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分为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前者多见,占80%以上,主要包括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早期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肺癌失去手术机会,可采用放化疗、靶向治疗、射频消融以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靶向治疗。 肺癌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由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所导致,外因指环境因素,内因指机体基因突变。肺癌的发生均存在基因突变,临床上通过获取患者的肺癌组织进行基因检测,从而发现突变基因,针对突变基因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这就是靶向治疗。目前临床上针对肺癌进行检测的主要基因有EGFR、ALK、ROS1等。基因检测主要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突变率较高的肺腺癌。 EGER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的突变率约30%,其中肺腺癌患者的突变率约50%,鳞癌患者约10%。相应的靶向药物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埃克替尼、奥希替尼等。 ALK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突变率约5%,主要出现在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且通常与EGFR基因突变不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相应的靶向药物有: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布加替尼、劳拉替尼等。 ROS1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突变率约1%,主要出现在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且通常与其它驱动基因无重叠。相应的靶向药物有:克唑替尼、塞瑞替尼。 相对于传统的晚期肺癌治疗方法,靶向治疗效果一般较好,副作用相对较轻,可以联合其它手段共同治疗肺癌,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涉及各类肿瘤的基因研究如火如荼,新的靶向药物不断涌现,未来肺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药物将越来越多。
经常有人体检时发现肺部结节,拿着胸部CT到门诊咨询,这里我简单科普一下。肺结节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下面分别介绍: 一、实性结节分为三个级别:高危、中危和低危。高危指直径>=15mm的结节,或直径介于8-15mm,但表现出恶性征象,如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对于高危结节,医生高度怀疑肺癌的,建议手术,对于肺癌可能性小的患者,建议抗感染治疗1周左右,1月后复查CT,结节生长或无变化的建议手术,结节缩小的建议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中危指直径5-15mm且无恶性征象,一般建议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CT;低危指直径8mm的结节,一般建议手术;中危指直径5mm的结节,建议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持续CT监测,结节生长建议手术,无变化或缩小建议长期CT随访;低危指直径
——2016 亚洲共识指南解读宁波市第二医院 呼吸内科 杜学奎亚洲人群肺结节为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要比欧洲人群要高,亚洲专家小组建议对高风险肺结节患者实行长期 CT 监测(3 年以上),对于肺结节的评估,随访,非手术活检、手术活检,均需要有经验的临床医师综合考虑,根据结节性质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继续观察或明确诊断及治疗,医生所在医疗机构有螺旋CT/PET-CT,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如肺结核)还有活检(手术或微创)。 肺结节主要是指肺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直径不超过 3 cm 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肺结节都能在 CT 上显实性或半实性影,影像上分多种表型。 实性结节(图1):肺腺癌一般是具有替代,移行、演变、转化的生长过程,即由GGN(局灶性磨玻璃结节)-AAH(腺瘤样不典型增生)-AIS(原位癌)-MIA(微浸润性腺癌)-IAC(浸润性腺癌)。如果发现实性结节伴有分叶、毛刺等周围征象者,再具有肿瘤微血管、CT值在-400上下,此时应该及时终止随访,及时手术切除。 