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时候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对于一个自杀率高达10~15%的疾病——抑郁症。我们对于它的认知几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种种“以谬传谬”流传民间,害人不浅。谬误一:只有“矮矬穷”才得抑郁症!张国荣、小甜甜布兰妮、笑星罗宾威廉姆斯、崔永元……。加上最近刚刚离世的明星乔任梁。较高的社会地位,优渥的经济条件,并没有截断“抑郁症”对于上述名人的侵袭。经济条件并不左右抑郁症的患病率增高,甚至相反,许多被曝出抑郁症的名人,都处于较高的社会阶层。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人不无心酸的开玩笑说“没得过抑郁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混上流社会”!谬误二:抑郁症就是当事人想不开,想开了就没事了。“想不开”本身就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症状,当事人的挫折感、无助感甚至绝望感,就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就像肺炎患者的发烧咳嗽一样。因果关系是先有抑郁症,后才有“想不开”。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先出现抑郁症状,接着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导致工作生活受挫。比如抑郁症状加重,难以胜任工作,难以适应社交等等,反过来继续加重当事人的挫折感。谬误三:所谓“抑郁症”就是意志薄弱的人为自己找的借口。常年单脚站立写作的著名作家海明威,不可谓不意志坚定,名作《老人与海》更是被视为坚强意志人定胜天的典范之作。但他依然因为严重抑郁症的困扰,最终吞枪自尽。疾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要再用意志薄弱去指责抑郁症患者了,那只会让抑郁症更加污名化导致他们羞于救治耻于求医。谬误四:“抑郁症”就是受到了太多不良的刺激,避免刺激修身养性就好了。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让当事人在没有图形视觉(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 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和听觉(实验在一个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开始阶段,许多被试都是大睡特睡,或者考虑其学期论文。然而, 两三天后, 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单调乏味的环境。实验的结果显示: 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思维受到干扰,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另外,生理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现象。人是环境的动物,既然我们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那么同样的,我们也不能脱离环境刺激而正常健康的生活。谬误五:“抑郁症”就是心病,心病还须心药医,吃药会让人变傻。如果把“心药”理解为心理治疗的话,心药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来说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光有心药是不够的。简单来说,大脑的运作机制是一个电化学过程,其中重要的生化物质比如“多巴胺”、“五羟色胺”的运转和代谢,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与思维。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基本上就是作用于这些生化物质,调节他们的运转和代谢,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它们也有着各自的局限和个体化差异,但中重度抑郁症,没有药物治疗,是很难自我控制的。吃药不会让人变傻,不积极治疗,任由抑郁症发展加重,当事人的大脑就会像生锈的机器一样运转不灵,这个时候才会让抑郁症患者看上去变得有些呆傻。本文系霍云翔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梦里游侠知多少2007年5月,武汉男青年张某,在一次夜间熟睡后,突然外出,家人四天后才在通往咸宁的道路上找到他,而此时的张某已经在外面漫无目的的行走了四天。2007年6月,新疆男青年江某,在武汉旅游期间,夜间睡眠时突然起床外出,第二天无法找到同伴,求助于警方才回到同伴的中间。某钢铁厂工人顾某,在一次夜间熟睡后,起床给孩子“喂水”,最终导致孩子呛咳才引起家人的关注。他们在心理科住院调整一段时间后,病情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而家人们所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们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种情况是什么疾病呢?以上的这些个案,都有一个共同的诊断名称:梦游症。(现在的科学发现疾病的发作并不处于做梦期,因此改名为“睡行症”,但本文为了新闻方便,也方便读者的理解,仍旧沿用此习惯性的诊断名称。)这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而且因为症状的特殊,多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诡异”的印象。事实上,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许多神话故事都与“梦游症”有关。比如著名的“田螺姑娘”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青年学子,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发现自己家的大水缸里打满了水,最后发现是善良的“田螺姑娘”在暗暗的帮助他。