能听到。在手术过程中,公允许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说话。当外科医师在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时,麻醉医师应当注意不要说话,以免打扰他。然而,在冗长的手术过程中,间断的说几句话,甚至说说笑话,可使人的精神稍微松弛一下和暂时解除持久的注意力集中。
常规麻醉: 还未看到外科医生前,不要开始麻醉。 在开始工作前,记得先上厕所。 麻醉的ABC:保持冷静(Always Be Cool),永远要有自信(Always Be Cocky)! 记住:KISS - Keep It Simple, Stupid 。 麻醉 “非常简单”,但当发生问题时会变得 “非常可怕” 。 永远仔细查看以前的麻醉纪录。 如果有问题,请求帮忙。上麻醉不容许任何傲慢。 麻醉第一条规则,如果房间内有椅子,坐下。 术前评估:搞清楚主刀者是谁,什么时候开刀,手术需要的大致时间,术后患者住哪里。 麻醉事故是很奇怪的事。除非事情发生,否则你不会知道他们已经发生了(AA Milne)。保持警觉。 不要惊慌。尤其当病患者垂死,而你找不出原因的时候。 只要病人发酣就还有生命,但也仅剩一口气而已! 呼吸道: 如果有怀疑,拔掉它。这适用于气管内管和生活中许多其它事情! 在麻醉中有三件事要特别注意:呼吸道、呼吸道和呼吸道。 当所有尝试都失败,直接对着气管内管换气。 喉镜是用来提起舌头,而不是拔牙器。 没有人死于插管失败,病人是死于无法换气而得不到氧气。 当你对胃换气时,呼出的气体不会包含二氧化碳。 好好固定气管内管就好像你的生命靠它维生 - 病患的确靠它维生! 使用气管内管换气的病患突然发生低氧症,排名前五的原因是气管内管、气管内管、气管内管、气管内管和气管内管。气管内管也许滑出、脱落、阻塞、弯折或气囊变形移位。 如果你预期会困难插管,让患者清醒是有帮助的。 对可能困难插管的病患,在开始麻醉之前永远做好后备计划。 如果你遇到困难呼吸道的病例,仔细纪录处理状况以提供下位麻醉医师作参考。 记得使用不起眼的鼻咽导气管(nasopharyngeal airway)。它对嘴巴张不开、牙齿松摇和有昂贵假牙的病人特别适用。 输液管路: 记得将输液瓶置于患者适当的一侧(左手、左侧)。如果不这样做,试想当你移动患者时会发生何事。 绝对不要戴着你的手套贴胶带(真正的男人是不带手套的)。 打针前不要对患者说”只有一点刺痛”,你会希望人家告诉你到底真实情况是如何! 大量出血时,Swan-Ganz introducer 是最佳的输液导管。 没有多打一条大静脉导管前,不要为可能怀孕的育龄妇女麻醉(子宫外孕)。 将血袋放入加压袋时,让血袋标签背对你。如此当你能看到标签时,表示血袋已经空了。 监视和设备: 绝对不要使用你不熟悉的呼吸器、麻醉机或任何仪器设备。这条规则绝对不能改变。 如果你无法立即发现并改正呼吸器/呼吸管路系统的问题,立即改用原始的呼吸管并用手挤 AMBU 换气。 清楚去纤颤器放置何处并且知道如何操作。 如果监视器显示异常警讯,譬如低血氧饱和度,先检查患者和再检查仪器。 确定你不是房间内唯一的笨蛋。 停电时 AMBU 是最有用的设备。 区域麻醉: 绝对不要说服一名不愿意作区域麻醉的患者作区域麻醉。 如果你需要使用midazolam/fentanyl,你的区域麻醉就算失败了。 直接从导管无菌袋中拉出导管插入硬膜外,可以避免导管打转并防止接触污染。 年长的病人行硬膜外/脊髓麻醉时,让患者采坐姿并前倾,会比较容易施打。 如果置放硬膜外导管有困难,可以稍微拔出导针再置放。 药物: 所有 1ml 的药瓶看起来都很类似 - 要非常仔细地检查。 永远标记所有的注射器。 Atropine 和 肾上腺素(epinephrine)经常被存放在彼此旁边。 在所有用 2ml 注射器抽取的药物中,Suxamethonium 很容易会被给错。 把标签贴在注射器上你抽取的容量标记上,事后你就能检查你给了多少剂量。
迷走神经反射 1、包括: 1)眼心反射:压迫可致心率下降,心跳骤停;恶心,呕吐等。 2)颈动脉窦反射:刺激时可反射引起血压变化,心率下降,反射性晕厥,心律失常。 3)迷走-迷走反射:最为多见,迷走神经分布区域若受刺激压迫,通过心抑制神经纤维抑制心脏,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停搏。 部位:耳鼻咽喉、心、肺、气管、食道、肝、胃、胆、胰、脾、小肠、大肠、直肠、膀胱、生殖系统。以下列手术多见:耳鼻咽喉-胆道-心-颈-食道。其余多为偶发。这些部位的手术压迫或刺激,可引起迷走-迷走反射,导致心 血管的意外变化.。 2、诊断: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小儿多表现为反射性喉痉挛、扁桃体、腭裂修补术、喉直达镜检时发生的可能性大,成人以胆囊手术发生率高。 除手术机械刺激外,下列因素增加其发生率: 突然意外死亡征象 恶性高热是一种急性,致命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由全麻(吸入)和琥珀胆碱在易感个体所激发的,表现为骨骼肌代谢亢进为特征的全麻危象。早年死亡率70%-90%15岁占52.1% , 男性占56.8%。 