实性结节(图1) 非实性结节(图2) 半实性结节分为非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图2)和部分实性结节(有实性成分(图3),但磨玻璃成分≧50%,实性成分直径约小于结节直径80%)。 磨玻璃结节:病理形态肿瘤细胞密集排列于肺泡腔内,单纯地沿肺泡壁呈伏壁式生长,与含气的肺泡腔形成磨玻璃密度,瘤肺界面逐渐移行,如同小棉球。 半实性结节(图3) 非实性结节中普通的肺组织和血管可见。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表现为磨玻璃样,可能多年后才转变为恶性。磨玻璃结节有癌前病变和恶性病变的可能性,为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监测提供论据。此外,磨玻璃结节很多都随着时间消失,再次证明监测方法的适用性。 恶性结节影像特征(图4) 参数 恶性结节的特征 生长速度 倍增时间为20-400天(大多数的实性结节200天);如果增长速度非常快提示是感染或炎症 位置 肺结节分布在两肺上叶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亚洲因肺结核发病率较高导致其诊断的意义减低) 边缘 分叶状与恶性密切相关;凹陷征一般出现在明显的浸润的腺癌中 空洞 不规则厚壁空洞(壁厚> 15 mm)与恶性病变相关 大小 结节随着其最大直径的增大其恶性病变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 2 cm的结节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但﹤2 cm的结节也不能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性) 钙化 结节内钙化为小斑点,靠近边缘时,为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大 其他 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牵拉、新月征等 随访需考虑到放射性的暴露风险,低剂量 CT 扫描随访成为可能性。尽管经验性抗菌治疗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伤害,但如果患者肺癌的发病风险低,如抗结核治疗等抗菌治疗可以考虑选择。对≦8 mm 的结节、其代谢细胞的数量过少限制了 PET-CT 诊断率,且亚洲由于肺结核高发,不宜对于肺部结节用 PET-CT 进行筛查,应主要采用非手术活检确诊和定期监测。亚洲专家小组建议对高风险肺结节患者实行长期 CT 监测(3 年以上)。 根据直径不同,高危因素不同随访有差异:半实性结节;直径小于8mm实性结节;直径大于8mm实性结节。 首先未定性结节恶性肿瘤评估预测模型采用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推荐以下公式(如下两个方程式):方程式(1):恶 性 概 率 =ex/(1+ex) 方程式(2):X=—6.8272+(0.0391*年龄)+(0.7917*吸烟史)+(1.3388*癌症史)+(0.1274*直径)+(1.0407*毛刺征)+(0.7838*位置) 解释:其中e 是自然对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其值约等于2.718281828459; 年龄为患者年龄(岁);如果患者目前或以前吸烟 吸 烟 史=1 否则=0 ;如果患者5年内有胸外肿瘤病史 则恶性肿瘤=1 否则=0;直径为结节的直径 ;如果结节周边有毛刺 则毛刺征=1 否则=0 ;如果结节位于上叶则位置=1 否则=0。低危险组小于5%,中危组≧5-≦60%,高危组大于60%。 举例:结节都是1cm;30岁, 无其他相关因素恶性概率4%;60岁,上述所有相关因素,则恶性概率等于40%。 1.> 8 mm 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 1.1 对于 > 8 mm 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应该由一个中心的多学科处理。这个中心应有 CT/PET,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如肺结核)还有活检(手术或微创) 1.2 临床上预测其为恶性的概率很低 ( 8 mm,其为恶性的可能性为 5-60%(中度)的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在手术活检或继续做影像学监测前,可以考虑做 PET 进一步明确结节的特征。注意不能用 PET 进行筛查,PET 显示结节高代谢;需非手术活检,或手术活检。 1.4 对于 > 8 mm,其为恶性的可能性 > 60%(高)的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建议术前应用PET-CT评估有无转移、分期,选择手术活检,推荐行微创手术 2 对于≦8 mm 肺癌高风险的实性结节,结节的大小行 CT 进行监测: 2.1≦4 mm 的结节,12 个月后复查 CT,之后根据患者的意愿和临床的判断,考虑进行每年的 CT 检查 2.2﹥4 mm,≦6 mm 的结节,6-12 个月, 18-24 个月时行 CT 对其重新评估,若无明显变化,根据患者的意愿和临床的判断,每年复查。 2.3﹥6 mm,≦8 mm 的结节,在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时行 CT 对其重新评估,如果大小稳定,根据患者的意愿和临床的判断,每年复查。 