如果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来,我们的主人公很有可能是在夜间发作梦游症,起床挑满了一水缸的水,然后第二天早上无比困惑,出于无奈,只有编这么一个美丽的故事自娱娱人。梦游症的症状有许多,大体上是指人们在睡眠状态中起床行走、舞蹈,甚至干家务。梦游者并不因为到处走动而跌倒、碰撞,最后又都能回到原先睡觉的床上。梦游者常常处于一种特殊的个体情境中,有时候会喃喃自语,有时候会大声嚷嚷,但旁边的人很难听清楚他在说什么,事后完全不能回忆。如果在梦游的过程中唤醒当事人,他的表现是“懵懵懂懂”,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向其解释并询问所发生的事情时,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对眼前的情景感到困惑。甚至在再次入睡后醒来遗忘掉“被唤醒”这一事实。梦游症是三大睡眠障碍之一,发生率较高,约1%~6%。常见于儿童,尤其是6~15岁的男孩子,一般1周一二次,10岁以后逐渐消失;但若发作频率较高,年龄较大者可延至成年。与儿童所不同的是,成人的梦游症一般比较危险,具有伤人或者自伤的潜在可能,因此需要及时的处理。本症的发作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而引起的、深睡状态下大脑呈现部分的觉醒时的运动。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本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也密切相关;重大的精神创伤如亲人亡故,意外事故等往往可引起本症。而精神紧张,睡眠环境变更,以及过度疲劳;服用催眠药物,或饮酒等,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又往往可以诱发本症。梦游症只是在睡眠过程中出现,这与在白天突然外出且没有目的性的“神游症”要有所区别。而有些成人的所谓梦游症还要与癫痫发作相鉴别。另外成人的梦游症常可能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但是患者处于一种“微觉醒”状态,生理上已经醒转,但很快的再次入睡使患者本人无法意识到。对于梦游症的治疗,有以下原则:1、对于儿童期的梦游症,一般不用太多处理,针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给与必要的生理心理调节就可以。如发现夜游症发作的患儿已走出门外,家长可将患儿牵回家中,使其到床上,让他继续睡觉。不要强行叫醒夜游症发作的儿童,因为强行唤醒可能会使儿童出现更严重的意识模糊、兴奋躁动状态。对于发作频繁的孩子,应避免可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如白天过度疲劳,睡前过于兴奋等,以免诱发夜游症的发作。大约在10岁左右儿童的梦游就会消失。2、对于成人的梦游症,家属要加强监护。对处于熟睡中的人或正做梦的人,不要猛然打断他的睡眠,比如唤醒轮值夜班、站岗放哨的人,应该尽量缓和,避免因突然刺激引发意外伤害。睡前服用安定、利眠宁等药物,可以加深睡眠,减少发作机会。3、如果患者伴有癫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快眼动睡眠期睡眠紊乱等疾病的,要及时处理伴发疾病,这样才可以比较安全的控制梦游症的发作。4、对于有情绪问题的梦游症患者,要针对情绪问题使用情绪稳定剂、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本文系霍云翔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 霍云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行为异常,虽然在早期表现得并不明显,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循。他们往往逐渐出现言语和行为方面的紊乱,做事目的性不强,说话有时前言不搭后语。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较病前相比有某种微妙却是深入的变化,让人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当事人的言语行为,与他/她的年龄、性别、身份、社会角色、一贯的言行模式以及当时当地的社会情境格格不入,让人无法理解从而觉得不可思议。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要点,存在许多误区和疑问。归纳起来,以下问题比较常见。首先是应不应该治疗,怎样治疗。精神分裂症虽然有所谓的缓解期,但不通过药物系统的治疗靠所谓自身意志等调节是不会治愈的。目前,在精神卫生领域,公认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行为认知治疗为辅,强调全病程治疗。及时的早期干预、合理有效的急性期治疗、长程稳定的后期维持治疗是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的最佳保证。其次,药物的选用问题。很多家庭认为凡是西药就有副作用,而且抗精神病药物服用时间长,有些还会有比较明显的副反应如口干、嗜睡等。因此倾向于要求医生药量尽量小,或者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而要求给予中药治疗等。事实上任何药物都会有相应的副作用,只要在医生的严密观察与控制之下,且不是严重的干扰到治疗过程,就不必为此担心。有些人误会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于大脑,就担心会把人“吃傻吃笨”什么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目前的抗精神病药物是通过改善体内神经递质的代谢调节来达到治疗作用的,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合理使用,原则上不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而且现代药物需要经过极其严格的多重临床试验论证,在安全性方面较前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第三,药物治疗的持续问题。