所有的挥发性麻药均可引起,且与司考林合用时发生率高。 3.治疗: (1).综合治疗:停药,纯氧吸入,过度通气,支持。 (2).注丹曲林:2.5mg/㎏,i静脉,可重复用,直至症状控制。 (3).纠正呼酸:血气指导,或直接给碳酸氢钠 1-2mmol/㎏ i静脉。 (4).降低体温: 测中心体温,冷盐水灌洗胃、膀胱、直肠或其它降温措施。 (5).抗心律失常:但不能用钙通道阻滞剂。 (6).抗高钾血症:过度通气、NaHCO3、静注葡萄糖和胰岛素,致命高钾血症时可用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 (7).利尿:甘露醇、速尿等。 (8).心跳骤停:注意用抗高钾治疗。 预防:准备丹曲林。 肺动脉栓塞 1.原因:栓子包括血栓(最为多见,且以小腿深静脉与股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如留置导管)、气栓、脂肪栓、羊水栓、癌栓等。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率:一般择期手术0.1-0.8%,择期髋手术0.3%-1.7%,急诊髋手术4%-7%。 2.病理生理: 肺动脉栓塞与损害肺组织、肺循环、右心与左心功能等。 主要变化如下: (1)呼吸: 生理死腔增加 、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泡萎陷与不张、 右 左分流 栓塞性肺不张 、 肺内压增高 气体交换障碍 、 低氧血症。 (2)肺梗死:部分病人会发生(因为有支气管循环)。 (3)血流动力学:肺血流量下降 肺动脉阻力升高 肺动脉压增高右心负荷增高 右心衰竭。 3.诊断: 症状:最常见的有胸痛、呼吸困难(无此二项不能诊断),同时有烦躁、咳嗽、恐惧、咳血、晕厥。 体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颈静脉怒张、发绀、发热、胸膜捻发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肝肿大、低血压、休克。 其它:心电图表现,约40%病人出现电轴左偏或右偏、肺性P波、室早、房颤。X线、超声、扫描均可协助诊断。 4.治疗及处理: (1).一般支持:吸氧,输液,升压,正性肌力药,抗心律失常等。 (2).肝素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者须迅速建立肝素化,持续静脉输入或q4h注射一次,直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为正常的1.5-2倍,时间5-10天。有严重出血者停用。 (3).长期抗凝:可口服华弗林(warfarin),方法基本同上。 (4).溶栓治疗:链激酶,尿激酶,组织f蛋白溶酶原激活物。 (5).其它方法:腔静脉阻断法,栓子切除术等。 低氧血症: 病理生理: 低张性缺氧:过敏可致支气管痉挛,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血液性缺氧:中毒后高铁血红蛋白症,如procaine; 循环性缺氧:失血性休克,蛋白质丢失致胶体渗透压下降、肺间质水肿。 多见于: 肺疾患(气胸、肺水肿、肺不张、原有慢支肺气肿等); 心脏疾患(原有心梗,心功不全,心缺血, 心律失常等); 严重低血压(手术、麻醉等); 供氧不足(包括机械障碍等) 。 支气管痉挛: 表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三凹症,发绀,心率增快,心律失常,SO2下降,呼吸阻力增高,肺哮鸣音等。 处理:查找原因,消除刺激原,应用扩张支气管药(氨茶碱,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可配合应用激素。 心律失常: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发生,如心动过速、过缓,房早、室早、交界性早,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中老年人、原有心脏病者多发。 八、气管导管堵塞: 多发生于婴幼儿 原因:导管前端尖、气管黏膜幼嫩、渗血、分泌物混合后易在前端形成结痂。 表现:CO2蓄积致心率增快、面色潮红,误以为"好",进一步发展则致血压下降、脉细速、心脏骤停。 处理:应紧急换管。 中低体温: 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外周环境严重低温; ② 短期内输入大量冷液体(包括腔镜灌洗液,胸腹腔冲洗液); ③ 某些麻醉药的中枢降温作用; ④ 呼吸道丢失水分与热量(开放式或半禁闭式吸入麻醉)。 表现: 心率、血压、SPO2下降,神志不清,无自主呼吸,体温不等。 处理:快速复温,严密监测,控制呼吸,CVP,直至恢复。 急性肺水肿: 原因: 1)心脏负荷过重:输入过多液体、应用缩血管药等,尤以小儿及心功不全多见; 2)心功能不全; 3)低蛋白血症:原有或输入晶体液过多使血液稀释; 4)呼吸道梗阻:严重缺氧和CO2蓄积,误吸,过敏等。 表现:R急促,TV下降,双肺呼吸音粗,水疱音,SPO2下降等; 处理:控制输液,给予西地兰、速尿、氨茶碱、地塞米松等。 急性脑水肿: 可能原因: 1)脑血管麻痹急性扩张,脑血流增加; 2)手术对脑组织挤压或操作粗暴; 3)体位; 4)缺氧、CO2蓄积; 5)输液输血逾量; 6)麻醉药本身; 7)麻醉过浅。 表现:颅内压突然升高,脑组织膨出骨窗,血压及心率先升后降 处理:充分供氧,适当过度通气,甘露醇利尿,激素等. 预防:针对原因,麻醉药应避免吸入药而用静脉麻醉药如芬太尼、SP、依托米酯,肌松药选用非去极化肌松药为宜。