3非实性(磨玻璃)结节 3.1 对于≦5 mm 的非实性(纯磨玻璃)结节,根据患者的意愿和临床的判断,每年行 CT 检查监测。 3.2对于﹥5 mm 的非实性(纯磨玻璃)结节,至少 3 年内每年做 CT 对结节进行再次评估,之后根据患者的意愿和临床的判断,每年行 CT 检查监测。 4. 部分实性结节 4.1 ≦8 mm 的部分结节,在 3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时行低剂量螺旋 CT 对其重新评估,如果结节稳定,根据患者的意愿和临床的判断,每年复查。若有细菌感染的征象,应经验性地使用抗生素进行排查。 4.2 ﹥8 mm 的部分结节,每 3 个月行低剂量螺旋 CT 对其重新评估,若有细菌感染的征象,应经验性地使用抗生素进行排查。对于 3 个月后仍然存在的结节,可考虑行非手术活检和 / 或外科手术,在术前可行 PET 对其进行分期。 5. 一个或多个结节 除一个主要的结节外,还伴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结节,专家小组建议对每个结节进行单独评估,不排除根治性治疗,酌情考虑病理学确认是否为转移。 6. 介入性检查 EBUS = 气管镜腔内超声检查; ENB =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 ROSE = 快速病理评估; TBB = 经支气管 (肺) 活检; TBNA =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TTNA = 肺穿刺针;VNB = 虚拟支气管镜检查。TTNB=经皮肺穿刺活检。
肺栓塞是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系统导致的一组疾病和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子栓塞等。其中,PTE 是最常见的类型,它是来自右心系统或静脉系统的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以呼吸和循环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PTE 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通常被认为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表现,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肺栓塞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性的疾病。美国每年新发VTE病例65万至70万患者,其中约有1/3为PTE患者,每年死于VTE患者多达25万至30万。其发病在血管性疾病中率位居第3位,仅次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脑卒中,病死率仅次于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在中国,年发病率约为0.1%,病死率约8.7%。PTE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可以导致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的因素,即所谓的“Virchow 三要素”,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因素。VTE 的原发性、遗传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遗传性缺陷,Ⅴ因子Leiden 突变(活性蛋白C 抵抗), 凝血酶原20210A 基因突变,纤溶系统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ABO 血型中的非O 型血型等。继发性因素中,外科手术、严重创伤、骨折尤其是下肢骨折、膝髋关节置换、脊髓损伤等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与VTE 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中的最高危因素;内科基础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肾病综合征、脑卒中、恶性肿瘤等疾病)也与DVT 和肺栓塞的发病有关;女性在产褥期、妊娠期、及绝经期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PTE风险也会增高。其他被证实的VTE 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吸烟、肥胖、长期卧床或制动、长途旅行、静脉曲张、静脉置管、既往VTE 病史等。 PTE可以发生在很多基础疾病之上,分布于全院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个二级学科,常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肺炎、胸膜炎等疾病,因此,必须提高对PTE发生的警惕性,掌握PTE的筛查与危险分层等方法。