鉴于该病易于复发的特点,一般建议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时间基本上以年为计时单位。那些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控制和消失的患者,仍旧建议坚持服药3~5年左右。而有些常年多次反复发作的患者,医生的建议是长期服药。第四,治愈标准是怎样的。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并没有完全明确,临床治疗是一种症状性治疗,也就是说治愈的第一标准是减少或者消除其幻觉、妄想等症状。药物治疗过程中还要配合心理行为认知治疗,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对自身症状能理解,能批判,能够接受常年坚持自行服药,最终部分恢复社会功能且能够走向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最后,谈到关于康复期的问题。患者要有规律合理的饮食起居、个人卫生,鼓励生活自理,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注意训练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表达、情感交流等。在患者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急性期的治疗毕竟是短暂的,精神康复是要持续终身的。当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已经从简单的症状控制发展到社会功能康复。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帮助当事人更好的实现社会功能康复,早日回归社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属、患者还有主治医师应该保持经常的联系,及时调整康复策略和药物用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良好有效的治疗及支持。本文系霍云翔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老年人的期望寿命不断延长,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追求健康的生活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老年人更是这种潮流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由一些老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了!个案一:陈老,67岁,曾是一家国营企业的老总。退休数年的他,在家里越来越感到“气不顺”,常常为一点小事与家人发生极大的争执,去年老伴去世以后,他变得更加古怪、易怒。虽然儿女对他都比较迁就,但他还是极为不满,常常对着子女大发雷霆。子女们被“折磨”的受不了了,来到心理门诊求助。分析:陈老,一位曾经“说话算数”,众星捧月的一把手。工作忙的时候基本上顾不到儿女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极不尊重”。但退休以后,他本身就觉得已经失去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地位。这种社会职能的改变会让他强烈而迅速的产生失落感和不平衡感。周围邻居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子女的满意程度、对离退休本身的态度和生活、居住条件等也是影响他的“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他的社会地位及各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长期形成的工作定势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使得他一时难以适应。而不久前的丧偶更是雪上加霜的增加了他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对策:首先子女们应该明白,老陈们是极为渴望与人交流和交往的。子女与他们的积极沟通,本人与其他老年人的友好相处,适当的体育锻炼、社会交往活动,都是提高老陈们“生活满意度”的有利方式。心理学界认为,要想改变离退休人员的健康行为,不仅要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生活是由自己的行动决定的,还必须提供给他们必要的提高心身健康的知识与应对能力。与离退休人员密切相关的领域为身体健康、休闲活动、家庭生活与心理健康,尤其是身体健康对他们最为重要。老年人适度的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重建他们的自信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找到志趣相投的新朋友。个案二:江老师,女性,62岁,七年前退休在家。近一年来,一向整整洁洁、条理清楚的她,开始变得邋遢不拘小节,忘性大,做事情丢三落四。常常一出门就忘记了自己要去干什么,家务活也慢慢的做不好,刚说过的话转眼就忘了。脾气也越来越大,常常为一点小事冲家人大发雷霆。近一个月来,还有两次出门后忘记了回家的路,搞得家人非常担心。家人把江老师带到门诊来求治,在我们的建议下,家人为她做了一个脑部的MRI(核磁共振),显示“弥漫性脑萎缩”。分析:江老师这种情况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病)。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本病起病缓慢,病程为进行性发展,病因迄今未明。对策:本病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轻症患者重点加强心理支持与行为指导,使病人尽可能长期保持生活自理及人际交往能力。鼓励病人参加适当活动和锻炼,必要时辅助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记忆和思维训练等。重症患者则要加强护理,注意营养的摄入,预防不慎引起的感染等。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抗焦虑抗抑郁及抗精神病药物。