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复合麻醉。又根据麻醉药进入人体的途径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基础麻醉。基础麻醉是将某些全身麻醉药 (常用的有硫喷妥钠、氯胺酮)肌肉注射 ,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 ,然后施行麻醉手术。局部麻醉为利用局部麻醉药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使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常用的方法包括椎管内麻醉(阻滞)、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表面麻醉等。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通过脊椎穿刺注入到椎管内,其中注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或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的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神经阻滞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身体某神经干 (丛)处 ,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痛觉传导阻滞,常用的神经阻滞有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阻滞。区域阻滞则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手术部位的周围,使手术区域的神经末梢阻滞而达到麻醉的目的。局部浸润麻醉是直接将局部麻醉药注射至手术部位,并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手术区的各层组织内,以阻滞疼痛的传导,是临床小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表面麻醉为将渗透性强的局部麻醉药喷雾或涂敷于粘膜、结膜等表面以产生麻醉作用。复合麻醉是麻醉中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或更多的麻醉药、辅助药 (如镇痛药、安定药等)或麻醉方法,使之相互配合截长补短 ,以增强麻醉效果,保障病人安全,以及满足某些手术的特殊要求。应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麻醉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来选择麻醉方法。
麻醉 麻醉一词源于希腊语表示知觉/感觉丧失。感觉丧失可以是局部性的,即体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即体现为病人全身知觉丧失,无意识。就是痛觉或/和知觉的暂时消失。[anaesthetize] 用药物或针刺使肌体暂时丧失知觉。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是用来麻醉人民的 详细解释 1. 用药物或其它方法(如针刺)使有机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常应用于外科手术等方面。 2. 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精神麻木或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洪深 《飞将军》:“如果我再不想法子麻醉我自己,我的神经要爆裂了!”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它摆脱了一切诗艺的传统手法,不排解,也不粉饰,不抚慰,也不麻醉。” 简介 麻醉(an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 “an” 及 “aesthesis,” 表示 “知觉/感觉丧失”。