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尿常规隐血阳性,是血尿吗?、得肾炎了吗?该怎么办啊?” 门诊上经常遇到这样焦虑的病友。要是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有关尿隐血是如何测定的,以及几个概念。尿常规检查隐血试验的原理:简单说就是利用尿液中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氧化特性与检测尿液的试剂发生显色反应的原理来反应尿中是否有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等。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尿液中因某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具有类似于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氧化作用的物质时都可以与相应的试剂发生显色反应,呈现出隐血试验阳性,称为假阳性。因此不仅仅是尿里面的红细胞会导致尿隐血阳性,常常有其他的原因造成假阳性。假阳性:尿检潜血阳性而显微镜下看不到红细胞。尿隐血试验的假阳性率至少在10%以上,最高可达近50%。也就是说尿隐血试验阳性时最高可有近一半可能性是假阳性,换句话说就是尿液中没有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成分。假阴性:尿检潜血阴性而在显微镜下看到红细胞。如果尿液中出现了一些抗氧化或具有还原作用的物质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时,就可以抵消掉尿液中血红蛋白的亚铁血红素的氧化活性,从而导致干化学检测呈现假阴性(假阴性发生率不到7%);另外尿液中含有的羊水、白带也可竞争性抑制反应致使尿隐血试验出现假阴性。这就说明血尿时也不一定尿隐血阳性。我们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尿中红细胞可以排除上述检测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显微镜检查: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为血尿!!好了,搞懂了这个道理,再来说说隐血阳性。尿常规潜血阳性一定是血尿吗?非也!因为上面已经提到,尿潜血可能存在以下假阳性:1、食物和药物造成的红色尿:检查前服用过含铁剂的药物、动物血,动物肝脏、精瘦肉以及大量的绿色蔬菜。2、尿路感染,尿中出现一些细菌或真菌的代谢产物;尿液中存在热不稳定过氧化物酶;化学污染,如次氯酸盐等;试纸条过期、污染、保存不当、操作不正确等;尿液标本保存不当或放置时间过长。这类假阳性一般对身体没有影响,属于一过性,复查尿常规血尿多会消失。3、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指尿液中含有游离的血红蛋白。正常血浆中含有少量的游离的血红蛋白。服用某些药物(消炎痛、磺胺药、秋水仙碱,非那西汀、环磷酰胺、氨甲喋啶、6―巯基嘌呤等)、输血反应,毒蛇毒虫咬伤、疟疾,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游离血红蛋白可经肾小球滤出,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可出现潜血阳性,但镜检无红细胞。严重时小便甚至呈现酱油色。肌红蛋白尿是由各种原因如剧烈运动等引起的肌肉组织破坏,产生大量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分子量较小,可以从肾小球滤过膜滤过,从尿液中排出。尿检时同样会出现潜血阳性,而镜检无红细胞。尿潜血阳性,又真是血尿,就一定是肾炎吗?非也!血尿的原因很多,但总体来说,大部分都是泌尿生殖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尿道等部位)本身的病变,比如泌尿系统炎症、结石、结核、肿瘤、创伤、男性的前列腺问题,其中又以肾小球疾病、结石、感染和肿瘤较为多见。少数为全身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邻近器官的病变以及其他如先天遗传疾病(多囊肾、血管畸形)等。还有就是生理情况下也会出现血尿,例如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后会出现镜下血尿,但这种属于一过性的,充分休息后复查血尿多会消失。在临床中,有大约10%的一部分血尿患者,在进行了各种详细的检查后,仍然无法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病因,称之为“特发性血尿”。这部分患者有些是因为疾病处于早期无法检出,通过长期的密切随访会找到病因,也有一些确实不是全身或局部的病理改变引起。因此,特发性血尿的患者,既不用战战兢兢,也不能不以为然,要定期复查随访。血尿了怎么办?1、切忌不要自己根据网上信息自行判断有问题或没问题。2、在咨询医生之前,先问一下自己:近段时间有没有口服药物,血尿时有没有其他症状,是开始时尿红、是尿到最后才红、还是整泡尿都红?有没有血块、血块的形状?等具体情况。3、如果尿色透明但颜色发红如呈红色、浓茶色、酱油色等,尿隐血试验阳性,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又没有红细胞,那么很可能存在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引起急性肾衰竭,应尽快去医院肾内科就诊。