在改善记忆方面,可以选用一些促进脑代谢,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脑复康等。总之,“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应对策略目前还是要以预防为主。家属和老年人都要认识到,良好的社会接触,规律的生活节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适度的体力和劳力活动才是减轻“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病)发病率的最佳手段。个案三:李师傅,68岁,某国企退休职工,总想退休后在家照顾孙子孙女,但子女离他家较远,平时没时间来看望他。最小的孙子也于今年9月开始上小学了。习惯了热闹的他忍受不了这样的寂寞,老伴的唠叨也常常令他心情不好。最近还出现了失眠,咳嗽等身体不适,做家务也觉得有些累了。孩子们常常劝他不要老呆在家里,要多出门活动,多于其他老年人交往,但他就是不听。两个月来一觉得身体哪里不舒服就打电话把儿子女儿叫过来看他,到医院检查身体也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为此,子女们不胜其扰,带他来门诊求治。分析:老李的“不舒服”是典型的“疑病”,一是因为他对自己身体的过分关注,二是没有在生活中找到更有意义的精神寄托。子女不在家的“空巢”现象也是导致他觉得孤独寂寞不知所措的原因。对策:老年大学的逐渐兴起应该可以很好的解决老李们及其家属的这种困境。无论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合理的生活目标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常常认为老年人就应该轻轻松松赋闲在家,逛公园买菜做饭带孩子,却忽视了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需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建老李们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找到能够展现自身价值的生活目标。有研究指出,世界上各国长寿老人都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百岁以上的老人都认为,个人利益取决于周围人群的整体利益,并在其一生的思想和实践中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或集体主义精神。有一项关于老年人健康长寿决定因素的调查显示,遗传因素对长寿的“贡献率”仅为25%,决定长寿的其他重要因素是:较轻的体重、较少吃药、适度活动、每天7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无污染的环境、良好的卫生条件,而饮食结构基本与长寿无关。总之,健康的老年生活一定要放弃那些不合理的观念如:老了就不中用了;退休了人生就结束了;感情婚姻失败就勉强维持算了;过一天算两个半天,得过且过算了;儿女远离是要不管自己了等等。我们可以选择乐观的、开朗的、豁达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丧气的、闭塞的、狭隘的生活。有人说,人生从70岁才开始,老年朋友们,用你们乐观开朗的笑容去拥抱明天吧!老年人心理健康事件关键词:空巢现象:子女长大成人,各自出外独自组建家庭,父母一时难以适应子女离家后的一种“空落感”。角色转变:退休后的老人其社会角色常常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转换的落差会导致角色转变困难甚至失败。一旦角色转换失败,生活就会走向反面。婚姻裂痕:有些老人多年来婚姻生活不和谐,但忙于工作及照料孩子无暇顾及。一旦空闲下来,夫妻相处的时间变长,矛盾激化更加容易,往往产生子女难以接受的激烈争吵甚至闹离婚。躯体变化: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年轻的时候有所改变,有时候会有某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这时老人会产生悲观、难过情绪甚至有消极念头。疾病缠身:一些慢性病在老年人身上发病率较高,一旦未能积极有效医治,迁延不愈,会使老人产生消极想法。情绪低落会导致躯体免疫力降低已经被充分证实。这种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的交互影响会极大的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陈先生,27岁,某大学老师,平日性格较为内向,不大喜欢与人交流。职业的缘故,他必须面对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许多疑问,渐渐的他变得外向了些。但3个月前,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他的朋友和同事们突然感到他好像换了个人似的。表现得兴奋话多、自我感觉良好,和什么人都打招呼,请别人吃饭、乱买东西等。家人不解的问他,他就说自己需要更加开朗更加的融入社会,所以要更多的交际应酬。见他解释得还算通情合理,家人也就没有多问。可几天后,陈先生变得尤其兴奋,见人就打招呼,称兄道弟,拍胸脯请客买东西,把自己两年的积蓄一股脑花了个精光。家人或同事劝阻即大发雷霆,说自己这样的一流学者应该是能挣会花,这点小钱不算什么,自己不久就能够得到某大型外企的青睐,进入其决策层等。言谈举止渐变得轻浮,家人同事觉得他有问题送到门诊来咨询的时候,还表示自己是顶尖的聪明人,有说不完的话,脑子转得太快,连自己的舌头都跟不上,想要做的事情太多等等,认为自己是一只“陨落在凡间的天鹅”(陈先生原话)。陈先生的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躁狂症”,是所谓“情感障碍(心境障碍)”的一种临床状态,是以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发病时患者表现得轻松愉快,热情乐观,言谈举止深具感染力,症状轻的时候可能不被人视为异常,只有比较亲近的家人和朋友才能够发现患者的“不对劲”。患者多半思维速度增快,语速增多,说话漫无边际,对人诸多要求,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就可以发脾气甚至是冲动攻击等。