感觉丧失可以是局部性的,即体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即体现为病人全身知觉丧失,无意识。 在《辞海》中,“麻”为麻木与感觉不灵之意;“醉”是饮酒过或药物作用神志不清或暂时失去知觉。麻醉,可以顾名思义地理解为,麻为麻木、麻痹,指感觉(包括痛觉)的缺失;醉为酒醉昏迷,指知觉意识的缺失。也可以说,所谓“麻”是指麻木不痛,仅是痛觉消失而已,其机制是在外周神经传导功能被阻断,故又称传导麻醉。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当两腿交叉坐久后,下腿会感到麻木,就是因为腿部的神经受到压迫,致血液循环不良、缺血,造成神经传导功能受阻,使远程的外来痛觉刺激不能“传入”大脑,大脑中枢接不到外来的刺激讯息,自然就无法“传出”痛觉。所谓“醉”,是因大脑皮质功能受到抑制,脑神经细胞运动功能受到深度抑制后,导致人的意识不清,知觉消失。例如,喝醉酒的人,当脑血中的酒精浓度增加到某种程度时,先是兴奋,继则抑制,导致人事不醒。因此,有“麻”不一定有 “醉”,有“醉”不一定有“麻”。 简单通俗来讲,麻醉就是痛觉或/和知觉的暂时消失。 从医学角度来讲,麻醉的含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者其它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麻醉学(anesthesiology)是运用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术以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现在,麻醉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临床麻醉是现代麻醉学的主要部分。 麻醉学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药物、新型仪器设备都在麻醉临床与研究中得到应用,也有许多新问题、新知识、新理论有待广泛深入探索。 麻醉是施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时为消除疼痛、保障病人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法。亦用于控制疼痛、进行手术或诊断性检查操作时,病人会感到疼痛,需要用麻醉药或其他方式使之暂时失去知觉。手术或检查操作还可引起精神紧张和反射性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手术可引起恶心、呕吐、长时间的不舒适的体位(如俯卧位),可增加病人的不适和痛苦, 因此应使病人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在对不良刺激无反应,暂时失去记忆的情况下接受手术。 麻醉那些活儿 心理学上有云,不确定性是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人们对麻醉的恐惧感,源于人们对其的陌生感。换言之,普罗大众对麻醉基本知识及过程缺乏了解,难得一窥神秘面纱下的麻醉样貌。 很多人简单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麻醉被视为一种让人睡着的艺术。作为常人的朴素看法,这虽平和易懂,但这并不确切。麻醉远非如此简单。让你“睡觉”的背后,凝集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高含金量。 1、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这句俗语很到位,形象描述了麻醉医生在一台外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的“手中活”仅是在病变部位动刀子,麻醉医生则更为忙碌。调控患者麻醉深度,让患者处于无痛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保证麻醉安全。在紧急情况下(术中大出血等),则是忙上加忙。因此,麻醉医生被誉为“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 麻醉医生的确够牛。广博的理论知识是基础,病理生理、药理、内科、外科、妇儿、麻醉等基础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内容,交叉融会并铸造一名麻醉医生。为手术保驾护航时,难免遇到暗礁涌流。麻醉医生必须具备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管理好病人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同时,还必须具备细致的观察力,面面俱到。总而言之,他们是一群忙而有序,稳且专心的医生。 2、麻醉是什么? 麻醉医生的“手中活”是麻醉,那到底什么是麻醉,麻醉又是怎么做的呢? 