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经皮胆道支架+碘125粒子置入显奇效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利辛县81岁高龄老人韩大爷可谓多灾多难,5年前患有高血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予以控制,血压控制效果一般;年轻时有矽肺病史;一年前因胸腔积液曾行引流术。如此不幸的老人再次遭受疾病困扰,2014年9月老人因“黄疸”就诊,当地医院考虑胰腺头部肿瘤。要知道如果是胰腺恶性肿瘤,如不治疗自然生存期不到3月,但老人黄疸较重,已经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和陶土色大便,说明胆管已被完全阻塞,如不治疗1月内可能就会因肝衰死亡。但是如此高龄老人肯定无法耐受手术,更何况还伴有高血压和肺功能不全。如何能够不开刀又可以解除胆管梗阻,甚至还可以治疗肿瘤。韩大爷怀着这样的希望来到我院肝胆外科就诊,幸运的韩大爷遇到了刘会春教授,刘主任主持的高新技术“PTCD+经皮胆道支架植入+125I粒子置入术”,恰巧可以满足韩大爷的需要。经过进一步检查韩大爷被确诊为胰腺头部恶性肿瘤导致梗阻性黄疸,综合年龄及基础病,韩大爷肯定不能耐受麻醉和根治性手术切除,通过“PTCD+经皮胆道支架植入+125I粒子置入术”治疗或许是最佳的选择。完善检查后韩大爷于2014-09-17接受了“改良PTCD”术。2014-09-24在DSA下行“胆道支架植入术+125I粒子置入术”,术后转氨酶及胆红素等指标逐渐恢复,粒子的能量耗竭到期后于2015-05-26在DSA室再次行“125I粒子置换术”。并且检查发现韩大爷的各项检查均接近正常,黄疸已完全消退。更让韩大爷欣慰的是2015-07-13周一再次来到刘主任门诊复查时,彩超提示胰腺头部肿瘤明显的缩小,目前韩大爷情况良好,自理生活。即没有遭受大手术及麻醉的风险,应用很小创伤的治疗,韩大爷的黄疸消退了,肿瘤缩小了。而且,如果新置入的粒子再次到期后,韩大爷还可以再次更换粒子,治疗仍可以继续。改良PTCD+经皮胆道支架植入+125I粒子置入术主要应用于高龄,基础疾病较多、不能耐受手术的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病人;或术前检查发现肿瘤已无法切除、复发肿瘤或其他肿瘤的转移压迫而导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部分经济状况较差,不愿承担大手术风险而又有意愿减轻黄疸者也可以应用。据了解,刘会春教授研制的实用新型胆汁引流套针曾获得国家专利,并获香港国际专利技术博览会金牌奖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奖,其创用改良PTCD技术,引进并优化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技术曾获蚌埠市科技进步奖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奖。2012年以来,刘会春教授又研制可将125I粒子带入胆道腔内的双腔胆汁引流管,于2014年再次获得国家专利。2012年以来,肝胆外科已将该技术应用于240多例患者,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仅15岁。1例2012年5月接受治疗的1男性肝门胆管癌患者,至今近38月,仍良好存活。刘教授介绍说,对于占三分之二的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该技术应当是不错的选择,其优点在于: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减黄效果不低于姑息性的手术、并且治疗可以持续,有条件的患者还可进行腔内消融治疗等,使存活时间进一步延长。其相关内容和进一步研究已获得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及蚌埠医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资助支持,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此类患者将会获得更好的效果、更大的收益!