目前,常用的指导PTE筛查的指南是2014版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提出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管理指南》、2015版美国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发布了《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评估指南》以及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的《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临床上首先需对急诊疑似肺栓塞的患者进行及时评估和临床可能性分层。肺栓塞的症状缺乏特异性,表现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栓塞的部位及患者是否存在心、肺等器官的基础疾病。多数患者因呼吸困难、胸痛、先兆晕厥、晕厥和(或)咯血而疑诊为急性肺栓塞,其中,胸痛是肺栓塞常见症状,常为远端肺栓塞所致胸膜炎症刺激引起,在中央型肺栓塞中,常为右心缺血引起。呼吸困难在中央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急剧而严重,而在小的外周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通常短暂且轻微。既往存在心力衰竭或肺部疾病的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是急性肺栓塞的唯一症状。咯血提示肺梗死,多在肺梗死后24 h内发生,呈鲜红色,数日内发生可为暗红色。晕厥虽不常见,但无论是否存在血液动力学障碍均可发生,有时是急性肺栓塞的唯一或首发症状。急性肺栓塞也可完全无症状,仅在诊断其他疾病或尸检时意外发现。肺栓塞的体征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体征,特别是呼吸频率增加(>20次/rain)、心率加快(>90次/min)、血压下降及紫绀。低血压和休克罕见,但一旦发生常提示中央型急性肺栓塞和(或)血液动力学储备严重降低。颈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提示右心负荷增加。下肢静脉检查发现一侧大腿或小腿周径较对侧大超过1 cm,或下肢静脉曲张,应高度怀疑VTE。
肺小结节是肺癌的征兆么?看完你就清楚了······2017-02-07胸外科 杜海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科普背景前段时间雾霾笼罩着华夏大地,雾霾卷珠帘,颗颗在肺间,不少人还出现了呼吸道的症状,纷纷到医院就诊。不查不放心,查了更担心,纠其原因是很多人都发现了让人纠结的肺部小结节。肺部小结节是不是就是肺癌呢?今天我们抛弃传教式的概念,通过三个真实的病例,听胸外科医生杜海磊来讲一讲如果我们发现了肺部小结节,下一步该怎么做。故事一小结节吓坏老炮儿,消炎药击退小结节老刘是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典型的老炮儿。两年前,一家人移居上海居住。前段时间雾霾天,老刘出去遛狗后出现咳嗽,随即流涕感冒,吃了一周的感冒药没见好转。到医院拍了CT,结果把他吓了一大跳,右肺见到一个直径约5mm的小结节,建议随访。老刘拿着报告四处求医,我也成了他其中的一个诊治大夫。看了一下老刘带来的片子,右肺上叶有一个磨玻璃结节,大概5mm左右,于是我用笔标记出他结节的位置,然后告诉他先吃两个礼拜的消炎药,再复查个平扫CT就可以了。老刘差点没急死,“杜大夫,您快给我出个主意呀,这到底是不是肺癌?如果是肺癌,消炎有什么用呢?”我把我标记的结节给他看,并且结合其他典型肿瘤结节的片子给他一并参考,告诉他目前他的结节从形态看确实不像典型的肿瘤,让他先别想太多,观察等待也是种治疗,老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配了两周的消炎药。一个月后他又来到我的门诊,激动的告诉我杜医生我的“小结节”消失了,我又给他仔细对比了一下片子,发现现在的片子上小结节确实已经变淡几乎快消退,然后我自信地告诉他,“没事儿了,您这下可以放心了吧!”老刘从此摆脱了心结,又恢复了每天遛狗、早锻炼及憧憬抱孙子的充实生活中。故事二发现结节很纠结,穿刺竟然是结核这个故事的发生在一个退休的65岁老人女性身上,偶然的机会做CT发现肺部结节。结节2.5cm,圆形,边缘较光滑。患者的女儿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心情越来越沉重。结合结节的形状,我告诉他们结节大小确实不算小,但边缘很光整,癌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鉴于家属及患者的焦虑,我建议让他先做CT定位下的穿刺。穿刺结果最终明确为肉芽肿性炎,考虑为陈旧性的结核。故事三切除结节快又准,微创手术显神效小王是个理发店的老板,38岁,体检发现肺部小结节。通过片子看到右肺下叶一大小约1cm的结节,边缘形态不规则,进行了两周的抗炎治疗后复查了肺小结节的三位重建CT,报告显示结节大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结节边缘欠光滑,内部似有实变,伴有血管征。小王接受了我的建议做了胸腔镜微创手术切除。术后证实为微浸润的腺癌,是个IA1期肺癌患者。对于小王而言,是个非常早期的肺癌,不需要做任何的化疗和放疗,治愈的可能性90%以上,但是还需要定期的复查。术后三天小王就出院了,如今和他爱人依旧经营着他们的爱情理发屋。医者·说听完这三个真实的小故事,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肺内结节,不容忽视,但也不必惊慌。1观察和消炎也是种治疗大多数患者以及家属在发现肺部结节后都非常的紧张,甚至焦虑,对于医生“观察”、“消炎”的建议非常不能理解,生怕耽误疾病。