对很多事情都表现出兴趣,但不持久,常常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完全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状况,但容易迅速放弃。如果没能得到有效控制,很容易对自己及他人造成伤害。一般而言,单纯的躁狂发作是比较少见的,多数患者在躁狂发作前后都有可能出现抑郁表现。换句话说,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多是属于同一种疾病“情感障碍(心境障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临床表现。两种表现都有相互转换的可能。躁狂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要在疾病早期迅速控制发作,否则,持续的躁狂行为有可能令患者的体力不足,造成虚脱甚至衰竭。由于该疾病有一定的复发性,因此在控制症状后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使其能够认识到该疾病的基本表现,加强对该疾病的预防。在疾病早期,患者多半非常愿意“享受”自己这种“一切良好”的感受,虽然可能觉得自己有些异常,但会认为自己还在正常范围以内。一旦病情加重,患者对疾病的“自知能力”就可能出现较大的损害,否认有病,不愿接受治疗,有时甚至需要强行的将其送往心理卫生诊疗机构。因此,对于该疾病应该做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当发现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在言谈举止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时,尤其是出现了夸夸其谈、活动增多等情况,应该及时的与他交流,了解他/她是否在生活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喜事,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出现较为持续的兴奋、话多、行动增多,即应该建议他/她到相关的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去寻求帮助。本文系霍云翔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近期就网络女性有关“产后抑郁”的调查中显示,知道有“产后抑郁症”的有85.71% ;有过“身心俱疲”,灰心失望感的被调查者有57.14%,而其中感觉灰心失望的主要原因中,莫名提不起兴趣的有42.86%,认为产后生活全被打乱了的有28.57%,担心人长胖了,没有魅力的有14.29%。面对沮丧情绪,不同的女性有不同的宣泄方式, 28.57%的人不知道怎么办,独自发呆;28.57%的人选择发泄出来,发脾气摔东西;选择吃东西、购物的占到14.29%,选择和家人沟通,取得支持的只有28.57%。 产后3个月左右感觉情绪比较低沉的占42.86%,一个月左右感觉情绪低沉的占到28.57%,只有28.57%的被调查者从未发生情绪低落的变化。 如果怀疑自己有产后抑郁症,有42.86%的人选择查资料和自行调节,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支持的有57%,没有一个人选择通过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一般来说,浏览并参与网络调查的女性相对而言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在这个覆盖全国的网络调查中,数据显示并不令人乐观。产后抑郁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侵入我们的正常生活,而大多数处于危险边缘的产妇并不明白产后抑郁是一个什么疾病,更没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应对产后抑郁带来的种种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预测,2020年,也就是5年后,抑郁症将成为女性疾病的头号杀手,其中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占产妇总数的10%——15%。面对产后抑郁,我们要大声喊出——产后抑郁stop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 霍云翔美国歌手“小甜甜”布兰妮最近惊人之举不断,先是剃了个大光头,接着又传出情绪崩溃的消息,在加州马里布一个赡养中心休养期间又传出自杀的新闻。一、 失控的布兰妮在美国小甜心变得如此疯狂以前,她曾经因为巡回演出期间工作压力过大,在舞台上失控痛哭。而此次一系列剃光头、砸车、自杀等严重失控行为,均是在其产下一子之后,据此,小甜甜被诊断为“产后抑郁症”。抑郁症作为21世纪女性疾病致死的头号杀手,正在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抑郁症这个大家族内,产后抑郁症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它不仅给产妇带来痛苦,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自杀和扩大性自杀的严重状况。这些新母亲们会在生下宝宝后的一周至六个月内,出现严重的情绪反应,包括悲伤、无助、绝望、无法正常生活、易怒且害怕伤害自己、伴侣及婴儿。她们普遍表现为无故乱发脾气、害怕孤单,无法冷静思考。有些严重的产后抑郁症患者甚至会因为对生活的极度绝望,选择和自己的宝宝“同归于尽”以“脱离苦海”。在美国,每年大约40万名(约10%)产妇;法国,每年10万名产妇(10%——15%);中国,每年大约有110万名(约6%)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近年来患上抑郁症的知名女性中,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就包括“波姬·小丝、戴安娜王妃、那英、袁咏仪、陈宝莲”等,布兰妮的一系列失控举动也使她登上了这个榜单。二、 为什么“产后抑郁”?人类进化与繁衍的过程充满艰辛,对于许多年轻女性来说,生孩子面临的是一系列挑战。“产后抑郁症”的产生,既有远古传承的遗传特性,又有社会现实的不同期许,更有个人生理、心理、社会角色上的巨大变化。