4、体检报告仅仅是尿潜血为阳性(+),尿颜色正常,又没有症状,而且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没有红细胞,很可能是假阳性,不需要太过紧张,不要自己吓自己,实在不放心时,定期复查尿常规,不用特别处理。这还不放心,以及自己搞不清楚时,啥也不用说,直接去医院最托,这让人头大的事交给肾内科医生吧。现在大家应该搞明白了吧!尿常规隐血阳性,不一定就是血尿!拉血尿也不一定就是肾炎!尿隐血最好和尿红细胞等一些指标结合判断!显微镜检查发现尿中红细胞增多(≥3个红细胞/高倍视野),才考虑是血尿。注意:女士送检尿常规注意避开月经期前后这段时间。 想要更多医学科普知识, 请关注王忠和医生公众号, 方 法: 将下方二维码保存并上传至微信文件传输助手, 再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王忠和医生公众号。
马桶君不得不说的故事(综述):体检后的您,面对尿常规该怎么办?尿液常规检查是健康体检的重要项目,可直接、迅速的反映泌尿系统、肾脏代谢等情况。因此,定期做尿常规检查,对于及时发现泌尿系统疾病、肾脏损伤等有着较强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早期诊断疾病的检查手段。可当您拿到一张尿常规报告单时,看着检验报告上的一堆堆数字或者“+”、“-”号,该怎么看呢?是否被众多的化验项目弄的不知所措?其实要看懂尿常规化验单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在尿常规化验单上,“+”表示阳性,“-”表示阴性,“++”或是“+++”表明程度不同,如“+++”就表示强阳了。嘘嘘里面隐藏诸多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密码,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聊聊嘘嘘之事。颜色正常人的尿液颜色为淡黄色,也会随着饮水量、活动、饮食的改变可略有改变。喝水多的时候,尿液也可能被稀释,像白开水一样接近无色。喝水少或出汗多的时候,尿液浓缩,则像一种啤酒的颜色。这都属于正常的生理情况。那哪些颜色的尿液提示不健康的身体状况呢?常见的异常尿色有以下几种:1.红色尿或粉红色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多囊肾,感染(包括结核)、肾小球肾炎等等。当然,有些药物也可以引起红色尿,如服用氨基比林、氨苯磺胺、苯荀二酮及大黄、山道年、番泻叶、抗结核药物(苯妥英钠、利福平)等等;有些食用甜菜、紫色火龙果、胡萝卜、黑莓、染色素等食物后可出现。2.棕色尿:常见原因是食用过多蚕豆,芦荟,甜菜。也可能是药物的影响,如抗疟药,某些抗菌素;在某些少见的情况下可能提示尿路感染;暗黄色尿:可从钱琥珀色到深黄色;食物如芦笋,维生素B等;此外如黄疸、肝炎,溶血性贫血时(酱油色尿)也会出现。3.深绿色或蓝色尿:某些含亚甲蓝的药物,食物和医用染料都可以导致蓝色或深绿色尿;在某些罕见病例,如“蓝色尿布综合征”也可出现类似症状,该病多见于婴儿;有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尿液会呈现绿色。4.乳白色尿、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5.橙色尿:常见于某些抗菌素,化疗药和泻药的影响。其他少见原因包括复合维生素B摄入过多,胡萝卜汁摄入过多等。6.云絮状或混浊尿:尿液混浊是尿路感染的一种表现,首先应考虑尿路感染。如果伴异常气味,则几乎可以确诊;肾结石也会造成脓液使尿液呈云絮状或混浊;淋病患者的阴道异常分泌物及脓液排出,同样可能使尿液混浊。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多数是清晰透明的,除放置过久和女性的尿可稍混浊外,尿液混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尿隐血(BLD)/尿潜血(ERY)隐血通常会出现假阳性,隐血有加号不代表就有血尿。大多数医院测定尿隐血的原理都是利用尿液中亚铁血红素所具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显色。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尿中存在能使试纸条变色的物质,都会出现检测阳性。因此不仅仅是尿里面的红细胞会导致尿隐血阳性,造成假阳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服用过含铁剂的药物、动物血、肝脏、精瘦肉、大量的绿色蔬菜等;2)尿路感染,尿中出现一些细菌或真菌的代谢产物;3)化学污染,如次氯酸盐等;4)尿液中存在热不稳定过氧化物酶;5)试纸条过期、污染、保存不当、操作不正确等;6)尿液标本保存不当或放置时间过长。红细胞正常尿液会偶尔出现红细胞,但不会超过3 个。如果较多出现红细胞,则有可能是肾脏、尿路出血,也要考虑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所以,并不能单纯从血尿或尿中红细胞判断出是何处发生病变,如果患者出现血尿,再做一个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对于判断血尿的来源有着重要意义。尿蛋白正常结果应为阴性或微量。若出现“+”多数意味着肾脏或者全身疾病引起的异常,可进一步做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正常情况 24 小时尿中蛋白总量小于 150 mg,其中白蛋白不超过 30 mg)。