这些医生建议观察和消炎治疗的患者相当一部分都是“肺炎”、“结核瘤”等良性结节,冒着手术风险去切除肺叶,实在是得不偿失。日常门诊医疗工作中,这类“小结节”的患者占据着较大的比率。对于这部分病人,最有帮助以及最有价值的检查,就是定期的随诊和复查。22-3月后复查会使癌症扩散吗对于建议2-3月后复查的情况,很多患者及家属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真是癌,3个月的时间癌症会不会扩散,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之所以可以选择这样安排观察,主要是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出发的。肿瘤的生长有一个倍增的时间,一般认为是2个月到12个月,也就是肿瘤最快2个月才能长大一倍,那么对于肺部的小结节,长大一倍也尚属较早期,很难发生快速的播散转移。3越早切除,效果就越好吗生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及家属持有“越早切除,效果就越好”的观点,这显然也是不全面的。肺部结节越小越难定性,但越小越倾向于良性。因此规律的随访观察动态监测结节的变化,怀疑为恶性,再行手术切除,否则尽量不选择手术治疗,这是我们科室一贯的原则也是国际公认的做法。4发现结节,就去PET-CT?是不是做个PET-CT就能知道是不是肿瘤了呢。对于肺部小结节尤其是<1cm的结节,PET-CT的敏感性不高,价值不大。同时PET-CT也容易将结核和肿瘤混肴。因此PET-CT不能取代规律的复查,只能是一个参照。
在吃饭过程中狼吞虎咽、大声说话、大笑时,或醉酒情况下出现,食物居多如骨头、蔬菜、辣椒等,或牙齿,硬币、塑料物体、钉子等在工作或者不经意情况下含入口,可出现异物误吸进入气道。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发生率37%)、发热(发生率31%)、呼吸困难(发生率26%)和喘息(发生率26%),肺反复同一部位感染等,严重者可能发生窒息死亡风险!支气管镜检查是一项简单、成熟、成功率高的技术,是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的首选方法。支气管镜下较大异物,如大的骨头取出有时比较棘手,尤其是患者清醒的局部麻醉。如下是1例大直径骨片,经支气管镜取出。术中见异物两角,嵌入支气管壁,活动困难,历时20分钟坚持,终于成功取出2.5×0.8厘米骨片,边缘锋利,似刀片……
癫痫偏瘫者支气管镜活检,手术风险大,不可控因素多,对医生来讲是手术风险,对病人来说却是生命刚需,努力一下……大面积脑梗死后偏瘫,却也发现肺肿瘤,活检术前癫痫发作,在做好处理和应急预案后,超声支气管镜下(EBUS-TBNA)纵隔淋巴结、肺结节穿刺活检,手术过程顺利,无不良并发症!继️2例癫痫频繁发作的肺癌脑膜转移肺穿刺后,又️1例棘手的癫痫肺部活检顺利完成!
2022年8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团队应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最精准的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技术,成功为一例外周型疑难肺结节患者施行肺部结节组织活检术,完成了肺结节的早期肺癌确诊,这是宁波市首例通过该技术来明确肺癌诊断的病例。 患者去年7月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肺部有一个结节,大小2cm左右,结节里面还有空洞。患者有长期吸烟史,是发生肺癌的高危因素,伴有空洞的肺结节,最重要的就是排查是否肿瘤性疾病。当地医院给患者进行了普通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肺结节位于肺的外周部,气管镜的镜头无法到达肺结节病灶处一探究竟,只能在肺结节病灶的上端支气管处行肺泡灌洗液收集标本送检微生物涂片、培养、病理等。意料之中,肺泡灌洗液的结果均是阴性的,没有提示肿瘤的依据,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嘱抗感染治疗后短期复查。因各种原因,直到今年7月才至我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邹俊勇主任医师门诊处复查,行肺部ct检查发现这个带空洞的肺结节仍然存在,对比去年的片子,结节没有增大,但也没有缩小,属于疑难肺结节,遂收入住院进一步诊治。入住病房后,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科主任董昭兴主任医师在详细了解了患者的病史信息,仔细阅读了患者的肺部CT片子后指出:该肺结节病灶小,处于肺外周边,位置较低,常规支气管镜不能直接到达病灶部位,明确诊断的概率非常低,易漏诊。可考虑选择行经皮行肺穿刺组织活检,但该肺结节小且伴有空洞,穿刺活检阳性率也会比较低,而且还可能出现气胸、大出血等并发症。经过董昭兴主任和邹俊勇主任、陈静璐主任医师团队讨论,决定为患者的肺结节施行宁波首例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活检术。术前,陈静璐主任医师为患者完善了术前的相关检查化验,制定了缜密的手术计划。8月16日,在呼吸内镜诊疗中心,麻醉医师团队为患者实施无痛麻醉后,董昭兴主任和邹俊勇主任一起为患者实施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活检术。在电磁导航系统实时引导下,超声支气管镜快速的、精准的到达了肺结节处,靶向定位病灶,在病灶中心处多次活检,手术操作时间全程仅用了不到1小时,术后患者也无任何不适。