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呱呱落地的小宝宝会引起母亲本能的焦虑,担心宝宝会受到不可预知的伤害,对未来不确定的危险因素感到爱莫能助。虚弱的身体和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得产后女性莫名的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对生活充满恐惧。从进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说,生产后的母亲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在环境恶劣的远古时期,焦虑警觉的母亲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她们及其子代的生存把这种远古遗留的焦虑遗传至今。生理上,由于分娩带来的疼痛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一旦出现滞产、难产时,产妇的心理准备不充分,紧张、恐惧的程度增加,产程持续时间更长,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从而诱发产后抑郁的发生。更糟的是,患有躯体疾病或残疾的产妇更易发生产后抑郁,尤其是感染、发热等,对产后抑郁的促发都有一定影响。在一些追求完美的妈妈们心中,患有躯体疾病而产下宝宝是令人难以接受的重大缺憾!而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更会加重产妇患上“产后抑郁”的可能性。在社会层面上,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母亲的伟大有目共睹。由少女转变成母亲,这种迅速而明显的社会角色变化,常常使当事人惶惑不已。养、育的重担骤然挑上肩头,不产生心理的应激反应很难担负起这样的重任。对于有些产妇,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夫妻关系不合、产后亲属关心较少、居住环境恶劣等常常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产妇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诸如失业、夫妻分离、亲人病丧、家庭不和睦等,也是重要诱因。同时,低龄产妇、单亲家庭、较低的社会地位、多子女的母亲、父母早年离异、低学历、低收入、新移民等因素均可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的易感性。如加拿大新移民妇女产后患抑郁症的情况较一般产妇高出5倍;中国城市新移民妇女患产后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出本地产妇。产后抑郁症还与产妇的年龄、民族、职业、孕产期保健服务的质量、产后的母乳喂养、产妇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幸事件等因素有关。三、 怎么识别产后抑郁?由于文化的差距,产后抑郁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以东方文化为例,人们习惯于用躯体表现取代心理层面上的抑郁、焦虑、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我们讨厌开会的时候不会说“我讨厌开会”,而是说“我的头很痛,我不能再继续开会了”。同理,没有产妇会大张旗鼓的告诉他人“我产后抑郁了”,她们只会在抑郁情绪的控制下,用种种涵义或明确或含糊的行为昭示自己患病的事实,识别这些信号对于她本人尤其是她的家人朋友们来说,至关重要!1、 产妇们如果在需要对自己的宝宝进行照顾和哺乳的时候,用疲倦的口吻表示自己“很累了”。我们就要仔细甄别,这种疲倦感的背后是否伴有压抑、沮丧和情绪淡漠。2、 变得孤独和害羞的产妇,开始不愿见人。她们无故的伤心、流泪,反复诉说自己的担忧和焦虑。黄昏时分常常被丈夫们视为一天中“最糟糕”的时段,平日细微琐碎的事情都会引发她的严重不安甚至暴跳如雷。3、 有些产妇不停的怪罪自己,埋怨身边的人照料不周,担心自己的宝宝不能健康成长。她们的口头禅常常是“我自己的孩子我知道,他/她已经不行了,肯定有问题。”4、 她们心情矛盾,忽喜忽忧,一时沉浸于做母亲的喜悦,一时担心自己的身材走样、工作受阻、感情受挫、生活困窘。5、 她们有意无意的避免和自己的宝宝过分亲近,甚至不愿多抱婴儿或不能正常地给婴儿喂食及观察他们。她们几乎不能或不愿注意婴儿的反应,婴儿的啼哭也不能唤起母亲的注意;6、 她们不适当的、机械的抚摸宝宝,使宝宝变得不自在、烦躁、哭闹,这种反应进一步加深母婴情感的疏离。7、 一个月以后的婴儿足以辨别人类的表情涵义,但母亲们僵化的微笑和忧愁的眼神会令宝宝变得难以管理。而母亲也开始产生厌恶甚至痛恨婴儿的念头,她们认为这个宝宝的出现严重打破了自己的生活平衡,自己再也不能成为生活的重心,甚至开始想要伤害或者抛弃婴儿。8、 她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判断能力越来越糟,感觉自己就像“被兜头一棒”般昏昏沉沉,难以自控。9、 她们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认为生活毫无意义,出现厌食、嗜睡或失眠、易疲倦、性欲减退,还可能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如恶心、呕吐、胃部灼烧感、皮肤发麻等。10、 被折磨得焦头乱额的家人开始游说产妇接受医生或者其他什么人士的帮助,换来的回答是“我没有病,我只是有些不舒服,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四、怎么办?如果说抑郁症是一场情绪的感冒,那么,产后抑郁就是感冒加一点发烧,虽然说有自愈的可能性,但加一些外力,还是可以更加安全有效的处理它的。1、 对于想要母乳喂养的产妇来说,光照疗法不失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有一种光照治疗仪,通过特殊光管,释放出可调的2500-10000LX(勒克斯)白色冷光照射患者,可以起到良好的抗抑郁作用。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市场上还无法买到这种光照治疗仪,但有心的读者朋友可以在一些购物网站上从国外邮购该产品。实在买不到该产品的产妇要注意多户外活动,接受日照,适度运动如做健康操等。2、 孕产妇同质小组。