麻醉一词,顾名思义,“麻”为麻木麻痹,“醉”为酒醉昏迷。简言之,麻醉便是用药物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学的进展,麻醉已远非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 若对麻醉类型进行区分,可大致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类。全身麻醉,便是常言道的“睡着状态”,病人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也不会体验到疼痛。局部麻醉,顾名思义,只是身体某些部位的麻醉。最常见的局部麻醉比如拔牙时,医生会先在你牙根附近注射一些局部麻醉药物,以免你感到疼痛。一般,局部麻醉还包括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俗称“腰麻”),也就是大家所熟称的“半身麻醉”。麻醉医生会在你后背中间进行一番操作,然后你便感觉到下半身被麻倒:你虽知道手术刀在切割,但不会感受到疼痛。 现今,全身麻醉的比例日渐提高,在大型医院能占到60%以上。全身麻醉其过程可分为: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苏醒。打个形象的比喻,可以将整个过程视为一架客机的飞行。飞机飞行最危险的阶段是起飞和降落,麻醉的诱导和苏醒同样如此。 所谓麻醉诱导,便是让人由清醒转为睡着状态,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好几种药物的综合作用,像“组合拳”一般,把你“打入”麻醉状态;其中包括镇静催眠药、阿片类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等。由于没有意识、全身肌肉松弛,你已丧失呼吸的力量,麻醉医生还要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此后,一台麻醉机将持续以机械力量,为你提供氧气及麻醉气体,保证你不会缺氧,又能保证你处于麻醉状态。 麻醉苏醒,便是“由梦转醒”的过程。恰如人睡足了就会醒来,麻醉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殆尽时,麻醉状态便不能继续保持,人便进入麻醉苏醒阶段。当你睁开双眼,听到医生呼唤,全身肌肉力量恢复时,气管导管会被拔除,进入麻醉后监护室(postanesthesiacare unit,PACU)观察至少半小时后,确认清醒后便能安返病房啦。 3、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麻醉够神奇吧!但在目前医疗环境下,麻醉医生及所从事的麻醉工作却未受到高度的重视。很多时候,一般人想到的仅是手术的难度大小、成功与否,很少想到保证手术成功的幕后英雄——麻醉。其实,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难以分舍;麻醉的目的是保证手术开展,手术顺利的前提是麻醉成功。 相较于手术的“治病”,麻醉则是“保命”。某些时候,麻醉甚至比手术本身更为重要。在手术台上,每天都有病人因同样的疾病“挨刀”,但却可能面临完全不同的麻醉处理方式。同样是阑尾炎,医生开刀方式几无二致,但病人的全身状况可能完全不同,麻醉方式和处理将有天壤之别。当一名年过九旬的糖尿病、冠心病老人,因急性阑尾炎而走上手术台时,麻醉医生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与麻醉20岁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全身机能减退、疾病增多,术中变化可能极为波诡。 这也恰好印证了麻醉医生一句嘴边话——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这句话也时刻警醒着麻醉医生:做好麻醉,让患者“梦醒之间,轻松自如”。 没有麻醉药的日子里 没有被麻醉,就想做手术?古人就干过。古埃及人就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截肢术和睾丸切除术。实在不行,便将病人五花大绑,将其按住后手术,完全无视其嚎叫疼痛的惨状。后来,人们发现在不清醒或昏迷状态下,人对痛觉不甚敏感。西亚古国阿西利亚还曾用压迫颈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实施包皮环切术。后来,放血把人弄晕、用木棍将人打晕、或用白酒灌醉等方式,成了手术前的准备方法。 据《三国志·华佗列传》载,华佗曾发明“麻沸散”,以此麻醉病人进行腹腔手术。公元652年和1596年,孙思邈和李时珍分别在《备急千金药方》和《本草纲目》中介绍过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赵学敏在其著作《串雅内编》中介绍过一种开刀药方,便由草乌、川乌、天南星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