5天后患者的肺结节活检病理结果提示肺鳞癌病变,幸运的是无淋巴结、无远处脏器转移,属于早期肺癌,紧接着邹俊勇主任为其安排了转外科进一步手术治疗。值得一提的是,外科手术切下来的肺结节大标本病理也是肺鳞癌,这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的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技术的准确性。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在恶性肿瘤疾病中,肺癌分别占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和第二位,严重威胁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其中很大一部分早期肺癌患者的肺部CT影像就以肺结节为表现,对肺结节诊治经验丰富的邹俊勇主任指出:如果肺结节位置靠近肺外周,常规支气管镜往往不能直接到达病灶处,只能在上端的肺部支气管灌洗或者“盲检”,不仅准确诊断率低,而且“盲目活检”出血风险大,但大部分肺结节患者又亟需早诊断早治疗,而全球最先进的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技术就能帮助这些患者早诊断,进而早治疗。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技术是现代电磁导航技术、虚拟支气管镜和三维CT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支气管镜检查系统。操作前,患者体上的的电磁定位板与定位探头相配合,结合患者肺部的三维CT重建和虚拟支气管树,形成肺部GPS系统。在错综复杂的支气管树中,通过该GPS系统进行实时引导,准确到达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的肺外周病灶处,在病灶处对肺结节实施精准定位活检。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技术是肺部结节精准诊治新利器。另外这项新技术也可用于肿瘤消融、冷冻肺活检、粒子植入等呼吸介入的精准治疗,实现肺部疾病的精准、微创、可视、诊疗一体化。与传统的经皮肺穿刺活检相比,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技术具有精准、安全、并发症少的显著优势。 谈及近期成功施行电磁导航-超声支气管镜活检术,董昭兴主任还表示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团队能在极短时间内顺利完成,离不开兄弟科室的鼎力相助,感谢麻醉科、放射科、手术室的大力支持!最后,董昭兴主任提醒广大患者朋友,发现肺部结节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正确的专科就诊,大部分肺部结节经现有的医疗技术手段基本能明确其性质,切忌盲目乱投医,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作者:郭晓霖主治医师
来自:(宁波市第二院订阅号)宁波市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心(宁波市首届品牌学科) 【健康提醒丨从来不体检的她头痛难忍,没想到问题出在这……_手机搜狐网】https://m.sohu.com/a/246549850_100217765/?pvid=000115_3w_a 她怎么都没想到竟会是肺癌 10天前,张女士突然出现头痛,平日来身体健康的她也没太放在心上。没想到头痛越来越厉害,越来越频繁的头部胀痛、恶心使得张女士不得不到医院就诊。神经内科就诊,颅脑增强核磁共振提示为左侧软脑膜瘤,进一步接受PET-CT检查,则在肺部发现了肿瘤病灶! 市二院呼吸内科赵伟和主任提到,患者右中肺周围型肺癌,同时伴随两肺、纵隔淋巴结、多发骨转移。病人剧烈的头痛直接原因是脑瘤,但是真正作祟的还是肺部的肿瘤。周围型肺癌,病灶位于肺叶远端,所以没有出现咳嗽咳血等症状,但发生了颅脑转移,才出现如此剧烈的头痛症状。 晚期肺癌、多发转移,如晴天霹雳,家属怎么都想不到竟会如此严重。而另一边张女士的症状仍在加重,剧烈的干呕、呕吐使得患者大叫“难受死了......”。家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跑前跑后地照顾着,多次出入医生办公室,“医生,她又吐了…...” 肺穿活检火中取栗 如此情况,呼吸内科赵伟和主任、杜学奎等几位医生也急在心里。多发转移,尤其是已发生软脑膜转移,需要尽快明确病理诊断,以便行放、化疗、靶向治疗,改善症状、延长生命,时间上要分秒必争!但患者脑瘤引发的频繁呕吐,给肺穿刺活检带来了巨大挑战:大幅度的躯体屈曲,膈肌大幅度升降,使得肺穿刺检查面临巨大风险! 在药物治疗症状缓解有限的情况下,呼吸内科与神经内科专家设计了“先行腰穿引流脑脊液,待颅高压症状改善后再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治疗方案。神经内科医生为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患者椎管内压力很高,数倍于正常标准。 通过脑脊液引流后,呕吐症状明显改善,随后在放射科的配合下,呼吸内科杜学奎医生为患者进行准确的选点、定位、迅速地肺穿刺取材,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较大动作幅度身体扭动,仅10余分钟穿刺顺利完成。2天后,病理结果显示肺腺癌,脑脊液中也找到腺癌细胞。 图文来源:宁波市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