在一些意识超前的产科医院,工作人员会把一批有着相同家庭背景、生活状况的孕产妇组成一个小组,在产前展开健康教育,产后组织小组交流,妈妈们倾诉自己的苦恼、分享他人的喜悦,互相支持互相接纳,让她们疲倦紧张的心灵在小组中得到合理的释放。3、 胎教音乐的过于功利常常让产妇们对聆听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让我们摒弃这种功利,回归到音乐本身的美妙中来。悠扬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伴随的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会让母亲的身体机能得到放松,躯体的放松进一步推动心理的放松,这种半自主的调节方式,很容易得到产妇们的接受和喜欢。4、 婴儿的啼哭常常让产后抑郁的母亲心烦意乱。那么,教会她们辨别婴儿啼哭的含义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共同辨别出这种哭声代表饥饿、那种哭声代表寒冷;在这种有趣的辨别过程中,产妇们的心会与宝宝拉得更近。5、 把宝宝放在产妇的肚皮上。婴儿细嫩温暖的皮肤和妈妈的皮肤紧紧贴在一起,触觉上的感受可以良好的激发母亲温存的天性。教会母亲轻柔有序的抚摸自己的宝宝,由此,宝宝舒适安详的睡眠会带给情绪低落的妈妈无限的成就感。6、 至于饮食的营养和均衡,家人的理解和沟通,丈夫的照顾和抚慰,都是产后抑郁极佳的“药方”。7、 求助于心理医生,一系列减压方式诸如表象训练,在意念引导下反复强化自己的宁静与安详,想象自己处理好所有糟糕的境况,反复的训练会增强信心,理顺思路,找到更好缓解抑郁和焦虑的方法。8、 必要的药物治疗是迅速治愈产后抑郁症的方式。不要讳疾忌医,不用长吁短叹,在情绪确实糟糕到难以自控的时候,要能够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要知道,抑郁症只不过是一场“感冒”,只要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它会很快的离你远去!附录一:渐进性肌肉放松的基本步骤 1.握紧拳头——放松;伸展五指——放松。 2.收紧二头肌——放松;收紧三头肌——放松。 3.耸肩向后——放松;提肩向前——放松。 4.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右——放松;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左——放松。 5.屈颈使下颏触到胸部——放松。 6.尽力张大嘴巴——放松;闭口咬紧牙关——放松。 7.尽可能地伸长舌头——放松;尽可能地卷起舌头——放松。 8.舌头用力抵住上腭——放松;舌头用力抵住下腭-放松。 9.用力张大眼睛——放松;紧闭双眼——放松。 10.尽可能地深吸一口气——放松。 11.肩胛抵住椅子,拱背——放松。 12.收紧臀部肌肉——放松;臀部肌肉用力抵住椅垫——放松。 13.伸腿并抬高15-20公分——放松。 14.尽可能地“收缩”——放松;绷紧并挺腹——放松。 15.伸直双腿,足趾上翘背屈——放松;足趾伸直趾屈——放松。 16.屈趾——放松;翘趾——放松。附录二:测测你的抑郁分值:爱丁堡(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自评量表:共10个项目,完成量表评定仅约需5分钟。根据症状的严重度,每个项目设0、1、2、3四个等级;其中第3、5、6、7、8、9、10项采用反向评分(即3分、2分、1分、0分) 。10个项目分值的总和为总分。总分>12或13分高度提示可能有抑郁障碍, 9或10分也提示可能有抑郁障碍。在过去一周里:1、我能笑,也能知道事情好笑之处:(1)和我平常一样;(2)和我平时不大一样;(3)和平时有很大的不同;(4)和我平时完全不一样;2、我盼望高兴的事:(1)和我平常一样;(2)比过去少了;(3)肯定比过去少了;(4)几乎不盼望和不在乎高兴的事;3、当事情变坏时,我不必要的责备自己:(1)是的,我大多数时候是这样;(2)是的,我有时候是这样;(3)不,不经常这样;(4)不,从来不这样;4、我没有理由的焦虑或担心:(1)不,我从来不这样;(2)不,我几乎不这样;(3)是的,我有时候这样;(4)是的,我经常这样;5、我没有理由的感到恐惧:(1)是的,基本上是这样;(2)是的,有时候是这样;(3)不,不经常这样;(4)不,从来不这样;6、我难以应对事情:(1)是的,大多数时候我完全不能应对;(2)是的,我有时候不能像平时那样好的应对;(3)不,大多数时候我能很好的应对;(4)不,我像平时一样很好的应对;7、我如此不幸,以至于难以入睡:(1)是的,大多数时候是这样;(2)是的,有时候是这样;(3)不,不经常这样;(4)不,从来不这样;8、我感到悲伤:(1)是的,大多数时候是这样;(2)是的,经常这样;(3)不,偶尔这样;(4)不,从来不这样;9、我如此不幸,以至我哭过:(1)是的,大多数时间这样;(2)是的,经常这样;(3)不,偶尔这样;(4)不,从来不这样;10、我想过伤害自己:(1)是的,经常这样;(2)是的,有时这样;(3)不,几乎不这样;(4)不,从来不这样;本文系霍云翔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没有“命运”这个词汇,人们的选择永远是个谜。 在欣喜若狂的时候,脱口而出的却是无聊至极。 她结婚的时候羡煞旁人,丈夫高大健硕,阳光开朗,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公婆均是高校教授,谈吐不凡,淡定儒雅。 婚后第二年儿子出世,第三年丈夫阴晴不定的情绪完全无法遮掩,伴随着工作能力的急剧下降,社交活动的全面丧失。 医生的诊断是抑郁症,公婆矢口否认并严加呵斥,接走孙子养护,吩咐她加倍照顾好老公就会平安无事。 第四年丈夫对着早起外出上班的她说,我晚上想吃糖醋鱼,你买回来做给我吃。她开心的走了,回到家时丈夫割了腕,开着煤气,上吊身亡,脚下还有一瓶空空的安眠药瓶。 公婆很快将她扫地出门,甚至要回了小夫妻的那套房子。 第七年她找到当年那位医生,说想聊两句。看着一身黑衣形容枯槁的她,虽然时隔数年,那场谈话依然艰难苦涩。 第十年知道她终于到新的地方有了新的工作与生活。 新工作可以糊口,新丈夫无所事事,主要在家玩网游,不久她卷进并参与了一场击鼓传花的经济骗局。 他英俊潇洒,年少有为,事业早成,悠忽间到了谈婚论嫁的当口。 参加数次相亲局,莺莺燕燕们或美艳或清纯或洒脱或腼腆,都未入法眼。 一位硬朗倔强的女子闯将进来,独立、自我、不卑、只亢。该女子的父母立马赶来阻止两人交往,说自己的女儿个性太硬不适合结婚,不适合成家。自己的父母亲朋也是众口一词接受无能。 他踌躇满志,欣喜异常,在一片反对声中欣然步入洞房。