导致蛋白尿的非病理性原因有,精神紧张、剧烈运动、低温刺激;卧位时阴性、站立过久为阳性,多见于青少年;尿液中混入生殖系统排泌物,可出现尿蛋白的假阳性。而当患者注射过大量青霉素时,则正相反,可导致尿蛋白的假阴性。白细胞正常尿液镜检白细胞不会超过5 个,如有大量出现则要考虑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但需注意的是影响尿白细胞的因素较多:结晶、小圆上皮细胞、酵母菌、滴虫等成分会导致白细胞增高,造成假阳性;而黄疸尿、尿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白细胞降低,造成假阴性。因此不能单纯从尿白细胞阳性判断尿路感染,需结合下述亚硝酸盐结果进行判断。亚硝酸盐正常情况下尿亚硝酸盐为阴性。尿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多少与进食食物的种类有关,出现“+”意味着尿路感染,多数是与大肠埃希菌相关。亚硝酸盐为阳性基本可以初步判断为泌尿系感染。若尿路感染细菌(如阳性菌)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尿在膀胱中存留较短,或尿中缺乏硝酸盐,也会产生阴性结果,需注意。尿葡萄糖出现“+”,首先要检测血糖,但也有部分人血糖正常而尿糖异常,医学上称为“肾性糖尿”或“应激性糖尿”;其他见于甲亢、肢端肥大症等等代谢障碍及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大量摄入糖、维生素C或阿司匹林、运动后及孕期本身都可能发生一过性尿糖。pH值正常范围是 4.6~8.0 。正常尿液应该是弱酸性的,但也可能与饮食情况有关,爱吃肉的偏低,爱吃素的偏高。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偏低见于糖尿病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偏高多见于剧烈呕吐、持续性呼气过度、尿路感染等。比重正常范围 1.015~1.025。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比重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尿酮体正常人尿酮体定性试验为阴性。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生成的,若标本不新鲜也会出现“+”,尿酮体出现“+”,常与妊娠、营养不良、严重腹泻、呕吐、饥饿、脂肪摄入太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服用双胍类降糖药、乙醚麻醉后、磷中毒有关。尿胆红素等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主要作为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胆红素,多会使得尿液里泡沫增多,而此项出现“+”,通常可能存在急慢性肝炎、胆石症、胆道肿物、肝硬化、肝癌等隐患;尿胆原,多数阴性,但当溶血或肝细胞黄疸时会出现“+”。管型尿是尿蛋白形成的,正常应该是“无”或少量透明管型,出现尿管型属于不正常。可能由各种肾炎、肾病综合征导致。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颗粒管型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脂肪管型为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透明管型见于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如剧烈运动、高热和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肾脏有实质性病变时,可见多量透明管型。尿结晶尿沉渣中的无机沉渣物主要为结晶体,多来自食物和盐类代谢的结果。正常人尿沉渣中的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最为常见,一般临床意义不大。而有些结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严重的痛风、黄疸、草酸结石的病人可出现尿结晶。总之,尿常规轻度异常和很多生理情况有关,不要太紧张,下次复查就好,必要时还需做其他相关检查.留尿标本注意事项:1、留取尿液不少于10毫升。2、女性留取尿标本时应避开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中,影响检查结果);最好清洗阴部干净。3、最好留取第一次晨尿,中段尿(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如:女性白带、男性前列腺液等)。4、应使用清洁干燥的容器,即医院提供的一次性尿杯和尿试管。5、24小时内不用药、正常饮食、不剧烈活动等。6、所留尿液后尽快送检,因为时间过长会有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想要更多医学科普知识, 请关注王忠和医生公众号, 方 法: 将下方二维码保存并上传至微信文件传输助手, 再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王忠和医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