吟诗一首: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第二年妻子开始怀疑他心怀不轨有不忠之举,小哄小闹勉强平息。 第三年生下女儿后,插手公司事务,声称男人有钱就变坏,要求了解财务状况,确保女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四年起坚信他在外金屋藏娇,从哭喊咆哮到歇斯底里。他求告无门,心力交瘁,无数个夜晚被咆哮声唤醒,指认辩白西服衣领处模糊难辨的“出轨证据”。 第五年妻子到税务局控告他偷税漏税,查无此事后妻子当场暴打税务官员声称对方被买通。 第六年他忍无可忍到法院申请离婚,每一位受理的法官均被妻子骂到狗血淋头不了了之。 第七年一位好心受理此案的法官被妻子当庭拿刀追砍。他求助老丈人丈母娘,两老说,我们早就劝过你,你不听,小时候我们就管不了她,现在年纪大了,哪里还是她的对手,哪里能够是她的对手。 他求助一位看上去聪明睿智慈眉善目的精神科医生:我可不可以强制把她送到医院进行治疗,这应该是一种精神疾病吧? 医生:……
首先,需要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觉知,逐步了解自己。 其次,需要去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与召唤,将“可能的自我”从自己的身体里解放出来、实现出来,不断进行“自我实现”。 最后,需要对整个人生做一个全盘思考,那就是“我想过怎样的人生?”、“我想赋予我的人生何种意义?”,“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里不仅涉及到我们自己,还将我们的亲密关系、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与社会的关系等其他部分的思考全都包含了进来。其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具有很大关联性,它们是纠缠在一起的,甚至在最终会达到一致。但一般而言,第三个问题的范畴要比第二个问题更大。 对这样三个问答题的思考与回答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它一定是持续的,艰难的,波折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自我追问与思考,不断经历与体会的过程,虽然艰难波折,但也丰富有趣。 当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步清晰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忽然间发现,人生是如此的美妙,我们竟然可以做到以前从来都不敢想象的“闪闪发光”的样子。 很多人的人生路是越走越窄的,因为他们将自己限制在了“填空题”式的人生格局中;而有些人的人生路却能越走越宽阔,因为他们选择了格局更开放的“问答题”式人生。 何去何从,就看你的选择了。
小小穴位能止咳 孔最穴是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功善止血、止痛,有宣通肺气、开泄腠理、理气止血之功,可治疗外邪袭肺、肺脉壅遏所致的诸多症状及出血症。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壮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针三分,灸五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热病汗出不来,在孔最穴上灸3壮就可以出汗了;如果是咳嗽气逆、前臂疼痛等症状,可以在该穴处采用针刺的方法,针刺深度3分,艾灸5壮。孔最穴除了能够止咳外,平时按压或者艾灸该穴,还有宣肺理气的效果。 ★[取穴]孔最 ★[腧穴定位]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简便取穴]伸出前臂,于尺泽与太渊连线的中点向上1寸,当桡骨内侧缘处取穴。 ★[功效]清热止血,润肺理气。 ★[操作方法] 01 直接灸:将艾绒搓成底面直径约0.2厘米,高0.2厘米的圆锥体,进一步将艾绒捏实,放置在孔最穴处。如艾炷放置不稳,可以在局部皮肤处涂上蒜汁,便于将艾炷黏附。 用线香将艾炷点燃,待艾炷将要燃烧完,局部自觉灼痛时,可用小镊子将艾炷移开,放置第2个艾炷,继续施灸。 一般根据体质和疾病轻重选择施灸的艾炷数量,灸3~5壮即可。 02 悬灸:选用一根艾条,在一端点燃,将点燃的一端置于孔最穴皮肤上约1厘米处施灸。施灸过程中如自觉皮肤灼热疼痛,可将艾条适当远离皮肤表面,待灼痛感缓解后继续施灸。每次灸5~10分钟。 ★[疗程]每天1次,直至热汗出,咳嗽止。 注意事项 艾灸期间要时刻注意观察皮肤的变化,防止烫伤。 灸后若出现口干等症状,表明施灸量过大,可以适当减少施灸的数量和次数。
据国家卫生局统计,我国一线城市中92%的人,经常熬夜、喝酒、久坐少运动、吹空调、压力大... 导致身体湿气严重,虚胖大肚腩、脸油腻、手脚冰凉、痛经失眠等症状。一整天下来感觉口干苦涩,舌苔白厚、恶心口气重。中医古谚:千寒易除,一湿难祛。 大多数的疾病都跟湿气有关,身体里的湿气不除,会引起脾胃、肝胆、肠道、泌尿及生殖系统及精神情绪等数十种疾病。 湿气不分季节,不分体质,不分男女,所谓十人九湿,就是这个原因。 表现症状为: ① 脸色发黄油腻,滋生痘痘粉刺,皮肤瘙痒。 ② 大便粘稠,肚子发胀、虚胖。 ③ 头发油脂多、易脱发。 ④ 时常睡眠不安稳,手脚冰凉,食欲不振,恶心口气重。 ⑤ 气血不佳,四肢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 (对于女性而言,寒湿会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多) 那么湿气对精神情绪又有何种影响呢?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所言,湿重则不利,此种不利不但体现在躯体方面,对情绪及精神也有着不利的体现,抑郁体质则较为多见,不论是情绪低落还是精神压抑,甚至消极悲观。因此,湿气在情绪方面有着重要的关联。 想要祛湿,简单的方法就是泡脚。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每天泡泡脚,不仅将这一夏的湿寒去掉,还能局部血液循环、驱寒排毒、促进代谢,从而祛除身体湿气。 中医建议,最适合人体泡脚的温度是40°C-50°C,既不会过热烫伤肌肤,又不会太温,没有效果。 水中加入适量中药例如姜片,艾草,花椒等等会各有不同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